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生活给我的思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9:21:18 字数作文
生活给我的思考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作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作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作文

台州市路桥外国语中学七(B)班 施怡安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取个靓靓的店名,取个酷酷的网名,写博客、发微博,样样显示着你的语文水平。我家也遇上了一件跟语文有关的为难事。

今年的一天,妈妈给我生了一个小妹妹,十分可爱。家里十分高兴,来人来客,买了好多好多东西,比嘉年华还热闹。但“困难”也接踵而至——到底取什么名字好呢?

晚上,家里召开了“家庭会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来了,大家都来到妈妈的房间,进行商讨。分配是这样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爸爸和妈妈负责取名字和评名字,我负责把名字记录下来。

会议正式开始,爷爷首先发言: “我觉得‘一一’好了,简单明了。”外公反驳道: “不行,太俗气!叫‘小小’好了,这个顺口。”爸爸发言了: “你那‘小孩’的‘小’还不如‘晓得’的‘晓’好呢!我觉得“怡静’好了,跟小安的名字只差一个字,挺好听的。”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似乎都认为不错。作为记录员的我马上记录下这两个名字。

会议继续进行着,妈妈发了言: “我觉得‘韵雅’挺文雅的,不知道这孩子以后是什么性格的,应该是个文雅的孩子吧。”

大家纷纷议论着,我叹了一口气,两手托着下巴,两眼耷拉着,看着“议员们”疯狂争论。转过头,看着这个小婴儿,嘴巴小小的,肚子鼓鼓的,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这美好的样子真由不得不让人在脑海里记住。一个灵感在我脑海中闪过,我顿时脱口而出:“叫‘忆知’好了。”大家突然安静下来,一个个都看着我。(>七年级作文 >)我又重复了一遍,大家紧缩眉头,思考着,仿佛在名字的世界里思考着。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他们是这么认真,都在沉思着。

过了一会儿,掌声响了起来,大家都点点头,说我取得好。之后,大家又再次对我取的名字进行修改??谜底终于揭晓: “懿芝”。

大家终于歇了一口气。讨论了几个钟头,大家都累了。谁也不知道,小妹妹早就醒了,大家全凑上去,叫她的名字。刚到这个世界,谁也不熟悉,她却笑了,大家都觉得惊喜,个个也跟着笑了起来。爸爸说: “语文不学好可不行,你看,取名字也这么麻烦!”

语文是我们的国语,任何人都要学好它,要不,在信息社会,你会有很大的困扰。就像取名字,如果没有学好语文,怎么能取好名字昵?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生活处处

有语文,人们离不开语文,没有语文生活就不精彩了。

让我们学好语文,开拓美好的生活。

(指导老师 茅荷春)

[何以攻玉]

我们来看看施怡安同学的这篇作文,它的优点是相当明显的。首先,化大为小,把内容聚焦在取名字这件事上,这样题目中的“生活”一词就具体化了;同时,作文从店名、空间名谈起,最后才谈到人名,点面结合,体现了语文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

其次,重点表现了取名字中的语文味。全家老小如何反复斟酌名字的字音、字义,让名字能表达自己对孩子最美好的祝愿。作者提供的细节很丰富,语言运用非常生动,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很容易就能把读者带入作文的语境中去。

作文能紧扣题目,揭示了在这次取名字的语文事件中带来的启示:生活处处有语文,人们离不开语文,没有语文生活就不精彩了。

不过,这种启示还比较空泛。不如认真想一想,怎么才能取一个好名字?据我所知,一个好名字,字要美,音要亮,意要丰,还要注意五行等民俗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启示就能避免泛泛而谈了。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作文》

篇二:安静的晚上,思考自己的人生,品味自己的生活

听见流星的声音

时光流转回2001年,那一年,我去横店拍《英雄》。

那是我第一次去横店,当时天气转凉,还没有那么多人,我每天踩着单车去片场,收工之后也会骑车到处转转,无聊时还会买些烟花,然后找个空旷的地方放一放。横店的夜晚很静,放烟花的时候会吓到一些乡亲大叫,我躲起来偷笑,假装与我无关。

那年的11月19号,新闻说晚上会有狮子座流星雨。半夜收工后,我拖着导演还有组里的人跑去片场的楼顶很兴奋地等着。突然,一颗流星划过,然后,又一颗。起初我们都会开心地欢呼,接下来就被越来越多的流星吓到,每个人都不再说话。

