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良渚文化玉琮拍卖价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31:50 体裁作文
良渚文化玉琮拍卖价格体裁作文

篇一: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

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0级博物馆班 刘晓禾 320100921001

摘要:齐家文化是继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之后发现又一黄河上游地区富有代表性的玉器文化。单就良渚文化与齐家文化而言,其中经科学发掘已出土大量玉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地均发现大量琮形玉制品。此文拟从两者文化的分区、玉料选用、形制差异、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对两者玉琮文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初步的整理,从而期许为以后深入研究此二者之间的历史联系提供简要的文字基础。

关键词: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玉琮;对比

齐家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数千年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所知,它是继良渚文化、辽宁红山文化之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又一玉文化代表。在良渚和齐家文化中,又经考古科学的发掘出大量的琮形玉器,二者在分布、形制等各方面存在重要的联系和区别。以下分若干部分将二者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整理。

(一)关于“玉”和“琮”

《说文》①曰:“玉,石之美者”;据《康熙字典》释“玉”,《易·鼎卦·疏》正义曰:“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 可见,古人很早之前已对“玉”的构成和质地特性有着深刻的了解,并且在后来将温润的玉与“君子之德”结合起来,成为古代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组成,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琮,《说文》②:“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玉篇》:“琮玉八角,象地”;《周礼·春官》注曰:“琮之言宗,八方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周礼·冬官·考工记》③:“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为内镇,宗后守之”。从以上古文字的解释可以看出,古人将“琮”视为是宗庙祭祀或者“享天子”的重要礼器,并且对其形制、内涵、特殊名称都有着详细的记载和诠释,这就给我们对“琮”这一奇特而又神秘的玉器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尽管这些记录和解释都是存在于文字已经产生的历史时期,在没有文字记录的齐家和良渚文化期时不一定有着这些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但毕竟历史是从后向前发展的,这些记录至少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对于史前玉器文化研究的范式和思路。

(二)关于齐家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分区

学术界对于齐家文化具体年代及分期的看法也许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反映了这一文化从早到晚的整个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普遍发展规律。另外,就是学者们在认定的遗址和遗存的内容上则是一致的,这样齐家文化遗存的年代范围无论早、晚或早、中、晚也都包括在内,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亦都是处在该发展时期范围之内。其中典型的文化遗址主要有④:甘肃省的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大何庄遗址,永靖秦魏家①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第10页,以下《说文》内容出处均同,不再做注,

② 同上,第12页,

③ 《考工记译注》,闻人军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126页,

④ 整理资料来源于谢晓燕:《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中国知网,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12——

遗址,渭河支流南河、榜沙河、漳河齐家文化遗址,西汉水流域齐家文化遗址,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天水师赵村遗址,武山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灵台桥村齐家文化遗址,礼辛镇遗址和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青海省的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大通县黄家寨墓地,民和县喇家遗址;宁夏的固原店河齐家文化墓葬和固原海家湾齐家文化墓葬。按照上述的大概地理位置,我们可以将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的遗存分别归入到齐家文化的三个区域中去,按照谢端琚先生“三个地区五个类型”的划分,可列出如下表:

表格 1①

对于良渚文化的分区,因考古发掘的不断发现,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分布时空脉络日渐模糊,继而也诱发出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激烈讨论。但是综合来看,“对于东至上海、南抵钱塘 江、西到湖州、北达常州这片中心区域属良诸文化范围均无异议,而对毗邻的浙东宁绍平 原、宁镇地区、浙西南山地区及江苏北部的江淮地区则各抒己见”②。黄宣佩先生《良渚文化分布范围的探讨》一文为一题单论之作。文章中详细的讨论了钱塘江以南的宁绍和舟山地区、常州以西的宁镇地区及长江北岸淮河以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和类型特征,形成了广大学者目前普遍接受的一个划分标准,将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做出了准确的四至划分,简略的可以归纳为“东至海滨,南达宁绍舟山象山一代,西至镇江,北至长江南岸”③。

