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势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30:39 高中作文
篇一:【已阅】身势学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伯德.惠斯戴尔发明了『身势学』这个名词,他是这方面最重要的研究者。
根据身势在人际沟通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划分为如下四类:
一、 象徵性身势。这身势具有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意思,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在听者听不见讲话者说话的情况下,交际经常通过身势而不通过言语来进行,这如同运用词汇一样,人们有意识地运用象徵性身势。例如地勤人员用来引导滑行飞机进入指定位置的身势,等等。
二、 说明身势。这种身势伴随语言,用来对语言表达的思想进行补充和润色。如脖子下缩,双臂抱紧,说『我快要冻死了』。当讲到『把敌人彻底消灭』这句话时,以身势表示强调这个意思。这些伴随语言的动作就是说明身势。
三、 感情身势。这种身势可能是有意识的,也有可能是伪装出来的不真实情感。例如,年轻的新娘打开礼物时表示惊讶,虽然她早就知道裏面包的是甚麼东西。但在一般情况下,感情身势表露的大多是我们当时真实感情的反映。感情身势可以伴随语言,也可以不伴随言语而单独出现。
四、 调整性身势。讲话者伴随言语做出点头、摇头等动作,告诉听者何时保持安静,注意倾听,或何时可以插话,谈谈反应。听者方面的调整性身势则表示请讲话者论证、重复、继续、加快、讲得更生动些,或允许听者插话等等。人们往往并非清楚地意识到在运用这种身势,例如很多人都无意识地边点头边发出『嗯、嗯』得声音。
关於身势,已有大量详尽的分析。美国的一位专家指出,人的身体大约可以做出一千种平稳的姿势。这里,我们不妨根据国内位专家的分析,具体地透视一下坐姿、步姿、谈话姿势、站立姿势,看看这些姿势一般在『指示』著甚麼。
坐姿
心理学家对一个人坐姿的分析,称为测验心理学。纽约一家医学中心的心理卫生专家经测验认为,坐姿能显露一个人的个性。
坐时翘起一条腿:相当自信,个性懒散,不容易幻想,任何私人问题或烦恼都不能使之困扰,信心形之於外。
坐时双腿并拢,双脚平放地上:坦率、开放而诚实,具有洁癖和守时 的习惯,喜欢有规律的生活,按照时间表行事会觉得比较自在。
坐时双腿伸前,双脚在踝部叉起:希望成为中心人物,有保守且近乎愚蠢的意志,喜欢求取稳定。
坐时一脚盘在另一脚下:个性独特,凡事漠不关心,无责任感,喜欢受人注目,有创新力,作风不拘於传统。
坐时两膝并拢,两脚分开约一英呎: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观察入微,由於深谙人情世故,相当体贴别人,也能原谅别人,多愁善感。
坐时双脚在膝部交叉,一脚勾另在一脚后:逗人喜爱,非常得人缘,个性好静,容易与别人相处,不善夸耀或虚饰。
此外,坐下后摸嘴巴者,往往情绪不安,猜疑心颇重:
摸膝盖者往往以为将有好事临身,自负之心颇高:
摸下巴者是为某种事而烦恼:
刚坐下就不断抓头发的人,性子较急,喜欢速战速决,情意不一,容易见异思迁。 坐下后喜欢由下而上摸额的人,能言善道,说服力强,但这种人手段也往往比较狡诈。
步姿
从一个人的步姿可以了解他快乐或悲痛,野心勃勃或懒散,以及是否受人欢迎。
心理学家史诺嘉丝曾经对193个人做过三项不同的研究,发觉不但某种性格或某种心情的人会用不同的步姿走路,而且观察者通常都能由人的步姿探测出他的性格。
走路大步,步子有弹力及摆动手臂显示一个人的自信、快乐、友善及雄心:
走路时拖著步子,步伐小或速度时快时慢则相反。
性好支配人者,走路时倾向於脚向后踢高。
性格冲动的人,则像鸭一样低头急走。
而拖著脚走路的人,通常是不快乐及内心苦闷。
女性走路时手臂摆的愈高,便显示她愈精力充沛和快乐。精神沮丧、苦闷、愤怒及思绪混乱时女性走路时很少摆动手臂。走路习惯摆动手臂者往往会有成就。
谈话姿势
人们往往根据说话的时间、地点、谈话对象的不同,而选择谈话姿势中的一种。如果一下子说出究竟具有甚麼样性格的人易於表现出哪种姿势,这似乎难以概括。但是,有时人们会重覆某种特定的动作或做出某种特定的姿势,这种习惯性的姿势动作,就与性格发生了一定的联系。
譬如,有的人上半身松松垮垮地、无力地耷拉著头说话,这种姿势,是羞怯的或者怀著自卑感或犯罪感的人常做的姿势。
有的人在与别人对话时将身体向后微仰,好像是以后仰姿势在探视著对方的态度,持这种姿势的人,自高自大,想要把自己身上的优越性加倍夸张地从中向别人炫耀,是具有虚荣心和自我表现欲这样性格的人。
还有,在与别人相对进行谈话时,身体总是不停地动一动或是微微地动一动自己的手脚的人,他们是属於情绪不安,脾气暴躁,容易发火著急的人。
抱著两臂或将两手背在身后与人讲话或听对方讲话,表现出一种自高自大的优越感。 持著拐杖或两手支在桌上讲话或听人讲话的姿势,显示出了一种轻蔑对方的傲慢态度。
如果坐在你对面的谈话对象,由开始时的普通姿势,转换成抱著胳膊,架起二郎腿的那种姿势,并且终於想要发言了的时候,你应该预感到,他也许要拂逆并打破一直保持著的谈话氛围,准备发表不同意见,大唱反调了。
情绪抗阻姿态
如果对方抱起胳膊,架起二郎腿后,又做出挺胸,腰向前滑这样的姿势,那麼,这就反应出他既有想从这种谈话的场合逃脱出来的愿望,同时也表示情绪低落,兴致索然,当这两种心理混杂在一起时,就用这样的姿势表现了出来。如果他的上身向前屈的话,则表示他终於忍耐不住要发言了。
谈话对方持不友好态度时的姿势,往往是如下这些动作:在胸前把两只手握在一起或双掌合一,两手互握,胳膊紧贴在腋下,胳膊肘用力像身体压、手掌贴在胸前等。这一类的持续紧张的动作所表现出的心理,一般来讲,不太可能是与『开朗』、『明快』有关的心理和情绪。他表现的大多是颓唐和自我防线的心理,以及稍稍带些气馁的忧郁心理和踌躇不快的心理。
站立姿势
要想抓住姿势的总特徵,最容易的办法就是从站立的姿势入手。换句话说,最容易表现姿势特徵的是人处於站立时的姿势。
双腿并拢站者,可靠、意识健全,脚踏实地而且忠厚诚实,但表面上显得有点冷漠。
站立时两腿分开约二英呎,脚尖略朝外偏:果断、任性、富有进取心,不装腔作势。 双腿并拢交叉站立,一脚稍后,两足平置地面:有雄心,性格暴躁,是个积极进取、极富冒险精神得人,通常为达目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站立时一脚直立,另一脚则弯置其后,以脚尖触地:情绪非常不稳定,变化多端,喜欢不断的刺激与挑战。
