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冷战军工帝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2:03 字数作文
冷战军工帝国字数作文

篇一:回首冷战军事对抗史(完整版)

回首冷战军事对抗史

冷战是人类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地球上大部分力量第一次被整合进两个对立的军事 集团,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全面对抗,同时也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暴力美 学。不管是中欧平原上对阵双方千万辆坦克装甲车的滚滚洪流,还是直上云霄的“土星”5火 箭;不管是上千架战略轰炸机隆隆飞过的轰鸣,还是新地岛超级核弹的石破天惊,人类最强大 的两个国家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热情用于构筑前所未有的战争机器。如果说二战给人类留下 了最丰富的战争行为影像的话,冷战则给人类准备了军事技术史的大宝库和暴力与机械美的 无尽画廊。现在人类所使用和发展的各种高科技技术装备,都可以在那个巨人碰撞的年代找 到源流。这个军事技术造山的时代是如此的波澜壮阔,以至于即使是不喜欢的人,也无法不震 惊于其巨大的力量与气魄。

同时,冷战还是一个敌我分明、有着完整游戏规则的时代,也是一个掺杂了很多理想主义 的时代。敌我阵营各自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目标、完整的政治纲领,从政治斗争到军事对抗再 到经济竞争,都是清晰而有力的。不管是苏联人坚信共产主义将改造世界,还是美国为首的西 方阵营相信民主与自由才可以解救铁幕后的人民,又或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相信赶走了殖民 者、施行了自主的发展道路就将逐步实现先进与富裕。人们都相信斗争的胜利将迎来一个美 好的世界。这和冷战后时代的混沌与迷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的世界反恐战争与文明冲 突、民族矛盾与贫富差距……无数从人类文明的底层浮现出来的矛盾盘根错节,敌友不明、 善恶难辨,没有了昂扬的激情而平添了更多的困惑与焦虑。事实上人们往往更喜欢明白的斗 争也不喜欢混沌的挣扎。

当然,笔者现在不是要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喜欢这个世界再分成两个阵营,狂造核弹,时 刻准备着置对方于死地。笔者只是打算寻找几个角度重新审视一下冷战的历史,剖析一下那 巨人角力的时代,展开宏大的卷轴,和读者一起体验一下久违的壮丽和惊心动魄。

序幕篇 1945年钢铁洪流的会师与对峙

1.一切还是从二战说起

冷战直接承接于二战结束时遗留的世界格局。作为展现这一波澜壮阔史诗的铺垫,我们 先来看看二战结束时的世界是幅什么图景。如果不了解这个比赛场的全貌,不认识即将出场 的各个选手,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看清这场比赛。

所有关心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二战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大洗牌,6年时间的战争就像是一 次10级强震,原有的大厦倒塌了,曾经高傲的街道和花园成为废墟,整个世界的格局顷刻之间 就都不一样了。

首先,最醒目的一点就是,世界围之旋转的中心变了。在二战之前,世界中心是无限荣

光、集这个星球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富裕、最强大的溢美之词于一身的欧洲。现代人可能 很难理解在二战以前的几百年里,作为一名欧洲人是多么的骄傲与狂妄。在20世纪初,欧洲的 几个小国统治着世界上除了美洲和俄国之外的大部分陆地以及海洋,它们拥有哥廷根、牛 津、剑桥等最好的大学,拥有引领世界学术风范的皇家地理学会、包豪斯等学术或艺术组 织。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纪律严明无往不胜的德意志陆军,是任何一个殖民地或新独立的 落后国家无法企及的强大存在。英镑和法郎是世界最重要的贸易货币,伦敦是这个星球上决 定性的金融枢纽,没有“之一”。在南亚、非洲,到处都是这样的景象:欧洲白人高高在上,有 色人种的奴仆环侍左右。在法国电影《情人》中,20世纪20年代初的越南,一个控制了当地大

部分产业的华人富豪的儿子,想追求一名没落的连吃饱饭都成问题的法国穷困移民家庭的少 女,却是那么的战战兢兢,让人不由得感叹当时人种之间地位的悬殊。

而当二战的硝烟散去,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整个欧洲一片废墟,经济活动,乃至人的信念 都崩溃了。在残砖断瓦上,当年衣食无忧的欧洲孩子现在最渴望得到的是美国大兵塞给的一 块口香糖。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道并非由欧洲人打造的铁幕已 经垂下。在这道铁幕以东,一切都被踩在俄国人的皮靴之下,而在这个铁幕以西,到处都是来 自美国的大兵、物资和美元,世界各殖民地的人民被深深鼓舞了,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欧洲也 可以被打得跟猪头似的,他们是可以被赶走的。从这时起,他们看待这些欧洲征服者的后裔们 的眼神不再那么恭顺,他们开始收集枪支弹药,准备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把这些白人从一个又一 个地区赶走。

那么新的世界权力中心呢,就是美国和苏联两个军事与工业的巨人。这个中心的转变是 全方位和深刻的,不只是政治和军事,世界的经济和科技中心也变了。二战之前,美国已经成 为第一工业大国,而且比第二名遥遥领先,但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贸易秩序、世界资源体系、 世界货币等决定性的要素还是掌握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手中,美国的工 业能力与国家财富主要还是圈在自己的土地上,缺乏世界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而二战后美 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美国主导建立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架构 为核心的金融与贸易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和黄金挂钩,从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至 高无上的货币。整个世界的经济再也不是围绕着欧洲旋转了,美国是当之无愧的轴心。苏联 也正在成长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重工业巨人,浙渐地在综合国力上与欧洲国家拉开距离。

经济领域的世道变了,科技也一样。战前美国虽然已经是世界工业霸主,但在以理论物理 学为代表的基础科学领域,欧洲仍然是当之无愧的圣地,诺贝尔科学奖大部分都授予了欧洲的 科学家。但是,二战前后大批优秀人才逃到了美国,他们将最顶尖的科学知识和理念带到美 国,而美国本身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很高,学术风气又非常自由且财力雄厚。这几个要素使得美 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综合素质迅速超越欧洲,成为世界科学家的圣地。

与美国在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实用技术全面繁荣不同,苏联最突出的成就来自于其军事 技术的开发应用。在大规模搜刮以德国为主的科研人员和技术资料的基础上,苏联进行大规 模投入,在航空航天为代表的技术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其弱点也很明显,重技术轻 科学、重应用轻理论、重军事轻经济。因此,其发展模式后继乏力,到了80年代,整个社会的 科学技术与西方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导致其国家的竞争战略都极其被动并最 终崩溃。

