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借我一双慧眼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9 06:31:50 优秀作文
借我一双慧眼作文优秀作文

篇一: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中学物理会经常设置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陷阱,这些陷阱是命题者专门针对学生认知上的片面性、经验上的局限性、思维上的缺陷性等而设置的,它们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较好的隐蔽性、较强的引诱力,学生稍有不慎便会中计而误入陷阱。因此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练就一双发现的慧眼,识别陷阱,冲出陷阱,获得新知,优化思维,提升能力。

一、理解概念,回避陷阱

概念不清,思维就容易混乱,命题者会利用这一弱点设置陷阱,从而导致学生判断、推理或理解错误。只有透彻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明确概念形成的过程,并在应用中将认识深化,才能灵活运用,避开陷阱。

例1.如图1所示,一个小孩站在船头,用同样大小的力拉

绳,在甲、乙两种情况中,经过相同的时间t(船未碰撞),小

孩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及在时间t内小孩拉绳的功率分别为

P1、P2的关系为( )

A.W1?W2,P1?P2 B.W1?W2,P1?P2

图 1

C.W1?W2,P1?P2 D. W1?W2,P1?P2

陷阱:小孩在两种情况下受力相同,加速度相同,位移也相等,小孩所做的功相等,错选B。

正解:本题关键要理解“小孩所做的功”这一概念,其本质是拉力做力,该力在甲情况下是指对自身做功,在乙情况下除对自身做功外,还对另一小船多做了功,故选C。

二、明确条件,绕开陷阱

命题者习惯根据学生不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盲目套用公式,故意伪装设置陷阱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我

们在运用公式时,要明白公式的适用条件及适用范围,

R

从而绕开陷阱。

例2.如图2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n1:n2=4:1,原线圈两端连接光滑导轨,副线圈与电阻R图 2 相连组成闭合回路。当直导线AB在匀强磁场中沿导轨匀

速向右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安培表A1的读数是12毫安,那么安培表A2的读数为( )

A.0 B.3mA C.48mA D.与R值大小无关

陷阱:学生会直接代入变压器公式而错选C。

正解:变压器只对变化的电压电流才能适用,本题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切割磁感线,原线圈中产生恒定电流,副线圈中不会产生感生电流,故A选项正确。

三、正确建模,识别陷阱

我们在分析物理问题时习惯上建立物理模型来帮助求解。命题者会故意设置已建过的模型或相似的模型,造成假象,使学生误入歧途。我们要置身其中,认真分析,依据题意构想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场景,并尽可能画出来,最好转化为图象或公式。

例3.如图3所示,小物块位于光滑斜面上,斜面位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在小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 )

A.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B.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C.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图 3 图 4

D.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陷阱:不做分析认为斜面静止,或认为只要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就不做功,错选A。 正解:由于地面光滑,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体向后退,建立如图4所示的物理模型,再根据功的定义式选出答案为B,进一步分析还可知斜面对物块做负功,物块对斜面做正功。

四、联系实际,发现陷阱

在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物理情景与现实情况是不同的,故命题人设陷阱导致学生陷入。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现象,深刻理解物理学本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现陷阱所在。

例4.汽车以10m/s的速度行驶5分钟后突然刹车,设刹车过程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

2小为5m/s,则刹车后3秒钟内汽车的位移是多少?

陷阱:学生从纯数学角度列公式x?v0t?12t?3sat,a??5m/s2,将v0?10m/s,2

代入,求出x?7.5m,很显然结果与物理事实是不相符的。

正解:刹车后汽车做单方向的减速运动,最终会停下,不会倒退。先判断出汽车运动的总时间,由速度公式vt?v0?at,算出汽车运动2s就停下来了,再将t?2s重新代入上式,求出汽车运动的距离为10m。

五、排除干扰,观察陷阱

学生抗干扰能力差,命题者根据这一特点设置一些与解答本题没有关系或多余无用的干扰因素,让它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次要问题上,诱使学生上当,落入陷阱。我们平时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每道题目给予的条件、问题与要求,特别要抓住关键词,提取解题的有效信息,确定解题的方向及方法。

例5.如图5所示,两个三角形物块A、B叠放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靠着粗糙的竖直墙壁放置,用力F将物块竖直向下缓慢压一小段距离,然后又缓慢撤去力F,A、B恢复静止状态,整个过程中弹簧始终保持竖直,则力F撤去后( )

A.弹簧的弹力大小等于两物块的总重力

B.墙壁对A有竖直向下的静摩擦力作用

C.B对A的作用力大小小于A的重力大小

D.B受到A沿接触面向下的静摩擦力作用

陷阱1:墙壁粗糙,误选B;

陷阱2:B对A的作用力误认为是B对A的支持力,选C。

正解:本题关键是撤去力F,A、B恢复静止,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研图

5 究整体得选项A正确,墙壁与物体A之间无相互作用力;隔离A可知,B

对A的作用力是B对A的垂直向上支持力和沿接触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A的重力大小,选项C错;由牛顿第三定律得选项D正确。