站立姿势有正(背)面与侧面之分。比较而言,正面姿势所反应的特徵,是人们通过学习和对自身经验的总结、累积,而形成的姿势特徵:而侧面姿势,一般被认为是仍保留著出生时的原始姿势倾向和特徵。所以,正面姿势是人们在适应后天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它所反映的是人们的未来和现在的状况,同时也表现出一个人克服困难的能力。而侧面姿势则表现出原始的感情,幼年、少年时期的心理活动,以及与生活有关的心理活动。如果看到一个垂头、屈膝、驼背、弯腰的侧面姿势,我们马上就可以从这种状况中判断,这个人的心理不会是处於紧张状态,而是处於一种沮丧的松弛状态。哭泣著入睡的孩子,以及怀著伤感不安、卷曲著睡觉的成年人的侧面就是这种样子。这种姿势和那些失掉了干劲或疲惫不堪的人蹲著的姿势,有许多共同之处。
鉴於侧面姿势会泄露人内心的心理状况,因此,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的站立姿势时,要学会注意从他的侧面。
如图,切尼,掩饰性手势。
姿势去了解它的心理状态。比如,那种臂部抬起的所谓的似站非站的侧面姿势,就毫不掩饰地将内心的不安感表现了出来。
又如,那种挺胸直背、身体后仰、膝盖绷直著伸出的侧面姿势,乃是一种充满力和紧张的姿态,可以看出来积极努力地适应现实的倾向。
早在查尔斯·达尔文开始研究肢体语言之前,1872年他就曾写过一篇题为《人和动物情感表达》的文章。他认为能读懂肢体语言无论对学习和工作都很有用。
国际上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非口头交流专家朱利乌斯·法斯特曾写道:“很多动作都是事先经过深思熟虑,有所用意的,不过也有一些纯属于下意识。比如说,一个人如果用手指蹭蹭鼻子下方,则说明他有些局促不安;如果抱住胳臂,则说明他需要保护。”
篇二:教师体态语
1、什么是体态语言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而语言则是维系这一活动顺利进行的纽带。在教育、教学理论界,我们说到教学语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诉之于听觉的有声语言,还有一种则是无声的语言,即体态语言。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这里的“交际”是广义的交际,它包括交流、沟通、传播等多种含义。这种特定的身体态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地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具体说来,体态语言就是指人们借以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表示某种意义的信息系统。它主要包括头语、脸语、眼语、手语、身姿动作等几个方面。例如,用力挥手表示肯定、坚决,点头微笑表示赞赏,眉头紧皱表示问题严重,以及愉快时的微笑、羞愧时的脸红、欢乐时的手舞足蹈,愤怒时的捶胸顿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指那些动态的有形的体态语言,即头语、脸语、眼语、手语、身姿等,它在传递信息、影响学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的体态语言还应包括那些静态的、无形的体态语言,即指教师的仪表风度等。教师的仪表风度是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德、才、学、识、体等各种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参与教师的劳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教育效果,促进着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2、体态语言的特点
体态语言作为一种无声语言的特殊表达形式,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非言语的表达方式既有人类非言语表达的特点,又有教师使用非言语表达的个性。
体态语言的形象性和表情性
体态语言作为口头语言的必要补充,也有自己语言表达的物质外壳,即以人体本身的动态、静态形象来表情达意。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使人们产生一种直观形象,一种动态的和变化的感觉,增强人们的感性体验。如用手势或眼神示意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可以制止学生的分心现象,使学生认真听课。另一方面,当语言与非语言表达相互矛盾时,人们往往更相信非语言表达。因为它能更真实可信地反映一个人内心感情世界的微妙变化。有关身势学的研究表明,一切面部表情都与各种具体相同的感情联系,充满了感情色彩。这种表情性特点告诉教师:只有感情丰富的人,其体态语言的表达才能以情感人,离开感情基础去单纯追求表情技巧,乃是舍本逐末。
体态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体态语言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其表达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可观测的脸部有25000种,手势有7000多种之多,眉毛可有40多种动态,眼皮的闭合,眼球的转动所表达的意思有几十种之多??。另一方面,体态语言表达的词汇意义在不同的情境下或者对于不同的接受对象来说,又可表示不同的含义。因此它又是灵活多变的。例如,老师在讲课时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做小动作,老师并未停止授课,而是边讲边走到这个同学身边,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在这里拍肩膀有批评的意味,而在一些情况下却表示关心和鼓励。
体态语言的伴随性和情境性
