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两汉文化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2:51:23 作文素材
篇一:谈徐州两汉文化
从徐州规划馆看两汉文化
关键词: 发源地 文化 影响
Keyword:cradleland culture influence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如今,依然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
China the fir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rong and unified feudal empire-the big fellow dynasty starting from here,on the stage of history.Now,we still a profound effect.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壮美,景物秀丽,大气雄风,荡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古文化遗存,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翻卷出一朵朵绚丽的浪花,陶铸出它独特的文化风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辉煌的两汉文化遗存。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韵百世的活剧。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汉族,我们所书写着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是否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可是,还有多少人能时时忆起那个出身于草莽阡陌间的布衣英豪汉刘邦呢?
“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高祖刘邦高唱着悲壮的《大风歌》从这片土地走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自汉至今,沛县历经沧海桑田之变,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汉画像石同苏州明清园林、南京六朝石刻并称为“江苏三宝”。
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其发迹之地。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经过四年多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在定陶行皇帝礼,初都洛阳,后徙长安。此时,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沛县历史悠久,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合灭宋,三分其地,楚得沛地划分为县,比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早65年,是我国最古老的县份之一。
秦末汉初,是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引潮流,主沉浮的正是一批沛籍英豪。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凝聚民心,灭暴秦,翦霸楚,建立了长期稳定发展的大一统封建国家——汉朝。皇皇圣汉,上承华夏数千年的文化文明,下启中华两千多年的辉煌。在中国乃至在世界历史上,汉朝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光辉灿烂的时期,以至中华民族中最大的民族称汉族,文字称汉字,语言称汉语,文化称汉文化,国外研究汉文化的学者称汉学家。宋文天祥诗曰:“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过沛怀古》)元傅若金诗曰:“时逢沛父老,能说汉君王。”(《沛县诗》)历代政治学家和学者都公认沛县是汉王朝的发祥地,而作为汉汤沐邑沛县的父老更是代代相传,铭记不忘。
两汉四百年间,沛县涌现出一大 批英雄人物,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一位帝王。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汨水之阳(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即皇帝位。次年,他父亲被尊为太上皇。刘邦之后,他儿子刘盈继帝位:刘盈早逝,他夫人吕后执政。从刘邦算起,西汉,东汉各13位,共26位皇帝,统治中国长达426年。
十二王。为巩固刘氏天下,刘邦分封了自己12个兄弟子侄为诸侯王。他们是:刘邦之兄代王刘喜,其弟楚元王刘交,叔伯弟荆王刘贾,其子齐悼惠王刘肥、淮南厉王刘长、赵隐王刘如意、代王刘恒、赵共王刘恢、赵幽王刘友,燕灵王刘建,其侄吴王刘濞,族弟燕敬王刘泽。这些同姓王,有的并无功绩,是得刘邦的荫庇;有的则功不可没。如楚元王刘交,自沛城起义,一直紧跟随刘邦身边,参加过众多战斗,负责刘邦的安全和情报工作。刘贾,是位带兵的将军,在平定三秦,东征项羽中,都立有战功。成皋对峙,他带领2万步兵,数万骑兵,深入楚军腹地,烧毁楚军仓库,并施计使楚大司马周殷楚降汉。在垓下决战中,他参加了围杀项羽的肉搏战,战功赫赫。刘泽曾以将军之职参加对陈豕希的平叛,刘濞以沛侯率
兵击黥布反,均立有功劳。
三十侯。他们是萧何,平阳侯曹参,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汝阳侯夏侯婴,安国侯王陵,汾阳侯周昌,鲁侯奚涓,广严侯召欧,成侯董渫,广阿侯任敖,蒯成侯周绁,安平侯鄂千秋,都昌侯朱珍,武强侯严不职,魏其侯周定,堂阳侯孙赤,下相侯冷耳,戴侯秘彭祖,中牟侯单父圣,乐平侯卫毋择,棘阳侯杜得臣,疑阳侯灌婴(祖籍睢阳,随父迁沛),什方侯雍齿,故城侯尹恢,昌武侯单宁,高苑侯丙倩,辟阳侯审食其,高京侯周苛,营陵侯刘泽(后改封燕敬王)。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算上当时沛县丰邑封侯者6人或当时为留县现为沛县封侯者3人,共39人,占到刘邦封侯145人的27%。
