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陪你一起去看海,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7:32 体裁作文
陪你一起去看海,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和你在一起(散文诗)

和你在一起

2014,这一年我们一起走过

难忘年初增量的铮铮誓言

难忘校园卡发行时那青春的笑脸 难忘每一个用户终端闪烁的亮点

2014,这一年我们一起高歌猛进 我们在劳动竞赛中得奖

我们在市场上开拓前行

我们在基站建设中餐风露宿

花开了很多年,从久远我们就在一起 2014,这一年我们仍然在一起 千山万水,我倾听着你的心跳 虽然我们未曾看到彼此的影踪 可是你能感受到我的流动

我能感受到你指尖的温暖

你是移动的员工

你是移动的用户

你是移动的过去

你是移动的现在和未来

而我

可能是一个熟悉的声音

可能是一条温暖的短信

可能是一封远方的邮件

我们把彼此的心交给对方

组成一个手挽手的图腾

组成一个静谧安详的心灵港湾

组成“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的理念

多少风雨,多少坎坷

我们始终砥砺奋进,并肩前行 我知道,2015我们会继续在一起

我知道,以后的每一年我们都还会在一起

让我和你共同洒下爱的种子

每颗种子不只是一串11位的数字 每颗种子都是故事

故事里有爱的样子

让我和你共同播下梦想的种子 不要把她只是种在键盘和屏幕里 而要把她种在心灵的庙宇 每颗种子都会长成参天的大树

让我和你一起坚持

从心开始沟通

用心,用心,再用心 跨越每一个春夏秋冬

2015,和你在一起

未来,和你在一起

梦想,和你在一起

爱与力量,和你在一起

篇二:高三语文专题训练—散文赏析

高 三 语 文 专 题 训 练—散文赏析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却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约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钓,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钓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提起竿,没有鱼,但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是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 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霜冷长河·垂约》有删节)

1.散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

2.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什么?

答:胖老人瘦老人

3.请分别说明划线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1 (2)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

(3

答:(1)

(2)

(3)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钓钩,大鱼小鱼都要,而不能像

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着固守,只想钓大鱼。

B.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

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相互嘲讽,但在生活中,都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

难分开。

D.作者之妻似乎更赞同胖老人的生活态度,人世间许多人因固执而瘦削,过于顶真,

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E.文章写两位垂钓者,以此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

多对立的方面构成的。

散文赏析(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泪珠与珍珠 [台湾]琦 君

①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②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草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③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④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的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⑤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⑥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的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⑦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

益清明?了。

⑧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⑨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⑩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

[注]本文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琦君,女,生于1917年。著名作家,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泪珠与珍珠》作于1987年。

1.本文文笔轻松自然,意蕴却丰厚深沉;行文舒卷自如,结构却浑然一体。这是因为巧妙 地借用两句话统摄全篇,贯穿始终。这两句话是。

2.作者在第②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并说明当时只“觉 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冰心这一比喻妙在何处,请作简要的点评。

答: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的,有形象的,而良心

3.“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一句,意蕴无穷,但至于有两点内涵文中有较为显豁的表达。 请细加体味,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第一点是

第二点是

4.本文题目“泪珠与珍珠”意在表现什么?

答:一是表现二是表现 5.下列对文章作的评点,哪两项是不恰当的 ( )

A.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

B.七十老妪仍有少女情怀,足见泪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珍珠是牡蛎的泪珠——动人的联想,升华了文章的情愫。

D.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稣滴血,为文章增添神秘感。

E.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小说赏析(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爱的阅读

人很难把握生命。一位医生说,毛病不断的人,不见得短命。就像一只瓷瓶,纵然已显裂纹,但仔细爱护,亦可避免破碎。而一只好碗,一不当心也会粉身碎骨。这样的话就应他和她身上。

相伴走了三十年,一向无甚大病的她倒要走在长病的他之前了,昨天去参加了一个?文革?中与她同囚?牛棚?[注]的一位老先生的追悼会,回来路上竟猝然倒地。

他怎么都不能接受这个突降的不幸。他跪在她面前,紧握那只失血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念:?说好的,将来你是要先送我的,你怎么可以先走了呢!怎么可以不管我了呢??她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失神的目光亮了一亮,闭着的嘴张开了,发出了耳语般的声音,好像是说,对不起啊,对不起啊……

男子的哭声,使人心碎,他们的女儿拉开了跪地不起的父亲。

丧事之后,他和女儿整理了她的遗物。她的多种爱让她收藏了好些东西:有书有画,还有一大叠集邮本。每一样东西,都让他重温妻的一切:恬静的笑脸,柔柔的声音,偶尔也发一点小脾气,还有那双为他常年端汤端药的粗糙得一点不像读书人的手……

他忍不住又一次泪满衣襟,他摩挲着一摞妻用过的书、笔记本,一页页翻着。突然,他觉得手上有些异样,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个笔记本的内芯,每两页的四周都粘上了。

他终于小心翼翼地启开了粘着的纸边。出现在眼前的是,几十张蓝色的信纸,每一张上都有着长短句——这是一个男人写给女人的几十封情书。诗人正是不久前去世的那位老先生。银钩铁划,写活了一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静悄悄的爱!