2.仍是三强而非两极

二战结束后,除了美、苏两个新兴霸主,有一个国家也是重要角色,那就是英国。如果说 冷战是一个新世界的篇章的话,大英帝国就是几百年来欧洲旧世界延续下来的最强者。这一 点一定要注意,二战结束后并不是简单的美、苏两强争霸,而其他国家全都成了无足轻重的小 卒子。事实上,大英帝国从国力到战略思想都对战后初期的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就在战争结束前几个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巨头在规划着反法西斯战争进程 和战后世界的格局——尽管这个时候的大英帝国已经显得有些虚弱——这反映出在二战期间 以及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期里,不管是战争贡献、军事力量、国际威望,还是经济实力、科技 水平,英国都举足轻重。二战之前的1937年,苏联生产资料的产值占世界的14%,而英国占

10.2%,差距不算太大。二战中英国损失惨重,但苏联也受到重创,在1945年底,苏联的煤产量

只有战前水平的90%,石油是69%、铁59%、钢67%、纺织品40%,而农业产值则下降了40 %;可以说,此时苏联的重工业生产能力虽然超过英国,但超出的并非很多。但是,除了本土英 伦三岛蕴藏的国力,此时的大英帝国还有相当广阔的殖民地和自治领,包括加拿大、澳大利 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在二战中听从英国的调遣,出兵出钱 组成英联邦军队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二战后仍然名义上以英国女王为元首。英 国在中东还有石油公司,开采着未受美国控制的石油。1945年,美国控制着中东石油的55%, 而英国控制了41%。虽然美元石油来势凶猛正在接管地盘,但至少到那时为止中东出产的石 油有三分之二仍是由英镑结算,也就是说还是“英镑石油”。在军事上,英国皇家海军拥有包 括12艘舰队航母的庞大舰队,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二强海军,同时还拥有世界第二大的战略 轰炸机部队,在这方面苏联也暂时无法与之比肩。在中欧战场最后,和苏联红军会师的西方地 面作战力量除了美国的几百万大军外,还有大英帝国的近百万大军。因此,在二战后初期,从 综合实力来看,英国仍然可以说是世界第三,与第二的苏联相距不远,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 战略角色。苏联优势比较大的地方就在于其有能力在中欧囤积庞大的陆军威胁西方,而英国 就陆军实力而言已经无法与之抗衡。

当然,这也是日不落帝国最后的余辉,坍塌之势已经开始并且不可阻挡,英国本土的狭小 和人口的不足决定了在战后的民族觉醒和普遍发展中不可能保持以前的优势。但是,这个坍 塌的过程仍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英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是西方世界第二号强国,直到70 年代,这个被普遍认为衰败不堪的英国在东、西方军事对抗中所起的作用仍然大于法、德等 国。

英国所起的作用不只是硬实力方面的贡献。事实上,英国为了在自身衰弱的情况下保护 其全球利益,充分利用了其在国际战略中的娴熟技巧,极力培育英、美特殊关系并引导美国的 全球战略。对于美国霸权代替英国霸权这样一个大趋势在无法阻止时,就将自己的影响和利 益融入进去,使得最终形成虽然霸权体系的决定权在美国手里、但仍然大致符台英国利益这 样一个局面。当然,这个局面毕竟不是那么令人愉快,大英帝国也曾极力挣扎过,比如在经济 和金融上,英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金融霸权也曾使出浑身解数,但终因实力悬殊而不得不承认美 元霸权时代的来临。

战后,英国人在帮助塑造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上,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丘吉尔于1946年3 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在这个演说中,丘吉尔旗帜鲜明地主张 美、英联合对抗共产主义,他认为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 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他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 侵略……很多人把这当作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但其实这不过是二号种子选手在鼓励头号种子 选手尽早进入状态的一次呼吁。此时的美国正忙着大裁军并从世界各地收缩,真正的冷战对 抗还未开始。在海洋上,很多英帝国当年选中的地理要点被交给了美国,比如迪戈加西亚岛, 位处印度洋中央,西去东非,北上南亚和中东,东到澳洲,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十字路口。英国人 二战后以一纸99年的合同将它送到了美国人手上,现在这里是美军在印度洋最重要的海空军 基地,袭击伊拉克、阿富汗的轰炸机一次次从这里起飞,充当帝国的大棒。再如比基尼,原是 英国控制,战后也充作了美国最重要的核试验基地之一。

在这里笔者想补充一点,从英国到美国的这次世界霸权在和平甚至合作状态下的权力交 接是一个历史的特例,不要把它上升为一个普遍的规律。如某些人鼓吹的那样世界新兴霸主 只要不做直接的老二挑战者,而是闷声发大财就可以自然接管老帝国的霸业,那是过于理想化 了。美、

英是同文同种、政体相似、理念相近,在方方面面都有着源自历史经验的信任,甚至 于一战、二战美国两次拯救过英国。即使这样,两国的权利更迭还如此勾心斗角、反复艰 难。这样的情况只会发生一次,不要再奢望历史还会有第二次。

3.欧洲大陆的衰弱诸强

接下来,我们看看欧洲已经没落的诸强。二战后与其说他们是棋手,不如说是棋子,操纵 他们命运的已经不再是他们自己。

德、意、日三个曾经气势汹汹的法西斯军事强国(当然,意大利是有些名不符实的,它能 和德、日所并肩的只是同为战败国),作为战败国,那么毫无疑问地彻底退出了强国竞争的行 列。但是和一般人所理解的不同,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并不是经济的破产或军事力量地被消 灭。事实上除了美国,其他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都已经破败不堪。但即使破坏严重如苏联这样 的国家,也迅速将重工业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可见硬实力的恢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假 如没有别的决定性因素的话,我们并不能就此断言德国、日本可以就此取消了强国竞争的资 格。而且,这两个国家在战后很快就超越英、法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 真正决定了它们无法再作为世界级独立强国的,是其软实力的彻底丧失。

先看德国,德国不仅是被彻底击败和肢解了,更致命的是其威信扫地。因为当初视国际法 如儿戏,肆意践踏比利时、荷兰等中立国家的主权:因为把不宣而战突然袭击当做制胜法宝; 因为所施行的纳粹暴政以及以集中营为代表的种族灭绝政策……一件件罪行让德国被全世界 所敌视和鄙视,以至于德国战犯在纽伦堡国际法庭上哀叹,“千年易过,德国的罪孽难消”。 可以说,在政治上二战后的德国是输得连一条遮羞布都不剩。它已经没有任何资本去玩政治 策略或阴谋。它只有一个出路:老老实实循规蹈矩地在欧洲联合中找一个位置,发挥自己的正 面作用,谋求周边国家的谅解。而这一政治地位又使得德国失去了发展完整国力的资格:战后 的德国,其在国防产业和军事力量的发展是被严格限制的,不仅不能发展核武器、化学武器、 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连独立发展主力战机、航空动力、核潜艇等等关键性装备也 是不行的。因此,德国从此只能做一只没有利齿的老虎,在二战后一直作为一只战术性力量为 盟国的集体防务做贡献。