九大开国元勋。刘邦从受封功臣中又选出18名佼佼者作为开国元勋,并按功绩排了名次。18人中沛人占9名,如果再加上当时沛县丰邑的2人,则为11名。9人是萧何第一,曹参第二,周勃第四,樊哙第五,奚涓第七,夏侯婴第八,灌婴第九,王陵第十二,周昌第十六。
六丞相。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王陵、灌婴在汉初都官至丞(萧何、曹参时称相国),掌握全国的军政大权。
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均长期在沛县活动。刘备曾在沛县屯兵六年。另外,汉代沛县的大学者有施信信、高相、蔡千秋、邓彭祖、翟牧、戴崇、唐林、褚少孙、唐尊、庆普、爰礼、刘向、刘歆。外交家有刘细君、刘解忧、武将度尚等。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 这么多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出生和曾生活在沛县这片热土,故他们活动的遗址、遗迹、文物遗存极为丰厚,构成了沛县丰富、得天独厚的汉文化资源。沛县两汉文化景观中就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胜迹,诸如歌风台、高祖原庙、泗水亭、樊井、樊巷、吕母冢、殷微子墓、老子隐居处、仲虺祠、射戟台、琉璃井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使人联想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硝烟风云。在沛县,2000多年历史遗迹至今仍历历在目:刘邦起事前任亭长的泗水亭、衣锦还乡时的大风歌碑、歌风台;吕布为刘备解危的辕门射戟台等,特别是歌风台的大风歌古碑,更能让你领略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千古绝唱。有文字记载的沛县的景点还有沛庭、飞云桥、张太常墓、西林草堂、豫州牧廨、南漕钜镇、北饷通津等。农村中还有刘邦店、五里三诸侯故居、湖陵遗址等。所有这些,又为沛县的两汉文化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一位历史学家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上这样说:“像沛县这样的城市,荟萃两汉文化如此丰盛的内容,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如今沛县独具一格的汉风汉韵为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目前汉文化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沛县汉文化研究会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他们正在将沛县历史文化的区位优势变为学术优势,为沛县经济腾飞发挥积极的作用。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t他的思想更是一绝。
儒道融合的徐州文化成统一和巩固汉王朝的主导思想
徐州“北走齐鲁,南扼濠泗,东襟江淮,西通梁宋”。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最具交流性、融合性、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地区。它向北100多公里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向西100多公里是道家思想的发祥地。故而先秦的徐州既尚儒学、浸儒风,又崇道学,尚礼乐,重气节,形成了儒道兼容的独特文化。这种儒道兼容的文化对汉代统治者的政治决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楚歌”推动
楚歌在汉代十分流行。自战国以来,以彭城为中心,南迄江淮,北至鲁南,东到大海的广大地区均属于楚国版图。故这一地区的楚人所唱的楚歌,都是以彭城为中心的楚声作为基础的。
开创汉代目录学
徐州人刘向父子,开创了汉代目录学与经学的新时代。刘向乃沛县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他博学多才,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对汉代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校雠学和目录学的开创性贡献。
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两汉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今后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篇二:两汉文化看徐州
两汉文化看徐州
【正文摘要】我们瞻仰一个城市的文明史,不仅要关注她的悠久程度,还要看她历史文物的质与量。徐州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她带我们领略大汉伟业、文化风华和历史教益,我们由衷的感谢这块古老的土地为我们留下的这些弥足珍贵的物质遗存和精神遗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文明发扬光大,并融入到现代的生活节奏中去。
【关键字】两汉文化 发展 战略意义 建议
【正文】
旅游界有这样的口碑:“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
汉文化看徐州。”徐州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和12代楚王的封地,汉文化景点甚多,呼之欲出。汉文化是徐州这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的精粹,也是她独具魅力的优秀品牌。我们暑期实践小分队参观了徐州各汉文化景点,并采访了各景点工作人员,对汉文化在徐州的发源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看徐州两汉文化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徐州现有的汉文化遗产。