他像一座雕像般地沉默着。久久,女儿一双手轻轻地按在父亲的肩上。望着满头白雪的老父,女儿的手战栗了,声音哽噎了:爸爸,请你原谅妈妈吧,她已经走了,对死者是要宽恕的……

父亲像是睡着了,好一会儿睁开眼睛,望着女儿缓缓说道:?孩子,应该请求原谅的不是你妈妈,而是你爸爸……?女儿惊恐又疑惑地说道:?可是,可是妈妈毕竟骗了您这么多年……??孩子,你听我说。?父亲擦去了女儿的眼泪。?不要说‘骗’这个字。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瞒着,那是骗。二十多年就不能说‘骗’字了。这世上有谁肯用二十多年的生命来骗我?这样的骗,难道不是爱吗?孩子,我是幸福的,我得到了你母亲几十年的爱,如果她还在,我还会得得到很多。可是,遗憾的是,我知晓得太晚了,我没有能让你母亲得到幸福……?

?爸爸!好爸爸!?女儿悲声如箫。

[注]“牛棚”:指“文革”时期关押着所谓“牛鬼蛇神”的地方。

1.小说的开篇,援引医生的话,“一只好碗,一不当心也会粉身碎骨”,这个比喻的意思是 什么?“她”临终前,为什么努力想对“他”说“对不起?”“他”当时是如何理解“她” 的意思的?

2.请以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分三条概述“她”和“老先生”之间“持续了二十多年 的静悄悄的爱”。

① ② ③

3.整理遗物,发现了情书,“他像一座雕像般地沉默着”、“像是睡着了”,这两句描写意在 表现什么?这样写有哪些妙处?

4.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三项是 ( )

A.这篇微型小说采用明暗双线结构,将三人之间漫长的情感历程,浓缩在临终决别和

整理遗物两个片断中,紧凑凝练。

B.妻子挣扎在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冲突之中,是一个悲剧形象,作者对她的移情别恋在

进行谴责的同时,也寄予深切的同情。

C.妻子对久病的丈夫关怀备至,忠贞不渝;对诗人长达二十多年的苦苦追求,始终不

为所动,表现了知识女性的高尚道德。

D.女儿认为母亲背叛父亲,丈夫认为妻子深受自己。两相对照,突出表现了“他”宽

厚善良的性格和对妻子深厚的感情。

E.从文中几处描写来看,“她”和“老先生”同病相怜,志趣相投,而和“他”的结合,

则是丧失理性的特殊时代的不幸产物。

F.本文突破了同类题材道德评判简单化的模式,以深沉、凝重的笔调,写出了人之宽

容,人性之美。

小说赏析(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母亲说:?我知道种田难。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送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了。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督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捺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地。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的洋楼。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我不放心,追到老家。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1.这篇小说围绕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展开了怎样的情节,请分条概述。

篇三:2014年苏州中考语文强化训练八 散文阅读

2014年苏州中考语文强化训练八 散文阅读

(一) 鹦鹉流浪汉

张抗抗

1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 ○

2室内的暖气烧得很热,我开了阳台的门透气。过了一会儿,我想去把门关上。就在我把门往回带的那会儿,○

我的手碰到了一个软沓沓的东西,把我吓了一大跳。那东西黑糊糊凉飕飕的,就蹲在外面的窗台上,不停地颤抖。看仔细了,却是一只小鸟,好像是冻僵了。壮壮胆伸出手一把抓住它。它温顺乖巧,绝无反抗之意。用掌托着,举

在灯下,才看清是一只绿颈黄翅的虎皮鹦鹉,身子小小的,半死不活地耷拉着脑袋,微微有一丝气息。两只脚爪,一个只剩下两枚脚趾,另一个,一枚爪子也没有,只留一坨光秃秃的脚掌,立在桌上,站都站不稳。

