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挂水的危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2 09:26:09 小学作文
挂水的危害小学作文

篇一: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对感冒发热病人来说,“多喝水、少吃药”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但在我国许多医院、许多情况下,却被升格为输液,有时还要连续输上几天。有时,甚至只要是感冒,不发热也要输。既然输液,不管有没有夹杂细菌感染,在葡萄糖水或盐水中加入抗生素,就是常有的事。其实,给感冒患者输液至少有下列四大危害。

首先,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大了血液循环的流量,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也增高了血压,对于有心肺疾患、高血压的老人来说,尤其在滴速过快的情况下,甚至有引起心力衰竭、脑溢血的可能。其次,对于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人,一下子输入大量葡萄糖,有导致“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危险。再次,感冒通常是在急诊留察室或临时病房内输液的。此类场所为便于观察病情,多数时候是许多病人共用的“大通间”。患者为了输液,每天在其中过十来个小时,事实上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夹杂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的几率,徒然使病情加重。最后,即使需要使用抗生素,将之溶入1000多毫升的液体中静脉滴入,8—10小时滴完,药物的浓度并不均衡,抗菌效果也未必强于口服、肌注或分次静脉推注。

其实,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自己会好,理论上可以不用治疗。吃药,主要是缓解鼻塞、流涕、头痛、发热等症状。如果夹杂细菌感染,引起高热不退,出现脓痰、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百分比增高,或许可以加用抗菌药物。花钱买罪受,又何苦呢?

经常输液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今天看了一篇新闻《医院输液室常常人满为患》,内容是这样的:昨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去年8月至今,全国有50%以上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初步统计基本药物价格大约下降了30%。他还透露,去年一年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过度用药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看了这篇报道你会有什么感觉,这只是官方统计数字,实际数字我相信远远高于这些,因为我知道很多小卫生室都在偷偷的进药,远高于通过正规渠道进的药,我记得小的时候听说谁挂水,很害怕的,只有大病才会选择挂水,现在呢?孩子们是在输液中长大的,请问谁家的孩子没有挂过水,谁没有挂过水呢,长期挂水会有什么严重后呢?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

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许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延用老一辈专家提出的“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用药原则,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不再短缺,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强调一步到位,动辄就进行输液治疗,已经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国外同行把我们社区诊所的医生称之为“水大夫”!

输液治疗尽管作用强、见效快,但它的危害和不良反应也很突出,不当的输液治疗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危害(一)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Å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Å,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

危害(二) 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对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危害 (三)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些都将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恶果!

危害 (四)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为此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有病就选择输液呢?

首先,形成这个数据的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我们自己。如今,输液似乎成了一个潮流,一进医院的话,一进急诊大厅的话,你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输液的。事实上。一些感冒、发烧等一些原本可以不输液、还能省钱的小疾病,我们也会选择输液。尤其是冬季一到,感冒发烧的多,输液大厅人满为患。以三峡在线自己来说,本人一直坚持锻炼,但偶尔感冒还是有的。到医院之后,医生问是吃点药还是输液?我一般也会选择输液,因为我认为这样会好得快一些。三峡在线相信,在中国,像我这样宁愿多花钱快治病的人并不在少数,这样的想法是过度输液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医生。对于一般的病,医院的医生很多的时候也会建议你输液。这样一是可以增加医院的收入,二是医生选择输液有时候是为了自我保护。三峡在线有一个当医生的朋友,我们曾经聊天的时候,他就说:“感冒死人,中国人肯定没法接受,只要这种观念在,就无法杜绝有些医生会选择性输液。”一般来说,在可输可不输的情况下,医生为了保险起见,让病人输液,也是以免出现意外,引起医患纠纷。与此同时,输液的费用远远高于口服药与肌肉注射,可以增加医院的收入。如此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在国外,门诊一般是不给你输液的,就是给一些普通的一些药什么的,比如说在美国要是感冒的话,医生一般不建议你输液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小病,输液不但是一个浪费,而且还有危害。在美国看病,医生首选是口服药,然后是肌肉注射,那么静脉注射被当作一种就是最后的给药方式,在其他办法都不行了的情况下才进行。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我们中国的医生,还是病人都与国外的人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呀。

第三,就是我们管理制度上的漏洞。说句实话,之所以有今天这个人均8瓶的数据,不全是由医院、医生与病人自己造成,还在于我们的制度。比如,为了控制总体药价,卫生部门给医生制定了使用廉价药物的比例。为平衡指标,个别医生也许会配一些低价位的药物,比如让病人输液。还有,有些医院医生的收入与医生的处方直接挂钩等等。这些制度上的原因都直接导致了这样的数据的产生。因此,我们的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加强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

此外,我们的制度还应该更多地保障群众用药安全,破解看病贵难题。当然,还有增强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广。给大家普及这样一些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这个输液的数量降到3瓶4瓶。人均输液8瓶,中国人成了典型的输液狂了。多数医生开出了输液方,多数病人输了液,病菌就产生了耐药。这个数据背后抗生素耐药菌问题,以及百姓对输液微粒对健康造成损害的忧虑,但愿能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关于这个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医疗问题了,更多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地去努力,宣传层面的,改革层面的,包括大家心理调整等等。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而且我们必须得坚定地把这个工作做好。

毕竟,健康永远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静脉输液(打吊针)的危害频繁输液 可影响肺部过滤功能

中国大陆医院里的“靓丽”风景线:不管什么病医生都喜欢给你开吊针,因为利润高,有些病患者也主动要求打

吊针以为疗效迅速。其实有些病如感冒等不超过体温38.5摄氏度不需要补液,病毒感染注射抗菌素也是无效的。 秋冬季节天气转凉,感冒发烧患者大幅增加,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输液打吊瓶,因其见效快、疗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现在,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专家姜希林提醒:实际上,大部分感冒发烧根本用不着输液就能恢复。患者如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只为了好得快点,就要求医生频繁打吊针,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加重肺部负担。 常打吊针易患“输液病”

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几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无论小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病,人们总以为输液打吊针最保险又省事,但却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输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喜欢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

因为输液的药量相对更大一些,而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显。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医院输液,一天一般只输一次,这样就会造成本来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血

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峰,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以后就可能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

频繁输液 可影响肺部过滤功能

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溶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但其实市场上销售的不少输液药品含有的不溶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姜希林指出,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

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颗粒堵在血管里无法被清除出去,这时身体自动地采取第二个处理办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输液时如果经常输不合格的药品,肺里就会积聚很多这样的团块,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的氧的供应。

感冒发烧38.5℃以下尽量口服药物退热

一些医院为了迎合患者想早日康复的心理,纷纷亮出维生素类药物或能量合剂类药物的输液用药招牌。那么,打吊针和吃药哪个更好呢?

