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小学数学巧妙设疑案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26:41 字数作文
小学数学巧妙设疑案例字数作文

篇一: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巧妙设疑,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摘 要】 数学教学中引入新的课题,课堂教学中遇到新的问题,通过设疑,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新知识学习。巧妙的设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够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主体精神和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学习兴趣 设疑技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便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主体精神和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将设疑巧妙地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余地,并以此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疑时,要做到“胸有教材,眼中有学生”,针对教材,针对学生,要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那么课堂上什么地方设疑才是最好呢?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设疑于导入处 主动探究

我们知道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

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很快地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那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能使大部分学生在思考,探索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设疑于探究时 丰富想象

学生仅仅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敢于探究的精神是不够的。作为教师,要适时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质疑。《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公式等以成人化的描述硬塞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自我的活动过程中探究出结果。探究时巧妙设疑,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式。如我在教学平面向量内积教学中,讲述内积的运算律时,向量内积不满足结合律,我首先提出向量的内积满足结合律吗?即“a·(b·c)=(a·b)·c,”成立,还是“a·(b·c)≠(a·b)·c,”成立?学生考虑片刻,有的说是前面一个,有的说不知道。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假设向量a=(1,2),b=(-1,1),c=(2,3),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结果。顿时,学生议论纷纷。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说:“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学生经过讨论计算发现向量乘法不满足结合律。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疑于疑难处 积极思考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苦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0.9=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

解疑于趣味之中。

四、设疑于易错之处 印象深刻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

2f(x)?ax?2ax?1图象都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若函数?S?a11?q (|q|<1)的应用。寓

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

2且(2a)?4a?0,得出0

五、设疑于结尾处 课外延伸。

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一堂好课也应设“悬念”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如在解不x2?3x?2?02等式x?2x?3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原不等式可化为:(x2?3x?2)(x2?2x?3)?0即(x?1)(x?2)(x?3)(x?1)?0,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x|?1?x?1或2?x?3?,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这位教师说道:“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功霍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因此,巧妙的设疑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社,2003

2.章建跃,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数学通报,2006.7

3. 陈旭远 《推进新课程》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度宿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审表

篇二:巧设问题情景

巧设疑让小学生成“问题”学生

——设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作为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做到“激趣、启思、导疑”。在现代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面向 21 世纪教育的一个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内容。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关键词: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设疑 创新

俗语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学是离不开问的,尤其是以问题为心脏的数学的课堂教学,更应该突出一个“问”字,贯穿一个“问”字。在数学课堂上巧设疑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用情景设疑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 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例如:我在教学“旅游中的费用”一课时,以学生去秋游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课件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38人怎么租车去”、“要租什么车比较省钱?”、“老师是买成人票还是儿童票?”、“怎么买票便宜,买团体票又怎么算?”……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下研究,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课堂上呈现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巧用游戏设疑

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尝试用游戏引入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机会。 如我在教学“数的奇偶性”时,设计游戏活动:“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当一回魔术师了,大家看看老

师手中有一副牌是新的吧,老师想请两位同学上来抽两张牌,抽到牌的同学要给大家展示你抽到的牌,但是不能给老师看到,很好这两位同学已经抽到两张牌了现在将这两张牌插到老师的牌中,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张炫抽到的是红桃A,陈洁抽到的是黑桃六,大家说对吗?老师的魔术很棒吧?”这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是怎么这么快且准的就将那两张牌找出来?老师真的会变魔术吗?还是有什么方法或者是窍门?我也能成为这样的魔术师吗?这样呈现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究知识规律。

三、巧用错题设疑

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往往爱用粗心、马虎这类词语搪塞过去。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及时改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并在自我反思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道题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如:结合平均数的知识,让学生判断下列说法哪些不合理,为什么?① 身高 139cm 的小明要到平均水深 110cm 的池塘游泳,不会有危险。② 小力 9步走了 540cm,平均每步走 60cm。③ 一班和二班足球比赛,结果是 4 比 0,这场比赛平均每班进2个球。④ 电梯里有 8人,他们体重和是 430kg,平均每人的体重大约是 54kg。又如:教学了 《认识时、分》后,让学生判断下列说法哪些不合理,为什么?①妈妈一天工作 8 分钟,② 小明跑 50 米用了 17 分。③吃午饭用了 20 时。通过这样错题设疑,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新知的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巧用挑战设疑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热爱挑战质疑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 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动手做角,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做角,有一位学生大胆创新, 把一根牙签对折一下就做成了角。 还有个学生直接把手臂