从上述内容来看,就可以大致的了解这两个文化所存在的空间位置。但是需要关注的是,玉琮作为一种特别而又神秘的礼用重器,先前只在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发现过,若干时间后却又跳过了齐家与良渚文化分布的中间区域而出现在黄河中上游,但是,最重要的是两者文化所出琮形制品却又同属一系。这确实给广大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距离如此之遥,这两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联系的?对于此,杨伯达先生也给出了一个较为宏观的解释,即其提出的“三大玉板(版)”论④。他将中国玉文化宏观的分为“珣玗琪夷玉”、“球琳戎玉”、“瑶琨越玉”三大块。他认为:“三大玉文化有运动、碰撞现象,后二者的碰撞,出现了良 16页,

① 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 年11月第一版,第115页,

② 朔知:《良渚文化的范围———兼论考古学文化共同体》,《南方文物》,1998年第二期,

③ 黄宣佩:《良渚文化分布范围的探讨》,《文物》,1998年第二期,

④ 杨伯达:《中国古代三大玉板(版)块论》,《上海博物馆集刊》,2002年第00期,

渚文化与土著玉文化融合的齐家玉文化”①,但是这也仅仅是关于二者之间联系的一个宏观的纲领性叙述,其间必然的联系还需更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明。

(三)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琮形制品对比

1、二者文化区内琮形制品出土概况

目前发现齐家文化玉器的遗存,大体上分布于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和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按照《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部分》(第十五卷)和《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浙江部分》(第八卷)的收录和统计,两地经科学发掘出土(不包含市场或民间流通)的琮形制品概况可列下表:

表格 2②

① 同上

②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第十五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③ 因此件标本是采集所得,经诸多研究证明,此件玉琮本为素面器,上所绘凤凰纹饰疑为后世所做,暂存疑,笔者注。

表格 3 ①

注:余杭市反山遗址出土琮形器包括3件琮式玉管;瑶山遗址出土数据也包括3件琮式玉管。 ①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浙江》,第八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综合上述表格,《中古出土玉器全集》所收录的齐家文化琮形玉器共为12件,良渚文化琮形玉器为33件。虽然数据统计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笔者认为此书所收录两者文化琮形制品更具代表性,一方面择其精品,可避免伪或仿作之疑,另一方面也可结合图版,给对比研究提供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以下从玉材选用、形制特征、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将二者做一简单对比。

2、玉材的选用

为了从根本上寻求良渚文化玉琮与齐家文化玉琮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对二者玉料来源和选用的整理和分析是相当必要的。首先,关于齐家文化玉石器的玉料来源说法不一。主要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种,“本地玉料说”。这种观点认为齐家文化的玉料来源主要是甘肃、青海的本地玉,但也有少许新疆和田玉,二者所占比列为7:3;第二种,“新疆玉料说”。这种观点认为甘肃青海毗邻新疆,远古时候就已有互相往来,而齐家文化又处玉石之路的要冲,所以齐家文化玉料来源与新疆的可能性极大;第三种,“三源说”。这种观点保持着一个兼收并蓄的态度,认为齐家文化的玉料来源不仅有上述的新疆玉和本地玉,还有一些杂色、透明度较差、硬度较软的地方玉料。但是不论怎样,齐家文化玉料来源就是非本地即新疆,这也是根据科学考古发掘之后研究所得的不可否认的事实,齐家文化出土玉石器本来就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到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青色、豆青色玉材以及属蛇纹石的鸾鸯玉等”①。

太湖流域拥有悠久的玉文化传统,从马家浜文化开始经崧泽文化发展到良渚文化,终于迎来了玉文化的高度繁荣,良渚文化以其独特的玉文化引人注目,而玉琮又是良渚玉器中最具形体创意和体量最大的器物。“根据经过矿物学鉴定的标本来看,良诸文化玉踪一般属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的软玉”②,“同时蛇纹石、叶蜡石、萤石、绿松石、玛瑙等似玉美石也占有少量的份额”③。而良诸古玉的玉色主要有鸡骨白、赭褐色和湖绿色。鸡骨白玉主要出土于浙江北部地区,储褐色玉多见于宁镇地区,湖绿色透明绿玉大多出土于上海和苏南地区。此外,再结合不断进行的考古发掘,良渚文化区内接连发现大量的可能为制玉作坊的遗址,“学术界已经普遍接受良诸玉料产于本地区的天目山脉、宜潥山脉和茅山山脉个别山体中的观点”④。