在这样安静的环境里,我隐约地听到了“咻咻”的声音,起初我有些奇怪那是什么声音,后来随着“咻”的一声,又一颗流星划过头顶,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是流星划过天空的声音。 在那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流星也会有声音,城市里太嘈杂,人人都很忙,没时间听流星说话。 因为那场流星雨,我至今对横店都留有很美好的印象。

时光流转回30年前,当时的我还在卖家用电器,生活无风无浪。那时候我对未来的唯一设想就是,如果没意外的话,大概会一直升职到销售经理吧。

这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但偶尔会觉得,这似乎不是我要的生活,至于我到底要什么,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

多亏一位老友,那段时间一直给我洗脑,每天给我画各种光怪陆离的蓝图,劝我放弃工作和他一起去考艺员训练班,我最后被他说动,于是迈出了那一步。

我很感谢那位老友,但我妈当时很生气,因为她觉得这个叫周星驰的家伙害他儿子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去上什么前途未卜的培训班,我至今都记得她当时对我说的那句话:“衰仔!我一块钱都不会给你!”

她真的是讲得出就做得到,在艺员训练班的那一年,是我靠自己之前的积蓄撑下来的。那一

年,我每天出门只带十块钱,走路去上课。如果不小心起晚了,十块钱就要交给的士司机,那天便只能捱饿。

电影《我是路人甲》里那个叫万国鹏的男孩,和当年的我,真的是一模一样的境遇。不单是他,戏里的每一个路人甲,从初入行时的不知所措,到演戏时的每一次用力过猛,都会让我忍不住笑出声,就好像看到30年前的自己。

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去了横店,而我是在进入训练班之后,才发现这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想要成为一名演员,不是明星,不是影帝,就只是演员。

“演员”这个词对我而言分量太重。2013年,我在L.A工作的时候接触到一些“临时演员”,他们平时都在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有的是侍应,有的是清洁工,但当你问他们是做什么的时候,他们还是会说:“我是个演员。”

我相信,能说出“我是演员”这句话的人,对演戏一定是有热情的。对我来说,演员的工作就是无条件把戏做好,无关其他。

这些年来,经常有人问我,如果不做演员会做什么?我至今都想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不会做别的,从我入行那天起,就有一个强烈的执念伴随我,就是:不管我的角色是什么,戏份有多少,哪怕只给我一秒钟的镜头,我也要想办法让你在这一秒钟内记住我。

为了实现这个执念,我努力练习了很久,很难说这个执念就是我最初的“梦想”,但我要对得住“演员”这两个字,就必须做到这一点。

在片场的时候,我会常常忘记我是梁朝伟,因为我只记得那个执念,到今天也是这样。 回到眼前。我最近在家里看了很多日本电影,尤其是染谷将太主演的几部电影我很喜欢。看《我是路人甲》的时候,也好几次有种错觉,那个叫万国鹏的男孩和染谷将太有些相似,懵懂的样子在无形中化解了故事本身的压力,令到观影过程也变得轻松愉悦起来。

戏里,年轻的路人甲们在探讨何为成功,我看的时候也在思考。我理解的成功,不是衣食无忧,不是获奖无数,而是你能否真正享受每一次努力的过程。有梦想有目标是好事,但如果只看到目标,就很容易忽略过程,就像跑步一样,你一心想跑到终点,就会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

所以,我们有时不懂珍惜,有时自视过高,有时怨天尤人,其实说到底,都是放不下自我。很多心中不平都因为放不下,当我们学会放下,往往会获得更多。

梦想,不仅仅是有梦、敢想,还有做梦和思考的过程。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所以,结果是什么,也没那么重要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路人甲只是路人甲,就像偶尔擦过夜空的流星,不会一直停留在你的生命里。

但是,即使微弱如流星,也会有它的轨迹,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借着划过夜空的那一秒钟,发出属于它自己的声音,希望被有心的人听到。

这一次,希望有更多人听见流星的声音,哪怕只有一秒。(梁朝伟)

——【逗哥乱入】文章写的真的很美,不过还是多陪陪太太吧,要不??

