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秃尾巴老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39:03 字数作文
秃尾巴老李字数作文

篇一:秃尾巴老李

2 回复:(转贴莒县民间故事传说)秃尾巴老李告老还乡

在山东省莒县寨里河乡的龙尾村,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传遍了大半个中国。

清初,莒县寨里河北李家村有一对夫妇,人到中年膝下无子。一日,夫妇二人在田里耕作,突然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二人躲避不及,被淋得全身透湿。没几日,妇人觉出自己怀孕了。生产之时(多说是在五月十三),丈夫带着接生婆回到家里,只见床前一滩血,妇人已死。在房梁上盘着一条青蛇,此蛇见风就长,农夫大骇,挥锄一劈,把蛇的尾巴劈了下来。那蛇腾空而起,直上云天。农夫第二天将妻子埋葬,一连三天大雾不止,人们听到坟地里不时有呜呜啼哭之声。三日后大雾退去,大家发现农夫妻子的坟墓已筑成了小山,坟前鼻涕一大滩,周围像被碌碡滚了一样。于是有老人说:“农妇生下的不是蛇,是一条青龙。它感生育之恩,来为娘守坟三天。”后有人作梦,梦见此青龙被众仙称之为“秃尾巴老李”。

因为秃尾巴老李少了尾巴,被安排在离海近的山东负责降雨。它勤于职守,把个山东治理的不旱不涝,风调雨顺。一次,它为了把雨降得又细又匀,超低空飞行,结果在莒县刘官庄镇的李家楼被产妇的血光激了下来。人们看到此龙五丈有余,粗如石磨,只有半截尾巴,认定是秃尾巴老李,便纷纷担水为其润身。后来东南方向一团黑云漂来,降下大雨,秃尾巴老李借雨腾空而去。

秃尾巴老李特别关照山东人,被歹龙视作偏心,并联名上告。后来秃尾巴老李被调到黑龙江(此江由其得名)。当时阵守黑龙江的是一条白龙,它不肯与秃尾巴老李调换,便在江内同秃尾巴老李进行了一场广为流传的大战。当地百姓已知秃尾巴老李的品德,并憎恨白龙的不务正业。所以在大战时,有白浪滚来,大家纷纷往江里扔石灰,当黑浪滚来时,纷纷往江里扔馒头;在百姓的帮助下,黑龙最终战胜了白龙。并在黑龙江一直待了下去。秃尾巴老李特别想念山东人,只要得知哪条船上有山东人,它便会一路护航,使其平稳渡过。直到现在,有船要渡黑龙江,必先问一声:“有山东人吗?”如果回答说有,艄公便起锚开船,就是在有风浪时,船也会稳稳地渡过;如果没人应答,艄公就要等一会,直到有山东人。后来就是没有山东人,人们也应答说有,只要说有,船就会确保平安渡过。传说,1967年红卫兵串联,龙尾村的李凤琛(现年65岁)去东北,在渡黑龙江时,听到艄公问有山东人吗,他一激动,便说:“有山东龙尾的!”船开之后,虽江上风平浪静,船却非常颠簸,李凤琛大惊,忙问怎么回事,艄公笑道:“秃尾巴老李得知家乡来人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呐。”

白龙败到山东后,把这方的百姓视为仇人,由其是对龙尾村。自白龙来后,龙尾村十年九旱。秃尾巴老李对白龙的行为无可奈何,于是便从东海,为龙尾村的父老通了一处海眼,并置两尊石龙把守。此海眼现仍在龙尾村的东侧,无论天有多旱,无论用水量有多大,此海眼永不干涸。两尊石龙,栩栩如生。

