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绍兴秋瑾故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5:59 字数作文
绍兴秋瑾故居字数作文

篇一:绍兴秋瑾故居

绍兴秋瑾故居、纪念馆

各位游客欢迎参观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原是明朝神宗时大学士朱赓别墅的一侧桂花厅,后秋瑾祖父秋嘉禾告老还乡后典入此屋,取王羲之《兰亭序》中“惠风和畅”之意而改名为“和畅堂”。此建筑背靠塔山,三开间宽五进深,虽间进狭窄但充分利用了山势,一进比一进高使房屋显得明亮而宽敞,真正体现了古人花园式风雅与文人清淡之风格。故居于1957年对外开放,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正门口悬挂的“秋瑾故居” 匾额,系秋瑾同时代的革命家何香凝女士所题。门斗西侧是秋瑾参加革命后招待革命党人的客房,战友王金发就曾在此居住过,现在辟为序厅。

绕过隐门来到第二进“和畅堂”。此间是整座建筑中心,是家族举行重要仪式之所。东首有两间:里一间为两层小楼,底层是秋瑾的卧室兼书房。此屋正中悬挂秋嘉禾的对联:云喷笔花腾虎豹,风翻墨浪走蛟龙。侧有秋瑾归国后所拍的男装照片一张及龙泉剑一把。在床后还有个密室,这是秋瑾当年存放枪支及密秘文件之所,秋瑾被捕后,清政府几次来搜寻秋瑾的“匪证”,都因其隐秘而不获。临窗的书桌上还保留着秋瑾在就义前所起草的《光复军起义稿》及她所使用的文房四宝,一切如旧,可故人已长辞!外一间为餐室,摆设非常简单却有一个秋瑾的至爱,那是其盟友吴芝瑛女士所赠的对联: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当时秋瑾要摆脱她所憎恨的婚姻生活,又要告别两个年幼的儿女只身前往日本,前途未落时,这句鼓励的话多少都能坚定了她前进的步伐。西首一间是会客室,这是秋瑾召开革命会议的场所。

走过退堂来到第三进。正中间是小堂前用来接待内眷之用。东首是间书房,西首是秋瑾哥嫂秋誉章与张淳芝的卧室。秋誉章曾加入过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担任过大通学堂的历史、地舆教员。秋瑾去日本留学时曾多次得到他的资助与鼓励,他支持并参与秋瑾等组织的革命活动。在秋瑾就义后冒险为她收尸与安葬。张淳芝与秋瑾感情深厚,在秋瑾经费困难时,不光变卖自己的首饰还把秋氏家传《又补斋》图集变卖以资助秋瑾从事革命活动,在大通事发前夕四处借钱劝说秋瑾离开,可一心想以鲜血唤起人们对革命注意的秋瑾却将这笔费用作为战友的安置,自己束手就擒慷慨就义。

第四进西首为家塾,悬挂秋学礼对家人的遗训:善读书,天妄求;可以安贫,可以乐道。体现了古代万品皆低下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清高。东首是秋瑾父母的卧室。父秋寿南曾中过同治举人,后又久试未中,应聘于台湾抚案,后居台不久,又因劳绩被提升为直隶知洲,但因“以贫不能具厚赂,任部胥操纵”,而被分签

到湖南,后病逝于桂阳知洲任内。

第五进为厨房,是秋瑾得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后连夜焚烧文稿之处。 后靠塔山的花园是秋瑾少女时期练剑习武之所。

秋瑾故居就参观到此,请往纪念馆继续参观!

欢迎各位游客参观秋瑾纪念馆。

绍兴秋瑾故居

瑾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光复会成立100周年而开辟的,整个纪念馆是依附故居的侧厢房而建立的。馆内陈列着秋瑾生平事迹展,共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实物、手迹、照片、文献等,向游客展现秋瑾的一生,从而使大家对秋瑾有更深切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部分:民族危机中觉醒

