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我的父亲是邓小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02:13 小学作文
我的父亲是邓小平小学作文

篇一: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上)》读后感

导言:邓小平的一生是让人崇敬而又颇负传奇的,邓小平经历的三起三落更是让中国百姓一直以来都津津乐道。邓小平从青年时期就开始踏上革命之路,为了新中国的开辟与发展,邓小平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摘要:本书讲述了邓小平的前半辈子的经历。从少年时离开家乡,乘船去留法勤工俭学,到之后回国参加革命事业,开拓右江革命根据地,以及后来和刘伯承合作率军阻击日本侵略者于太行山,到内战时更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共产党日后夺得天下奠定了基石。最后,邓小平以西南局第一书记参加了在天安门的开国大典。

正文:

当初老师让我们去看一些书籍去写读后感之时,我就毫不犹豫的下决心去寻找这本书来看,当我去图书馆查询时,这本书已经都被借走了,我只好向老师借用一下。对于为什么想看邓小平的故事,这归结于我幼时的记忆,在我很小的时候,大街小道边都挂着邓小平的头像,一般旁边还有一句话:新中国的总工程师。所以,对于邓小平我一直是充满好奇的。然而,之前的我不太爱看书,因此一直没有去拜读有关邓小平的书籍。

对于“邓小平”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作

为革命军人,他和刘伯承的刘邓大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创立下不朽战功。而作为新中国的第二任国家主席,他为新中国的美好明天指明了方向。他的一生都在为党和国家做贡献,人民群众也永远不会忘怀这位领袖。

而当谈及“邓先圣”、“邓希贤”这两个名字,恐怕就献有人知。“邓先圣”是其父亲为他取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他5岁的时候,“邓希贤”则是教书先生为他改的名字。后来,他去留法的时候就用的是“邓希贤”。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920年,15岁的邓小平第一次走出大山,离开家乡,乘邮轮去了法兰西,在那里开始了一段辛酸的勤工俭学的日子。“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四年左右。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计划,有了才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奶奶夏季被几首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邓小平曾经回忆道。【引用于本书】在法兰西的那段岁月里,邓小平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且渐渐的走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实有一点他在回忆中没有指明,即他在法兰西的现实

生活更是让他坚定走向了支持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作为一个青少年的邓小平和一群年龄相仿的人一起来到法兰西,当时的法兰西因为经济萧条的缘故,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非常艰难的。邓小平他们带着憧憬,本以为来到这里可以实现他们求学之路,完成“勤工俭学”的生活,然而等待他们的是高昂的难以支付的学费和少得可怜的工作,到后来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读书似乎就没那么重要了。许多人熬不住就是返回国了,甚至不少人更是客死异乡,邓小平在那种环境中,可想生活是多么艰辛,不过乐观向上的他最终还是熬过来了。在法兰西的工厂里工作的邓小平更是深刻体会到资本主义对于底层人民的剥削。

每当我看到有关邓小平与许多有志之士,在国家危难之时,积极响应“勤工俭学”运动,不畏艰辛,乘风破浪,出国留学,去寻找救国之道,这些常常让我感到心血澎湃。邓小平在法兰西,就碰见了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革命先驱,他们克服各种困苦,积极学习,以期有能力回到祖国,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我常常寻思自己能够出生在那个时期就好了,在国难当头之时,自己可以挺身而出,为自己的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小康社会,不用再有“国破家亡”的担忧。然而,这种安逸的生活似乎使得不少大学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失去了斗志。我想或许学校应该多组织大学生

去下乡实践活动,了解大山里的孩子获取学习机会是多么的困难,或者带领大学生去一些博物馆,告诉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那些英勇的爱国之士,抛头颅,洒热血,而建立起来的。因此,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该荒废学业而去玩游戏,而是多看书,学习前辈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决心。

在法兰西的岁月里,邓小平只是在理论上充实了大脑,只有等到他回到祖国,踏上战斗的前线,他才能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真正的开始为人民而战斗。

1926年在苏联又学习了一年的邓小平终于再次踏上了自己的国土,并且开始真正意义的投身在革命战场中。

1934年10月10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红军总部不得已从“红都”瑞金出发,开始了一个将记载失策的战略转移——长征。邓小平也跟在大部队中。【摘自本书】