从战略资源上看,二战使德国失去了奥德河以东的一切领土,工业区西里西亚乃至德国起 家的容克军事贵族的传统基业东普鲁士都被划给了波兰。同时,战前吞并的奥地利重新独立 并中立化,而捷克与斯洛伐克统一后被揽入东方阵营,就连德国自己也被一分为二。较大的西 德,其面积不过22万平方公里,不到战前魏玛共和国的一半,人口也只是略多于法国,整个国家 从东到西不过300多公里,在德国不限速的高速公路上可以两个多小时飚出国门去,完全没有 战略纵深。比它更惨的是东德,只有10万平方公里左右,和韩国一样大。所以,不管经济和科 技如何发展,德国都已经失去了对外发动战争的资本,这是不可克服的缺陷。一个简单的事实 就是,德国永远不再是世界军事大国了,其安全取决于外部势力。而更可悲的是,德国自身就 是冷战对峙双方预设的战场,冷战时期东、西方最精锐的部队作为矛尖就部署在西德与东德 和捷克的边界线两侧。一旦开打,即使双方不使用核武器,东、西德被打成废墟也是不用怀疑 的。因此在我们将要详述的冷战史中,曾经无比强大的军事强国德国只能充当低调的配角。

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日本身上。在道义上不用多说,亚洲人对于日本带来的伤害不是那 么容易忘记的。而在战略资源上,日本在1937年入侵中国之前占有包括日本本土、中国东 北、朝鲜在内的广阔大陆,以及台湾、加洛林群岛、马绍尔群岛等在内的广阔的太平洋上的 战略纵深。这些地区还有丰富的煤、铁、粮食、木材等资源,可以说要空间有空间、要资源

有资源,唯一的致命弱点就是石油。战后,日本失去了海外的几乎一切战略空间资源,只剩下 本土的四岛,再没有任何屏障和依托,这种战略态势是无法再与盘踞太平洋两端的大陆强国 美、苏等国叫板的。和德国一样,即使日本GDP再多,科技实力再强,也没有资本和这几个强国 站在一个台面上。

至于意大利,则不必太多关注。其资源、工业、金融实力,其战败国的地位以及它的民族 性格,都决定了战后初期意大利还只是欧洲南翼的一个虽然属于西方但并不稳定的屏障而 已。它甚至都不如以上两个裸奔的战败国更能影响各方阵营的力量对比。

最后来谈谈法国。二战中法国率先被剥下了纸老虎的外壳。战前法国的工业其实只相当 于德国三分之一,就国力而言在欧洲只能算二流,比英、德、苏三国大大不如。到了1940年开 战后,法国被德国在三个星期内征服,而随后的被占领时期又是欧洲反抗最微弱的国家之一。 如果说战场失利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战场失利后整个民族先是卑躬屈膝,继而助纣为虐就完 全不可能得到尊重了。从查理曼到黎塞留,从拿破仑到福煦的世界第一层次强国的荣光一去 不复返了。不过法国比较有利的地方在于,其领土和人口没有损失。英、美出于政治考虑还 把其变成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使得法国可以自由自主地发展任何需要的技术和武器,比如战 略核力量。这就奠定了法国战后力量的基石。不过,法国在战后的力量恢复和地位重塑是有 过程的,直到60年代后期法国的国力在东、西方对垒的天平上所占的分量才像回事。在二战 刚结束的1945年,法国能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4.两大阵营及其实力对比

在简要分析了战后的形势以及战前几个主要强国的状态后,我们会发现战后初期有力量 的国家并不多,强弱对比悬殊,而冷战是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我们先来分析两大集团的 阵容,然后分析一下这两个集团的实力,先看西方阵营。

战后初期的西方阵营并不像后来那么丰满。德国还是一个被战胜国分区占领的区域,连 国家都不是。西班牙处于佛朗哥的独裁统治之下,被国际社会所鄙视。而且当时的西班牙是 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实力还比不上欧洲二流强国。当时的西方阵营主要就是美国、加拿 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其中, 比、荷、卢、丹、冰、葡、挪七个国家就国力而言都很弱小,对于双方阵营的力量对比起不 到多大的作用,他们的价值主要在于地理位置与政治影响。从本质而言,西方阵营主要依靠的 是美、英两强,其余都是陪衬。大英帝国此时仍领导着一个殖民地体系,从中可以得到相当庞 大的物力和人力资源的。那么综合来看,西方在未来可能的热战或冷战对抗中可以依靠的国 力资源,主要是这样几个: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以及这几个国家的殖民体系,还有意大

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中法国和意大利国内左派共产党的力量很强,印度则 在走向独立的道路上,都是其内部的变数。

我们知道,国力的基础规模、质量是一回事,而国力的动员效率则是另一回事。因此,只 有能迅速动员起来的现代化工业化力量才是现代大国进行军事对抗的有效力量,那些缺乏工 业而国内动员机制薄弱、人口素质较低的农业社会,如当时的印度、埃及这样的殖民地所能 装备并支持的现代化作战师的数量很少,其对于现代战争所能提供的力量远不如其人口和面 积显示的那么多。

如果将问题集中到1945年在以中欧为主要战场的东、西方军事对抗,那么起决定性作用 的是那些面积大、人口和资源多的工业化国家。就西方阵营而言,美、英、法、加、澳这五 国当时的总人口是大约2.8亿(如果加上荷、比、丹、意、挪诸国后,总人口将接近3.5亿),也

篇二:浅谈美苏冷战问题的起源最终

浅谈美苏冷战问题的起源

10历史文遗班 吴绮莉 13号

摘要:冷战简单来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尽管冷战随着苏联的解体已成为历史,但它的起源问题至今仍是国内外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冷战的起源不能单一的归结为某一方的单一因素所造成的结果,更不能主观的解释这一问题。

关键词:美国、苏联、冷战、起源

冷战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非武装进攻但具有敌对性的活动,是以美苏对抗为核心。从1947年3月开始,一直到雅尔塔体系终结才告一段落。冷战使战后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不仅给美苏两国,乃至其他许多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局势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冷战阻止了国与国之间正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来往与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也有人称冷战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而冷战的起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苏联、美国等对于冷战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美苏冷战的基础是两极格局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昔日的强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被彻底打败,其中德国

在战后还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而日本在战后一度处于美国军事占领状态之中。英国沦为二流强国,开始依赖于美国,而法国在战后恢复了大国地位,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在实力上已经沦为三流国家。只有美国和苏联战后成为世界上两个最为强大的国家,其他任何国家均无法与之相匹敌。美国企图领导世界,而苏联则希望在东欧建立“安全区”维护自身安全,并拉拢更多国家加入社