秋瑾于1875年出生于福建。清末的厦门在《南京条约》下已是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从小秋瑾就看见外国传教士肆意欺压中国百姓,常冲进县衙对官吏指手划脚,而清朝官吏却一副唯唯诺诺的媚态。祖父一生都在福建做官,他是个非常开明的官吏,虽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风气下还是让秋瑾和兄长们一块读书识字,同时刚正不阿、清廉的祖父常在家怒斥洋人与官吏的无耻,这也激发了她的爱国之心。小时秋瑾曾愤恨地对母亲说:“红毛人对我们这样厉害,我们中国人是他们的奴隶吗?”1890年祖父看不惯政府的腐朽,毅然辞官归故里并典下此屋,从此全家迁居于此,而此时的秋瑾已有“天生男女原无别,岂独男儿气概雄!”的意识,所以不拘世俗跟表兄学拳棒、剑术和骑马,这也更形成了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激烈性格。后父亲秋寿南因“以贫不能具厚赂,,被胥吏操纵受贿”而被签发到湖南,认识了当地富豪王黻臣。王家因慕秋寿南的权势又听说了秋瑾的美貌与才识,前往秋家提亲,这便造成了秋瑾一生不幸的婚姻。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秋瑾婚后发现丈夫王子芳是个“不学无术、典型的纨绔子弟”后甚感失望,在写给其兄秋誉章信中感叹到“琴瑟相异,同调无人”!婚后一年,1897年生下儿子王沅德后,王子芳捐官“工部主事”携秋瑾前往北京以谋发展。而此时的北京正处于动荡不安之期:八国联军侵华,慈禧竟不战而西逃,王子芳不得已带秋瑾回湖南。此时秋瑾虽深束闺阁,但在忧国之心下读了诸如《革命军》、《浙江潮》等民主革命思想的书刊,在钦佩志士誓死挽救中国的同时,也更担忧起中国的前途“幽燕烽火几时收?”“可怜今日我中国的同胞啊?遭压力受苦恼,国贫民病真堪忧!”1901年,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战事结束,王子芳回京复职。这次的回京是秋瑾人生的转折点“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同时她结识了丈夫的同僚廉泉之妻吴芝瑛女士。吴芝瑛安徽桐城人,善书法,广交际,她思

想倾向于维新,发起“妇女谈话会”鼓励女子接触世界,她的思想对秋瑾革命前期影响颇深。通过她的介绍,秋瑾有机会和一些进步人士交往,开阔了眼界,而且结识了京师大学堂日本总教习服部宇之吉之妻服部繁子。当时日本是很多革命党人聚集和学习的地方,而秋瑾一方面厌恶自己的家庭,另一方面在维新思想影响下非常渴望能以已之力寻求救国之路,从而产生了去日本的想法。可当时出国都是清政府官派的高官子弟,根本轮不到一个平民女子,但秋瑾却冲破种种阻力在服部繁子的陪同下去日本自费留学!秋瑾来到日本后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天津《大公报》等报纸都给于了头版大幅报道“彼国妇人无不向学,我国女子对之,实深惭愧”!

第二部分:民主革命的英杰,妇女运动的先驱

到日本后秋瑾入读东京实践女校,课余秋瑾进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办日语讲习所学习日语,仅三个月就能熟练讲日语。在日本东京与陈撷芬组建“实行共爱会”旨在“反抗清政府,恢复中原,主张女子从军,救护受伤战士??”。她积极参加演说练习会,并作激烈演说,还被推举为会长。

1905年回国筹措学费与省亲时受下田歌子之托,回国招生,这就是她所撰的《招生启事》。同时在自己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资助了在日为夫所弃的蔡姓女同胞回国学艺自立,以至返日时只能搭三等舱,不幸触暑大病一场,可见其艰辛!回国期间她通过陶成章的引见,分别在上海爱国女校谒见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在绍兴东浦的热诚小学拜见了徐锡麟,这使她更了解了国内形势,并由徐锡麟的介绍参加了光复会。再度返回日本后,在冯自由的介绍下与孙中山先生相见,倾谈之下不由为孙的思想与气概所折服,从而加入了同盟会并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兼浙江省主盟人。此时的她雄心万丈:“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1906年底清政府看到海外日益壮大的反清势力,勾结日本政府对留学生预以镇压与遣散,而日本为了扩大在华势力,颁布了旨在限制中国留学生革命活动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规则一出引起一片哗然,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大规模抗议活动,却丝毫不能改变日本政府态度,陈天华自感救国无望而蹈海自尽,这更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激愤。为此中国留学生分成两派,以鲁迅为代表认为“忍辱负重,学成归国唤起国人的觉悟”;而以秋瑾为代表的认为要斗争到底,全体撤回国以示抗议。在这种思想下秋瑾带了一部分留学生回国,她自说“不敢自居先知,然而当仁不让”,决定以自已冲破樊笼,投身革命的经历唤醒“沉沦在十八层地狱”的中国妇女加入到争取自身解放的行列,从此吹响了中国妇女向旧世界宣战的号角。回国后开始搞教育,办报纸。她曾在南浔浔溪女校任教,直接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的熏陶与精神的感化,浔溪女校校长徐自华、徐蕴华两姐妹就