早在两千年前,古罗马政治家和雄辩家西塞罗就说过:“一切心理活动都伴随有指手画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尤为丰富。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3】在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言的表达,主要是伴随着口头语言的表达同时出现的。它是对口头语言表达信息量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口头语言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增强语言表达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有口头语言而没有体态语言伴随,就显得呆板而无生气,效果就不会好。但是,教学体态语言表达在伴随性的基础上,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如,当学生迟到而进教室时,为不影响讲课,教师可用眼神或手势示意学生到座位上去,这样做可避免因个别学生的问题而导致全班学生分心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通过体态语言达到沟通,是在一定情境下实现的,而具有表达不确定性的体态语言在一定的情境下其表达又往往是确切的。因而要确切地分辨,判断其具体符号意义,不仅要综合身势情态的各种符号信息,还应体察表现的环境,如果孤立地解释某一种符号,就会出现曲解、误会以至完全理解错误的失误。可见,教师与学生只要掌握了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暗示性,就能够心领意会了。
体态语言的差异性和约定俗成性
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表达有其差异性。一方面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行为习惯等的原因,存在许多明显差别,具有不同的表现意义。另一方面是指教师个体,由于生理、年龄、经历、气质、性格、性别、地位等的不同,在体态语言的表达形式上有其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性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所以,离开特定的对象和社会文化环境,就很难理解体态语言的含义。而这恰恰又体现了体态语言约定俗成的一方面。它是某些特定群体共同认可、形成习惯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能领会、接受、掌握并运用的,同时也必须是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特定非言语行为。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体态语言的意义
1、丰富课堂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信息容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另一个就是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收量。而学生对教学有用信息的接收量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重要指标。如果教师在保持有声语言发射信息量的同时,恰当运用体态语言作用于学生视觉系统,这就扩大了对学生感观的刺激面,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他们接受系统的摄取功能,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普遍公认的非言语沟通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伯德惠斯·戴尔就人际交往中非言语沟通发生的数量进行过推测,它认为在两个人的交往中言语传递的信息不到全部信息的35%,而6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形式传递的。【4】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蒂·霍尔在其《无声的语言》一书中也说过: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的多,因为有声语言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隐藏起来。【5】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经实验也得出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6】尽管他们所提到的有关定量数字未必是完全准确可靠的,但三位专家的论述不难使我们看到体态语言对增加人际交住中信息传输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样,作为教师,师生之间虽能一时停止言语交流,却不能停止发出信息,这时体态语言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体态语言在师生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增进师生间信息的交流,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调控课堂教学气氛,增进师生之间感情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在课堂上,如果仅有教师干巴巴的讲解,无表情的说教,很难想象会形成令人满意的课堂气氛,而如果教师能注意将体态语言引入课堂,在教学中灵活、机智地运用各种必要的体态语言,就可能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昂扬振奋的课堂气氛。此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智力环境的重要因素。通常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特殊的作用,同时教师的情感也会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学生可以从教师的微笑里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因而他们会喜爱老师,又会从喜爱老师这个人进而延伸到爱听老师的课,再到欣然接受老师的要求和教育,从而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课堂气氛。