徐州的“汉文化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是全国其他任何一处景区都不具备的。
狮子山楚王陵,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二十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西汉时期一代楚王看中狮子山,开始凿山为陵,死后葬于此。1984年, 发现了为他陪葬的兵马俑,1995年又发掘了他的地下寝宫。于是建起了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楚王陵也相继开放。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原有面积1080平方米,现扩建为6900平方米。原来展出两条兵马俑坑,现扩展到四条,其阵势更加壮观。在狮子潭中,于当年兵马俑发现之处,新建一座水下兵马俑馆,以示真相,亦表纪念。在楚王陵附近的羊龟山上,现在又发掘了王后夫人墓。这些汉代文化的杰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
位于徐州九里经济开发区内的龟山汉墓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位于公元前128年——116年)的夫妻合葬墓,一九一八年被当地群众开山采石时首次发现。龟山汉墓依山为陵,墓葬开口位于龟山西
侧,墓室共计十五间,室室相通。大小相配,主次分明。东西全长83米,南北宽达33米,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如此浩大的工程洋溢着雄浑恣意的大汉雄风。
而汉画像石,有汉代“石上史诗”之誉。徐州汉画像石新馆从库存和新近发现的800余块汉画像石中精选300块,作为新馆的精品陈设,加上老馆所藏近200块,陈列总量达到500块,占到总存量的1/2,展示量为国内第一。为便于展示和观众理解,专家们精选了六个主题,分别为:墓前石雕,祠堂,雕刻艺术,墓葬展示,画像精品,石刻文字。汉画像石用另外一种方式真实地再现出汉代社会的全貌,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为徐州披上了经典的文化盛装。
除此之外,还有蜚声海内外的西汉著名散文家刘向之墓、九里山古战场遗址等,由于时间限制,小分队也未能一一探访。毋庸置疑的是,徐州是两汉文化的活化石。
二、徐州汉文化事业的发展
首先,我们该认识何谓文化。诗经楚辞、唐诗汉赋是文化;怀素狂草、吴道子丹青是文化;秦陵兵俑、敦煌石窟是文化;孙子兵法、二十四史是文化;霓裳羽衣、四大菜系亦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思想、智慧、精神的总和。它体现了民族的特性、内涵和风韵,是融于每个人骨血之中最本原的观念。体现民族文化的,更多的是民风民俗。简言之,百姓的衣、食、住、行,无不反映文化特色。文化的外延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的服装、饮食、生活起居。
基于此,我们才能谈文化的发展。白居易作《卖炭翁》、《长恨歌》
等名篇,必于成稿后读与一目不识丁之白发老妪。老妪懂,而后付梓。其诗作之所以流传千古并被人津津乐道,很重要的原因是它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同理,一种文化要被更多人领悟、吸收、发扬光大,也要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把文化生活化、平民化、流行化、时尚化。两汉文化丰富多彩,植根生活的,决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亦非空中楼阁,闭门造车。所以,发展两汉文化事业更重要的是调动起更多人的兴趣来了解、宣扬两汉文化。
(一)产业化发展
将两汉文化旅游业发展起来,不仅使两汉文化深入人心,而且能从很大程度上带动徐州经济发展。
徐州汉文化景区众多,但由于分布广泛不集中,难以一一过目,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徐州汉文化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徐州市政府着眼于汉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发展,将文化景区产业化,以旅游带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我们实践小分队对汉文化事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徐州作为全国重要铁路枢纽,每年的人流量数字庞大,庞大的人流即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游客。如何将这部分人从火车站吸引到城市中,带动城市的GDP增长,应是徐州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利用徐州的自然景观显然是行不通的。徐州四面环山,云龙湖点缀其中,景色自然宜人。但是作为自然景观旅游城市必须要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譬如庐山坐落之地九江和海滨大连。因此,徐州要充分利用其人文景观吸引广大游客。蕴含丰富的汉文化是徐州得天独厚的宝
篇三:从徐州规划馆看“两汉文化”
从徐州规划馆看“两汉文化”
徐工机电112班 1132207328 王红乐
【摘要】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珍贵文物,皆属国宝,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代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鉴赏和考古价值。
【关键词】
徐州 两汉文化 发展 规划
【正文】
旅游界有这样的口碑:“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和12代楚王的封地,汉文化景点甚多。汉文化是徐州这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的精粹,也是她独具魅力的优秀品牌。
