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英雄泪残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3:22:59 单元作文
英雄泪残雪单元作文

篇一:残雪 灵魂的历程

十 残雪:灵魂的历程

80年代下半叶,当残雪以其怪异的语言表达出她那充满诱惑的、但又不可穿透的奇思异想时,评论界曾力图对她的文本作出某种确定的归类。但这些尝试多半都是不成功的。所以年代以来,尽管国外不时传来好评,国内评论界却一直对残雪保持着意味深长的沉默,既像是在“凝视”(对残雪的作品的确需要长久地凝视),又像是在走神。1993年出版的《圣殿的倾圮——残雪之谜》(贵州人民出版社),全面搜集了年代国内外对残雪作品的最有分量的评论包括残雪自己给自己写的评论(创作谈等等),但在国内评论界似乎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人们对“残雪现象”逐渐失去了耐心和兴趣,也许还会以为她出道“早了点”,若在今天,说不定还能弄个“私小说”之类的头衔戴戴。而现在却成了不好归类、因而也不好评论、很可能“进不了文学史”的人物。我不知道这是残雪的悲哀,还是中国评论界的悲哀。

从某种意义上说,残雪是最早意识到建立一种自我现身的新型人格这一使命的作家,这最初体现为她特有的叛逆人格的形象。她几乎一开始就不是从“寻根”的立场,而是从批判寻根的立场切入文学创作的。当她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分身术”时,她与史铁生一样进入到了灵魂的内部探险;但与史铁生不同的是,残雪的主要人物虽也是由一个理想原型分化而来,但这些人物在残雪那里往往处于极其尖锐的对立之中,不仅反映出原型人格内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而且体现了一种撕裂的内心矛盾;由于这种矛盾,残雪的原型人格呈现出一种不断打破自身层层局限向上追求的精神力量在史铁生那里,他强调的是“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我的

全部印象才是我”这一语言学上的悖论,但“我的全部印象”还仅仅是各种可能性的交叉、重叠和独立发展;它们各自都有内心的矛盾冲突,但它们相互之间却和平共处、各展丰姿,而没有一种强烈的冲突和意向贯穿其中,使它们拧成一股巨大的情绪。读史铁生,你会感到命运的忧伤和思绪的颤动,你会伴随他的一个个人物渡过思想和灵魂的悲欢离合,你也许还会有一种冲动,要经过他们去把握真正的真理;但你不会找到一条超过他们的途径。各种可能性似乎都被穷尽了,你当然还可以思考,但你不知道如何迈步,你陷在命运之网中。相反,残雪则是新型人格成功“突围”的一个确定的标志,在她身上,你可以发现同样存在着你所感到的困惑、苦恼和矛盾,但除此以外,你还可以看出一种固执而强韧的生命力,它顽强地忍受着身心的煎熬,与命运作对显然,史铁生《务虚笔记》中的“我”还只是各种可能世界的发现者,而不是创造者,“我”还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存在,而是被命运、被各种偶然性、各个不同的“门”牵引着、诱惑着,“我的全部印象”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能动的主体性的“我”,书中的“我”还仍然只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在残雪这里,她的世界首次成为了她自己的“在世”(In-Well-sein),成了她所创造出来的可能世界;是她把“无无意义的东西”,变成了“有”有意义的东西,将现实锻造成了可能性,并自觉地努力去实现这种可能性。对于她来说,没有什么偶然性的“门”,人的存在只有惟一的真正命运,那就是拼尽全力去撞击那惟一的世纪之门,开出一片从朱有过的新天地,否则就未曾存在。

然而,残雪的孤军奋战最终把她引向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即:她既要抛弃这个无意义的现实世界,又热衷于介入人世的纠纷,以俗人自居并与俗人为伍。我们在残雪那里看不到史铁生那种智识阶层的优雅、超然和深沉的思绪,有的只是庸俗的市民心态和粗鄙的行为动作,惟有语言,不论是对话还是行文,都具有可与史铁生相匹敌的纯粹性。实际上,这种语言正是残雪小说的灵魂,它以它的理智清明、简练畅达,而与它所表述的事件和人物的

猥琐、鄙俗、昏聩形成令人不快的尖锐对比,使人感到不是人物贬损了语言,就是语言

拔高了人物。但这正是残雪的妙处:她就是要使小人物、哪怕是只配称为甲虫、臭尸、石头和蝙蝠的庸人,都具有纯净的形而上的意义,她是从人的极限处,即人和非人的交界处,来探求人和人类本真的自我的。而这种探求又只有通过超越世俗常人的、来自天堂的“逻各斯上帝之言)才能进行。残雪小说中的这种巨大张力是对中国传统审美心态的一次彻底的颠覆,它直逼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生存意境,成为90年代中国文学一块绕不过去的路标。