1(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我的父亲是邓小平)938年1月,八路军总部任命邓小平为第一二九师的政治委员,时年三十四岁不到。当时刘伯承是第一二九师的师长,从此这两人就开始了十三年的搭档生涯。【摘自本书】

邓小平曾经两此出任中央秘书处处长一职,在很多人面前,邓小平是一个文质彬彬,乐观向上的革命党人,然而他在治军方面也是很有自己一手。平时,他平易待人,接近普通群众,但是在士兵犯错,违反军纪,他的处理也是绝不手软。就拿一个例子说: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了

能在那里站住脚跟,要求军队纪律严明。“一次,邓政委发现,在黄冈县的一条街上,一个军人刺刀上挂着一捆花布,一捆粉条,显然来路不正,便立即叫查。结果查明,此人是一警卫副连长,立过站功。邓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君顶必须严肃纪律。枪毙了那个违纪的副连长。”【摘自本书】

邓小平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对知识的向往,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他对真理的坚持,不畏强权的作法,是当代每个共产党员的模范;他那份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为祖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动,更是让他成为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的偶像。

篇二:《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从邓小平三起三落中的感悟

黄咏欣

一生之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这不是神话,也不是人为的编撰。这是邓小平真实的故事。

1931年,为抵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力图减轻这一错误给党造成的损失,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认真贯彻了毛泽东所主张的,也完全适应当时边缘地区特点的正确路线。这触怒了当时的中央临时政府,一场批判“毛、邓、谢、古”的斗争紧锣密鼓地开场。在连番打击后,邓小平被撤销了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给予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贬为区委巡视员。此为第一次“落”。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文化大革命”刚开始,邓小平被扣以“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帽子,其当时担任的党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未经任何正当程序便被撤销了。随后,夫妻、子女被分开监禁审查,长子被逼的跳楼导致高位截瘫并没得到好的治疗。65虽的老人被发配去劳动改造,并独立照顾残废的儿子。这是第二次“落”。

70年代中后期,“四人帮”发起的一场更大规模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始,在“四人帮”自编自导的“天安门事件”中,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再次受禁锢。这是第三“落”。

三次的政治打击,每次都来势汹汹,令人闻之心惊。每一次的打击,对于其他人而言,都可说是毁灭性的。然而邓小平每次都能韬光养晦,等待复出,并活跃于其岗位。

第一次遭受批判后,邓小平申请到下属的宣传部当干事,潜心编辑《红星》报,使之成为中央苏区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消息来源,和传播党的思想和文化的阵地。遵义会议后,邓小平出任中央秘书长。在之后的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起过无可估量的作用。当他随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的那刻,中华民族的史册翻开了完全崭新的一页。

第二次被打倒后的邓小平经历着人生最艰苦的时期,然而仍坚持尝试与中央联系,表达自己的赤诚与复出的愿望。这段时期,也令他对国家、对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1975年初,邓复出恢复党内工作的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其主持草拟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汇报提纲——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三个文件,开始在已遭受重创、积重难返的国家开始全面整顿工作。工业、农业、文教、科技、军事等的混乱状态得以遏制并开始扭转。生产的恢复、政治稳定的恢复和生活的恢复,让人们看到了意志,看到了信心,看到了正义,看到了希望。

再次被打倒的邓小平心中是磊落坦然的。在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明确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使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僵化的局面被冲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提出与实践,百万大裁军,“一国两制”创造性的设想及成功收复香港、澳门,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着中国踏上腾飞的道路。

比之伟人邓小平,很多人在遭受打击后,从此一蹶不振、心里失衡,要么仇视一切,要么趋炎附势。在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我感受到的是其乐观积极、大度与坚定的信仰。

首先是乐观。古贤亦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也是一种乐观积极。因为乐观,“困境中的乐观主义,永远的乐观主义”,使邓小平面对残酷的打击仍能保持内心的一份明净。也因乐观,形成其对民族事业的乐观,对中国前途的乐观与希望。困难是无可避免的,伟大的事业更要面对更大的挫顿。伟人邓小平一生的实践,向我们展现着乐观积极的可贵与重要。这值得偶处于迷茫中的我们借鉴,值得面对困难的我们共勉,值得被一时困难障目而会轻言放弃的我们警醒。

