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涌动生命的课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28:02 体裁作文
涌动生命的课堂体裁作文

篇一:课堂--涌动着生命

课堂──涌动着的生命

——池昌斌课堂教学随感

一、主题阐述

如果说课堂是一个涌现生命成长过程的殿堂,那么品德课堂尤其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人性的人的蜕变经历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灵动而富有生气。可是,稍有不慎,就成了枯燥的说教,使得这一个原本就是走人的心路的课程变得更加难以下手。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眼中的品德课堂就是走上了这样可怕的路子。幸好遇到了池昌斌老师。

二、案例描述与评析

(一)课堂 —— 涌现着生命的亮光

案例1:《我们这样生活》(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二册第四单元第3课) 师:你们喜欢交朋友吗?

生:喜欢。

老师介绍几个新朋友给你们认识(课件出示几张反映原始人生活的图片)。你们认识他们吗?

生1:认识。他们叫原始人。

生2:他们是猿人,也就是人类的祖先。

师:原始人是怎么生活的?

生1:原始人吃的是生的。

生2:住在山洞里。

生3:原始人没有这么好看的衣服。他们穿的是树叶。

师:他们的生活,你觉得好不好?

生1:原始人的生活过得不好!太艰辛了!吃得不好,睡得不好,穿的不好。 生2:不好,这种衣服穿在身上一定很不舒服。

生3:反正统统不好。

生4:最不好的是他们的穿着,因为他们的衣服实在简单,只挡下半身,不挡上半身。

生5:??

师: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来了解爷爷奶奶小时侯的生活。

(小组讨论)

师:下面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跟古人比有哪些巨大的进步,有哪些变化呢?

师:我们一起来聊聊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仍旧以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我们生活中有的而爷爷奶奶小时侯生活中所没有的东西。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将答案写在大题板上。

小组讨论。上台汇报交流。

(师播放一段现代生活的片段)

师:谈谈对现在这种生活的感受。

这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池老师通过了解今日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科技和文艺对今日世界人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生活生产在历史上的巨大变革。在一个宽松的聊天式的对话中,把孩子对人类生活的认识由一个层次引领到了另外一个高度。 学生充分体会到原始人类的生活非常不方便、不舒适。从爷爷奶奶小时侯生活中所没有的东西的小组为汇报交流,到现代生活的片段,学生畅谈他对现在这种生活的感受。3个步子,把池老师的设计艺术真实地体现出来。并且,在这么一个理念的指引下, 学生的生命发展呈现了跨越和提升。

(二)课堂 —— 涤荡着生命的波涛

案例2:《从一滴水说起》(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三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师:地球上地淡水越来少,我们以及我们地子孙后代将如何生存下去,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请看这样一组画面——

(课件演示:首先出现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随着镜头的转移,“咔嚓”一声拍下一张满目绿色,湖水波光粼粼的画面;接着由远而近传来悦耳的泉水声,出现一张冰雪融化、水满山涧的青山绿水图;紧接着“咔嚓”一声,又出现瀑布以及飘满浮萍的湖面,然后是废水处理厂、臭水沟和两处干旱缺水的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有话要说吗?

生:我心里很难过、很气愤,难过是因为淡水一点点在减少,气愤是因为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在污染、破坏水资源。

师:这几张画面前后有什么变化?

生:原来淡水很多,画面很美,可后来淡水越来越少了。

师:你们从生活中发现过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踊跃发言)

生:上海苏州河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听说过去苏州河清澈见底,鱼儿很多,我爷爷每天都能钓到好多鱼。可河里几乎没有鱼了,而且很脏。

学生通过池老师“切苹果”的感悟已经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淡水,了解到淡水仅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3.5%,而且还在大面积地不断减少。一组画面,把学生的感受又一次激荡起来,那声音,那青山绿水,在视觉听觉上冲击着学生的体悟,通过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胸中已是感慨良多。池老师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创造了具有教育震撼力的课堂,课堂便呈现了生命涌动的美。

(三)课堂 —— 绽放着生命的活力

案例3:《美丽的生命》(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上课前的一周,布置学生寻找生命,亲近生命,发现生命,并且认识生命。) 师:让我们带着追寻美的生命的感受来上这堂课。

(欣赏目前地球上动植物的生命状态。)

师:说说你看到的生命。

生1:花儿真美。

生2:大自然真漂亮。我很喜欢。

生3:那小狗真可爱,我也想抱抱。

生4:??