(一)

当一个人睡到不知道的时候,从宁静的睡梦中一觉醒来,尚未想起现实和梦中的任何一个片断印象,就像一个婴儿,静静地看着窗外婆要的树影和游移的白云,这时候,他也许会以为他正在体验着他纯洁本真的自我,他多么愿意永远停驻于此,直到永恒。

然而,如果这时猛然有一声巨大的震响,或是一声断喝,或是一个炸雷,将他从床上惊得跳起来,惊出一身冷汗,逼迫他匆匆地起来去干他必须干、不得不干的事情,这时他也许会以为他真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他会感到委屈、无奈,并怀疑自己是否一定要服从这毫无道理的一声巨响的号令,使自己受到如此非人的折磨。

但还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这声巨响不是来自外界和他人,而是出自他自己的心底,甚至出自他的本能,又怎么样呢?当然,这种情况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却不能否认有些人就会发生,特别是当人们开始习惯于时时观看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最深处的声音,这种情况就会加强起来,以至于不能自已。他会成天心事重重,似惊似乍,患得患失,走火入魔他也许并不满意于自己的处境,并不心甘情愿地屈服于内心的命令,这种命令给他在人世上的生活带

来无穷的尴尬和烦恼,把他本人搞得神经兮兮,人不人鬼不鬼,使他忍受着地狱的煎熬;但他没有办法,他只能倾听,而且还要听清、听懂。他从此开始了更近地进向发出那个声音的所在的内心历程,一轮又一轮地,他不断寻求着这个声音的方向,希望通过不断放弃自己的良好的自我感觉,包括自己的自尊感、自我纯洁感甚至无辜感,来排除一切妨碍他悉心倾听的嘈杂的噪音。他像一个黑暗地狱里的罪犯,怀着万事皆休的恐惧和绝无希望的沮丧,去急切地迎向自己内心的天堂之光、思想之光。

您好,恐怖!

您好,冥府!还有您,最深沉的地狱,

欢迎您的新主人,他带来一种

思想,不因地点、时间而变更

思想全凭自己,它本身可以

使天堂变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天堂

(弥尔顿:《失乐园》,金发燊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2页)

可以说,人真正认识自己,不是在他无所作为地凝视着空旷的蓝天的时候,而是在他起来行动、力图毁灭和建立一些东西的时候;不是在他纯洁无辜的时候,而是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罪孽的时候;不是在他满怀希望地迎接“美好的明天”的时候,而是在他直接面对死亡、万念俱灰而又还不甘心的时候。惟一地鞭策着人去认识自我、寻求自我的,不是道德理想,不是文化教养,不是历史使命感,甚至也不是“美”,而是强大的生命力,是“活”的冲动。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成了“无”。然而,正是通过对“无”的领悟,一个人会发现有”的意义,即:不活白不活。不活,就连死(虚无)也不存在;但我已经活着,没有什么阻止我活它一个完整,即面对死亡去活。只有面对死亡的活才是完整的活,也才是真正的我活这样,“活着”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来也就是一个人寻求自我的过程。这远不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而是一种折磨、一种警惕、一种自我拷问和自我荼毒。他时时要问自己:我是活着,还是正在死去?他从一切迹象中发现自己“正在死去”的朕兆,于是他振作起来,凭借逐渐僵硬、

腐烂和生蛆的肢体,潮红满面、目光炯炯地去作最后的挣扎。当他不顾头发脱落、虫牙蛀蚀、背上生疮脚底流脓,拖着这一身烂肉仍在追索那神秘的灵魂之光(“紫光”,见残雪:《公牛》时,他真正体会到了“活着”的不易。当然,归根结底,他逃不出死神的魔掌,因而实际上,“活着”和“正在死去”本来是一回事;他的一切活的欲望和怕死的挣扎都不过是自欺。正当他使自己生动起来、活跃起来时,他就已经又向死神靠近了一步,他所创造的新的活法在死神面前仍然是、并且永远是一样的,没有意义的。然而,“自欺”恰好证明了“自”(自我)的存在,这存在先于一切“意义”或“价值”,实际上也先于死(虚无),并将死作为自身的一个环节、一个使自己继续存在并越来越存在内在动力,而使存在成为世间惟一可能的事实。所以,这种本源的自欺恰好成了生命战胜死亡的最现实最有力的一种方式,即一种面对死神的幽默和调侃:尽管我知道死是必将到来的,尽管我知道我的死期已近,我仍然要像我将永生那样的活一回。实际上,也只有对死亡临近、随时可能遭遇的意识,才足以使我抱定这种使自己永生的决心。只不过这种永生并不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境界”,似乎在这种境界中再没有什么新东西产生;正相反,永生是一个无限上升的过程,一种追求,一种永恒的不安息和绝对的自否定。

