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原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4:52:40 作文素材
篇一:《三国演义》情节梳理之二----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情节梳理之二
--------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34——50回)主要展示魏吴之争。是一场改写历史的重要战争,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战争。主写吴。
这—部分的中心赤壁之战,也是全书的关键。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曹操挥师南下到了长江,孙权与刘备结盟,与曹操展开了赤壁大战。在这一部分中,最精彩的是写出了孙吴政权内部主战和主和的矛盾,以及孙权、周瑜与刘备、诸葛亮之间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在这场斗争中,诸葛亮一直是最重要的人物,是他舌战东吴群儒,批判了主和派的观点,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是他以高超的智慧,破除了周瑜嫉贤妒能而制造的障碍;是他帮助周瑜制定了用火攻曹军的决策;是他妥善安排了对曹军的追击,并乘机扩大了刘备的势力。在这一战争中,许多人物都充分表现出了其特有的忠勇和才智,构成了一幅人才济济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画面,成为全书的情节高潮。
曹军压境。曹操平定北方之后,急于完成统一大业,亲率八十几万大军兵临吴国,希望尽快地铲除最后一个劲敌。这似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不但曹操这样认为,吴国上下一片哀鸿,哗声一片,形势非常严峻。似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洪培欣语文网
三顾茅庐。在没有寸土的情况下,刘备的领导班子才组建完成,在隆中对策,讨论建国大计: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徐图天下。这里
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联吴抗曹”。刘备的领导班子才组建完成,在隆中对策,讨论建国大计。
巧借荆州。洪培欣语文网
刘吴联盟:舌战群儒、义激周瑜、定计火攻、蒋干中计、献苦肉计。
赤壁鏖战。洪培欣语文网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刘备之“髀肉复生”洪培欣语文网
[成语解释: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安逸,无所作为。]刘表邀刘备荆州相会。席间,刘备反对刘表废长立幼,自觉语失,起身如厕。因见髀肉复生而潸然流涕。刘表怪之,刘备解释说是因为久不骑马,导致髀里肉生,又感慨老之将至,功业未建。刘表以“煮酒论英雄”之事安慰刘备,不料刘备竟乘酒兴失口言说天下碌碌之辈,不足为虑。刘表默然。
请简述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洪培欣语文网
刘表夫人蔡氏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遂与其弟蔡瑁密谋,以刘表名义在襄阳设宴欲害刘备。宴上,荆州幕宾伊籍将蔡氏阴谋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逃脱。蔡瑁闻讯,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大呼“的卢,的卢,今日妨吾”,马遂纵身而起,跃过檀溪。刘备脱险。
或:刘备到荆州,刘表待他甚厚。刘表想废长立幼,刘备劝止他。刘表后妻蔡夫人忌恨刘备,命弟蔡瑁在襄阳设宴,欲借机杀刘备。至
期,伊籍暗中告诉刘备,刘备急飞身上“的卢”马奔出襄阳城。至城西檀溪,人马俱陷入水中,刘备急呼“的卢”,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蔡瑁引军 追至溪边,备急勒马往西南而去,乃至南漳访问司马徽,得知闻伏龙、凤雏之名。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洪培欣语文网 简述刘备的治理新野 第34-35回(这是很能说明刘备明君“仁德”之心的事例。)洪培欣语文网
刘备受命屯驻新野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的批评,更加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他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新野百姓欣然讴歌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洪培欣语文网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简述元直走马荐诸葛
徐庶之母被曹操取许都,程昱仿徐母字叫徐庶归曹。徐庶接信后念母,与刘备别,刘备置酒饯行,泣留不肯相离,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匆匆离去。后因树林隔断视线,刘备命尽伐之,以免阻挡自己望徐庶之目。忽徐庶拍马而回,荐诸葛亮后再别刘备,之后刘备便有三顾茅庐之美谈。洪培欣语文网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微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第36、37回
谋士徐庶曾经辅佐刘备大胜曹操。后来,曹操捉得其母,并伪造徐母亲笔信,将徐庶骗去许昌。徐母得徐庶为尽孝而离开刘备后,痛斥徐庶,并上吊身亡以绝徐庶尽孝之念。从此,身在曹宫的徐庶便践行离别刘备的誓言,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洪培欣语文网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简述三顾茅庐 第37、38回
由于徐庶的推荐,求贤若渴的刘备便带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诸葛亮外出。第二次,刘备他们冒雪来访,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备留信表敬慕之情。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拱手立于阶下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诸葛亮为刘备的诚心所感动,终于答应出山。洪培欣语文网
或: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求贤若渴的刘备便带关羽、张飞来到隆中卧龙冈,想请诸葛亮出山,不巧诸葛亮不在。数日后,刘、关、张冒雪再次前往,可惜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不久,刘备想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关、张都不愿意,经刘备一番开导才一同前往。这次诸葛亮在家,正在睡觉,刘备三人冒着严寒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最终终于请到诸葛亮,成就蜀汉大业。(《三国演义》37、38回)洪培欣语文网