会主义阵营。因此,第二次大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出

现了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阵的格局。 战后的美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而且在政

治上也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领导者的地位。战后的苏联虽然在经济实力上远不如美

国,但其陆军数量具世界首位,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它通过帮助和支持

当地共产党在东欧国家与亚洲某些国家建立的政权以及借助亚非拉地区反帝、反殖

民力量等等,也成为世界上另一个力量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所代表的两大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是冷战

得以发生的另一个必要的基础。美国谋求建立政治上贯彻自决原则、经济上实行门

户开放的自由国际主义战后秩序。苏联则确信,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大国是战

争的根源,并认为他们总是企图扼杀共产主义苏联,因而不断的支持世界各国的共

产主义运动,企图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而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最

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同时,两国由于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政治体

制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两国间很难形成相互间的信任与理解,难以实

现彼此间的合作。[1]

二、国家利益之争是冷战形成的基本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面临共同的敌人德、意、日法西斯,美苏之间不得不

暂时结成反法西斯的战时联盟,但在反法西斯内部,由于两国各自追求的战略目的

的不同,美苏之间始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美国与苏联之间在对待被解放国

家的态度和战后世界安排方面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分歧,斗争的焦点是争夺全球战略

重点欧洲,特别是争夺东南欧。

二战结束时,美国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的过

程中可能导致的经济危机。由于大量军事订货的消失和大批军人复员很可能立即造

成大规模失业的危险,而且日益增长的综合经济也使得美国对国外资源和市场的依

冷战军工帝国

赖程度加大。所以,向全球扩张就成了美国维持经济并从而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

本需要。而在美国看来,苏联就是他霸权主义的第一个障碍。

二战结束时苏联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安全考虑,在东欧、中近东和远东进行一系

列防御性扩张。在苏联看来,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的基本目的和首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战争时期所获取的军事和外交成果,争取一个较为宽松与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实力、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条件。

美苏两国对国家利益的战略目标不同导致了彼此外交政策的不同,同时也是冷战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起推动冷战全面爆发

美、苏间虽然唇枪舌战不断,而且各自在国内进行冷战准备,但正式使大同盟寿终正寝并使冷战正式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还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大肆渲染希腊和土耳其内外收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要求国会立即采取行动。杜鲁门此举的实际意义不限于是为了保障希腊和土耳其收到苏联的侵略,更为重要的是,他诬指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成两个敌对的阵营,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少数集团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这实际上是美国公开承认要承担自由世界遏制世界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和世界宪兵的角色[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把“冷战”作为当时的国策,标志着美苏由战时的盟国变成战后的敌国,对二战后的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在冷战的起源中,英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是战胜国,但从实力上来说,已经沦为二流强国,实力大减,并走上依附美国的道路了。

二战中英国所经受的战争考验,不仅比苏联轻得多,而且比法国也轻。英国境内没有进行过破坏力很大的地面战斗,也没有被敌人占领过。虽然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仍使英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阵地遭到进一步的削弱[3]。

英国挑起冷战的根源还在于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基于共同的战略和意识形态,而且由于自身实力有限,英国日益感到有必要加强英美之间的伙伴关系,故不得不

向美国靠拢,并想借助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来恢复自身的实力。正因为如此,英国的政策具有挑战性,对冷战的起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讲,冷战是一场意识形态和实力相结合的较量,英国本身已经走向衰败,根本没有实力与苏联对抗,因此英国在冷战中的作用不应高估。冷战的起源主要还得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主角”中寻找。

五、总结

综上所述,是多种因素的凑合和共同作用,才促成了冷战这一结果。其中各个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在战后初期特殊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对各个国家的对外交流与发展有很大的阻碍,所以在当今社会,对冷战起源的深刻认识与反思有利于我们对当今世界局势的反思及改进,故认识冷战起源这一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绪贻 杨生茂 主编 《战后美国史(1945-1986)》 人民出版社 1989年6月出版

[2]刘绪贻 著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5月出版

[3]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 著 《英国现代史》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79年10月出版

篇三:冷战史复习资料

冷战史复习资料

主讲老师 何兢

姚磊

题型:名词、简答、判断、论述;

名词

1)冷战

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及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

2)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他认为苏联的扩张已经构成对西方国家的威胁,他鼓吹英美结成军事同盟,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此演说被认为是美国及西方阵营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3)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5月4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据此条约,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起军事同盟,并设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并对缔约国的防务实行统一措施和协调。华沙的缔结使得东西方间最终形成2个对立的军事集团,苏联也因此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

4)日丹诺夫演说

是苏联接受美国的挑战,加入冷战的宣言。1947年9月,日丹诺夫在组织苏联共产党情报局成立大会上发表了一个演说,史称“日丹诺夫演说”。日丹诺夫在演说中称,战后国际政策中2条路线的区分日益明显,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力量也分成2大阵营,一方是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一方是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日丹诺夫2个阵营的理论,成了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一个理论依据,此演讲标志着苏联也宣布了和美国公开对抗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苏联的冷战宣言。

5)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区与英美双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联邦德国。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由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对此,苏联非常不满,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并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起来,形成了战后第一次美苏冷战的高潮。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

6)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一个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和西欧国家公开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这是美国组织的最大的一个军事同盟,是其推行冷战的主要支柱,北约的成立,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及至前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层、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7)古巴导弹危机

也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要求苏联撤出导弹而

引起。最后双方达成妥协:苏联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宣布不再对古巴进行任何入侵行动,美国撤回布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而结束。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使得人类站在了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8)8-19事件

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八月政变,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在苏联发生的一次政变,当时苏联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份,并认为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过于分散权力给与众共和国。政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政变中,由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接管苏联大权,稳定政局。但是,政变只坚持了3天,以失败告终。虽然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但是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苏联共产党因此退出了政治舞台,各个共和国的独立步伐加快,苏联迅速陷于解体。

9)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又叫韩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与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而分别支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签署《朝鲜停战协定》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10)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在美国总统杜鲁门任期内形成的美国对外政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核心。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认为土耳其和希腊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为援助土耳其和希腊政府,防止当地发生革命,并拨款4亿美元。一般认为,这是杜鲁门主义正式形成的起点。杜鲁门主义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都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美国要担当“世界警察”的责任,防止共产主义在世界任何地方出现。因此杜鲁门主义也是冷战的开始的标志,彻底改变了罗斯福时代的美国对外政策,奠定了战后世界的基本格局。

简答与论述

1)美国推行冷战的理论依据

1946年,美国的乔治-凯南首先提出遏制苏联的理论观点,主张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和局部性的武装干涉来遏制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影响,加强美国对西欧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这一理论,被杜鲁门政府采纳,成为杜鲁门主义全球战略的基础。

2)美国学术界对冷战的起源的观点,你认为冷战的起因有哪些?