六、挖掘隐含,探寻陷阱

物理试题有许多题存在隐含条件,常使学生深感条件不足而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这恰好给了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机会。在平常解题中要养成仔细审题,分析推敲关键词语,如“最多”、“至少”、“刚好”、“缓慢”、“瞬间”,从物理模型、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变化和临界状态中去探寻、挖掘隐含条件的良好习惯。

例6.如图6所示,倾角30°的光滑斜面上,并排放着质量分别是m1=10kg和m2=2kg的A、B两物块,一个劲度系数k=400N/m的轻弹簧一端与物块B相连,另一端与固定

挡板相连,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对A施加一沿斜面向

上的力F,使物块A沿斜面向上作匀加速运动,已知力F在

前0.2s内为变力,0.2s后为恒力,g取10m/s2,求F的最大

值和最小值。

图 6

陷阱:挖掘出0.2s是A、B两物块分离的瞬间,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为0。但其中隐含两个陷阱,一是误认为A、B两物块分离的瞬间弹簧在原长位置,二是误认为此时两物块处于平衡状态。

(m1?m2)gsin300

?0.15m;0.2s末A、B正解:初态物块静止,弹簧压缩x1,x1?k

两物块即将分离,弹簧压缩x2,研究B得kx2?

匀加速运动,x1?x2?1m2gsin300?m2a;在前0.2s内物块做212at,解得x2?0.05m,a?5m/s2。 2

研究整体得F?kx?(m1?m2)gsin300?(m1?m2)a,分析可知t=0s,弹簧形变量最大,F最小,Fmin?60N;t=0.2s,弹簧形变量最小,F最大,Fmax?100N。

七、分析过程,跳过陷阱 A 一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比较复杂,陷阱通常设在过程的衔接处,

学生不习惯分析过程,特别会忽略发生突变的情景。平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简单的过

程,抓住各个过程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转折点及突变处,再利用相

应公式、定律列出数学方程求解。

例7.如图7所示,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上系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当把小球拉到使细线与水平面成θ=30°角时,轻轻释放小

B球。不计空气阻力,试求小球落到悬点正下方的B点时细线对其的图 7

拉力。

陷阱:误认为物体从位置A开始就绕悬点O做圆周运动,忽视了细绳由拉直到绷紧的突变过程,算出错误结论为4mg。

正解:设绳长为l,小球经历三个过程,如图8所示,第一过程小球只受重力做自由落体运动,直到细绳拉直,满足mgl?12mv1;第二过程是发生突变的过程,小球在绳的拉力作2

0用下由竖直向下运动变为沿切线方向运动v2?v1cos30;第三v2′

B图 8 mg(l?lsin30)?过程小球绕O做圆周运动,2

301212mv3?mv2;

22v在B点Fn?F?mg?m,求得拉力F?3.5mg。 l

八、探究规律,揭示陷阱

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有的规律很明显,有的规律却隐含在其中,命题者习惯利用这一点设置陷阱。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理解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应用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8.如图9所示,悬挂在小车支架上的摆长为l的摆,小车与摆球一起以速度v0匀速

向右运动.小车与矮墙相碰后立即停止(不弹回),则下列关于摆球上升能够达到最大高度H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1gl,则H?l 2

B.若v0?2gl,则H?l A.若v0?

C.若v0?4gl,则H?2l

2v0D.当v0很大时,可以使上升的最大高度H? 2g图 9

陷阱:学生会认为摆球上升最大高度时速度一定为0,直接运用动能定理选A、B、C。 正解:摆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遵循的规律分为三种情景。第一种当v0?2gl

2v0时,摆球在圆心下方摆动,最高点速度为0,上升的最大高度H?;第二种当v0?5gl2g

时,摆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上升的最大高度H?2l;第三种当

2gl?v0?gl时,摆球能运动到圆心上方,再继续上升到某一位置时细绳松驰,摆球2v0做斜抛运动,在最高点有水平方向速度,上升的最大高度H?,故本题选A、B。 2g

九、克服定势,冲出陷阱

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会形成某种思维定势,这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有用的,但也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命题者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认知策略等来设计一些陷阱,学生特别容易上当。我们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模式有全面的定位和清晰的认识,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地、主动地向外延伸,追求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例9.如图10所示,电阻可忽略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长S=1.15m,两导轨间距L=0.75 m,导轨倾角为30°,导轨上端ab接一阻值R=1.5Ω的电阻,磁感应强度B=0.8T的匀强磁场垂直轨道平面向上。阻值r=0.5Ω,质量m=0.2kg的金属棒与轨道垂直且接触良好,从轨道上端ab处由静止开始下滑至底端,在此过程中金属棒产生的焦耳

热Qr?0.1J。 a

b

为求金属棒下滑的最大速度vm,有同学解答如下:1由动能定理W重-W安=mvm2,??。由此所得结果是否2

正确?若正确,说明理由并完成本小题;若不正确,给出

正确的解答。(取g?10m/s) 2图 10 陷阱1:本题是辨析题,而大多数辨析题是错的,学生会想方设法找错误;