是在她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她还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希望“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自己撰写了《中国女报发刊辞》、《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精卫石》等文章。可惜终因经费不足及响应者甚少,在两期后就停刊了。1905年徐锡麟、陶成章为培养和训练革命武装起义分子,以培养体育教员为由开办了大通学堂。进而此学堂发展成为浙江地区革命党人聚集及中央办事处。1906年初,徐锡麟为打入清政府内部,捐官去安徽,而把大通学堂移给秋瑾,二人在杭州白云庵告别时相约在浙皖相互呼应共同起义。秋瑾接手大通学堂后,首先重视做好知府衙门等上层人物的工作从而稳固了大通学堂的地位;其次严肃师生的政治素质和人品及校风、校纪;第三、加强会党联络组建光复军。办学过程非常艰辛,不但要四处奔波还常被经费所困扰,不得以在兄长的支持下变卖了家中珍藏《又补斋》图集。此时幸而徐自华变卖首饰给予倾囊相助,秋瑾感激之余以一副玉镯相赠。在准备起义时不料有叛徒告密,仓皇之中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刺杀巡抚恩铭,不幸失败而英勇就义。秋瑾得知后不顾亲友劝阻提前起义,1907年7月13日绍兴知府纠集两浙清兵“围剿”大通学堂,秋瑾打定“没有被鲜血染过的革命不能唤起国民的注意”主意后,在掩护战友离开后毅然束手就擒。知府想以革命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而连夜提审秋瑾,严刑逼供,可秋瑾却丝毫没有屈服写下“秋雨秋风愁煞人”后弃笔回牢房。在三次审讯都无结果的情况下知府贵富既害怕被牵连又怕革命党人来劫狱,采取了伪造供词、罪证的卑鄙手段,草草判刑。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第三部分:碧血丹心,永垂青史

秋瑾被捕后,亲友害怕被连累而纷纷躲避,就义后兄长秋誉章挺身而出为她收尸,并和徐自华、吴芝瑛按秋瑾生前愿望安葬于西子湖畔。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杭州祭奠秋瑾时感慨的写下“巾帼英雄”,并题道“江户矢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愧我今朝招女魂”。不久在徐自华的努力下在杭州成立了“秋社”、“竞雄女校”,在绍兴建立了纪念碑及故居等,还出版了各种书籍和电影。各界人士在不同时期都为她留下了墨宝,为我们纪念馆生辉增光!

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参观!

(危晓进)

篇二:鲁迅秋瑾故居游记

鲁迅秋瑾故居游

记高科所第三党支部绍兴游

下了车走不多远,便看到印有巨幅鲁迅先生画像的影壁墙,影壁墙之后就是鲁迅故里了。我们一行人沿着鲁镇大街往前走,街旁江南水乡典型的青瓦白墙映入眼帘,不多时就见到鲁迅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以及穿长衫,站着喝酒,一只手伸向身旁那盘茴香豆的孔乙己铜像,课本里描述的情景渐渐得到重温,让人油然生出一种亲切感。

鲁迅先生的故居位于街口稍里的位置,是一个很有层次的深宅大院,院内有几处颇有讲究的亭台楼阁。过堂前、卧室、厨房,我们在院子北面的墙上看到鲁迅先生的族谱以及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赂案的史料。自从周福清因科场案被投入狱,鲁迅家族更加快速衰败,而因此鲁迅有了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经历,更加深刻地体会了残酷的现实。这段经历是鲁迅先生后来创作《呐喊》等作品,弃医从文唤醒民智不得不提的背景。在鲁迅先生故居的最北,就是百草园了。在这里我们看到菜畦中的幼苗,高大的皂荚树和桑葚树,听到在树叶里长吟的蝉鸣,在这里少年鲁迅寻找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冬天用竹筛捕鸟,听长妈妈讲赤练蛇的故事,度过了快乐的童年,而之后从这里走向了三味书屋。

