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地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9:52 字数作文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地址字数作文

篇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导游词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戴斌(一)景区概况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位于南京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 年12 月13 日,日军在侵占南京后,在长达六周的时间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30 万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页。为了永远铭记这血的历史教训,反对战争,维护和平,1985 年南京市就在原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的江东门建起了这座纪念馆。该馆由两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教授担任总体建筑设计,后经 1994 年至 1995 年,2005 至 2007 年两次扩建,现在占地面积约 7.4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5 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达9800 平方米,新馆于2007 年12 月13 日南京大屠杀30 万同胞遇难70 周年之际建成开放,分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4 个功能性区域,是一座纪念性的遗址型历史博物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9 年,西班牙《趣味》周刊评选世界十大“黑色旅游”景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景点。(二)导游示意图(三)各景点详细介绍〔馆前广场〕我们现在的位臵就是纪念馆新馆的外面,该馆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这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高的船头造型。新馆的建筑设计是由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 [主题雕塑:《家破人亡》]请大家随我向前,在馆前我们可以看到一组雕塑,这是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所作,我们今天的参观就从这里开始。东端我们看到的这座就是题为《家破人亡》的主题雕塑,像高11.3 米,一个被兽兵侮辱的母亲横抱着刚被鬼子杀害的幼子,绝望地向苍天呼号,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不知有多少家庭在日军的铁蹄下家破人亡。 [主题雕塑:《市民逃难》]继续向前,这是一组共八座铜雕,题为《市民逃难》,每个雕像都略大于真人,形象再现当年大屠杀开始后,无辜百姓逃难求生的场景。〔集会区〕 [主题雕塑:《冤魂呐喊》]进入大门,在我们正前方,迎面这座巨大的铜质主题雕塑名叫《冤魂呐喊》,高12 米,长19.9 米,以劈成两块的三角形为造型。请看右手的这半边,表现的是无辜百姓被屠杀的场面;另半边,山顶上一只巨手直指苍穹,那是千

千万万冤魂在不屈的呐喊。整个雕塑所产生的巨大张力隐寓着正义的力量,并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反抗。 [集会广场]我们眼前的就是集会广场。广场上面以灰色的脊背石铺地,空旷的广场营造了一个没有生命的空间,对面是由一级级台阶组成的“和平之船”的船头。每年的 12 月 13 日,南京市民都会在这里集会,悼念遇难同胞,发出和平的誓言。 [灾难之墙]集会广场北边的墙叫做灾难之墙,在黑色的花岗岩石上刻着中、英、日等 12 国文字的“遇难者 300000”。 [标志碑]灾难之墙的东侧是一座十字架形状的标志碑,上面刻着一排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这是南京大屠杀的六周时间。该碑下面铺着一层层碎石,意味着这里是建立在“万人坑”遗址之上的。 [和平大钟]灾难之墙的右侧是一个寓意为“倒下的300000 人”的抽象雕塑钟架。它用三根黑色的三棱柱和五个褐红色的圆圈,组成了“300000”的数字,中间的三根黑色横梁为一个倒下的“人”字。钟架上挂的是和平大钟,它是由旅日华侨捐资铸造的,钟面上刻着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文,钟体正面是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书写的钟名。每年的12 月13 日,和平大钟都会被撞响。 2 〔展陈区(史料陈列厅)〕 [《人类的浩劫——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沿着集会广场的这条小路,我们来到的是史料陈列厅,请大家进入大厅内参观。纪念馆展览陈列分两部分:一楼基本陈列为《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主要分《南京沦陷前的中国形势》、《日军从上海攻向南京》、《日军入侵南京与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等十一个部分,展示1937 年12 月至1938 年1 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陈列面积约4200 平方米。 [《胜利1945》专题展]二楼专题展览为《胜利1945》,陈列面积约1700 平方米,主要分《日军侵华暴行》、《14 年的艰苦抗战》、等五个部分,展示1874 至1945 年间日本70 年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1945 年9 月9 日南京受降典礼和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以及华北、华南及台湾受降典礼等史料。展览共展出了 3500 多幅历史照片、3000 多件文物、100 多部影视资料、近 20 个日本老兵的证词,1.4 万名遇难者和幸存者等历史证人的个性化档案,并根据