请简述诸葛亮为刘备隆中对策方略。(第37—38回)
诸葛亮先分析天下大势,说明暂时不可与孙曹争锋的道理,继而仔细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战略意义和政治现状,提出占领荆、益两州,
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然后外联孙权,内整内政,待机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最后恢复汉室的战略构想。” 洪培欣语文网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简述火烧博望坡(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洪培欣语文网
三国前期,势力强大的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博望坡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惇果然中计。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洪培欣语文网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请简述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未知是计,造饭安歇。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军士飞报火起,曹仁还言是造饭不慎所致。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洪培欣语文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请简述刘备携民渡江 [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 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洪培欣语文网
当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之民“虽死,亦愿随使君!”于是,刘备不顾众将反对,坚持认为“举
篇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巡哨、天助我也、士卒、巡哨、决雌雄、弓弦、漫天彻地”等词语。
2.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情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赤壁之战的几个阶段,了解时代背景,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前置学习(课前自学,如有疑惑,在自己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流)
1、故事背景:
东汉末期,群雄分争,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占据了中原大片江山。其中操的势力最为强大。曹操借东汉汉献帝之名统一了北方。公元208年,操以平定中原为借口,率80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歼灭孙权、刘备两方势力。赤壁之战就是南北双方在赤壁进行。
2、初读课文:朗读课文,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标上问号,通过互相讨论读懂文章意思,多朗读几遍,感受当时场景,理解文章大意。
3、通过查资料,讨论,联系上下文意思等方法,写出下列生字词的含义:
巡哨: 利刃:
倘有: 弓弦:
士卒: 决雌雄:
4、在课文中画出生字词和好词好句,将画出的字词在练习本上多写几遍,并会组词造句。
5、自读文章,理解大意:通读文章,想想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起因:
经过:
结果:
合作探究(课前预写,上课后讨论出比较一致的答案,以备展示)
1、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2、读课文,请你当一回军事观察家,分析一下当前双方的形势
曹操军队 东吴军队
士兵数量:
士兵来源:
弥补措施:
战争结果:
3、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请你在做一回军事评论家,分析出 东吴克敌制胜的原因。
展示交流(同学们要充满自信,敢说、敢疑、敢问)
教师分配展示任务,各小组依次展示,同学们要大胆发言,勇于质疑。
拓展延伸
1、资料:
曹操( 155---220)善谋略并且知人善任,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灭袁绍、吕布、袁术、刘表等军阀,一统中国北方。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他还曾经出兵征服鲜卑、乌桓,平定北方外患 曹操,字孟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堪称三国第一人。
周瑜 ,字公瑾。与孙策为友并助其攻占江东,后辅佐孙策,推荐鲁肃为官。赤壁之战时与鲁肃坚持抗曹,被任为大都督,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不久又击败曹仁,攻下南郡。周瑜英姿焕发,擅长音律、政治、軍事、文学,吴人尊称为“美周郎”。他本想攻打益州以图謀天下,不幸天妒英才,出发前即病死。享年36岁。
2、拓展阅读:选读《三国演义.》
当堂训练
1.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离弦[xián xuán ]的箭 倘有诈谋[shǎng tǎng] 拈弓搭箭[niān zhān] 鏖兵[lù áo] 无心应[ yīnɡ yìnɡ ]战 和甲堕江[duò zhuì]
2.多音字组词。
shuɑi( ) jiānɡ ( ) 倘( )
率 将 尚
lǜ ( ) jiànɡ ( ) ( )
tiɑo ( ) jiɑnɡ ( ) 舵( )
调 降 舟
diɑo ( ) xiɑnɡ ( ) ( )
3、赤壁之战的起因:
经过:
结果:
学后反思
我在预习自学中:
1、 我在讨论合作时:
2、 我在展示提升时:
3、 我的当堂达标:
4、 我的收获或感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以少胜多的原因;
2、认识曹操、周瑜、黄盖等人物形象;
3、了解赤壁之战的场面,引发自己对三国演义的兴趣。
前置学习(课前自学,如有疑惑,在自己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流)
1、细读课文,想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周瑜以少胜多的关键条件有哪些?
