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幼时记趣日记2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9 06:28:11 字数作文
幼时记趣日记200字字数作文

篇一:寒假作文:幼时记趣

寒假作文:幼时记趣

寒假作文:幼时记趣

八年级(何逸飞)

童年的那些事,犹如天上那密密麻麻的星星,有的闪闪发亮,有的黯然无色,然而,在我的心里,一直闪亮着一颗最璀璨的星。

在我童年的时候,我对什么总是充满了好奇,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喜欢问问题,为什么云彩的形状会不一样呢?为什么水星上面没有水?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为什

么??有一次,我突发奇想:大人不都说冰火不相容吗?那被点燃的蜡烛放在冰柜里面冻得熄吗?恰好我们家也有冰柜,于是我就琢磨着什么时候做做这个实验。

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好奇心的我准备在这一天做这个实验。首先拿出道具:蜡烛一支,火机一个,冰柜一个。材料齐全,准备实验!我立刻点燃蜡烛,准备往冰柜里放时,妈妈却走了过来,我赶紧把蜡烛吹灭了,唉呀妈呀!吓死我了,看把我吓得我脸色苍白的,妈妈看见我站在这,就问:“怎么了?有事吗?”“没??没什么事??”我都被吓得说话都结巴了。等妈妈走过去后,我顿时松了一口气。于是我又把蜡烛点燃,这时,窗户发出了响声,可能是有风吧,哎呀,不管他,先做实验再说,这时,不知什么时候蜡烛又灭了,哎,真麻烦,我连忙吧窗户关上,这下总可以做实验了吧?我又拿起刚被风刮灭的蜡烛,重新点燃了,我连忙把蜡烛放进冰柜里,把冰柜门盖上,大约过了十几秒。我想蜡烛应该灭了吧?打开冰柜一看,还没灭,我想肯定是冻得时间不够长,再冻个几分钟一定能灭,过了一分钟后,蜡烛还是没熄,好了,最后一次,冻三分钟如果还不熄的话,那就证明蜡烛可以在冰柜燃烧。三分钟之后,我往冰柜里一看,果然,蜡烛还没熄灭。大人都是骗人的!什么冰火不相容?这不是相容了吗?这事就算过去了。

过了几天,妈妈走到我身旁,揪着我的耳朵,大声吼道:“看你干的好事!”我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妈妈打开冰柜,指着冰柜们对我说:“这是不是你烧的?”只间冰柜门上有一圈黑的,仔细一看,都烧焦了,我竟然没发现!我站在那儿不知所措,足足被骂了半个小时,看着妈妈那么生气,我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她,她听完后,气顿时消了一半,对我说了句:“火怎么会被冻灭呢?如果冻得灭,那么南极北极考察不是生不起火?科技人员岂不会被饿死?火的燃烧需要的是氧气,而不是温度。傻孩子,以后不懂的问题要问我们大人,不要轻易自己去做,很危险的!“妈妈的话让我似懂非懂,总之,我这件傻事又成为了我们家的一个笑柄。

吃一堑,长一智。我会牢牢记住这个教训的,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不能盲目去做!

篇二: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1.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3.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 的趣事??是不上还历历在目呢?

(学生议论)

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也和大家一

样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那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

(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3.学会断句,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观。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2)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三、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

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

以总分结构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第2自然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夏蚊成雷”到“项为之强”):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象之一。 第二层(“又留蚊于帐中”到本段结尾):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象之二。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四、 布置作业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试着翻译全文。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冰心奶奶曾说过:“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是的, 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以生动的笔 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童真童趣图。好,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找学生试着翻译全文。

2.教师指导纠正,并讲清文章翻译。

3.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怎么样的童年生活?

明确: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明确:有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

三、品读课文

1.赏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童真童趣的,并说一说是如何表现的?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 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虾蟆也??