陷阱2:金属棒产生的焦耳热Qr?0.1J,并不是回路中的总焦耳热;

B2L2vm陷阱3:通常物体具有最大速度时其合外力为0,满足mgsin

30?,求出R?r0

vm?5.56m/s,其实本题金属棒滑到最底端时还在继续加速。

正解:本题所得结果正确。 B2L2

金属棒下滑时受重力和安培力作用,其运动满足mgsin30-v=ma,该式表明,R?r0

棒的加速度随速度增加而减小,棒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无论最终是否达到匀速,当棒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一定为最大,因此上述解法正确。 2由动能定理得mgSsin300?W安=mvm,其中W安=Q总=QR?Qr?4Qr?0.4J,求1

2

出vm?2gSsin300?2Q,代入数据得vm?2.74m/s。 m

十、掌握方法,排除陷阱

命题者针对学生解答问题时套用熟悉的解题方法,设置一些看似合理的老方法,诱使学生掉入陷阱。我们要提醒学生注意解题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局限性,加强严谨的思维训练,运用基本方法去分析和解答问题,提高灵活选用解题方法和正确选用解题方法的能力。

例10.如图11所示,宽度为L的金属框架竖直固定在绝缘地面上,

框架的上端接有一个电子元件,其阻值与其两端所加的电压成正比,即R?kU,式中k为常数。框架上有一质量为m,离地高为h的金属棒,金属棒与框架始终接触良好无摩擦,且保持水平。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框架平面向里。将金属棒由静止释放,棒沿框架向下运动,不计金属棒电阻,重力加速度为g。求金属棒从释放到落地过程

中通过电子元件的电量。 陷阱:求流过电子元件的电量,常用方法是q?n

不假思索就列出表达式q???,有的同学R图 11 BLh,然后再想办法求R,而如何求R又让R

学生陷入困境。这正是本题陷阱所在,因为电阻R在不断变化,上述公式不适用。

正解:要排除陷阱,本题应从求电量最基本的方法求解,q?I??t。流过电阻R的电流大小为I?U1BL?,电流是个定值;在运动过程中棒受安培力为FA?BIL?, Rkk

BL,金属棒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由运动学mk结合牛顿第二定律mg?FA?ma,得a?g?

公式h?BL2hkm12at求出t;最终结果为q?。 2kmgk?BL

总之,陷阱的特点是暗而不深,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练就一双慧眼,提高思维品质,全面提升能力。

篇二: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科学有效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价是个大问题,它引领着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科学有效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机制是否科学合理,从方向上决定了我们学生的未来。在以前的教学理念中,仅仅是以掌握知识多少和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而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的评价却没有相应的涉及。而过程性评价,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是多元化评价,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评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生物教学中常用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自我评价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大胆猜想,自主决策,对自己、同学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会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更有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针对某一问题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假设,一般来说,学生不可能提出所有的假设,也不一定能提出与问题最为相关的,能够进行实验验证的假设。这时学生的自我评价将起到重大作用,在宽松的自我评价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更大的拓

展,将自己的假设逐步筛选和完善,从而提出直击问题核心的、可验证性的猜想与假设。

二、学生互评

1、学生们互相评价时往往是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学生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3、这样做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只能是评价的一种,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教师的评价

1.课前评价

教师通过学生对学案问题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进行评价。 优点:反馈得及时,不需要繁杂的步骤,对教学活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缺点:反馈信息有限、带有随意性。

2.当堂评价

课堂提问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掌握课堂所讲内容而让某一个同学或全体学生回答教师设计的有关问题。

优点:得到信息准确,通过言语交流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 缺点:只是对部分学生的了解,不能代表全部的信息。

3.课后评价

通过课后练习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优点: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获取反馈信息,有助于改进教学。

缺点:获得的反馈信息最关键的一环是作业批改,而要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需要一定的时间,明显带有滞后性。

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应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系统,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篇三:作文计划书一 请借我一双慧眼

作文计划书一 请借我一双慧眼

——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严重偏离题意的,即使文字功底再好,得分也不会超过20分,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高考作文试题一般由题目、材料、要求(注意)三部分组成:或完全式,三个部分都具备;或省略式,某部分不出现,如要求自拟题目。审题就是审读作文试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正确理解,做到不漏、不改、不误。所谓“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

要做到这三点,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审明概念。题目或题干中的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考试作文内容取向的依据,如果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常常会失之千里。

2.审明主旨。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在。题眼不明,就会造成文章中心不明。

3.审明关系。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并存,这时,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文章结构详略得当。

4.审明题材。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高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跳离限制,就会有“不符合题意”之失。命题对取材范围的限制,一般体现在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5.审明体裁。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理说,仅以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辨明文体当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每年都有因“文体不符”而严重失分的考生。“文体不符”的出现,恐怕主要还是缺乏审题过程中审清体裁的意识。

