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民间采风作文15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6:36:59 体裁作文
民间采风作文150字体裁作文

篇一:到民间采风去的作文

到民间采风去的作文

到民间采风去的作文

主讲明师:茅娟美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绍兴市学科带头人。

写作经

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关不美,家乡水。”从小到大,家乡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放眼家乡的秀美>景色,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无不浸润着浓浓的乡情。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以“家乡的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着重介绍家乡给你印象最深的民风民俗。

要写好这篇文章,关键是找到熟悉的写作材料。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建城2500年,素以“文化之邦”著称于世,写作材料俯拾皆是:

艺术文化——质朴细腻、跌宕婉转的越剧;高亢激越、豪放洒脱的绍剧;说唱结合、诙谐通俗的莲花落;飘若浮云、矫如惊龙的王羲之书法等。

民风习俗——新年新岁、婚丧事宜、祭田和祭祀、安昌腊月风情节、祭禹大典、花雕嫁女等,有些曾经一度被人们遗忘的习俗,近年来重新被挖掘并隆重举行。

文化古迹——“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古纤道、乌篷船、石拱桥、老台门、深弄堂,一不小心,你可能就踩在了“历史”上,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一段历史,一段佳话。

饮食小吃——清冽的鉴湖水酿造的老酒味道醇厚;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的那碟茴香豆味道鲜美;外焦里嫩、臭中带香的臭豆腐;色泽红亮、香气扑鼻的乌干菜??

其他还有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绍兴方言,处世精明、善于言辞的“师爷文化”等。当你细细观察,这些平常被我们所忽视的家乡的山山水水、民风民俗都微笑着向你走来了。

写作时,字里行间要有生活情趣和人生意味。沈从文笔下的云南歌会,通过“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面的描绘,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琦君的那一杯春酒,弥漫着浓浓的乡愁、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留恋,绵长的情感就如一杯醇厚的春酒。所以写作前,要求学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发现所选材料的独特美;带着满腔情感去品读,表达绍兴人的自豪之情;带着智慧去描述,引发对平凡事物的深刻思考。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民间采风作文150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些来自民族大众的东西,经过千百年淘洗沉淀,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才能被世界认同。我们关注民间文化,实际上是在传承世代的生活传统,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

作文本

家乡的桥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八(3)班 陆烨

江南水乡,河道如织,桥便成了密密河道中的符号,传递着水乡的讯息。长长的石桥是破折号,高高的拱桥是句号,闭上眼睛,我也能将桥的细节一一描绘。傍晚时分,桥身镀上一层金边,妇女们忙着淘米洗菜,一边还不忘与邻居碎碎地唠,从柴米油盐到一家老小,笑容里透露着满足与平和。

炊烟袅袅升起,这是村庄以自己的语言召唤着劳作的人们回家。桥一下子热闹起来,回家的男人扛起自行车,稳当地走过石桥台阶,然后飞快地骑上,一路铃铛,还不忘跟路旁人家热情地打招呼——“吃饭哉”,一会儿便不见了身影。菜农们在桥边摆了摊,拿着草帽,扇着风,披一件洗得泛白的蓝开衫,穿一双沾满泥土的自编草鞋,坐在台阶上,大声吆喝。放了学的孩子们横冲直撞嬉戏着,老农把摊子护在身后,斥责道:“小赤佬儿,小心点??”孩子们吐吐舌头,书包在身后“啪嗒啪嗒”地响着,跑远了。

水乡农村的时光,就如乌篷船欺乃的桨声,有声有色;又如桥下无声的流水,不慌不忙。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利欲熏心,枕河人家的日子就如湖水一般澄澈。

老人们爱在茶余饭后,坐在桥头光滑的石栏上,跷着二郎腿,剔着牙,天南地北地聊着,忘了夜色越来越浓。有时候,什么都不讲,享受着夏夜习习晚风,闭眼回忆往事,时间在这里停住了匆匆的脚步。待困意袭来,起身离去,却蓦然瞥见枝头圆月如镜。

几百年来,家乡的桥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或焦急或悠闲,或得意或失意,都被细心地一一收藏,随着岁月的洗濯,沉淀出一种特有的质朴古老的韵味。桥像一位饱经风霜、睿智深刻的老人,用他宽容的怀抱一视同仁地将所有水乡之子容纳,不管衣锦还乡还是落魄归家,它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观望水的每一次涨退,桃花的每一次开谢,梧桐树的每一次凋零。于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望见了桥,就像回到了家。