(学生展示交流,5-8分钟,充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

(播放一则宣传片,展示自然界的美丽,人与自然的亲和)。

师:谈谈看了片子之后你对于生命的感受吧!

生:有了生命,我们一起游戏,我们可以看到花开。

生:动物很可爱,小鸟的叫声很好听。花花草草太漂亮了,我想进到这个里面。

生:??

(出示“小草枯萎 鲜花凋谢 闪电荒漠”,加上阴冷的狂风的调子) 师:谈谈对于片子的感受。

(在对比感悟中,学生找到了不和谐的音符,情感上变得愤怒,更加体味到了生命存在的温馨。)

??

最后,呈现的课堂就如池老师课件首页那幅图一样,生命的本体拥抱嬉戏,融融的春意,荡漾在整个温馨的感觉中。课堂结束,带着思考和心灵净化,在十 分寂静的氛围中,孩子们离开了课堂。可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到,孩子的眼中有着另外一股闪烁的目光。让你感到,生命是美丽的。池老师激起了学生对自己生

命认识的“活性因子”,把教师的活力,学生的活力,课堂的生命活力都真切地传达给我们。学生有所感,有所发,有所震撼,生命便魅力四射,美丽四射!

当然,每一节品德课,每一个人上起来都有不同的风格,呈现了不同的教学艺术。可是,它都是一个心路历程,是一个孩子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它应该也必须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走在这样的路子上,你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心和孩子的心,一起在跳跃。

篇二:浅谈生命化课堂

浅谈生命化课堂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学习生涯中的“一方乐土”。可传统课堂教学的阴影仍统治着“这方乐土”,迫使孩子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离本该属于他们的学习乐园,惟恐躲之不及。传统课堂缺乏智慧挑战,缺乏生命活力,是学生“逃离”课堂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活力化的课堂,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从生命本位的意义上看,它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质量,实现他们主动、全面、个性化发展,并呈现出生命的“澎湃涌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就如何构建生命活力化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一方乐土,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前提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同时,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也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挑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核心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物”,还需要清楚认识到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能主动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智慧,表达他们的内心体验,表达他们的情感,且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并时刻体味到人格的自主性和尊严。教师也能找准自己的“心理位置”,重新调整心态,充分展示他们的教育智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如何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革新思想观念,明确角色地位。传统的思想观念一直将教师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的“主宰者”。而教师也惯于“居高临下”,把师生关系演绎成了“我讲你听”的格局。因此,构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就必须首先刷新观念,确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明确角色地位。《学会生存》中“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无疑是告诉我们教师已不是讲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导师、朋友、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做“朋友”,不能留恋“高高在上”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

第二,正确处理与“三生”的关系,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在当前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与“优秀生”关系密切,与“差生”关系紧张,与“中等生”关系冷淡,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一种师生关系的趋向。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心理障碍,还侵害了部分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使课堂的民主氛围失谐。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形成的三种关系模式,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要平等地对待“后进生”,把他们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学会等待他们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的效能。

第三,加强情感沟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离不开情感”,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越来越急切地呼唤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只要对学生付出情感,采取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就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创造性和爱心,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在真挚的情感中得到升华。

二、师生合作互动-——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动力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传统教学中,师生双方一般表现为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一方主宰课堂,一方盲目随从;一方主角,一方配角,彼此之间陌生、封闭,互不侵犯,都在“孤军奋战”,缺乏合作互动。而生命活力化的课堂倡导的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合作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合作,没有互动,就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就没有生命价值。因此,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呼唤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合作互动。