残雪的作品,就是人类追求永生的一个象征。

1983年,残雪写成了她的《黄泥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是一个“事件”(Ereignis),一次“事情本身”的真相显露。作为一部早期作品(处女作),残雪力图使每个中国人直接面对他们“正在死去”这一事实,这个事实,在后来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几乎是逐字印证了。当今天人们回过头来读到这部作品中充斥于目的“世纪末”情绪时,常常会惊叹残雪对当代文学走向的预见性、超前性然而,这种从字面上(环境污染、人性沦丧、道德滑坡、人文精神失落等等)对这部作品的各种分析和评论,以及从中引出的“文化批判”、“国民性批判”的结论,在今天看来又已经远远不能解释作品的内在精神意蕴了。《黄泥街》的超前性(尽管它只是一部早期作品)决不限于90年代,而且从本质上来说,它也不光是一种“批判”,而是人的生存处境的一种本真的崭露。当然,这一点,就连残雪本人一开始也是模糊的,她只是随着后来创作的一步步深入和深化,才逐渐悟到她真正要说的是什么。这就不免使她的这部早期作品带上某种尚不成熟和不纯粹的特点。例如,其中大量借用了“文革”的术语并利用了对文革进行“拨乱反正”的群众心理,对黄泥街的生活和黄泥街人的描述多少带有一种“类型化”、概括化,结构也比较松散。给人的整个感觉似乎是,作者出于对社会的腐朽、人心的堕落的深恶痛绝,非要以这种不堪入目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来警醒世人、鞭挞时弊。不过,也有一些迹象表明,这部作品在深层次上其实另有深意。

首先是“王子光事件”的出现,用前述眼光来看就无法作出透彻的解释。在《黄泥街》中,残雪把王子光的到来称之为“改变生活态度的大事情”:

“这条街上的人们都记得,在很久以前,来了一个叫作王子光的东西。为什么说他是一个‘东西’呢?因为谁也不能确定王子光是不是一个人,勿宁说他是一道光,或一团磷火。这道光或磷火从那些墨绿色的屋檐边掉下来,照亮了黄泥街人那窄小灰暗的心田,使他们平白地生出了那些不着边际的遐想,使他们长时期地陷入苦恼与兴奋的交替之中,无法解脱”(《黄泥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5、66页,下引本书只注页码)

“如果没有王子光这类事情,我们黄泥街也许永远是一条灰暗无光的小街,永远是一条无生命的死街,永远被昏黄的小太阳静静地曝晒着,从来也不会发生哪怕一件值得永久纪念的小事,从来也不会出一两个惊世骇俗的大英雄然而从齐婆在厕所边进入那种太阳和冬茅草的意境那一瞬间起,黄泥街的一切都改变了。矮小破败的茅屋蠕动起来,在阳光里泛出一种奇异的虎虎生气,像是弥留之际的回光返照,屋顶上枯萎的草向着路人频频点头,宛如里面灌注了某种生命的汁液。黄泥街新生了”(第67-68页)

这些话,尽管带有调侃,却含有某种严肃的意味。当然,所谓黄泥街的“新生”,只不

过是在黄泥街搅动起了更为疯狂的污泥浊水,各色人等都在以自己的阴暗心理猜度、揣想王子光这个“人”及他的到来这件事的意义,甚至怀疑他的存在。于是围绕着这个“案件”,流言四起,有人调查他的“身分”,有人说他“死了”,朱干事和区长则忙忙碌碌地通宵为王子光事件“备案”。但最令人慌乱的是人们一个一个地“失踪”:王四麻、老孙头、老郁、杨三癫子??许多人莫名其妙就死了但毕竟,王子光使黄泥街人终于有了盼头,有了一个关注的对象。他们尽管语言不通,互相说着不相干的话,但一提到王子光,便双目生辉,精神焕发。正如老孙头说的:“王子光的形象是我们黄泥街人的理想,从此生活大变样”(第66页)。但这种形象是“一种极神秘,极晦涩,而又绝对抓不住,变幻万端的东西,也有人说那是一种影射,一种狂想,一种粘合剂,一面魔镜??”(第66页)“只有那种老于世故,而又永远保持着天真纯洁的人,才会在冥冥之中‘悟出’它(第67页)然而这个神秘的王子光,黄泥街人的灵魂之光,不是人们想要来就会来的。他来无影去无踪,“来一来,又不来了”(第91页)。人们拼命想搞清王子光的身分,以及他“穿什么衣服”,是否“带着黑皮包”,力图用这些外在标记来把握他、理解他。“其实王子光究竟是不是实有其人,来人是不是王子光,是不是来了人,没人可以下结论”。(第89页)尽管第宋婆后来宣布,王子光其实是一个普通人,已经跳楼身亡了,但人们仍不甘心,于是又构想出了“王四麻案件”王四麻是不是一个真人?人们一会儿说他就是王子光,一会儿说他是区长本人,一会儿说他是张灭资。其实正如区长说的:“几乎黄泥街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王四麻”(第139页),“无法区分”(第177页)。