据说秃尾巴老李除在每年的端阳节回莒祭母外,其它时间也常来莒。传说1983年五月初三,大旱,龙尾村的原村委主任李玉台(当时39岁)去寨里河赶集,路遇嫁到桃花峪村的龙尾妇女李凤兰(当时35岁),她言道秃尾巴老李回来了,伏在桃花峪村一位妇女的身上,让龙尾村的党支部书记前去接它回家。于是李玉台就把此事告知了时为党支部书记的李世和。李世和认定这是封建迷信,便决定不去。这时他的孙女突然嚎啕大哭,其态从未见过。李世和万般无奈,便约李玉台一起前去,李玉台思想非常进步,不肯去;后来李世和约上副书记李凤琛去了。见到被伏之女后,李世和说:“你说你是秃尾巴老李,没有证据呀?要不这样吧,现在正值大旱,你若真是秃尾巴老李,就下三天雨,灵验后,我们一定来接你,并为你修庙。”被伏之女说:“好吧。我就违纪下三天雨,在初九、十九、二十九这三天下。”后来这三天果然有雨。但李世和怕被责为搞封建迷信,就没有去接秃尾巴老李回家,也没修庙。

据说秃尾巴老李来莒后,一般住在孙由乡的五楼山上。五楼山周围的人都知道,在山上有一个形似沙发的巨石,在这沙发的坐垫上有一个碗大的石洞,这石洞无论盛多少水也不满,无论天多么旱也不干。就是在这个石洞里,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看到“成仙”了的秃尾巴老李。五楼山村的老人,从他爷爷的爷爷,就知道那里边有龙,并且常有人将它呼出。当云雾像帽子一样戴在五楼山头的时候,人们便会说:“秃尾巴老李来了!”传说1990年春,时任孙由乡党委书记的李传富,同县民政局的张作时来到五楼山上,当

他们在那块石头上坐定后,李传富开玩笑地说:“秃尾巴老李呀,这是县民政局的领导,也是为人民办实事的,你不出来见见呀?”就在这时,洞内的水位突然上长,随之,一个形如鳝鱼的生物从洞内浮出,它不紧不慢,左右打量了一下,然后又沉入石洞,水位也随之退了下去。它露出来的时间约一分钟。李传富说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这一系列的传说就这样传了一代又一代,同时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又不断地发生着新的离奇的传说。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宁愿它是一个科学的未解之谜,我们希望在中华大地上有更多的这种“真龙天子”,保佑着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___

莒县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名录

08-06-23 11:05:36 来源:日照网 【关闭窗口】

日前,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莒县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他们分别是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和过门笺制作。

“过门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过年贴“过门笺”的历史虽无文字可查,但康熙13年重修朝元宫时的壁画中就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莒县夏庄镇农民来逢强作为这一古老艺术的继承人,至今仍保存着从清末到当今制作“过门笺”的各种手工样版。

莒县秃尾巴老李传说,源远流长,日照、青岛、潍坊、威海分别进行申报。莒县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源于莒县寨里河乡的龙尾村,它承载着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文化知识和历史事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莒县过门笺,是莒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独特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颇具特色的剪纸艺术之一,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过门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过年贴“过门笺”的历史虽无文字可查,但康熙十三年重修朝元宫时的壁画中就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莒县夏庄镇农民来逢强作为这一古老艺术的继承人,至今仍保存着从清末到当今制作“过门笺”的各种手工样版。

篇二:山东民间传说“秃尾巴老李”的文化内涵探究

摘 要:“秃尾巴老李”这一民间传说在山东、河北、黑龙江等多个北方地区广为流传,尤其是作为故事的发源地——山东,东至胶东文登、莱阳,西至聊城阳谷,南至滕州、临沂等地,耄耋老人与始龀小童皆为知晓。“秃尾巴老李”本身即带有浓厚的山东文化特色,尤其是衍伸到东北地区以后,这一特色凸显的愈为明显。山东人将创业精神与思乡情怀缠绕在一起,附会在一个古老的故事上,使得秃尾巴老李亦神、亦人。梳理山东及东北地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可以看出,这一民间故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以完善和整合的。其中包括:黑龙出世,黑龙战白龙,黑龙省亲三个主要故事片段,这些片段蕴含了山东地区深厚的儒家思想意识。探究“秃尾巴老李”这一民间故事,对分析山东民间信仰、民间主流思想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民间传说;秃尾巴老李;文化内涵;民间信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62-02