6.审明其他要求。作文考题除了题目或材料、提示的部分外,还有一个要求部分。要求部分常以“要求”“注意”“按下面的题目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等形式出现。

无言先立意,未啸已生风。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切合题意,更高一些的要求是高远深刻、新颖独到。主要的问题是怎样立意。对此,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几十种具体方法。实际上,立意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比较、筛选的思维过程;因而,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又何其多也。但作文(特别是供料作文)立意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分析、类比联想、推理想象、综合比较等几种。需要指出的是,立意要符合要求,决定于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要熟练准确地运用方法,决定于思维能力。

1.立意的要求。

所谓切合题意,即在准确、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符的主题思想,能够切中肯綮、没有偏差。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立意范围通常较为宽松,允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立意,但都应与所给话题的本质含义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2.立意的方法。前面说过,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这里只简要辨析几种“立意思维”的基本方式,旨在帮助同学们在理念上加深认识。

⑴辩证分析。辩证分析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作文材料(事物、事理)进行分析思考。历年高考作文题实际上都蕴涵着某种哲学命题,如果不懂得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就不可能有准确深刻的立意。

⑵类比联想。类比联想就是由此(具体的个别的现象)及彼(抽象的普遍的本质)的类比思考。立意中,这种寻找“此”与“彼”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确定主题的过程,我们认为都是类比思考的过程。

⑶推理想象。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思维。在“作文思维”中,想象一定要依据原材料的暗示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想。

⑷综合比较。立意时由于思维的形式(取向)不同(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可能出现多角度、多层面的立意,综合比较即是对多种立意进行分析、筛选后确定最佳立意的思维活动。

【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安徒生有一篇《跳高者》的童话故事。

跳蚤、蚱蜢和跳鹅(注:这是丹麦的一种旧式玩具,用一根鹅的胸骨,加上一根木栓和一根线,再擦上一点蜡油,就可以使它跳跃。)在一起比赛谁跳得最高。

国王说:“谁跳得最高,我就把女儿嫁给谁!”

跳蚤第一个出场,虽然它跳得非常高,但是谁也看不见它,因此大家就说它完全没有跳。

蚱蜢跳得没有跳蚤一半高,不过它是向国王的脸上跳过来,因此国王就说它简直是可恶之至。

跳鹅站着沉思了好一会儿,然后笨拙地一跳,竟跳到了正坐在一个矮矮的金凳子上的公主的膝上。

国王说:“谁跳到了我女儿的身上,谁就算是跳得最高的了,因为这正是跳

借我一双慧眼作文

高的目的。”

最终跳鹅得到了公主。

这是一个风趣的小故事,发表于1845年,里面包含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真理”。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要就事论事作文。

【你的立意】:

【例文】

坚持还是投机,这是个问题

三者比跳高。胜者迎娶公主。

结果跳蚤最高,蚱蜢次之,而跳得最低的跳鹅却得到了公主。这就产生了一组矛盾,是坚持自己的高

度,还是寻机取势?

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寻机取势,因为作为社会的零部件,我们谁也无法摆脱被装配的命运,社会是一部永远转动的机器,你的选用和被组装完全取决于你是否被选取部件的机会之手垂青。在“需要即是人才”口号的感召之下,你必须打磨得与社会机器纹丝不差,但打磨的过程常常是失去自己、适应社会痛苦快乐的过程。对于社会而言,高度特立的品格常常只是废品的特质。仅仅因为太多的个性,太高的高度,天才也会锈死在备用箱里。

对于这点,历史佐证。龙章凤姿,仅为坚持自己的高度。嵇康,只留下临刑抚琴的慷慨豪迈,还有“《广陵散》此生绝矣”的哀叹。仅为坚持自己的高度,岳武穆,精忠报国,却和《武穆遗书》薄葬于黄土……对历史的教训思索之后,我们毅然抛弃了自己的高度,选择了平庸,选择了取机寻势。

可历史的对立又令人惊诧。四百年前,布鲁诺的一句坚持让古罗马鲜花广场成为真理升起的地方;不甘摧眉折腰的青莲居士,仕途不如意,迷惘中,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得到答案:坚持自己的高度,保持不羁岁月中的一份淡定,在广阔山水中挥霍不羁情怀。于是,“日月同枯槁,天地终销毁”的磅礴久传亘古。

是坚持自己的高度,还是寻机取势,我亦迷惘。直到在残存的梦影中遇见了乱世中的美神。

要怒放就要肆无忌惮地美丽,偏要把世间一切光彩比得黯然失色;要凋零就要肆无忌惮地破裂,决不肯让世俗玷污一毫一分。她生来就是不会屈服的女子。正是她的倔强,她的高度,让她的一颦一笑一喜一嗔,透过千年的风尘,依旧熠熠生辉。李清照被人记住是因为凄冷的“声声慢”那“寻寻觅觅”更幻化成她的独有品牌。她寻觅的是什么?是她坚持高度的悔恨!身为女子不能如岳飞驰骋沙场,不能像苏、辛那样有文坛朋友可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出卖”张汝舟更使她不能和她的文坛友人交往。虽凭着坚韧,在词艺上达到无可超越的高度。然而那个社会却不以为高,不以为奇,连邻家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易安顿时语噎。伴着她的只有未就世事的后悔。随着时代进步,易安当年许多苦痛都有了结果,偶然回望千年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在高处寻觅的美神,看见她的高度同时也看到她的无奈。