历史记录和照片搭建了10 多处实景。丰富的文物资料、先进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展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遗址区〕 [“古城的灾难”组合雕塑]下面我们将参观的是遗址区,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名为“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它是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遇难者的头颅”和“手臂”、“长明火”等一个个雕塑,以及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组合而成的。它们表达的主题为悲与愤。请看,象征古城南京的高大城墙上弹痕累累,墙体的左上角虽然被炮火震开了裂口,但仍然刚强地屹立,不倒不塌,寓意为中国人民在侵略势力面前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把折断的“日本军刀”后半截,刀的截面好像仍残留着遇难者的血迹,刀面上刻着“300000”的数字,寓意30 多万遇难同胞。这尊象征着遇难者的头颅高 2.7 米,直径为 2.5 米,重达 2 吨,是用青铜浇铸而成的。它圆睁着不屈的双眼,张开着含冤的嘴巴,脸颊因被刀砍开一条深深的缺口而痉挛的抽搐着。那座用青铜铸造的手臂长 7 米、高 2.75 米、重 5 吨,意为被活埋的遇难者从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那只挣扎着的大手仍紧紧地抓住南京的土地。这两尊青铜雕塑,是由南京青年雕塑家吴显林设计,整座雕塑寓意为:站在历史的桥梁上,回眸 20 世纪 30 年代发生在古城南京的特大惨案。 [“历史证人的脚印”]我们脚下的这条路就是“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长 40 米,宽1.6 米。2002 年12 月13 日,南京大屠杀65 周年纪念,222 位幸存者在铜版上留下脚印,以期留下永久的记忆,这里的两尊雕像是幸存者的代表倪翠珍与彭玉珍。 [铜版墙长诗《狂雪》]在北面的黑色花岗岩石墙上有铜版墙长诗《狂雪》,是中国军旅诗人王久辛的作品,记述和谴责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 [张纯如铜像]请各位随我继续向前,这尊是著名旅美华人作家张纯如女士的青铜雕像,她的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首次以英文著述的形式披露了侵华日军施暴南京城的罪恶,引起西方世界对这段黑暗历史的普遍关注。 [石壁墙与馆名]迎面的石壁宛如一块巨大的纪念碑,上面刻着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石壁前有三排郁郁葱葱的松柏,是对纪念碑的点缀和衬托。

登上台阶,迎面的石壁上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着一排黑色大字:“遇难者300000”。 [墓地广场]在平台上,我们眼前是一片空旷的广场,这就是墓地广场。地上鹅卵石铺地,寸草不生,象征着白骨累累,象征着死亡;而两边翠绿的草坪和院墙外的常青树又象征着生命力和抗争精神;生与死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生与死的主题展示在一线之间。那几株枯树既代表着南京城当年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烧毁,又点缀了凄惨的氛围。 [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 远处的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用青灰色花岗岩贴面,外形如同棺椁,室内陈列着从“万人坑”挖出来的部分遇难同胞的遗骨。四周围墙呈断垣残壁形状,标志着南京城当时受到严重的毁坏,到处是一片废墟。围墙上镶嵌着三组大型浮雕。它是根据历史的照片,用艺术的手法,向人们再现了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前后的情景。院内小道两旁,安放着17 块小型碑雕,这是全市各地所立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缩影和集中陈列。 [鱼雷营碑前]鱼雷营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下面的金陵造船厂内,当年是一个海军小码头, 1937 年12 月,侵华日军在鱼雷营、宝塔桥一带杀害我同胞30000 余人。遇难者暴尸数月,直至次年2 月才被红十字会掩埋。 [中山码头碑前]中山码头是南京人横渡长江的主要码头。在这里遇难的 10000 多名同胞,主要是日军从国际安全区内搜捕的,并沿着中山北路押送于此后,用轻重机枪射杀。他们的尸体被抛入了长江。 [第一组浮雕]这组浮雕名叫“劫难”。它反映了南京城沦陷前后的情景:有母亲用孱弱的身体护卫着4 个幼童;有被攻破的南京城门;有被绳索捆绑着押往屠杀地点的人们。 [燕子矶碑前]燕子矾是南京的一处名胜,又是一处渡江的小码头。然而,在 1937 年 12 月,这里却成为侵华日军杀人的屠场。先后有10 万人聚集在这里准备渡江,其中的5 万多人被日军围捕并惨遭杀害,尸体大部分抛入长江。到了第二年春天,江水落下去后,江滩上尸体成堆,被全部埋在江边。电影《屠城血证》江边屠杀的几个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草鞋峡碑前]草鞋峡位于下关江边,因其峡谷形似草鞋而得名。1937 年12 月,共有57000 多人被日军用机枪射杀在这里,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屠杀人数最多的地点之