民间传说是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与传播的,并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风物相关联的一种民间叙事文学。除历史上确有其人外,很多传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想象的产物。类似神话系统的民间故事都包含了人民大众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与畏惧,同时也包含了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思想。“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作为山东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大致包含了三个文化内涵,其中的“黑龙省亲”是儒家孝文化的典型代表,而黑龙出世及大战白龙则是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恐惧和对人定胜天观念的肯定。文化内涵的多维度及思想的丰富性使其广为流传。

现在的民俗界对“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梳理得不多,论述的也不透彻,由李新华教授主编的《山东民间艺术志》对这一民间故事有一些大概的描述,山东民俗学会也有一部分内部资料。①但目前对其研究也仅限于简单的描述整理,并未做太多的相关于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现存资料无法明确“秃尾巴老李”这一传说产生的确切时间。但从该民间传说包含的三个片段来看,这个故事在明末清初即以流行于山东民间。根据现存史料记载,“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其传说版本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文登县志》:“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相传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娠,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孕虽娩,无儿胞之形。后,每夜有物就乳,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鳞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复来,飞刃击之,腾跃而去,似中其尾。后,其妻死,葬山下。一日,云雾四塞。乡人遥望,一龙旋绕山顶。及晴,见冢移山上,墓土高数尺,人以为神龙迁葬云。后,秃尾龙见,年即丰。每见云雾毕集,土人习而知之。因构祠祀之。后,柘阳寺僧取龙母墓石,风雨大作,雹随之,其大如斗,寺中尽黑气,咫尺不见。周围里许,二麦尽伤,独龙母庙内,花木皆无殃焉。”②光绪时期的《文登县志》对此事也有补充记载:“康熙五十三年,龙现于宋村之北山,一时合邑闹阗,立庙山巅,改名曰‘回龙山’。”③

从这些史实记载中可看出其故事源地大致在今胶东烟台地区,但是根据对山东地区其他地方版本的整理,枣庄滕州小坞村,聊城东昌府,阳谷张秋镇,莱阳,临沂苍山、莒南,日照,济南地区也是此传说的版本源地。这就说明这是一个多源版本的民间故事。

无论哪一个源地的传说版本,都包含了黑龙出世,黑龙战白龙,黑龙省亲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每一段都包含了民间大众的价值诉求和美好愿望。

黑龙出世。在民间传说中,主角的诞世总是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和特殊性,商代始祖“履大人迹而有孕”,周代始祖“吞燕卵而有孕”。④ “秃尾巴老李”也是如此。根据民间史料记载,“秃尾巴老李”的父母年老久未生子,李母吃食不合时令的李子而有孕,并于雷雨交加之夜生下黑龙。李母孕育黑龙包含着浓厚的神话特色。民间只有通过赋予黑龙特异的孕育方式,才能体现神话主角的能力,才能凸显主角的不同之处。

黑龙独特诡异的孕育方式其实还是对民间生育卫生观念的一种体现。在远离城市文明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一些奇怪的孕育忌讳。例如,孕妇在怀孕期间不能吃公鸡和兔子。黑龙就是李母吃了不合时令的李子而有了身孕,并且生下了人身蛇尾的怪物。按照传说:“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坠于地,辄化为李。”李母就是吃了这个李子,怀了龙胎,并且有孕三年而不产。产后,“无儿胞之形”,“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麟角。”李母孕育黑龙方式之诡异,孕期之长也是极具神话特色的。

黑龙战白龙,入驻黑龙江。李父认定黑龙是怪物,并且失手斩断了黑龙的尾巴,黑龙乘雷雨之际逃至东北,潜入白龙江。白龙江中有一白龙,不按时节降雨,致使灾害频发,民不聊生。黑龙后来依托山东老乡的帮助,打败白龙,入驻白龙江。“黑龙江”名字即由此来。 黑龙大战白龙的故事,其实是对山东人闯关东不畏艰险敢与天斗精神的演绎。在鲁西南版本中,“秃尾巴老李”是明代弘治年间的事情。这就和山东人闯关东的史实时间大体接上了。明代在东北设置都督府,管辖境内的女真部落,大批随军百姓对东北地区进行垦荒拓殖。明末,天下大乱,华北地区灾害频发,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大批山东难民从陆路和海路逃往东北谋生。这就佐证了本传说为什么主要流传于华北地区,而文登作为一个渡口,作为黑龙传说的出生地想必也就有了史实依据。