综合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齐家文化玉料来源大部为本地的地方玉料,其中也夹杂着来自新疆的和田玉料,而良渚文化区内按照目前的发掘情况证明和前人研究所得,都可以确认为玉料来自于本地,基本上可以排除外来玉料夹杂其中的的可能性,若有其他特殊情况,还有① 转述自谢晓燕:《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一文,原话出自雷从云赴香港讲学的专题演讲稿《认识齐家文化玉器》,

② 薛琳:《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中国知网,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08年5月,第12页, ③ 同上,第13页,

④ 同上,第14页,

篇二:礼仪玉系列之玉琮

礼仪玉系列之玉琮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外部常刻神兽或几何纹饰。其内圆外方的形状与古人“天圆地方”的天地相通哲学思想相吻合,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玉琮的用途 玉琮在古代,主要被(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良渚文化玉琮拍卖价格)统治阶级作为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而这种祭祀仪式在清代仍然存在。西周时期的著作《周礼·考工记》记载,琮作为礼器用时,它的大小规格应与其主人地位相匹配。这一点,考古学家从众多出土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荣华富贵。玉琮用于随葬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成为其在各部落中权利和财富的象征,也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的一种葬制。

良渚玉琮的特点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及西北的齐家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为发达。良渚玉琮以体大出众,魅力独特。其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钻痕。

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划“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

历代玉琮各具特色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其中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极少制造,用途也已经变为装饰和丧葬用具。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市场分析

玉琮作为礼器,在收藏市场上一直比其他玉器更能赢得玉器玩家的青睐,价格始终较高。在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2010春季拍卖会中,一件高5.5厘米的良渚文化玉琮以89.6万元成交。该玉琮呈深褐色,短方柱体,短射,质感甚温润,器作外方内圆体且呈上宽下窄,

中有一圆形稍不对称之对穿孔,四方外壁及对角均呈现两层相对的兽面纹,对角处上中有两道凸起的长横棱线饰兽面羽冠,中下有一道凸起短横棱饰兽面的鼻头,长短横棱中有圆圈纹饰眼睛,玉质晶莹,制作精细,光洁闪亮。在2007年至今的新石器时代玉琮拍卖中,占据了第六把交椅。而拍卖排名在前5名的玉琮,其成交价均在百万以上。

篇三: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 属于考古学的文化范畴, 上承凇泽文化发展演化而 来。按照对良渚遗址出土物所做的物理炭 14 测年法,距今约 5300 年~4300 年,也有晚于 4000 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学术界取是按中间范围取值,不可能做到完全精确。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上世纪 30 年代, 最早的发现者施昕更。 上世纪 50 年代环太湖地区 的考古工作有诸多发现,先后发掘了上海马桥、无锡鲜鱼墩遗址。1959 年社科院历史研究 所所长夏乃先生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1973 年草鞋山良渚文化精美玉器的出土,更是将 长江流域的玉文化一下子提早了上千年, 堪称中国南方灿烂文明的奇葩, 成为全世界玉器爱 好者梦寐以求的终极藏品。然而良渚文化古玉的仿制品,却也如影随形,一直在困扰着良渚 古玉的收藏爱好者, 早期仿品在宋代已经出现, 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 纹良渚式玉琮。图 1: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仿良渚玉琮 良渚文化以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 其覆盖范围北到江苏花厅, 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交接。 西到江西和湖北交接,幅员甚广。由于缺乏田野考古文物的佐证,早年考古学者对于良渚玉 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甚至一些文博泰斗也经常将民间采集到的良渚玉器视为商周玉器。 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在新石器时代, 良渚古人能够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器纹饰, 这种观点一直 延续到上世纪 70 年代。 随着草鞋山、张陵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发掘,在良渚墓 葬中发现了良渚时期的陶器和精美的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良渚玉器并存, 才将上述玉器的 年代定位良渚时期, 这桩考古学上的冤案才得以最终平反。 扭转了考古界对良渚玉器制作年 代的认识,而且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图 2:反山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平面布局图 3:青浦福泉山遗址考古挖掘现场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耕地被开发,众多的良渚玉器得以出土,并流入 海内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但是,这也给良渚玉器的伪造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近 年来流散海内外的数万件良渚玉器大多地是新近仿制的赝品。浙江的余杭、江苏的常熟地区早就已经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因此,除了在上 世纪 70 年代出土的良渚玉器外,最近几十年民间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是真赝参杂, 给良渚玉器的收藏鉴赏和民间交易带来了巨大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收藏文化的发 展。在国内某些二三线的拍卖行,赝品良渚玉器更是比比皆是,笔者参加 20

