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涌动的生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2:44 作文素材
涌动的生命作文素材

篇一:档案袋——语文教学中涌动的生命和希望

档案袋——语文教学中涌动的生命和希望

档案袋啊,档案袋,你可知那天当我喜滋滋地又完成了一篇习作时,你突然躲了起来,我翻箱倒柜也不见你的踪影,我心急如焚,难道你以为我是怕被老师批评才如此着急吗?不,你错了,其实不然,只因为你是我的无价之宝,我的至爱。我要将你永远地珍藏。“

如此富有魅力的档案袋,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使用档案袋,首先是选择它,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整齐划一的人,那么你就指导学生买统一的档案袋;如果你是一个崇尚多姿多彩的人,那么你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准备档案袋。准备好后,就让学生们为它起一个漂亮而富有个性的名字。随着对档案袋感情地不断加深,学生们还会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自己档案袋的名字。

接下来的日子里,同学们为了让自己轻飘飘的档案袋变得圆鼓鼓的,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辛勤耕耘。档案袋中的文本类型也就随着丰富多彩起来。在写作上,有命题、半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读后感、书评、影评、童话、书信、寓言、仿写、扩写、缩写、改写、课本剧、评书、配上文章的漫画、日记等等,应有尽有。还有摘抄、各类小报、预习本、存疑本、老师、家长、学生的评价材料等。难怪有些同学都把自己的档案袋,亲切地称作“百宝箱”。董小倩同学曾写道:“现在我拥有了自己的档案袋,这里面装的虽然不是什么珍贵的宝物,但却比宝物更珍贵,虽然不是什么美味的佳肴,但却比佳肴更味美。在这里我的思索和辛劳都化作了我的一篇篇文章,我的一个个‘?’渐渐拉直变作了‘!’。我好不容易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小成果,虽然它的光芒不大,不过,我坚信,不久,它就会光芒万丈。”

档案袋在学生的手上,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将文本装进去,教师一般一周或半月检查一次。督促学生不要丢失了自己的文本。

档案袋的内容多了,分类管理就必须跟上。学期结束就指导同学们按照作文类、摘抄类、小报类、评价类等装订。每类再细分,如作文类可再分成写人、记事、绘景、抒情等,也可从个人成长历程、个人情感历程的角度来分。同学都有自己的作文集、摘抄集、评价集,很多同学还打印装订成优秀作文专集,而且还给它们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有的同学用自己的画笔在作文里配上了美妙的图画;有的还把自己的照片配上文字贴在档案夹的封面上;有的还寄语档案袋,对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档案袋的喜爱。

档案袋的运用使教师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学生所关注的,尽力为学生创设各种阅读、写作的情境,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不断让学生增加各种体验,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和学中感悟和积累”,档案袋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记录者,学生们可以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随时地记录在档案袋里,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学生们更多地充分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和创

涌动的生命

作的欲望。今年6月,我们针对“档案袋的运用对学生写作影响”, 在初一(7个班267人)、预备(6个班174人)两个年级11个班级441名同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对写作感兴趣”的人数由162到281,增加了119人,提高了27.07%.“无所谓,把它当作学习任务来完成”的人数由242人到125人,减少了117人,降低了26.54%.“

传统的作文批改,使教师望而生畏,致使一学年下来,只能写14、15篇大作文,八千字左右的写作量已经很可观了,而档案袋的运用使此问题应刃而解,它运用了开放性的批改方式,通过教师批改、全班批改、同学互批、自己批改、执教的两个班互批、家长批改或不批改等,大大提高了写作的效率,学生一学年的平均写作可达到70几篇,三万五千字左右的写作量。第一学期结束时,陈磊夫同学曾写道:“一本厚厚的档案袋,静静地躺在课桌上,这可以说是一种奇迹。回想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涯,若把写过的文章加在一起,也万万不及现在的十之二、三的,半年下来,就有如此庞大的数字,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过去想也没有想过。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硕果。”这两个年级各个班级的学生作品多次在市、区获集体或个人奖励。