中国原始先民在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闯关东的山东人既然要生存下去就要征服东北地区的深山老林,猛虎野兽和天寒地冻,这种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英雄出现,这个英雄需要具备神与人的双面性,而黑龙就是这种征服自然的象征。这是一段山东人征服东北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朴素的民间百姓用“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来纪念留存。

范县地区流传着类似的版本,主角也是黑龙,不过对象换成了黄河中的黄龙。这个版本记忆的是人类对河患的征服。范县地区的百姓,将黄河的海清河晏附会到“秃尾巴老李”身上,其实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祈盼。不论是东北黑龙江,还是范县之黄河,黑龙都是自然中可助万物风调、百畜兴盛的善良力量。 其实在这个传说中,孝道思想体现的尤为明显,这就必须谈到第三个片段——黑龙省亲。

黑龙省亲其实是这一传说的重点,临沂王官庄的版本主要以此为主。李父失手斩断黑龙尾巴,黑龙乘雨逃至东北。后来李母亡故,黑龙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就衍生出黑龙省亲的典故。在现今东北民俗中,大年初一许多山东人要早起五更,并向山东老家方向走上一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先的祭拜。于是,这种思乡情结附魂于秃尾巴老李的身上,有了黑龙“回乡祭母”的故事。

“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⑤黑龙思母心切,在阴历五月十三(有的地方为农历六月初八)返乡祭母。黑龙虽为人生却是龙种,由于失去了尾巴,平衡能力差,所经之地,“旱处愈旱,涝处愈涝”,并且风雨过处夹杂冰雹,这些反常的自然灾害弄得民不聊生。民间怨愤直达天庭,玉皇将黑龙羁押,将其化为狗,锁于南天门。其后,黑龙在张天师的帮助下顺利回乡祭母。

这一段故事中,有两个时间点及自然现象是值得注意的。

首先是农历五月十三和六月初八,在传说中,这是李母亡故的日子。在传统历法中,这是夏季两个较为干旱的日子。而此时大旱与洪涝的交替出现,致使人民认为有一位天神对此有影响,而将其附会到黑龙身上。而张天师帮助黑龙平和返乡祭母,不致天气恶劣过甚。这说明在民间,劳动人民将对天地气候的美好祝愿上升到神话传说层面,从侧面反映出农耕社会“靠天吃饭”的朴素思想。

其次是冰雹。在山东多个传说版本中,黑龙返乡,必然夹带冰雹。每年五六月份,由于受大气层湿对流影响,夏季的降雨总是沿一定的路线呈长条带状布雨,冰雹也会因气候、地形的影响呈带状分布,这在农耕社会,必然蒙上了一层神秘气息,劳动人民将其想象成一条行进的龙。但是,冰雹是具有相当危害性的自然现象,劳动人民出于保护农耕作物的需要,

想办法对其施加影响。在莒南王官庄流传版本中,下冰雹时,百姓往野地里扔镰刀,可以使冰雹尽早结束。黑龙的尾巴是他父亲斩断的,黑龙对其父想必是具有很大的畏惧心理。 黑龙回乡祭母经历了一番坎坷。这其实是千千万万闯关东的山东人的普遍境况。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山东人流寓东北,克服各种困难,一代代的耕耘、扎根在东北的黑土地上,但他们的思乡之情,寻根之心难以割舍,于是便幻想出黑龙这样一位呼风唤雨的乡亲。特定的民俗传说是特定族群特定需要的产物。“秃尾巴老李”的回乡省亲祭母,承载着千千万万山东人的梦想。这其实就是一个离乡群体的集体无意识行为。

“秃尾巴老李”是一个虚拟人物的传说,朴素的劳动人民将一系列相关的故事章节附会添加到原有案例上,最终让这个传说有血有肉的鲜明起来。这种集体无意识文化行为必然得到国家层面的响应。史料记载,道光年间,山东巡抚徐泽醇奏请敕加神龙封号。“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龙遂列祀典。”这种由皇帝亲笔御题、皇家敕封在全国的民间龙文化信仰中是独一无二的。这说明,国家对这一民间传说所含的文化信仰是持肯定褒奖态度的。 这种被国家层面肯定褒奖的文化信仰是什么?儒家礼仪文化。