2、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
合作探究(课前预写,上课后讨论出比较一致的答案,以备展示)
1、在文中划出描写曹操的语言,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火攻之前 火攻之后
语言:
神态:
变化的原因:
2、读完这篇课文,你能用简短的语言评价一下,文中的主要人物吗?
曹操: 黄盖: 周瑜: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四行,想想当时的战斗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当时场面:
4、你还知道哪些“三国”人物和故事?写下来:
展示交流(同学们要充满自信,敢说、敢疑、敢问)
教师分配展示任务,各小组依次展示,同学们要大胆发言,勇于质疑。
拓展延伸
资料: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小说《三国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
三国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绣花(穿针)——粗中有细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咏赤壁 (唐 李白)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三国成语: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空城计 舌战群儒 单刀赴会
篇三:28赤壁之战
28 赤壁之战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常用文言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2、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故事吗?指名学生回答所知道的三国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那么你们知道《赤壁之战》的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个故事吧。
(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赤壁之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讨论交流,汇报读书收获。
1.本文是古典文学原著的节选,文言词较多,朗读起来比现代白话文要困难些。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通过读书自己知道了什么?
3.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生字词的。
4.理解重点词语。
5.对朗读困难的句子做到正确断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其他学生接读课文,可在每段旁边做批注。
(2)同桌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自然段:黄盖诈降,曹操上当。
第二自然段:火烧曹营,悔恨已晚。
第三自然段:曹操逃亡,黄盖中箭。
第四自然段:张辽救曹,韩当救黄。
第五自然段:赤壁鏖战,周瑜获胜。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学生通过做批注抓住要点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3.梳理吴国实施火攻的步骤。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画出文中不懂的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看看几位当年的英雄人物。
二.设疑自探
1.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东南风。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
2.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的时候,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穿行的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3.吴国是如何以少胜多的?请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一)有利的天气。
(二)有利的地理条件
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而有利的地理条件 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你是从文中那句话看出来的?
(三)曹军自身不利的那些不利条件。
(1)曹军不习惯水上作战;(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于行动;(3)战船及帆篷等物是易燃品。
4.对曹操性格的正确把握。
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1)从文中找出句段仔细读读。
(2)交流讨论,认识人物形象。
(3)从曹操的表现中,你体会出曹操是怎样的人?周瑜,黄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解疑合探
1.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东南风。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
2.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的时候,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穿行的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3.吴国是如何以少胜多的?请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一)有利的天气。
(二)有利的地理条件
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而有利的地理条件 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你是从文中那句话看出来的?
(三)曹军自身不利的那些不利条件。
(1)曹军不习惯水上作战;(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于行动;(3)战船及帆篷等物是易燃品。
4.对曹操性格的正确把握。
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1)从文中找出句段仔细读读。
(2)交流讨论,认识人物形象。
(3)从曹操的表现中,你体会出曹操是怎样的人?周瑜,黄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质疑再探
学完全文,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五.小结
(1)赤壁之战中,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2)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把它写出来?
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在赤壁之战中,曹寨的江面上一片火海。
(3)读诗总结
《三国演义》中有诗这样写赤壁之战:
魏吴争斗决雌雄,
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
周郎曾此破曹公。
集体朗读,回味赤壁之战。
四.课外延伸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原文)学完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被火烧赤壁的战争场面所吸引,《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罗贯中,走进《三国演义》,去探究更多的精彩故事吧!