一。 [第二组浮雕]这组大型浮雕名叫“屠杀”,它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侵华日军烧、杀、淫、掠的暴行。画面上,有被砍头刀劈的;有被火烧的;有被枪杀;有被活埋的;有被抛尸长江的;有遭奸淫痛不欲生的妇女。 [主题雕塑“母亲的呼唤”]我们面前的座立雕高4 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名叫“母亲的呼唤”,是位中国30 年代母亲的形象。她神情悲愤,左手向前伸着,为死难儿女而悲怆,右手攥紧拳头,表示她内心的不屈。这座长43 米、高3.5 米的花岗岩石墙,名叫遇难同胞名单墙,老百姓称之为“哭墙”。名单墙有遇难同胞的名单6000 多个,墙体上有不规则的石洞,透出绿色与光亮,寓意对生命的期盼。现在来到的是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这些遗骨是1985 年纪念馆建馆时,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它们是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 [第三组浮雕]这组浮雕名叫“祭奠”。他用焚香跪拜等中国传统的方式,来祭奠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遇难的同胞。右上角是中国人手挽手,肩并肩,坚持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万人坑”遗址]现在我们进入的是“万人坑”遗址,这是于1998 年4 至1999 年12 月,发掘的遇难者遗骨, 3 遗骨分7 层,共208 具,足可见当时屠杀是如此的惨烈。 [祭场]下面我们来到的是祭场、在黑色上的花岗岩石碑前。燃烧的长明火焰,围合祭场两边的是一块块被折断的无字纪念碑,象征着遇难者的躯体。在这里人们表达哀思与祭奠。 [冥思厅]这座大厅叫冥思厅,入口处黑色巨碑上写着“让白骨得以入殓、让冤魂能够安眠、让屠刀化为警钟、让逝名刻做史鉴、让母亲不再悲叹、让战争远离和平、让和平主导未来”。在这里,朋友们可以点上一盏红烛灯,为死难者祈祷安宁。〔和平公园区〕 [景观平台]走出冥思厅,来到景观平台,眼前豁然开朗,仿佛一下从黑暗中来到光明。左侧是和平公园,中间一片静静地水面,水中三个泉眼不断冒出清泉,右侧是胜利之墙,不远处耸立着高大的《和平》雕塑。眼前的水池长 160 米,由黑色花岗岩铺面,平静安宁的水面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冥思厅、胜利之墙投影在水面上,让人牢记“以史为鉴,昭示未来”的警示。 [胜利之墙]右侧长达120 米的“胜利之墙”。它也是著

篇二:分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示布局特点

分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示布局特点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全名应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坐落在南京江东门,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葬地。

未曾步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感受到了一种庄严凝重的气氛。在门口水池中有着造型各异的人物雕像:苦难的母亲,死去的孩子,

衣衫褴褛的老人??都是南京大屠杀中受

苦受难者的真实写照,看着这一幕,我们已

满腔悲愤。从远处看,整个纪念馆的基调都

是灰色的,灰色的墙,灰色的十字架,灰色

的阶梯,灰色的大钟。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人类

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共分为外景展区、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个部分。外景展区由群雕、立雕、浮雕、标志碑、纪念碑、诗碑、赎罪碑、枯树、断垣残壁、遇难者名单墙、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和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建筑风格。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内,陈列着建馆时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大屠杀的铁证。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内,陈列着1000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采用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影电视等现代陈列手段,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值得欣慰的是,还有那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给予中国人民无私帮助的外国友人,他们为中国付出了自己的辛劳乃至生命。在中国人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

2007年12月13日新扩展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开馆。这座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的新展馆,南京大屠杀是一个震惊全人类的重大事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再现当时的真相,牢记历史,面向未来是整个场馆的主题。整体形状犹如一艘“和平之舟”,东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头是陈列展厅,周边庄严肃穆的广场可容纳万人集会;中部是原馆的遗址悼念区,西部大片开阔区域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