孝,是“秃尾巴老李”这一故事中的主题思想。黑龙返乡祭母的故事其实就是儒家孝亲文化的直接体现。在秃尾巴老李的故事里,黑龙没有在母亲面前送终,这在儒家理念中是非常严重的失孝行为。因此,黑龙无时不想回乡祭母,这也就延伸出黑龙回乡带来自然灾害并被羁押天庭等文化悲剧的出现。当然,最后天庭借张天师的神力,成功帮助黑龙回乡祭母。看来玉皇大帝对因孝亲出现的失职行为也是可以谅解的。这正是中国亲情家国社会的特殊之处。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其实暗含着的是勤劳朴实的山东人勇闯关东的感人故事。劳动人民用虚拟的神话传说,赋予秃尾巴老李丰满的血肉之情,使其成为他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无论这一传说的具体发祥地在哪里,它都体现了山东地区特有的文化基础、历史渊源和地域特点。

注释:

①李新华.山东民间艺术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②(清)康熙朝.文登县志.

③(清)光绪朝.文登县志.

④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⑤李新华.山东民间艺术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李新华.山东民间艺术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2]文登县志(清).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4]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5][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基础.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篇三:第八课《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课题: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第 1 页 共 2页

第 2 页 共 2页

篇四:大明山秃尾蛇的传说

大明山秃尾蛇的传说

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以“掘尾龙扫墓”传说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的主流文化之一,龙母在近代已成为珠江流域公认的重要人文始祖,在全国和东南亚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龙母文化朝圣游已成为旅游名牌产品,仅广东德庆悦城龙母庙的旅游门票每年收入就超过了6000万元。梧州 近年也在打造龙母文化旅游的品牌,并成功举办了首届龙母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这一届龙母文化节共签订了投资项目33个,总投资8050多万美元,其中外资 额达4200多万美元。龙母文化的巨大旅游价值使龙母文化游成为各地包括广东德庆在内的两广四市(广东肇庆、德庆、广西贺州、梧州)争相打造的文化旅游品 牌。藤县藤城胜西村与岑溪糯垌大竹村也都争相宣传自己是真正的龙母诞生地。

龙母文化旅游热也使龙母文化的研究形成了热点,广东和广西多次召开了龙母文化研讨会,重点对龙母文化的民族源流和发源地做了深入的研究。

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呢?

大明山主神的化身——石蛇

关于“断尾龙”,全国有两大故事圈,一个是山东“秃尾巴老李”故事圈,一个是珠江流域“掘尾龙扫墓”故事圈。山东“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在清代才开始流传,珠江流域“掘尾龙扫墓”故事在先秦时代就开始流传了,珠江流域的“掘尾龙”传说远远早于其他地区的“断尾龙”传说。

那么,珠江流域的哪一个地方才是龙母文化的真正发源地呢?

近代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龙母文化源于古骆越文化的共识。 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陈摩人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他指出:“对照悦城龙母传说,至少可以获得两点启发。第一, 龙母的身世,是西江上游漂来的女婴,暗示了这支氏族来源于哪里,是沿江漂流迁移的印证。西江上游是古骆越地,透露出龙母的族源与骆越有亲缘关系;第二,古 时氏族的姓氏与居留地方的名称往往是合而为一的,氏族移迁到新的居留地常常把地名也带来了。悦城河在西江中游,亦叫温水,龙母这支氏族在这一带活功,也就 冠以温姓,与西江上游的温水,显然存在内在的联系。” (陈摩人:《悦城龙母传说的民族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一期)

大明山主神的化身——冬眠刚醒的灵蛇

专家们认为既然龙母是秦始皇时代人,当时中原的华夏族尚未进入岭南,珠江流域一带是壮族先民古越人的祖居地,因此 龙母是古越人无疑,当时的古越人无姓,因此龙母姓温或姓蒲的传说是不确切的。古人有以居住地为姓的风俗,从龙母姓温和她是从西江上游漂流到中游的传说分 析,龙母的家乡应是西江上游温水流域的古骆越地,她是这一带的豢龙部落或以龙蛇为图腾的古方国女首领。