绍兴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座桥。它承载了你生命中某段时光,亘古不退色,直至你消散,在它的某个角落也会有你的气息与身影。它可以不华贵,可以不闻名,但必须足够坚固。它可以让你在某种特定的时刻。想起它,会满含泪水,然后发呆很久。是的,它本身并没有任何特别,只因为每一个水乡人,用生命中最美好的感情来祭奠它,在心中开成一朵永远不败的花,荼摩不朽。

(指导老师茅娟美)

明师点

绍兴,境内水道纵横,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几百年来,这些古桥静静地立在河道上,看人来人往,见古城变迁。陆烨同学将焦距对准了这些历史悠久的古桥,静静地看,细细地描。村妇淘洗图,暮色晚归图,月夜乘凉图,这些发生在桥边的普普通通的图景,在小作者的眼中,竟然如此趣味盎然。如果仅至此,还不足以看出作者的细腻与敏感。看来,桥已然在作者心中生了根,有了灵气,那是一座古老坚固的石桥,那是一位睿智而宽容的老人,那是远行在外的游子魂牵梦萦的梦,那更是每一位绍兴人心中一朵永远不败的花。

《到民间采风去的作文》

篇二:《到民间才采风去》写作教学案例

八年级下册《到民间才采风去》综合性活动

【训练目的】

1、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描述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意蕴深刻的主题。

2、学习运用本色朴素、清新自然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3、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授课过程:

一、指导选材

老师: 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民俗是人类文明沉淀着的重要部分,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中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的多样化,也更让我们的民俗文化更多元化。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伴随着历史发展的,地域性文化发展也更具特色。但也随着信息的发达和交通运输的发展,部分民俗文化随着社会进步逐渐被淡化和遗忘甚至消失。但是,亲爱的同学们,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请同学们说说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东西,或者说说你最感兴趣民俗。谈谈你的收获。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题材、内容写一篇作文。

生1:这个活动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平时多说普通话,没想到有那么多的方言和俗语是居然是我们不明白的。同时还发现我们平常所说的普通话因为受方言的影响有很多地方是不标准和有待改进的。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方言趣谈》为题来写作。介绍家乡方言的历史渊源,对家乡方言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现象进行整理、总结,然后把探究的结果写成一篇说明性文字。 生2:我是寻访家乡名胜古迹小组的,我特别喜欢平朗的花屋它于1757年开工建设,到1778年正式完工至今,数百年的风雨留给花屋除了是岁月的痕迹外,更多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我喜欢它屋顶上的、门坊上栩栩如生的雕梁彩绘,我会选择《平朗花屋》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介绍笔山花屋,将向世人展现其古朴 作 教 学 案 例

深遂的独特风景。

生3:我也是寻访家乡名胜古迹小组的,我最喜欢的名胜古迹是我们峦城的承露塔,据说横县承露塔是广西现存10余座古塔之一,其塔非常精巧美观,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承露塔,依山傍水,气势非凡,历经上千年风雨的洗礼,饱经沧桑的它依然古风犹存伫立在郁江边上,加上关于造塔镇龟的传说,更给它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让人神往。这座古朴精美古塔反映了我们峦城人的祖先精湛的建筑施工工艺水平和建筑设计理念,更体现我们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我要写一篇关于介绍承露塔的旅游词,让更多的人能领略到承露塔的风采。 生4:大家好,我是家乡特产小组的组员,大家看身材也知道我这人特别能吃了。(学生大笑)在这次综合性活动中,我又发现和品尝到了更多的家乡美食,峦城美食首当其冲应当就是峦城鱼生,它就是我们峦城一道名贵的美味佳肴。在我们峦城,有“鱼生狗肉不用请”之说。也就是说鱼生上席,绝不会独自享用,都是亲朋好友三五成群自成一桌,不用邀请。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永淳红薯干,及峦城小吃“粉仔”“粉虫”、蕉叶糯米糍粑、卷筒粉等。小吃的制作程序当然也是相当复杂和很有讲究的,如果操作不当则无法味道相差甚远,甚至无法食用,因此我想写一篇有关于鱼生的制作文章。

生5:我喜欢家乡的习俗,尤其是“吃节气”那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不论是家里过节,还是亲戚过节,亲朋好友都会欢聚一场,我选择《我们村的节气》为题,把过节那天热闹情景描写下来,把节日一天的活动记录下来,传承我们当地的传统文化。

生6:我对家乡的历史典故、传说特别感兴趣,如关于刘四娘的传说,虽然以前曾听奶奶讲过片段,但不完整,通过这次活动我终于听到这个充满神奇的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还有一些历史典故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勇敢充满了智慧。我要写一篇家乡传说为题材的作文,让后人传承我们先人美德,并发扬光大。

二、指导写作。

老师:非常棒,大家都能充分利用了这次实践课的成果作为本次的作文题材,并且大家对自己的写作都有了基本的思路,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该怎么写。谁

来说说这样文章该怎么下笔呢?