1.传统派:苏联挑起冷战

阿瑟·小施莱辛格:《冷战的起源与发展》载《外交季刊》1967年10

2.修正派:美国无法推卸责任

3.后修正派:两个冷战帝国的争夺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现在我们知道了——对冷战历史的再思考》,牛津出版社1997年版

3)简述战后初期苏联的国家利益及其外交目标

战后初期苏联的国家利益是确保安全,特别是西部边境的安全,这是战后初期苏联所要追求的国家利益最基本内容。

苏联在战争后期及战后初期所追求的目标是:

第一,确立可靠的西部和东部边界。

第二,帮助建立和支持对苏友好的政府。

第三,确保德国不再发动侵略。

第四,在战后许多重要问题上,苏联努力避免同英美等西方大国对抗,甚至不惜作出一些妥协和让步,以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4)从国际、国家、个人三个方面对冷战起源进行分析,如何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1.国际因素

战后政治家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和平政治取代了战时政治。

其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战后国际体系中充满着动荡与混乱。

2.国家因素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根本对立,两国国家利益基本相悖。

苏联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战后初期苏联的国家利益是确保安全,特别是西部边境的安全,是战后初期苏联所要追求的国家利益最基本内容。

苏联在战争后期及战后初期所追求的目标是:

第一,确立可靠的西部和东部边界。

第二,帮助建立和支持对苏友好的政府。

第三,确保德国不再发动侵略。

第四,在战后许多重要问题上,苏联努力避免同英美等西方大国对抗,甚至不惜作出一些妥协和让步,以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是充当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和在全世界扩展自己的影响是比维护自身安全更为重要的国家利益。

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战后初期美国的政策是:

第一,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篇四:冷战起源

冷战的起源

首先我解释一下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郭建平、岳占菊在东方论坛发表的《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上提到的。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国学术界的争论、第二部分是苏联和俄罗斯人的观点以及第三部分是中国学者的观点。

美国学术界的争论

这一部分我主要看的是刘金质的《冷战史》以及郭建平、岳占菊在东方论坛发表的《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还有美国雷蒙德。加特霍夫的《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英国约翰。W。梅森的《冷战1945-1991》,以及在知网上拉的一些文章。在讨论冷战的起源,西方学者分为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后修正学派。

传统派:对冷战的起源的解释一开始同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完全吻合,故称为传统派。持传统立场和观点的许多人就是当时制定对苏政策的重要人物,如杜鲁门、赫尔、贝尔纳斯、凯南等等。传统学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苏联应对冷战的产生负责。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个人风格的角度出发,认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是追求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企图通过世界革命使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统治整个世界。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美国仅仅是对苏联的扩张做出必要的反应,以防止极权主义的蔓延,保障自由世界的安全。因为苏联是一个注重军事和侵略的国家,具有沙俄扩张主义传统,又有列宁主义的世界革命理论。苏联号召和推动革命、摧毁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把斯大林的专制制度强加于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它的军事力量的增长和日益扩张的政治意志,毫无顾忌地扩张革命。因此,传统派认为美国对苏联所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苏联侵略的勇敢和根本的反击。在美国,这一观点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50和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特别是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把这一主张发挥到极致。美国传统学派围绕具体问题又分成三个支派:一是保守主义。保守主义者谴责罗斯福和杜鲁门没有明确认识到苏联的威胁,并采取果断行动制止苏联的扩张,他们在共产主义威胁面前,表现得优柔寡断没有有效的制止苏联的扩张。二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为美国冷战政策辩护、喝彩,他们否认罗斯福出卖美国的利益,歌颂杜鲁门主义是抑制苏联的扩张和最终战胜孤立主义的一个大胆的开端认为杜鲁门政府对苏政策采取的坚决而制定政策恰到好处,符合美国的最高利益。三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者同样把冷战的根源归因于苏联的扩张,特别把斯大林在东欧违反雅尔塔协定的行为看作是冷战的重要起因。但传统派一致指责苏联开始了冷战。他们认为,苏联在东欧的行动破坏了战士同盟所达成的一切协议和谅解,苏联随时进攻西欧,把共产主义强加于整个欧洲。他们断定,由于苏维埃制度和苏联所奉行的马列主义固有的扩张性,加上沙皇俄国的侵略传统,导致冷战的不可避免性。小施莱辛格认为,俄罗斯帝国主义。泛斯拉夫主义以及共产主义驱使苏联谋求同西方的对抗和获取对世界的统治权。传统派认为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具有强烈的扩张和进攻性,破坏了战时协议。处理东欧问题是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他们断定苏联在东欧的行动明显背弃了欧洲解放宣言对自由选举的承诺。因此美国需要作出必要的反应。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原苏联档案的解密,美国的许多报刊及学术刊物反复论证,美国关于冷战起源的传统观点是正确的。传统观点死灰复燃。支持传统观点的学者们确信,苏联决策者不知道自我约束,无节制地进行扩张,对其他国家的安全需要不加考虑,他们是冷酷、野蛮与专制的。

修正派: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学术界一些持修正主义观点的人对传统主义提出了挑战。修正学派的解释完全推翻了传统学派的说法。修正派引入了经济压力和原子压力,认

