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油瓶倒了该谁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23:05 体裁作文
油瓶倒了该谁扶体裁作文

篇一:油瓶倒了要扶案例

油瓶倒了要扶案例

这是一道考题:在一个公司里,一瓶装满油的油瓶倒了,在漏油,你怎么办? 请各位仔细想想,再看下文。

这道题的答案非常多,无所谓对错,每种答案都有自圆其说的理由。 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站在什么角度思考。

给出不同答案的人,可以出任不同要求的工作,或者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工作。

经典答案1:油瓶倒了我来扶。

原因很简单:漏油就是损失,即使不是自己的责任,也要先解决损失问题。 这样的人应该表扬,这样的人绝对是企业的优秀员工。

疑问:然而,且慢,世界上没有简单答案。

如果油瓶下次倒了怎么办?

如果油瓶再次倒了,没有人发现怎么办?

如果油瓶再次倒后没有遇到这么主动、有责任心的人怎么办?

这是油瓶第几次倒下了?为什么油瓶总是不断倒下?

思考1:当有人堵住企业漏洞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漏洞消失了。当制度性的漏洞仍然存在时,企业的损失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问题解决了,并不意味着问题发生的原因也解决了。

思考2:二线企业的“高手”,其特点就是能够把一个漏洞百出的企业堵得基本不漏。 案例:李鸿章曾说清朝是“纸糊的”,他虽然还能勉为其难的维持大局,但总归挡不住清王朝走向灭亡。也就是说,如果不做根本改变,李鸿章是扶不起大清王朝这个已经倒下的油瓶的。

经典答案2:油瓶倒了找人扶。

原因很简单:谁的责任谁承担。解决问题,关键是谁承担责任。

不满足于解决问题,而是追踪解决问题的人。这种人已经初步具备了管理思维。 雷锋做好事,在中国已经成为正常。据说,中国人在美国学雷锋经常受到美国人误解:这是我该做的事,为什么要让你帮我做?难道你不信任我?难道你看低我?

经典答案3:油瓶倒了无人扶。

油瓶倒了无人扶,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件好事。 为什么油瓶倒了无人扶?

是因为做好事没好报吧?

难道无人扶已经成为习惯?

难道每个人都在指望别人扶?

一个问题丛中的企业,常见现象就是每个人都在抱怨,殊不知每个人都是问题的一部分。 如果真的到了油瓶倒了无人扶的境况,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境况?对第一个扶油瓶的人应该怎么办?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油瓶倒了该谁扶)

经典答案4:油瓶倒了谁会扶。

谁会干,谁就干得最多。不会干的人,没人给他安排工作。

或者,因为某个人最擅长解决扶油瓶的问题,于是,该人成为标杆。可惜,多数人做不到,所以,满地油瓶无人扶。

经典答案5:油瓶倒了先不扶。

一个问题的终极解决,可能与该问题产生的损失成正比。

小问题,重复发生,可能是个大问题。

大问题,一次性终极解决,可能变成小问题。

油瓶倒了先不扶,固然有损失,但只要发现了根本原因,找到了终极解决,从根本上预防问题重复发生,那么损失可能是值得的。

前面已经说过,答案无所谓对错,但答案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从上述答案中,大致有三种思维方向:

思维方向之一:道德思维。那些积极、主动、负责地承担自己甚至他人责任的人是道德标杆,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当发现现实与理想有差距时,就抱怨人心不古,就希望加强道德说教,就希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说起“想当年”的话题。

思维方向之二:能力思维。油瓶倒了不会扶,会引起很多人的感慨,要是多几个能人就好了!最后的感慨多半是加强培训工作,埋怨人力资源部没有招聘到优秀员工。

思维方向之三:管理思维。管理思维通常分为三阶段:首先,解决问题;其次,分析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是否会重复发生?是例外问题还是例常问题?如果是例常问题,怎样从制度上、流程上预防问题的发生,一旦问题重复发生,那么解决问题的标准程序是什么? 据我观察,小企业的思维通常是道德思维,中型企业的思维通常是能力思维,大企业的思维通常是管理思维。

反面案例:

以前高中时就很喜欢的一篇文章,好像是在新概念上面看到的??语言很幽默,讽刺很到位。原文作者忘了是谁了??以下是原文:

谁这么放油瓶?一半在架子上,一半在空中,只要苍蝇碰上它,只要电风扇转起来,只要老鼠撞到架子上,它就会倒下来。不过,我不会去扶。

我知道油瓶并不困难,只需要多走三五步路,然后举手将那油瓶向里挪一挪就行。可是,我却不敢去扶。

想想吧,假如当我的手刚刚触到油瓶的瞬间,它正好倒了,正好落在炉子上,火势迅猛蔓延开来,把一间间房屋烧毁了,把一件件电器吞噬了,把一个个来不及逃出去的老弱病残烧伤了、烧死了,那我能逃脱干系吗?地上有我的脚印,架子上有我的指纹(假如恰巧还有一块地面砖、一截木头没有被烧掉),再加上有人证实,在大火燃烧前的两分钟,只有我一个人从屋里走出。在这种情况下,我怎样面对公安人员的审问?我说,那个油瓶本来要倒,我是

来扶油瓶的。他们会相信吗?他们若问,谁能证明那个油瓶本来要倒?我说不出证人,我更拿不出证据。他们若是查一查先前那个放油瓶的人,那个人十有八九会说,他的油瓶放的如何牢靠,刮12级大风,发生8级地震,那油瓶也不会倒。我怎么办?我就是有100张嘴也说不清楚呀。

想想吧,假如正好我扶那油瓶的瞬间,有人过来了。他没有看到那油瓶要倒的情形,只看到我的手抓在油瓶上,他会怎么想?他会不会对人说,×××已经抓住了油瓶,一见我来立即把手放了,满脸通红,跟我说话也不自然。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那我成什么人了?日后,那厨房少一袋米,人家就会想,是不是××ד拿”走了?她还想偷过油呢。厨房里少了羊腿,人家也会想,是不是××ד拿”走了,她曾经偷过油呢。这叫我怎么有脸活下去?我如果一开始就向人解释,我不是偷油,我是去扶油瓶的,这不又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大笑话,反而增加人家的疑心,这不是叫我左右为难,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吗?

就算这一切都不发生,火灾也没有发生,扶好油瓶的瞬间没有人看见,做好这一切就顺顺当当的走了,那又怎样?我对他们说,要不是我,整栋大楼就完了,那人们会说我有神经病。如果我对那个老人说,不是我,你就没命了,会被烧成一堆枯炭,那他不骂得我狗血喷头才怪,怎么说呢,反正只有救火的英雄,没有防火的好汉。

要倒油瓶你会扶吗

谁这么放的油瓶?一半在架子上,一半悬在空中,只要苍蝇撞上了它,只要电风扇旋转起来,只要老鼠撞到架子上,它就会倒下来。这一旦倒下来,极可能落在下边那个烧得正旺的炉子上酿成火灾,也可能泼在光滑的地面砖上摔伤几个常来玩的孩子,就算这一切不发生至少也浪费了10斤色拉油。然而作者在预见这一系列后果的同时却说的是《要倒的油瓶我不扶》。

《要倒的油瓶我不扶》作者以轻松的手笔从描写自己看到了一个将倒的油瓶之后一系列心里活动,深刻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自嘲的口吻讽刺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社会现象。正如笔者所讲,扶起一只要倒的油瓶并不难,只需要走几步路,挪动一下就行,举手之劳而已。可是,笔者笔锋一转想到的却是如果自己扶油瓶时,手刚触瓶,油瓶却正好落在炉子上造成火灾,此时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是因为扶油瓶而在现场,而且放油瓶的人一定会说油瓶放得有多牢靠,并且当时看到自己正碰油瓶的人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总之百口莫辩,即使摆脱的了事故干系也可能成了人人疑心的偷盗之徒,就算这一切都不发生,如果自己对别人说,“不是我,可能有场火灾,我是救了你们哪”,??说不定会被骂得狗血喷头。怎么说呢?反正天下只有救火的英雄,没有防火的好汉。

看完整篇我有点悲凉的感觉,因为《要倒的油瓶我不扶》的作者入木三分的剖析了这类现象的本质,撕开了人面前那层伪善的面纱。事实上,我们在很多时候的确是忽视了事物的发生过程,而过多的关注了事物发展的结果。其实,我想作者的本意是要我们重视防火的好汉,也就是说要鼓励积极做事的人,不要让他们有如此多的顾虑,正如我新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对志愿者建立奖励机制的访谈节目中指出的对志愿者活动将要有制度有保障有法规??,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的人立足于这件事,只有更多的人乐于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乐于做一些好事善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和谐完美。 我想我不会有作者那样多的思维,做任何事如果明知道是好事,却要如此这般的有那样的重重顾虑,导致最后什么也做不成,倒不如什么都不想,认定对的就去做好了,古人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我常常会用“八荣八耻”来对照自己的言行,所以如果是我“要倒的油瓶一定扶”,那么,你呢?