一屈,也做成了角。教师及时把这些学生方法加以概括,发展了数学思考,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提出问题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 也鼓励其他学生敢于创新,思维不被书本所局限。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积极主动地探索,真正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是用传授知识去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教师巧妙的设置疑问,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小学新课标准

[2]王建林.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5期。

[3]屈建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第10期。

[4]李平军.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第11期。

篇三: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巧妙设疑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巧妙设疑

【摘要】“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关键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呢?“质疑”应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是引导学生发现智慧的引线,用“设疑”的方法可以“钓”他们的学习“胃口”,使学生在学海中具有“天高任鸟飞”那样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使学生有信心、有毅力、有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求战情绪,斗志昂扬的去闯过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引导他们走出知识的迷宫。而在课下,他们还会主动去问,去复习,去回味,去找参考书看,去独立钻研和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设疑,能否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之

一。本文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为例,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巧妙设疑,作了一些探索。

一、通过情境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在教“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这一课时,教师可这样引入:

漫画演示:话说猪八戒自西天取经回到了高老庄,从高员外手里接下了高老庄集团,摇身变成了CEO。可好景不长,便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了窘境,急需大量资金投入,于是就找孙悟空帮忙。悟空一口答应:“行!我每天投资100万元,连续一个月(30天),但是有一个条件是:作为回报,从投资的第一天起你必须返还给我1元,第二天返还2元,第三天返还4元??即后一天返还数为前一天的2倍。”八戒听了,心里打起了小算盘:“第一天:支出1元,收入100万;第二天:支出2元,收入100万,第三天:支出4元,收入100万元;??哇,发财了??” 心里越想越美??再看看悟空的表情,心里又嘀咕了:“这猴子老是欺负我,会不会又在耍我?”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小学数学巧妙设疑案例)

教师提问:(1)假如你是高老庄集团企划部的高参,请你帮八戒分析一下,按照悟空的投资方式,30天后,八戒能吸纳多少投资?又该返还给悟空多少钱?

这样,教师用一个小故事设疑,使“30天后,八戒该返还给悟空多少钱?”

成为催生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的一个诱因,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再利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到的新障碍成为问题的焦点。 由此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了解决之前的疑问,学生自然萌发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强烈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参与新课的教学。

可见利用情境设疑,往往可以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和广泛的参与,促使学生在短短的时问里沉浸在渴求知识、探求知识的气氛中,这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开始。

二、通过探究过程设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可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疑问,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解决情境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

? 229 ,记为(1)式,注意观察探讨1: 设S30?1?2?22?23??? 

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

探讨2: 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

23? 229?230 ,记为(2)式。比两边同乘以2,则有2S30?2?2?2??? 

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可这样提问:由?1?q?Sn?a1?a1qn a1?a1qn

得Sn?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1?q

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

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教师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这一系列疑问,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迫切心情,从而以高涨的学习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课堂全班同学合作解惑的过程。不但获得了数学知识。并逐步养成提出数学问题, 自主探索或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享受点滴成功的快乐。更好地激发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三、通过例题教学,变式设疑,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在例题教学中,注重变式设疑,通过对例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存联系。“一题多变,横向联想,使问题具有多变性”,“一题多问,以变促思,使问题具有开放性”,从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 求等比数列,,,1111,?的前n项和? 24816

变式1 考虑原问题的逆向思维

1111(1) 等比数列,,,,?,前多少项和为63? 2481664

变式2 改变原问题的结论

1111(2) 等比数列,,,,?,求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24816

1111(3) 等比数列,,,,?,求前2n项中所有偶数项的和? 24816

变式3 改变原问题的条件

(4) 求11,21,31,41,51?的前n项和? 2481632

变式4 改原问题为探索性问题

(5) 求,,,12345,?的前n项和? 2481632

可见。在例题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例题巧妙变式设疑,使问题更具探究性,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敦学的效率。

四、通过易错之处设疑,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针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如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以达到加强、巩固目

23n?1的。如:求和1?a?a?a???a。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

an?1Sn?,而忽略了a=0和a=1的情况。 a?1

五、通过课堂小结设疑,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小结时,教师精心设疑,有助于学生主动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