定美国要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战后美国的独特地位必然通过军事力量来确立其统治,这是冷战的根本原因。美国迫使苏联卷入冲突。战后美国拥有对苏联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明显优势,美国对苏联充满了确立的意图。美国在两国关系中处于战略进攻态势。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并不是真正的两极结构,苏联要比美国虚弱得多,美国因战争而得到加强,且拥有原子弹,而苏联没有。而且,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斯大林的外交行为相当温和。从实力角度来看,史学家们认为,至少是美国决定了冷战的发展进程,因为它比苏联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选择去影响冷战的发展。在修正主义学者中又有温和派和激进派之分。温和派认为冷战的产生主要是杜鲁门改变了罗斯福同苏联合作的路线。杜鲁门振幅对苏联推行侵略性的强硬政策。因此,杜鲁门及其周围的人要对冷战的产生负责。激进派认为美国的制度是冷战起源的根本原因。战后美国要求建立以他主导的新的世界秩序。苏联坚决拒绝这种霸权,美国则把苏联看做是自己的新的敌人。修正派认为美国翘起了冷战,这是美国具有侵略的传统和企业资本主义,出于经济和意识形态的需求,以及杜鲁门政府改变了原有的合作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主要是因为它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从政治上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者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制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在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美国反对任何革命变革,竭力支持各国的保守派。威廉斯姆认为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杜鲁门政府要求全世界,包括中欧地区对美国的商品和投资开放市场,自由获取美国所需的原料,对美国的经济渗透提供方便。另外,美国违背战时协议否定苏联在东欧的合法利益。根据美苏战士达成的协议,苏联在东欧有特殊的利益。当苏联在该地区履行协议,美国则试图干涉,这就必然加剧了东西方的对立和冲突。另外,盖.阿尔佩罗为此在《原子外交》一书中认为冷战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推行原子外交的结果。他认为罗斯福向斯大林隐瞒了原子弹的实情,美国却和英国共享有关原子弹的情报。这样加深了斯大林对美英联合起来对付苏联的怀疑与担忧。而杜鲁门的上台是冷战起因中的一个极大事件。杜鲁门政府误解了苏联的政策,否定了苏联的合法利益,拒绝了苏联的合理要求,对苏联采取了极为粗暴的态度。杜鲁门政府的言论和行为形成了对苏联明显的威胁:突然取消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拒绝苏联根据已达成的谅解从美英法的占领区获取赔偿,不理睬苏联的贷款要求。美国援助和支持土耳其的右翼,在伊朗问题上对苏联施加压力,试图在苏联周围建立反共反苏政权,千方百计阻止苏联建立缓冲地带确保国家安全的努力。所有这一切为苏联对抗西方建立了合法基础。

后修正学派:出现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后修正学派对传统学派和修正学派的观点进行整合,提出问题不在于追究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分析导致冷战的真正原因。后修正学派认为不能凭感情用事或带着偏见来研究冷战的起因。他们吸收了传统学派和修正学派有用的论点,采取自认为公正的态度来阐释冷战。按他们的说法,东西方紧张、美苏冷战是各自行为方式和国内政治、领导人的品行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中欧的政治真空和大量军事力量的存在使之成为战后外交关注的中心和超级大国冲突的焦点。战后初期美苏领导人都推行教条主义政策,对冷战的成因要从双方寻找。概括后修正学派的看法,冷战是由于:第一,苏联战后的行动破坏了战时同盟所达成的谅解;斯大林的扩张主义,特别是加速建立东欧势力范围以及在南部的推进是美苏对立的主要原因;第二,美国决策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采取了不当的措施。但大多数后修正派人士认为,美国对苏政策不完全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苏联扩张意图和行为做出的反应。美国利用经济达到政治和安全利益的手段,而不是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美国积极介入欧洲和中东固然带有帝国扩张的目的,但这些都是应该地区有关国家的请求采取的行动,具有明显的防御性。还有一些后修正学者认为传统学派和修正学派都是错误的,因为冷战是不可避免的,是两极权力平衡的必然结果,没有人

应该对冷战的起源负责。再加上战后欧洲国家的脆弱所形成的权力真空,美国和苏联都争相进人这一权力真空,结果必然导致冲突。闭后修正学派综合考察了战后国际体系的地缘政治因素,认为西欧国家担心新的专制主义的庞然大物,要求美国把它们从东方的掠夺者手中解救出来是冷战爆发的原因,苏联是“独裁与恐怖的帝国”,而美国是“被邀请的帝国”。川后修正学派有别于前两种派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两极论的看法,强化了对其他国家的研究。该学派提出,冷战不仅是由一个或二个国家形成的,而是由多个国家合力而为的结果,其中尤其强调了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

苏联和俄罗斯人的观点

苏联时期,关于冷战及其起源由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作了统一的解释。苏联认为, 对待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苏联所采取的政策。美国进行冷战的目的在于断送大战的积极成果,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胜利果实。冷战的主要特征是:加紧军备竞赛,建立包围苏联的军事基地,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进步力量进行破坏活动,进行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宣传,准备战争和加剧战争气氛。冷战的实质是试图阻止世界的革命进程,反应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特别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苏联一直把美国的外交、特别是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称为冷战。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后,苏联学术界开始比较认真思考冷战及其起源问题。苏联对冷战的起源有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的看法,认为冷战之所以产生是苏美关系互动的结果。因此,美国和苏联对冷战的产生和发展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甚至认为苏联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苏联科学院院士康斯坦丁。普列沙科夫称“布尔什维克主义天生具有对抗和扩张的特性,这也是冷战的实质,更何况战争改变了斯大林,使他的思想偏离了布尔什维克主义而倾向于帝国主义。”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学术界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冷战及其起源。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史所的纳林斯基认为,随着轴心国的失败和国通目标的消失,大国同盟的崩溃或许是不可避免的。因战后国际舞台上大国所发挥的作用的深远变化而导致的力量重新组合以及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基本分歧,在盟国分裂和产生东西方对抗时代起了主要作用。前苏联驻美大使啊。多勃雷宁则强调美国长期以来轻视和否定苏联的地缘政治利益特别是苏联基于地理安全的长期国家利益。

中国学者的观点

我国学者研究冷战起源问题时,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尽管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存在失误,但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二)认为冷战是美苏双方互动的结果,并非美国“独家制造”,美苏都应承担责任。苏联在冷战形成过程中的举措说明,它对冷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有人认为,冷战的爆发在相当程度上源于超级大国决策者们。对战后世界形势和对方行为的错误解读。还有人认为,美苏的传统外交政策是冷战的历史根源。指出,二战后敌对状态的产生源于两种原则—门户开放原则和势力范围原则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这两个原则的冲突不仅仅推动了冷战的到来,而且是冷战的原动力,是冷战最为本质的东西,是美苏为划分势力范围而引发了冷战。(三)强调英国和邱吉尔个人对冷战爆发的作用,认为英国是冷战爆发的始作俑者。叫这一观点认为,在整个冷战形成过程中,英国起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当美国的政治导师,鼓动美国走上冷战道路;二是在美国举起冷战帅旗前担任临时主帅;三是在冷战开始后做冷战的急先锋。 (四)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际层面上,意识形态差异和战后地缘政治格局促成了东西方战略对峙和双方安全威胁的解读;国家层面上,美国的国力和军力的优势,加之英国的推波助澜,促使美国确立了“领导世界”的国际战略,并首先采取对苏强硬政策;决策者个人层面上,现实主义的政策建议影响和主导了美国领导人的决策框架,促使华盛顿选择了“遏制”的战略。可以说,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相悖的国家利益,决策者个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

这些综合因素促成了冷战的形成。冷战是国际政治和各国特别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战后的国际格局的两极分化走向以及在这一进程中出现的动荡、重组和权力真空 ,为大国实现其战略目标提供了机遇和活动空间。战后美苏成为大国,由于他们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决定了它们在推行外交政策和建立两级体制中不可避免发生冲突。美苏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彼此奉行零和对策的游戏规则。综合来看,冷战起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冷战时不可避免的,单纯把冷战的起因归于某个国家或个人的作用,都是不客观的。综合来看,有以下这些因素。