新馆主要有几大亮点:第一,新馆比较长,有700多米,总计有2万多平,但是这2万多平的面积并不是靠某一项内容呆板的堆积起来的。新馆分为三大部分,就像一篇优美的文章,很好的通过展开、高潮、尾声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更具特色的是,这三个部分是依据新馆所处的地形而建成,整体呈起伏状,给人一种完整而凝重的气势。

第二,新馆改变了原来旧馆围绕“万人坑”作为主题的做法,“万人坑”在新馆的整体当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最后,踏入新馆的人都可以

看到,馆前的大广场上,用碎小

的石块建成了广场地面,人走上

去沙沙作响,这让人们联想到

1937年的冬天,逃难的人们踩

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的声响。而

且,新馆刻意的不做太多的绿化

工作,以枯木枯石为主要材料,

墙面也以灰色为主题,试图以没

有生气的材料营造成一种没有生气的气氛,让人一进入新馆,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哀思和共鸣。

纪念馆具有极高的政治、历史、文化意义,设计者在突出遗址主题、尊重原来建筑的基础上,通过石材肌理、火炬、烛光、墙体文字等造型语言塑造建筑的整体氛围,使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当年屠杀现场的场所精神。

百国文字写上哭墙

参观者在入口处将会看到长明火把,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哭墙,哭墙上用100个国家的文字写下“300000遇难同胞纪念馆”,旨在让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都能看明白,给人震撼之感。

万人坑旁要设碑林

参观者进入万人坑,将切身感受到杀戮现场,到达参观的高潮。设计者着意在万人坑旁边增设碑林,以高矮不一的坟墓营造祭场的感觉,国殇的气氛。

冥思厅铺“烛之路”

参观者随即进入冥思厅。该厅中间为行人道,左右以漂浮在水中的蜡烛铺设烛之路,两边是镜面玻璃,烛光在镜面的反射下使空间得到无限延伸。

纪念碑形状如“犁”

人们随后达到和平公园。公园内建有南京大屠杀纪念碑,纪念碑以黑色花岗岩为基座,透明水晶体顶端消失在空中,为亡灵铺就通天之路。纪念碑形状如“犁”,以铸剑为犁的设计理念寓意不再有战争。

广场上的《和平》雕塑由手托和平鸽的母亲与期盼和平的儿童组成。雕塑高30米,寓意纪念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正面有9级台阶拾级而上,象征人类走向持久的世界和平。雕塑面向东方,迎着朝阳,耸立在和平公园,尽显中国母亲的伟大风采。

广场一侧是

140米长的大型

胜利之墙V字形

青铜浮雕,展现了

中国人民浴血奋

战取得抗战胜利

的场景。

纪念馆栽植松柏、银杏等500余株大树,铺设万余平米草坪,凸显纪念馆庄重、肃穆而又生机盎然的绿化风格;纪念馆周边地区的道路拓宽、环境整治等配套项目同步规划,实现纪念馆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统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今的我们是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新时代接班人,大多生下来就过着幸福的生活,也许一生也将平平淡淡度过,但不管怎样总要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的上一辈乃至上上一辈人用鲜血换来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在提醒我们勿忘国难,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牢记那段惨烈的历史,反对战争,珍惜和平!

篇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调研整理

南京大屠

杀纪念馆调研整理

1、纪念馆的形状为什么这样

设计?

纪念馆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

最长边与最短边形成以尖锐一角,同样

引导人们的游览方向。斜型设计,一

方面可增大空间,另一方面可以让

参观者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营造出

不同平常的氛围,与主题相呼应。

新馆建筑总体构思以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组合,整体设计形如一叶“和平之舟”,在建筑理念上更加注重人们对战争、生命、人性、文明的思考,对和平的珍爱。由于纪念馆扩建用地呈狭长的船型,因此他们赋予其弯刀的理念,以“军刀”象征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深埋在土中的折断的军刀隐喻正义战胜邪恶,象征中华民族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战胜强敌,将侵略者送上历史审判席。

2、纪念馆的外立面为何有断层,为什么这样设计?