篇二:油瓶倒了该谁扶

油瓶倒了该谁扶?

因事而变PK天经地义

总裁看到一个油瓶子倒了,他是第一时间把油瓶子扶起来呢,还是等着相关责任人来扶?这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教授在一个总裁班上给出的互动题目。总裁们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位教授的标准答案是:如果相关责任人不在现场,总裁不能扶。要等着对相关责任人重罚,这样就维系了体系的尊严。

巧的是,我紧接着这位教授后面给这个总裁班讲课,讲的是在现场问题一冒头的瞬间,就要把它敲掉。互动环节,有一个学员给我提出油瓶子倒了该谁扶的问题。我看着他问:“你认为呢?”他说了前边那位教授的答案。他本来以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听我讲了一天,开始感觉味道有点不对了。故此他提出这个问题,想知道我是怎么看的。

体系和油瓶孰轻孰重

我说,恭喜你开始有了新的觉察,开始对天经地义的事有所反思。确实,那个教授讲得很有道理。管理者对于体系的尊重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让相关责任人知道,那个油瓶子就是他的全部。他不能照看好它,就要受到重罚。经营者首先是对体系的尊重,而不是对一个油瓶子负责。在一个庞大而健全的体系和一个油瓶子之间,无疑体系更重要。

但是,如果这个油瓶子换成了一个活人,在救人一命还是对体系尊重这两点做选择的话,你会选择什么?你是伸出手去救人呢,还是要等待把肇事人找出来,让他去承担责任?

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如果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者都活在一大堆文件体系之中,而唯独没有活在当下、没有活在问题出现的现场,该怎么办?企业的任何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是责任者。那是大家共存的一个体系,分不出你的我的,重要的是要及时清除那些危害组织生命力的毒素或问题。

简单的生存智慧(流程PK现实)

油瓶子倒了要不要扶,本来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一如大敌当前,一个敌人正在向着军长瞄准,军长是命令别人去开枪,还是自己开枪?显然是自己开枪!一切等待和推诿,等于是自杀,所以巴顿将军喜欢胸前挂着冲锋枪。这不是喜欢,而是有那样的现场你就必须挺身而出。可惜这样简单的生存智慧,却在洋理论面前似是而非了。

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现存的体系都有存在的价值,尤其是维护企业运行秩序的权责体系和工作流程。但是,体系和流程毕竟只是手段,它们是为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的工具。

当油瓶子倒了,珍贵的油资源开始外泄,而现场的人不考虑如何减少损耗,却在追究不在现场的责任人,真是不可理喻。现在流行的管理理论,多是维护既定的体系和原则,而缺乏对现实的敬重。 地头力——做企业的本真

“地头力”是个在日本商界很流行的词汇。它是指不靠记忆或经验得来的知识,是一种现场瞬间反应的能力,一种从零开始的思维突破能力,一种对现地、现场、现物、现时找到解决办法的能力。这是个没有极限的运动,需要不断创造。创造必须切实,再切实。地头力渗透了中国国学的精华,倡导接受一刻接一刻的变化、一刻接一刻的应和、一刻接一刻的创新。这是一种本能的开发和训练,参究其理需借助科学更需重视实践感悟。

答案永远在现场,现场头拱地解决问题最是切要

地头力是一种切身体验。你不可能把它降低为一个理论。它太微妙了、太细致了,你不可能这么做。理论是粗糙的、简陋的,而体验是非常微妙的。你能够把走钢丝变成一个理论吗?无论你把走钢丝分解得何等细致,但你还是不会走钢丝。它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种一刻接一刻的体验。

走钢丝没有理论,如果硬说走钢丝的理论,就是两个字:平衡。但是知道了这两个字对走钢丝有什么帮助呢?没有。你还是要去自己磨合,还是要去经历撕扯你的万千之力,要去磨合那颤抖和不平衡。你只能从不平衡、震荡中感受那平衡和节奏的可贵。除此没有别的办法。

一如走钢丝的平衡,地头力就是一个诀窍。一个诀窍是很多错误和失败的精华,是很多尝试和失败的精华。它是你在特定时点上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这种释放,不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或套路释放,而是在混沌、灰度、颤抖中把握节律和平衡的实际体验。你或许会感觉到某些东西在那里,但它是难以捉摸的,更无法指出它,无法想出它。

(来源:《今日管理》 文/王育琨 作者系著名管理并购专家)

篇三:【分享】油瓶倒了,到底该由谁来扶起?