四月十一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徐州规划馆,在这里,我们大概的了解了徐州的浓厚汉文化。首先,我们该认识何谓文化。诗经楚辞、唐诗汉赋是文化;怀素狂草、吴道子丹青是文化;秦陵兵俑、敦煌石窟是文化;孙子兵法、二十四史是文化;霓裳羽衣、四大菜系亦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思想、智慧、精神的总和。它体现了民族的特性、内涵和风韵,是融于每个人骨血之中最本原的观念。体现民族文化的,更多的是民风民俗。简言之,百姓的衣、食、住、
行,无不反映文化特色。文化的外延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的服装、饮食、生活起居。
占地2.6万平方米的徐州规划馆,共分四层,设有序厅、历史厅、成就厅、县(市)厅、公示厅等六大展厅,目前是全省乃至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计与展示水平领先的规划展示馆之一,也是新城区标志性的公共建筑。徐州规划馆全方位展示我市近年来的建筑成就和城市未来建设规划,成为广大市民了解、监督、参与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场所。
在规划馆解说员的引导下,通过解说、图解、影视等方式,分批观看和听取了徐州市发展远景规划,生动地讲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运用,360度环绕的背景屏幕和精致的规划模型带我们回顾了徐州的悠久历史,了解了规划建设的辉煌成就,展望了未来城市的美好蓝图,让我深受震撼,深感振奋。
在这六个展厅中,最吸引我的是历史展厅,这里的一点一滴都是在讲述着徐州悠久而古老的历史文化,展厅里有运用历史怀旧的氛围重温徐州的过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巨大的屏幕,它足足有一面墙那么高,那么长,就像是一台巨大的环形电视机环绕在四周,毛绒绒的地毯上刻画着九州的地理位置,坐在上面,看看段片,我们就如同身临其境般,回到了悠久的历史时代,展厅两侧配有徐州古代政区划沿革年表,彭城来历,徐州城垣演变图和电子图表,再现徐州古城几度变迁的过程,用实景结合绘画营造环境气氛,直观地展示了徐州传统市民生活和民族风情。其中,那张金缕玉衣的照片引起了我
对两汉文化的兴趣。
为了弘扬两汉文化,发展徐州的特色旅游,从1997年始,原彭城文化节更名为汉文化国际旅游节,每年的10月份举行。徐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期间,汉画像石馆、徐州历史博物馆等是免费对外开放的,并且还可以观看到大型广场仿古文化仪式表演《汉宫盛典》及汉乐、汉舞、汉民俗表演,、以及汉代出土文物精品展、徐州民间工艺品展等。沛县汉城的大型仿古文化仪式表演《高庙祭典》,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海外刘氏后裔来徐观光旅游、寻根访祖。
徐州,因为她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于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自唐尧封篯铿,在徐州建立了大彭城国以来,篯铿就被称为彭祖,建都于彭城。徐州,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长的枢纽。徐州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13位楚王、5个彭城王的领地和墓葬所在地,并发现有多位汉代贵族的墓葬,其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为研究中国两汉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汉期间徐州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作出了标志性的成就。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看徐州”。徐州是西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的国都。历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所以,徐州堪称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两汉文化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
深入研究徐州的两汉文化,对于汉史的认知和理解不亚于拜读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历史专著。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珍贵文物,皆属国宝,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代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鉴赏和考古价值。
如上所述,徐州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丰厚的地区之一,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中国“汉代三绝”。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的特征,主要从汉墓的建造方式,汉画像石艺术表现形式,汉兵马俑艺术特点来体现。
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在整体上是统一在沉雄饱满、蓬勃的气象中,是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大汉时代精神在造型艺术中的自然流露,汉代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历史时期。拓荒开疆、民族战争是汉代人形成雄飞奋进和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汉代精神是我们民族初步形成时期特有的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它气魄宏大,勇于开拓,是一种崇高阳刚之美的大气磅礴的时代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汉代精神。”