此断层揭示了日军无情残忍的杀戮行为带给全中国无比的伤痕是不可磨灭的。此断层开窗的位置正好是史料馆放置当年被日军残害的所有档案,满足了建筑独特的采光需要,阳光正好照射在档案墙上,象征着对这些生命的崇敬之意,即希望他们可以面向太阳,面向和平自由,又凸显了该场所所力图表现的杀戮主题。同时,纪念馆扩建用地呈狭长的船型,犹如一把弯刀,而断层表现折断之意,隐寓正义战神邪恶。

3、为何入口处有水?

入口处放置的水十分清澈,且是活水,向前流动,起到引导行人游览的作用,象征着历史的长流不曾被忘却,也象征着生命生生不息,以缓缓流动的水来体现“期望和平”的意境。

4、为何雕塑由低到高?

由低到高,显示罪行越来越残忍,人民越来越悲愤,怨恨越来越凝聚。

5、入口处的雕塑可以左右颠倒么?为什么?

不可以,该雕塑是左侧较高且顶尖锐,刺向天际,右侧矮小。若左右颠倒,尖顶会与新馆的顶针锋相对,并不美观和谐,而左侧刺向天际象征着这些生命向往天空、自由、和平,向天空告诫他们的在天之灵。

6、为什么空间不可逆?

这和纪念馆的空间布局有关。纪念馆的空间布局主要围绕主题中的情感变化来安排。共分为三个功能区域:东面为入口大型集会和新馆,主要功能是集会和历史资料的展出;

中间

为纪念馆老馆(万人坑展览馆)、祭场及冥思厅,主要功能为对遗址的纪念与哀悼;西面是和平公园,主要功能是表现和平的美好,对和平的向往。布局的安排采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形式,特别是老馆非直线式的流线使哀悼者缓步行进。

新馆运用“半开场-封闭-开场”的三个空间组合,其中与外部环境相对隔绝的空间为悲愤与和平悼念气氛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新馆巧妙结合地上地下空间,由地上延伸到地下,上下共三层,其中地上一层,地下两层。展馆地上部分为尖刀造型,东端最高出离地面18m。地下斜型的展馆设计增大了地下展览馆的空间,营造出不平常的氛围。参观流线从地上到地下再回到地上,由下层空间走向抬高空间,空间序列由低向高,象征从屈辱走向胜利,由战争走向和平。

同时考虑到参观的人数较多,往回走的话,可能会造成事故,影响正常参观。而相对而言只能往前走的话,增加了效率和安全保障。且历史已经凝固,我们无法挽回,现在回头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必须面对历史,勇敢地去闯出未来!让子孙后代铭记这一祖国的悲剧与耻辱。

7、为什么名单有凹有凸(室外凹,室内凸)?

室内室外由于空气、环境、水分、温度、光照等原因会有不少差别,室外已被腐蚀风化,以此室外的名单是凹的,然而室内温度没有光照等因素,可以通过照明、灯光、室内环境来凸显字体,因此室内凸起让参观者一目了然。

8、为何广场上铺满石头?

馆前的大广场上,用碎小的石块建成了广场地面,人走上去沙沙作响,这让人们联想到1937年的冬天,逃难的人们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的声响。而且,新馆刻意的不做太多的绿化工作,以枯木枯石为主要材料,墙面也以灰色为主题,试图以没有生气的材料营造成一种没有生气的气氛,让人一进入新馆,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哀思和共鸣。

而旧馆的广场以满满的白石铺装,仿佛是当时日军杀戮后的白骨皑皑,可见死去的人之众多,一眼望去,了无生息,绝望的氛围,可见日军残忍至极!

9、为什么老馆的广场上铺的是鹅卵石,而新馆是碎石?

新馆的入口集会广场地面采用的是灰色级配碎石,材料上摒弃老馆所用的鹅卵石,设计者的目的在于改变老馆广场上不能行走的缺憾,让行走的人们聆听历史的声音。

10、史馆里的吊顶如何设计?和外立面的关系?

馆内的吊顶大都是尖锐的三角形形状,尖锐代表带给人们的伤痛之痛。而外立面也是三角形的,两者相互呼应。

11、为什么史馆里的地势忽高忽低?

馆内新馆分为三大部分,就像一篇优美的文章,很好的通过展开、高潮、尾声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更具特色的是,这三个部分是依据新馆所处的地形而建成,整体呈起伏状,走向胜利,给人一种完整而凝重的气势。

12、12秒装置有什么作用?