出鲁迅祖居向东就是鲁迅纪念馆。馆内用图片和鲁迅先生文章的节选,按时间顺序依次描绘出鲁迅先生的一生,我们也在此回顾了先生弃科举赴新学堂,东渡日本学医而后看到民众的麻木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毅然弃医从文,在铁屋子中呐喊,寄希望于唤醒一部分人来毁坏这铁屋子的心路历程。摇旗呐喊,激情孤愤,我们更加佩服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所指的勇气,以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情怀。先生不愧为民族的脊梁。 随后我们步行不远,到了为辛亥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秋瑾的故居。相传秋瑾年幼时就爱看武侠故事,常到屋后的塔山顶上习武。1900年秋瑾随赴京做官的丈夫来到北京,之后目睹了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的惨状,一心谋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随后不顾丈夫反对,冲破封建对女性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从事留日学生革命活动,归国后,她积极办报、办学堂,提倡妇女解放、民族解放、

发展革命武装。1907年,秋瑾被清军包围,被捕后坚不吐供,作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慨叹,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绍兴拜访鲁迅先生和秋瑾的故居,空间的接近更拉近了情感的距离,我们领略到那一代人的志趣和情操,更在脑海中刻下他们忧国忧民又救国救民的斗士形象。

篇三:绍兴攻略

绍兴旅游 联票(含绍兴古城14大景点):140.00元 Tips: 鲁迅故里、东湖、兰亭、沈园(白天)、大禹陵、绍兴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蔡元培故居、青藤书屋、大通学堂、秋瑾故居、徐锡麟故居、范文澜故居,沈园之夜(

C

座票)

,共

14

个景点

1、 沈园

路线:绍兴北站——鲁迅故里——沈园

沈园到酒店

沈园——豪尚豪商务酒店

2、 鲁迅故里、绍兴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蔡元培故居、青藤书屋、大通学堂、秋瑾故居、

范文澜故居

3

、 酒店——兰亭——大禹陵

篇四:绍兴名胜古迹报告

绍兴名胜古迹报告

陈羽涛

【八字桥】 在浙江绍兴市八字桥直街东端。是一座梁式石桥。有南来宝佑四年(1256年)建造的题记。桥高5米,桥面系条石铺成,微微拱起,净跨4.5米,宽3.2米。跨南北流向的主河,主河两侧有小河两条。桥东端沿河岸向南、北两个方向落坡,西端向西、南两个方向落坡。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自桥南北望,两条沿主河岸向南的踏跺,为一“八”字。古代匠师在设计时解决了比较复杂的交通问题,是研究我国桥梁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三江闸】 叉名应宿闸。在浙江杭州湾南岸,绍兴市北15公里。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为排泄山阴、会槽(都在今浙江绍兴)、萧山三县的内涝和防御海潮倒灌而建。闸用巨石砌成,筑于二小山之间。原长103.15米,阔9.16米,有闸眼28个,闸上可以行人。石缝初用灰秣胶合,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又熔锡弥实缝隙。其后历经数次重修。建成之后,该地区旱涝之灾大减。解放后对古闸作了全面整修,1962年全部闸门都已改成电力自动启闭。

【大舜庙】 亦名舜王庙。在浙江浙江省(395)绍兴市双江溪。建于临溪小山舜王山巅。中把虞舜。清咸丰年间兴建。同治年间重修。有石阶百余级,从溪边导上庙门。门前有巨樟一株,荫可亩余。入门即戏台,台顶飞檐二重,面对正殿。正殿前面立石柱四根,中间两根刻云龙,旁边两根刻舞凤。两侧山墙的前端,有石刻西湖十景图。庙字建筑构件上,遍布砖雕、石雕、木雕,皆出当时高手。造作精细,

富丽堂皇。

【大善寺塔】 在浙江绍兴市西营。是一平面呈六边形的砖塔。高约40米,共七级。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历代曾多次重修。1957年又进行维修,巍然高耸,屹立市中心。塔下为大善寺,早已妃废。