10 年上海汇宝 春拍,曾经亲眼目睹一件早仿的良渚兽面纹玉枕,以 300 万元高价成交。各位藏家当擦亮眼 睛,掌握必要的识别良渚玉器的方法,谨防被制假、卖假者的故事所惑,蒙受经济上的重大 损失。 古玉居 收藏研究良渚文化玉器二十多年,对良渚古玉的质地、文化内涵、埋藏环境和地 质变化造成的玉质解理,以及出土后在富氧环境下的二次变化和次生现象有着深入的研究。 结合近期考古学的深入,大量的发掘报告和学术成果现世,特意收集整理了些许资料,配上 图文,供各位藏友赏鉴。希望对各位藏友鉴赏能力的提升有些许帮助。图 4: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良渚玉环 良渚玉器要细辨玉质和沁色,浙江仿制良渚古玉的作坊虽多,但大多属滥竽充数,仿制 的玉器粗糙,不值一提。笔者曾参观过一些玉雕作坊的制玉过程,大概与原始时代没有大的 区别,但选用的质料,琢玉的工具和制玉的工艺却古今差异甚大,这就给我们辨别真伪提供 了条件。图 5:现代仿造良渚玉器的车间一角 良渚古玉所用的质料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另外还有萤 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依其纤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类是 未受沁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玉料, 这种玉料当时多用于制作琮、 三叉形饰、 钺、 冠状饰等玉器。图 6: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文化玉钺 另一类为未受沁为不透明的暗绿色, 沁后五色斑驳, 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 构, 这种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经被采用, 主要用于制作面积较大的玉璧, 个别也制作成玉琮, 但制作的玉琮工艺粗率, 从墓葬中出土位置看, 其礼仪上的地位明显逊于采用第一种玉料制 作的玉琮。 到了良渚晚期, 可能是由于第一种玉料匮乏, 第二种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节琮。 图 7: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高节良渚玉琮局部 实际上,真正的良渚古玉没有较纯净的鸡骨白,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玉质白化,是由于透 闪石内部的结晶水逐步失去形成的,一般会经历红化、失透、白化的渐变过程,这是辨别良 渚质料上最基本的特征。图 8:良渚文化鸡骨白玉琮 市场上经常所见仿制的良渚鸡骨白玉器一般没有这种色泽的自然变化过程, 而是用高温 炙烤玉器,在 900 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玉器失透变白,硬度降低,但这种仿鸡骨白在质料 上存在很多破绽,比如:整器死白,裂纹均匀分布,与地底埋藏千年所造成的同向冰裂明显 不同。仿制良渚玉器的材料多采自江苏溧阳的小梅岭玉矿,与良渚先民选用的玉材相同,晶 体较粗,明显区别于微晶