油瓶倒了,到底该由谁来扶起?

摘要:一位CEO看到一个油瓶倒了,他是第一时间把油瓶扶起来呢,还是等着相关责任人来扶?这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教授在一个总裁班上给出的互动题目。总裁们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讨论。这位教授的标准答案是:如果相关责任人不在现场,CEO不能扶。要等着事件后对相关责任人重罚。这样就维护了体系的尊严。然而,又有不同的声音??

答案永远在现场,现场头拱地解决问题最是切要,这是管理的真谛。

巧的是, 那位教授讲了一天课后,又一位专家连讲两天,课题是,问题一冒头的瞬间,就要把它解决掉。互动环节中,有一个学员给专家提出“油瓶倒了该谁扶”的问题。专家看着他问:“你认为呢?”他说了前边那位教授的答案。他本来以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听专家讲了一天,他开始感觉有点不对劲了。故此他提出这个问题。

专家说,恭喜你开始有了新的觉察,开始对天经地义的事有所反思。有理,还是无理,这会随着一个人的出发点而飘移。管理者对于体系的尊重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让相关责任人知道,那个油瓶就是他的责任。他不能照看好它,就要受到重罚。经营者首先是对体系的尊重,而不是对一个油瓶负责。在一个庞大而健全的体系和一个油瓶之间,无疑体系更重要。

但是,如果这个油瓶换成一个活人,在救人一命还是对体系尊重这两点做选择的话,你会选择什么?你是会伸出手去救人呢,还是要等待把肇事人找出来,让他去承担责任呢?

如果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者都活在一大堆的文件体系之中,而唯独没有活在当下,没有活在问题出现的现场,那就会出大问题。

企业的任何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是责任人。那是大家共存的一个体系,分不出你的我的。重要的是要及时清除那些危害组织生命力的毒素或问题。

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现存的体系都有存在的价值。但是,体系和流程毕竟只是手段,它们是为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的工具。当油瓶倒了,珍贵的油资源开始外泄,而现场的人不考虑如何减少损耗,却在追究不在现场的责任人,真是不可理喻。现在流行的管理理论,多是维护既定的体系和原则,而缺乏对现实的敬重。

油瓶倒了要不要扶,本来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一如大敌当前,一个敌人正在向着军长瞄准,军长是命令别人去开枪,还是自己开枪?显然是自己开枪。一切等待和推诿,等于是自杀。所以巴顿将军喜欢胸前挂着冲锋枪。这不是喜欢,而是

有那样的现场你就必须挺身而出。可惜这样简单的生存智慧,却在洋理论面前似是而非了。

今天职场流行之趋势,科班出身能说会道者皆被封为高管,而真正有现场地头力的却被埋在底层。底层有意见要表达,可惜高层不愿意听,也听不懂。由此造成许多混乱。纵有精进之志,苦无可经之门。

现在每天在公司奏响的节律是:员工在现场发现了油瓶倒了的新问题,不在自己的流程规条里的,就一级级上报。一直报到大老板那里,再一级级下传指令,等再到了现场,油瓶都干了。流程和体系,已经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助推器,而成了人员之间、部门之间的一重重厚重的墙,把一个公司鲜活的血脉给人为地阻断了!

答案永远在现场,现场头拱地解决问题最是切要,这是管理的真谛。行文至此,你还在为“油瓶倒了该谁扶”纠结吗?

篇四:主人翁意识与“油瓶倒了没人扶”

主人翁意识与“油瓶倒了没人扶”

唐亚林

漫步在美丽的校园,总能引发许多感慨。穿行在身边的永远都是青春靓丽、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流动的风景线构成了一幅幅永恒的画面!匆匆而过的师者,周身洋溢着智慧的光芒,写就了华理辉煌的篇章!且不说那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虫吟蝉唱的百草园,也不说那朗朗的书声、焚膏继晷的干劲,更不说那催人奋进的富强号角、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就说说这充满希望、收获和向往的和谐氛围,它正氤氲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环绕在你我的身旁!