篇三:“生活给我智慧”命题作文导写

“生活给我智慧”命题作文导写【作文命题】 请以“生活给我智慧”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解题指津】

1. 生活给我智慧:生活,指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所涉及的范围。

2.生活给我智慧:我,确定了行文的人称,并限定了文章体裁——记叙性(记叙性或带有叙事色彩的散文)。“我”可以不是事件的主体,但必须是其中的“角色”,是“智慧”的受益者或见证人。

3. 生活给我智慧:给,实际上暗示表现手法——借事寓理,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是由生活到智慧,由体验到升华的过程。

4.智慧,指辨认、判别、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审题关键:必须把“智慧”与“道德”“意志”两概念区分开来。爱心、诚信、谦虚、宽容、见义勇为、克己奉公等均属道德范畴;顽强、刻苦、勤奋等应属意志范围。而智慧则应该包括理性的判断和灵性地创造能力。

【例文一】

生活给我智慧

张舒婷

人生如棋——我在三尺棋枰的拼杀中悟出了人生的道理。

第一盘。也许是太想证明自己,也许是太急于取胜,我步步紧攻,棋风凌厉。然而由于疏于防守,破绽百出,很快被对方打败。一盘本来开局不错,可以更精彩的棋,就这样匆匆收场。

可见,做事要心怀全局,把得失进退考虑周全。如果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就会顾此失彼,适得其反。再说,过早的分出胜负,也许未必是好事,即使赢了,匆匆结束的一盘棋也不算是好棋;那一段草草走过的人生,有怎能算是精彩的人生。

第二盘,起手稳多了,攻守结合,稳步推进。对手思索的时间越来越长,也许对方已被我难住,但也很可能在琢磨更加高明的招数,突然,对方紧绷的脸露出了微笑,我知道我又惨了。果然,对方在两条棋路的交叉点上放了一颗棋子,这下一举打通了两条路,我已经堵不住了,只能认输。

解决问题,应该把握关键之处。对于这盘棋来说,两条棋路的交汇处就是关键,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出奇制胜。

第三盘。双方比拼进入白热化阶段,我和对方都不动声色,但早已在棋盘上战得热火朝天。我盯着棋盘老半天,终于看出了门道,往交汇处放了一颗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得意地望着对手,然而对方并没有认输的意思。

对方不断地用四子,我不慌不忙堵,心中暗想:哼,看你还能顽抗多时?我还没得意多久,就惊异的发现我又输了:对方不停地用四子创造机会,反倒先我一步制胜!

看来,就算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否则很可能会功亏一篑。就对手而言,能劣势中积极寻找对策,不放弃希望,最终绝处逢生,反败为胜,真是难能可贵。

虽然连输三局,但我没空去伤感,因为我一直暗自庆幸:幸亏让我在下棋中领悟了人生的智慧,如果让人生教我这些,我付出的代价绝不会像连输三盘棋这样简单。况且我知道,

棋可以连续下多盘;而人生,只有一场,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来。

小棋子,大智慧。

棋如人生。 【教师点评】本文选材于生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棋类活动,能够很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文中对博弈双方的运子拼杀和处心积虑的神态、举止、心理等活动的细节刻画,更是引人入胜,极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以事寓理,角度新颖,是本文又一突出亮点。选材上大中取小,而在立意上却能小中见大,小事件揭示大道理,对弈中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审时度势、考虑周全;比拼中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言放弃的必胜的信念也是能否取胜的重要因素,这些最终决定胜负的变量在文中都得到很好体现,并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此外,文中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借助对弈双方棋艺的不同和心态的差异,较好地突出了主题:成功的取得并非偶然,棋如人生,人生如棋,生活给我们智慧,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文章多用短句使表达简洁、精炼。以“人生如棋”发端,以“棋如人生”结局,首尾圆和,结构匀称,同时也起到了点题和升华主旨的作用。

【例文二】

生活给我智慧

张振东

跳跃的壶盖给世界带来了蒸汽动力时代,树上落下的苹果把近代物理学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生活给能工巧匠、智者先哲以启示,给了他们以撬动世界的力量。

而生活又是公平的,他亦把智慧给了我。我若是一道清渠,生活便是泉眼,把智慧的活水注入了我的血脉;我若是一棵绿树,生活便是土壤,把智慧的矿物质送进我的根系;我若是一弯虹桥,生活便是阳光,把智慧的颜料涂上我的躯体。我所领悟的生活的智慧虽无法改变世界,但也足以完善自己。