代表当时遇难群众血流成河,血滴声代表当时每12秒就有一人遇难,体现出当时生命的渺小,存货的艰难。这12秒留下的水滴仿佛是眼泪,止也止不住。

13、史料馆中的楼梯为何要高一倍?

此段楼梯向上是讲述中国如何在抗日中走向胜利,高出一倍的楼梯代表着中国走向胜利的艰难以及不易,是常人难以跨越的高度。

14、受难者的脚印可不可以颠倒?

不可以。这里的脚印是一些幸存者的脚印,都是踏向前方,表明渴望自由渴望胜利渴望和平坚定不移的信念,且行走方向引导参观者进去旧馆继续参观。

15、出口为什么要有银杏?

银杏是植物界的活化石,代表生命源远流长,永垂不朽,这些银杏很高,高于整个纪念馆,仿佛在细心照看整个馆,为死去的人民祈福、指引,同样也渴望世界和平,再也不要杀戮。

16、设计理念

纪念馆在南京城市近郊,扩建用地呈狭长的船形,因此赋予其弯刀的理念,用“军刀”表达杀戮的主题,象征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深埋在土中的折断的军刀寓意日本法西斯侵华企图的破灭,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

17、造型设计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各个区域部分的造型,主要运用体块的组合、错位和墙体来塑造。在设计中采用了三棱锥、长方体等简洁的几何形体,并在表面赋以坚硬的花岗岩,以示稳固永久。体块主要运用在纪念馆的入口、新馆史料陈列厅及西侧馆藏交流区。纪念馆入口部分以黑色花岗岩饰面的三棱锥体块配合十几米高的《家破人亡》雕塑展现,突出于周围环境。史料陈列厅地上部分为斜插入地面的三棱锥,入口正面形式为长方形,门厅部分为玻璃幕墙。斜屋面成阶梯形,面层可站立人群,形成了倾斜状集会广场。“墙”作为一种建筑元素,被纪念馆大量运用。老馆以浮雕墙为主,如劫难、屠杀、祭奠等浮雕墙,外观色彩为石材本色,体量均不大,与老馆建筑规模及色调相协调,新馆以墙为载体,配以文字、裂痕、浮雕等装饰手法来表现,如和平广场设计了刻有“V”字的“胜利墙体”。这些墙体通过围合遮挡,形成有序的空间。新馆则采用方整有力的墙体围合,在入口广场,所建纪念馆屋顶的两侧和纪念公园的水体旁,都设计了长长的清水混凝土墙体,使用墙体围合来隔开城市喧闹,较好地创造了宁静肃穆的环境。

大屠杀馆简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

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等3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后,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该馆现在已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新馆的扩建范围位于现有纪念馆东西两侧,主要包括新扩建纪念馆、万人坑遗址改造以及和平公园三部分。项目设计突出遗址主题,尊重原有建筑,塑造整体氛围,以墙、伤痕、死亡之庭、祭奠庭院、烛之路等为建筑元素表现特定的场所精神。既强调利于参观者的感知与共鸣,又强调避免过于直白的表达损害建筑的抽象意境。在设计中,运用封闭、压抑的空间、撕裂的建筑形体、建筑材料的强烈对比等建筑的语汇来唤起人们对纪念主题的回忆,在抽象之中令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杀戮的悲惨

总体构思以战争、杀戮、 和平三个概念组合,由东到西顺序而成,与此相对应的是“断刀”、“死亡之庭”、“铸剑为犁”三个空间意境的塑造,形成序曲——铺垫——高潮——尾声的完整空间序列。建筑空间从东侧的封闭、与世隔绝过渡到西侧的开敞,与城市、自然融为一体。

整个设计团队由院士何镜堂担纲,其下汇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20多名精英,为完整表达诉求,他们自己也记不清调整了多少次方案。

何镜堂院士介绍,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纪念场所,重要的不只是设计建筑,而是要营造一系列纪念的场所,形成突出的“场所精神”,即强调场所不仅具有物质形体,而且还蕴含着精神上的意义。何镜堂院士表示,在大屠杀纪念馆这块基石之上,惨绝人寰的杀戮、无辜者的悲愤、深埋于地下的累累白骨,应是这个场所最需表达和突出的精神,建筑反倒成了辅助。