第一,美苏战时合作基础薄弱,随着战争的结束,合作必然破裂,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美苏对峙是历史的必然。美苏战时合作基础建立在共同反对法西斯的基础上,这种合作是严峻形势逼迫的结果,并不是美苏的自愿要求。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和矛盾,尽管它们具有打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但是对于如何打赢这场战争和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等问题都各有算盘。美苏在战时的合作本身就包含着冲突种子,例如在何时、何地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苏联同西方盟国就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关于如何实施租借法案,美苏也有着不同的要求。随着战争的结束,双方矛盾开始显露,在军事、政治、经济诸方面呈现出对峙局面。战后初期,美苏在欧洲、中东与远东地区已形成事实上的对峙。美苏在对待战败国的处理上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特别是对德国的处理问题。经济方面,美国积极制定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方案,促进世界经济自由化,以适应美国和西方的要求。如国家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马歇尔计划等。而斯大林积极主张的两个平行市场也逐渐形成。美国要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苏联要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与资本主义世界对抗。美国越来越认识到苏联已经不是合作者,而是竞争对手,基于这种现实基础上的对峙,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第二,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结构性转变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昔日的强国衰退了或退出了国际政治舞台,殖民帝国已经土崩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的均势,瓦解了德国和日本的力量,英法将为二流国家,丧失了按照自己意愿和利益安排世界事务的能力。两级体制取代原有的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美苏作为大国走向前台,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战后初期,两级体制尚在建立的进程之中。美苏两个大国为建立和加强各自的体系进行对抗和斗争。战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既引起了美苏的极大兴趣,又为他们推行外交谋求国家利益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战后,美苏成为最有实力争霸世界的力量,成为主要对手。经济上,1945年,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1/3,黄金储备的3/4,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军事上,美国也成为头号强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世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垄断着核武器。美国在世界上建立了140多个军事基地,具有了全球性的投放能力。战后西欧等国家的恢复必须依赖美国的支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美国决心建立自己的世界领导权。苏联在战后逐渐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战争结束后,苏联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军事上,虽然苏联的海军和空军力量不如美国,也没有控制核武器,但是苏联拥有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陆军。苏联的国际威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苏联在战后形成了巨大的政治优势,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并且兼并了一些领土,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公里,改善了其西部战略处境;东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支持苏联的对外政策,成为苏联抵御西方势力的重要缓冲地带,增强了苏联本身的战略地位;亚洲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由于在抗击法西斯的斗争中站在最前线,壮大了力量,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加强了苏联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亚洲等地民族独立运动由于其反帝、反殖民的性质,在当时也成为苏联可以借助的力量。战后初期的苏联成了世界上另外一个力量中心。战后随着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改变,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在“两极化”的国际体系中,两极之间和睦共处是很困

难的,“零和”博弈成为这种现实主义游戏的主导规则。美苏的敌视和争斗日益加剧。

第三,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和苏联拥有不同的地缘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经济需求利益和意识形态利益。不同国家特别是大国存在不同的利益,甚至是相对立的利益。汉斯摩根索认为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是国家利益。一个国家外交的基本动因是国家利益,它关系到外交政策的本质及其全部政治学的基本问题。任何试图阐释、预测和规范国际行为的各种努力都离不开国家利益。问题是美苏不能正视和尊重对方的利益,甚至否定对方的利益和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利益。美国凭借强大的国力,把他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利益界定为整个世界,谋求建立世界霸权。对这种霸权提出异议和挑战的国家都被美国视为是对自己利益的威胁,是美国的敌人。美国认为苏联就是这样的国家,是美国实现霸权最大的阻碍。美国要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遏制苏联的扩张,击退苏联对美国利益的进攻。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美国认为它的国际安全利益的关键是防止任何潜在的对手控制欧亚大陆。在美国看来,任何国家对欧亚的统治都是对美国最严重的威胁,而苏联就是这一对手。为此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前沿计划。从经济利益角度而言,美国必须进入欧亚大陆,反对苏联在该地区占有优势。美国认为苏联准备对西欧发动战争来建立自己在欧亚的霸权,并利用欧亚大陆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利用共产党制造事端,乘机扩张和扩大影响。而苏联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利益主要是谋求建立巩固的边界,并在其边境建立友好政权,扩大他同敌对势力的缓冲地带。因此从美苏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来看,战后两国的利益是相悖的,双方为实现国家利益采取的政策是相抵触的。苏联要建立和维护一个势力范围,以确保国家安全,并努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美国为了抵制共产主义威胁和领导世界则力图削弱乃至击垮苏联。由此,国家利益的相悖,使美苏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

第四、意识形态的分歧。二战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冷战深深地植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纷争和冲突主要表现在:美国要推行和扩张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经济,反对苏联的共产主义。苏联要扩大社会主义的阵地,推广苏维埃制度和计划经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虐战争政策,反对殖民主义、支持革命运动。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是欧洲政治经济和内部权力结构重组的重要部分。美苏都按照自己的观念和制度来重建欧洲。首先,意识形态无疑要影响美苏各自的世界体系观,并最终成为双方冲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是以意识形态划线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其次,意识形态也往往会被当作国 家利益的一部分。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实力的强弱,但意识形态却潜在地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以及对国家利益的认同。战争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逐渐暴露出来了,战后日趋明朗化。苏联和美国,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一个要竭力输出革命,一个要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斯大林信奉的是以阶级划线,而罗斯福、杜鲁门向来以美英式的自由民主制度作为衡量是非的政治标准,对阶级斗争的主张深恶痛绝。在这种不可调和的分歧中,意识形态这种非武力的东西从社会制度和信仰的角度把世界划分为两部分,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而美苏又把意识形态的选择与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可能联系在一起。再次,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双方的受威胁感加重,从而扭曲了对战略和战术问题的客观判断。意识形态使苏联的受威胁感变得更加强烈。它驱使苏联准备战争,并不是因为斯大林喜欢战争,并不是他感到苏联即将受到进攻,而是因为战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意识形态因素强烈影响了苏联领导人观察国际体系演进的方式,使他们对自己制度的必胜性充满信心。川美国人认为自己的意识形态是优越的,美国的民主制度、崇尚自由的价值观是至高无尚的。他们认为,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所依赖的国际体系与自由贸易正受到苏联与各国共产党扩张的威胁。而二战的经验就是,对独裁国家的侵略不能稍有软弱

篇五:全国各地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冷战中的对峙

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20.(2013·福州)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D)