关于温水的位置,郦道元的《水经注·温水》中的记载自相矛盾,因此后人多取《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宣化, 州所治。汉岭方县地。属郁林郡。秦为桂林郡地。驩水在县北,本牂柯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古宣化县的地域大体相当于现在南 宁市的范围,位于县北的温水是指古代的右江和邕江。右江、邕江和郁江流域属于古骆越地。这一地区按照专家们的说法是龙母文化的发祥地,但具体在哪一个地方 却一直是一个谜。

既然龙母文化源于古骆越文化,那么龙母文化的发源地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所流传的龙母传说故事在所有的龙母传说故事中是最具有原生态特征的。

二、有与龙母传说相关的大量古地名遗存。

三、在先秦时代有较大的古骆越人聚落。

四、有丰富的先秦时代文物出土,并且出土的文物有岭南最早的龙图腾文物。

五、有悠久的龙母文化习俗。

笔者试就以上五个条件对龙母文化的发祥地作一简要的探析。

诡异的深潭,散发着神秘不可测的气息

大明山地区的龙母传说是龙母文化的原生态

2005年6月,笔者在大明山地区进行民族文化田野调查时发现,大明山龙头峰前方有一个壮族群众叫“莫乜掘”的坟 头状山峰,“莫乜掘”壮语的意思就是“秃尾龙母亲的坟墓”,这一带的壮族老人告诉笔者,这是秃尾龙“特掘”安葬它养母“乜掘”堆土形成的山峰,老人们还 说,秃尾龙母亲“乜掘”是大明山脚下的壮族人,老人们还讲了许多龙母坟山如何灵异的故事。笔者进一步调查时发现,龙母的传说故事在这一带特别是武鸣的两江 镇至马头乡一带流传很广。这一故事的梗概是:

很久以前,在大明山边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寡妇,家里很穷,靠挖野菜维持生活。一个冬天,寡妇去挖野菜,在回来的路上,她看见一条身上发光长得很奇怪的小蛇,蜷伏在路边,快要冻死了,就连忙用裙子把它兜起来带回家。

寡妇把小蛇救活后养在家里,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天天都精心地护理它,后来小蛇逐渐长大成一条非常听话又生动活泼的“独龙”(壮族人把大蟒蛇称为龙,独是壮语中动物的冠词)。

罗波潭龙母庙旁的水牛,也同样神情诡异

独龙越来越大,身越来越长,茅房装不下了,独龙的尾巴往外伸出去一大截,老婆婆告诉独龙,只有砍去一截尾巴才不会越长越长。独龙点了点头,她就拿起 菜刀砍断了独龙的一小截尾巴,独龙于是变成了秃尾巴的龙。壮话把秃尾巴称做“掘”,寡妇于是给独龙起名叫“特掘”,人们又按照壮族的习惯把寡妇叫做“乜 掘”(“乜”在壮族中是母亲的意思)。

特掘的尾巴虽然不再加长了,但身体却越长越大,茅房快给挤破了。他吃的也越来越多,实在难以再养了。一天,乜掘伤心地对特掘说:“特掘呀特掘,我靠 挖野菜过日子,你现在长得越来越大,吃的、住的真是没有办法了,你就自己出去谋生吧!”特掘也流了眼泪,点点头,慢慢蠕动爬出茅房到罗波潭中住了下来。

特掘走了以后,乜掘的门前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鲜鱼和鲜

秃尾巴老李

果,人们都猜测是特掘送上门的。乜掘的生活和地位从此发生巨大的变化,成为人们崇敬的仙婆。

后来,乜掘年老体弱病死了,村里人来办丧事,一些年轻人叹息说,“乜掘呀,你养特掘有什么用?难道它能像人的儿子一样把你抬到大明山顶去安葬和扫墓 吗!”话一出口,即见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昂头摆尾凌空而下,头顶老婆婆的尸体飞走了。天晴之后,人们看见原来的大明山顶前突兀挺起了 一座大山,山顶上垒着一个墓。人们于是把这座山叫“莫乜掘”,即龙母坟。(壮语“莫”是坟的意思)。