其次是大度。邓小平一生对毛泽东都是极其尊重与推崇的。抗战时期是其坚定的战友与支持者。文革期间邓小平一直努力与毛泽东联系,表达对党的忠诚于复出的希望。在复出后承诺绝不翻文革的旧账,且确实做到了。直到毛泽东去世后,邓小平还对毛泽东一生、毛泽东思想作出了科学、正确的评价。这,足见其伟人的胸襟!而我们,又曾多少次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人争斗;多少次因被误会而争辩得面红耳赤;多少次因不被认同而心生不忿?一个人的胸怀是其人格力量的体现。唯有容忍之量,才能时刻保持从容大度,这始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与认同。

再言坚定的信仰。信仰或说梦想,常被喻为灯塔。确实,没有信仰,如同漫无方向的夜航,随时有覆没的危险。没有信仰,遇到挫折或迷茫时,也就没有走出困顿的方向与动力。从最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到确立共产主义信仰,邓小平与国家历代领导人一样,用其一生为这一信仰奋斗者。因为有着这一坚定的信仰,邓小平在青年时代毅然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在之后的实践中,即使是在最困难的事情,也没背弃、甚至动摇过这一信仰。为了信仰的实现,他一直思考这、实践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这是其理论成熟的重要基石。坚定的信仰使邓小平能一直实事求是、创新地看问题、解决问题,使他的光辉复出成就中华民族的光辉。现时的大学生,很多并没有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大多仍是模糊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尽早确立正确的人生信仰。而现在要做的是确立起短期、长期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地踏实地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一次又一次严峻打击后,是一次次光辉的复出。伟人邓小平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感谢,同时更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学习他的乐观与积极,学习他的大度与从容,学习他为信仰奋斗终身的热情与毅力。

篇三:《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在毛概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经历以及他提出的改革开放对我们的影响。老师的讲述使我对邓小平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我想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一生才能铸就这样一个伟人。

同时在《我的父亲邓小平》里面也记载了一位女儿对“文革”时期父亲客观的看法及评价,让我看到了一个除了以前我们认为可亲可爱的老人之外一个对文革期间做出了不可磨灭功绩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那些惨痛的经历。没有邓小平在文革期间的的摸索,我们真的无法想象。他在被批判期间说过一句话让我深深的记住了,他说 “我的最大的希望就是留在党内,做一个普通的党员。”在文革初始,在一次会议上被要求做检查,说他代表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面对报刊的点名,面对对他的种种打击,污蔑,甚至造谣中伤。邓小平沉默,但是有谁知道他内心有多挣扎,也许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早就练就无畏无惧,也许因为在他六十多年的历程中,早已有过不同寻常的坎坷磨砺,所以面对非常局面,面对不公平的待遇,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他虽不可能无思无虑,却仍以沉默待之。 邓蓉当时还是一个10多岁的孩子,面对始料不及的抄家,父母被隔离,兄弟姐妹被关禁闭,他们不理解,他们愤怒,但是他们从他们的父亲身上或多或少得到一点冷静的力量。邓蓉说虽然父亲从来坚强,从来遇险不惊,从来不喜怒于色。但是,与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分别,或许从此再也不能相见。对于他来说这是最大的伤害,政治上的遭遇再险恶也打不到他,但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是他最难接受的。中南海被软禁三年,大儿子被逼得跳楼,高位截瘫终身残疾,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全家人紧紧依靠在一起。用信任和和亲情相互安慰和支持,以获得心灵上的镇定。但这仅仅是第一次被打倒,更大的苦难还在后面。 邓小平同志第二次被打倒又再复出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他是非常被动地被卷入这场运动的,没有思想准备。面对造反派的诬蔑、不实之词和批斗,他不可能心情平静。但面对这样的险境和逆境,他从容镇定,坚韧地等待时机。他没有放弃,他相信有一天他会回到党为党工作。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坚持下去,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十年文革,其影响之深、涉及之广、破坏之大,广为人知。但其中的艰辛与沉痛,却并非我们这些生于平稳年代的学生所能体会的。作为文革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光辉显著的业绩、卓越深远的才略、坦荡开阔的胸襟,都是值

得我们借鉴与称颂的。十年“文革”早已结束了。这场20世纪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政治大灾难,早已化为一个遥远的记忆,沉淀在了人们的回忆里。十年“文革”,是发展到极端的错误的爆发性的大宣泄,是一个跌宕起伏而又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历史的客观发展阶段。“文革”所留下来的,不只是沉痛和创伤,更有可以思考可以以兹为戒为鉴的重要历史教训。