(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

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 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2.深入探究

(1)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明确: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明确:

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四、

拓展训练

说说你童年生活的一些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五、迁移应用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

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

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巩固记忆文言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七、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

观蚊成鹤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幼时记趣 产生原因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篇三:听《幼时记趣》作文教学有感

听《幼时记趣》作文教学有感

听《幼时记趣》作文教学有感

2015年10月22日,xx名师工作室梅树组学员齐聚关上实验中学进行组内教研活动,听李xx老师的一节作文教学课——再读《幼时记趣》,“观”“察”事物,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事”“ 物”的“趣” 味性。李老师上的这节作文课,深受语文老师们的好评,下面我着重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是导入,用“趣”字的金文造字法导入,让学生自己发挥联想,这个字由几部分组成,分别像什么,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其次在第二个环节展示两位同学的片段作文,通过与课文作对比,让学生指出问题所在。紧接着第三个环节找方法,她通过一个巧妙的问题设置来推进——趣从 来,比

如 ,(举课文例子)因为 。这个环节设计得非常好,学生纷纷回答问题,设置的问题相当明确,出现好几个精彩的回答。然后总结方法,运用方法,最后启迪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对前面两篇学生的小短文进行修改,同学们相当积极,有一位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整节课的设计线条相当清楚,逐层推进,课堂秩序井然,落实到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正像师父刘卉老师所说的那样:“要是文言文这样讲,估计我们的学生就不怕学文言文了。”

篇四:语文初一上幼时记趣与往事依依

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

旭文教育辅导教案

篇五:第七课 幼时记趣

第七课 《幼时记趣》说课稿

一、说教材《幼时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学生上初中后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作者是清代散文家沈复。该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往事依依》、《幼时记趣》、《十三岁的际遇》和《伟人细胞》,展示了一个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本单元作者说的真话,抒的真情,字字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受到感染,珍惜这人生最可宝贵的金色年华。而《幼时记趣》写了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二、说目标教学,总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面面俱全,样样实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和本文实际,制定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情感目标: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说重难把握好重难点,就能找对了突破口,才能合理的安排各教学的时间。

1、重点: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2、难点:让学生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四、说教法1、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三个步骤。2、三步教学法: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3、具体操作(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立足课文,自主合作。

(3)拓展延伸,口述童趣。(4)迁移应用,课后练笔。

五、说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六、说设计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从课内基础到课外的延伸,制定2课时完成,依着“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习得知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尤其如此,一次成功的语文新课导入,对整篇课文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群孩童玩耍的场面,配上深情的导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我的导语是: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乐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追忆幼时的童真童趣。

2、因为学生刚学文言文,所以本着“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方法,抓基础,给学法。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2)齐读课文,教师注意引导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让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等形式,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老师巡行指导。

3、学习文言文要有所积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制定2点:

(1)识记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小黑板),如文中的明察秋毫、故、私、强、怡然称快、神游、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方、之、以、或、其、盖等。(2)师讲文中的省略句:如“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等;固定句式:“作??观”“以??为”“??为所??”等。

4、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深层含义。

(1)文中写了哪些趣事?(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二)拓展活动 如果说课内习得知识是把握了基础,那么拓展便是基础的延伸,兴趣的再次激发,能力的培养。 根据自己的感受,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口头表达训练。

(三)迁移应用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提醒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七、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课文结构特点和主要内容(即三件童趣)进行设计的。

第七课 幼时记趣 沈 复

一、观蚊如鹤

物外之趣(总)二、神游山林(分)

三、鞭打蛤蟆

八、说作业:作业训练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教材配套使用的《课堂作业》中的“基础级”作业,便适合作本课的作业训练。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幼时记趣》,请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和作品的相关情况。

(教师板书课题“幼时记趣”)

生1:沈复字三白,苏州人,是我们的同乡。

生2:《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这本书被人偶然发现,已经残破不全,只剩四记。

师:的确,“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有多少人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也有的人是幸运的,在他即将消失的时候被人们发现了,苏州人沈复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死后200多年,他的一本已经残缺的书《浮生六记》在一个冷落的旧书摊上被人发现。就是这样一本薄册子,纪录了沈复悲欢离合的一生,其中有被法国哲学家福柯称为“艺术化生活”的国际命题,有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最可爱女性”——沈复的妻子芸娘,它也因此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欢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复的童年生活,了解《浮生六记》中所描绘的美妙世界。