(举手发言)

生1:写建筑物的要抓住它的主要特征去写,然后运用空间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要准确,适当穿插议论及描写等说明方式。

生2:写我们村的节气可以写成一篇记叙文,以时间为顺序,把一天里发生的主要的事情记录下来,尤其注意记录一些风俗活动。

生3:可以写家乡的变化,通过村里生活的改善、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来赞美祖国的繁荣昌盛。

(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三、老师总结:大家都言之有理,并且都能根据不同的内容说出写作的要点,下面就是大家一吐为快的时刻了,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内容写一篇有关家乡的作文,文体自定,内容自选。

课例评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在写作教学部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该课例在指导时能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本课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解开了写作的束缚,从中引导学生更多的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打开了一个广阔的视野。这样一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2、充分利用已生成的作文教学资源。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的一大难点就是“无米”可炊,能结合刚开展的

综合实践课,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搜集到的材料,让学生作为“下锅的米”。学生有了“下锅之米”,就差选择什么样的烹饪方式来烹制,就可以烹制出一桌美味的文字大餐了。

3、开阔写作的空间,鼓励自由表达。

《语文新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本案例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不限制内容,不限制文体,不限制字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选择自己熟练的表达方式和文体进行写作,让学生的思维在开阔的空间里飞翔。

篇三:到民间采风去

《到民间采风去》阅读

阅读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采访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 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对民间文化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中国节日

2、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方法:自读、交流、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从小到大,家乡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放眼家乡的秀美景色,放眼家乡的风土人情,无不浸润着浓浓的乡情。

一、介绍家乡的民间风俗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因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家乡的民俗风情又各有特点。如本单元学习的几篇文章,《云南的歌会》因其承载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而让人驻足观望,《春酒》《端午的咸鸭蛋》因其饱含着浓浓的故乡情思而让人回味悠长,《吆喝》因其记录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而散发着永久的魅力。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就看你能不能把你所要展现的家乡的特色突现出来。

二、阅读四篇文章

自读课本21-33页

《百年会馆》 《北国的安逸》 < 故乡的食物 > <秦腔>

三、小组交流读后感

腊月二十六,是家乡最后一个年集。这个年集,使家乡的年味涨到一个极点。上午9点多,集市上“噼啪噼啦”炸响的鞭炮声已传出几里之外。大人们必须在这天把年货办齐。我们这些孩子们的心情,在三分喜悦五分好奇的牵引下,也早已飞到了集市上。

我们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年集上的爆竹。一到腊月,大家就热切盼望着赶年集,

买鞭炮,玩个酣畅淋漓。好不容易盼到这天,我们保准不用父母叫,自己就能起个大早。这不,我还没吃饱呢,好几个伙伴已来催促我了。这时候,我们的口袋里都有足够的零花钱,大人们在这一天对自家孩子的“施舍”大都很慷慨。 我们直奔人头攒动的鞭炮市场。

鞭炮市场在一片洼地里。鞭炮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卖鞭炮的小贩们都让自己站得高高的,他们伸直臂膀,高高举起长长的竿子,让挂在竿子上的一挂挂鞭炮尽情燃放,以此招揽生意。鞭炮声若响得连贯铿锵,小贩就会得意地向众人炫耀:“要买好鞭炮,听听就知道!好货还便宜,晚了买不到??”有的小贩的鞭炮燃放后效果不好,稀稀拉拉落下许多哑炮,结果招来一片讥笑声。小贩并不示弱,依然高声叫喊:“好戏在后头!咱再放一挂儿,非炸它个心惊肉跳,地动山摇,各位千万别被吓着??”大人们先是在一旁看热闹,听哪一个摊主的鞭炮声最响亮,而后选择性购买。我们男孩子才顾不了那么多呢,兜里的钱买爆竹花光后,就争相捡地上那些没有响的鞭炮,作为额外收获。这时的我们早已把大人“千万注意安全”的话抛到九霄云外了。

故乡的年集哟,你给了我们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由于这两年卖鞭炮大多都受管制,只能摆摊“哑卖”,不能燃放。鞭炮呢,也都是批发来的,不再是自己卷制的了。这样倒是安全了许多,但年味却平淡了许多。于是就多了几许怀念,几分感慨??