从王子光到王四麻,都是黄泥街层出不穷的生命活力的象征这种生命活力是丑陋的,令人恶心的,黄泥街人生活在肮脏污秽的环境中,吃的是泥巴、蝇子、动物死尸,喝的是阴沟水,住的是朽烂了的茅草屋顶,到处是恶臭和垃圾粪便;人们相互之间充满了恶毒和怨恨,家庭成员没有半点温情。然而,他们是何等强健、何等具有耐受力啊!他们忍受着热昏的阳光,空气中咸津津的尸灰和腐臭,河里泡胀了的动物和人的死尸,屋里的老鼠、毒虫和鬼笔菌,身上里里外外的脓疮、疱疖和无名肿毒,却仍然在热切地关注着意识形态问题和审美问题,以一种可笑、可怜、可鄙然而毕竟令人感动的方式表达着他们不甘沉沦的人性闪光和生命的韧力。正因为如此,残雪看待这些愚昧昏聩、怯懦猥琐甚至穷凶极恶的黄泥街人的眼光,竟是那么温柔、深情,有如耶稣基督的大慈大悲:

“哦,黄泥街,黄泥街,我有一些梦,一些那样亲切的,忧伤的,不连贯的梦啊!梦里总有同一张古怪的铁门,总有那个黄黄的、肮脏的小太阳铁门上无缘无故地长着一排铁刺,小太阳永远在那灰蒙蒙的一角天空里挂着,射出金属般的死光

“哦,黄泥街,黄泥街,或许你只在我的梦里存在?或许你只是一个影,晃动着淡淡的悲哀?

“哦,黄泥街,黄泥街??”(第65页)

从这一角度看,黄泥街是一首温情的诗,生命之诗。作者是怀着巨大的诗情从一个无限的高度在俯视人间这些不甘寂寞的生灵。这些句子的确是真正的诗:

“我曾去找黄泥街,找的时间真漫长——好像有几个世纪梦的碎片儿落 在我的脚边——那梦已经死去很久了”

“夕阳,蝙蝠,金龟子酢,酱草老屋顶邃远而异样;夕阳照耀,这世界又亲切又温柔;苍白的树尖冒着青烟,烟味儿真古怪在远处,弥漫着烟云般的尘埃,尘埃包裹着焰火似的小蓝花,小蓝花隐隐约约地跳跃”(第193页)

卡夫卡曾有一段话,恰好可以准确表达残雪的这种悲悯的温情:

“没有人能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 转引自林和生:《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残雪的《黄泥街》也正是一首地狱里的温柔的歌,她既高居于她的每个人物之上,她同时又是她的每个人物。她如此敏感地体味到地狱的可怖和难熬(在这方面,她的敏感性超出了同时代每一个作家,并因此获得了“怪才”的称号),她同时又为这些鬼魂的西西弗斯式的旺盛精力而感叹、而歌唱。“黄泥街”既是她周围的烈火熊熊的可怖世界,又是她自己那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内心世界”。当然,后一种说法其实比前一种说法更深刻,也更正确,只不过《黄泥街》作为一部早期作品,还带有某种“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痕迹。但真正说来,残雪的一切创作都可以说一开始就是向内深入的,她走了一条与中国传统“文以载道”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完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文学道路,她的许多作品(包括最晚近的作品)也许都可以从“文化批判”和“国民性批判”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如《突围表演》、《思想汇报》等),正如卡夫卡至今还被多数评论家目为“资本主义批判”、“控诉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传声筒一样;但这种解读毕竟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导向错误的方向的。她与卡夫卡所进行的其实是一种人性的反省,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的发现和再发现。正如格利高里只有在变成一只大甲虫时才如此深切地体验到人与人的爱的需要一样《变形记》,黄泥街人也只有在万劫不复的地狱生活中才突现出人的生存意志的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力。