师:同学们已经做了课前预习,下面请你们交流一下预习的成果,把你认为比较重要或疑难的字音、字形、词义和句子,指出来与大家一起学习或讨论。

生1:“明察秋毫”中的“明”字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不一样,在这里是“眼力”的意思。

生2:“察”字也不一样,是“看清”的意思。

(教师板书“明”“察”字)

师:“察”字在本文中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3:有,“必细察其纹理”的“察”是观察的意思。

生4:“心之所向”的“之”是助词,无实意;而“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两个“之”是代词。

(教师板书“之”字)

师:我们以前还学过“之”的第三种用法,大家能回忆起来吗?

生5:《郑人买履》“至之市”的“之”是“到……去”的意思。

生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还有通假现象,“强”通“僵”,是“僵硬”的意思。

师:文章中还有其他通假字吗?

生7:“以土砾凸者为邱”中“邱”通“丘”。

(教师板书“强”“邱”字)

生8:“壑”要注意写法,“凹凸”两字的笔画顺序我还不太清楚。

(教师板书“壑”字,并演示“凹凸”两字的笔画顺序,明确这两个字都是5画)

生9:“土砾”的“砾”字和“呀然惊恐”的“呀”字要注意读音。

(教师板书“砾”“ 呀”字,并注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如果没有疑难的字词问题了,我们就来读读这篇课文。文言文的朗读重在涵咏品味,要能让人感受到前人的古朴高雅来。下面由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请大家注意语速、轻重音和停顿,体会作者的感情

和乐趣。

(教师诵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体会老师的读法,并以自己的理解来自由地朗读几遍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你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

师:读了文章之后,大家知道全文是抓住哪四个字来写的吗?

生(齐):物外之趣。

教师板书“物外之趣”

师:围绕“物外之趣”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生1:在夏天把蚊子比作鹤,又把蚊子关在帐子里,用烟喷它们,制造白鹤在云端飞翔鸣叫的景象。

生2:把土墙花台比做森林,幻想自己在其中旅游,看到好多奇特的景象。

生3:有一天正在看两只虫子打斗,突然跑来一只癞蛤蟆,把虫子吞下肚子。我有树枝鞭打了癞蛤蟆,为虫子报仇。 师: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三件趣事,分别是“观蚊如鹤”、“神游山林”和“鞭打蛤蟆”,其中“观蚊如鹤”中又有两个层次,分别是“群鹤舞空”和“鹤唳云端”。

教师板书“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师:请大家在三件趣事中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把它读出来,然后回答问题。

生1:我喜欢“鞭打蛤蟆”这件趣事。

学生诵读课文第四小节

师:癞蛤蟆只有拳头大小,作者为什么觉得它是庞然大物?

生1:因为虫子非常小,相对于虫子,癞蛤蟆就是庞然大物了

生2:我补充一下,这是因为作者看得出神,把自己也当成小虫这么大,相对于虫子,癞蛤蟆当然是庞然大物了。 师:补充的很好,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鼓励不同的解释,前面的同学也没有错。课文最后一句话“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1:很简短有力。作者这样写一是因为害怕,二是表明锄强扶弱的决心。

生3:我喜欢“观蚊如鹤”这件趣事。

学生诵读课文第二小节

师:你觉得这一小节有哪些细节写得好?

生3:“夏蚊成雷”,把蚊子的飞鸣声比做打雷一样,很形象。

师:除了突出了声音这方面外,还写出了蚊子的多,一团一团,像夏天绵延不绝的滚雷。

师:作者为什么把蚊子比做鹤,而不比做麻雀、燕子什么的?