(一)师生合作

目前我们重视较多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很少谈到“师生合作”,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讲授者,而是朋友、指导者、合作伙伴。既是合作伙伴,必然有师生之间的合作。在师生合作的氛围中,教师不再专制,学生不再盲从,师生都将成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主人,他们之间的合作正是时代赋予课堂生命的新特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在发展师生合作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作的实现是需要外在环境的。这里的外在环境主要指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堂学习的环境。为了学生,教师不要再“霸气指挥”,不要再“包办学习”,不要对学生的参与给予“棒喝训斥”,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学习合作的氛围,构建外在环境的合作要素,引导学生自觉进入自主式的合作状态。在有效的合作中,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

第二,合作的实现是需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诚信是信誉的保障,是合作的前提基础。师生之间的不诚信会导致合作失调,其现象表现为:共同探讨问题时,往往还是老师说了算,

学生的参与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分析课文时,从头到尾都是老师“讲”,学生无法参与其中,仅停留在学习表层。类似这样的现象不一而足,长此下去,师生之间就会产生鸿沟,心灵之间就会出现多道封锁墙。因此,师生间要讲诚信,多让学生参与合作,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通过师生共同的实践活动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主动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优势文化”可谓根深蒂固,学生缺乏主动性和主体精神,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构建师生互动性就必须消除教师的“统治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发展其主动性,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智慧活动,满足生命涌动的需要,激发自主创新。

第二,提升知识平台,补充互动“活水”。“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不断“充电”,努力进取,博览群书,多渠道地广纳信息。同时还要求教师应该具有从学生那时汲取营养的勇气,重视学生对教师“反向社会化”的促进作用。唯有这样,师生互动才能在原位上得到提升,师生间积极的建设性的双向互动才能为课堂注入无穷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入“生活”活水——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源泉

传统课堂教学缺陷有三:封闭、灌输、脱离,最欠缺的是缺少生活的活力。生命活力化课堂倡导树立大教学课堂观,要求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为课堂注入“生活”活水,增添生命活力。其实,在课堂中注入“生活”活水正反映了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是典型的与生活脱离的课堂学习,这是封建社会思想封闭、教育落后的真实写照。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思想活跃,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课堂教学要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课堂教学一旦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通过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教材知识重新被“激活”,实现了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重新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为学生智能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条件。

如何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刘国正先生结合教学实验的成功,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种方式:第一,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教学中来;第二,外联,反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第三,通过与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使书本生活经验、学生个体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

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提升生命质量。

四、挑战智慧创新——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灵魂

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传递知识,为教“书”而教“生”,“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而内在于学生生命中的探索欲望、主动精神和创新潜质在这样的课堂中常常受到压抑、甚至扼杀。由于缺少智慧的挑战与创新,这种“教教科书的课堂”是难以闪现智慧的火花、激起学生探求和创新的欲望的。生命活力化的课堂将教学价值定位在对“人”成长中的整个生命的关注,培养能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和谐发展的自主创新型人才,它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鼓励智慧迸发,着眼创新。在此过程中,我做到以下两点:

(一)学校教育要赋予教师个体生命意义

“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组成。”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对于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一直成为教育学的盲点,认为其不足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学生个体发展功能相提并论。而在今天看来,轻视或忽视这种价值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偏颇,而且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它使教师的职业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尊严和欢乐,缺乏挑战;使教师在不断重复自我过程中走向狭隘,人生充满着灰色和低调。但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下,教师遇到了全新的职业素质要求的挑战,学校教育迫切需要教师的智慧、研究与创造,这就要求学校为教师个体发展和提升生命质量提供空间。因此,要赋予教师个体生命意义,使教师的生命力、创造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充满智慧挑战和生命气息的动态生成过程;让教学过程充满着工作的美丽,让教师的职业每一天都充满着爱、挑战和创造,并从中获得自我成长、内在尊严和职业生命的欢乐。提升教师个体生命意义,让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智慧与艺术激活,呈现出生命的澎湃涌动;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挑战智慧。因此,只有真正赋予教师个体生命意义,才会有生命活力化课堂的高质量。