四、【品读感悟】

如果缺少生活情趣和人生意味,家乡的鸭蛋怎么也难以蕴涵生活的滋味,端午的鸭蛋如何也品味不出世俗的诗意。再加上典雅的文言语汇和通俗的口头语言相得益彰,绘声绘色的造型语言和活灵活现的动感刻画相映成趣,一枚鸭蛋的悠悠神韵,怎么不跃然纸上?

【语段仿写】

片段一:关公之所以受到中华民族的崇拜和景仰,是由于他对君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儒道释三教文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正因为如此,关公崇拜今天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文化景观,每年的当阳关陵庙会,数以千计的港澳台同胞、东南亚各国及欧美的华人都要到这里朝圣谒祖。

(张露《当阳的关陵庙会》)

片段二:插秧,是农家大喜的日子。旧时有“栽秧酒、割谷饭,行脚过路有一餐”的说法。参加插秧的人,从早到晚招待7餐。富裕农户还在每人面前放两条干鱼或两个盐蛋,让串工、帮工者带回家。插秧时可以互相嬉闹。遇栽秧速度慢的,速度较快者边栽边围,用秧苗将其围在中间,谓之“装口袋”,被围者须将“口袋”里的秧田栽完才能出田,以示惩罚。

反思:学生在自由说获得环境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所以课堂很活跃,互相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今后应多给学生阅读时间。

篇四:到民间采风去

到民间采风去

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国云南、广西大部,四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域,后渐向西南迁徒。他们是最早栽民族。

史籍《史记· 大宛列传》、《汉书·张记载,皆称傣族为“滇越”,《后汉书·和

骞传》就有傣族的历史帝本纪》等数称傣族先

民为“掸”或“擅”。魏晋时期,称傣族为“僚”、“鸠僚”、“越”、“濮”;到了唐宋时期,傣族被称为“金齿”、“黑齿”、“膝齿”、“绣面”、“绣脚”、“白衣”等;元明清时期,都称傣族为“白夷”、“百夷”、“伯夷”、“摆夷”等。 以上称为都是他称,傣族自称都是“傣”,至于各地傣族自称又有所差别。

我国于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16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 民族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泼水节 “泼水节”是四月中旬。节日水、丢沙包、赛历六月举行的泼勘比迈”。届时要以泼水的方式互

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在每年傣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致祝贺。现在,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

动的主要内容,且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傣历六七月,相当于公历4月。

篇五:到民间采风1

到民间采风去

【文题在线】

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从小到大,家乡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放眼家乡的秀美景色,放眼家乡的风土人情,无不浸润着浓浓的乡情。请以“我家乡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着重介绍家乡给你印象最深的节日或最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写作指津】

这是个半命题作文,因可供选择的话题范围极其宽泛,所以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横线上的内容可选填家乡的某个节日,如清明、除夕、元宵节等,也可填写家乡的某种风俗习惯,如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但这些也许还不够个性,在你的家乡若有什么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妨把它写出来,别人眼睛定能为之一亮。写作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现习俗的特色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因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家乡的民俗风情又各有特点。如本单元学习的几篇文章,《云南的歌会》因其承载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而让人驻足观望,《春酒》《端午的咸鸭蛋》因其饱含着浓浓的故乡情思而让人回味悠长,《吆喝》因其记录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而散发着永久的魅力。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就看你能不能把你所要展现的家乡的特色突现出来。

二、强调自我的感受

标题为“我家乡的

”,因题目中含有一个“我”字,所以在作文时一定要注重写出个人的真实感受。这就要求在选材时要从自己的身边入手,所写事例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如琦君的《春酒》记叙的就是自己对童年一段美好的回忆。文中写到“八宝酒”时,“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倒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一句,把“我”对春酒的吝惜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三、运用多样的表达

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但往往也离不开议论和抒情。作文时,若能在文章的恰当位置穿插一两处议论和抒情,不但使文章起承转合自然,结构灵活,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佳作展示】

我家乡的年集

赵婉亭

腊月二十六,是家乡最后一个年集。这个年集,使家乡的年味涨到一个极点。上午9点多,集市上“噼啪噼啦”炸响的鞭炮声已传出几里之外。大人们必须在这天把年货办齐。我们这些孩子们的心情,在三分喜悦五分好奇的牵引下,也早已飞到了集市上。