就这样,残雪从《黄泥街》开始,走上了一个不断挖掘和寻找自己的自我的艰难历程。她有意识地从苦难中,从人心最隐蔽、最阴暗的角落中,从地狱中去发现她的“真我”。她看出这个“真我”不是一个可以抓得住的东西,而是一个矛盾,因而是一个在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向内“旋入”的过程这个矛盾就是自欺。在人心的最阴暗处,人类所曾经有过的或自以为有过的一切真诚、赤诚、纯真、纯情、童心、赤子之心全都破灭了,只剩下自欺。但残雪还保有最后惟一的一种真诚,这就是知道这是自欺,并力图发现自己的自欺这就是充满在残雪作品中的那种一般人无法看见的最高级、最深刻的幽默的来源。当一个人欺骗(自欺,或欺人)时,他意识到这是不能不如此的,只要他开口说话,他无论如何都在欺骗,于是他姑妄言之,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如梦如幻的“故事”来,同时却将“言外之意”赋予语言本身,一面滔滔不绝、酣畅淋漓,一面却与自己的角色永远小心地保持距离为进一步深入自身留下余地或留下一个着力点、跳板——这就是幽默。幽默的自相矛盾性就在于,每个人物既是在狂热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目标,在真诚地向着更高级的生存状态挣扎,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挣扎的终归无效,因而又在嘲笑或自嘲地看待自己的追求,意识到自己在地狱中如此绝望的处境;但尽管如此,他仍然听任自己的生存意志去作冒险开拓,而不是看破红尘、一了百了。这就表现出生命本身的幽默本质,它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盲目乐观的,而是幽默的。

因此,当我们用通常的“批判现实”、“揭露丑恶”的眼光来看待和评论残雪的小说时,一开始就犯了两个无法挽回的错误:第一,我们没有看出,现实人性的丑恶在残雪这里并不是、至少首先不是一个“批判”的对象,而是无可回避、不可改变的普遍事实。谁也没有资格站在干净的岸上去“批判”和指责沉沦在罪恶之中的人类,就像谁也没有资格用石头去掷那位可怜的卖淫妇一样(见《新约约翰福音》第7章,《路加福音》第章也说:“瞎子岂能领瞎子”)。当残雪将现实的丑恶以敏感的心放大十倍展示出来时,她不过是揭示出了人们通常视而不见的人性的真象:人性本恶,一切嫉妒、虚荣、狠毒、残忍、狂妄、自私,都是人所固有的生命活力的体现,也是一切伟大事业得以成就、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原始动力。第二,我们更难发现,这种人生的丑恶其实并不是、或主要不是展示在“社会”、“文化”、“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而是作为残雪的内心世界而得到一层比一层更加深入的揭示的这一点,在《黄泥街》中还不是十分明显,但已有迹象表明,“黄泥街”所展示的也不过是残雪的内心,各个“人物”只是她自造的心象,是她内心纷乱的矛盾、极端的感受、绝望的冲撞和狂热的追求的象征化和情绪化的体现。这在后来的《苍老的浮云》中便明确突现出来了:一切外部冲突(亲戚、邻居、同事等)都成了更善无和虚汝华这一对主要矛盾的诱因和营养;而这一对

篇二:高三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高三阶段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卷

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对....

的一项是( ) A.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jùn)永的哲言,或要我恪.(kè)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逝之后,她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B.在亵.(xiè)渎一切、消费一切的氛.(fēn)围中,精典正在被调侃、嘲讽、戏说所清解,人们心中只残留下少得可怜的一点美好回忆。

C.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jué)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zhuó)文字的份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在雨中,尽情敞开自己的心扉,让雨淋湿是多么惬.(qiè)意啊!然而许多人在美丽的雨天却成了匆匆过客,忘了咂.

(zā)摸品味一下自然赋予的香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

的一项是( ) A.在2012年10月5日结束的中网女单四分之一决赛争夺战中,中国金花李娜不孚众望....,连下两城轻松击败对手,晋级赛事四强,并正式锁定了年终总决赛资格。

B.面对三聚氰胺奶粉重现市场这个事件,政府各职能部门应闻风而动,上下其手....,彻底追查,促进食品市场环境安全有序。

C.老舍先生的《茶馆》聚国事家事、世态人情于一室,句句如探骊得珠....,让我们在啼笑中感知民众的无奈与时代的黑暗。

D.2012年10月3日(美国时间),美国总统大选首场电视辩论,奥巴马谈到很多华人关注的焦点议题,言辞激切,兴之所至,搓手顿足....。 3.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成都人,龚健委员还有个心愿:成都要以传统川菜纳入中国著名菜系的契机,充分利用成都作为川菜发源地的优势,使川菜成为常州招商、旅游的一个新载体。

B.在市人民医院,无论同事还是病人,一提起妇产科主任马苗,褒扬之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C.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2011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了较大的转向,控制通胀是这一年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内容,也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了更详细的表述。 D.石启康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精神,既要在“新型”“带动”上做文章,更要在“加速”上下功夫,进一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4.下面是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顺序已经打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1高楼聊引望 ②孤舟尽日横 ③沉思忽自惊 ○4杳杳一川平 ○

5野水无人渡 ○6古寺语流莺 ○7旧业遥清渭 ○8荒村生断霭 A.○

1○4○2○5○8○6○7○3 B.○1○4○8○6○5○2○7○3 C.○

1○4○5○2○8○6○7○3 D.○7○3○1○4○2○5○8○6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上梅直讲书

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

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

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

斯道也。轼愿与闻。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卒:完毕,结束 B.亦何以易.此乐也 易:改变,引申为替代 C.非左右为之先容.. 先容:宽容 D.从.