过后,每年的三月初三前后,大明山上总要?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淮未蠓纾乱淮未笥辏馐翘鼐蛏估戳恕7缬旯螅嗟拇竺魃铰龅酱ζ俨挤尚憾拢馐翘鼐蛄鞯难劾嵩谘艄庀律辽练⒘粒釉?/p>

处看像一幅幅高悬的白色挽幛。晚上,瀑布奔流的轰鸣声,是特掘在祭奠养母举行闹龙殿的仪式。

罗波潭旁龙母庙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掘尾龙拜山”的故事,在壮族地区这个故事叫做“特掘扫墓”的故事。笔者对环大明山地区的武 鸣、马山、上林、宾阳四县流传的“特掘扫墓”故事进行调查,发现环大明山地区有一个很深厚的“特掘扫墓”故事圈,这些流传在环大明山地区的“特掘扫墓”故 事有三个特点:

一是履盖面广。环大明山地区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四县的16个乡镇,几乎每一个村屯50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特掘扫墓”的故事,对这一故事的了解可以说是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二是许多故事都和真实的地名相联系。大明山地区有许多以龙母故事相关的地名,武鸣两江镇的龙英村在 20世纪70年代前一直叫做龙母村,龙母村附近有龙河和蛇溪。两江镇的合耸村有龙母的灵牌山、棺材山和道公山,还有特掘守灵的祖公洞。罗波镇的布凌村有龙 垌,传说是特掘成龙之地。罗波潭在清代叫龙窟,传说是掘尾龙的龙宫。马头镇小陆至罗波潭的古廖江壮语叫“达夏”即祖母江。大明山上有龙头峰,东面还有一座 像坟墓一样的高峰,当地的地名就叫“莫乜堀”山,即龙母坟山等等。

三是壮族龙母故事主要情节基本相同。这些不同版本的龙母故事的大框架基本相同,差异的地方主要集中 在捡蛇的情节、养蛇的地方、断尾的原因三个方面,如捡蛇的情节,有说是开荒捡到的,有说是挑水时捡到的,有说是收花生时捡到的,有说是采猪菜时,小蛇躲在 猪菜中背回来的等等。但不管什么版本的壮族龙母故事主要情节都较一致,如龙母都没有姓氏,蛇的数量都是一条,而且都要断尾后才能成龙,并且都有雷雨葬母和 三月初三扫墓的情节。

篇五:康熙北方私访记

康熙北方私访记 (民间故事)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把国家开创出康熙盛世的大好局面, 百姓富有,国家兴旺。他治理国家的唯一奇特的就是经常微服私访,查看民情,掌握第一手材料,不光听文武百官奏章(汇报材料),用现代化说就是与百姓心连心,这对他治理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现在看到的康熙私访,大多数都是去南方私访,北方很少,也就是承德避暑山庄狩猎,但康熙私访也有,记得我小的时候,我爷爷经常给我们将他们家庭的来历、历史,讲康熙到迁西一带私访的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刘氏家族的祖籍在东北——沈阳,属于旗人(满族)。爷爷(1888-1967)说他的爷爷十几岁就从军,随从康熙(17??年)私访留在此地。记得爷爷经常炫耀,一七几几年(由于年纪大,七十多岁了,说的不太详细)随康熙从热河(承德)到关内,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境内。

康熙在山上看见一位放羊的老者,与他聊了起来,(就在山上席地而坐),问他年龄,竟与康熙同龄,又问生月,也是同月,又问生日、时辰,竟然与康熙皇帝同年同月同日同一个时辰生,非常惊讶,实属少见,一见如故,非常热情。放羊老者说:草民是放羊的,万岁爷是一国之君,不能相比。康熙说:一样一样,我是皇上统帅人多,您老管着这么多的生灵也不少呀。一边走一边聊,在一个山顶上问:“前面是什么地方呀?”老者说:“前面是大猪头峪”。康熙听了不太

高兴,心想我号康熙,猪吃糠呀,非常不悦。走了一会儿,指着大猪头峪南面,又问:“那是什么地方?”老者说:“那是小猪头峪。”康熙更是不悦,非常愤怒,随后,灵机一动,愤怒的说:“对面就老虎庄子!”众人称赞,“万岁爷就是万岁爷,皇上万岁!”