一般的治疗原则应当是:“药能口服不要肌注;能肌注不要静点。”有位患感冒的患者,想快点治好病,选择在家静点,结果发生过敏反应,医药费花去上万元。其实人体体温在38.5℃以下,口服药物即可退热,当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时,静脉点滴退热才是正确的选择。

此外,吃药相对于输液来讲要便宜得多,而且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

而在加药过程中无菌操作也会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污染,如针管、针头消毒不严,加药环境不消毒、不清洁,更难以避免的是瓶塞微粒、玻璃微粒随加药针头进入液体,当这些污染进入人体内后,自然而然成了人体潜在的“杀手”。 每天上下班路过某妇婴保健医院,都见到有不少家长抱着一小孩童,一手拿着小竹竿,小竹竿上吊着一瓶输液,正在给孩子打点滴。我看见这情景心里就隐约有点痛,特别可怜那些小孩童。

其实静脉输液是有风险的。静脉输液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能迅速吸收,因此起效较快。但人体有一套自身保护系统,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有害物质阻挡在外面。如果用尖锐的东西捅破这道屏障,迫使机体承担起强加的吸收、代谢工作,很容易出问题,而且会直接损害肝、肾等器官,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最严重的一种治疗方式。

静脉输液时,看似透明的液体中存在的不溶微粒就源源地进入了人体。这些微粒是钙、硅、铝等无机微粒及炭黑、纤维、结晶体、玻璃屑和细菌、霉菌芽孢以及塑料、橡胶、中药胶体微粒等。北京安贞医院曾在1毫升青霉素和0.5%

的葡萄糖液中检出粒径在2-16微米的微粒542个;在1毫克20%的甘露醇液中检出粒径在4-32微米的微粒598个。而人体最细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4-7微米,当微粒无法通过而堵塞了毛细血管时,导致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致血肿和炎症;较小的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肉芽肿。这些变化可发生在全身各组织内,尤其是肺脏。

近期国内外大量报道指出,不溶性微粒可导致肾、肺、肠等重要脏器坏死,纤维在体内沉积还可致癌。值得关注的是,婴幼儿血管比成人更细,更易受到微粒危害。为了减少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各国对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的含量及检测方法都作了严格规定。我国1996年颁布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粒径大于25微米的不得超过2个。但实际上我国输液器的质量的安全性有多大得到保证呢?前段时间轰动一时的“刺五加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静脉输液药物的质量、纯度、生产工艺要求非常高,远远超过对口服药物的要求。输液药物会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如果含有杂质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非但不能治病,还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过敏性休克。如果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在几分钟之内就可能丧命。

举个例子,同样治疗感冒,口服用药只需20元左右,肌肉注射50元左右,而静脉输液要花一百多块以上。我的一个朋友,他的小女儿近几天患了感冒,去看医生,那医生就给他女打吊针,每次都花百来块。我以为一般性的感冒根本就不需要输液,“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些医院和门诊动不动就给病人打点滴,是不是有经济利益在驱动呢?他们有没有把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呢?有没有必要进行立法监督呢?

滥用输液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的输液用量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30亿瓶,2004年50亿瓶,2007年70亿瓶,到2009年变成104亿瓶。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超过100亿瓶/年的输液大国。

在中国,普遍存在“过度输液”的现象,儿童已经成为其最大的受害者。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其实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

输液打吊瓶表面看上去见效快、疗程短,因而深受相当一部分患者的青睐,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即使是普通的感冒,本来通过多休息、多饮水、适当补充维生素C就能痊愈,许多人也会去医院输几天液。那么,什么情况才应该静脉输液给药呢?临床上出现以下三种危重情况时:⑴吞咽困难不能进食;⑵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⑶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应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实际上,在西方一些国家,输液这种风险较高的方式是“最后的给药方式”。

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道,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所以常输液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输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经常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疾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一旦发生危险,“快速便捷”的输液往往令医生来不急抢救垂危的患者。

据《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注射剂占所有不良反应的59%,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输液,可以说静脉注射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 然而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输液由于是将药液直接注入人体静脉,因此导致的医源性疾病不容忽视。输液所用的药液及配入的药品从生产、灭菌、配药到输液操作都是人为的,即便是无菌操作,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被污染。因此它才会引发过敏、发热、严重感染等程度轻重不一的输液反应;同时输液对血管本来是一种刺激,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还易引发静脉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血管硬化等。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用电子显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毫微米)的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静脉注射剂容器及瓶塞的材质)。由于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故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但是质量安全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输液制剂含有的不溶性微粒直径很多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

人体全身所有的静脉血经过循环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微粒进入血液后,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会造成肺部本来通畅的血管堵塞,使得氧气交换不够,导致呼吸困难。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血管后,在体内的潜伏期可长

达几十年。可能会形成肺内肉芽肿、静脉炎甚至诱发肿瘤形成。较大微粒在脑、肺、肾、肝、眼等处的小血管造成堵塞,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损伤。有学者曾对一名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

综上所述,不当的输液治疗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如下严重危害:

(一)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经过血液循环将沉积在肺部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甚至肺癌的发病率增高与此不无关系!

(二)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长期输液还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对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三)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些都将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恶果!