儿时的我喜欢蹲在墙角看蚂蚁,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有所感悟。有一次,看见一只蚂蚁正奋力爬上一段矮墙,或许是墙面过于光滑的原因,它每爬到接近一半就滑了下来,后来渐渐摸索着越爬越高,可总也达不到顶点,看得不耐烦了,我就转身去观察其他的蚂蚁。过了一段时间后,正欲起身离开,却惊异的发现,那只蚂蚁正伏在墙头悠闲地疏理自己的触须。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的含义,明白了母亲讲的“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于是,多年来我始终没有被困难所击垮,而是坚定目标永不言弃。

生活不仅教给我逆境中要坚定,而且教会我顺境里要沉稳。常听人说“沸水不响,响水不沸”,为了证实此言,我曾守在火炉旁目不转睛地盯着水壶。待到壶内开始躁动,发出噼噼剥剥的声响,声音越来越大,给人一种碎裂的感觉。再后来,躁动渐趋平静,只剩下丝丝的余响,仿佛是诗人的低吟。于是,我明白了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会锋芒毕露、哗众取宠的,正所谓“大言稀声,大象稀形”。

生活给了我为人的智慧,亦给了我处世的智慧。田间赏花,发现一朵月季娇艳无比,禁不住萌动了采撷的念头,可刚伸出手便因一阵剧痛而缩回——我忽视了花茎上的利刺于是我领悟到:每一个人就像月季一样,其性格中有你欣赏的,也有你无法容忍的,在与人交往时,既要避免被刺伤,又要防止刺伤自己珍爱的人。

生活宛如一位冷静的哲学家,它把智慧写进我的每一天,教会我正确地为人处世,引领

我走向灿烂的明天。

【教师点评】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叙述性散文,其与众不同、值得称道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精心剪辑生活片断,如“看蚂蚁爬墙”“听沸水响动”“觉月季刺痛”等情节,或来源于哲理故事,或来源于课外读物,或来源于历史典故,但作者却能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或移花接木,或巧妙化用,或妙笔巧改,全都紧扣中心,且不留斧凿之痕迹,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正是写作功力之所在。这在学校封闭,视野受限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做到充分利用手头已掌握的素材,甚或是以旧翻新写出新意,都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二是多角度层层深入地演绎出文章的主旨。从“坚持不懈方能成功”到“逆境中应学会鉴定”再到“辩证的看待花刺”,每一次生活经历,都留给作者难忘的智慧启迪,叙议结合,条分缕析,剥笋式地逐层剖析,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令人信服。三是语言凝炼、生动流畅,语句长短结合,层次错落有致,再加上修辞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文质兼美。如第二段中把“智慧”比作“泉眼里的活水”“土壤中的矿物质”“七彩阳光似的颜料”,比喻生动贴切,又把生活中的“智慧”的作用阐释得准确到位。四是点题意识强,主题集中、紧凑、鲜明。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每一次叙述过后,都有一小段紧扣中心的精辟论述,从不同角度阐明主旨,结尾更是进一步扣题升华,使得整篇文章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篇四:谈谈对于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热议纷纷,有关于作文知识重建的思考,有关于作文教学过程的探讨,有关于中外作文教学的比较??但只要高考依然存在,它对教学的强力干预,就不容规避。

记得四年前,我第一次迈进高考阅卷中心组,参与作文评分标准的制定,参与高考作文阅卷的质检,看着自认为并不苛刻的评分标准,瞪着一份份结构大抵相近、内容同样苍白的答卷,我曾经真诚地反思过自己的作文教学:“记得刚上高一时,有几个学生的作文很有灵气,我打心里喜爱和佩服。可是课堂上,学生经我的高考模式化训练,开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作文,作文的风格慢慢靠近我训练的模式了,考试的分数也不断在‘丰收’,但他们飞扬的作文个性难得表现了,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和歉疚。”

所以,今天,感谢教研室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将近两年关于作文教学的一点粗浅的思考与稚幼的尝试在诸位面前一吐为快,自知是“野人献曝”,期待引发大家对于作文教学的深度关注与冷静思考。

一、重视了阅读,但阅读的旨归是什么?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生活给我的思考作文)

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对阅读的高度重视,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除了语文课本外,我们的学生订阅了《语文报》,不少老师还根据自己班级的学情编制了一些“语文晨读材料”,以补充学生的阅读之需,到了高三,以教研组为单位,印发大量美文、时文,以扩大学生的阅读储备。但尴尬还是无可避免:对阅读的足够重视,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问题出在哪里?阅读的旨归究竟是什么?