邓小平的复出,是民望所归,是对中国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的复出。邓小平的复出之路是艰辛的,所有人都不会懂。他还要担任着复兴中华的责任,收拾文革留下来的创伤。他对历史、对现实和对未来的思索,贯穿着他的整个一生。这种思索,毕其七十多年的政治生涯,始终不辍。在“文革”以前和以后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文革”的实践中,邓小平的确可以说思索得很多很多。通过这些实践和思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他再次复出后,他和他的战友们,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个探索,不是轻松容易的,但却是成功的。 邓小平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凡人之家。他是一个孝顺儿子,老继母在他家里度过幸福一生;他又是一个温和的父亲,愿意每顿和儿女们一同进餐;会饶有耐心地守着炉火一块一块为孙子烘烤尿布。他和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融和。正是这一切,使他从琼楼高处跌落时,获得一个软柔的托举。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一个理由。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爸爸,我们想念你”让我深深的感动了,还有什么比这句话还能让一个父亲感动呢?邓朴方,他记得父亲邓小平有一次曾经对他说,“我没有辜负这几年,做了应该做的事,做了好事,这辈子可以了”。这样朴实的话比所有华丽的语言来的实在,让我深深为之感动。

邓小平,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他对中国的贡献;一位好父亲,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和给予他们乐观的力量。他慈祥,可敬可佩。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永远铭记

篇四: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有感

摘要: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无产阶级大革命,是我国政治历史上的重大浩劫。毛毛的这本《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从女儿的角度生动的为我们展现了伟人邓小平一家是如何应对这场浩劫的,并最终渡过了难关的。也从作者的角度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等作出了公正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历史概念的理科生来说,各种历史事件在我脑中总是痛苦的混成一片。但最近几次课对于毛概老师关于中国道路探索的那段听得却很认真,对几位国家领导人为我国所做的牺牲和贡献印象尤为深刻。而其中邓小平在政治上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定位令我无比敬佩,于是便对他的人生和家庭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刚开始阅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时,觉得它都是记载一些文革时期发生在邓小平身上的点滴的事件的,所以感觉很无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及各种人物关系的逐步理清后,它带给我的是极大的震撼!邓小平面对批斗时的沉着淡定,邓家人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爱,邓家孩子面对造反派时的聪慧勇敢?无不让我感叹不已。

文革过去已经将近40年,尽管在过去的历史课本中我们也学到过很多次关于文革的内容,但那寥寥数字介绍的都只是文革的皮毛,如果不是有心我想是很难了解更多的吧。也许上课时老师会给我们深入介绍一些,我们的父辈也许正是那个时期的受害者给我们灌输了许多那个时期的思想,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安稳中的学生来说,文革的一切离我们都是那么遥远,其悲惨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到的。但这本书中,毛毛用她的感情,用极其平淡的文字向我们一一讲述的文革的故事,让我如临其境,不禁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时而胆战心惊,时而愤然拍案。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邓家人面对困境时对彼此表现出的爱。书中毛毛对于邓小平的有一句评价是这样的:“从来坚强,从来遇险不惊,从来不喜怒不喜形于色,政治上的遭遇再险恶也打不到他,亲人的生离死别,却是他最难于接收的”。我想对于这一点,邓家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即使在文革最艰难的时期,他们一家人也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全家人聚在一起。“要知道,在最艰难是时刻,能与亲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亲情是如此的伟大。1967年前后,即使邓小平夫妇被囚禁中南海后,他们仍每天缩衣节食,想尽办法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编着各种借口想要多要些钱给孩子们。“她一会儿说冬天到了该买棉衣了,一会儿说被子没带够要买被子了,一会儿说男孩子能吃粮票不够了,每月总是想尽办法,变着法子,不管钱还是粮票,能多加一点算一点”。虽然是一件家庭小事,但

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卓琳对孩子们无尽的牵挂和爱。对于他们的大儿子邓朴方,两位老人更是表现出了其伟大之处。当面对朴方不堪忍受造反派辱骂被逼跳楼导致高位截瘫终身残疾事,他们没有去责怪谁,而是紧紧团结在一起,想方设法为朴方医治。即使后来朴方被送到江西和他们一起生活,邓小平这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还是亲照顾瘫痪的儿子给他翻身。还有书后面邓小平在孙子生日是写的小纸条:“小萌子明天生日,给他一点水果和两个罐头,两个瓶子留给他玩,还有糖一大块。不要调皮,和眠眠姐姐两人分。给小胖子一个大苹果。”这样小的细节,他都能一一想到还写上纸条提醒,让邓小平那高大的形象顿时变得充满温情与爱,就像自家爷爷那样亲近触手可及。文革十年,邓家人始终如一的心不分离,用信任和亲情来相互安慰支持,以获得心灵上的镇定,纵使这十年间邓小平起起落落,但邓家一家人的温暖却始终未变过。