五.作业
读三国故事,准备召开故事会。
板书设计:
28 赤壁之战
知己知彼 天时地利人和 扬长避短
篇四: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说明:《赤壁之战》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引导学生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三笑”认识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赤壁之战》这一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下面老师检测一下大家的复习情况。出示课件,说一说划线词语的意思。先自己思考,再同桌检测,后指名说,教师点评。
3、提问:赤壁之战交战的双方是谁?结果如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据史料 记载,曹操拥兵八十万,孙权不足四万,但是曹操却败给了孙权,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名著,了解这些人物,一探究竟。出示本节课目标。
二、合作探究,了解人物
本文是一篇小说,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上节课咱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内容和情节,本节课咱们主要来认识文中的几个人物,首先咱们来了解曹操这个人物。
(一)、通过老师的引导认识并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出示自学提示一: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写曹操神态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2、想一想曹操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3、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点拨交流: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之后课件出示写曹操神态的句子。指名回答第二个问题:曹操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答后出示课件“大喜、大笑→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找一找哪一个表示神态的字出现了多次?可以看出是“笑”字。曹操第一次笑在什么情况下?说明了什么?初步认识曹操。第二次笑在什么情况下?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引导学生品味其精妙。运用恰当的比喻写出了东风大作时江上波浪翻滚的样子,生动具体形象,又烘托出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指导写作。再次认识曹操。第三次笑在哪里?他看到黄盖了吗?这个“笑”又说明了什么?通过三“笑”我们认识了一个骄傲自负的曹操,正因为如此,下文才会出现“叫苦连声”的变化。
那么,你能不能读出曹操感情的变化呢?学生试读,指名读,教师点拨指导:注意“安得无东南风?”反问句与“此天助我也!”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前者要读出不以为然的语气,语调上扬,后者要掷地有声,读出看似自信实则自负的感觉。教师示范,学生再读,同桌互读,齐读等,读出古文的韵味,读出人物的感情。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书、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等认识了一个骄傲自负的曹操,下面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来了解另外一个主要人物黄盖。
(二)、通过自学及小组合作探究认识黄盖这个人物形象 。出示自学提示二:1、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黄盖性格特点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作批注。
2、在小组内交流:我认为黄盖是个( )的人,我从下面这句话中 可以看出:( )。
按照自学提示学生进行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教师巡视关注学情。之后小组选出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把讨论出来的代表黄盖的性格特点的词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学到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甚至是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学以致用,至于文中其他人物大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来了解。
(三)、认清赤壁之战东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原因。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骄傲自负的曹操和有勇有谋的黄盖,从他们身上已经预知了东吴取胜、魏国败的结局。东吴取胜还有哪些原因呢?组内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认清赤壁之战东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原因。
(四)、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语段用最动听的声音读一读,在小组内比赛。
三、拓展延伸,巩固检测
1、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赤壁之战后他退回了北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下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共同感受三国人物的风采,火烧赤壁的场面。
放《三国演义》的有关视频,加深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认识,对名著的兴趣。
2、请大家回忆刚才看的视频,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来个大话三国:说一说你知道的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歇后语、故事、人物、歌曲等。