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体态语言在此方面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体态语言能够改变、扩展、加强、否定或增进课堂口头语言的信息和信息量;能把学生的视听有机的结合起来,用视听两个方面的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增大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并且同时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其次,教师的体态语言还可以节省用于组织课堂教学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给学生下达指令或要求时,有时无需详细讲解,而只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即可让学生意会并立即执行;当课堂中出现种种轻度问题行为时,一些教师也无须停止讲课,花过多精力过长时间专门处理类似事件,他们的一个简单体态语言或许即可使万事大吉,这些都节省了课堂管理时间,相对延长了学生学习时间。
最后,教师体态语言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及时巩固与强化,便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接受信息时,如果只用听觉则在事后大概能回忆其内容的15%,只用视觉则能记忆25%,而同时能兼用这两种方式接受信息则能记忆65%。【7】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使教师的教学不仅“有声”,而且“有色”,使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同时,又看到了生动的形象,从而便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及时巩固与强化。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倘能做到口头、书面和体态语言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声形并茂地感知知识,显然会使他们在同样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展示自己的体态语言
社会心理学认为:几乎一切非语言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而联系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表情、目光、身势、手势、头势、空间、仪表风度等体态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的具体运用方法如下:
1、表情语言
表情语言是体态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是教师向学生施加心理影响并产生积极作用的手段之一,是向学生传达思想情感的桥梁,它可以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准确地表露出来。因此,教师的面部表情首先一定要准确,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面部表情的变化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要与教育意图相吻合。教师要避免言行不一,那种“愤怒显喜
色,哀痛露笑容”都只会导致学生惊疑不安、无所适从。其次,教师的面部表情还要温和、亲切。当教师在课堂上表情温和、亲切、平易近人时,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接受信息速度就快。反之,如果教师面孔冷漠,则会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而妨碍师生的感情交流,阻碍学生的思维,从而给学生心理和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再次,教师的表情也须讲究分寸,不温不火、适可而止。在课堂上咧嘴大笑、瞪眼咬牙、尖酸刻薄,或做鬼脸都属过火之举,它们只能适得其反,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目光语言
眼睛具有出色的表情达意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目光进行心灵的沟通。通常正视表示肯定、鼓励或期望;斜视表示景仰或思虑;俯视表示羞愧或内疚。工作中,教师应用眼睛正视学生,这既表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使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交流,既不要长时间直视某个同学,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有被忽视、被冷落的感觉。同时还要用眼神的变化,以目光语言随时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维持有序的课堂教学过程。讲课前,教师以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视全班一周,可以振奋学生精神,稳定教学秩序;讲课时,教师“眼观六路”,以柔和、热诚的目光表示对学生的热情、赞许、鼓励和喜爱,以严历、责备的目光表示对学生的不满、气恼、批评和制止。此外教师的目光一定要充满自信,不能东张西望,游离不定。
3、身势语言