徐州两汉文化艺术中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性的文化,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映射下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意识,这种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它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传承的“汉代精神”留存在民族的血脉之中,现代艺术作品中所求作品中所求的“中国精神”正是源自汉
代的那种大度、进取的时代特点,这是两汉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参考资料】
朱存明:《汉画像的特征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5 张子中:《汉画像石的兴衰与汉代精神的忘却》【J】
《从徐州规划馆感悟两汉文化》
《两汉文化看徐州》 经济与管理学院 100410117
薛晶
篇四:2013徐州一模优秀作文
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人不会受到任何形式的情感的蒙蔽,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安·兰德——《源泉》
“有一种鸟天生是关不住的,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望着集中营的上空压抑得近乎窒息的天空,微笑着开始全新一天的“逃跑计划”。 那只画眉鸟对这种无望的行为斜睨了一眼。它宁愿躲在笼子里一辈子吃喝享乐,即使被放归山林也在念想中有着某种深存的积习。因此决定了它失去一辈子的自由。
“真正的逃跑者!”索尔仁尼琴笔下的那个小人眼里射出自由的灵光,“真正的逃跑者,是永远不会动摇追求自由的信念,他们在集中营里的生活一刻也不会安宁。”不管是安迪还是《美丽人生》里的与孩子做游戏的父亲基多,他们都只是把集中营当做自己人生道路里的一站,而并非全部的人生经历。当《费加罗的婚礼》盘旋在集中营灰暗的天空,那只鸟的羽毛闪烁着自由的光芒。
当人们被现实的情感所蒙蔽,自以为追求着自然,梦想与极高的自由之道,却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的“们”。深粉有如一个个包袱,唯有失去才是通向自由之途。十五年内,这个伦敦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文明、太平洋、人性,直到最后也拒绝功利将自己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放弃生活选择穷苦潦倒。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拿起画笔时认为自己是一个君王,在人们疯抢六便士时,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站在自由之巅,从而成就另一个高度。
与他相仿,《源泉》的作者兰德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念时,认为理性只有建立在个体意志基础之上,而不是任何形式的宗教、民主、福利国家、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精神最能体现人本身的精神。这似乎有些片面绝对,但他对于自由理性的追求,却在人类思想史上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何为真正的自由?人们干哑着嗓子嘶喊了几声,奋不顾身地制造出一点热闹,守住这只有一点的热闹。就如同那只画眉鸟看惯了安逸舒适的人生百态,呈现出一种慵懒的积习。这种积习等同于失去自由的绝望,只于过去有关,无关乎现在与未来。这不仅仅源于环境,更在于人的本身。太多时候我们倾向于委过于人、体制、历史文化传统,唯独缺了内心的灵魂拷问。你自由吗?我笑了,人一辈子的奋斗,就是为了追求摆脱这点丧心病狂的自由啊。
集中营是什么?安迪回答是用来逃跑的;基多回答是用来做游戏的;人们说那是失去自由、暗无天日的地方。
笼子里的画眉鸟,哪一只是你?
自由的飞翔
鸟儿本属自然,却安于笼中生活;将其放飞,却失去了本属于它的拼搏与努力飞翔的动力,此可悲乎?若予,予将自由地飞翔。
携一片羽,飞到了氤氲的老上海,是你,文人的气息感染着我;是你,自由的气息影响着我;是你,飞翔的气息鼓励着我。爱玲,你用仙师的笔调慢数那闲花细雨;你用柔情似水的笔调描绘着氤氲的老上海;你用铿锵的声音直呼李鸿章的大名。你不畏强暴,你反对“大东亚共荣圈”,你坚贞于爱情,哪怕是面对背叛。种种如此,只因你渴望自由,冲破封建观
念的束缚。
爱玲,你在《梦与蝶》中得到了完美的蜕变,使你变得坚持,自由,不屈。风雨途中,爱玲伴我自由飞翔。
携一片羽,飞到封建腐朽的旧中国。听,是谁在高声呐喊;是谁在呼吁要救中国先要改变中国人的观念;是谁,挥动如椽的巨笔,直斥敌人的心脏······是他,一个作家——鲁迅。他要唤醒人们的良知,唤醒他们渴望自由的精神,一支笔,不停地挥动着,抨击黑暗的社会,抨击迂腐可笑的中国人。一声声呐喊,一阵阵彷徨,自由何时能到来,中国人何时才能自由的飞翔?最终,他做到了,而今的中国正是那飞翔的雏鹰,自由翱翔于宇宙间。
满路荆棘,我不再彷徨,荆棘丛中,鲁迅指导我自由地飞翔。
携一片羽,穿越历史的长河,是谁高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又是谁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古往今来,能有如此狂傲,如此放放荡不羁,如此汪洋恣意的诗风的,或许只有他一个人——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王国维对其的评价真是恰到好处。他的狂傲令后人佩服,但他的自由精神却令后人折服。他渴望自由,不畏权贵所羁绊,纵情山水,尽情浪漫。
苦涩历程,我不在拘泥,释不开心怀,苦涩历程中,太白释我心怀,给我动力!