(二)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

从某层意义上说,学校教育较多地关注了学生个体发展功能的“未来时态”(即明天生活的愉乐),而忽略了学生生命价值的“现代时态”(即在校生活)。从人文关爱的角度看,学校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在校的生存状态,提高在校生活的生命质量,让学生学会享受生活,从而满足未来社会生活的高素质要求。

对“现代时态”的关注源于生命本位的理念。学生作为一种人的自然存在,需要得到人的尊重和关爱,需要“生命涌动”。个体生命质量得到提升的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资源和时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作另类回答,对学生要有智慧的挑战性。学生智慧被激活了,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能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积极

思维,会在师生、生生间积极的思维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光芒和个性色彩的绚丽。 “课堂”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重提“课堂”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是有重要意义的。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孩子们的“一方乐土”。

高 倩

2014-4-2

篇三: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我们曾经对“精润细刻,完美顺畅”的课堂教学羡慕不已,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慢慢地我们发觉这样的课堂并不完美,学生表现的思想状态就是能适时“配合”教师完成教案。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很少感觉到成长的气息和创造的欢乐。曾拜读过叶澜教授研究理想课堂的一些文章,他精辟地诠释:“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让我的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可见,作为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应大胆放开呵护的双手,捕抓教学中的闪光点和善待教学流程中即时的“变奏”,让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一、进行充分的预设,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对教材的钻研和课前的预设。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应是“不厌其烦”、“不厌其广”,将教材真正吃透,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从根本上把握教材,把握学生。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工。调研什么呢?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作出哪些回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预设时我们须去全面了解的,尽量把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计到,从实际意义上做到“胸有成竹”。因为只有在把握好教材,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成的问题,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如:

在《用含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在学习完习题后,老师就请同学们根据成年男子的标准体重通用式子“标准体重=身高-105(身高用厘米数,体重用千克数。)”完成以下练习: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的标准体重应是多少吗?2、你能用它算出你爸爸的标准体重应是多少吗?3、你想对爸爸说些什么呢?在学生完成各题后,老师启发学生说一说。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让学生们“塞”在喉咙中许久都没有机会表达的话语在短短几分钟内表达得淋漓尽致。有的说:“爸爸,你的体重超出成年男子的标准体重许多,要多加注意饮食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的说:“我觉得爸爸你应该注意营养饮食,注意工作要劳逸结合,像***爸爸一样拥有一个标准强壮的身材。”有的说:“爸爸我知道您工作很辛劳苦,体重才偏轻,我以后会努力把学习学好不再让爸爸操心。”还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

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保持标准体重的办法,防止中老年人血压增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在撞击,视野在扩大在,智慧在绽放,这显得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二、激活亮点资源,进发智慧的光芒

当前数学课堂追寻智慧教学的境界。智慧教学中,教师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对话信息,敢于把非预设生成的“亮点”作为资源,即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迸发出智慧的光芒。一位教师在执教《植树问题》一课时,有一段教学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例题:实验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50米的跑道一旁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配图片)

学生试解。

教师巡视,以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同时随机指名两位学生到板上解答。

生1:算式解答。

生2:画图解答,画了一条快满黑板的线段(大部分同学都完成后,生汇报交流,发现问题。)

师:好,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先看黑板上两个同学的算的。这位同学(指着黑板上长长的线段图)是怎样验证的?

生:画图。

师:画图验证是个好想法,能借助图形帮助我们和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强的数学能力。

师:你打算怎样画呢?

生:画150米的路,每隔5米一段。

师:那这样要分成几段?

生:30段。

师:30段你画完了没有?

涌动生命的课堂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画完?

生:太多了!