教师良好的身姿要求是举止得体,庄重潇洒,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我们知道教师的身姿语言主要有站姿和走姿两种:第一,站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表现出优美、自然的站姿,给学生一种正直挺拔的感受。第二,走姿。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走动。这时要做到步速适中,步履以慢、轻、静为宜,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不同姿势会向学生发出不同的信号,无论是站着还是走动,教师的姿势都应表现得精神饱满。在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身势语言有下列“八忌”需要我们克服。所谓“八忌”,即一忌手插口袋、二忌双足交叉、三忌身体过分前倾、四忌肘倚讲台、五忌频繁走动、六忌足尖着地、七忌身体摇晃、八忌两眼望天花板。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易出现的不当体态语言,需要每位教师在平时多加注意,尽量避免这种不恰当体态语言的出现。
4、手势语言
手势语具有“形象鲜明、醒目和动作大”的特点,【8】它在课堂教学中是辅助教师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有力方式。教师的手势语言主要是通过手掌、手指、拳头、手臂以及手与其他官能和部位的配合运用来完成的。教师常用的手势语言主要有三种:第一,情感型手势。如赞许用大拇指,鼓掌表示欢迎或鼓励,在适当场合轻拍学生肩部表示对学生的信任与关怀。第二,模拟型手势。教师可用手势模拟出事物的形状和大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三,指示型手势。可用手指指向板书、教具、试验等,以引起学生对他们的注意和感知。教师在运用手语时应注意手势与表达内容的有机结合,一定要做到大方、潇洒、稳健、自如,要轻松自然,不要给人以做作的感觉。此外,教师要注意手势的文明,背手、双臂交叉于胸前、用手指直指学生的鼻子、讽刺性地鼓倒掌、宣怒地拍桌子等消极性的体态语言都应该尽量避免。
5、头势语言
通过头部运动可以表达特定的含义,一般分为点头、侧头和摇头三种:第一,点头。这是一种表示肯定意义的体态语言,教师可以此来表示对学生的称赞或同意。第二,侧头。通常表示“感兴趣”或“怀疑”的意思。教师侧头并配以微笑的表情可表示对学生的谈话感兴趣,用侧头和皱眉等表示疑惑的表情可表达怀疑的含义,这可以委婉地表达出对学生的否定。第三,摇头。其基本含义是“不”,教师应慎用这一体态语言。如果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摇头应坚决有力,而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时则不宜幅度过大,以免造成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伤害。
6、空间语言
心理学和近体学研究表明,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之间的关系与人在空间位置上保持的距离有着一定联系。爱德
华·蒂·霍尔教授在其研究中把人际距离分为四个区域: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和公共区,随着人际关系的逐步疏远,一般可接受的人际距离由50厘米以内、50~125厘米、125~350厘米、350~750厘米递增。【9】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可在个人区和公共区域内与学生接触。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不断变换空间位置。例如,为了造成正式、严肃的课堂气氛,教师可站在离学生较远的讲台上,以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为了提醒那些课堂上的“捣蛋鬼”,教师则可以走近他们,以引起他们的心理防御;而对于那些较好的学生教师有时也可出现在他们身边,以示对他们的关心和器重。但有一点需注意的,当学生在碰到智力难题时,教师不应长时间地靠近他们,此时教师所具有的权威性往往使学生产生拘束、压迫感,进而使他们难以尽快地摆脱面前的困境。
7、仪表语言
仪表,就是人的外表,主要包括一个人的相貌、衣着、发式、装饰等,同时还与人的风度即人的性格、气质、品质、文化修养等有着密切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仪表是自身综合素质与个性情感的外在表现,是外表和内涵的统一,它对学生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教学中教师的仪表要整洁大方、庄重典雅,给学生以朴素自然之美。过于花俏的打扮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视觉疲劳,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所以教师不要过分追求衣着的华丽和装饰的新奇,穿着打扮应该符合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体态等特点,力求做到活泼而不失庄重、清新而不失淡雅、时尚而不张扬、简约而不奢华。总之,令学生感到既满意又容易接受的仪表,就是最得体、最优美的打扮。风度上教师应当尽量做到:稳健、大方、优雅、亲切、正直,既要有学者的风范又要有师长的气质,给学生以信赖和爱戴感。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言运用的原则
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体态语言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教师在课堂中要能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发挥体态语言的积极作用,就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性要求:
1、辅助性原则