人要为梦想而飞翔,不因图一时的安逸而不思进取,古有刘后主乐不思蜀断送江山,希望我们可以以此为鉴,不要等到一切注定,后悔晚矣!
自由的飞翔,振翅高飞,努力地扇动你的翅膀,让其坚毅,有一天你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不做笼中雀
欧阳修《画眉》言曰: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是鸟没有不向往自由的,然而这只画眉却不一般,他过关了笼中的安逸生活,他已习惯了甚至爱上了这种懒散的生活,以至于当回归自然时,他仍以为这是呆在一座更大的笼子里,做鸟做到这个份上,悲哀!而做人如果做到这个份上,更是悲哀!
世界上的笼子论材质则不可胜数,但若论性质两种而已,一种为禁其身,一种为禁其神,而后者往往尤为可怖,很多人因为命运弗顾,生在寥落破败之地,如山村海岛等地,于是山和水便想跌成为天然牢笼,贫困便成为常年俯身的恶魔,而因这自然之地难以逾越,很多人便放弃了走出去的勇气和希望,甘愿一生自闭囚笼中,在被生存的重担压垮后,哀鸣一声而死。可是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是有那么一股子精神的,他们打破了精神的囚笼,在囚笼破碎
后荡起的尘埃幻影中,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于是拼尽了全力,他们也打破了缚身的牢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的直译就是打破了精神囚笼,物质囚笼变不足以束缚你了,人不应只是吃五谷杂粮的动物,人还应该是神的使者,用精神之力破开天地的樊笼,移除追求过程中那一个又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罩着你的牢笼。
有时,笼会变换出各种形态来束缚迷惘中的你,好比读书生活,对一扇窗,一张桌,一支笔,在有的便是读不尽的黑体字,曾经的我以为这便是一种束缚,一种牢笼。陷我身于丈余之地,烦我所思,莫不可于书中觅得,这比鸟入笼中更苦一筹,然一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给了我及时的启示,青山可从书中得,佳人可从书中获。古画中的青山比真山还多一份伶俐,流水可以从书中得,那文章中的流水比真水还多一丝柔婉,如此想来,这丈余之室,非但不是樊笼,反而成了我驾书舟于上的汪洋大海。
由此看来,笼的概念不仅源于天地造化,人工制造,他人的双重施加,笼也会发自于自己的内心,为仇恨所萦 ,为琐事烦心是笼,为利益得失烦恼是笼,为功业不就灰心是笼,笼之为物,千变万化,是以唯有一颗心百炼成钢之人,一股劲永不言弃之人才能破开精神与物质的牢笼,才能真正翱翔于天地之间,不做笼中雀!