康熙私访人员不少,其中,就有它的最宠太监——梁九功(宫或公说法不一),期间,梁九功身患重病。在众人高兴之时,康熙又问“这南面是什么地方呀?”老者说:“叫梁家沟。”梁九功听后心情激动,又因重病在身,因此,梁久功死在梁家沟。(相传,梁九功死在北京香山并不确切,只是梁九功是康熙最宠太监,号称九千岁,得罪不少大臣及王公贵族人员,他在康熙晚年死去,还是不解余恨,死后再予以炒作,解解恨罢了。)康熙一行驻扎太平寨,在梁家沟大搞工程,筑起城墙百余米,在一个小小的山沟康熙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建造老公坟平台,修建了城墙。平台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90米,城墙自山下而上,从上而下,围绕老公坟的平形成近半圆形。并且,派人员留守看坟。我们刘氏家族,就是这样留在此地直至现在。目前,刘氏家族三十几口,三百年来,并不兴旺,现在的祖坟在刘家坟。为了一个太监,搞这么大的工程确实罕见。70年代梁老公的石碑被砸毁,人们到处寻找他的坟墓,平台搞得乱七八糟。后来,人们一直在找,直到前几年(2000年),有一天早晨,人们发现平台有一个大坑、棺材板之类的,老公坟(梁久功坟)黑夜被盗了,里面究竟有什么,大家不得而知。

梁九功死后,他们久闻西沟的攻书台,攻书台是八仙韩湘子读

书的地方,在峭壁上有一个只能容身坐着的地方,韩湘子每天在此读书。康熙吩咐又到西沟的攻书台,到山上后见有一水池,里面有一个没有尾巴的小蛇(人称秃尾巴老李),游来游去,康熙说:“你这小蛇,成不了气候。”随后就到庙里去了。等康熙在各处观看完毕出来后,闪电雷鸣,瓢泼大雨下了起来,康熙大怒,“你这小蛇竟敢与朕作对,还不快滚出此地,到黑海去吧(现在的黑龙江,那里鱼龙混杂,小白龙搞得当地很黑暗)。老人们说秃尾巴老李还有一段故事那,相传康熙年间,迁西县大岭寨有一对姓李的夫妇,多年不孕,后来妻子怀孕了,夫妻俩非常高兴,可到了临产期就是不生,也没有动静,过了几个月后,妻子却生了一条小蛇,丈夫看后赌气用铁锹铲了出去,可小蛇还是经常回来吃奶,妻子也没有办法。有一次小蛇吃奶,丈夫见后又用铁锹铲,可蛇已经渐渐大了,能老老实实在铁锹上吗?小蛇跑就用铁锹切下了尾巴,小蛇跑到了西沟攻书台下的水池,从此就不再回家了。后来说,秃尾巴老李到了黑海,到处受气,大蛇、小蛇、大龙、小龙,没有它的安身之地。特别是有一个白蛇更是厉害,无恶不作,当地百姓也恨之入骨,秃尾巴老李也斗不过它,就化作人形,争取百姓的信任和相助。特别是一个卖包子的师傅,“师傅帮帮我吧。”卖包子的说:“你有何事,要我帮忙?又如何帮你?”秃尾巴老李说:“我与海里黑龙交战,筋疲力尽,你帮我一下,如果我的手举起来你就扔包子、扔吃的,黑手上来你就投石灰、投石头。”老汉对白龙也恨之入骨,决定与乡亲们一起帮助小黑蛇秃尾巴老李,经过秃尾巴老李的几经周折,与白蛇多次打杀,终于打败了作恶多端的白蛇,秃尾巴老

李胜利了,也站住了脚。由于秃尾巴老李较黑,又在江上占领统治地位,百姓更喜欢,就称它为黑龙,黑海也就叫黑龙江了。

2011.2.8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