教师的体态语言虽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不能完全取代言语行为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否则,便如聋哑学校的教师给学生上课一样,比比划划,有许多麻烦与不便,那样又给人以过犹不及的感觉了。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虽然它也能在特定情境下独立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但其作用的发挥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与言语行为的配合上,千万不能以体态语言代替口头语言来进行“哑巴课”的教学。
篇三:跨文化交际整理
Unit 1
1 economic globalization(经济全球化):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es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through 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apital flows, migration, and the spread of technology.
2 barter system(物物交换):exchange without money
– Farming communities traded their surplus produce in exchange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without the medium of money.
– Human society has always traded goods across great distances.
3 global village(地球村):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
– All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 linked together b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4 melting pot(大熔炉):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ities.
5 culture(文化):can been seen as shared knowledge, what people need to know in order to act appropriately in a given culture.
6 cultural diversity(文化融合):refers to the mix of people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in the labor force with a full mix of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to which members belong.
7. Communication(交际): mean to share with or to make common, as in giving to another a part or share of your thoughts, hopes, and knowledge.
8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distinct(不同) enough to alter(改变) their communicaion。
9 components of communication(交际的十大要素)
①source(来源):the person who desires to
②encoding(编码):the process of putting on idea into a symbol
③message(信息):identifies the encoding thought
④channel(渠道):the means of transmission(传播途径)
⑤noise(干扰):anything distorts the messages
⑥receiver(接受者):the person who attends to the message
⑦decoding(解码):assigning meaning to the symbols received
⑧receiver response(接受者反应):anything the receiver does
⑨feedback(反馈):the portion which the source has knowledge and to which the source attends and assigns meaning
⑩context(场景):help define(使明确) the communication
思考题:
1.Discuss the four trends that make our world more interdependent.
①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便捷的交通系统)
②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革新通信技术)
③economic globailzation(经济全球化)
④widespread migrations(广泛的移民)
2.What are the three ingredients(组成) of culture?
①artifacts(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ducts people produce)
②behavior(what they do)
③concepts(共有观点)(what they think)
3.How to understand cultural iceberg?
just as an iceberg, culture has some aspects that are observable and others that can only be suspected an imagined. Also like an iceberg, nine-tenth of culture is below the surface
4.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特点) of culture?