结构的和田玉质,这样的仿品要从工和沁上着手辨别,仅从玉料出 发经常会打眼。也有的仿制品选用辽宁的岫岩玉矿,颜色有黄色、褐色、杂色、青绿色等, 透明度较高,经常用来高温仿制鸡骨白玉器。图 9:仿制的良渚鸡骨白玉环及玉琮 其次要辨别良渚玉器的透明度、光泽和颜色变化。鉴别透明度,借用聚光手电通常是2 毫米至 10 毫米间。良渚古人选用的湖绿色玉,聚光手电的光线能完全透过,由于做沁上存 在相当难度,一般较难仿制。特别是大型玉璧自然埋藏所造成的白色草筋纹,是鉴别上述玉 器的重要法则。 图 10:良渚文化玉璧 在江浙平原地区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地出土的玉器表面,经过 四千多年的岁月,常常会形成一层光亮、致密的膜,侧光下呈现明显的玻璃光。古人制作玉 器过程中,需要经过开料、刻工、抛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绝佳的抛光效果。加之受到四千年 埋藏环境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了玻璃光的效应,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磨痕, 这是现代电动工具加工所无法仿制的特征。在余杭地区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白色的, 与人们意识中的反差很大。 实际上良渚最初 都是湖绿、黄绿、碧绿、深绿色,这种白色行业内部称为鸡骨白和老泔黄。因为地质作用和 物理变化,次生变化受沁 2000 年以上,甚至 4~5 千年才能形成。早期的良渚玉器表面的膜 已经损坏,纹饰模糊,泥土侵入后犹如石灰和石膏,称为解理。比如在新地里发掘的很多玉 璧,只有套模板才能取出。鸡骨白的玉器经过阴干会回复一些硬度,经过盘玩,人的汗水和 油脂沁入后会逐渐回复莹润,颜色也会改变,主要是变红,台北故宫和海外博物馆的很多清 宫旧藏良渚古玉,主要是红色的。图 11:良渚文化神人纹玉琮 玉器琢刻工艺,也是辨别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它的制作工艺,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来 不可思议。在出土的良渚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迹,分为锯切割和线切割。锯切割是用片 状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线切割, 用于玉器的开料和剖面。 而线切割则是用兽皮加水 和解玉砂的制玉工艺,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位技术,经常在玉器表面留了抛物线形的切痕,在 良渚的一些玉琮、玉钺的表面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是鉴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图 12: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 良渚玉器上的钻孔采用了管钻和锃钻,前者用于口径较大的孔,如玉琮;后者用于小型 配饰的钻孔,如玉牌和锥形器上的钻孔。由于解玉砂在钻孔过程中会不断磨损,越深入钻孔 就越困难,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古人采用了双

面对钻的方式来提高钻孔效率,由于原始工 具无法精确定位,经常在对接处出现错茬和台阶的现象,良渚后期随着高节琮的出现,玉琮 钻孔一般不加打磨,所以可以明显观察到错茬现象,也是鉴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图 13:笔者收藏的良渚文化玉琮钻孔局部 1图 14:笔者搜藏的良渚文化玉琮钻孔局部 2 现代仿制良渚玉器的作坊,采用的是电动工具钻孔,因此在孔壁内部经常可以看到连续 的螺旋纹,这是钢质钻头直接切削玉料的结果。有的钻速过快,经常在孔的边缘造成崩茬现 象。 而真品钻孔内部虽然可以观察到螺旋纹, 但是大多不连续, 特别是采用锃钻工具的钻孔, 多出现多个轴线相互交错的同心圆钻孔, 对光观察叠压效果特别明显, 这就是藏界常说的蜂 腰孔,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琮型管和圆柱形器上,藏家当细辨之。良渚玉器种类庞杂, 色彩光泽也常随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变化, 仿制者为求高 利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但只要我们掌握真品在质料、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 尤其是那些无法进行仿制的特点,就不难明辨真伪。古玉居在此奉劝良渚玉器的爱好者,一 定要掌握良渚古玉不可仿制的细部特征,方可出手,否则中招的概率非常大。切不可费力寻 找所谓良渚玉器上的真品特征, 而对眼皮地下的作伪痕迹却视而不见。 但愿各位藏友随着鉴 赏能力的不断提高,都能收藏到自己心仪已久的良渚玉器。新浪古玉居 2010-11-11

篇四:良渚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的良渚玉器的鉴定良渚文化素面大玉璧及鉴定现代仿良渚古玉辨伪浙江余杭关停石矿护良渚良渚玉器的鉴定(二)良渚玉器的鉴定(一)良渚玉琮王良渚玉器鉴定述要良渚黑陶壶的修复良渚文明遗址 古玉文化胜地--良渚博物院