3、做测试题,同桌对改。
作业:课后阅读《三国演义》及相关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小报。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半文言文,必须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进行,所以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这又是一篇小说,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名家笔下曹操等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写作、阅读欣赏尤为重要,但是大部分学生看书只注重情节,走马观花不深入,别说分析人物运用于写作了,更有甚者对此类书籍毫无兴趣,所以据此设计了本节教案,希望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认识名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并运用于写作。
当堂检测 轻松过关
一、解释划线的字。
扯旗束之( ) 故大寒之时( ) 曹见势急( ) 倘有诈谋( ) 言未绝( ) 冬至前后,安得无东南风( )
二、请连线。
《三国演义》 曹雪芹 红孩儿 《红楼梦》 施耐庵 刘备
《水浒传》 吴承恩 林黛玉 《西游记》 罗贯中 宋江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艘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从此破曹公。
1、从诗中可知:魏吴争斗之地在______________,争斗的双方是______和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中可知破曹公的计策是________。
2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 _____ 胜_____、以_____胜_____的战例之一。
3、在赤壁之战的刀光剑影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______________的曹操,______________的黄盖,______________的周瑜。
四、请写出与三国有关的歇后语,至少二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五:论《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
论《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
【内容提要】
节奏是作品内在的旋律。赤壁之战的节奏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言语与语言。赤壁之战的语言可分为叙述性言语和人物言语。这两个部分不但创造了赤壁之战的艺术审美情境,而且还起到提升《三国演义》艺术质量的作用。二是时间与空间。作者用八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将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拉长,多层面地强调空间在故事中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时空节奏。三是情节与非情节。情节与非情节作为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不但决定了故事的发展速度,而且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情境。
【关键词】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语言/言语/节奏
艺术的魅力来源于节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诗(指一切文学作品)的起源仿佛有两个,一是“摹仿的本能”,一是“音调感和节奏感”:“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1] 12这一认识同样见于中国古代的典籍,如《淮南子·道应训》云:“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其实,韵文有节奏,散文(与韵文相对的非韵文)也是有节奏的,节奏既是文学艺术的外在形式,也是其内在的旋律。从这一意义上讲,关注节奏在文学中的形态,是叙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从这里出发,本文在论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艺术节奏时,将从言语与语言、时间与空间、情节与非情节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言语与语言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有必要将《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语言分解为两个部分:一、叙述性言语;二、人物的言语。这两个部分作为赤壁之战的语言,不但创造了赤壁之战的艺术审美情境,而且还起到了提升《三国演义》艺术质量的作用。从叙述的视点来看,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自身的运动形式,其审美情境的创造与语言及言语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中间,作品的运动轨迹往往是通过语言及言语的表达来实现的。诚如高尔基指出的那样,“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2] 321,作品中的语言与言语特有的运动节奏,不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还起到创造审美情境的作用。
在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面中,作者重点突出了诸葛亮的雄辩。在这里,诸葛亮或晓以大义,或动之以情,或暗藏机锋,或旁敲侧击,一口气驳倒了七个文士,从而为孙权与刘备联合拒曹奠定了基础。受雄辩这一特定的内容支配,作者在文本叙述中,有意识地将笔墨放到了人物的言语方面。“舌战”是诸葛亮与江东群儒发生冲突的中心话语,在这一过程中,作者通过关注言语的内在变化形式,强调个性化语言在人物话语中的意义,从而形成特有的节奏运动。从表面上看,诸葛亮处于被动中。然而,在雄辩过程中他主动出击,一步紧似一步,一环套着一环,迫使对方俯首就范。