在小结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给一种悬念,激发学生课后主动探讨。如:有这样一条短信:为庆祝移动公司成立十周年,特推出此次回馈用户酬宾活动,只要将此信息转发给10位用户,您的卡上将自动加入50元!发完后查证!这是真的,我刚试过,快发吧!假如你收到后5分钟将此信息转发给10位用户,类似的循环下去,试计算1小时所消耗的费用。

有时,前后两节知识内容联系紧密。为了下节课的教学,可提出一些与后一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似乎是熟悉的,能解决的,但又不太清楚,不能立即解决,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另外,也可以在小结时,将问题引向更深入的问题,引导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最后,注意不要让设疑成为课堂的点缀。设疑是为了激趣,是为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忘了这两个根本目的,仅仅从活跃课堂气氛出发,变会淡化疑问本身对问题解决的引领作用,淡化学生思维潜能的深层开发。学生在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只顾到如何发笑而不去想问题本身的逻辑关系,不会考虑思维方法的借鉴与迁移,使得学生停留在对问题的表面认识,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泛性都是有害无益的。为此,我们应该注意做到不为提问而提问,不提没有价值的问题,要保证问题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而展开,保证问题对提升培养学生思维水平有帮助。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层次性,渐进性,绝不能过分强调趣味性而淡化了问题本身最核心的教会学生思维方法的核心功能。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巧妙设疑

姓名:李荣

单位:天津市雍阳中等专业学校

学科:中学数学

篇四:巧妙设疑 提高效率

巧妙设疑 提高效率

疑能促思,疑能激趣。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激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

一、把握设疑时机

1.在导入处设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时进行巧妙的设疑,能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2.在重点处设疑。知识的重点是教学的核心,是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此处设疑能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使落实“双基”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教“比较分数大小”时,可以先学习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再学习同分子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接着我设疑:那么,要是分子分母都不同,这样的分数怎样比较呢?如:1/2和3/8哪个分数大呢?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在教学的重点处设疑,诱导学生由联想产生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学习欲望,就能使思维的大门始终开着,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3.在难点处设疑。难点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比较困难的地点,突破难点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在难点处设疑,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集中精力克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调商是教学的难点。我出示例题:430÷62,提问:计算时我们可以把除数62看作几十来试商?应商几?你发现了什么?这时设疑:为什么不能商7,而要改商6?让学生对学习的难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除法试商的原理和操作结构,使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

4.在平谈处设疑。当教学处于平谈无味,产生枯燥感觉时进行设疑,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如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探讨出了计算的方法,并进行练习。这时有些学生开始疲劳,情绪开始低落,我便在此处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是怎样来进行计算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着设疑: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要根据什么来决定?学生立刻精神振奋,顿时化解了学生对内容枯燥无味的感觉,个个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兴趣盎然。

5.在模糊处设疑。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他们对有些知识易混淆产生知识的模糊认识,对形成知识系统构成障碍。如果把设疑的着力点放在此处,就能帮助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关联,为学生顺利地接受知识创造条件。

如:教“垂直”时,学生往往对“垂直”、“直角”、“90℃”混淆不清,多数学生看作同一概念,于是我设问:“垂直”、“直角”、“90℃”是同一概念吗?有区别吗?这样,唤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辨清三者之间的异同,深化了概念,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巧用设疑方法

1.比较设疑。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设疑,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设疑方法,有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先出示“24×3= 24×10= ”为新课搭桥启思。再出示例题:每盒彩色笔24枝,13盒共有多少枝?学生讨论解答。学生把13盒分成了10盒和3盒,分别算出枝数,再算出一共的枝数。此时,我引导学生看书,对照比较,并设问:书上的竖式与自己的算法有什么异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哪种方法计算好?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书写的格式怎样?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品味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激起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观察设疑。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形变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前后过程。我提问: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回答后,我再发问: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发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3.纠错设疑。把一些学生易搞错的问题,以错题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克服此类错误的发生,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一天,张大爷遇到了一道题,不知怎么做,便找到了小马虎。小马虎拿到题很快就算出

来了,他是这样做的:

同学们,小马虎计算对吗?为什么?学生有的用乘法进行验算,有的重新计算,非常活跃。同学之间还进行了讨论,找出了错误原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4.运用设疑。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加强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问题作一些适当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解题能力。

