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至亲血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21:50 字数作文
至亲血统字数作文

篇一:亲戚关系称谓详解

主要亲戚关系称谓详解

“亲人”是指直系亲属或配偶;

“亲属”是指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有婚姻关系的人;

“直系亲属”通常是指配偶、父母、子女。有时也包括需要本人抚养的祖父母和未成年的弟妹;“亲戚”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亲属关系一般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称呼为远祖、先祖,先人。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高祖父)--曾祖父(太爷爷)--祖父(爷爷)--父亲(爸)

曾曾祖母(高祖母)--曾祖母(太奶奶)--祖母(奶奶)--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老外公)--外祖父(外公)--母亲(妈)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老外婆)--外祖母(外婆)--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堂亲”是指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同一个姓氏。如同爷爷、同太爷或更疏远的弟兄姐妹,称为堂兄弟、堂姐妹。堂亲是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因为堂亲们大多居住在同一个村落。 “表亲”一般不是和自己同姓氏,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兄弟姐妹一系都属于表亲。

亲、堂兄弟的子女叫侄子、侄女,姓氏与自己相同。表兄弟的子女叫表侄子、表侄女。 亲、堂姐妹的子女叫外甥、外甥女,姓氏一般与自己不同,表姐妹的子女叫表外甥、表外甥女。

“表亲”又称中表,“中”是内;“表”是外。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中表”是指跟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或跟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

“姑表”是指一家的父亲和另一家的母亲是兄妹或姐弟的亲戚关系。具体说:姑表亲就是指你跟你舅舅的子女们的关系或你跟你姑母的子女间的关系。

“姨表”是两家的母亲是亲姐妹的亲戚关系。具体说:姨表亲就是指你跟你姨母的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

表亲实际上是从你妈妈、姐妹或女儿方面认的亲戚,因为中国目前是父系社会,所以,在皇室也把表亲称为“外戚”。

表亲的第一代、第二代,互相走动较多,到第三代表亲间的来往就很少了。因为旧社会的民间传说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的水”,所以,就有“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就互不相识了”的说法。

同母为胞兄弟,胞指的是胎盘包衣,即同母。

一般的兄弟包括同父同母、同父异母和同母异父三种情况。

堂兄弟(又称从兄弟)同祖父且同姓,即父亲同姓兄弟的儿子。

再从兄弟同曾祖父且同姓。

三从兄弟同高祖父且同姓。

表兄弟分为姑表兄弟、舅表兄弟、姨表兄弟,分别是姑、舅、姨之子。

再从表兄弟指同外曾祖父或同曾祖父的异姓兄弟;三从表兄弟以此类推~

同姓且同高祖以上(同宗),为族兄弟。

堂亲称谓表:如果表中的“我自己”是女性,那么,她的儿女们对长辈的称呼同上。但是,对她的姑表兄弟姐妹们,则应该以“表舅”和“表姨”相称了,因为她的儿女们随了父姓,已经跟她不同姓了。

表亲的称谓表:一部分是从父系的,另一部分是从母系的。也是以第四代的“自己”为参照的。

在对亲戚的称呼中,有以下几条基本规律是应该知道的:

①对爸爸的上一辈亲属,一律以爷爷、奶奶相称。如爷爷、奶奶、舅爷、姑奶、和姨奶等。例如,你爸叫她姨母时,你就叫她姨奶。

②对妈妈娘家人的上一辈,一律以姥姥、姥爷相称。如姥姥、姥爷、姑姥姥、舅姥爷、姨姥姥等。例如,当你妈叫她姨母时,你就叫她姨姥姥。

③对爸爸的表兄弟,一律叫表伯或表叔;对妈妈的表兄弟,一律叫表舅。例如,当你爸爸叫他表兄时,你就叫他表伯;当你妈妈叫他表兄时,你就叫他表舅。

④对爸爸的表姐妹,一律叫表姑;对妈妈的表姐妹一律叫表姨。

⑤对舅父的、姨母的和姑母的子女,根据年龄和性别,一律称他们为表兄、表弟、表姐或表妹。

篇二:亲属关系及称谓大全

主要亲属关系示意图

亲属称谓大全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 1

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

至亲血统

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3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亲属和称谓