舌战群儒是促成刘备和孙权联盟的重头戏。为了驳倒江东的主降言论,为了准确地传达舌战群儒时激越的基调,作者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方法:一是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静态描写(如肖像描写,环境描写,一般都是一笔带过)。二是根据对手的不同,雄辩言语的分量也不同。如对付孙权手下第一谋士张昭,作者不惜让诸葛亮发表一篇六七百字的宏论,以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对待其他文臣谋士的挑衅,则仅用几十字不超过百字
的言语予以批驳。三是为了避免读者阅读时的疲劳,作者除了强调叙述性语言在叙述中的作用外,还注意穿插人物之间的对话,从而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艺术效果。四是为了创造出雄辩时的激越氛围,作者还注意尽量少用长句而多用短句,以此达到明快有力的艺术效果,进而传达出慷慨激昂的情调。诚如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中指出的那样,“没有节奏的语言,又太没有限制了。”[3] 93五是注意运用人物的言语表达人物的情绪和性格。亚里斯多德指出:“语言表现了情绪和性格,而又切题,那么,你的语言就是妥帖恰当的。所谓?切题?,那就是说,既不要把重大的事说得很随便,也不要把琐碎的小事说得冠冕堂皇。……在表现情绪方面,谈到暴行时,你要用愤怒的口吻;谈到不虔诚或肮脏的行为时,你要用不高兴和慎重的口吻;对于喜事,要用欢乐的口吻;对于可悲的事,要用哀伤的口吻,其余以此类推。”[3] 92人物的言语可以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感情情绪,可以凸现人物的性格。由于人的性格是丰富的复杂的,人的思想感情也是有变化的,在不同的场合下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风貌。我们说,这就是节奏的运动,就是强调在变化中塑造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诸葛亮游说江东时,先后有智激孙权和周瑜两个场面,同样是“激”,因对象不同,言语也就有所变化。它不但表现和丰富了诸葛亮的性格,同时也刻画了孙权和周瑜思想感情的变化。对待孙权,诸葛亮故意不提破曹良策,又故意违背鲁肃的叮嘱,渲染曹军的强大,甚至劝说拥有一定实力的孙权降曹称臣,迫使孙权对诸葛亮产生反感。在击中孙权心病后,诸葛亮又宕开一笔,和盘托出破曹良策,以坚定孙权抗击曹军的决心。对待周瑜,诸葛亮先是冷笑,然后又有意迎合江东降曹的论调,借此侧击和讥讽周瑜,紧接着又机智地曲解曹操的《铜雀台赋》,以引发周瑜的怒火。在这里,诸葛亮的每句话都似乎与周瑜无关,但绵里藏针,句句直刺周瑜。应该说,“舌战”作为这一场面的中心话语,把握的尺度是讲究言语的变化,关心节奏在其语境中的意义。
节奏是作品内在的旋律,只有节奏的运动和变化,才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风貌,才能再现人物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注意到节奏的和谐,将叙述性言语和人物言语协调起来。然而仅有和谐是不够的,还必须紧凑,只有紧凑才能把握住节奏。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紧凑——是作品美学价值的第一个条件,一切其他优点都是由它表现出来的。……现在主要的美学通病——就是水分过多。”[4] 502要紧凑,作品的语言就不能拖沓,因为拖沓就会使画面苍白,情节萎靡。进而言之,作者通过创造悬念,激起人们等待结果的兴趣,实际上就是为了创造紧凑的艺术境界。我们强调紧凑,并不是把弦绷得太紧,如果太紧,也会适得其反,收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试想如果作者采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双方皆在调兵遣将,不写孙刘联盟内部的争斗,也不写孙刘与曹军的隔江斗智,恐怕这样就会破坏应有的节奏,使我们感到冗长。如果一味地写热闹的战争场面,今天厮杀,明天还是厮杀,最后某一方取得了胜利,表面上看很紧凑,实际上只会使人乏味。只有突出赤壁之战的鏖兵和斗智这两条线索的齐头并进,注意穿插抒情场面,有张有弛,才能准确地把握节奏。孔明草船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抒情场景,既缓解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又留下了很强的悬念。
与西方小说不同的是,中国古典小说擅长于人物的言语和行动的描写。可以说,人物的言语和人物的行动(叙述性言语的主要部分)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两大支柱。作为叙述的原则,它们不但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巧妙地把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创作意图寓于其中,而且还创造出故事的叙述节奏,进而使读者通过它了解故事的结局,把握住作品的进展。相比之下,西方小说则不太注意这两个方面的技巧,如司汤达的《红与黑》可以有整个章节的心理独白或描写;托尔斯泰可以在《战争与和平》里加以宗教说教和发表对历史的见解;巴尔扎克可以不时以评论家的身份不断地对其作品的人物加以评论,不甚强调言语对情节推动的作用。可见中西方古典小说的言语的传达方式是极为不同的,其内在的节奏也是不同的。中国古典小说强调言语对情节推动的节奏,注意在时空中塑造人物,注意在情节的推进中展示人物性格;西方
古典小说则注意运用言语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精雕细刻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近五万字赤壁之战的言语中,人物的言语竟占了整个篇幅的三分之二。它们和叙述性的言语一道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迅速发展。我们一方面感到赤壁之战一触即发,在这个总悬念下急于想看到结局,另一方面孙刘曹三方为大战而展开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则牵动着读者,令人时而感到振奋,又时而叹息,时而为人物的命运感到担心,又时而为所关心的人物走出困境长舒一口气。我们说,这就是节奏。就是说节奏这一文学作品内在的旋律,一方面给我们造成心理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获得审美愉悦。《礼记·少仪》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运用。疏密有间,紧凑而不拉杂,和谐而有章法,乃是文学言语美的基本条件。