(四)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为此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 其实国际上公认的用药方针是:口服药应占50%以上,肌肉注射占30%—40%,输液占10%左右。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患者胃肠功能正常,完全没有必要采用静脉输液方式。我们大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输液存(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挂水的危害)在的潜在危害,尽量选择绿色、安全的用药方式,不要让我们已经饱受病痛折磨的身体再遭受不应有的伤害!

对小儿家长盲目滥用输液的危害与状况分析

现在的孩子金贵、宝贝,一旦孩子感冒、发热、咳嗽等小毛病,很快心甘情愿的将孩子送到医院输液治疗,往往取得一定疗效,医患双方皆大欢喜。殊不知,背后隐藏着极大隐患,有多少人为之受罪、为之破财、为之伤身、为之残废(体内毒素积累,肝肾毒性严重,生活不能自理,等于残废)?!长此以往,发现问题时已经悔之晚矣!所以,我经常建议一些病人尽量少输液,尤其是老人和小儿,其原因如下:-

1、老人、小儿体质生理上或者发育未成熟,或者生理性衰老,多数心、肺、肝、脾、肾脏功能、免疫功能欠佳,易于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影响;-

2、输液是直接介入到血管,影响到血液、心、肺大小循环,中医说液体为阴水,易于“(寒)饮邪袭肺” ,如果是寒凉所致感冒、咳嗽、肺炎、心血管供血不足等,大量输液,易于导致寒饮凌心射肺,咳喘、胸痛加重,甚至出现心衰,故一般不宜大量输液;液体性质属寒,易于伤人阳气,长期累积,伤及小儿肾阳,免疫力低下,易于感冒、鼻炎、过敏;-

3、感冒多因感受、触冒风寒等多致,属于寒性者多,本当予以辛温解表,现在医院输液多数给予性质属于“苦寒”的抗菌素、清热解毒药物,不利于肌表本较轻微的寒邪向外透发、透散,更易于闭郁邪气,损伤阳气,甚至停痰成饮,凝结于咽喉、鼻腔,导致小儿慢性咽炎、鼻炎、扁桃体肿大;-

4、输液液体属寒,易于伤肺,中医认为肺与胃经络相互联络,伤肺则易于伤胃,所以易于导致小儿恶心、呕吐,胃气虚衰,饮食减少,进一步抵抗力下降;-

5、输液时输入大量抗菌素等药物,很多副作用可能短期不能表现出来,甚至药物研究也未能发现,输液者则成了药物了临床试验的“受试对象”;-

6、体质虚弱、心肺功能不佳者,过激、过急、过快、大量输液,易于造成心肺功能衰竭;-

7、输液用药量较大,一般情况下,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输液,输液本多为急救、补充液体而设,不单是为了输抗菌素;-

8、输液常因医院环境、消毒不彻底、意外接触、液体本身质量或不洁等导致输液反应,严重者或抢救不及时、不正确者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9、一般轻微的感冒、发热,是机体的正常、应激、免疫反应,对机体是一次锻炼,体温升高、白血球升高,人不舒服,细菌、病毒也不舒服,对体内某些细菌、病毒也是一次打击和杀灭;-

10、大量输液、给予抗菌素,对体内正常、有益的菌群也是一次残酷的、不人道的“大屠杀”,严格地说是心甘情愿地“自杀”行为;-

10、输液疼痛,小儿受罪;输液昂贵,家长掏腰包;输液费时、费事,全家遭罪;输液“有毒”(药即是毒,直入心血),血液“污染”,肝肾“中毒”;-

篇二:输液的危害

珍惜血管,正视输液(医生版)

血管是人体内最庞大的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其总长约10万公里,连起来可以绕地球2圈。这是一个密闭、具有自清能力的循环系统。人体免疫功能、营养及代谢产物的运输都必须通过这个循环来完成。因此,珍惜血管,还不得不从输液说起。记得医学院读书时候,一位留洋回来的眼科教授曾经如此教导我们:视病人的眼睛如生命,惜患者的血管如眼睛。意思很明确,不要以为我们有庞大的血管网,但是,每一寸血管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维护循环系统的独立性完整性密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国家的门诊输液率高达30%,相比发达国家,明显存在门诊输液过度的现象,离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给药原则——能吃药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也存在很大差距。合理使用静脉输液,是每一位医生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首先,输液只是一种把治疗药物从外界输送到靶器官的方式而已。门诊就诊,没有严重脱水,没有胃肠吸收障碍的患者完全可以通过口服用药达到治疗效果。每一个药物在应用到临床前已经做过大量前期研究,保证其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我们大可不必“小病大治”。有部分医师担心不予病人输液治疗会被认为不尽力,甚至水平差。其实随着网络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尤其是年轻人能够接受规范的治疗理念。作为医务工作者,更有义务为维护医疗的规范化、合理性起到主导作用。

其次,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际操作中都无法完

全避免。但是,减少不必要的输液机会,就能很大限度降低医疗风险。人体是一台精密复杂的机器,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对化学生物物质的反应不同,目前无法事前预测。严重的输液反应如急性肺水肿、空气栓塞等还存在一定的生命危险。长期输液导致局部静脉硬化坏死堵塞。循环密闭性的破坏也给细菌进入人体存在可乘之机。对可以口服用药的轻度病人,尽可能不输液,保证医疗安全。

第三,全民医保构建体系还存在不同医保待遇的差别,医疗负担一直是民众的一大呼声。在医保政策尚待完善的情况下,作为医疗行为主导的医生,有责任为患者的减负做出努力。减少过度医疗从我做起,从控制过度输液做起。

呼吁每一位医生,珍惜血管,正视输液,从我做起。

从“吊瓶森林”到“零输液”,你准备好了吗?(医生版)

自1832年,英格兰的托马斯医生为痢疾患者输注盐水,开创了静脉输液治疗模式以来,静脉输液作为特殊的治疗手段,主要用于病情危重患者的治疗。

然而在我国,这种危重患者专用的绿色生命通道却一直被国人“过度”地使用着:人们身体稍有不舒服就挂水,挂水成为人们的一种喜好,动辄输液已是中国医疗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我国每年医疗输液量超过100亿瓶,相当于平均每人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5瓶,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过度输液带来了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滥用,其危害不容忽视。