教师推荐的美文、时文往往带有随机性,东挑一篇,西选一篇,缺乏长远的规划与系统的指导。在阅读材料的使用上,大部分教师放手“无为”。学生对阅读材料或熟视无睹或囫囤吞枣,缺乏良好的阅读训练和阅读习惯,停驻于浅显的阅读层面。

正如语文教育家章熊所指出的:“研究解剖作者的思考,揣摩体味作者的语言运用,培养语感,这种‘揣摩谋篇’的教学能够有机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特色,独步于世界教坛。”所以,我们教师对于补充材料的阅读,要引导学生“揣摩谋篇”、“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这启示我们:阅读,以作文为基点和归宿,可以更逼近语文素养的核心。

以教材上的选文为例,这些文本都具有较高的作文指导价值,作为高中语文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从积累来说,可引导学生积累课文经典片段,积累作家经典小故事,积累课文中的文化,积累古诗名句。从运用来说,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思考哪些材料可以为哪些话题服务、如何为话题服务,使教材成为学生的“写作源”。近两年来,我着手带领学生对必修文本课文写作资源进行了一些挖掘和整理。每一篇都是按照“素材清单”——“适用话题”——“素材激活”三个步骤加以整理、积累。

比如在上《靳轲刺秦王》时,围绕文本“荆轲刺秦”的事件,以文本为原点,以人物的视角,挖掘并引入文本之外的素材,引导学生摆脱单一视角的束缚,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文本。

关于荆轲及其视角,我给学生印发了三篇高考范文和一篇文艺随笔,并指导他们阅读鉴赏。

2002年山东某考生的优秀作文《刺秦》,紧扣“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将荆轲刺秦的故事新编再造,对荆轲的失误作出出人意料的解释:荆轲夜探赢政的书房浏览秦王的文书后,深思“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经过痛苦的心灵抉择,决意为了天下苍生,有意制造了失误,给了秦王逃生的机会,从而报答了燕太子的恩遇。文章突破了荆轲刺秦“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局限,从另一个角度对荆

轲重新评价,塑造了一个有别于历史上的荆轲的崭新形象。与此相反的,2006年高考有一篇优秀作文《当他逝去的时候》,作者阅读了乌鸦模仿老鹰抓小羊却被牧羊人抓住的材料后,浮想联翩,想到了本来似乎毫不相干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巧妙地将乌鸦模仿老鹰抓小羊的积极尝试和荆轲类比,细细地摹写易水送别、赴秦路上荆轲的内心活动。虽“身赴险地,强弱悬殊”,“以卵击石”,但“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免于兵戈之祸”,“我必须一搏”。热情地讴歌荆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有一段写的也是荆轲:荆轲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榆次、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而他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文章批评了荆轲在别人的期待中膨胀了自我认识,颇有新见。

王亚田《失败的英雄》刊登于《意林》2008年11期,这篇文章深度思考了荆轲之于司马迁的特殊恩遇。他大胆地指出司马迁偏爱靳轲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刺客的地位,是由对手的地位支撑的。这也是司马迁的历史观。荆轲之所以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头,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刺的四个人高出一头;更加了不得的是,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了中国,变成了秦始皇。连荆轲自己都不会料到的是,他的生命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联系在了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荆轲的英雄形象是由他的敌人秦始皇塑造起来的。

三篇高考作文加一篇随笔,都用荆轲刺秦的故事去评述荆轲,却写出了新的见解。由此启发学生,即使面对同一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也会做出不同的评价。平时在课堂上多做些类似的思维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从写作的视角指导阅读,阅读便不会停步于浮光掠影的浅读层面。