【大通师范学堂旧址】 在浙江绍兴市胜利路141号。校址原为贡院。清代改作官仓。1905年8月徐锡麟、陶成章等为联络同志、隐蔽革命力量,培养军事干部而创立。又借提倡兵式体操,在校内置办武器。学生来自诸暨、东阳、永康、缙云等地的光复会骨干,因而成为当时光复会在浙江的活动中心。1906年冬由秋瑾接办。为筹备皖浙两省起义,她加强校内军事训练,并在此组织光复军。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13日大通学堂被围。秋瑾指挥学生应战,不幸在第一进东首一幢第三间(当时的会议室)被捕。学校也被清政府封闭。1911年后,在原校礼堂后辟徐公祠,纪念徐锡麟烈士。祠内壁上嵌有蔡元培撰书的徐烈士祠堂碑记。1982年主体建筑按原貌修复。

【东湖】 在浙江绍兴市东约5公里处。原是一座青石山,相传秦始皇东巡至此,停车间马,因名若蕡山。山多坚石,取用甚广,汉代开始采石,日久凿成湖怕。峭壁奇岩、突兀峥嵘,逶迤数百米,合抱一湖,水碧于天。有石桥九座,横卧其间,将湖分成三片;有陶公、仙桃两洞,皆可通舟。山水相融,洞窍盘错,凿自人工,天然成趣。湖畔还有香积亭、饮渌亭、听漱亭等点缀风景。

【兰亭】 在浙江绍兴市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撰书的《兰亭集序》记叙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他与友好在此修楔的盛况。现存建筑和园林是明嘉靖甘七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的,1980年曾全面整修。有小溪流经此处,称曲水。临溪有流觞亭。亭西有王右军祠,祠中正殿有王羲之像。殿前有墨华池,池中建墨华亭,两廊墙上嵌古代碑刻帖石,其中唐宋以来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就有十余种。流觞亭后有御碑亭,中立清康熙,乾隆二帝御碑,流筋亭东有碑亭,内立清康熙帝书兰亭碑一块。亭前约30米处为鹅池,池畔建石碑亭,中立鹅他两大字石碑一块,传为王羲之书,园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风景清幽。

【吼山】 在浙征绍兴市东13公里。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为复兴社稷,于此山养狗猎鹿以献吴王。因名狗山,日久讹为吼山。山险峻多奇石,有云石墩、棋盘石,皆底小顶大,欲坠复振,险怪有趣。陡壁悬崖下,有一洞天、烟萝洞,洞窟高敞清幽。山中还有云泉、荷花池、石床、万寂庵诸景。

【沈园】 在浙江绍兴市延安路洋河弄3号。原为沈姓旧业,是南宋时当地名园。现仅存一角。园中有小他形如葫芦,名葫芦池,上有石板小桥,连同池边假山、水井,均当年旧物。南宋诗人陆游初婚唐碗,后被迫离异。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二人在沈园邂逅。当时唐已改嫁,陆亦另娶。陆游一时感慨万端,在园壁题《钗头凤》词一阕云,“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极言痛苦之情。唐见后和作一阕,中有:“病魂常似秋千索,”“怕人寻间,咽泪装欢,瞒,瞒,瞒!”之语,不久倡郁而亡。陆游集中,有记咏沈园,追念往事的诗多首。

【青藤书屋】 原名榴花书屋。在浙江绍兴市观巷大乘弄。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的故居。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明末画家陈洪绶(老莲)也曾寄居于此。入门有小竹园和假山一座。山后墙上嵌徐渭手书“自在岩”刻石一方。书屋系一石往砖墙木格花窗平房,共前后两室。前室南向,窗前有小天井,天井西首栽青藤一株,原栽是徐渭童年时手植,书屋由此得名。今青藤系近年补栽。窗下有石砌天池,长2.75米,阔2.64米,中立方石柱,上刻徐渭手书“砥柱中流”四字。室中悬徐渭画像和他手书“一尘不到”。陈洪绶题“青藤书屋”匾两方。东壁嵌有“天池山人自题像赞”刻石,上有徐渭五十岁时小像。内室北向,陈列徐、陈等人的书画作品。

【绍兴鲁迅故居】 在浙江绍兴市都昌坊口19号。原有的主要建筑仅存两楼两底的木构旧式民房一幢。鲁迅诞生(1881年)后到他外出求学前(1898年)一直生活于此。1910年到1912年间,鲁迅回乡,任教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师范,经常在此接待革命党人和青年学生。他的《会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沈》和第一篇小说《怀旧》,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室内陈列的器具,有许多是原物。故居后面有百草园,是他童年时的乐园。故居近东的三味书屋,是他。少年时(1892