档案袋的运用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王梦迪同学在《寄语档案袋》中说:“我非常喜欢语文课里的一项内容,那就是档案袋。它可以弥补我考试分数的不足,因为它记录了我学习成长的过程。”档案袋的评价由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在评价档案袋的过程中,它犹如一条流动的小溪,在同学交流、与父母、老师沟通中显出它的清澈、纯净。它联络了感情,产生了共鸣,加深了了解,切磋了知识,促进了反思。

我们和在座的各位老师一样,也曾经有过五彩斑斓的初中生活,可只是在心上留下一点点记忆。我们的孩子们就十分幸运了,他们除了刻在心上,都留在了他们的档案袋里,将来有一天,自己咀嚼的同时,还可与别人一起分享,用心香点燃的墨香,沁人心脾,掬一捧,四处飘逸。正如史佳莹同学所写的:“初中四年共有八个档案袋,将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长大成人后,再次翻开这些‘成长册’,定会是别有一番情趣,童年的稚趣会荡漾在心头。”

档案袋,语文教学中涌动的生命和希望,它点燃了我们师生热爱语文的激情。

篇二:课堂--涌动着生命

课堂──涌动着的生命

——池昌斌课堂教学随感

一、主题阐述

如果说课堂是一个涌现生命成长过程的殿堂,那么品德课堂尤其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人性的人的蜕变经历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灵动而富有生气。可是,稍有不慎,就成了枯燥的说教,使得这一个原本就是走人的心路的课程变得更加难以下手。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眼中的品德课堂就是走上了这样可怕的路子。幸好遇到了池昌斌老师。

二、案例描述与评析

(一)课堂 —— 涌现着生命的亮光

案例1:《我们这样生活》(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二册第四单元第3课) 师:你们喜欢交朋友吗?

生:喜欢。

老师介绍几个新朋友给你们认识(课件出示几张反映原始人生活的图片)。你们认识他们吗?

生1:认识。他们叫原始人。

生2:他们是猿人,也就是人类的祖先。

师:原始人是怎么生活的?

生1:原始人吃的是生的。

生2:住在山洞里。

生3:原始人没有这么好看的衣服。他们穿的是树叶。

师:他们的生活,你觉得好不好?

生1:原始人的生活过得不好!太艰辛了!吃得不好,睡得不好,穿的不好。 生2:不好,这种衣服穿在身上一定很不舒服。

生3:反正统统不好。

生4:最不好的是他们的穿着,因为他们的衣服实在简单,只挡下半身,不挡上半身。

生5:??

师: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来了解爷爷奶奶小时侯的生活。

(小组讨论)

师:下面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跟古人比有哪些巨大的进步,有哪些变化呢?

师:我们一起来聊聊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仍旧以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我们生活中有的而爷爷奶奶小时侯生活中所没有的东西。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将答案写在大题板上。

小组讨论。上台汇报交流。

(师播放一段现代生活的片段)

师:谈谈对现在这种生活的感受。

这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池老师通过了解今日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科技和文艺对今日世界人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生活生产在历史上的巨大变革。在一个宽松的聊天式的对话中,把孩子对人类生活的认识由一个层次引领到了另外一个高度。 学生充分体会到原始人类的生活非常不方便、不舒适。从爷爷奶奶小时侯生活中所没有的东西的小组为汇报交流,到现代生活的片段,学生畅谈他对现在这种生活的感受。3个步子,把池老师的设计艺术真实地体现出来。并且,在这么一个理念的指引下, 学生的生命发展呈现了跨越和提升。

(二)课堂 —— 涤荡着生命的波涛

案例2:《从一滴水说起》(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三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师:地球上地淡水越来少,我们以及我们地子孙后代将如何生存下去,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请看这样一组画面——

(课件演示:首先出现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随着镜头的转移,“咔嚓”一声拍下一张满目绿色,湖水波光粼粼的画面;接着由远而近传来悦耳的泉水声,出现一张冰雪融化、水满山涧的青山绿水图;紧接着“咔嚓”一声,又出现瀑布以及飘满浮萍的湖面,然后是废水处理厂、臭水沟和两处干旱缺水的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有话要说吗?