我们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年集上的爆竹。一到腊月,大家就热切盼望着赶年集,买鞭炮,玩个酣畅淋漓。好不容易盼到这天,我们保准不用父母叫,自己就能起个大早。这不,我还没吃饱呢,好几个伙伴已来催促我了。这时候,我们的口袋里都有足够的零花钱,大人们在这一天对自家孩子的“施舍”大都很慷慨。 我们直奔人头攒动的鞭炮市场。

鞭炮市场在一片洼地里。鞭炮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卖鞭炮的小贩们都让自己站得高高的,他们伸直臂膀,高高举起长长的竿子,让挂在竿子上的一挂挂鞭炮尽情燃放,以此招揽生意。鞭炮声若响得连贯铿锵,小贩就会得意地向众人炫耀:“要买好鞭炮,听听就知道!好货还便宜,晚了买不到……”有的小贩的鞭炮燃放后效果不好,稀稀拉拉落下许多哑炮,结果招来一片讥笑声。小贩并不示弱,依然高声叫喊:“好戏在后头!咱再放一挂儿,非炸它个心惊肉跳,地动山摇,各位千万别被吓着……”大人们先是在一旁看热闹,听哪一个摊主的鞭炮声最响亮,而后选择性购买。我们男孩子才顾不了那么多呢,兜里的钱买爆竹花光后,就争相捡地上那些没有响的鞭炮,作为额外收获。这时的我们早已把大人“千万注意安全”的话抛到九霄云外了。

故乡的年集哟,你给了我们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由于这两年卖鞭炮大多都受管制,只能摆摊“哑卖”,不能燃放。鞭炮呢,也都是批发来的,不再是自己卷制的了。这样倒是安全了许多,但年味却平淡了许多。于是就多了几许怀念,几分感慨……

采风民间品味生活

【精段示例】

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品读感悟】

如果缺少生活情趣和人生意味,家乡的鸭蛋怎么也难以蕴涵生活的滋味,端午的鸭蛋如何也品味不出世俗的诗意。再加上典雅的文言语汇和通俗的口头语言相得益彰,绘声绘色的造型语言和活灵活现的动感刻画相映成趣,一枚鸭蛋的悠悠神韵,怎么不跃然纸上?

【语段仿写】

片段一:关公之所以受到中华民族的崇拜和景仰,是由于他对君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儒道释三教文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正因为如此,关公崇拜今天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文化景观,每年的当阳关陵庙会,数以千计的港澳台同胞、东南亚各国及欧美的华人都要到这里朝圣谒祖。(张露《当阳的关陵庙会》)

片段二:插秧,是农家大喜的日子。旧时有“栽秧酒、割谷饭,行脚过路有一餐”的说法。参加插秧的人,从早到晚招待7餐。富裕农户还在每人面前放两条干鱼或两个盐蛋,让串工、帮工者带回家。插秧时可以互相嬉闹。遇栽秧速度慢的,速度较快者边栽边围,用秧苗将其围在中间,谓之“装口袋”,被围者须将“口袋”里的秧田栽完才能出田,以示惩罚。

(周天裕《当阳的生产习俗》)

片段三:当阳市的棋艺活动多姿多彩,简便易行。大人们在劳动间隙,小孩们在放牛途中、放学路上席地而坐,随手捡得米粒石子、土块瓦片,或者是几节草茎、几节枯树枝,便可作为棋子。双方找一块平坦的地方,在地上画上棋盘,便开始对弈。棋盘的名称多从社会生活中来,如对角棋、牛角棋、老虎棋、皇帝棋等。(王先进《沮漳河的棋艺》)

【技法点拨】

让文化的绿苗种满生活的土地。我们生活的每一块土地,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生机,只要我们用心呼吸生活的气息,热情捕捉生活的阳光,就会发现:平淡的日子原本有滋有味,单调的光阴竟也五光十色。我们关注民间文化,实际上是在演绎世代的生活传统,检阅民众的精神世界。

用深情的笔墨表现文化的内涵。分析关公崇拜挖掘出民族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叙述插秧习俗表现农家对生产劳动的热爱;介绍棋艺活动反映劳动群众对生活的创造。推而广之:一张年画的喜庆,一声吆喝的惬意,一阵鞭炮的芬芳,一次踏青的寻觅……哪一样不是生活的风光?哪一样不是风光的生活呢?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