我们在探讨言语的节奏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情绪,因为无论是叙述性的言语还是人物的言语,都要表现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的变化则是小说言语中节奏变化的依据。正如老舍所说:“所谓小说中的延宕便是在物质上为逻辑的排列,在精神上是情绪的盘旋回荡。小说是些图画,都用感情联串起来。图画的鲜明或暗淡或一明一暗,都凭所要激起的情感而决定。千峰万壑。色彩各异,有明有暗,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但是在秋天,它们便都有秋的景色,连花草地也是秋花秋草。小说的事实如千峰万壑,其中主要的感情便是季节的景色。”[5] 赤壁之战之所以扣人心弦,原因就在于作者以饱满的笔墨将充沛的感情寓于每一个人的行动和言语中,多层次地勾勒每一个人物的细微的变化。曹操奸和雄的性格之所以给人极深的印象,就在于作者一方面让他统领着八十三万大军咄咄逼人,目空一切地宴长江横槊赋诗,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屡屡行奸。由于言语情感变化的细腻和适度,在作者精心结构和组织安排下,近五万字的赤壁之战便描写得有条不紊,极有秩序、极为严谨。
二、时间与空间
现代小说打破时间的观念(传统叙述性文学的写法),向多维空间发展,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熔为一炉,是适应新的时代节奏、新的审美情趣的必然结果。我们认为,古典小说的作者擅长于强调时间的顺序,不能说他们没有空间概念。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给人以联想和想象,就是一个空间。古典小说解决矛盾往往乞求于神明,也是它特有的空间。因此,古人有古人的时空观,古人的空间观念和今人的空间观念不同。
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的时间与空间的是莱辛[6],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说中国古代没有时空观念。在时间上,赤壁之战严格地按时间的顺序组合。先有孙刘两家的联合,然后有曹操赤壁的惨败。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强调着情节发展的必要性,而战争双方准备得充分与否,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则强调故事结局的必然性。赤壁之战的故事结构是围绕孙刘曹三方展开的。在时间的安排上,作者先写孙刘联盟形成的过程,以时间强调叙事的节奏。在这里,作者通过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诸葛亮智激孙权再激周瑜等情节,渲染孙刘联盟的来之不易;次写孙刘联盟与曹操之间的对垒,作品通过三江口曹操初折兵,计斩蔡瑁、张允,庞统巧献连环计,周瑜赤壁用火攻等情节,写孙刘联盟对曹操的胜利。这些在时间上发生的事情,经作者独具匠心的组合,便构成了独特的艺术空间,即通过“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方法,突出了斗智和鏖兵两条线索在时间上的同时并进。与传统小说仅仅把时间作为故事开端不同,作者在描写赤壁之战时十分注意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如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季节,当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准备进攻江东时,他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才能使不习水战的北方士兵渡过长江天险,取得战争的胜利。在这中间,曹操以为隆冬季节长江上没有东南风,因此决定将战船连锁,以求在渡过长江天险时与孙刘联军决一死战。不料,这种做法却给了周瑜以火攻的机会。
从时间顺序上看,同时描写周瑜、诸葛亮、曹操三方的斗智,好像是时断时续,事件繁多,头绪繁杂,但是整个情节的发展却是有条不紊。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作者是依据时间来
结构故事情节的,将同时发生的事件严格地组合在一起,犹如横云断岭,以鏖兵和斗智的线索贯串始终,形成独特的空间。在这里,空间好像是作者漫不经心地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空间意识。赤壁之战是吞并与反吞并的斗争,其中又穿插了许多小的线索,如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密献诈降书。这与宋元话本小说单纯性的情节不同,在时间的排列组合上是有独到之处的。在时空上,赤壁之战采取的结构方法是“花开数朵,同表数枝”,既强调了事件在时间上的变化性,同时也强化了空间意识。这里,仅以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上半回为例,此处的叙述共分三个层次,皆用“却说”这一转折词联系下文。第一层次,“却说”周瑜欲杀诸葛亮;第二层次,(1)“却说”刘备屯兵樊口,派糜竺看望诸葛亮。(2)“却说”糜竺言周瑜请刘备赴宴。(3)“且说”诸葛亮见周瑜欲杀刘备,关羽护卫刘备安全返回;第三层次,(1)“却说”周瑜杀刘备不成,立斩曹军来使。(2)“却说”周瑜进兵。(3)“却说”周瑜得胜。从叙事的角度看,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事件大约是同时发生。第二层次的两个“却说”一个“且说”间呈递进关系。第三层的三个“却说”间也呈递进关系。第二层的(3)和第三层(1)又几乎是同时发生。可见“却说”既有同一时态的同步关系,又有空间上的递进关系。可以说,多种时间的同时展开丰富了赤壁之战的艺术空间,与此同时,空间在时间上的延展,也增添了故事叙述的魅力。
此外,中国古典小说在叙述中还常常借助于神话来表达独特的艺术空间,即每当叙述发生危机的时候,常常习惯于以超现实的力量来解决。关于这点,在赤壁之战的叙述中也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如火攻是孙刘联军对曹作战的战略战术,周瑜自觉稳操胜券,踌躇满志之时,却猛然想到一事,随后口吐鲜血,卧病不起,以致引起诸葛问病、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节。对曹作战,周瑜与诸葛亮一致主张火攻,围绕火攻这一环节作了积极的战事准备,然后又宕开一笔,写周瑜生病,原先预设的火攻之策因缺东风而无法实施。前后响应,一环紧扣一环,顺利之中又出现波折,停顿之中又向前发展。那么,如何借东风呢?仅靠时间的推移是不行的。如果等到春暖花开、东风骤起的时候,孙刘联盟也早已为曹操所吞并,显然拖延时间只能贻误战机,故只能通过诸葛亮设立七星坛来借东风了。这一空间虽然宣扬了极为神秘的东西,但它毕竟是解决矛盾的方法。诸葛亮祭风的神秘性对后来的小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故事按时间顺序难以深入的时候,借助于超现实的力量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故事发生新的转机,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独有的艺术空间。可以说,自从这一艺术空间被作者运用于赤壁之战的叙述以后,明清两代以《西游记》等为代表的神话小说大都接受了它的影响[7]。《三国演义》的时空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它可以把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拉长,也可以把进行很长时间的事情缩短。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三国历史里,作者用了四十四回的篇幅写了从黄巾起义到曹操统一北方,收拾荆襄近五十年的事情,而持续仅几个月时间的赤壁之战则写了八回,可见时间与空间既可交待故事的发生,也可以调节故事的发展。