3不知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这样一个北风呼啸的黑夜里。它必是已经筋疲力尽了,为着寻找一个温暖○

的栖息地。而它居然能在黑暗中用最后一点儿气力,奔向一扇透出热气的门缝,可见它是一只生存力顽强的鹦鹉。

4阳台没有封闭,○只好先把“鸟笼子”挂在厨房里。垫上接鸟粪的纸板,拴上仿树枝的竹筷,系好米盅和水杯,

为收留这位气息奄奄的入侵者。

5这小家伙实在是饿坏了。吃相像个饿死鬼。 ○

6第二天一大清早便被它喳喳的叫声吵醒。又喂它米和水。它扑过来,吃得贪婪而疯狂,犹如风卷残云,顷刻○

间一扫而光。

7大吃大喝了几日,它变得身子浑圆,羽毛锃亮。常用那两根脚趾,金鸡独立,牢牢地攀在筷子上,走钢丝一○

般,小眼睛警觉而锐利地洞察四方。叫声一日比一日地高亢嘹亮,虽然音律音调全无,一片聒噪之声而已,它却自

我感觉极佳,傲慢得像只老鹰。

8吃也容忍了,叫也容忍了。想着外面世界的无奈,只希望它从此在我的笼子里安分守己。可它却几乎一刻不○

停地在笼子里跳上跳下,尖尖的小嘴急促而猛烈地啄着笼边的钢丝以及笼子里一切可以啄出响声的东西,试图诉说

它某种未竟的愿望。胸脯上白色的细绒毛,一片片飘落下来,在空气里浮荡着,如同一份份难以阐释的宣言或是传

单。有时它就在笼子里长时间地兜着圈圈,像是一只失控的钟表。

9丈夫被它吵得坐不住,说它一定是想晒晒太阳了,它本来就是天上树上的东西。 ○

10就把笼子挂在阳台的钩子上。阳光洒在它翠绿的羽毛上,它昂起小脑袋仰望着蓝天,忽然停止了连日不断的○

哀鸣,变得非常非常安静。眼睛里闪烁着一种温柔的光泽。

11如果那时我能感到,○在它这短暂的宁静中,一个天赐的逃跑机会正在临近———我会加固那只笼子吗?我不

知道。

12那天,就在中午时分,我偶然走近阳台,一抬头,发现它已撞开了笼子顶端的盖板,身子悬在笼子的出口。○

正挣扎着想从笼子里拱出来。我叫一声不好,忙拉开门冲到阳台上去———却已晚了一步。就在我接近笼子的那一

刻,它猛地钻出了笼子,拼命地扇动着翅膀,嘟的一声,像粒子弹似的,往天空射去。

13它走得义无反顾。连头也不回。顷刻间就没了影儿。 ○

14废弃的笼子在风中摇晃着。○我不知它如今在哪里?也许它早已被冻死在野外了。但重要的是,它宁可被冻死,

也不愿囚于一室一檐之下。于是,寻找和回归自然,就成为它一生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摘自《张抗抗散文集》)

1.本文的题目该如何理解?对文章有什么作用?

2段加线句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作者要表现什么?描写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2.第○

8段加线句“某种未竟的愿望”指的是什么?这个愿望是如何实现的? 3.第○

13段加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

5.文中的鹦鹉是一个什么形象?作者借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二)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

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

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

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

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

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

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

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

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答:(1)

(2)

2.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

3.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

4.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答:

5.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答:

(三)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雾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虫。其实岂止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钩,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在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

陪你一起去看海 散文

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么?”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有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1.“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

2.胖老人和瘦老人互相嘲讽对方的原因是什么?

3.“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作者说这句话的意义何在?

4.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5.心中的海参崴与地理上的海参崴有何不同?

6.文章题目《垂钓》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四)

桃红柳绿是故乡

杨泽文

①故乡是什么?面对我生命的降生与出发之地,我常常无言以对。因为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一个富有诗意的答案。

②从生命的终极意义上说,人是经受不住一生漂泊之苦的。所谓四海为家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其隐藏的本质是“没有家”。没有家,没有故乡情结,生命就显出平面和单薄。 ③应该感谢承纳我们生命原初的栖居之地。即便那里唯有的风景或许是一座山岗、一道峡谷、一条小河、一片池塘亦或一棵大树什么的,但它们毕竟刺激和调动了我们最初的生命意识。它们使我们后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成为一种可能;它们使我们后来滋生故乡意识和萌发离开故乡的勇气;它们使我们的生命永远处在一种回归与放逐的自我完善之中……