囿于心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题记
画眉习惯了笼子中的生活,支架是它对存在的感知,即使飞进了自然,仍试图寻找自己的“皈依”。与其说身陷牢笼,心受禁锢,倒不如说他早已陷没于心之囹圄。囿于心,所以给他翅膀,他也不会翱翔。
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囿于心灵的怯弱,他早已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先父的嘱托,相父的期许,早也抛在脑后,“诚如尊见”揭露了他内心的无能,纵给他精兵百万,又如何卷土江东,倒不似孙皓面对魏主时“我也早在江东等你”来的洒脱。
又如温水青蛙,玻璃鲨鱼等实验,同样揭示了囿于心的弊端,因此,只有打破心中的桎梏,才能创造出心中的一片蓝天。
囿于心,是心灵的枷锁,是灵魂的束缚,缺少信仰的人是不会有所成就的,而这种羁绊
夺来自 两种情况:一则外界的压迫,二则自身的怯懦。 画地为牢,厄于猛虎,终日摇尾乞食,积威约之渐也,至于自甘堕落,自甘平庸之人,徒增笑尔。
谁曾言:渴望飞翔的 人永远不会甘于爬行,哈姆雷特面对杀父的仇人,积威也好,怯懦也罢,囿于心的他犹豫了很久,但他终于挣脱了灵魂的蛹,叩问生存还是毁灭的生命,悲剧的一生,向来是囿于心的桎梏。
生存还是毁灭,择选权在你自己,只有真正的思想者,才能高昂着头颅,引吭高歌。屈子不像画眉,即使被贬到天涯,也始终心怀天下,所以他千古流芳,太白不像画眉,什么皇帝,什么力士,什么朝廷,像鸟儿笼一样,让你成为哗众取宠的工具,不如像仙人一样,优哉游哉,自由才是他的归宿.....
自由,囿于心哪来自由?总渴望像芦苇一样,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不被约束的疯狂狂欢。芦苇是大自然的儿子,自枯自荣,也没人愿刈割他为柴梓。他以草的生命,产生树的姿势挺立,在无人的旷野展示着独立的尊严!
囿于心,所以悲伤,哀莫大于心死!他不同于囿于心,困于心尚且可以衡于虑而后作。生活有无望的欢乐中才是被悲伤.
或许 河伯望秋水,笑沧海的豪情,才是小天下的起源吧,因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挣脱心的牢笼
主人要放画眉回森林,画眉不肯,他已耽于安逸的生活。回到森林后,他不再有牢笼的束缚,却扔觉得自己处于牢笼之中,飞不到边。给了他自由的天地,他却习惯于被束缚,画眉没有挣脱的,是心的牢笼。
只有勇敢地挣脱了心的牢笼,才能看到真正的自由,成就与众不同的绚丽。
挣脱心的牢笼,西药不满于现状的奋斗与挣扎。
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不要耽于现实的安逸,唯有向远方前进,才能使人生不在平庸中度过。
欧阳夏丹原是上海电视台的主持人,拿着不菲的工资,在没有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安逸的生活,她的一生几乎就要这安逸中消耗殆尽。她终于觉醒,她看到了自己的目标,她要进中央电视台。于是,只身一人,辞去工作,毅然赴京拼搏,残酷的竞争,高负荷的工作,她却在痛苦的生活中奋斗着生存。终于,她的天空变得开阔,她挣脱了心中的束缚,在晚间新闻,我们看到了夏丹自信的微笑。
让我们试想,当年夏丹若是畏惧挑战,满足于现实,不肯向束缚挑战,她又怎么赢得今日这般耀眼的成就?还有“人生不设限”的尼克,歌唱着生活,不被现实不被缺陷所压垮,倔强的问那些以”不可能”来束缚他的想法挑战,成为一名优秀的演说家、企业家。束缚不在环境,束缚不在条件,在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胆怯灰心,是我们耽于安逸压制了我们的个性,惟有挑战极限的力量才能冲破障碍,成就人生别样风采!挣脱心中的束缚!
挣脱心中的牢笼,勿忘创新之精神,乔布斯想改革电子传输技术,被业内人士嘲笑,认为这是最可笑的做法,他没有退缩,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他开创了USB连接的方法,他被人嘲笑。他用坚持顶住了风波,终于USB在全球风行。
“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这个经典的问题至今让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永远没在进步,永远去抄袭借用别人的技术,因为我们始终不敢跳出心中的牢笼,不敢去创新习惯了被压制,习惯了遵守规则习惯了听从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忘了创新!