滥用静脉输液的危害是严重的,并且长远的。除了危及生命的药物过敏反应之外,常见的输液反应有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液体外渗、神经损伤等,以发热反应最常见,常因输入致热物质(如致热源、药物制剂不纯等原因)引起。另外,过度输液造成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如玻璃屑、橡胶微粒、塑料微粒、药物结晶及石棉纤维等被带入人体内,进入血液循环后,易堵塞毛细血管,造成局部组织栓塞、坏死或引起肺部肉芽肿。人体内的有益细菌群由于抗菌药的滥用导致体内的菌群失调,耐药菌乘虚而入。其实,抗生素只针对细菌起作用,对病毒性感冒无能为力,因此患病毒性感冒时滥用抗生素药品,非但无法治病,还会损害健康。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给药原则;是我国卫计委所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也是我国所有医生在学医时就已烂熟于心的用药原则;更是医生在诊疗中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2013年9月,国家卫计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合理用药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明确医疗机构有责任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管,教育群众改变依赖输液治疗等不良习惯。同时,国家卫计委还发布了“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倡导合理用药。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加入到“门诊不输液”的行列中。宁波市第一医院、浙医二院、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北京航空总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九江市一医院等等大型综合型医院已实行“零输液门诊”。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居民版)

由于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但也就是这种优势满足了患者急功近利的心理,却也让病人忽视了其中的高风险。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中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

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做家庭的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就要使用抗生素。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是22%-25%,近5年在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到82%之间。抗生素加输液带来了一时的快速和少痛苦,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吃药、肌肉注射等治疗手段,甚至在医院就医时会直接指定医生开抗生素输液用药。

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常输液体内会长“肉芽肿”。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

篇三:挂吊瓶危害

静脉注射 挂盐水的危害

在国际上,制作一个新型抗生素通常需要7到8年的时间,而细菌在2到3年就能形成耐药性,也就是说,新品的研发永远赶不上细菌的繁殖变异,而中国是一个滥用抗生素的大国,由于病人耐药性的普遍产生,有种说法认为中国人把子孙后代的抗生素都用完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临床中还发现,过多的打吊瓶不仅会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且微粒增加比例也会相应提高。据研究:1毫升青霉素加5%葡萄糖药液中有粒径2~16微米的颗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含20多万个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滥打吊瓶就会使补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进入人体。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肝、肺、脑、肾、肌肉、皮肤等的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内肉芽肿、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堆积造成小血管栓塞,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及炎症。有一位学者对一个一生中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检查,发现该尸体仅肺脏中就有50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栓塞灶。

因此,医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滥打吊瓶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是会种下祸根的,患者得了小病要根据病情对症下药,千万不可轻易加入“吊瓶族”。

挂盐水在医学上叫“吊瓶”,我们老家习惯上叫“挂盐水”。这次去老家,刚好碰上妈妈有点感冒症状,弟媳妇他们非常孝顺,很着急,要拉妈妈到医院当即去挂盐水。只是我有点无动于衷,我看妈妈的初症完全不需要去挂盐水的,以前碰到这样的情况我给妈妈煎一碗生姜红糖,趁热要她喝下去,然后要她平躺在床上,出点汗,再休息不要去打扰她。第二天要她多喝60度左右的白开水,喝多了就一次次的排尿,这等于说是把病菌排走了。这个药方还真是灵光。既省钱又没有付作用。但这次妈妈在媳妇的劝说下,表情告诉我她很想去医院吊瓶,我当然也劝她快去吧。事实上象妈妈这个年龄层的人,大多数对吊瓶特别怀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他们以为这种液体进入体内会变成一种营养剂滋润着自己。特别是在吊瓶时的那种神情告诉你,此时他们就象个婴儿一样那么娇贵,见到医生象个小学生一样听老师的话。这时作为子女一定要抽时间多陪在他们身边,多问问她现在的感觉,她会觉得你真孝顺。比你平时给她零化钱要幸福N倍。

小时候刚分田到户时,家长们更辛苦了。村里条件好的人家会在收割前去卫生院挂几瓶盐水,说是营养品,也许是心理作用,或许是营养品真起了作用,这个夏收夏种季节他们真是完成得很出色。呵呵

今天的新语新词解释一下什么叫“吊瓶族”。人所共知,感冒发烧打针吃药能尽快恢复健康,但是打针您可别变成“吊瓶族”。什么叫“吊瓶族”呢?《新民晚报》解释说,就是那些本需要打吊针却非坚持打吊针的患者。报道提示说,一些患者往往因为嫌味苦不愿意吃药片,稍微有些感冒发烧就要吊瓶。但是,这种选择其实是个冒险。因为吊水直接接触血液,虽然起效快,作用直接,但是身体对于这些药物是不设防的,一旦发生过敏和药物发应,将致死或者致残。因此医生建议说,不要迷信吊瓶,还是要遵遗嘱,实事求是地用药打针。

头疼脑热、感冒发烧,是不是得了这些常规小病就需要打吊瓶呢?某卫生所的贺医生说:“从当前的环境状态和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方面讲,感冒后静脉补充液体和抗生素的治疗方式不但起效快、作用直接,而且能在防治病毒的同时补充营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原有的工作状态,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是有必要的。”

但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中医,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吊瓶族”,这些医生们认为: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因为口服给药药效缓慢,如果病人确实病情危重,希望药物能在短时间发挥作用,如救治休克、大出血、脱水、中毒性疾病、药物过敏、昏迷、严重感染、脏器衰竭等疾病,需将大量药物注入血管,这时适宜打“吊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常规小病能打针治愈的就不要输液;能吃药解决的,就不要打针。

国外的医学界也一直认为:医生在选择用药途径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从国外进修归来的检验师宋先生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医院都不肯接诊感冒咳嗽、中暑晕眩这类常规病症,最多给病人开几片药,更多的医生会建议患者通过自然疗法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而现在的国内“吊瓶族”迷信打吊瓶比口服药吸收快、疗效高,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许多药物如氯霉素、土霉素、地高辛、安定、可地松等,注射效果均比口服差,而且不十分安全。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越大,如果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可增加至50%以上,极不符合安全用药的科学观。