二、重视了指导,但指导的误区有没有?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常常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把许多精力放在命题立意和文章的选材上。大讲立意要如何准确、新颖, 选材要怎样的具有时代气息。其实,文章立意深刻与否, 关键应取决于写作主体——学生的思想认识程度的深浅。可以说, 没有认识水平的提高, 就没有立意能力的提高。立意是文章的灵魂, 思想则是写作的灵魂。学生作文立意不高,“究其根源不是写作本身的原因”, 更不是一个纯技能的问题,“关键在于作者的思想情操的高度, 也就是人文素养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也常常看到这种现象: 教师毫不顾及学生的生活积累与主观体验, 毫无休止地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的程序化指导。作文教学搞成了技术培训。一些作文法的书刊总是强调“方”“术”,《论据手册》《作文宝典》《作文快速构思法》之类的指导书刊充斥书架。一些作文教学课总打着“作文怎样写”的旗号给学生以程式的指导。

其实,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陈军早就感叹过,“‘方法’是很难教会的。”我也曾和南京十三中的特级教师曹勇军关于写作教学进行过交流,我们深有同感,写文章其实是一个思维逐渐厘清的过程,很多时候,文章是写着写着,思路才渐渐清晰的。边写边调整,边写边修正,都是稀松平常的事。虽然从文章学来看,诸如开篇结尾、谋篇布局等技能训练不可丢弃, 但是, 作文是记录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 是有血有肉、有鲜活灵性的有情之物, 如果训练时只注意技能的传授和训练, 而忽略人的教育, 忽视个体的“需求”, 那么, 这种观念势必将作文教学引入旁门左道, 作文也便成了“编文”, 甚至养成抄袭的恶习。

此外,偏重语言, 忽视思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误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虽然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有语言决定论、思维决定论以及语言和思维统一论, 并且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哪种是科学的, 但是, 高中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偏重语言训练忽视思维培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知道,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语言是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思维, 是人的“内部语言”;语言,是“外部的思维”。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 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优劣: 概念模糊, 用词就不准确; 思维缺乏条理性,说话就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缺乏严密性, 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贯通, 缺乏照应;思维方法片面, 表现为说过头话, 强词夺理、不能自圆其说等等。

所以,总结起来,我们在日常指导学生写作中,最容易滑入的误区有三:重立意,轻人文素养的培育;重行文,轻修改过程的指导;重语言,轻思维逻辑的训练。

师从郑桂华教授的一年期间,我也就作文教学向她讨教过。她有一番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目前大多采用两种基本流程:“一是四阶段指导模式, 即‘教师写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评讲——交流展示’;另一种为两阶段指导模式,即‘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她指出:“这两种模式其实大同小异,即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作文的‘进行时’里缺少必要的讨论和具体的帮助,——比如用哪则材料更好一些?什么立意更有价值?如何在作文过程中及时修正,改进表达,等等。即使以后学生可以通过评语、课堂讲评甚至面批获得教师的意见,但是学生当时的作文情景已经不可复现,指导和训练都无法融为课程的有机部分。”郑老师指出了当前中学作文课忽视了过程性的指导,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我们将作文视为一次性活动,其实 “作文”是一个反复的动态系统:“初稿——讨论 、修改——成稿 ”。 因此,高中作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谋篇布局的构思阶段,并予以及时、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案例一

原稿:“把它撕掉!”老师突然对他命令道。只见他将墙上贴着的那幅耷拉着一角的毛笔字轻轻地捏住,小心翼翼地将纸张揭下来。

改稿:“把它撕掉!”老师突然停下讲课对他命令道。他如释重负。墙上钉着的那幅苍劲有力的毛笔字被风吹落一角,已经在他的脑后侵扰了很久。因为怕扰乱课堂纪律,他一直默默忍耐着。“终于可以结束了。”他伸手轻轻地捏住了那落下的一角。同学们注目着,等待着那张纸撕裂时畅快的声音。可是,那只手却停在了空中,犹豫了几秒,随后伸高了去费力地起墙上的图钉,一分钟静静地过去了,纸张终于被完整地取下。同学们不满地嘟囔着,谁也没有注意到老师微微翘起的嘴角。

案例二

我们最近写了一篇半命题作文《珍惜 》,我们班胡星灿同学交来了一份题为《珍惜母爱》的初稿。他在初稿中写道:“从军训开始,住校已是第三周,对食堂饭菜的新鲜感过去后,我开始怀念妈妈烧的菜。周五回去,妈妈给我包了一顿饺子,可香啦。我在一边狼吞虎咽,妈妈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刹那间,一股爱的热流涌上我的心头,我的鼻子酸酸的。我开始明白,这就是妈妈啊!这就是世界上最真挚、最沉甸甸的母爱啊。”