不要再固步自封,不要再囿于规则,不要再被所谓的外界条件所束缚,去挑战,去争取去创新,挣脱了这心的牢笼,给生活添些色彩,给人生升些高度。
篇五:2014年徐州市中考作文优秀范文及解析点评
一、【真题再现】
题目:阅读,曾让我感动(65分,含书写分5分)
要求:①内容真实,不得抄袭;②书写工整,不得少于600字。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二、【思路解析】
徐州市2014年中考作文考查延续了2013年中考命题作文的考查方式。作文题目在审题上没有太大障碍,出题意图比较明确,每个考生都能有话可说。这道作文题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也检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收获。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课内和课外阅读生活的积累、思考和感悟。
审题时,应当把握题目中“阅读”、“曾”、“我”、“感动”这个几个词。
阅读是主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提升自我的过程。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指从文字和图片等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作为文艺性语词的“阅读”,则可虚化为“观察”“欣赏”“品味”“神思”等。因此“阅读”的对象可以是令人掩卷沉思的名著经典,积淀人类智慧的哲学史学等;也还可以是含辛茹苦的父母,谆谆教导的老师,亲密无间的朋友;可以是让人陶醉的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也可以是人生的喜怒哀乐、社会的善恶美丑??
“曾”,是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而不是现在和将来。因此,写作内容应是发生在从前的让“我”感动,带给“我”深远影响的“阅读”经历。
“我”,写作主体,而不是我们,不是你,不是他、她们。一定要写出自我的读书经历或生活经验。
“感动”,受外界事物影响而引起内心激动。自己在读书经历中或生活经验中的感动是什么呢?可以是生活中或书中某个人物的命运,可是以是某部作品的思想,可以是某部作品的精彩情节,等等。要着重写出自己内心激动的过程和程度,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作为题目的核心词语,叙写单一层面的“感动”,还是多层面有梯度的“感动”,决定着考生作文立意的高低。
这篇作文主要要关注三方面,“阅读”的内容、“我”“感动”。从文体上看,写成记叙自己的真实阅读体验的比较复杂记叙文,或写成记叙、议论、抒情结合的散文,都可以的。
三、【考场佳作】
阅读,曾让我感动
独倚轩窗,窗外细雨纷纷,品一杯香茗,亮一盏小灯,拥一本好书,任泪水涌出了眼眶。
无云时借两缕阳光暖暖身子,有雨时对着雨儿倾诉心肠。闲暇时静坐读书,在书中感悟古今中外的悲喜人生,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跌宕起伏的情感漩涡,一次又一次地被阅读感动。 我曾被唐诗宋词中文人的大情怀所感动过。我仿佛看到范希文在岳阳楼上悲壮地呼喊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聆听杜子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赤诚吟哦。是啊,帝王昏庸,官场黑暗,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多少有志之士沉迷在温柔乡忘了社稷江山黎民百姓,雄心壮志一点一点被西湖歌舞销蚀,追名逐利最终害了自己苦了百姓。红尘世俗莫不如此,就连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也慨叹“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连在朝堂之上让贵妃磨砚,力士脱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也游山玩水去也。满身正气怎能在官场上污了自己?盛唐也罢大宋也好,是杜拾遗、范文正公们,酿一 坛烈酒,留后人畅饮;播一份正义,嘱咐岁月收藏。
我也曾被元曲杂剧中的男女痴情所感动。她是大府千金小姐,他是十年寒窗穷书生,她女伴男装入学府对他倾心,无奈他太过愚钝不知她是女郎,两人的情愫,感天动地,她是祝英台,他是梁山伯,他许她一个承诺,生生世世,他还她个化蝶,缠缠绵绵,比翼双飞。这样的爱情,被珍藏在书中,吟诵其中的一字一句,像一杯清茶,时久弥香,永世不忘。
又何人让我潸然泪下?《史记》中的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汉家天子早已换人,可你依旧拿着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眺望远方,痴痴地等,痴痴地盼,守候一份忠义气节,你足以让我感到动!
我细细地咀嚼文字,细数阅读带给我的感动。嗅着袅袅不绝的书香,让感动流过每一条血脉,打开心扉,让感动静静地在心中荡漾,把泛起点点的涟漪,永久珍藏。
日记里留下如下诗句:昨夜寒窗月下,浅斟慢吟品茶,一帘清雨悬挂,书香漫卷泪花。
四、【名师点评】
考生文学素材积累丰富,诗词名句,历史故事,信手拈来,随心所欲。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渗透在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考生在阅读中诉说着自己的感动。
开篇颇具画面感的语言引起下文,结尾诗句深化了自己的感动,升华了文章主题。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