良渚玉琮王

中国的玉器历史绵亘七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琢玉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这其中以太湖流域、辽河流域出土的玉器最为瞩目。1986年余杭反山良渚M12出土的这件玉琮,高8.8、宽17.1-17.6厘米,纹饰繁缛,体形硕大,重达6500克,号称“琮王”,现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该琮王由软玉制成,呈黄白色带紫红色瑕斑,上面琢刻有精细独特的纹饰,对称工整,匠心独具。玉琮四面竖槽内上下布列神^***面图案,尚属首次发现,该图案细如毫发,肉眼极难辨识,被确认为良渚人的“神徽”;而横槽下方则雕有兽面纹,两侧又各线刻一形体夸张的“神鸟”图案。这种神人、兽面和鸟纹的组合纹饰,在同类玉琮中具有代表性。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深沉严谨,对称均衡,以浅浮雕装饰手法见长,尤其线刻技艺,后世几乎望尖莫及。这件琮王从同期出土的器物判断,时间应是良渚文化中期,迄今约五千年。

《周礼》有“黄琮礼地”、“璧琮以殓尸”的记载,由此推断玉琮在当时应该是一种礼器,或许就是祭礼巫师沟通天地的重要法器。该琮王出土时,平整地置于墓主头骨左上侧,可见它对于墓主的重要性。

篇五:真假良渚玉鉴别

真真假假良渚玉

南京吴荣清

玉琮江苏省武进寺墩4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两节矮方柱形琮,上略大于下,四面雕琢精美的装饰花纹,一角的上下两区花纹组成一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为最重要的祭神之器。

良渚玉器是原始社会的礼仪祭祀重器,被称为高古玉,是人们追求的高品质、高档收藏品之一。闲暇之时,你若与一件良渚玉器相对而坐,在欣赏、把玩之中,会从喧嚣浮躁的境况走出来,一种博通古今、温故知新的感情便油然而生。近年来,良渚玉在古玩市场上可是不少,不过大多都是赝品,让不少新入道者“吃药”。

一次惊人的发现

收藏和使用良渚玉器,最早是在2000多年前苏州吴县吴国窖藏中发现的琮、璧,宋人吕大临所编《考古图》中有良渚琮式瓷瓶,清宫中收藏着一批乾隆皇帝亲自鉴赏并留有御体诗的仿良渚玉琮,不过,由于当时认识局限,琮上题诗竟刻倒了。

良渚玉器是史前玉文化的高峰,了觧、研究这批玉器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至关重要。良渚文化发现于1936年,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郊良渚镇,分布范围主要是太湖流域地区的江苏、浙江和上海。

良渚玉器则发现于1973年7月1日。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苏州吴县草鞋山M198中,发现琮、璧、钺、串饰同良渚文化陶鼎、陶壶、陶盆和陶罐共存。这一发现使原本定于周、汉玉器的错误断代得以纠正。至今,经过科学发掘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重要遗址有30多处,大型墓葬50余座,出土玉器已达万件,精品约在500件。良渚玉器发掘数量多,年代久远,工艺精湛,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掀起了收藏与研究良渚玉器的热潮。

不得不提的是,1982年,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工程师钟华邦在溧阳南部小梅岭首次发现了透闪石软玉矿床。小梅岭系横贯宜溧地区的茅山支脉,玉料硬度5、5至6度,比重2、98,质地细腻坚韧,色泽呈白色、青绿色,有较好的透明度,呈蜡状光泽,同良渚文化玉器

所用玉料性状相似。这样,良渚文化玉料的来源,可以确定为就地取材。

1982年首次发现江苏溧阳小梅岭玉料

玉料硬度5、5至6度,比重2、98,质地细腻坚韧,色泽呈白色、青绿色,有较好的透明度,呈蜡状光泽,同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性状相似。

良渚假玉来袭

随着我国良渚文化考古的发现和研究,仿制良渚玉器不断涌现。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良渚大墓和玉器被考古发掘,推动了国内外良渚玉的收藏热潮,市场上一旦出现古玉,就会被众多淘宝者收入囊中。在货源少而买主多的情况下,以杭州为中心的仿古玉器圈逐步发展起来,第一次仿制良渚玉器的高潮也随之而来。