其次让我敬佩的是邓家的几个小孩在面对造反派时的无所畏惧。当听自家公务员老吴说刘家的孩子们被撵出中南海的时候,他们也是害怕的,害怕和父母分离,害怕被撵出后不明的命运,但他们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了反抗,选择了斗争。“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我们的命运绝不能任人摆布。” “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面前没有平坦的大路,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中南海—那个往日的避风港-以外的漠漠人世。”表达了他们不甘妥协,与命运作斗争的决心!在方壶斋的胡同里,面对突然改变的生活环境,他们能很快调整适应。即使经常还会受到造反派的骚扰批斗,但他们从来都没有畏惧过,还学会了攒钱防范于未然。在方壶斋的日子枯燥无聊,他们却不愿意浪费任何一点时间,想办法把家里的藏书偷拿出来阅读学习,毫不怠慢。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我是无比的惭愧,现在的我们即使是在课堂上也从来没有像他们那样对书本如此如饥似渴,这一点我想不佩服他们都难。还有大哥朴方在面对文化大革命如此浩劫时,并没有像其他家庭那样背叛家人以让自己获得最宽大的处理,而是为了保护弟弟妹妹做出大哥的样子,把所有的一切都自己扛,揽到自己身上一人承担。让同为家里的老大不禁反问自己在那样的情况下是否有勇气牺牲自己保护弟弟?

第三个让我佩服的便是邓小平及其老战友之间的革命友谊了。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谁人不是只求自保,甚至有些还选择了背叛。但彭真被打倒时,邓小平不畏旁人的眼光给彭真一家送去橘子。邓小平被第二号走资派时,李富春又让警卫员送来了香烟,虽然都是些小小的礼物,但礼轻情意重,在那个时期,这样的小礼物也不是谁都会送出的。还有在“邓小平专案组”后期加紧对邓小平的调查取证工作时,对开国元帅聂荣臻进行的调查及请周恩来总理写的证明都充分证明了他们稳固的革命友谊,没有背叛,没有对造反派的妥协退让,有的只是对邓小平客观公正的评价。周恩来那“邓小平是在留法勤工俭学时入团转党的,我和

李富春、蔡畅同志均知道此事。”的证明,更是给予专案组和造反派重重一击!

第四便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革时期的作风了。文革初期,邓小平刚刚被打到时,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他并没有任何预警和准,但面对批斗,面对造反派的各种侮辱他从不争辩,始终都是漠漠忍受,以静制动,不去做无谓的斗争,我想这也为后来他重新回到政治舞台奠定了身体基础吧。文革期间,邓小平几乎都是被“囚禁”的,但是邓小平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工作、睡觉、看书、关注时事,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并长期坚持这些良好的习惯。那个时候邓小平经常是沉默的,眉头紧锁,但他并没有什么都没做,他不停的在思考,思考国家和人民的出路。在江西改造期间被他踏出的“邓小平小道”,便是他思考的足迹。 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到恢复。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四人帮仍在翻云覆雨,任何违背文革的举措都有可能招致再次被打倒的危险。邓小平也清醒地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决定大举开展整顿工作,因为这是他经过深刻的思考得到救国之路,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家混乱,更不忍看自己的人民受苦!他深知这次复出的机会来之不易,机会只可能转瞬即逝,所以就算再一次被打倒,他也要进行改革。这也许就是他沉着冷静的外表下所守护的不可逾越的底线!在他的整顿下。铁路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随后,各行各业的整顿工作全面展开,有效地对文革时期的混乱局面起到控制,工业生产恢复并呈现良好地发展态势。他在全国的全面整顿,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是一个及其爱国的共产党员被囚禁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思考的结果啊!