在如此理念之下,设计师将纪念馆划分为东侧纪念馆新馆及纪念广场、中部原有纪念馆扩建部分和西侧纪念馆公园三大部分,分别对应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并由此产生了“断刀”、“灾难之庭”、“和平公园”三个主题场所。纪念广场与新建纪念馆形成总体空间序列上的“序曲”与“铺垫”,重组的纪念馆遗址现场与冥思厅是所有章节之中的“高潮”,而“和平公园”则是这一空间里的“尾声”。

“看了纪念广场你会感受到‘生与死’;在新馆是压抑和悲愤;在万人坑遗址和冥思厅,你会被震撼、被感动;直至结束,在和平公园,你又能平复情绪,感受和平的美。”

纪念馆于2007年12月正式竣工开放,各方领导及民众深受震撼,在国际建筑界也获得高度评价。中央七部委、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领导誉之为“世界一流、国内最好、国家标志性战争纪念馆”。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认为该馆“以简约、明确的建筑语言和完整的空间序列,营造了一个高品味的纪念性精品建筑”。

篇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资料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广场的性质:纪念性广场

环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

空间划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广场可以划分为雕塑广场,集会广场,遗址广场和和平广场四个。

雕塑广场——

集会广场——

遗址广场——

和平广场——

一轴,三心,五段的规划布局原则:一轴指贯穿全部的游览线路轴,三心指新馆建筑,万人坑建筑及冥思厅,雕塑广场。五段指入口广场,纪念广场,遗址庭院,祭场和和平公园。

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针对纪念馆周围环境的特点,纪念馆在扩建的工程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规划,建筑,园林等手段,保证了馆区空间的独立与宁静,较好的处理的纪念馆建筑的严肃与管周围环境的关系。①在水西门大街南侧退让30m做绿化景观,新建了面积为15300㎡象征生命的“绿叶”广场,与纪念馆入口广场相呼应。②将茶亭东街改造出较高等级的二车道景观路。③在纪念馆的周围全部种植雪松,香樟等常绿树木,烘托纪念馆建筑的庄严肃穆气氛,对于周围几座既有的高大的,突出的建筑,也采取遮挡,改色等手段,弱化对纪念馆的影响。)

细部处理

问题与建议:

(一些墙面出现锈迹,钉子裸露在外面,建议修整。)

(一些台阶出现缝隙,可能是雨水冲刷所致,建议整修。)

植物配置:

在植物配置方面,原设计以雪松和银杏为只要树种,显得过于单调,缺乏层次和季相的变化,在新馆的建造中,增加了香樟,白皮松等姿态庄严地常绿树种,丰富了绿色景观的层次和色彩,对于设计中不适宜南京生长的植物惊醒了调整,考虑到纪念馆的纪念日在冬季,因此选用植物时注重冬季季象,突出了冬季景观的表现。

在树木规格选择和定点不知方面,兼顾绿化远期与近期的效果,主要景点选用干直,冠大,分支点高的大树孤植或丛植。前期修剪时注意保持树型的完整和茂盛,随着树木生长在逐步修整成形。

在绿化景观塑造方面。在和平公园的南侧,临街的南坡全部规则的种植雪松,形成整齐的树阵,与喧嚣的街景相隔离,在土坡的北侧坡顶种植雪松,并用冠形丰满的白皮松自然分布点缀雪松林缘,其余的坡面精细平整,,种植草坪,在坡脚的草坪上有韵律的设置灰黑色的花岗岩条石,形成肃穆,大气的视觉效果。

篇五:2011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南京之殇

——暑假旅游参观学习活动

地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时间:2011年暑期

旅游目的:

我十分喜爱历史,可是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还只是停留于表层,虽然我去过西安,瞻仰过举世瞩目的“兵马俑”,见识过风云变幻的“西安事变”五间厅,流连于曾经奢华淫靡的华清池;也曾徜徉于九朝古都洛阳,“东方之都”上海; 可是对有六朝之史的国民政府南京还没有真正零距离地接触过,因此,此次暑假之行的目的地就定为了南京。

此次参观给我感触很深,深深地理解了“落后要挨打”的史实,也深深地明白了“一个国家,只有团结一气,不内讧,才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道理,特别是,让我深感血腥的“南京大屠杀” 一课,给我的震撼最大。

历史背景:

1937年“七七”泸沟桥事变后,日本展开全面侵略中国的大规模战争。7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庐山声明中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全国上下掀起全民抗战的浪潮。