高度固然坚守,可你看在飞速旋转的机器上,许多适合的零件,安分,也平庸。远远看去,同样闪动着天才一样的光芒。

我明析了答案。两女同美同才,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寻机取势,处处得体的宝钗,一个人人称道,荷锄葬花,掩馆抚琴,独守高洁的黛玉,你问孰美,我说,别再伸出愚笨的手指,这个美,那个丑。其实,两者皆美,坚持高度和寻机取势同等重要。

涉世虽浅,眼光虽薄,心灵虽弱,任着一份执着,携着一份坚强,我追求坚持自己的高度,同时也不放弃寻机取势的机会。这才是人生的哲思。坚持高度,寻机取势,体验冥思后的冲动,焦灼后的会心,苦涩后的回味,苍老后的年轻。

【简评】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确实包含许多似是而非的“真理”,同时材料中又有多个立意角度,如国王、跳蚤、蚱蜢和跳鹅等,所以应该全面理解材料,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了材料的含义,才能选定角度来正确立意,写出精彩的文章。那么,这篇童话的寓意是什么呢?童话中跳蚤、蚱蜢和跳鹅可以说在展示才华时运用不同的方式,当然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这可以说是材料给我们的一个提示。按照这个提示,同学们可以肯定或否定其中一种做法,联系实际立意。如可以肯定“跳蚤”的做法,否定“跳鹅”的做法,联系实际,可以立意为提倡真才实学,反对投机取巧;还可以肯定“跳鹅”的做法,否定“跳蚤”和“蚱蜢”的做法,立意为人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或者立意为应该善于展示自己的才华等。当然,材料中的国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立意角度。国王在为自己女儿选择未来丈夫时的做法,显然有失偏颇。由材料中国王的身份,同学们不难联想到一些执政者或是当权者们在用人问题上的一些偏颇的做法。这样我们就可以立意为呼唤社会的公正、公平,使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这篇文章出彩的地方有三:一是辩证地看问题。作者肯定了两种做法中的积极因素,从而辩证地得出结论———坚持高度和寻机取势同等重要。二是选材丰富,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人物事迹在作者笔下有力地佐证了观点。三是语言之华美,文章词语丰富,长短句结合,运用了大量典雅、秀美的文言词语,真可谓“龙章凤姿”。

1.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后找出立意角度。

师父打发年轻弟子到集市上买东西。弟子回来后,满脸的不高兴。

师父便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这么生气?”

“我在集市里走的时候,那些人看着我,还嘲笑我。”弟子噘着嘴巴说。

“为什么呢?”

“人家笑我个子太矮,可他们哪里知道,虽然我长得不高,但我的心胸很大呀。”弟子气呼呼地说。

师父听完弟子的话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着一个脸盆与弟子来到附近海滩。

师父先把脸盆盛满水,然后往脸盆里丢了一颗小石头,这时脸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接着,他又把一块大一些的石头扔到前方的海里,大海没有任何反应。

“你不是说你的心胸很大吗?可是,为什么人家只是说你两句,你就生这么大的气,就像被丢了颗小石头的水盆,水花到处飞溅?”

【你的立意】:

参考答案:1.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话题,审题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其关键点是弄清“水盆与大海”的比喻义,要弄清其比喻义则要联系话题故事来思考。故事结尾师傅的话,是品味比喻义重点,由此可知,“大海”比喻开阔的心胸,“水盆”比喻狭隘的心胸,根据材料的基本指向,可从批评心胸狭隘,倡导宽容别人的角度立意,写作过程中,两者可以只涉及一个方面,也可以都涉及到,但有所侧重。

参考题目: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②开阔心胸,快乐人生。③心宽似海,成就未来。 ④抛弃狭隘,学会宽容。⑤开阔心胸,笑对人生。⑥宽容是阳光。

2. 阅读下面材料,找出立意角度。

材料一: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材料二:一盏明灯,一方亮窗,从冬燃到春,从夏燃到秋。当太阳被月亮替代的时候,当空中淅沥淅沥下着小雨或纷纷扬扬飘着雪花的时候……桌上,一本书,一截铅笔,还有纸上躺着的一首诗——夜深了/我醒着/梦亮了……

【你的立意】: 参考答案:2. 这道材料作文题,由一则名言和一个故事组成。虽然,语言表现形式有差异,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两则材料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书是精神的营养品,我们热爱读书。