(一)亲属

亲属通常分为三种:配偶、血亲、姻亲。

1、配偶

配偶就是夫妻,夫妻关系因结婚而发生,因离婚而解除。

2、血亲

血亲,又分为自然血亲和法定血亲两种。自然血亲是指血统关系的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法定血亲是法律承认的血亲,并无自然的血统关系,如养父母、养子女。

旁系血亲:虽然不是与自己有直接的血亲关系,但出于同一祖先,如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亲等:亲等是表示亲属间的远近的程度。在直系血亲,从本身往上或往下数以一世为一亲等,如自己与父母隔一代,是一亲等,与祖父母隔二代,是二亲等,往下数也相同。旁系血亲则从本身往上数到同一祖先,再由该祖先数到要和本身计算亲等的人,二者相加的总世数就是亲等。

3、姻亲

姻亲就是因婚姻而发生的亲属关系。可分为"血亲的配偶",如兄弟的妻子、姐妹的丈夫。一般不承认"血亲的配偶的血亲"是姻亲,因为如果承认的话,姻亲的范围就太广泛了。兄嫂、弟媳的父母,或姐夫、妹婿的父母都不是姻亲。

4

(二)称谓

对于称谓,我们的祖先是十分讲究的,丝毫必辨,如不谨慎,稍有差错,便会贻笑于人。今天,我们虽然不必像先人那样讲究,但是,搞清楚亲属、师友、同志之间的称谓也是很有必要的。

1、称谓的规律

(1)凡家庭中的至亲长辈、平辈都按例称呼,如父母亲、岳父岳母、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过去对直系小辈的传统称呼是用一"吾"字,如吾儿、吾孙等。其他亲友可在尊者、长者前加一"尊"字,在晚辈、小辈前加一"贤"字。

(2)有姻亲关系者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有世谊者如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姻世皆有者加"姻世"二字,均无者冠一"仁"字。

(3)在至亲长辈和平辈面前自称均按定例,如舅侄、表弟、内兄等。

(4)直系长辈及外祖父对小辈自称不必另加谦辞,祖即称祖,父即称父,其余可加一"愚"字,如愚叔、愚舅等。

(5)业师自称,无需太谦,亦不宜过于直率自称为师,古人称"友生",现一般直书已名。

2、尊称

所谓尊称,是指带有尊重色彩的称谓。如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一般来说,如果双方年龄相差不远,就可以尊称对方"大哥"、"大姐"、"嫂子"或"弟弟"、"妹妹"、"兄弟"等。对年长者一般尊称为"大爷"、"大娘"、"爷爷"、"奶奶"、"大妈"、"大叔"、"大婶"、"大伯"、"伯母"、"叔叔"、"阿姨"、"老大爷"等。

年龄称谓

1. 赤子:初生的婴儿。

举例: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 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如: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幼学:十岁。

如:《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举例:《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 及笄:女子十五岁。

5

篇三:(原创)我的直系血亲(图)

(原创)我的直系血亲(图)

上一回说过,以人伦至亲图的关系模式为“晶格单元”,推而广之,可以把整个中华民族联系成一块晶格结构的天然“金刚石”。在民族内部,每一个人以“己身”为基准,“我”的亲缘关系共分为三类--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姻亲。今天先讨论直系血亲。

什么是“直系血亲”?以“我”为基准,凡是在基因上与“我”有直接遗传关系的亲属,都是“我”的直系血亲。通俗点说,就是“生我”的前辈们和“我生”的后代们。如图所示:

上图中,每一行都是同辈,叫做“代”。

现代科学上还有一个计算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长度”单位,叫“亲等”。“亲等”的概念可以在阅读下文的过程中慢慢建立。