现在很多人打吊瓶的时候,都会大量使用对付各种病毒的抗生素,这无疑会对“吊瓶族”的耐药性带来很大的危害。在国际上,制作一个新型抗生素通常需要7到8年的时间,而细菌在2到3年就能形成耐药性,也就是说,新品的研发永远赶不上细菌的繁殖变异,而中国是一个滥用抗生素的大国,由于病人耐药性的普遍产生,有种说法认为中国人把子孙后代的抗生素都用完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临床中还发现,过多的打吊瓶不仅会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且微粒增加比例也会相应提高。据研究:1毫升青霉素加5%葡萄糖药液中有粒径2~16微米的颗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含20多万个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滥打吊瓶就会使补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进入人体。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肝、肺、脑、肾、肌肉、皮肤等的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内肉芽肿、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堆积造成小血管栓塞,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及炎症。有一位学者对一个一生中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检查,发现该尸体仅肺脏中就有50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栓塞灶。

因此,医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滥打吊瓶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是会种下祸根的,患者得了小病要根据病情对症下药,千万不可轻易加入“吊瓶族”。

但是有的时候是要学一点,在我们的身边当一个消费者不说了吗,去菜市场你要带秤,你要带化学试剂等等很多。去医院的时候,你要了解一些常识,比如说你教给我的,小萌教给我们说,三种情况下你可以打点滴,我们可以每个人去比较一下。

第一,吞咽困难,同时也没有办法注射肌肉针,比如说经常容易痉挛或者怎么样,崩针等等,那没办法,或者想其它的办法。

第二,严重的吸收障碍。比如说呕吐、严重腹泻,你没法吃药,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和体液。

第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体内必须达到非常高浓度的时候才可以起作用。 如果不是这三条,你最好不用采用输液这种方式。我觉得,当你了解一点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做一下判断。

生病“打吊瓶”的危害

现在不管是早晨晨练还是去任何一个地方,听到的都是:你怎么啦?哪儿不舒服,为什么不打点滴? 不论大病小病动辄就输液,医生认为不用输液不给输液的,有的患者认为这是医生不负责任。而有的医院和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管大病小病,去了就给输液。可是,你们知道输液的危害吗?

药物输液(静脉滴注),俗称“打点滴”,是目前一种常规给药方法,不论在医院病房,还是在农村卫生室或家庭病床,都能见到有病人“吊瓶”输液。

“打点滴”,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药效快,作用明显,对一些危重患者或进食困难的患者是合适的,必要的,特别在紧急状态下抢救病人,有着起死回生的作用。但“打点滴”不仅技术、器具、环境等要求高,而且药物配合要适当,否则会使药效降低,或增加药物的毒性。同时在整个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会使溶液中不性微粒(在50微米以下的微粒,肉眼看不见)增多,不溶性微粒可从药液本身带入(如原料、辅料、操作工艺、包装材料等),也可能由输液用器具(如输液管)或药液生产时带入(因药物的相互作用、理化性质的改变产生不溶结晶或降解药物等)。不错,通过药物输液,药效能够迅速发挥,但医护人员往往容易忽视不溶性微粒,更容易忽视不溶

性微粒对患者的潜在性危害。

国内外药典对100毫升的静脉注射剂均有不溶性微粒的限量要求,我国药典1995年规定,每毫升输注液体中10微米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25微米以上的微粒不得进过2粒,10微米以下的微粒未做限量要求。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医师郭随章曾做过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药物输液中的微粒考查,其结果均说明:药物输液的操作过程均促使药物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急剧增加,用药典标准对照,远远超过规定,情况令人担忧。

“打点滴”使药液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由于人体的毛细血管直径一般为4-7微米,那么经常或大量的药物输液进入血管,不溶性微粒就会大量地蓄积在微血管丰富的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内,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微血管的血栓梗塞、肺内肉芽肿、肺纤维化、肺静脉压、肺动脉压增高,以及局部组织水肿、炎症、坏死,甚至引起癌症等。这种报道较多,如一例生前曾接受过40升药物输液的患者,死后尸检时发现肺部有5000多个肉芽肿。

作为医生,应该坚决反对那种片面追求速效和经济效益而滥用药物输液的做法。作为患者,要充分认识“打点滴”的危害,尽量避免其不良后果

篇四:挂吊瓶危害

静脉注射 挂盐水的危害

在国际上,制作一个新型抗生素通常需要7到8年的时间,而细菌在2到3年就能形成耐药性,也就是说,新品的研发永远赶不上细菌的繁殖变异,而中国是一个滥用抗生素的大国,由于病人耐药性的普遍产生,有种说法认为中国人把子孙后代的抗生素都用完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临床中还发现,过多的打吊瓶不仅会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且微粒增加比例也会相应提高。据研究:1毫升青霉素加5%葡萄糖药液中有粒径2~16微米的颗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含20多万个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滥打吊瓶就会使补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进入人体。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肝、肺、脑、肾、肌肉、皮肤等的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内肉芽肿、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堆积造成小血管栓塞,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及炎症。有一位学者对一个一生中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检查,发现该尸体仅肺脏中就有50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栓塞灶。

因此,医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滥打吊瓶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是会种下祸根的,患者得了小病要根据病情对症下药,千万不可轻易加入“吊瓶族”。

挂盐水在医学上叫“吊瓶”,我们老家习惯上叫“挂盐水”。这次去老家,刚好碰上妈妈有点感冒症状,弟媳妇他们非常孝顺,很着急,要拉妈妈到医院当即去挂盐水。只是我有点无动于衷,我看妈妈的初症完全不需要去挂盐水的,以前碰到这样的情况我给妈妈煎一碗生姜红糖,趁热要她喝下去,然后要她平躺在床上,出点汗,再休息不要去打扰她。第二天要她多喝60度左右的白开水,喝多了就一次次的排尿,这等于说是把病菌排走了。这个药方还真是灵光。既省钱又没有付作用。但这次妈妈在媳妇的劝说下,表情告诉我她很想去医院吊瓶,我当然也劝她快去吧。事实上象妈妈这个年龄层的人,大多数对吊瓶特别怀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他们以为这种液体进入体内会变成一种营养剂滋润着自己。特别是在吊瓶时的那种神情告诉你,此时他们就象个婴儿一样那么娇贵,见到医生象个小学生一样听老师的话。这时作为子女一定要抽时间多陪在他们身边,多问问她现在的感觉,她会觉得你真孝顺。比你平时给她零化钱要幸福N倍。