良渚玉器作坊主要在江浙皖地区。在浙江余杭瓶窑镇一带,玉器作坊已达上百家,仿制水平逐步提高,“湖州造”也闻名全国。另据媒体报道,1987年广州海关曾查收到3块沁色斑驳的玉璧,被当地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经公安机关侦办,确认其实为安徽蚌埠作坊造仿古玉。据统计,目前蚌埠市有2000余家玉器作坊,从业人员多达数万人,市场上50%的仿古玉都出自这里。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以仿品充真品并借此牟取暴利,那么就存在造假与欺骗的问题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良渚玉的“东南风”也吹到了台湾,掀起了一股收藏热潮。而在世纪之交时,小小的良渚玉器还引发了一场风波,令大陆和台湾考古界、文博界震惊。台北故宫博物院高价购藏两件体积小巧的鸟立高柱形良渚玉饰件,被民间人士提出真伪质疑。最后通过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检测玉质,并经大陆权威考古学家的鉴定,确定其为既真且好的重要古玉。

山寨版防不胜防

今天的许多玉器收藏家们都会把良渚玉作为重点收藏目标,但山寨版的赝品使藏家防不胜防。

一位老古董商告诉笔者,他店中所有的货皆可抛,惟有良渚玉琮、玉璧是—生所得、—生寄托,结果经鉴定实为高仿品;还有一位年轻收藏家,他非常得意竖起大拇指说:“玩的就是高古玉。”他颈上挂着的、手中握着的、腰上佩着的和家中藏着的玉器,被“专家”评为“良渚精品、礼仪重器”,然而事实上却是“辛辛苦苦,赝品为主”;某杂志曾介绍一位藏家收藏了上千件良渚重器,但实为地摊上常见的仿品。

笔者考察南京的古玩市场,可说是赝品满天飞。卖主抓住藏家的“捡漏”的心理,屡屡得逞。现在是良渚玉器赝品盛行之时,收藏市场上极少能够看到真东西。所以,如果再抱着捡漏心理,藏家就会落入陷阱之中。在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给藏家们提个醒。为此,能够掌握简便、快速的鉴别方法,发现造假者遗留的浮躁痕迹,探寻良渚玉器的鉴定秘要,对于收藏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琮形锥状玉器-江苏新沂花厅18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细长的器身,呈方形,上面雕刻的纹饰与玉琮上的纹饰相同,纹饰精美。上端有一小柄,但无孔,小柄上还有一个筒套,用途更让人琢磨不透,不能将其归入简单的玉佩,应有特殊的宗教用意。

玉璧-江苏吴县草鞋山199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呈扁平圆形,中间对钻圆孔,孔壁有台痕,壁较厚,用透闪石玉琢磨而成,扁平光滑,剖料,钻孔,抛光痕迹清晰可辨。为良渚文化祭天重器。

透雕人兽鸟玉饰件-江苏昆山赵陵山77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该器构图奇巧,雕琢精细,通体以镂空加浅浮雕技法,下面琢一曲肢男性人像,头戴平冠,冠中出一粗壮的饰物,饰物顶部立一仰天长啸的神鸟,一只动物正在人、鸟之间跑动。这是反映良渚文化的鸟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生活画面。此透雕人兽鸟玉饰件为破译玉琮上神人、神兽、神鸟纹饰提供了实物。

五招识破赝品

良渚玉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作为礼仪神器,器型与纹饰都是古人祭祀、崇拜之物,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古人能够使用原始工具精雕细琢。而今人为求快、追求最大利润,使用低档的原料、现代制作技术和艺术手段来仿制良渚玉器,只能近似,并留下大量浮躁痕迹,为鉴定提供依据。

良渚玉器鉴定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学科,收藏已到真正比眼力、靠知识的时代。如果购价高的玉器,请专家鉴定是便捷实惠的途经。中国不缺鉴定家,就缺讲真话的人。不过,努力打造内功,提高自身的辨伪识真水平才是根本。

招数一:从材料观察真品良渚玉料是就近取材,以透闪石、阳起石软玉为主,多见鸡骨白、赭褐色和湖绿色玉,有的含金属闪点的不规则的云母状结构,硬度为5.5-6、5度。仿品多用硬度偏低的岫岩玉、南阳玉和地方杂玉,多用酸性、碱性和火烧快速腐蚀作旧处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