④不论丰沃还是贫瘠,不论鲜亮还是灰暗,故乡就是故乡,它只能永远让人们交付情感而编织深刻的眷恋。在永恒的眷恋中我们才有勇气抚慰心灵的种种创伤和人生的种种痛苦。 ⑤从感觉上说,故乡永远处于大地的中央,而自己仿佛是一株远离太阳的向日葵,但总要把花盘转向故乡升起的那轮太阳。蜗居于现代都市的我,免不了要为生计奔波不止,时常像鱼一样游移在色彩缤纷的大街小巷,远离着日月星辰,远离着花草树木,在喧嚣与躁动中消蚀着岁月,耗费着精力。而故乡则在远方的日渐朦胧中反而变得更加深沉。那源自于遥远的穿透力让人不容置疑和无法拒绝。于是乎开始着手构思如何请好假期,如何打点行装,如何启程,如何撰写好一篇回乡赋。

⑥我和妻子、女儿是在一个春日融融的三月里踏进故乡热土的。一路上夫妻俩被女儿的种种问话折磨得口干舌燥。那接连不断的“这是什么花呀草呀、那是什么树呀鸟呀”等等诸多问题源自于女儿幼小的求知领域。而在现代都市里,她注定没有机会提出这么多问题。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感到一种难言的隐痛和悲哀。因为我原以为吃穿不

篇四:2014年苏州中考语文强化训练八 散文阅读

2014年苏州中考语文强化训练八 散文阅读 (一)

鹦鹉流浪汉

张抗抗

1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 ○

2室内的暖气烧得很热,我开了阳台的门透气。过了一会儿,我想去把门关上。就在我把门往回带的那会儿,我的手碰○到了一个软沓沓的东西,把我吓了一大跳。那东西黑糊糊凉飕飕的,就蹲在外面的窗台上,不停地颤抖。看仔细了,却是一只小鸟,好像是冻僵了。壮壮胆伸出手一把抓住它。它温顺乖巧,绝无反抗之意。用掌托着,举在灯下,才看清是一只绿颈黄翅的虎皮鹦鹉,身子小小的,半死不活地耷拉着脑袋,微微有一丝气息。两只脚爪,一个只剩下两枚脚趾,另一个,一枚爪子也没有,只留一坨光秃秃的脚掌,立在桌上,站都站不稳。

3不知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这样一个北风呼啸的黑夜里。它必是已经筋疲力尽了,为着寻找一个温暖的栖息地。而它居然能在黑暗中用最后一点儿气力,奔向一扇透出热气的门缝,可见它是一只生存力顽强的鹦鹉。

4阳台没有封闭,只好先把“鸟笼子”挂在厨房里。垫上接鸟粪的纸板,拴上仿树枝的竹筷,系好米盅和水杯,为收留○

这位气息奄奄的入侵者。

5这小家伙实在是饿坏了。吃相像个饿死鬼。 ○

6第二天一大清早便被它喳喳的叫声吵醒。又喂它米和水。它扑过来,吃得贪婪而疯狂,犹如风卷残云,顷刻间一扫而○

光。

7大吃大喝了几日,它变得身子浑圆,羽毛锃亮。常用那两根脚趾,金鸡独立,牢牢地攀在筷子上,走钢丝一般,小眼○

睛警觉而锐利地洞察四方。叫声一日比一日地高亢嘹亮,虽然音律音调全无,一片聒噪之声而已,它却自我感觉极佳,傲慢得像只老鹰。 8吃也容忍了,叫也容忍了。想着外面世界的无奈,只希望它从此在我的笼子里安分守己。可它却几乎一刻不停地在笼○

子里跳上跳下,尖尖的小嘴急促而猛烈地啄着笼边的钢丝以及笼子里一切可以啄出响声的东西,试图诉说它某种未竟的愿望。胸脯上白色的细绒毛,一片片飘落下来,在空气里浮荡着,如同一份份难以阐释的宣言或是传单。有时它就在笼子里长时间地兜着圈圈,像是一只失控的钟表。