—1897)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中陈列着当时原有的器具,其中一张桌角上刻有“早”字的,就是当年鲁迅的书桌。

【柯岩】 在浙江绍兴市西12公里处。是隋朝以来采石形成的奇观,占地11公顷。“峭壁耸千尺,危崖锁雾中”,陡峭不可跻攀。岩前有峰独立,上如覆鼎,镌为石弥勒佛,石佛高约10米,原有寺院覆盖,美轮美矣,名普照寺。石佛左近有一奇石卓立草莽,高30余米,巅若戴笠,足如立锥,亭亭袅袅,如云出岫,名云骨。佛右还有七星岩、清水塘等景。

【秋瑾故居】 在浙江绍兴市南和畅堂18号。秋瑾祖父宦游返里,携家居此。是一木构旧式民房。南向,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大门上有何香凝所书匾额。第二进是秋瑾生前使用的客堂、餐室、卧室。1907年,秋瑾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客堂是她与革命党人讨论工作的地方;卧室后壁有一暗室,曾藏过文件和武器;卧室内现照原样布置,陈列她生前所使用过的实物。第三进为其兄住处。第四进为其母住处。现在三、四进已辟作陈列室。 【秋瑾纪念碑】 在浙江绍兴市内轩亭口,建于1930年。1907年,秋瑾和徐锡麟分头准备举行浙皖两省起义。7月,徐锡麟在安庆组织的起义失败,秋瑾亦被捕牺牲。碑址就是她就义的地方。碑为水泥制成,呈长方体形。正面题有“秋瑾烈士纪念碑”七字,四周设有栏杆。

【禹陵】 在浙江绍兴市东南6公里。传是夏禹的陵墓。《史记·夏本纪》说:“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甬道入

篇五:绍兴风俗习惯文化习俗

风俗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绍兴人民丰富了这方沃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文化。传承、演绎达数千年之久的绍兴民风习俗,就是这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尚在绍兴社会和人民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

旧绍兴府境内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举世瞩目,它的发现向世人昭示:早在七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土地上生息、垦殖、繁衍。骨耜、稻谷的出土,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开始从“火耕”发展到“耜耕”;筑土构木的“干栏式”建筑遗迹的发现,证实当时的建筑结构已适应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刻有各式图案、绳纹的石、玉、陶、骨、木制饰物、工具和器皿的出土,更展示出古越先民原始文化艺术风貌,已能从中窥见当时越人鸟图腾崇拜等若干民俗事象。

四千年前的舜禹时代,在现今绍兴境内留有不少遗址、传说和风俗。绍兴城东南的禹陵、禹庙、禹祠,是古往今来人们瞻仰朝拜、凭吊祭奠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圣地。据宋嘉泰《会稽志》载:“三月五日,俗传禹生之日,禹庙游人最盛。无贫富贵贱,倾城俱出。”大禹栉风沐雨,含辛茹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率领部族治洪济民的英雄业绩和献身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越民所景仰和传颂。

春秋战国时期的绍兴,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殊异,在民风习俗方面形成许多独特的形态和鲜明的特征。《说苑·奉使篇》述云:古越先民“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纹身,烂然成章”。断发纹身为先秦时期越人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句践兵败受辱,“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灭吴雪耻,其发愤图强精神,千古流芳。史传越王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越之民,“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忽,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勤劳、质朴、勇悍、刚烈的古越民风。 秦汉时期越地的民风习俗对后世的影响就更为具体和深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亲临会稽巡视,力图推行中原文化。延至汉代,则“会稽儒风之盛,冠于东州”。据历代绍兴志书所载,这一时期忠臣系踵,孝子连闾,历历有根证;民勤俭,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闻。不奢靡,士大夫家占产甚薄,节衣缩食,以足伏腊;崇孝悌,尚廉耻,畏刑辟,乡之长老多厚重,耻言人过失。子弟稍纵恣,辄以规矩绳之;其仕进,率砥砺名节,各以诗文名其家;农工商贾勤力敦笃,不敢犯非其分。妇人慎内闲而修女事,尚志节;谨祭祀,耻不以诗书训子,自商贾鲜不通章句,舆隶亦多识字,妇女无交游,虽世姻竟不识面,大家女,耻再醮等等。凡此种种,无不反映越地长期形成的好诗文、尚教化、图仕进、重廉耻、谨祭祀、崇节孝等民风习俗。