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B.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D.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16.(2013·佛山)卜老师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张看不见的铁幕阻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可以支持卜老师观点的是(C)

A.东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美苏“冷战”对峙局面 D.全球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20.(2013·牡丹江)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D)

A.“北约”成立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45.(2013·孝感)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格局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重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5.(2013·湘潭)右图漫画形象地反映了(C)

A.苏德战争

B.巴以矛盾

C.美苏争霸 D.海湾战争

47.(2013·泰州)当前,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频频提出“中国威胁论”,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美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

C.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19.(2013·扬州)1947年,美国总统提出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冷战战略是(D)

A.成立欧共体 B.成立华约组织 C.成立北约组织 D.出台杜鲁门主义

21.(2013·东营)1948年,在运往希腊的物资上都印有以美国国旗为基础,形状如同盾牌般

的纹章标志,正中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的标语。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C)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组织的建立

15.(2013·菏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开始于(A)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C.北约的建立D.联合国的建立

25.(2013·威海)右图“黄鼠狼给鸡拜年”是中国漫画家华君武1947年创作的漫画。该漫画讽刺的历史事件是(B)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的成立 D.华约组织的成立

30. (2013·乐山)二战后初期,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冷战”局面。 “冷战”时代开始的标志是(A)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邱吉尔的“铁幕演说”

C.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北约和华沙的建立

23.(2013·泸州)打着“复兴欧洲”的旗号,试图达到控制欧洲、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目的的是(C)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8.(2013·遂宁)二战后,美苏“冷战”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B)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18.(2013·雅安)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C)

①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③美国试图用武力颠覆

苏联等国政权④战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2013·重庆)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下关于它们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D)

\①都是帝国主义争夺殖民霸权的非正义战争②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③两次大战中国都是战胜国④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 (2013·辽阳) 1964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电影《核战狂人》中,将美国和苏联领导人塑造为极为愚蠢的人,正是他们的不合理政策使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受到核战争的威胁。这部电影拍摄的背景是(A)

A.冷战B.东欧剧变 C.俄国十月革命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013·齐齐哈尔)35.美国虽只有230多年的历史,却独创性地走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探究一 众多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美国发展

(1)美国第一任总统是谁?(1分)他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什么战争的胜利?(1分)

(2)19世纪60年代,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总统是谁?(1分)他的名字和哪部宣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分)

(3)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新政的美国总统是谁?(1分)

探究二 二战中和战后的美国

(1)1942年,美国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什么文件,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分)

(2)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是通过哪次战役实现的?(1分)

(3)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为称霸世界,它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

感悟 美国的发展之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分)

答:探究一:(1)华盛顿;独立战争;(2)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3)罗斯福。 探究二:(1)《联合国家宣言》;(2)诺曼底登陆;(3)冷战政策。

感悟: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统一;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等(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16.(2013·吉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聪明体系,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材料二: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指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摘自《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联盟体系”指的是哪两大军事集团?(3分)

(2)材料二中为实现“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什么?写出一例这一组织成员国协同作战的战役。(2分)

(3)材料二中“同盟国”因“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产生分裂,其正式分裂的标志是什么?(1分)

(4)阅读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1分)

答:(1)萨拉热窝事件 同盟国 协约国。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诺曼底登陆。

(3)杜鲁门主义出台。

(4)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37.(2013·连云港)历史时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在时间中,潜伏着各种事件。写出1861年美国开始第二次革命的名称。1945年,雅尔塔等会议确立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写出二战最终结束的标志性事件(3分)

(2)各种事件在时间中的顺序往往暗含了它们间的因果关系。巴黎和会引发了中国哪次爱国运动?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苏联哪一经济政策的出台?(3分)

(3)时间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从长时段来看,中国古代史,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的历史。写出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朝代。从中时段来看,1760—1800年的世界史,是资本主义确立和巩间的历史。分别写出此时英,法两国革命的名称(3分)

(4)综上所述,我们应怎样利用时间的特性进行历史学习?(分层次问答。3分) 答:(1)美国内战。两极格局(雅尔塔体制)。日本投降。

(2)五四运动。新经济政策。

(3)秦朝。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分三个层次赋分,每层次1分,共3分 表述意思符合题

意即可给分。

层次一:利用时间的具体性,如把握事件的起止时间等;

层次二:利用时间的连续性,如理解事件间的因果关系等;

层次三:利用时间的多样性,如归纳历史发展趋势或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等。

32.(2013·苏州)(6分)21世纪以来,美国调整外交战略,重返亚太,实施“亚太再平衡”

战略,将冷战思维引入亚太??阅读下列材料: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

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

峙与竞争状态。

——徐蓝《试论泠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核心内容。(2分)

(2)根据材料二,你能判断出这是什么计划吗?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协助西欧走上“复兴道路”的目的。(2分)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2分) 答:(1)核心内容:美苏冷战或两大阵营的对峙(美苏对峙、冷战对峙)。

(2)计划:“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目的:防止革命;控制西欧;遏制

(对抗)苏联;称霸世界。

(3)评价:美苏争锋既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彼此又势均力敌,避免了

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军备竞赛既付出了高昂代价;又推动了科技发展。

39.(2013·无锡)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意识,培养思维能力。如论点:“美国领先科技发展”;史实:“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等。某校举办历史小论坛----“美国发展之路”,邀请各位参加。请结合所知识为以下论点写出一例最恰当的史实,并结合美国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1)争取民族解放-----

(2)维护国家统一-----

(3)摆脱经济危机-----

(4)反法西斯侵略-----

(5)推行霸权主义-----

认识:

答:(1)美国独立战争(或《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等)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

(2)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分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等)林肯领导南北战争。

(3)罗斯福新政(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调整经济政策等)。

(4)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或美国参加26国华盛顿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参加雅尔塔会议;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等)。

(5)实行冷战(或美苏争霸;科索沃战争等)。

(以上五个方面答出具体史实或人物事迹也可)

认识:美利坚民族具有反抗精神;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适时的政策调整(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国家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霸权主义威胁人类的安全和进步,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等。

(答出以上要点之一即可;其他答案观点正确,符合题意也可。)

2、(2013·济宁)历史上,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国家之间的分分合合,不同利益集团的较量,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请将下面

答:①同盟国与协约国(1分)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1分)

③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或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1分)

④冷战格局(雅尔塔体系或两极对峙格局)(1分)

16.(2013·新疆)(1O分)战争影响世界政治格局。20世纪以来,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 化组合,世界格局不断发生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 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i)依据材料一,写出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结果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中,20世纪30年代的“萧条、危机”指的是什么?德国和日本1938年以后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你认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3分)

答:( 1)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 2)1929 - 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德国:1939年对波兰发动进攻;日本:1941年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经济实力。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