生3:因为中国的古人很喜欢鹤,是吉祥物。

师:确实,白鹤是一个很美好的意象,苏州西山有来鹤亭,前方正对的是西湖的放鹤亭。

生4:我喜欢“神游山林”,它使我身临其境。

学生诵读课文第三小节

师:作者此时像一个旅行家,徜徉山林间,他此时为何是“怡然自得”,而不是上面的“怡然称快”?

生4:因为作者此时是一个人,他感到很满足。

师:回答得还不够准确,“怡然称快”偏重动作,作者此时又是抓蚊子,又是喷烟,很兴奋,所以拍着手喊痛快。“神游山林”时作者十分安静,忘身于世外,“怡然称快”和整个氛围相协调。

师: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同学有想到的吗?

生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生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现在我们同学的娱乐方式有哪些?

生1:体育运动,像打篮球、踢足球什么的。

生2:打电脑

师:和古代的娱乐游戏相比,现代人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生1:活动空间封闭,不和自然接触。

生2:缺乏想像和艺术性。

师:沈复的《幼时记趣》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想像,有接触自然,保持童心。

师:同学们能回忆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吗?

生:小时候用塑料袋套蜜蜂,一不留神蜜蜂跑了出来,手指被狠狠蛰了一下,肿的老高。

……

师:大家的童年也充满着无穷的乐趣,也希望你们能够连缀成文,相信那也将会是很精彩的文章。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课下请同学们熟读课文,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下课。

教学反思:

《幼时记趣》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文言基础知识的容量较大,需要学生在字的音形义、句式、省略等方面掌握的知识点多而琐碎。同时,作者沈复通过本文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作者所选择的几个片断具有艺术家的眼光,感情真挚,充满童趣,加之古朴简洁的语言,使得文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童年世界,体验古人的童趣,感受古文的文学魅力,成为本文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我在处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块上注重扎实开展、巧妙进行的原则,追求既实且巧的效果。首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对照课文注释排除阅读障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学习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课上让同学自由发言,以问题和心得的方式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此时我的主要工作是解答疑问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有学生提出“之”字在课文中有代词和助词两种用法,我提示学生回忆“之”字的第三种用法,很快有学生回答“之”字在《郑人买履》中做动词使用。这样我就把“之”字的用法作了归纳,明确了它的三种用法。

文学性是文言文的重要属性,也是教学的重点。对《幼时记趣》这篇文言文中“文”的教学,我首先做的工作是有层次的反复诵读。第一步是由我自己范读,提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语速、轻重音和停顿。接着由学生自读和齐读,让他们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乐趣。接着请学生找出文章写了哪些趣事,并且让他们根据各自的口味和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件加以品读赏析,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在个别提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细节,鼓励答案的多样性和感受的独特性。比如在比较“怡然称快”和“怡然自得”两词时,同学回答得不太理想,我的解答注重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言文在选字用词上的精妙之处。又如在讨论癞蛤蟆为何是庞然大物时,学生形成两种看法,我都予以肯定。 文言文的文化因素是教学的一个较高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传承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我比较重视穿插补充古代文化常识,如在分析“观蚊如鹤”时提到了“鹤”这个传统意象,又拿“来鹤亭”、“放鹤亭”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遗迹作为例证。在课文最后延伸拓展这一块要求学生将现在与古代儿童的娱乐方式进行比较,找出现代生活的一些不足:活动空间封闭、缺乏想像和艺术性,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由于初登讲台,自己的设想不能特别好地在教学实际中得到落实,教学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

第七课 《幼时记趣》 教学设计示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2.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学习课文⒈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幼时记趣日记200字)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3)解决字词

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十

(4)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完成正音、解词。

(5)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6)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题: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归纳?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狻?/p>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体叙述童年观察事物的奇趣。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第二层(3-4段)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④学生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精读课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理解疑难句意。

①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进一步研读课文,圈点疑难文句。

②学生就疑难问题质疑。

③讨论、交流

(2)检查学生正确理解疑难文句的情况。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乐趣。) ②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