小时候刚分田到户时,家长们更辛苦了。村里条件好的人家会在收割前去卫生院挂几瓶盐水,说是营养品,也许是心理作用,或许是营养品真起了作用,这个夏收夏种季节他们真是完成得很出色。呵呵

今天的新语新词解释一下什么叫“吊瓶族”。人所共知,感冒发烧打针吃药能尽快恢复健康,但是打针您可别变成“吊瓶族”。什么叫“吊瓶族”呢?《新民晚报》解释说,就是那些本需要打吊针却非坚持打吊针的患者。报道提示说,一些患者往往因为嫌味苦不愿意吃药片,稍微有些感冒发烧就要吊瓶。但是,这种选择其实是个冒险。因为吊水直接接触血液,虽然起效快,作用直接,但是身体对于这些药物是不设防的,一旦发生过敏和药物发应,将致死或者致残。因此医生建议说,不要迷信吊瓶,还是要遵遗嘱,实事求是地用药打针。

头疼脑热、感冒发烧,是不是得了这些常规小病就需要打吊瓶呢?某卫生所的贺医生说:“从当前的环境状态和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方面讲,感冒后静脉补充液体和抗生素的治疗方式不但起效快、作用直接,而且能在防治病毒的同时补充营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原有的工作状态,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是有必要的。”

但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中医,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吊瓶族”,这些医生们认为: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因为口服给药药效缓慢,如果病人确实病情危重,希望药物能在短时间发挥作用,如救治休克、大出血、脱水、中毒性疾病、药物过敏、昏迷、严重感染、脏器衰竭等疾病,需将大量药物注入血管,这时适宜打“吊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常规小病能打针治愈的就不要输液;能吃药解决的,就不要打针。

国外的医学界也一直认为:医生在选择用药途径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从国外进修归来的检验师宋先生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医院都不肯接诊感冒咳嗽、中暑晕眩这类常规病症,最多给病人开几片药,更多的医生会建议患者通过自然疗法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而现在的国内“吊瓶族”迷信打吊瓶比口服药吸收快、疗效高,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许多药物如氯霉素、土霉素、地高辛、安定、可地松等,注射效果均比口服差,而且不十分安全。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越大,如果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可增加至50%以上,极不符合安全用药的科学观。

现在很多人打吊瓶的时候,都会大量使用对付各种病毒的抗生素,这无疑会对“吊瓶族”的耐药性带来很大的危害。在国际上,制作一个新型抗生素通常需要7到8年的时间,而细菌在2到3年就能形成耐药性,也就是说,新品的研发永远赶不上细菌的繁殖变异,而中国是一个滥用抗生素的大国,由于病人耐药性的普遍产生,有种说法认为中国人把子孙后代的抗生素都用完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临床中还发现,过多的打吊瓶不仅会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且微粒增加比例也会相应提高。据研究:1毫升青霉素加5%葡萄糖药液中有粒径2~16微米的颗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含20多万个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滥打吊瓶就会使补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进入人体。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肝、肺、脑、肾、肌肉、皮肤等的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内肉芽肿、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堆积造成小血管栓塞,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及炎症。有一位学者对一个一生中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检查,发现该尸体仅肺脏中就有50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栓塞灶。

因此,医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滥打吊瓶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是会种下祸根的,患者得了小病要根据病情对症下药,千万不可轻易加入“吊瓶族”。

白岩松:但是有的时候是要学一点,在我们的身边当一个消费者不说了吗,去菜市场你要带秤,你要带化学试剂等等很多。去医院的时候,你要了解一些常识,比如说你教给我的,小萌教给我们说,三种情况下你可以打点滴,我们可以每个人去比较一下。

第一,吞咽困难,同时也没有办法注射肌肉针,比如说经常容易痉挛或者怎么样,崩针等等,那没办法,或者想其它的办法。

第二,严重的吸收障碍。比如说呕吐、严重腹泻,你没法吃药,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和体液。

第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体内必须达到非常高浓度的时候才可以起作用。 如果不是这三条,你最好不用采用输液这种方式。我觉得,当你了解一点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做一下判断。

生病“打吊瓶”的危害

现在不管是早晨晨练还是去任何一个地方,听到的都是:你怎么啦?哪儿不舒服,为什么不打点滴? 不论大病小病动辄就输液,医生认为不用输液不给输液的,有的患者认为这是医生不负责任。而有的医院和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管大病小病,去了就给输液。可是,你们知道输液的危害吗?

药物输液(静脉滴注),俗称“打点滴”,是目前一种常规给药方法,不论在医院病房,还是在农村卫生室或家庭病床,都能见到有病人“吊瓶”输液。

“打点滴”,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药效快,作用明显,对一些危重患者或进食困难的患者是合适的,必要的,特别在紧急状态下抢救病人,有着起死回生的作用。但“打点滴”不仅技术、器具、环境等要求高,而且药物配合要适当,否则会使药效降低,或增加药物的毒性。同时在整个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会使溶液中不性微粒(在50微米以下的微粒,肉眼看不见)增多,不溶性微粒可从药液本身带入(如原料、辅料、操作工艺、包装材料等),也可能由输液用器具(如输液管)或药液生产时带入(因药物的相互作用、理化性质的改变产生不溶结晶或降解药物等)。不错,通过药物输液,药效能够迅速发挥,但医护人员往往容易忽视不溶性微粒,更容易忽视不溶