以己身为基准点,把“我”的直系血亲们按亲疏远近可分为:

1亲等:父母、子女。

2亲等:父亲的父母--祖父、祖母,

母亲的父母--外祖父、外祖母;

儿子的子女--孙子、孙女,

女儿的子女--外孙、外孙女。

3亲等:祖父的父母--曾祖父、曾祖母,

祖母的父母--曾外祖父母;

外祖父母的父母--曾外祖父母。

孙子的子女--曾孙、曾孙女,

孙女的子女--曾外孙、曾外孙女;

外孙、外孙女的子女--曾外孙、曾外孙女。

4亲等:曾祖父的父母--高祖父母,

……。

曾孙的子女--玄孙、玄孙女,

……。

中华民族是较早摆脱蒙昧的民族,很多氏族为了禁止不同辈的血亲之间乱伦通婚,为每一辈份规定一个“字”,用于孩子起名,作为辈份的标识。如周姓的“正、德、宪、云、法、贤、肆、先、继、图”等。周法哲本人的名字就包含了周氏家族“法”字辈的标识。古代人常常把10个辈份的“字”轮回使用,如“图”字辈的人,下一代使用“正”字起名,这样只用10个“字”就基本上可以保证活着的人们辈份不乱。

在氏族社会里,祖先们还朦胧地觉察到近亲繁殖的坏处,简单规定禁止族内通婚,再加上对财产继承权的考虑,于是对“姓氏”这一血统(先是母系、后是父系)的标识也非常重视。所以直到现代,中国人的姓名往往依然包含父系血统和族内辈分的标识信息。

不过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是男权社会,宗法制度始终以男子为主线,女孩子没有继承权,也不入父系族谱(但入夫系族谱和祖坟),一般有名无字。结婚后冠以夫姓,随丈夫的辈份加入夫家族谱,所以古代说未婚女子是“待字闺中”。现在港澳台同胞以及国外有些民族,女子婚后姓名中还加上夫姓,便是由此习俗而来。

关于辈份和“代”还有许多内容,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篇四:古代滴血认亲的原理

古代滴血认亲的方法

古代讲的滴血认亲,就是小孩的血跟大人的血如能够溶在一块,就是父母亲生的,否则就不是。据了解,我国宋代的法医著作里面就记载了古老的亲子认定办法,进入现代社会,滴血认亲这个老办法肯定用不上了。

血滴在器皿内,看是否凝为一体,如凝为一体就说明存在亲子兄弟关系。

滴血认亲是不科学的 相同血型的血液能够相容 O型血更是能够和A B AB型的血液相容 A+A→A,O; A+B→A,B,O,AB; A+O →A,O; A+AB→A,B,AB; B+B→B,O; B+O→B,O; B+AB→B,A,AB; O+O→O; O+AB →A,B; AB+AB→A,B,AB.

DNA亲子鉴定的原理

鉴定亲子关系目前用得最多的是DNA分型鉴定。

人的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等都可以用于用亲子鉴定,十分方便。一个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同一对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一般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如果检测到某个DNA位点的等位基因,一个与母亲相同,另一个就应与父亲相同,否则就存在疑问了。

利用DNA进行亲子鉴定,只要作十几至几十个DNA位点作检测,如果全部一样,就可以确定亲子关系,如果有3个以上的位点不同,则可排除亲子关系,有一两个位点不同,则应考虑基因突变的可能,加做一些位点的检测进行辨别。

DNA亲子鉴定,否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几近100%,肯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可达到99.99%。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人身体内细胞的原子物质。每个原子有46个染色体另外男性的精子细胞和女性的卵子各有23个染色体,当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候。这46个原子染色体就制造一个生命。因此,每人从生父处继承一半的分子物质,而另一半则从生母处获得。