曾几何时,夹杂在动人的乐章中几许不和谐的音符让美丽的校园布满了难言的忧伤——日渐下滑的声誉,漫不经心的放纵,让人对未来忧心忡忡;整洁的校园变成了嘈杂的菜市场,成了钓鱼人的天堂;敞着窗户开空调、白昼灯、长明灯比比皆是,只顾“小家”而不顾“大家”与“公家”、“油瓶倒了没人扶”等随处可见的浪费现象令人齿冷不已;懒散拖沓、不讲规矩、随心所欲、缺乏自律、各行其是等不负责任的行为日益侵蚀着校园健康的肌体。有识之士不禁纳闷:我们究竟怎么啦?!

从表面上看,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节”,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是什么造成了校园主人翁意识的长久阙失?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熟视无睹背后的“集体无意识”日积月累,造成了诸多问题的积重难返。形成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慑于长官意志的淫威,当面唯唯诺诺,背后嘀嘀咕咕,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甚至为虎作伥,明明知道存在严重问题,就是不说,更谈不上与之作斗争;二是出于个人一己之私利,故意把水搅浑,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以各种托词甚至谬论来为自己的行为与利益辩护;三是奉行明哲保身的哲学,“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只要不损害自己的利益就行,哪管集体的利益和荣誉。

在“集体无意识”主导下,当每个人都对众所周知的事情保持缄默的时候,勇气就比智慧显得更重要,公开言说就比私下传播更为必要。在万马齐喑的时候,拍案而起,公开站出来说出“皇帝没有穿新衣”是一种英雄气概;抱着“舍我其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信念,不仅是一种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的体现,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情怀的召唤。

树立主人翁意识,最为关键的是要树立一种正气。正气从何而来?首先要从制度上找原因。邓小平同志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一句“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点出了问题的根本。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让良好的制度充分发挥其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激励人的功能,预留下人充分成长的空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在大力进行制度创新的同时,一定不要轻视对以往制度甚至“潜规则”的纠偏、纠错,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创新。

批判的精神固然必要,但建设的态度更为可取。树立主人翁意识,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力行。当我们在抱怨各种问题时,我们更应该扪心自问,我们能在其中做些什么?我们又能改变些什么?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正是这些看似平常、实质上意义非凡的“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推动了整个局面的逐步改善,最终推动整个事业的向前发展。

篇五:百姓的油瓶子要倒了

百姓的油瓶子要倒了,谁来扶一下?

2011年08月16日 10:56:34 来源: 半月谈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分享到新华微博

最近各地不断传来食用油涨价的消息。对此,专家指出,“限价令”等方式无法从根本上降低食用油价格,解决油料作物的供需矛盾才是根本。最近半月谈记者在皖鄂鲁黑四省油料作物主产区的调研,进一步印证了专家观点:我国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产近年呈现明显萎缩态势,油农收入、种植愿望、种植面积出现“三下滑”。与此同时,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并已超越国际预警线,外资开始逐步掌控百姓生活每日必需的食用油命脉。对此,部分专家和基层干部希望国家能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花生等油料作物生产。(《半月谈》2011年第15期)

漫画:外资垄断威胁我国食用油安全

农民种“油”收益微薄致积极性下降

记者在油料主产区走访时,农民普遍反映种“油”利润微薄,甚至亏本。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农民种植油菜的亩均纯收益仅为35元,用农民的话说,“还

不够一包好烟的钱”。

安徽含山县农民洪茂道告诉记者,他家有6亩地,以前每年都会种一二亩油菜,可近年来越种越少,去年他只种了5分地的油菜。“我们村80%的人都跟我差不多,只种几分地的油菜自己吃。”

在另一油菜大省湖北,农民正在为种油菜可能亏本而发愁。荆门市掇刀区林镇双碑村4组村民朱德林家里种了8亩油菜,亩产约250斤。他给记者算了笔账:种子、化肥共1000元,农药100元,整地500元,脱粒300元,成本共1900元,平均每亩约238元。“今年只期望油菜籽能卖到每斤2.5元以上,否则,考虑到人工成本还是会亏的。”朱德林说。

而种植大豆和花生的农民日子也不好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豆农李志财说:“去年种了50亩黄豆,才挣了4000多元钱。今年这些地都改种玉米了。”