当然,文革过后邓小平能再次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我想还是要感谢毛泽东这位伯乐。是他看出了邓小平的政治才能,在文革期间始终要求与刘少奇区别对待,在政治和人身上都有所保留,从来没有让林彪和中央文革插手。在八届二中全会上,他顶住压力,为邓小平保留了党籍。作为一名还未成为共产党员的共青团员,毛毛在书中告诉了我们党籍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党籍,在有些人眼中可能只不过一支政治的风向标;而在忠实的共产党员心中,则高于生命,重于生命。”文革中,毛泽东保留的不仅仅是邓小平一个人,而是一批老干部,也许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确实给新中国带来了不小的浩劫,但他发动文革是要由“天下大乱”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方式去夺取社会权力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巩固政权发展中国,这一个我们是不可否认的,他对邓小平选择保留的方针也是及其正确的。

我想读完这本书,对我真正起影响作用的并非邓小平卓尔不凡的一生或是其对于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所

起的重大作用,而是他这一身的生活作风与整个邓家人对待人生的态度,这对于我们当

代的大学生来说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人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篇五:论文 我的父亲邓小平 读书心得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心得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首先谈一选择本书的原因吧,一是对政治,经什么的确实不怎么感兴趣,所

以就选了一本人物传记类的书目,希望读起来能有趣点。二是对邓小平从小就仰慕已久,从《春天的故事》那首歌中所知,如果有一个机会能了解一下他的生平还能完成课堂作业何乐而不为呢。三是最近学习动力不足,希望能从伟人的奋斗事迹中激励自己。

看完整本书,感觉就是邓小平的这一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过来的,他做的每

一件事情是如此的踏实以至于觉得他后来的成就都是理所当然一样。高瞻远瞩,向着目标,然后脚踏实地,踩实每一个脚印,这是《我的父亲邓小平》告诉我的。

求学生涯:省吃俭用,只为学业有成。

本书的前半部分从“父亲”退休的当天讲起详细的介绍了父亲的家庭背景少

年时代,真正让我开始对本书有感觉的是从父亲留学时开始,因为同样作为学生的我们对于这个更有体会。

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打下了留法求学的基础。1920年

10月19日,“鸯特莱蓬”号邮船驶入马赛港。船上的中国学生历经39天的时间,行程3万余里,终于到达欧罗巴的西部。这标志着年仅十六岁的邓小平踏上了他向往已久的法兰西的土地。那时的他身上带着极少的钱,住宿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学习环境恶劣,更重要的是专程万里来求学的他“几乎不能学到什么东西”。为了支持在法的生活,邓小平不得不非常节俭。“其他人平均每月的杂志费25法郎,他只用18法郎”,想想现在的同学们,花着父母的钱,手拿“苹果”,动不动就是请同学吃饭,同学过生日还要送贵重的礼物,殊不知我们的父母可能连一次生日都没有过过,这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呢。

在此后的日子中邓小平几近破产,高额的生活开支,逼迫他不得不放弃学业,

离开巴耶学校,开始了勤工之路。1921年4月,到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总厂当轧钢工。月底,辞去工作赴巴黎,10月,进香布朗工厂做工,两个星期后被解雇。1922年2月,进哈金森橡胶厂做工。这对于那个年龄独自身处异国他乡的他来说已经承受了巨大的考验。身材矮小的他在工厂做苦力,本身就要比同龄人辛苦,每日筋疲力尽的工作,换来的只是还不能填饱肚子的微薄收入。这也锻炼了他不屈不挠和脚踏实地的品格。

在巴黎,邓小平经历了失业,工作,失业,再工作的过程。在这期间,邓小

平一直没有放弃,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使自己坚持了下来。正如第十三章的标题所言的那样“有心万里求学,不怕路远山高”。

革命生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步。

邓小平在勤工的那五年四个月时间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

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他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社会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活动,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在萧朴生、汪泽楷两人的介绍下被吸收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次年,参加旅欧共青团支部工作,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此后的一段时间中邓小平一直忙碌于对欧洲地区反帝运动的大规模示威和集会。这

一时期的邓小平锻炼了组织领导能力,为将来在国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终于在1927年春回到了中国,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将