生:我心里很难过、很气愤,难过是因为淡水一点点在减少,气愤是因为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在污染、破坏水资源。

师:这几张画面前后有什么变化?

生:原来淡水很多,画面很美,可后来淡水越来越少了。

师:你们从生活中发现过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踊跃发言)

生:上海苏州河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听说过去苏州河清澈见底,鱼儿很多,我爷爷每天都能钓到好多鱼。可河里几乎没有鱼了,而且很脏。

学生通过池老师“切苹果”的感悟已经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淡水,了解到淡水仅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3.5%,而且还在大面积地不断减少。一组画面,把学生的感受又一次激荡起来,那声音,那青山绿水,在视觉听觉上冲击着学生的体悟,通过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胸中已是感慨良多。池老师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创造了具有教育震撼力的课堂,课堂便呈现了生命涌动的美。

(三)课堂 —— 绽放着生命的活力

案例3:《美丽的生命》(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上课前的一周,布置学生寻找生命,亲近生命,发现生命,并且认识生命。) 师:让我们带着追寻美的生命的感受来上这堂课。

(欣赏目前地球上动植物的生命状态。)

师:说说你看到的生命。

生1:花儿真美。

生2:大自然真漂亮。我很喜欢。

生3:那小狗真可爱,我也想抱抱。

生4:??

(学生展示交流,5-8分钟,充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

(播放一则宣传片,展示自然界的美丽,人与自然的亲和)。

师:谈谈看了片子之后你对于生命的感受吧!

生:有了生命,我们一起游戏,我们可以看到花开。

生:动物很可爱,小鸟的叫声很好听。花花草草太漂亮了,我想进到这个里面。

生:??

(出示“小草枯萎 鲜花凋谢 闪电荒漠”,加上阴冷的狂风的调子) 师:谈谈对于片子的感受。

(在对比感悟中,学生找到了不和谐的音符,情感上变得愤怒,更加体味到了生命存在的温馨。)

??

最后,呈现的课堂就如池老师课件首页那幅图一样,生命的本体拥抱嬉戏,融融的春意,荡漾在整个温馨的感觉中。课堂结束,带着思考和心灵净化,在十 分寂静的氛围中,孩子们离开了课堂。可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到,孩子的眼中有着另外一股闪烁的目光。让你感到,生命是美丽的。池老师激起了学生对自己生

命认识的“活性因子”,把教师的活力,学生的活力,课堂的生命活力都真切地传达给我们。学生有所感,有所发,有所震撼,生命便魅力四射,美丽四射!

当然,每一节品德课,每一个人上起来都有不同的风格,呈现了不同的教学艺术。可是,它都是一个心路历程,是一个孩子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它应该也必须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走在这样的路子上,你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心和孩子的心,一起在跳跃。

篇三: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作者:欧欣欣

来源:《教师·下》2015年第01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把教学的重点落在“语文”本身,强调学生自主实践,关爱学生生命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1.充分尊重语文课堂的“生命”本位,致力学生的人文自悟,让生命融入课堂,在课堂中充实延续生命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学中应该关注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的真实生活与真切的成长。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通灵感悟,让教材内容动起来,让文中人物形象鲜活起来,是新型课堂教学的表征和追求,更是新时期、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呼唤。

《再见了,亲人》这一篇课文深刻地阐释了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深情,歌颂了文中人物之间血浓于水、跨越国界的军民一家人的纯真友谊。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采用“随机采访”的方式设置情境,让学生充当大娘,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巡回采访。

师:大娘啊,八年了,您为什么要一直为我们洗补衣服呢?有时甚至一连几天几夜都不休息,您看您的这双手又粗又糙,那都是洗衣服给落下的呀!