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引导学生画小数据的线段图,从中找出规律来解决大数据的问题。

师: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

师:从小的数据人手,探讨出规律,然后再用规律来解决数据大原问题这种思想正跟数学上常用的“以小见大”的思想不谋而合。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思想和灵魂,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在此教学环节中,老师及时捕抓课堂中学生“画图解答”这一“亮点”生成资源,巧妙地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使学生领会到此方法的麻烦——激活新的思维冲突,从而产生“把150米看成5米,每隔1米种一棵”的猜想,让学生在解决思维冲突中体验数学思想。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紧接着老师及时进行小结,简明扼要的小结夹带着一种对学生积极向上的评价,再次把课堂推向高潮,巧妙地凸现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两维,把渗透“以小见大”数学思想的方法体现得惟妙惟肖。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倾听,及时捕捉生成的“亮点”资源,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就能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让智慧闪耀光芒,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三、妙用“意外”资源,涌动生命的灵性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激活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的“意外”资源,追随儿童的兴趣意识,敞开呵护的怀抱,抓住教学中的“机遇”灵活调控教学,使涌动生命的灵性。如我曾听过的《认识射线》一课,在学生知道了射线的特征后,教师让学生举例。

师:我们可以把手电筒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射线。你还可以举出一些射线的例子吗?

生: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被东西挡住了。头发是射线。(全班同学都笑了。师神情若定,不急于解决该问题,很有神秘感的面向同学们。)

师:你们有意见吗?(绝大多数同学疑惑,师微微笑。)

师:那么我们来假定一下,假如你的每一根头发都是朝着自己的方向笔直笔直地长,再假如你长生不老,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此时教室你响起了整齐而热烈的掌声。)

上述教学中,我们不得不赞叹该老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面对意外生成的“尴尬”,老师不是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理,而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意识,抓住教学中的“尴尬”灵活调控教学。用简洁、幽默的两个假定,为孩子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举例子的片面性,又很好地保护了质疑孩子的积极性,处理得很贴切工,因而才博得孩子整齐划一而热烈的掌声。课堂教学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篇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审视我们的行为,我们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1 有情感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1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

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1.2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

2 有生气

生命哲学家曾经说过,既是人,就会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著名的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2.1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2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我班学生就特爱提问题,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学《燕子》时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等等。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

2.3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3 有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话引起我的注意:“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

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

4 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4.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

4.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我们要充分利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篇五:让课堂涌动生命活力

让课堂涌动生命活力

作者:邱光环

来源:《教育艺术》2013年第08期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统一体,语文的人文性赋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生命教育是指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的、人文意识的培养,引导个体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生活,创造美好人生。

一、挖掘文本资源,进行生命教育

在课堂中恰如其分地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并有效运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历练,提升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讲述传奇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她坚强地面对生命过程中的艰难坎坷,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让学生感悟人的生命历程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苦难和挫折,但只要勇于面对、勇于接受挑战,就能克服困难,生命才会更加灿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应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词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之后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回忆父母为你做的点滴小事,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你又打算怎么回报他们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可以设计: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难以接受的困难和挫折,你将如何面对?设计这些问题,目地是让学生懂得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二、让学生在“生成”中学会珍爱生命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的关键。一位语文老师在将要结束课文《生命》一课时,突然受一位学生所提问题的启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说话题目,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做一篇悼词:假设自己辞世了,请用悼词的形式,追忆自己的一生。在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老师课堂上这一史无前例的“生成”看似很冒险,实则最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人生的不易和生命的珍贵,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和朋友、对于社会具有的意义,从而真正学会珍爱生命。

三、加强习作教学,努力渗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

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写作中的生命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做文章。例如几位同学在考试失利后,灰心丧气,教师不仅要安慰他们,还要找他们个别谈心。事后,还可以让学生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作文,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思考自己应采取的做法。又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5·12大地震短片”,让学生感受在那场特大灾害中房屋倒塌,山崩地裂,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让孩子的心受到震撼,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懂得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跨越障碍,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破冰的时候,我让学生高高举起拳头然后反复重重地落在桌子上,学生没来几下就觉得受不了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血肉之躯从高空重重地砸在极冷极硬的冰上的感觉,学生都说太残忍了,老天鹅这位破冰勇士太伟大了,一个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但是却能够迸发出如此耀眼的火花,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海伦,凯勒,读他们身体残疾仍坚持奋斗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进发的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涌动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平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