绍兴既有稽山之青,又有镜水之秀,人杰地灵,物产丰饶,向称文化之邦,鱼米之乡。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优越,农副业、手工业的发达和商贸经济的发展,使绍兴有较多机遇与外地开展广泛交流。每当北方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之际,往往会有为数众多的北人南迁绍兴,其中尤多名家雅士、文人墨客。他们影响着绍兴的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越地的文化和风俗。史传“晋迁江左,中原衣冠之盛咸萃于越,为六朝文物之薮。高人文士云合,景从声名,遂为江左之冠。唐以后文雅不替,风流翰墨昭炳相接,故名人往往多爱游其地。宋南渡之后学徒益盛”。譬若“修禊”,本系中原古代迷信习俗,传至绍兴后,经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邀名士雅集兰亭,饮酒赋诗,挥毫作书,赋以新意,遂相沿而成新俗,使原来已有茂林修竹之胜的兰亭名声更著,至今以书法圣地名扬海内外。

民风习俗本为一种非制度、不成文的文化现象,相沿成风,相习成俗。正如清嘉庆《山阴县志》编纂者所述:

“风俗不能有

亦采取整饬措施。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知府李亨特曾“择其尤为民害者十条,勒石仪门,名曰‘十禁碑’”,其所禁内容涉及“藉命勒索”、“胥役讧讼”、“纵放营马”、“官河水阁”、“江桥横泊”及“设局诱赌”等。“后积习为之一变”。民国元年(1812),绍兴成立万国改良会,以“改良不善之风俗,摈绝无益之嗜好,增进社会之幸福,扶助世界之进化”为宗旨。据当时《新剧》杂志第一期所载,改良会执事者谢斐麟等人,决定“从戏曲改良入手”,以谋“感化性情,促进道德”。于是创办绍兴戏曲改良社,组建新剧第一模范团,希冀通过戏曲的改良,谋求转变社会风气,革除不良习俗。

历代绍兴官府及宗教界人士,重视“神道设教”。凡生前于社会做过好事,于人民有杰出贡献者,死后往往被人们奉祀为神,以祭祀方式,寄予信赖。如舜王庙、马太守庙、陆放翁祠、包公殿、张神庙、葛公祠等。但同时也渗透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意识,把人当作神灵偶像来礼拜,长年香火不绝,成为良莠不分的民间习俗。而今,这类充满封建迷信的习俗当然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与时代同步发展而富具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相继修葺的鲁迅纪念馆、秋瑾故居、徐社、陶社、周恩来祖居、蔡元培故居、沈园、越王殿、禹陵等,供海内外人士瞻仰、参观。大禹的卓苦之风,句践的慷慨之志,陆游的爱国情操,秋瑾、徐锡麟的献身精神,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风格等等,汇集浓缩而成的绍兴风尚,将永存青史,宏扬四海。

后人既受惠于前人的历史文化积累和良风美俗,又承担着前人遗下的沉重的精神负累,肩负着移风易俗的历史使命。今存绍兴民风习俗中某些糟粕,诸如摆阔气、讲排场(以婚嫁、丧葬为最)、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陋习,犹待大力摒弃和彻底清除。

绍兴历史绵长,幅员广袤。“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本卷所述风俗,以绍兴城区及绍兴县为主,兼及上虞、嵊县、新昌、诸暨等县(市)。

第一章

岁时习俗

绍兴的岁时节令习俗,历代史传地志和其他古籍记载甚多,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颇具地方特色。时移世易,许多习俗已有变更。这里择要记述于后,时间沿用农历。

春 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 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贴春联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 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

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 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恭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政府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

数罗汉 旧时,有于正月初一至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堂塑有罗汉500尊,无一雷同。入堂数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己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 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床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 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 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并互相唱和:

“新正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顺流!”

“大元宝,叠库房。”

“顺流!”

“小元宝,买田庄。”

“顺流!”

“零碎银子起楼房。”

“顺流!”

“今年造起前三厅。”

“顺流!”

“明年造起后三堂。”

“顺流!”

“当中造起桂花亭。”

“顺流!”

“桂花亭造好有句话。”

“顺流!”

“冬穿绫罗夏穿纱。”

“顺流!”

??