如:教“三解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解答:人民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为腰长0.9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现有一块长13.5米,宽0.9米的白布,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学生普通采用常规解法:(13.5×0.9)÷(0.9×0.9÷2)=30(块)。这时,并没有草草收兵,而是设疑引导深思:想一想,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解法了呢?如果改成要求裁边长是0.9米的正方形布有多少块,该怎样解答呢?设疑诱导使学生的思维重新活跃,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5.拓展设疑。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如:教“周长与面积关系”时,先出示:分别计算下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①长18,宽2;②长15,宽5;③长12,宽2;④长10,宽10;⑤长16,宽4。学生解答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规律,作适当的练习后拓展。李大伯用100米长的篱笆围一个羊圈,怎样围面积最大呢?让学生在讨论中拿出方案。这样对规律进行了一般性的推广拓展,使学生了解掌握了更多的新知识,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篇五:巧妙设疑

巧妙设疑提升课堂实效

高一化学 刘鹏飞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化学教学中巧妙的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使教师的讲述生动、自然,增强知识的条理性和深刻性。结合本学期个人的教学感受浅谈巧妙设疑提升课堂实效的几点心得。

一、创设情景,联系生活。

反思我们的化学课堂现状,在日常大量的具体教学行为中,受知识中心论、“仓库”理论、“时间加汗水”理论支配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教师围着教材转——死抠,学生围着老师转——死学。长期如此,学生学生的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化学知识。既然身边有随手可得的学习素材,那么我们何不就地取材,用化学的眼光去对它们进行一番有益的探讨和研究呢!

例如:讲授《铁及其化合物》时,在铁的氧化物部分,我们完全可以从生活中学生见过的孟庙院墙设疑,为什么是红色的?在学习亚铁盐时,可以创设情景:有一同学高一时白白胖胖,到了高二变得又黄又瘦,到医院检查结论是缺铁性贫血,需要补铁。马上设疑怎样补铁?补什么样的铁?

一堂课有这样两处联系生活巧妙设疑学生的学习激情肯定是高涨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巧妙设疑,会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思考、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二、平中出奇,新颖别致,增加活力

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

例如,讲授《钠的化学性质》时,在讲完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后,设问: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那么,将钠放入盐溶液中会发生置换反应吗?学生自以为很简单,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但随后的验证实验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为什么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问题也就很快得到了解决。

又如:在铝盐和氢氧化铝的性质教学中,关于氢氧化铝的制取,学生会根据初中知识得出用AlCl3和NaOH反应来制取,此时,若突然设问:AlCl3和NaOH反应一定能得到氢

氧化铝吗?这种“一反常态”的设问,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三、错中设疑,引发激情,加深理解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却具有代表性。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的让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引发激情,在激情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理解。

例如:《二氧化硫、硫酸》教学中,学生学完了SO2和浓硫酸的性质后知道,浓硫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干燥剂,实验室常用浓硫酸作气体干燥剂;SO2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气体。那么,浓硫酸能用来干燥SO2气体吗?这种不失时际的设问,会将学生引入“歧途”,思维单一的错误很快暴露,此时再根据同一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规律进行分析,可使学生加深理解,纠正了错误,也达到了防错的目的。

四、引发思考,以求化难为易

难点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认知过程中的“鸿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能结构,在难点之处质疑问题,或引起学生的重视,集中注意力听讲;或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难点探索思考,这样在难点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

例如: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以及吸水性和脱水性的区别是学习浓硫酸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的设置如下一些问题或实验让学生进行思考: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实验室常用气体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2、由于硫酸具有酸性,所以可以用浓硫酸和性反应制取氢气

(二)解释下列实验现象

1、浓硫酸是如何腐蚀皮肤的:当浓硫酸沾到皮肤上,为什么要先用干抹布擦,然后才能用大量水冲洗?

2、工业上储存和运输浓硫酸时,常用铁制或铝制容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感知,要学生接受上述实验事实并不困难,但有些实验结果却与已有知识产生了矛盾,要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解释上述实验的正确性,却让学生显得手足无措,漏洞百出。在学生显得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再从旁点拨,引导学生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吸水性、脱水性的实质去分析,于关键之处轻轻一点,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浓硫酸性质中的这一教学难点顺利得到解决。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