9丈夫被它吵得坐不住,说它一定是想晒晒太阳了,它本来就是天上树上的东西。 ○

10就把笼子挂在阳台的钩子上。阳光洒在它翠绿的羽毛上,它昂起小脑袋仰望着蓝天,忽然停止了连日不断的哀鸣,变○

得非常非常安静。眼睛里闪烁着一种温柔的光泽。

11如果那时我能感到,在它这短暂的宁静中,一个天赐的逃跑机会正在临近———我会加固那只笼子吗?我不知道。 ○

12那天,就在中午时分,我偶然走近阳台,一抬头,发现它已撞开了笼子顶端的盖板,身子悬在笼子的出口。正挣扎着○

想从笼子里拱出来。我叫一声不好,忙拉开门冲到阳台上去———却已晚了一步。就在我接近笼子的那一刻,它猛地钻出了

笼子,拼命地扇动着翅膀,嘟的一声,像粒子弹似的,往天空射去。

13它走得义无反顾。连头也不回。顷刻间就没了影儿。 ○

14废弃的笼子在风中摇晃着。我不知它如今在哪里?也许它早已被冻死在野外了。但重要的是,它宁可被冻死,也不愿○

囚于一室一檐之下。于是,寻找和回归自然,就成为它一生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摘自《张抗抗散文集》)

1.本文的题目该如何理解?对文章有什么作用?

2段加线句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作者要表现什么?描写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2.第○

8段加线句“某种未竟的愿望”指的是什么?这个愿望是如何实现的? 3.第○

13段加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

5.文中的鹦鹉是一个什么形象?作者借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二)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

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答:(1)

(2)

2.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

3.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

4.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答:

5.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答:

(三)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雾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虫。其实岂止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钩,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在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么?”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有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1.“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

2.胖老人和瘦老人互相嘲讽对方的原因是什么?

3.“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作者说这句话的意义何在?

4.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5.心中的海参崴与地理上的海参崴有何不同?

6.文章题目《垂钓》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四)

桃红柳绿是故乡

杨泽文

①故乡是什么?面对我生命的降生与出发之地,我常常无言以对。因为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一个富有诗意的答案。 ②从生命的终极意义上说,人是经受不住一生漂泊之苦的。所谓四海为家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其隐藏的本质是“没有家”。没有家,没有故乡情结,生命就显出平面和单薄。

③应该感谢承纳我们生命原初的栖居之地。即便那里唯有的风景或许是一座山岗、一道峡谷、一条小河、一片池塘亦或一棵大树什么的,但它们毕竟刺激和调动了我们最初的生命意识。它们使我们后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成为一种可能;它们使我们后来滋生故乡意识和萌发离开故乡的勇气;它们使我们的生命永远处在一种回归与放逐的自我完善之中……

④不论丰沃还是贫瘠,不论鲜亮还是灰暗,故乡就是故乡,它只能永远让人们交付情感而编织深刻的眷恋。在永恒的眷恋中我们才有勇气抚慰心灵的种种创伤和人生的种种痛苦。

⑤从感觉上说,故乡永远处于大地的中央,而自己仿佛是一株远离太阳的向日葵,但总要把花盘转向故乡升起的那轮太阳。蜗居于现代都市的我,免不了要为生计奔波不止,时常像鱼一样游移在色彩缤纷的大街小巷,远离着日月星辰,远离着花草树木,在喧嚣与躁动中消蚀着岁月,耗费着精力。而故乡则在远方的日渐朦胧中反而变得更加深沉。那源自于遥远的穿透力让人不容置疑和无法拒绝。于是乎开始着手构思如何请好假期,如何打点行装,如何启程,如何撰写好一篇回乡赋。

⑥我和妻子、女儿是在一个春日融融的三月里踏进故乡热土的。一路上夫妻俩被女儿的种种问话折磨得口干舌燥。那接连不断的“这是什么花呀草呀、那是什么树呀鸟呀”等等诸多问题源自于女儿幼小的求知领域。而在现代都市里,她注定没有机会提出这么多问题。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感到一种难言的隐痛和悲哀。因为我原以为吃穿不愁的女儿是幸福的,可走在乡间的路上时我才感到女儿其实是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一棵弱草,她无法面对真正的大自然,她无法感知山川河流和草木虫

篇五:议论文散文阅读精选一

议论文散文阅读精选一

一、阅读《精神栖身于茅屋》回答问题。(11分)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

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

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

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③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

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

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1、本文的题目中“精神”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茅屋”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 。

2、第①段中的凡·高和斯宾诺莎都为了“保持思想上的自由”而过着贫困、简单的生活,

但他们又分别为什么而“保持思想上的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划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补充一个相同类型的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不少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读完本文后,请结合你的阅

读感悟谈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散文《看海》回答问题. (16分)

看海 李锐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

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

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

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

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时候游人

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

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

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

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

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

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

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

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

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

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

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

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

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

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

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

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

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式上的大

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

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却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

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

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

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

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1、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3分)

2、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

(4分)

3、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分)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

萧瑟,错杂缤纷。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含义的理解。(3分)

5、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3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