山东临沂市郑山镇张沙埠村村民张桂星对记者说:“虽然今年花生收购价格比往年高了不少,但农资也在涨。这两年我身边的农民都不愿意种花生了,费工费力不说,还赚不着钱。”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食用油原料生产萎缩态势非常明显。安徽省油菜播种面积从2007年的1200多万亩下降到2010年的950万亩,总产量也由40多亿斤下降到24亿斤。而在花生价格创出历史新高、花生良种补贴政策实行的双重利好刺激下,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不仅没有出现预想中的“高涨”,反而呈现出持续低落的态势。据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曾英松介绍:“2009年较2003年,山东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下降了320万亩和26万吨,降幅分别为22%和7%。”大豆的萎缩则更为明显。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今年下滑超过两成,从去年的6720万亩降到了目前的5000万亩左右。” 外资垄断带来安全问题

与国内油料种植量持续下滑相对应的,则是食用油进口量的逐渐攀升。中国粮油学会油脂

分会会长王瑞元说,我国油脂净进口折油总量已由2000年的461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2088万吨,10年增长约353%。我国的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已从60%下降到37%左右,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指出,这已超过国际安全预警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依赖进口无法确保中国食用植物油安全。王瑞元指出,2010年中国油料进口量已占全球进口量的一半以上。当年全球主要植物油期末库存只有1000多万吨,不足我国食用植物油半年的需要量。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专家张立伟也认为,未来全球油菜籽产量难以大幅增加,加上国际市场菜籽需求不断提高,全球菜籽供应将会保持偏紧的局面,国际菜籽交易价格将逐步提高,我国不可能大量进口油菜籽。

在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记者在四省调查时还了解到,在国内加工和销售环节,外资企业近年来则步步为营、渐有垄断之势,内资企业纷纷被收购或淘汰出局。

国内食用植物油加工能力六成以上已有外资身影。张汉林介绍称,跨国粮商在

我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已参股控股60多家,占总股本的66%。大豆油是销量

最大的食用植物油,中粮集团提供的资料表明:2010年,外资控制企业加工大

豆2000万吨,占全国大豆加工量的40%。

在销售领域,外资同样是步步紧逼。中粮集团提供的资料表明,除压榨和精

炼环节外,外资还进入更下游环节,包括小包装食用油、专用油脂等。目前外企

丰益集团已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植物油市场50%以上,旗下有金龙鱼、元宝、口

福等10多个品牌。

有关专家进一步分析指出了外资控制我国食用植物油全产业链条对国家粮

油安全的三个威胁:一是价格容易被操纵。作为生活必需品,食用油的需求是刚

性的。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可随意提高价格,在销售上却不受太大影响。

二是由于世界粮油加工企业的竞争格局非常稳定,国际巨头容易合谋共同操纵市场。

三是由于国际巨头控制整个产业链条,可在集团内部调整库存、价格和利润,会进一步导致政府监管困难。

张汉林指出,一旦国内压榨和原料生产萎缩至无足轻重的状态,外资必然会利用垄断地位,通过提价等措施谋取更大暴利。

应采取对策稳定本土油料生产

接受记者采访的种“油”农民、基层干部和相关专家一致认为,应在源头上加大对种“油”农民的补贴力度,稳定本土油料生产,提升种植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

王瑞元认为,国家可将油菜籽收购价提高,并将当前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亩12元~15元;尽快增加油菜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每亩80元~100元;此外,国家可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以化肥等实物形式免费发放给种“油”农民。

花生是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的重要原料,对解决我国油脂短缺意义重大。曾英松建议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良种及配套生产资料补贴力度,缩小花生与粮食作物种植在“起跑时”的巨大差距;二是建立花生价格稳定机制,避免花生价格大幅波动,使农民种花生能获得稳定收益,为花生生产打下稳定发展的基础;三是制定《花生区域布局规划》,指导花生生产稳定快速发展。

张汉林说,对农民进行补贴有三个好处:第一,这是国际通行方法;第二,可有效提高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进而稳定产量;第三,可降低成本,提高本土油料作物的竞争力。

专家指出,尽快突破油料产业技术瓶颈也是提升国产油料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此外,建设保护种“油”农民利益的合作组织意义重大。(半月谈记者 代群 杨玉华 沈翀 邓卫华 王春雨 潘林青)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