生:(愧疚地)孩子啊!看到你们那穿在身上的又脏又破的衣服,大娘我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能让你们穿上干净的衣服,这实在顾不上那么多了。

生:孩子们哪,千万别这样说,我为你们做的事太少了,你们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为了打败美国侵略者,你们做出了多大的牺牲!我为你们洗点衣服是应该的呀。

……

这样,文中的“朝鲜大娘”再也不是一个静止的文本角色,而是一位能说、能走、能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着鲜活生命的人物,而置身于此情境中的学生自身的角色一下子得到了转换,自己仿佛就是那位与志愿军相处了八年的朝鲜大娘。通过师生深刻的对话,较好地挖掘了文本的人文价值,让文本所蕴含的智慧的光芒与学生生命的灵气碰撞,由此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体现了新的价值追求。

“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新课堂注重在预设基础上的生成,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才智,使课堂成为充满生气和乐趣的、激情与智慧

综合生成的课堂。只要老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领生命,在预设目标的实施中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他们奉献给你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2.积极鼓励学生将文本与生活进行比较、体验,让语文的三原色在生活的调色盘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着就是为了学习语文。因此,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答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并富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给学生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以促进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

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师生先讨论一道课后思考题: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答案很明显,爷爷收不到他的信,因为他没有写清地址,没有贴邮票。于是我又来了反向设问:“同学们,假如凡卡写清了地址,贴好了邮票,爷爷很快收到了他的信,那么爷爷会接他回乡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同桌及邻桌开始小声议论。片刻,我发现学生有“接”和“没有接”两种看法,于是分甲乙两方展开辩论。

甲方1:我认为爷爷会接小凡卡回乡下去,因为凡卡是爷爷的亲孙子。试想,爷爷怎么会舍得让自己的亲孙子过那样挨打挨饿又睡不好觉的苦日子呢?

乙方1:我认为爷爷不会接小凡卡,因为爷爷不识字……(全班哄笑)

乙方2:我认为,爷爷只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也在有钱人家帮工,身不由己,怎么去接小凡卡呢?

甲方2:提醒乙方注意,凡卡是个孤儿,爷爷和他相依为命。况且,爷爷已经老了,65岁了,身边也该有个人照料啊!因此,爷爷肯定会去莫斯科把可怜的小凡卡接回身边,这是人之常情。(掌声)

乙方3:爷爷如果有能力抚养凡卡,当初他就不会送凡卡到莫斯科去当鞋匠的学徒,而是直接送凡卡去学校读书了,因此他不会去接。

甲方3:乙方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但我还是坚信,爷爷会接小凡卡。因为爷爷是凡卡唯一的亲人,他非常疼爱凡卡,不过,即使接回来又能有什么变化呢?没钱供他读书,没饭让他填饱肚子,没办法为他找到工作……(掌声)

乙方4:其实,爷爷不接到信也知道凡卡过的是什么日子,因为他自己也在有钱人家当仆人,在那样黑暗的社会里,穷人如入地狱,有钱人则如升天堂……(热烈掌声)

师:很好。看来,无论爷爷收没收到信,去接还是不去接小凡卡,凡卡的“甜蜜的梦”也只能是个梦罢了,由此揭露了——

生齐: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师: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

生齐: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样,通过辩论,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领悟更深刻了。只有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比较,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才有自己的体验,才能获得与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对话。语言的三原色在生活的调色盘里才会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出现金石相击、火花迸射的精彩,展现生命活力。

3.用心呵护语文课堂中的“意外”,促进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留住鲜活,绽放生命之光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善意地促进并接纳学生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科学地对待学生在认识上的局限,尊重学生语言的自由表达以及非语言因素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欲望和能力等,自觉地拒绝“一言堂式”的“话语霸权”,不强把已见当人见,不越俎代庖。