三、情节与非情节
情节是叙述性文学的基本要素。高尔基指出:“文学的第三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2] 335我们通常讲情节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不能分为四个等份,只能是简洁的开端、丰富的发展、惊奇的高潮、简短的结局。就是说,发展是重场戏,高潮是次重场戏,开端和结局又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节奏,才能有美的价值,这是作家们所共同遵守的创作原则。正如佛斯特所说的那样,“美感是小说家无心以求却必须臻及的东西。小说家不能以追求?美?始但亦不能缺少?美?终;不美的小说就是失败的小说。”[8] 结构是大于情节的,叙述性文学的结构包括情节与非情节两个因素。打个比方,情节是进行曲,非情节则是小插曲,它们一道构成了叙述性文学的节奏,决定着故事的向前发展和发展的速度。我们可以将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分为:对话型(包括旁白,心理活动)、行
动型、抒情型、叙述型;非情节分为:静态型(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评论型(有诗[词]为证,有诗[词]叹[赞]曰)。下面试从这些方面对赤壁之战的情节与非情节的节奏作一些分析。 所谓对话型,即依靠人物间的对话推进情节的发展,一般是依据人物言语节奏的快慢来区分的。如果我们将情节分解为画面,那么,对话则是联系画面的桥梁。根据情节的需要,对话可以在各种形势下展开。诸葛亮舌战群儒,虽无刀光剑影,却也有弓张弩发之势。蒋干游说江东,周瑜将计就计的对话,则显示了周瑜的谋略和蒋干言不由衷的心虚。总之,对话型的节奏取决于对话双方的言谈举止,或快或慢任其自由。旁白与心理描写,则可说是对话的补充形式。中国古典小说的心理描写受戏曲的旁白影响较深。蒋干盗书,周瑜故作不知,故意旁白数语,“瑜口内含糊曰:?子翼。我数日之内,教你看操贼之首!?干勉强应之。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操贼之首!……?及干问之,又睡着。……干寻思:?周瑜是个精细人,天明寻书不见,必然害我,……?干戴上巾帻,潜步出帐,唤了小童,径出辕门。”用笔简练,既强调了情节的发展,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行动型的情节因素往往是和言语的描写掺杂在一起的。曹操败退赤壁一路鼠窜,魂不附体,如果仅仅这样写,曹操就不叫曹操了,就不能显现曹操的性格了。待行至乌林——曹操见树林从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天大笑不止,诸将问曰:“丞相何故大笑?”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堕马。下面又写曹脱险后又大笑,又是一番宏论,又遇险,又大笑,如此三番大笑,惹出三番麻烦。当真的脱险了,应该大笑的时候,曹操倒捶胸大哭了。如此的行动和言语的描写,真乃刻画曹操性格的神来之笔,整个节奏,或张或弛,疏密有间。
抒情型的情节因素既不是指景物的描写,也不是指借助万物抒发壮志,而是指作品中抒情气息浓厚的场面穿插。它们是情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对调节情节、加强人物间的联系、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赤壁之战中的抒情场面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独到之处,群英会周瑜醉里舞剑,高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孔明草船借箭,性命系于一旦,却拉着鲁肃谈笑,只顾饮酒取乐。孙刘和曹操双方积极准备战事,战争即将爆发,又出现庞统挑灯夜读和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的场面。凡此种种,它们把情节拉长了,同时又把情节丰富了;既使情节舒缓了,同时又使情节更有韵味了。
叙述型的情节因素是情节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也是赤壁之战发展的最基本模式。我们再来看看非情节因素。
静态型。中国古典小说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一般是漫画性勾勒,通常是用画脸谱的方法以突出人物性格。环境的描写是具有其独到之处的,它没有大段的景物描写,却长于抒情,对环境作简洁的交代。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虽仅有几字的交代,但对以后的情节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不作这样的交代,断然没有孔明借东风,曹操也不会连锁战舰,周瑜火攻也就无从谈起。环境的描写在赤壁之战的描写过程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引用抒情写景辞赋,如孔明草船借箭引用“大雾垂江赋”,曹操横槊赋诗引用“短歌行”等等,不一一赘举。 评论型。中国古典小说的评论与西方古典小说中作者直接站出来评论不同,而是用前人的诗词,或作者假托一人,大都用韵文的形式。曹操中计误斩蔡瑁、张允,书中写道:“后人有诗叹曰: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蔡张卖主求生计,谁料今朝剑下亡!”曹操宴长江欲取二乔,书中写道:唐人杜牧之有诗曰:“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诗为证”在赤壁之战用得如此之多,几乎是评论人物和事件的格式了。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描写的成功,提高了整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我们认为赤壁之战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艺术成就就在于情节内部的节奏严谨和非情节因素对内部节奏的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