①shared
②learned(enculuration 文化习得:learning one's culture)
③dynamic(动态的)(accultration文化适应:adopts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another culture)
④ethnocentric(ethnocentrism文化中心主义:own cultural background is
superior)
5.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munication?
①dynamic(动态性);②irreversible(不可逆转的)③symbolic(符号的)④systematic(系统性)⑤transactional(互动性)⑥contextual(语境)
Unit 2-4
1 Pragmatics(语用学):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that language has on human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
2 Semantics(语义学):a system that associates words to meaning. It is the study of the meaning of words.
3 Denotation(引申含义):the literal meaning or definition of a word --- the explicit, particular, defined meaning.
精讲案例:
Case1.Case3(p17).Case4(p19).Case2(p43).Case3(p45).Case1(p67).Case3(p69)
思考题:
1.How is Chinese addressing different from American addressing?
①In Chinese the surname comes first and is followed by the given name; in English this order is reversed.
②In China seniority(资历)is paid respects to.
Nowadays, many English-speaking people tend to address others by their given names, even when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
(About addressing by relationship)Chinese often exten kinship terms to people not related by blood or marriage.
Americans tend to use just the first name and leave out the term of relationship. Chinese use a person's title、office、or profession to indicate(表明) the person's influential(有权势的)status .In English, only a few occupations or titles could be used,such as doctor, governor, mayor, professor, nurse and captain.(p24)
2. What are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compliments?(赞美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Creating or reinforcing(加固) solidarity, greeting people, expressing thanks or congratulations, encouraging people, softening criticism(委婉批评),starting a conversation, or even overcoming embarrassment(窘迫).
Unit 5
1 Chronemics(时间学):The study of how people perceive and use time.
(1) Polychromic Time: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doing only one thing at a time.
(2)Polychronic Time(多元时间观念): being involved with many things at once. 2 Proxemics(空间学):Refers to the perception and use of space.
3 Kinetics(身势学):the study of body language.身势学
4 Paralanguage(副语言):Involving sounds but not word and lying between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
精讲案例case1(p85).case3(p87).case5.6(p90).case7(91).
思考题:
1. What are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M-Time and P-time?
M-Time think time is perceived as a linear strucure.认为时间是线性的
P-Time is less rigid(刻板)and clock-bound,more flexible and more human-centered.
2. How is the Chinese writing style different the American writing style?
The Chinese employ a circular approach in writing. In this kind of indirect wr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agraph may be said to be ‘turning and turning in a widening gyre’. The circles or gyres turn around the subject and show it from a variety of tangential views, but the subject is never looked at directly. A paragraph is set off by an indentation of its first sentences or by some other conventional devise, such as extra space between paragraphs.
In contrast, the Americans are direct and linear in writing. An English expository paragraph usually begins with a topic statement, and then, by a series of subdivisions of that topic statement, each supported by example and illustrations, proceeds, to develop that central idea and relate that idea to all other ideas in the whole essay, and to employ that idea in prop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ther ideas, to prove something, or perhaps to argue something.
3. What are the different feature of m-time and p-time? P97
M: Do one thing at a time
Take time commitments seriously
Are committed to the job
Adhere religiously to plans
Emphasize promptness
Are accustomed to short-term relationships
P: Do many things at once
Consider time commitments an objective to be achieved, if possible
Are committed to people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Change plans often and easily
Base promptness on the relationship
Have strong tendency to build lifetime relationships
M-time is noted for its emphasis on schedules, segmentation, punctuality and promptness. It features one event at a time and time is perceived as a linear structure.
P-time is less rigid and clock-bound. It features several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and time is perceived as more flexible and more human-centered.
4. What different worldview can be drive from Buddhism(佛教) and Christianity(基督教)?
Buddhists do not believe in a god or gods who created the world. However, they do believe that there is a supreme and wonderful truth that words cannot teach, and ritual cannot attain.
Buddhists are not favorably disposed to the notion of free enterprise and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well-being. Seen from a western worldview, having no desires adversely affects motives for personal enrichment and growth generally. Thus, little support is accorded to free enterprise.