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课文中的哪位人物,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蔺相如。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有几位学生说喜欢廉颇。我正准备下课,一位同学突然举手说:“我喜欢赵王。”我既感惊讶又觉得这位同学的见解独到,于是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个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不是大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了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立功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我喜欢赵王是因为他敢于大胆用人。”我听后对这位学生的发言表示赞同,并表扬这位学生肯动脑筋想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有时恰恰是教学的资源,如果意外是由学生造成的,那么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他们在学习时反而觉得更有趣,劲儿更足了,也更投入了,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前“预设”时,应多一些并联式的教学步骤,少一些串联型的线性设计;多一些充分准备的“紧急预案”,少一些过于粗放的“简单随意”。这样,学生有发表个性读书见解的机会,通过潜心读书自主发现疑难,在师生共同解疑答难中,学得灵活而生动,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留住鲜活,绽放生命之光。

综上所述,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案的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课堂的创造者。要因教学情形而宜,做到情况不同,方法有异;要因教学对象而宜,做到水平不一,方法有别;要因教学目标而宜,做到目标不同,方法有

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欣赏每一位学生,去欣赏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应该把握时机,精心呵护好课堂中不断闪现的生成性资源。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以拓展,课堂上才会有不断的精彩“生成”,课堂也因此而变得美丽异常。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

篇四:涌动的生命

《品德与社会》课堂──涌动着的生命

东台市时堰镇小学 赵伟杰

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的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充分挖掘课堂的作用,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

一、精心设计活动,绽放生命活力

《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的特点。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如在执教《我来做市长》这一课时,我在班上组织学生开展“我来当市长”的竞选活动、“市政府行政会议” “答市民问”、“市长”们的施政演说、给市长写一封信等形式,自由地说,自由地写,自由地讨论和研讨,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把对城市建设的设想表达出来,学生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做家乡合格小公民的意识,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的志向。。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从而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如在教学

《心中有规则》这一课,我在课前和学生一起玩平时经常玩的游戏,再现生活活动情景。通过在游戏中找规则,从而引出家庭中的规则、学校生活中的规则、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最后得出生活处处有规则。通过游戏,也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规则,游戏将无法进行,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二、关注生成问题,展示思维碰撞

我在教学《心中有规则》这一单元时,当我们正围绕“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话题开展课堂活动时,有一个一向比较调皮的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说:“有规则一点也不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排队打水喝,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一点都不好!”对这一突发的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我并没有担心影响上课效果而漠然视之,而是马上抓住这一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疏导。我走到这个小男孩的身旁,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有的同学排队站了半天,可是还没轮到他上课铃就响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吗?”这个小男孩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他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似乎在等待我的批评。我又说道:“没关系,我们想听听你的想法!”他还是默不做声的站在那里,其他同学们都盯着他。我知道现在让他开口很难,我马上把问题转向了全班,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想想解决的办法。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同学们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打水的同学一次少打一点,够喝就行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还节约了用水。我又转向刚刚那个学生说:“你同意吗?这样相信课间时间大家都能打到水喝”他高兴地点了点头。我引导到:“刚才同学们商量的结果,其实也是我们制定的一个小规则,你说是吗?你会遵守吗?”“会!”他大声地回答到。全班同学都笑了,他也摸着脑袋笑了!我这样处理这节课中生成的问题,不仅没有影响所谓的教学效果,相反,通过师生的沟通与交往,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可能性。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深入了解学生,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欢迎学生生成问题,会鼓励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

三、课堂与故事结伴,激发兴趣

今天的课堂,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僵化模式,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也可以是导演更可以是演员,而且是这部戏的主角,师生合力上演的是一部轻喜