“材料一”给了我们主心骨,也就是主题:书籍是最好的营养品——这是全文必须遵循的“基调”,否则是离题之作。

“材料二”是一则小故事,认真阅读,细细研究,就会发现,这则材料为我们设置了诗一般的意

篇四:《借我一双慧眼 把学生看清楚—— 感悟青春 》案例

《借我一双慧眼 把学生看清楚——<感悟青春>》案例

优秀案例分析

案例:

思想品德 七年级

《借我一双慧眼 把学生看清楚——<感悟青春>》案例

学校:沈阳市第九十四中学 作者:颜世香

一、作者自然情况介绍

颜世香,女,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现为沈阳市第九十四中学思想品德教师。

一九九七年从教以来,潜心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综合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撰写的论文《加强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当前学生考试焦虑情况的分析》荣获沈阳市一等、辽宁省二等优秀论文奖,撰写的论文《对中学生心理辅导问题的探究》荣获辽宁省优秀论文二等奖。2004年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骨干教师多次参加辽宁省、沈阳市组织的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并在沈阳市的新《课程标准》教师培训中作了广东版教材的《学会感谢》的示范课。2004年10月参加在长春举办的东北三省青年教师素质教育教学研讨会。2004年6月《发展真挚的友情》一课获得沈河区“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一等奖、并且在全市作了教学观摩课。2004年12月《祝福青春》一课获得辽宁省教学研讨课一等奖,并参加沈阳市教育局组织的送教材下乡活动,到辽中县教学。

二、案例叙述

背景:

《感悟青春》是一节参加2005年国家级评优课的课。

《感悟青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第四课《欢乐的青春节拍》的第三节。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第四课《欢乐的青春节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从而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本节课《感悟青春》又是针对学生在青春期可能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进行专门的讨论,进而引导学生全面把握青春的含义来“感悟青春”。根据新《课标》中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青春误读” ,为了帮助学生对在青春期的一些观念及行为误区上有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成长、对青春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青春密码”的活动。

案例主题:借我一双慧眼 把学生看清楚

案例描述:

师:大家是哪年出生的?

生:91年??

师:老师听过这样一句话:80年代出生的是新人类,90年代出生的是新新人类,甚至把70年代的人叫做类人猿。你们标榜自己是超炫、超酷的一代,所以老师、父母有时感慨:哎,不是我不明白,是你们变化太快。青春的你们是一个个的迷,但答案就在你们心中。请大家把各自的答案拿出来一同分享、交流。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一个环节:青春密码。 评析:大屏幕上出现的“密码”使学生非常的好奇和兴奋,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师:这里有春、夏、秋、冬四个密码,每个密码后面都有一段音像资料,看过后请说出这是青春中的什么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和处理方式。我们分成“漂亮女生”、“英俊男生”两组,各选一名代表,哪组先来?

评析:“春”、“夏”、“秋”、“冬”每一个“密码”都可以再链接一个有关青春误区的资料:“春”——flash歌曲《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是想探讨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话题;“夏”——《海底总动员》的片段,这是想谈论青春期的叛逆、逆反心理的话题;“秋”——周杰伦的flsah歌曲《我的地盘》,这是想说说青春期的个性张扬和到底什么是有“个性”的话题;“冬”——是一篇“心情日记”,这里要探讨的是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和如何交流的话题。 这样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兴奋,因为他们不知道“密码”后面是什么样的内容和问题,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的求知欲早已经使他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我在这也不妨卖个关子,吊吊学生的“胃口”,设置悬念把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奋点调动到最大的限度,这样也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考。

但男女生在各组选代表时又出现了推让、扭捏的现象,这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这非常符合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师:哪一位是我们班最帅的男生?那一位又是我们班最漂亮的女生呢?

评析:学生有短暂的不好意思地笑声,但最后都推选出了各自的代表。

男生选的是“春”,多媒体播放flash《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学生讨论。学生刚开始分组讨论时会有些紧张、羞涩,我到各个小组中与他们一起讨论,并即使予以启发、引导。

师:请你说说歌中的男孩为什么希望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呢?

生:希望能引起女孩的注意吧。

师:男生为什么希望引起女生的注意呢?这是青春期的一种怎样的现象呢?

生:这是一种早恋现象。

师:你这么轻易的就下了这是早恋的结论吗?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

生:我认为刚才同学说的不对。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美好、宝贵、纯洁的感情,并不像家长或老师想得那么恐怖,也不是什么早恋。

生:我认为这是人在青春期一种正常的感情,朦胧、单纯。

生:老师我想说一句话: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初恋的话,以后就连初恋的机会都没有了。