Christianity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work and free ownership of property. Protestant, in particular, sees the salvation of the individual through hard work and piety.
5. What is the American cultural value like in terms of value orientation?(美国文化价值取向)
As far as the human nature is concerned, the American culture holds that it is evil but perfectible through hard work.
As to the relation of man to nature, they think mankind can conquer the nature. They also have a linear time concept and therefore they are future-oriented. They focus on doing and think that only actions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ey are quite individualistic and therefore they focus less on the benefits of the group.
6.Discover the meaning of some common gestures in English
篇四:《教学论》术语
The Term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achievement test 成绩测试
acquisition 习得,语言习得
acquisition 语言习得顺序
active mastery 积极掌握
active vocabulary 积极词汇,主动词汇
affective filtering 情感筛选
aim,objective 目的,目标
analysis of errors 错误分析
analytic approach 分析教学法,分析法
analytical reading 分析性阅读
application to practice 运用于实践
applied linguistics 应用语言学
approach 教学路子
aptitude test 能力倾向测验
Army method 陆军法
associative learning 联想性学习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辨音能力
auditory feedback 听觉反馈
auditory memory 听觉记忆
auditory perception 听觉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
audio-visual method 视听法
aural-oral approach 听说教学法,听说法
aural-oral method 听说法
B
basic knowledge 基本知识
basic principle 基本原则
basic theory 基本理论
basic training 基本训练
basic vocabulary 基本词汇
behaviourism 行为主义
bilingual 双语的
bilingual education 双语教育
blank filling 填空
C
chain drill 链式操练,连锁操练
choral repetition 齐声照读,齐声仿读
class management 课常管理
classroom interaction 课常应对
cloze 完形填空
coach 辅导
cognitive approach 认知法
common core 语言的共同核心,语言共核
communicative drill 交际性操练
communicative exercise 交际练习
communicative langunge teaching 交际派语言教学法,交际教学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集体语言学习法
comparative method 比较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
comprehensible input 不难理解的输入
comprehensive method 综合法
computer-managed instruction 计算机管理教学
concord and coordination 默契与配合
console 控制台
consonant cluster 辅音连缀
context 上下文
controlled composition 控制性作文
course density 课堂密度
course design 课程设计
cramming method 灌输式
cue word 提示词
curriculum 课程,教学大纲
curriculum development 课程编制,课程设计
cultural objective, aim 教养目的
cyclical approach 循环教学法,循环法
D
deductive learning 演绎性学习
deductive method 演绎法
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 延缓听觉反馈
demonstration 演示
demonstration lesson 示范教学
describe a picture in writing 看图说话
describe a picture orally 描写语言学
diagram 图解
diagnostic test 诊断性测验
dicto-comp 听写作文
direct application 直接应用
direct comprehension 直接理解
direct learning 直接学习
direct method 直接教学法
E
educational objective, aim 教育目的
EFL 英语作为外语
EGP 通用英语
ELT 英语教学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英语作为外语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
English environment 英语环境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学术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rupose 普通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专用英语
ESOL English fo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供非英语民族使用的英语 English medium school 英语授课学校
English teaching;teaching English 英语教学
ESD(English as a Second Dialect) 英语作为第二方言
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ESL Programme(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Programme) 英语(第二语言)教程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专用英语
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英语
evaluation 评语,评价
examination 考试
examination question 考题
experimental method 实验法
extensive reading 泛读
external speech 外语言语
extra-curiculum activity 课外活动
extra-curriculum club,group 课外小组
F
facial expression_r 面部表情
feedbace 反馈
film projector 电影放映机
filmstrip 电影胶片
final stage 高级阶段
first language 第一语言,母语
formative evaluation 自由作文
free practice 自由练习
frequency of word 词的频率
al approach 功能法
al syllabus 功能派教学大纲
word 功能词
G
general linguistics 普通语言学
gestalt style 格式塔式(学习),整体式(学习) gesture 手势
getting students ready for class 组织教学
global learning 整体式学习,囫囵吞枣式学习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