剧。正如海菌兹·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教师采用动人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到某公司应聘求职,主考人问他:“你帮母亲洗过脚吗?”大学生回答:“没有。”“那你帮母亲洗一次脚再来吧。“大学生出于完成任务,回家帮母亲洗脚,当他脱下母亲的袜子时,他内心震颤了,为了承担家务、教育孩子,母亲的一双脚历经风雨,已经变得那样粗糙、僵硬。当这个大学生再去公司时,他平静地说:“即使你们不聘用我也没关系,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大学生最终成了这家公司的一员。

一则小故事,一节课让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起来。当然,教师的语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精彩的台词,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起来。

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语言就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一个优秀的品德与社会教师的语言就应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着学生。大家都知道,赵本山每年的春晚都拿大奖,那正是他的语言技巧。

四、自悟与启发统一,促进品德内化

强调自悟与启发的统一,是新课标中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一直以来,学生习得品德的主要方式是听,是接受。一听就懂,欲做却不能。因为这道理是教师灌输的,中间缺乏一个儿童自己领悟、内化的过程。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去获得知识和道理,是学生品德内化最本质、基本的方式。这里的“引导”实质上就是“启发”。不过这个启发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悟性”上,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有了某种“悟性”,教师的启发才会生效。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正确引导学生自悟,还要弄清儿童自悟的层次性,多元化以及方向性差别和特征。同样的活动、同样的场景,不同情况的儿童其自悟的层次、水平、方向等是不一样的。如:在学习《我们的班级》这一课时,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热爱集体,积极参

加集体活动,愿意为班集体做贡献。《班级中的岗位》》,是通过班级内的采访调查使同学们懂得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有许多工作,大到有班级的管理,班级活动的安排;小的有擦黑板、倒垃圾,这些都需要人去做。每一项工作就是一个岗位,岗位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岗位就是为大家服务的使命。组织小记者采访,了解班干部各自的岗位是什么,具体承担那些工作职责让学生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记录在课本上进行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切实体会到:其实在班级里人人豆油自己的岗位,每个人都应该为班级作出自己的贡献。还通过设问抢答的形式,使学生在理解班级中人人都有岗位的基础上,明白每一个岗位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

所以品德教学,不能仅仅靠儿童的自悟,还要靠启发和引领,才能使儿童获得健康发展。的确,在新课程面前我们将要面临一个个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教材,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使用、发现和创新的能力。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涌动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篇五:谈语文教学中涌动的生命和希望

谈语文教学中涌动的生命和希望

陈佳琪同学说:“档案袋啊,档案袋,你可知道,为了使你增色添辉,为了再不断给你加上点滴的魅力,我花了多少心血,每次当我决定再写一篇文章时,我都力求使它能成为一篇令你引以为荣的佳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修改了好几遍,才放进你那里,为了想出些精辟而美妙的语句,我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有时甚至还会茶饭不思,这一切的一切,难道都不是为了使你成为平庸中的不平庸吗?

档案袋啊,档案袋,你可知那天当我喜滋滋地又完成了一篇习作时,你突然躲了起来,我翻箱倒柜也不见你的踪影,我心急如焚,难道你以为我是怕被老师批评才如此着急吗?不,你错了,其实不然,只因为你是我的无价之宝,我的至爱。我要将你永远地珍藏。“ 如此富有魅力的档案袋,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使用档案袋,首先是选择它,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整齐划一的人,那么你就指导学生买统一的档案袋;如果你是一个崇尚多姿多彩的人,那么你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准备档案袋。准备好后,就让学生们为它起一个漂亮而富有个性的名字。随着对档案袋感情地不断加深,学生们还会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自己档案袋的名字。