此类习俗现已不行。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 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颁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元 宵

节期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元夕”、“元夜”、“灯节”。元宵前二日即正月十三 日,俗称“上灯日”。入夜,开始悬灯挂彩,历时6天,至十八日方休,故此日又称“落灯日”。十五日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或提灯逛街。灯彩殊形异制,或模拟飞禽走兽,或仿制楼台亭榭;或使灯彩旋转,名为“走马灯”;或于灯上悬挂灯谜,任人猜射。

绍兴于元宵前后举行灯会之俗历史悠久。宋嘉泰《会稽志》云:越中放灯街衢,观者云集。明张岱于《陶庵梦忆》中描述万历二十九年(1601)绍兴龙山灯会盛况:“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荧火于山谷间。”观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

近年,灯会又趋兴盛,成为大众新春联欢或庆祝节日的一种形式。元宵之夜,城区主要街衢比户悬灯,琳琅满目。灯彩内容从“五谷丰登”或“观音送子”、“如来念经”等发展为表现建设成就的文字或图案;灯内的照明亦从蜡烛等改为电源灯。

乡间,则演戏自娱,俗称“灯头戏”。演戏场数无定规,一般演三五夜,多者演至月底,故绍兴有“十八天的灯头戏”之说。

民间迄今还有元宵节吃汤团(又称“元宵”)之俗。是为昔日“上灯汤团落灯糕,正月十五 吃元宵”之沿袭。嵊县等地,于正月十四晚餐吃菜年糕,以祈清目,俗称“亮眼汤”,此俗流传至今。

花朝节

节期二月初二及二月十二日。二月初二称小花朝节,俗传此日为百花生日;二月十二称为大花朝节。

宋时,龙山西麓有西园,系一郡游览胜地。每逢二月初二开园,称“开龙口”。人众争先入园赏花。西园圮后,花朝节转为花市节,“是日,士人竞买花木,植之园圃”。近年,常于此时在龙山内举行各种花卉展销会。

是日,嵊县、新昌一带还有吃油菜炒年糕之俗。

春 分

春分,农民将余下的水稻、黄豆等种子磨粉蒸糕,糕面置红枣,俗称春分糕,用以食用及馈赠亲友,寓祈祝新年五谷丰登之意。此俗乡间犹存。

旧时,绍兴巨姓望族循例于春分、秋分举行祠堂祭祖仪式,俗称春祭、秋祭。部分人家亦有 “做春分”(祭祖)之习。

上巳节

节期三月初三,又称“重三”、“春禊”。

古时,每年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时,定为三月初三),有至水边焚香沐浴,以祓除不祥之 俗。因时值暮春,故称“春禊”。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书圣王羲之偕孙绰、谢安等名士42人雅集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所写《兰亭集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从此,越中文人纷纷仿效,相沿成习。1985年,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将此日命名为书法节。此后,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兰亭书会会员及海内外书家名流,必雅集兰亭及王羲之故宅戒珠寺,怀古续胜,纪念书圣,切磋书艺,举办书展。

旧时,绍兴妇女有于此日戴荠菜花之俗。故越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嬉禹庙

俗传三月初五为夏禹诞辰之日。明清之际,朝廷多以每年春秋二仲月遣使祭禹,而民间则于是日前往禹庙踏青,俗称嬉禹庙。清康熙《会稽县志》云:“夏禹生日,禹庙游人最盛。士绅乘画舫,丹垩鲜明,酒樽食具甚盛丽,宾主列坐,前设歌舞。小民尤相矜尚,虽非富饶,亦终岁储蓄,以为游湖之行。”此风于今尤盛。

清明节

是为绍兴大节,习俗甚多,有祭祖、扫墓、踏青、插柳戴花、放风筝、荡秋千、焚火、蹴鞠(皮球)等。

祭祖 旧时,每逢清明节,各姓宗祠均大开正门,焚香点烛,祭祀列祖列宗。主祭人行三跪九叩大礼后,按辈份大小依次叩拜。午间,则由值年者循例置办酒席,欢宴族人。宴后,各家还可领取猪肉、禽蛋、烧饼之类。祠堂祭祖之俗今不存,但偶有于家中设祭拜祖先者,俗称“拜大人”。

扫墓 俗称上坟。每岁以清明前后旬日祭墓,倾家盛服而出。画船箫鼓,来往如梭,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