车骑数十人 从:使??随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 B.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表示自己对梅尧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

C.苏轼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D.文章直叙苏轼早有仰慕欧阳修、梅尧臣之心,后受到他们的赏识。于是一到京城苏轼就登门拜访求教。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3分)

译文: (2)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3分)

译文: (3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4分) 译文: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句子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黔敖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B.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C.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D.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8分)

鹧鸪天〃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句①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 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②蹴下来。

【注】①“句”,通“勾”,弯曲之意。②琼瑶:指雪花。

(1)周汝昌先生认为此词充满了“生趣”,请结合上片内容,说说你对周汝昌先生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答: (2)有人认为下片中的“斗”字用得极妙,请对“斗”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诗经》)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曹操《短歌行》)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简答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 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 “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C.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 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13.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佛教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 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C.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 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14.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4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壮美的印江

聂鑫森

①嵌在黔东北的 印江 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未与其晤面之前,我常把她想象成湖南湘西的凤凰,玲珑的城廓,宁静的村寨,山如黛眉,水似眼波,歌舞翩跹,银饰丁当,说不尽的秀润与妩媚。

②我与几位文友应邀去了印江。先到贵阳,再乘车近7小时始达,真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③几天来,我们走访 印江县 城,街市井然,新楼亮丽,澄碧的印江水,窄窄,款款,穿城而过;到处绿树蓊郁,清凉可人,那枝丫间无意中便会绾住一段少男少女的歌谣;杜鹃花红红粉粉,肆意地开得正盛。我们踏勘山环水绕的村寨,茶园、果园、稻田,一片接一片,绿意盈盈,而在结构精美的吊脚楼、桶子屋,燃着灿若红莲的火塘,奇瑰的传奇故事,在口口相传中繁衍生长。我们在紫薇园,观赏土家族婀娜多姿的摆手舞;在合水镇木黄河边的古作坊,看薄如蝉翼的白皮纸如何诞生;在 梵净山 半山腰的护国禅寺方丈室,听年过九旬的高僧细说因缘……印江,你是如此静穆,如此娟丽,如此纤柔。

④不,这不应是印江全部的内蕴,当采风活动日渐深入,兀地触摸到印江强烈而雄劲的脉跳时,我眼中的印江分明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壮美,喷涌出震撼心脾的伟力和热情。

⑤到印江不可不去梵净山,它绝不是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而是充满着无羁的野性,山峰陡峭,断崖如削,沟谷幽晦深邃,泉瀑奔涌呼啸掷出万钧沉雷。与之相配的怪石嶙峋狰狞,奇树傲岸挺拔,翠竹剑戟横空,连四时开放的杜鹃花也凝重如血。到了梵净山,不可不飞身登绝顶,日出或日落,霞云簇拥,山顶铸金,这?红云金顶?何其气象万千。当一番潇潇春雨过后,天兀地晴亮,金顶会出现巨大的环状佛光,登临者的身影镶嵌环中,何等壮观啊! ⑥?似痴如醉弱还佳,露厌风欺分外斜?,宋人杨万里所描绘的紫薇花,不过是一种小型灌木,袅袅婷婷,与病美人何异?但在印江永义的紫薇园,却屹立着一株历千余年风霜,高30余米的紫薇树,属第三纪残遗植物,在神州大地仅此一株。一年开花一次,脱皮一次,但种子落地不生,枝条嫁接不活,与园中各类紫薇科植物迥然不同。多少紫薇在无尽的劫难中,从外形到内质,不断虚化和蜕变,成为纤弱的种群,顾影自怜。而这株千年神树,永远保持硕大的体魄和刚毅不屈的品格,在开花和脱皮中不断新陈代谢,以恪守坚贞不渝的信念,如一面猎猎飞扬的旗帜,昭示着生命的真谛。不可再生,不可嫁接,正如一种壮美的精神气质不可复制,不可克隆。