接下来的日子里,同学们为了让自己轻飘飘的档案袋变得圆鼓鼓的,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辛勤耕耘。档案袋中的文本类型也就随着丰富多彩起来。在写作上,有命题、半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读后感、书评、影评、童话、书信、寓言、仿写、扩写、缩写、改写、课本剧、评书、配上文章的漫画、日记等等,应有尽有。还有摘抄、各类小报、预习本、存疑本、老师、家长、学生的评价材料等。难怪有些同学都把自己的档案袋,亲切地称作“百宝箱”。董小倩同学曾写道:“现在我拥有了自己的档案袋,这里面装的虽然不是什么珍贵的宝物,但却比宝物更珍贵,虽然不是什么美味的佳肴,但却比佳肴更味美。在这里我的思索和辛劳都化作了我的一篇篇文章,我的一个个‘?’渐渐拉直变作了‘!’。我好不容易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小成果,虽然它的光芒不大,不过,我坚信,不久,它就会光芒万丈。”档案袋在学生的手上,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将文本装进去,教师一般一周或半月检查一次。督促学生不要丢失了自己的文本。档案袋的内容多了,分类管理就必须跟上。学期结束就指导同学们按照作文类、摘抄类、小报类、评价类等装订。每类再细分,如作文类可再分成写人、记事、绘景、抒情等,也可从个人成长历程、个人情感历程的角度来分。同学都有自己的作文集、摘抄集、评价集,很多同学还打印装订成优秀作文专集,而且还给它们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有的同学用自己的画笔在作文里配上了美妙的图画;有的还把自己的照片配上文字贴在档案夹的封面上;有的还寄语档案袋,对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档案袋的喜爱。档案袋的运用使教师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学生所关注的,尽力为学生创设各种阅读、写作的情境,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不断让学生增加各种体验,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和学中感悟和积累”,档案袋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记录者,学生们可以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随时地记录在档案袋里,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学生们更多地充分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今年6月,我们针对“档案袋的运用对学生写作影响”, 在初一(7个班267人)、预备(6个班174人)两个年级11个班级441名同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对写作感兴趣”的人数由162到281,增加了119人,提高了27.07%.“无所谓,把它当作学习任务来完成”的人数由242人到125人,减少了117人,降低了26.54%.“传统的作文批改,使教师望而生畏,致使一学年下来,只能写14、15篇大作文,八千字左右的写作量已经很可观了,而档案袋的运用使此问题应刃而解,它运用了开放性的批改方式,通过教师批改、全班批改、同学互批、自己批改、执教的两个班互批、家长批改或不批改等,大大提高了写作的效率,学生一学年的平均写作可达到70几篇,三万五千字左右的写作量。第一学期结束时,陈磊夫同学曾写道:“一本厚厚的

档案袋,静静地躺在课桌上,这可以说是一种奇迹。回想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涯,若把写过的文章加在一起,也万万不及现在的十之二、三的,半年下来,就有如此庞大的数字,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过去想也没有想过。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硕果。”这两个年级各个班级的学生作品多次在市、区获集体或个人奖励。

档案袋的运用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王梦迪同学在《寄语档案袋》中说:“我非常喜欢语文课里的一项内容,那就是档案袋。它可以弥补我考试分数的不足,因为它记录了我学习成长的过程。”档案袋的评价由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在评价档案袋的过程中,它犹如一条流动的小溪,在同学交流、与父母、老师沟通中显出它的清澈、纯净。它联络了感情,产生了共鸣,加深了了解,切磋了知识,促进了反思。

我们和在座的各位老师一样,也曾经有过五彩斑斓的初中生活,可只是在心上留下一点点记忆。我们的孩子们就十分幸运了,他们除了刻在心上,都留在了他们的档案袋里,将来有一天,自己咀嚼的同时,还可与别人一起分享,用心香点燃的墨香,沁人心脾,掬一捧,四处飘逸。正如史佳莹同学所写的:“初中四年共有八个档案袋,将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长大成人后,再次翻开这些‘成长册’,定会是别有一番情趣,童年的稚趣会荡漾在心头。” 档案袋,语文教学中涌动的生命和希望,它点燃了我们师生热爱语文的激情。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