同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战局急转直下;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向南京方向溃退,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由于从上海的撤退组织的极其混乱,中国军队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中国将领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动请缨指挥南京保卫战。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经过淞沪会战三个月鏖战,日军也损失甚巨。11月7日,日本参谋本部给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的命令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追击的战线为苏州、嘉兴以东”。 12月1日,日本参谋本部正式下达占领南京的命令,在西进途中,日军抢劫、杀害平民、强暴妇女的暴行开始。日军不但抢夺粮食,并且强暴了中国妇女??对于反抗的人就以武力解决。(曾根一夫,《南京大屠杀亲历记》)

12月4日,日军逼近南京外围。8日,日军占领南京外围阵地,已从北、东、

南三面包围南京,此时南京守军只剩西面的长江一条退路,然而唐生智做出“背

水一战”的姿态,一方面下令集中力量固守复廓阵地,另一方面命令销毁长江上

全部渡船,并令宋希濂三十六师看守城内通向下关的唯一通道挹江门,严禁部队

从此处退出。自此,南京城内守军和平民的退路被全部切断。10日,日军发动

全线进攻,但直到12日仍未能突破南京城防。12日晚7时,唐生智突然下令突

围撤退,自己乘保留的汽艇出逃。南京守军瓦解,大部向下关溃退,在挹江门与

三十六师发生激烈冲突,最终击破城门逃至下关。由于渡船已经销毁,许多难民

与士兵仅试图依靠木板渡江,最终大多冻溺江中。其他人见渡江无望,返回城内。

许多士兵脱下军装躲入南京安全区。

屠杀情况;

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后,在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

第6师师长谷寿夫指挥下,在全城进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杀,使用集体枪杀、

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余万人。

日军所到之处,滥杀无辜,疯狂肆虐,死伤遍地,血肉狼藉,尸体纵横、堆积如

山,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端残暴的法西斯

兽行。

镜头一:14日,日军大部队涌入城内,在中山码头、下关车站等处对聚集

江边的难民射击,枪杀数万人。

镜头二: 18日,日军将城郊难民及战俘5. 7万余人驱至下关草鞋峡,用机

枪扫射,然后在的尸体上浇洒煤油纵火焚烧。

镜头三:日军故意往难民身上先浇汽油,后用枪扫射,枪弹一着人身,火光

随之燃起,被弹击火烧之难民,挣扎翻腾,痛苦之极,日军则鼓掌狂笑。

镜头四:日军把难民杀后割下人头,挑在枪上,漫步街头,嬉笑取乐。

镜头五:肆意强奸、轮奸中国妇女。在占领后的一个月中,南京市内就发生

2万起左右的强奸事件,连八、九岁的幼女和70多岁的老妪都不能幸免。

镜头六:大规模的抢劫和纵火破坏。日军驾驶着汽车,直入各大公司、商店,

将各种货物劫运一空。抢劫之后,日军到处放火,致使主要街道的高大建筑物都

被烧毁。

浩劫之下,昔日街市繁华的六朝古都成了一座尸体遍地、断壁残垣、满目凄

凉的死城。

??

遇难人数:

1946年1月19日设定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在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最初

六个星期内,南京及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这个数

字还没有将日军所烧弃的尸体、或投入长江、或以其它方式处理的人们计算在内。

而日本战犯太田寿男的供词中清楚记述:日军在进行凶残的大屠杀的同时,为了

掩盖其罪行,采用纵火焚尸、抛尸长江等办法,迫不及待地对横陈城郊的遇难者

尸体毁尸灭迹,被处理的尸体总数达15万多具??将这两个数字相加,所得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5万。

参观描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座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该

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悼

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

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

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

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

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分广场陈列、遗

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等3

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

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

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

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广场有鹅卵石、

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

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

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

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

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

后,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

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

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图片

石碑上记载了遇难人数300000人,让我们悲重地缅怀那些死去的人们

以残损的人头与以雨花石作为象征的骷髅埋在一起,更给人一种悲凉凄

怆之感

母亲无助、无力、悲伤,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杀,她仰望远天,张嘴欲喊,却喊不出声,流不出泪??

劈开的山墙上,一个苦难的人伸着一只手,?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鹗窃谡倩焦饷鞯?p class="img">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地址

到来??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