生:其实这种感情很可以理解也很正常,如果我遇到的话,我不会回避,该经历的就经历,好好地珍惜,毕竟初恋只有一次,我不想错过,但我会处理好学习和感情的问题。

评析:学生的思维闸门完全打开了,他们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面对问题,能主动积极的思考,大胆、直接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争论、有探讨。在这一刻,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对学习的好奇心,引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回答让我震惊、兴奋。震惊的是他们说得非常大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想不到平日里礼貌、甚至是羞涩的学生在面对这个我本以为他们会回避、躲闪的问题时,今天竟能这样直接、大方的谈论,而且他们对青春期男女生之间这种朦胧的情感的思考是如此的客观、真实,而且是以一个更加开放思想、更加宽容的态度去接纳、认可、对待。我忽然也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在他们面前是那样的不自信、甚至狭隘。兴奋的是看到学生对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早就有了很多深入地、自觉地思考,而且在课堂上说出了他们最最真实的想法、是真正的心里话。他们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对他们说教的老师,而是当作他们的朋友,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做为教师的我非常感动。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精彩,老师尊重每一个同学的想法,但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男女同学间的相互吸引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心理,没有必要觉得像洪水猛兽一样。这个时期男女生都希望与异性有情感上的交流,并得到异性的肯定从而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但“爱情属于少年”吗?青春的时光要好好珍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而且听过刚才同学的回答,老师对大家能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充满了信心!

评析: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的同时又对他们提出了希望。

讲这个问题之前,我心里还忐忑不安,不知道怎么引出这个学生、教师、家长都非常敏感的问题,特意选取了《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的flash,想在课堂上借用flash这个比较轻松、活泼、学生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导出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思考。但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的狭隘,我们再也不能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学生了,应该真正的去了解学生,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再做什么。学生不仅是我的学生,更是我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三、教师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改后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节课。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受益者。新课标为教师施展才能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本人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这节课,我最深刻地感受是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学生了。时代发展了,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最充满勃勃生气和希望的群体,而恰恰也是被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们常常忽略的群体,所以我想用一句最具有时代性的话对自己说,也对今天的教育说:“要与时俱进!要与学生俱进!”。要用一双走进学生内心的慧眼,用一双与时俱进的慧眼,用一双真正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慧眼去看待学生,而且把学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人文性和生活化的特点。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和提升,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大胆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变“用教材教”为“教教材”。我在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对其内容、知识进行了梳理、整合、发掘、拓展。清晰明了又丰富了教材内容,也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给学生以听觉、视觉、感觉,多维度、立体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在对事物的感知、体验上有更深入的、自觉的思考。

建构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活泼、轻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师生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和体验。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欣赏、信任他们,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信、幸福、满足的情感体验。

四、教研组点评

本课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性别的差异,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以学生分组讨论为基础,指导学生认真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在交流中学会沟通。三、以激发儿童创造思维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启发学生的想象,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正确地认识到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又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心理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启发、引导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此来构建一个真正能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师循循善诱,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亲切自然。

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初中学生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而颜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变“用教材教”为“教教材”。本课的教学难点的导出非常的巧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科学、自然、新颖、实用,集中展现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性。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出教师有着一颗真诚的、热爱学生的心,把学生当朋友,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深切地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成长感受。

专家点评: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又有意义的课,课后给师生留下许多思考的问题。

1、在面对陌生的学生时,尤其是中学生比较敏感的话题,教师能利用有趣的活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使学生做到从有所感、有所思到有所悟。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从而落实了本学科的德育功能。

2、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一些活动在进行到高潮的时候就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教育就会停留在表层,而没有更进一步挖掘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中的精彩瞬间,没有把德育的功能进一步内化。

3、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并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德育教育的平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沈河区教师进修学校 冯凯

篇五:试论让歌词借给作文一双慧眼

试论让歌词借给作文一双慧眼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1-03-06 09:51:00 ] 作者:刘敬鸿 付晔 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歌词 作文教学 教学资源 生活化

论文摘要:歌词以其传达的普遍感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把流行歌词引入作文,会拓展我们的社会生活视野和话语空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作文个性、积累作文素材等方面将起到不可佑量的作用,同时会促进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街接,使写作题材合上生活的节拍,使作文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果能把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流行歌歌词开发为作文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多元化,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自主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补,教师再进行整体性的整合,能促使作文水平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建构个性化的作文体系。这样既能为中学作文教学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又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改变学生因“无米”而难成“炊”的作文窘况。那么,流行歌曲歌词又能给中学作文教学怎样的积极影响呢?

一、利用流行歌歌词,深化学生对作文的情感

毋庸置疑,流行歌曲是深受少男少女们喜爱的一种文化载体,其歌词所承载的广泛、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音乐的节奏,深深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触动着敏感的灵魂。《语文教育人文论》一书在谈及作文要回归生活的时候指出:“立人的写作教学,要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中引向生活,即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做生活的主人。”那么,在遵循作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把流行歌歌词“拿来”,让它与作文教学建立联系,是作文回归生活的要求。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催化剂。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利用流行歌曲涌动着的青春浪漫的活力,追随少男少女的感觉步伐,让流行歌歌词这一时代的“活水”激发学生的亢奋情感,将学生的情绪反应唤醒到最佳状态,从而“诱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与激情,在“爱屋及乌”式的移情效应中,学生逐步形成写作兴奋状态,忘情地投人写作当中。如学生在吟唱品味《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时,情绪高昂,心中的情感波澜被掀起,学生会从表象的感悟进人到理性的思考,自觉地从更高的层次上审视歌词带给人们的启迪,去感悟歌词的情慷,心中涌动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情感。