针对本次习作,我在“讨论、修改”的指导环节中,推荐学生研读了几篇文章:台湾女作家林新月的《给母亲梳头发》、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及苏叔阳《留在我心底的眼睛》。

小胡同学在反复诵读《项脊轩志》这篇课文之后,修改了自己的作文。

紧张的住校生活,让学习并不轻松的我一到周末就会回家疯狂补眠。上个周六,阳光极其灿烂,我从美梦中醒来,才惊觉已是下午一点钟。妈妈轻轻推门进来:“懒虫,起来了?饿不?这里有饺子!”我闻到了饺子的香味,还真饿了。妈妈在笑盈盈地看着狼吞虎咽的我,一脸满足。我停下了筷子,久违了,妈妈那含笑的面容,那满足的幸福神态,让我不由得心痛,住校期间,我竟然连一个电话也没打回家。

返校的时间到了,我小跑着下楼。不经意间回了一下头,看到妈妈在阳台一闪就不见了。我开始明白,每次离开,总感觉有人在后边目送我,那是妈妈啊!妈妈就这样用无声的方式表达她对我的不舍,她对我的关切。而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忽略她的爱。对不起,

妈妈! 一阵风轻轻吹过,捎来了桂花的香味,我深深地吸着,贪婪地吸着,这是妈妈的味道啊,淡淡的清香,从来不曾远离!

这位同学把妈妈对自己的爱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带入作文中,从而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了《项脊轩志》中那份浓浓的亲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重视整个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作文教学也要以此为指导,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高中作文写作也是一个收集材料、构思、组织语言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整个作文写作过程的指导。作文写作是学生思维的外化,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打开思路,将自己的想法有效地表达出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这也是我们上一届高三的经验之谈。记得尤光磊主任曾引用过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中强调的一句话,“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针对写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诊断,即不仅关注“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还应关注“不该怎么写”“应该如何改”。要引领学生从反思的角度,用审视的眼光,对存在的问题作归因分析——弄清自身写作存在的弊病是什么,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途径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为此,教师很有必要多上上作文升格课,在升格过程中展示典型,放大细节,让学生在一系列“特写镜头”前揣摩要领,在修改和调整中获得过程性的体验,在动态比照中获得强烈的学习刺激。我在作文升格方面的尝试,已整理成文的计有6篇,包括“扣题不紧”类病文升格、“内容空泛”类病文升格、“选材欠集中”类病文升格、“用例显牵强”类病文升格、“说理欠充分”类病文升格、“层次不合理”类病文升格。

三、重视了训练,但训练的要义能否明确?

“多读多写”一直是我们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所谓传统经验,当前很多学校仍坚持“两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的做法。但训练“量”的充足,真能带来训练“质”的提高吗?我做过一次实验,我所带的两个同样类型的班级,一个班级按照学校正常要求两周一次大作文,另一个班级只写年级统一考试的作文,一学期写了三次,后来发现他们应试过程中的作文成绩每次相差不到一分。

关于训练“量”的问题,梁启超在写作中有着自己切实的感受,所以,他对于学生学习写作的见解特别精辟、特别深刻。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意见:“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做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多做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我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另一种文。”这段话给我们解除了一个困惑:为何不少教师让学生频频作文,但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如既往。作文训练的关键不在“密集”,而在“到位”——“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梁启超讲的“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实际做法有这样两点:一是一篇多次改,经过自改、互评、重写、改写等反复,达到“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二是一题多次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选材,写不同体裁的文章,练习一个题目不同的写法。这样,一学期虽然作文只做两三个题目,但每做一个题目,就做深做透。如此训练,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开拓写作思路,大大提高驾驭文章体裁的能力。

还有,训练的兴趣如何提高的问题,也值得探讨。

能否调动更多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下面介绍我们学校某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尝试的几种做法,以供大家参考:

1、尝试写下水作文——分享写作的体验

语文教师讲作文个个都是得心应手,但并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写出好作文来。其实学生经常也会在想,老师讲得眉飞色舞,不知道他自己写会是什么样子。假如教师能适时地选择一些题目与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这对他们的写作兴趣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学生看到老师的范例会对老师的讲解更加信服,教学的效果自然得到提高。同时,教师经过这个自主写作的过程也能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体验,也有利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这种良性的师生互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比如,我在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也曾写过一篇《我的写作课老师》,学生们看后十分激动。