性微粒对患者的潜在性危害。

国内外药典对100毫升的静脉注射剂均有不溶性微粒的限量要求,我国药典1995年规定,每毫升输注液体中10微米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25微米以上的微粒不得进过2粒,10微米以下的微粒未做限量要求。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医师郭随章曾做过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药物输液中的微粒考查,其结果均说明:药物输液的操作过程均促使药物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急剧增加,用药典标准对照,远远超过规定,情况令人担忧。

“打点滴”使药液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由于人体的毛细血管直径一般为4-7微米,那么经常或大量的药物输液进入血管,不溶性微粒就会大量地蓄积在微血管丰富的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内,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微血管的血栓梗塞、肺内肉芽肿、肺纤维化、肺静脉压、肺动脉压增高,以及局部组织水肿、炎症、坏死,甚至引起癌症等。这种报道较多,如一例生前曾接受过40升药物输液的患者,死后尸检时发现肺部有5000多个肉芽肿。

作为医生,应该坚决反对那种片面追求速效和经济效益而滥用药物输液的做法。作为患者,要充分认识“打点滴”的危害,尽量避免其不良后果

篇五:小孩挂水要当心了,感冒发烧乱挂水 当心体质下降又伤肺

小孩挂水要当心了,感冒发烧乱挂水 当心体质下降又伤肺 时下,流感发病进入高峰期,医院输液大厅里排起了长队。国外门诊输液率在10%以下,而我国却高达70%!

很多人一感冒,就到医院讨要挂水,殊不知,感冒,多是病毒感染,杀死病毒,无特效药,唯有靠自身免疫力将其清除;挂水,只是安慰剂;而且,感冒挂水,小病大治,还会造成体质下降,感冒频发的恶果。

1 很多人感冒发烧就想挂水

一位在德国工作的南京女士,有一次在阿尔卑斯山玩得太累,回来后感冒了,一下烧到39℃,但没有鼻涕,嗓子有点痛,浑身骨头酸痛,脚像踩在棉花里。晚9点到一家大医院就诊时,已经烧到41℃。急诊医生检查后,说她是病毒性感冒,只给她服了退烧药,让她在诊室外坐两小时进行观察。

她傻了,要求挂盐水,因为她小时在家,一感冒,妈妈就是带她上医院挂水的。而德国医生却用不解的眼神看着她说,“病毒性感冒就是有个过程的,挂盐水也没用啊!”

2小时后,她的烧略退了一点。老外医生给她开了几天的退烧药量,就让她回去,她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喊来两位中国同事,和医生吵了起来。德国人还真是讲原则,就是不给挂盐水!

她只好回家。她的病像是打摆子,先是很冷,后又是体温马上升高……熬了七天,体温一点点往下降。果真如老外所说,一周之后她恢复了。

这七天她很难过,越想越气,“他以为我们华人好欺侮?如果能证明他是敷衍,一定要告他!”于是打电话给波恩的一位有名气的医生朋友,没想到被骂了一顿:“哪有讨着要挂盐水的事!”

2为何感冒后喜欢挂水呢

原因1:挂水让人舒服

很多患者说:“挂完水后感到轻松舒服了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感冒发烧时,丢失了大量的水分。脱水的初期,细胞外液和血容量首先减少;脱水再加重时,由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超过细胞内的,于是细胞内的水分逸出至细胞外液中,引起细胞内脱水。这也包括神经细胞的脱水,以致引起头疼等种种不适的感觉。

发烧脱水,同时丢失盐分,造成人体内电解质Na+和K+浓度的改变。神经细胞兴奋时,会激活Na+K+通道。如果Na+K+浓度发生了改变,间接地影响到细胞的兴奋程度,致使细胞不能立刻兴奋,人就会有反应慢的感觉。

而静脉输液时,符合人生理要求的生理盐水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水、Na+很快地滋润着每一个干渴的

细胞,患者自然会感到轻松舒服了很多。神经细胞得到滋润,反应性也会得到改善。

原因2:有安慰剂效应

70%-8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因为病毒钻进了细胞里,清除病毒只能靠自身产生的抗体。但是,为什么很多患者在挂水后,会有病程缩短的感觉?原因在于挂水有“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没有获得有效治疗,但却感到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而且这种“舒缓”,是可以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到的。

如,对有疼痛症状的患者用安慰剂,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说疼痛症状改善了。通过实验测试,发现这些患者的大脑进行了一系列的神经活动,从而产生了止痛效果;而那些没有接受安慰剂的病人的大脑就没有这些神经活动,自然疼痛症状也就没有改善。

据分析,安慰剂可能类似条件反射,使“病人产生了与有效药物相似的生物反应”。

安慰剂在医学上被广泛地应用着,为的是安抚病人或“回避”病人要求使用不当的药物治疗。最经常使用的“安慰剂治疗”,就是“以?抗生素?医治病毒感染”!

现在很多人迷信挂水,认为:“你(医生)不给我挂水,就是没有给我治病!”因此给他挂水,即使只是生理盐水,也会有病情舒缓的感觉,原因是,产生“安慰剂效应”了!

挂水有如此好处,那为什么德国医生就是不给那位拼命讨要挂水的南京女士挂水呢?

3 感冒挂水治疗副作用很多

1)让机能退化

感冒挂水,会人为地抑制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发烧,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等免疫细胞被激活,成为“内生致热原”。致热原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原为37℃)的改变,导致发烧的产生。

在体温升高(38℃~39℃)时,负责吞食病菌的白细胞不仅增多了,而且吞食能力也加强了。同时,机体抗体生成活跃了,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了,物质代谢速度加快了,机体的抵抗力全面提高了!

这些变化有利于消灭致病因素,缩短疾病时间,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等。

如果急着用“挂水”,代替人体消灭病菌,将使人体的免疫力和自然治愈本能越来越低落,并导致抗生素的用量必须逐次增加。最后,当人体的免疫力和自然治愈力已非常薄弱时,再多量的抗生素也无法将感冒治愈了。这样,就会让人的感冒历时几个月也不愈!