DNA亲子鉴定测试与传统的血液测试有很大的不同。

它可以在不同的样本上进行测试,包括血液,腮腔细胞,组织细胞,样本和精液样本。由于血液型号。例如A型、B型、O型或RH型,在人群中的运用比较普遍,用来分辨每一个人的血缘关系,但不如DNA亲子鉴定测试有效。除了真正双胞胎外,每人的DNA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它是这样独特,就好像指纹一样,用于亲子鉴定,,DNA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我们的结果通常是比法庭上要求的还准确10到100倍。

DNA亲子鉴定是目前最准确的亲权鉴定方法,如果小孩DNA的遗传位点和被测试男子的位点(至少1个)不一致,那么该男子便100%被排除血缘关系之外,即他绝对不可能是孩子的父亲。如果孩子与其父母亲的位点都吻合,我们就能得出亲权关系大于99.99% 的可能性,即证明他们之间的血缘亲子关系。

篇五:丧事办理1

丧事办理--亲属和称谓

(一)亲属

亲属通常分为三种:配偶、血亲、姻亲。

1. 配偶

配偶就是夫妻,夫妻关系因结婚而发生,因离婚而解除。

2. 血亲

血亲就是有血统联络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分为自然血亲和法定血亲两种。自然血亲是指出于同一祖先,有血统联系的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法定血亲是法律承认的血亲,并无自然的血亲关系,如养父母、养子女。

旁系血亲:虽然不是与自己有直接的血亲关系,但是出于同一祖先,如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亲等:亲等是表示亲属间的远近的程度。在直系血亲,从本身往上或往下数以一世为一亲等,如自己与父母隔一代,是一亲等,与祖父母隔二代,是二亲等,往下数也相同。旁系血亲则从本身往上数到同一祖先,再由该祖先数到要和本身计算亲等的人,二者相加的总世数就是亲等。

3.姻亲 姻亲就是因婚姻而发生的亲属关系。可分为"血亲的配偶",如兄弟的妻子、姐妹的丈夫;"配偶的血亲",如妻子的兄弟的妻子或妻子的姐妹的丈夫。一般不承认"血亲的配偶的血亲"是姻亲,因为如果承认的话,姻亲的范围就太广泛了。兄嫂、弟媳的父母,或姐夫、妹婿的父母都不是姻亲,俗称"亲家"。

(二)称谓

对于称谓,我们的祖先是十分讲究的,丝毫必辨,如不谨慎,稍有差错,便会贻笑于人。今天,我们虽然不必象先人那样讲究,但是,搞清楚亲属、师友、同志之间的称谓是很有必要的。

1. 称谓的规律

(1) 凡家庭中的至亲长辈、平辈都按例称呼,如父母亲、岳父岳母、兄 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过去对直系小辈的传统称呼是用一"吾"字,如吾儿、吾孙等。其它亲友可在尊者、长者前加一"尊"字,在晚辈、小辈前加一"贤"字。

(2) 有姻亲关系者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有世谊者加一 "世"字,如世伯、世兄等。姻世皆有者加"姻世"二字,均无者冠一"仁"字。

(3) 在至亲长辈和平辈面前自称均按定例,如舅侄、表弟、内兄等。

(4) 直系长辈及外祖父对小辈自称不必另加谦辞,祖即称祖,父即称父, 其余可加一"愚"字,如愚叔、愚舅等。

(5) 业师自称,无需太谦,亦不宜过于直率自称为师,古人称"友生", 现一般直书己名。

2. 尊称

所谓尊称,是指带有尊重的态度色彩的称谓。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的规律,一般来说,如果双方年龄相差不远,就可以尊称对方"大哥"、"大姐"、"嫂子",或"弟弟"、"妹妹"、"兄弟"等。

对年长者一般尊称?quot;大爷"、"大娘"、" 爷爷"、"奶奶"、"大妈"、"大叔"、"大婶"、"大伯"、"伯母"、"叔叔"、"阿姨"、"老大爷"等。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