2.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由于中学生的经历少、阅历戈感悟生活的敏锐程度不够,其对生活的感受往往带有情绪的表层化、认识的肤浅化、思维的点滴化,很难很好地从多角度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感受和思考,因而难以写出动人的好文章。所以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炼生活内蕴的本领,深化学生领悟生活的能力,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优秀流行歌歌词大都是生活的再现和提炼,凝聚着创作者深人生活品味和思考的结晶,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意蕴丰厚的人生意识。学生可以从《爱拼才会赢》中认识到“要善于掌握?三分天注定?的机遇,更要自我努力创造发展的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而是通过拼搏争取得到的,进而得出?只有拼搏奋斗才会成功?的人生感悟”。

3.优化学生的内在情感。当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情”的问题。优秀流行歌歌词大都是高尚情感涌动的产物,融注了优美感人、积极向上、催人奋发的真切情感,流淌着深邃的思想热流,扣人心弦。比如,学生从(懂你》、《一封家书》所表达的儿女一分孝心

与感恩之心中反思:“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心中常牵挂父母,能知道并记住父母的生日或其他一些重要的日子呢?又有多少时候细心关注过父母的生活艰辛和为自己的付出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引导学生满腔热情和怀抱责任感地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体察周围的事物,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的内在情感。

二、巧借流行歌歌词.扮靓文章内容

流行歌歌词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作文的情感,而且以其构思精巧、结构严谨、韵律整齐、语言凝练、流传性广的特点,可直接作为作文的构成材料和手法借鉴。

1.借歌词扮靓“善睐的明眸?,。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近年来,随着作文考试的改革,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以其开放性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而自拟题目的能力也是其考查范围之一。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句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为文章的标题或题记,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或阅卷老师带人文章所创设的情境,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有同学以“飞越迷雾”(周华健)、“借我一双慧眼”(那英)为标题,文章写飞越感情的迷雾,用一双慧眼把事物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2001年高考全国卷以“诚信”为话题,就有“我的眼里只有你”(景冈山)、“没有了你,世界寸步难行”(孙楠)、“生命因你而精彩”(孙楠)、“你在我眼中是最美”(羽泉)、“一路上有你”(张学友)、“不能没有你”(那英)等诸多漂亮的命题,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所写的是“诚信”的作用和意义。

2开头或结尾引用歌词创设独特情境。元朝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好的开头,犹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结尾收束全文,要简约有力,令人回味。歌词用作精美的开头,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深思,或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用在文章结尾则卒章显志,常常会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如2005年四川卷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有人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头,来论述忘记是非成败、功名利禄,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阅卷老师)的关注、好奇和深思。再如以“拼搏”、“自强不息”为话题,有人用“心若在,梦就在,人间自有真爱。看成功,人生豪迈,从头再来”(刘欢《从头再来》)结尾,给人有益的启示,有力突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3.借歌词让语言“华采满天飞”。“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引用或化用一些经典歌词可使你的作文语言生动活泼,魅力深厚。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以“宽容?,为话题,有人引用王子鸣《冬天里也有阳光》里的歌词行文:“春天风光美好,花开分外妖烧,多少恩恩怨怨随风忘掉;冬天雪花飘飘,银装素裹美妙,再大风雪也有阳光照耀。放声地笑一回,大胆哭一场,抬头望一望一片灿烂的阳光,该遗忘的总遗忘,该原谅的就原谅,所有烦恼都不要放心上,……可知平平常常的退一步,天高地宽广。”这段引文非常切合文章主旨,且句式整齐,对比鲜明,写景形象。以“张扬个性”、“自信”为话题作文,有人引用《想唱就唱》的歌词:“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就算这舞台多么空旷,总有一天能看到挥舞的荧光棒。”这段引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性张扬、乐观自信的年轻人的形象。

4.借鉴歌词的表现手法,让作文行文摇曳生姿。歌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表现手法纷繁复杂,在此仅采撷几种特殊的手法;(1)学习歌词的修辞手法。歌词里大量广泛地采用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对偶、顶真、反复、拈连等修辞手法,通过歌词为载体让这些修辞在作文训练中得以运用和强化,促进学生写作语言运用手法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父亲》)使用了对偶和拈连的手法。再如“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甜蜜蜜》)运用了

比拟的手法。(2)学习白描或工笔凸显细节的手法。如“晚风轻拂着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醉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回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外婆的澎湖湾》),这样的细节描写较之于“我思念我的外婆”要来得更形象生动、更让人感怀,多想想这样的歌词,对医治“学生腔”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把流行歌词引人作文,会拓展我们的社会生活视野和话语空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作文个性、积累作文素材等方面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会促进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衔接,使写作题材合上生活的节拍,使作文内容生活化。在轻松愉快的作文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在涌动的感情旋律中,快乐地作文;让作文教学安上一双“隐形的翅膀”.飞向人性化、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