2)不利于抗癌

最新研究发现:每年患感冒不足一次的人,患癌症的几率,是每年患感冒一次的人的5倍。为什么呢? 原因是,人感冒时,免疫系统对感冒病毒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干扰素”,它能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自然

杀伤细胞。这些自然杀伤细胞除了摧毁被病毒穿透并赖以繁殖的细胞外,还不加区别地摧毁疑有恶变迹象的其他任何细胞,包括癌变细胞,或使某些癌细胞的分裂速度减慢,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抵抗力,从而减少患癌症的机会。

人每一次感冒,机体免疫系统都会产生这种干扰素。

研究还发现,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更惧怕高温。研究人员甚至说:可以把一般的伤风感冒,变成治疗癌症的强大“生物武器”。

3)微粒会伤肺

静脉输液,将药物直接打进血管里的这种给药方式,暗藏隐患。隐患来源于藏在注射液中的幽灵——微粒。

我国药典2005版规定,100 mL以上静脉注射液,每mL含10μ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5粒,含25μ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3粒。按此最低标准,假设一个病人每天输液500ml,那么只要输液超过8天,就可能有多达上千个微粒进入体内。

这些微粒不溶于水,不被体内的代谢酶分解,也很难穿过血管和组织到达排泄器官,以致它们只要进入人体,就会长期滞留,甚至可以伴随人的一生!

微粒危害:尺寸较大的微粒可以直接堵住体内细小的血管,造成局部缺血坏死;较小的微粒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刺激血管内壁,造成静脉炎;也有些较小的微粒会随着血液到达更远的脏器。清除异己的吞噬细胞会把其中的一部分微粒吞噬掉。但吞噬细胞却无法把吞下的微粒“消化”掉,这样就会在局部形成肉芽肿,堵塞毛细血管,对脏器造成局部伤害。

由于静脉血回流后首先经过肺,因此遭殃的地方主要在肺部!临床发现,一些瘾君子把粗糙过滤后的精神药品进行静脉注射后,药液中存在的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对静脉吸毒者造成了明显的肺部损伤,有的还造成了呼吸困难和肺动脉高压!

虽然正规输液中的微粒数,比这种极端情况要少很多,但是,如果经常挂水,不断累积的微粒,很可能会达到对肺部损伤的程度,让肺在不知不觉间受损!

4 感冒治疗:6步骤保证治疗到位不越位

那对感冒,如何才能做到“治疗到位而不越位”呢?

1)服退烧药

发烧是双刃剑,一方面可帮助免疫力;另一方面,会造成一些生理功能紊乱,如,体温若超过1 ℃,

体温调节中枢就会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等到体温达到43 ℃,只要几小时人就会死亡。

因此,一般情况下体温在38.5℃以上,就要服退烧药了!

2)物理疗法

退烧的重点在于降低发热中枢的“设定温度”。如果病原侵入,设定温度升到了39℃,这时用冷水擦澡,企图散热退烧,病人反而会寒颤发抖,非常痛苦,因为发热中枢“设定温度”若不改变,你这边在散热,而身体却仍然会努力产热来达到目标体温39℃。这时若采用温水拭浴,效果会较好。

3)科学捂汗

当“设定温度”提高,体温开始上升,人会觉得冷,此时要多穿衣,或盖厚被。

当病好转,“设定温度”被调低了,身体开始散热反应,人会冒汗,会感觉热,此时最好将过多的衣服剥除,体内大量的热经由宽松清凉的外表排除,体温很容易下降。

4)好好休息

有人认为,感冒后只要发一身汗,病情就会好转,所以采取运动出汗的做法,这样做不科学。因为运动时体内产热更快,机体代谢旺盛,造成体温过高,进而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中枢神经兴奋过度,氧气和营养过度消耗,既加重了心肺负担,也会削弱人体的抵抗力。

此时最好休息,放手让机体免疫力去作战,待机体免疫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将上调的“设定温度”下调了,机体为适应下调的“设定温度”,开始散热出汗。这样的“出汗”,才是病情好转的迹象!

5)适度喝水

多饮水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否则单服退热药也不会有效。

多喝水,补足体内水分,以免细胞脱水;水经由汗水的蒸发或小便的排泄散热,可使体温有所降低;生病时,体内有很多细菌所产生的毒素,而且体内新陈代谢因病而紊乱,也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多喝水可以冲淡这些毒素,并将其排出体外;生病时,能量需求加大,这时新陈代谢进行的多是分解反应,而水是物质分解的反应场;补水有利血液循环,加快运送免疫大军,以及营养供应;服药时多喝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达到满意的药理效果。

当然,补水要有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的呼吸道发生感染,如感冒或者患支气管炎时,身体会释放出大量的保水性荷尔蒙。当这种物质含量高时,喝入过多的水,会导致水分过剩,体内电解质不平衡,即低钠血症,会加重头昏乏力等不适症状。

6)病后进补

病之初,一般不想吃饭,原因是机体集中兵力去对付疾病了,消化系统的血供被减少。此外,这时因能量需求的增多,机体的代谢反应,多是释放能量的“分解反应”,合成反应较少,因此机体不需要从外摄入更多的营养。

这时最好多吃新鲜水果,以及有营养的汤,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矿物质等。因为病中能量代谢加快,而新陈代谢的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需要维生素和矿物质构成的辅酶的参与。

病愈后,食欲大开。这是因为机体开始加快合成反应,以合成更多的新细胞等,来弥补疾病的损耗。此时,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为机体提供合成细胞的原料——蛋白质等;也需多进食新鲜蔬果。 如此对症“治疗”,只要没有其他并发症,时间一到(自然病程为3-7天),感冒自然会好!

5 防甲流感:服退烧药后密切观察

甲型H1N1流感,因有部分患者的病情可迅速发展,来势凶猛,突起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超过40℃,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延续,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因此让人恐怖。那怎么办呢? 甲型H1N1流感是典型的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与普通感冒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不过甲流患者往往头痛和浑身疼痛等症状比较剧烈,有的还会伴发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预防意外发生的最好方式,是像那位在德国患感冒的南京女士一样,服退烧药后,密切观察2个小时!之后在对症治疗中,一旦出现高热不退,或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加重情况,则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