⑦在灯影交织的严家祠堂,我们观赏过遒劲古拙的傩戏,那充满诡秘的一招一式,将远古初民的遗风流韵,肆无忌惮地渗入现代生活的图景,激腾起都市一族对大自然的由衷拜服。在庙会的开幕式上,土家族的长号唢呐向天而吹,其声沉宏峭拔,穿空裂云,让闻者心胆俱壮。在木黄河边生产白皮纸的作坊里,粑窝冲绒,粗重的木杵撞击石臼所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声音,揭示着传统文明不竭的张力。

⑧那个夜晚,星月交辉,印江城?火树银花触目红?。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的各路好汉赤膊赤脚,和着雄浑的锣鼓声、长号唢呐声,舞着龙灯呼啸而来。于是壮汉们举着缠绕鞭炮的长竹竿,捧着填满硝药的大竹筒,蓦地?杀?入龙阵?打火炮?和?打花?。鞭炮点燃了,烟花点燃了,一声声的炸响,一团团的火焰,在舞龙汉子的身前身后翻腾喷溅,于是欢声更高,龙影更疾。我看见火光在赤脚下流淌,火焰在古铜色的脊背上滚动,没有人稍有怯色,没有人略显彷徨。只听见舞龙汉子齐刷刷呼喊:?呵嗬———呵嗬———?

⑨他们曾这样踏着火光走过漫长的历史,他们曾这样呼喊着塑造印江的山山水水。在火光和呼喊声中,我看见跨在龙背上的印江........

,如此壮怀激烈,如此意气飞扬,如此威风八面! ⑩印江啊,壮美的印江!

15.作者写的是印江,为什么要从凤凰写起?(4分)

答: 16. 印江的壮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答: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英雄泪残雪)

17.文章第九段,是虚写还是实写?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跨在龙背上的印江”有何象征意义?(5分) 答: 18.作者在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任选三处分析。(6分)

答: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同我谈谈呀,聪明小伙子,"麦克斯说,"你以为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啦?" 乔治一言不发。

"我来告诉你,"麦克斯说。"我们准备杀一个瑞典佬。你可认识一个大个子瑞典佬,叫做奥利〃安德烈森的?" "认识。"

"他每天晚上都到这儿来吃晚饭,可不是吗?" "他有时候到这儿来。"

"他是在六点钟到这儿来的,可不是吗?" "如果他来的话,是这时间。"

"我们全都知道,聪明小伙子,"麦克斯说。"谈点别的事儿吧。去看过电影吗?" "偶尔去一趟。"

"你应该多去看看电影。对像你这样一个聪明小伙子说来,看电影真快活。" "你们干吗要杀奥利〃安德烈森?他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地方?" "他从来没有机会对我们怎样过。他连见也从来没有见到过我们。" "他只是要和我们见一次面,"艾尔从厨房里说。 "那你们为什么要杀他呢?"乔治问道。

"我们是替一个朋友杀他的。只是受一个朋友之托,聪明小伙子。" "住口,"艾尔从厨房里说。"你他妈的话太多了。"

"唔,我得教聪明小伙子乐一乐。可不是吗,聪明小伙子?"

"你他妈的话太多啦,"艾尔说。"这个黑鬼和我这个聪明小伙子就会自得其乐。我把他们捆得象修道院里一对女朋友那样。"

"我还以为你真是在修道院里呢。" "你懂个屁。"

"你是在一个清静的修道院里,你就是待在那儿。" 乔治抬头看看时钟。

"如果有什么人进来,你就对他们说,厨子出去啦,如果他们还是赖着不走,你就告诉他们,你可以进去亲自烧给他们吃。懂吗,聪明小伙子?"

"懂,"乔治说,"那么,过后你打算怎么处置我们呢?"

"那得看情况喽,"麦克斯说。"这是你们一时间决不会知道的许多事情之一。"

海明威的小说很少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揭示人物性格。这是海明威的《杀人者》中的一段,请结合他们的语言和行动分析乔治、麦克斯和艾尔各自的性格特征。 答: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

【注释】伯夷、叔齐:相传是商末孤竹国君的儿子,因相互谦让君位而逃奔周国。后来因周武王出兵,讨伐

商朝,他们反对劝阻无效,便稳居到首阳山,?义不食周粟?而饿死。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解释孟子文段中“反求诸己”的意思。(5分)

(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见解。(7分)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还有人说,痛而善言,

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D。A隽juàn,B精典应为经典,C咬文嚼jiáo字

2. C。探骊得珠:比喻作诗文能得其旨要,抓住关键。A“不孚众望”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B“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段,串通作弊,含有贬义。D“搓手顿足”形容焦急不安的样子。 3. C。A句“以......的契机”句式杂糅,要么说“以......为契机”,要么说“抓住......的契机”。B搭配不当,“褒扬之言”不能与“油然而生”搭配。D句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既......更......”不能搭配,改为“既......又......”。