L先生还曾经在讲台上发表了让我至今感念不已的讲演。也是一件小小之事,大约是L先生在银行取钱时与柜台后的“笑脸”发生了不快,乃至口角,乃至要动手。我无论如何想象不出L先生从窄袖口里伸出精瘦的胳膊与人肉搏相见的情状,大概有几分可笑,也有几分悲壮。真动起手来,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如何又是别人的对手,结果定是有十分惨痛。但L先生攘臂而起,愤而出战!幸好战事未起,我们才又看到他可爱的笑脸了。简要述说经过后,L先生总结道:“人不能潇洒一世,总可以潇洒一时吧!”当时,在脑海里浮现的便是“快意恩仇”四个字,想不到,文弱如方先生,也竟有一副刚烈的侠心。及至今日,当同样文弱的我面对屈辱之时,也决不惜袒露瘦弱身躯,拼死一搏,溅血不已的。也算是L先生言传身教的一项结果罢。(摘录)

近些年,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师真要领悟、把握写作规律,进而提升教学实效,必得先有作文方面的切身体验,否则,所有的指导和评讲终究难免隔靴搔痒。试想,如果将师生同题作文同时展示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增;教师再来一番现身说法,和学生共享自己写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学生自然能从中获得启发(或得到教训)。所以,我也要求语文组的年轻教师轮流写一写下水作文,积累一些切身体会;而非只知道提要求,只知道讲几句枯燥的写作知识,只知道写几句干瘪无味的评语。

2、小组合作作文教学——加强作文指导的情境

小组教学集中体现有先进教学方法的很多优势,通过分小组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尽最大空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每一个学生写作的激情。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确确实实成了主人。同时,小组教学用讨论的形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去挖掘生活素材,丰富写作内容。小组活动还是个民主的形式,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写自己想写的,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就很有真情实感。小组型作文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审题、写作和小组修改这三个步骤。审题分为教师讲题和学生探题,学生在弄懂文题后,可以大胆地把自主构思的作文说出来供大家讨论敲定,从而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在讨论完善后,让学生各自开始写作。高中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存在多方面的毛病,先让学生自己或者互相交换对作文来一次浅层的修改。然后再交由教师进行统一评改。这是小组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小组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信息反馈,也是小组作文再修改的一个参照标准。

小组合作随笔——放飞自由的心灵

学生的认知在交流对话中形成。“对话仿佛是一条流淌在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的对话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源,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小组合作周记这种自由的对话形式为同伴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他们这群年龄相仿的共同体成员在探索过程中能积极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另外,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能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学习只能浸润在差异中才能成立,在差异之中重新编织营生的意义和关系,才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大致相仿的学习生活所形成的经验的交流,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共鸣、更多的惺惺相惜,不同见解的互补,也能生成新的认知。比如有些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见解迥异,言语的之间争论非常激烈,这种交锋,会激发他们走向更深的思想内涵,迈向

篇五:生活给我的思考

生活给我的思考

小时候,很傻,很天真,根本没有想过什么是生活。现在长大了,也懂事了,看着父母渐渐鬓白的头发,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生活。

15岁的我,正处于叛逆期,总觉得父母很烦,什么事都要管,一点自由也没有。即使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但是一面对他们对我的唠叨,我就会感到不耐烦,就会跟他们翻嘴。之后,自己独自想了又想,每天的争吵,每天的空气里都充满着火药味,这种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有试着改变自己的脾气,但通常都是不到几天就失败了。 15岁的我是一个八年级生,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但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虽然平时会一丝不苟的完成学习任务,可一到了放假,就会觉得,完成了作业,就可以做自己的事了,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等着我的无边无尽的课外作业,有的时候,真的想一怒之下把制造课外作业的工厂给炸了。可是没有办法,为了不被父母打骂,还是会完成。于是,我又想,这样的生活是

我想要的吗?

小时候,只会无忧无虑的玩耍,有时候还会羡慕那些大人有其他的事可以做,所以迫不及待的想长大。可是等到长大了,新的问题又来了。

生活,带来了什么?带给别人的可能是快乐,可能是苦恼,也有可能是自信。。。但是带给我的,是永无止尽的思考。。。。。。。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