这份重要和关键的责任交给当时年仅23岁的邓小平。然而革命工作处处有危险

相伴,1928年4月,邓小平按照约定,来到在上海爱文义路望德里罗亦农的住

所。那天,邓小平与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罗亦农接头。两个精明强干

的年轻人很快将事情处理完毕,邓小平便离开了。按照地下工作原则,两人应一

先一后离开联络站。邓小平从后门出来,走到弄堂口习惯地看了一眼摆在街头的

修鞋摊。一瞥间,使他大吃一惊,只见那个非同一般的“鞋匠”正在漫不经心地

向他做手势,于是他知道“出事”了。他快步走到路口,再回头一望,只见联络

站的大门已被几个英国巡捕死死堵住,罗亦农已无路可走。邓小平顿时出了一身

冷汗,心脏像打鼓一般狂跳不止。真危险,前后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差点儿落入

魔掌。邓小平深感事态的严重,一刻也不敢怠慢,他叫了一辆黄包车,火速向中

央报告这一紧急情况。这一事件也锻炼了邓小平临危不惧处事不惊的工作作风。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恰逢邓小平受党中央指

示到武汉工作,为了安全起见便改名为邓小平(原名邓希贤),此后便一直沿用

这个名字,这便是邓小平这个名字的由来。这一时期的邓小平已经了解了中国当

时的政治形势,正在为准备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而做准备。1929年夏,25岁的

邓小平同志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开始了革命军事生涯。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

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

1947年8月,同刘伯承率野战军主力,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的口号,

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区。在国民党军重兵围攻中坚持了大别山斗争,把战线推进到

长江北岸,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正如书中所写“我在军队那么多年没有负过

伤??但危险过好几次。”邓小平从一个进步少年到革命青年到伟大的革命家,

就这么一路走来,茫茫大漠、滔滔巨浪、豺狼虎豹、枪林弹雨不起刘邓大军可能

无人不晓,八年抗日战争以来,这支骁勇善战的野战军打了多少仗、立了多少功

真是数也数不清。邓小平,一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他从不体现出大喜与

大悲,但他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是个实事求是、斗志顽强、忠贞不渝的共产主

义战士。

在最艰苦的时代甚至没有放弃,邓小平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从1938年走上

抗日战场,到1945年打响与国民党之战的第一枪,再到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进行淮海战役、举行渡江战役,直到解放南京、解放上海,已经是十一年了。这

十一年的岁月中,父亲栉风沐雨,历尽艰难,却从未病倒过。他虽不强壮,但却

健康,为了战争,为了胜利,他也必须保持健康。抗日战争以来,父亲一直坚持

每日洗冷水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清晨,他都用一桶冷水,从头到脚一注而下。

就是十冬腊月,天寒地冻,也从未间断。”这让我这个连按时睡觉这点小事都做

不到的人顿觉自惭形秽。

家庭生活: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是一个优秀的革命家,合格的党员,

从作者作为一个女儿的角度,从亲情的角度,我们感觉的出他也是一个好父亲,一个称职的丈夫,一个好爷爷,一个好同事,他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和胆

识,他的人伦情海,都为我深深折服。

在《我的父亲邓小平》里,作者邓蓉从一个女儿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

更生活,更真实的邓小平。脱去国家领导人的外衣,作为一个普通人,邓小平生

活中的起居点滴和在面对人生起伏变换时的表现,都被细心地观察和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一个丈夫,妻子眼里的他,危难时能成为家庭不倒的支柱;作为一个儿子,母亲眼里的他,心地纯朴善良永远如同是个孩子;作为一个父亲,孩子眼里的他,不苟言笑但榜样的作用润物无声。而这所有的这些,在我的眼中,既成为感动,也成为启迪。

邓小平少小离家,南征北战,四海漂泊,但对自己的家庭却是特别地珍惜,对于自己的亲人也总是牵挂在心。

1950年,重庆解放不久,邓小平即将自己的继母夏伯根从老家广安接到了重庆,从此,夏伯根便与邓小平一家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照顾,享受天伦之乐。 在最困难的时候,为了保护家人,他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1969年夏天,处于“软禁”状态中的邓小平得知儿子邓朴方伤残情况后,亲自致信毛泽东,请求组织上出面帮助解决邓朴方的治疗问题。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作了批示。10月,得知他们夫妇被安排到江西工厂劳动锻炼后,当即向汪东兴提出,带继母夏伯根一起去江西。

在江西三年多的时间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也是他个人和家庭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这期间他通过汪东兴多次给中央写信,从这些信中我们很少看到他对自己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安排提出要求,但对家人的关爱却毫不掩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把民族、国家、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同样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注重家庭和睦和幸福。邓小平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捷径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勤于积累,脚踏实地,积极肯干。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