4. C。根据平仄排除AD,根据语义第一联的“杳杳一川平”说明先写水,再写村寺。 5.C先容:事先为人介绍、推荐或关说。 6.B,连词,表转折。(A项:自己\他们。C项:介词,在\句中停顿。D项:成为\语气词) 7.D “于是一到京城苏轼就登门拜访求教”错误。 8.(1)虽然这样,不被人接纳担忧什么呢?不被人接纳这样以后(更能)显现出(您是)君子。( “容”“何病”、“见”各1分)

(2)不久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执事”、“其”、“以为”)

(3)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足以依靠了。(“苟富贵”、“徒贫贱”、“恃”各1分;意思对1分。)

9.B,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10.答案:⑴本诗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2分)首句直抒诗人极度失意消沉、昏醉度日的心境,是抑,(1分)末句抒发诗人领悟到了要学会珍惜时光、从容乐观对待人生的道理之后的欣喜之情,是扬。(1分) ⑵用“偷”字更好。“又得浮生半日闲”只是客观的表达了又一次得到闲适之意,与首句“终日昏昏醉梦间”的心境不符,(2分)“偷”字则更具主观色彩,更能表现出诗人于“竹院逢僧话”后领悟到了要从容乐观地对待失意人生的积极态度。(2分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惟有幽人自来去

12.B(A错在后半句与原意不符,C错在将“具体表现”等同于“特质”,D错在“佛道二家”应是“知”“行”两者) 13.D(不亚于儒学的是学说思想方面) 14.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2分)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2分) 15.把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结合起来,丰富了文意,起到了衬托作用;(2分)同时能激发读者想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2分)(意思对即可)

16.印江的壮美主要表现在:梵净山的峭拔山势和壮观的“红云金顶”、 印江永义的千余年紫薇树、严家祠堂的傩戏、庙会的开幕式上土家族的长号唢呐、在木黄河边生产白皮纸的作坊里粑窝冲绒惊天动地的声音、印江城“火树银花触目红”。(6分)

17.(1)虚写。(1分)(2)升华主题,为文章结尾蓄势。(2分)(意同即可)(3)“龙”已经虚化,象征着壮美,“龙”又是中国的象征,用在这里象征着壮美的印江与壮美的祖国同行。(2分)(意同即可)

18.(1)开头部分表现作者对印江的好奇;(2)第三段表现了作者对印江风土人情的热爱;(3)第六段表现了作者对顽强生命的颂扬;(4)第七段表现了作者对文明的敬仰及对文明传承的期待。(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9.要杀人,这样的事唯恐别人知道,都会尽可能的隐瞒,可麦克斯却一个劲地跟乔治讲,杀谁、为什么杀,可见他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说话、胸无城府的人。而艾尔见麦克斯那么爱说,就强力制止,并且要把知道了他们情况的乔

治和黑鬼捆绑起来,表现了他的谨慎小心,心狠手辣。乔治很替奥利·安德烈森担心,处于劣势当中也时时想套出杀手的话,延缓他们的杀人时间,表现出他的机智和审慎。

20.(1)①严以律己,②宽以待人,③不计较过去的仇怨。(答对一点给1分)

“反求诸己”: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2分)

(2)孔子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2分)孟子也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2分) 见解:言之有理即可(3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③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21.略

篇三:唐诗50首

除夜有怀

朝代:唐代

作者:崔涂

原文: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章台夜思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庄

原文: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黄鹤楼

朝代:唐代

作者:崔颢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望蓟门

朝代:唐代

作者:祖咏

原文: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朝代:唐代

作者:崔曙

原文: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登金陵凤凰台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

积雨辋川庄作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蜀相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客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馀 通:余)

3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 通:唯)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长沙过贾谊宅

朝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原文: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春思

朝代:唐代

作者:皇甫冉

原文: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层城 一作:秦城)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5

篇四:纳兰词精华卷

纳兰词精华卷~喜欢诗词的朋友一定要转哟…

【木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蝶恋花】

卿热。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决(换玉旁)。若似月轮终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南乡子-为忘妇题照】

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

【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记。 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

篇五:文史典籍背诵

1.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2.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3.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迭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4.苏轼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 ,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 ,落硙(wèi) 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

7.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 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 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周邦彦《金陵怀古》:

佳丽地 ,南朝 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jì)鬟(huán) 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 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 来,伤心东望淮水 。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9.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0.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1.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外。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和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3.元好问:《癸?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脑露湃粘鼍?/p>

塞外初捐宴赐金 ,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 ,谁谓神州遂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 ,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

14.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词东坡韵》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15.许慎:《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