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往事记忆抗日战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0:38:50 作文素材
往事记忆抗日战争作文素材

篇一:寻访抗战老兵 留下历史记忆

寻访抗战老兵 留下历史记忆

——淮师传媒学院赴轮窑村传播红色精神

7月10日至12日,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红色记忆,寻访践行”志愿行动启动,团队来到淮安市轮窑村,对抗战老兵乔国柱进行采访和慰问,针对其抗战经历拍摄纪录片,并组织红色精神宣讲活动,对红色精神进行保存和传承。

志愿者们手捧鲜花和慰问品来到老人的家,立刻让这个安静的村庄热闹了起来。现年88岁的乔国柱老人16岁从军,加入陈毅部队,期间参加过数次大大小小战役,右手臂上的炮弹疤痕现在还清晰可见。

倾听红色往事 留住历史记忆

正如全国各地其他抗战老兵一样,乔国柱老人虽然思维清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语言表述能力越来越不好,能听到他们故事的人越来越少。此次,志愿者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选择了用文字和纪录片的方式,将乔国柱老人的历史记忆留存,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老人家在镜头前并不拘束,提及抗战,情绪很是激动,他为志愿者们展示那枚代表荣耀的纪念章,用并不流畅的语句描述那个炮火连天的时代,讲述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第一次上战场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与敌人对战时,以千抵万的战斗激情;肩扛重机炮行军时,咬牙坚持了耐力。说到动情处,老人轻轻的唱起了国歌,志愿者们渐渐的加入到歌声中,村子在响亮的国歌声中显得更加祥和。

镜头忠实的记录下了老人对当年历史的记忆,也记录下了乔国柱老人珍贵的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精神 履行志愿义务

“从今天起,我自愿成为关爱老兵志愿者·······”作为抗战老兵志愿者,大学生们在乔国柱老人的带领下进行了宣誓。然而对于老兵,要做的不仅仅是关心和爱护,对他们的经历也不仅仅停留在保存上,而应当把他们的精神传播传承下去。

作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志愿者们为村里带来了一场图文并茂的红色精神宣讲,将抗战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把历史故事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年迈的老兵、青春的大学生、天真的孩子,构成了一条红色精神的传承链。

抗战胜利70周年,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大学生应当肩负历史责任,不忘历史使命,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张洁)

篇二:作文:记忆中的往事

记忆

记忆深处,无数的往事如天上的点点繁星,闪烁着。又如枝头上的朵朵莲花,盛开着。又如乐曲的颗颗音符,跳动着..... 定格:童年。

姥姥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子,我就在这小小的山村里一天天长大。姥姥陪着我在闷热的夏夜里纳凉, 蒲扇底下的清风伴我入眼。还记得,姥姥拉着我的小手,淌过清澈的村边小溪,捉起一尾尾好玩的小鱼,有时在我的头上插上美丽的野花,在苹果树上摘下嘴甜的苹果、最美的鸭梨、最红的草莓、最香的瓜“吃吧!可香呢!一脸慈爱的笑,这都成了我的专属,哦,姥姥的爱伴我度过夏天的幸福。 定格:小学。

教室外边,大雪纷纷扬扬,鹅毛般从天而落。,放学的人潮涌向校门口。姥姥从人缝中艰难地挤过来,为我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大衣,“快点儿,别冻着啦!”她那双温暖的大手拉着我过马路,穿人群。那手掌心的温暖,涌向心头“别跑,路滑!”身后传来慈祥的叮咛。哦,姥姥的爱,伴我走过冬天的严寒。

定格:初中。

夜空里点点星光,伴着万家灯火,犹如姥姥那眨着深情的眼睛,伴我走进家门。我每天拖着一身的疲倦,推开家门,就看见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学生,戴着老花镜,工整的抄写妈妈手机里的作业题目。削好的一支支铅笔整齐地排列在文具盒里,仿佛是一支随时等候军令的士兵队伍。回头看过去,姥姥那斑白的鬓角,凝聚着多少慈爱.....

记忆深处,往事泛起层层浪花,那是真情之海中最美的花!

热气腾腾的餐桌上,大碗挤着小盆,银碗挨着竹筷,那是姥姥的一双巧手,为我端出的美味的菜 香喷喷的米饭,“慢慢吃,别噎着!”一脸慈爱的笑,闪烁着关爱的光芒。哦,姥姥的爱,伴我走过秋的充实。

定格:昨天。

夜,无边的夜色,如潮水般淹没了城市。台灯下,我正在书山题海里“奋勇杀敌”。书房里,静得能听见我自己的心跳。回头望去,一杯橙汁,正在姥姥的手中,向我走过来.....。哦,姥姥的爱,伴我走过春的希望。

记忆深处,爱,是一轮太阳,照耀着我的生命之花。

篇三:血色的记忆.doc抗日70年

血色的记忆

70年前那场民族战争中 我国同胞 不屈不挠

历经八年艰苦的抗战 用热血谱写了光荣的历史

70年是值得纪念的年头 70年来中国人民的愿望 是让中日友好世代相传 但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伤害我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教科书事件”屡屡发生 首相甚至放弃友好 拜鬼拜神

我们不能不警示

战争虽然过去70年了 但要时刻牢记这段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重温民族那一页

曾浸透了鲜血和泪水的记忆 不忘国耻,振奋民族精神

回首往事

日本军队图谋中华之心

贼喊捉贼,制造“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断送东北 扶持傀儡炮制伪满洲国 肢解中国,“策动华北自治” 兽性的证明 日军侵华暴行录 令人发指的杀戮 丧心病狂的纵火 明火执仗的抢劫 暴虐无耻的奸淫 疯狂无度的轰炸 惨无人道的试验 种种罪恶

掀起中华民族救亡的巨浪 抵御外侮共产党慷慨赴困难 敌后战场,支撑起半壁江山 国共合作全国总动员 走在抗战前头的中国民众 拳拳海外赤子心 热血写就光荣

杨靖宇、张自忠、赵一曼 等英雄辈出

帮助中国抗战的外国人

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

——纪念抗战70周年诗歌赞

白求恩、柯棣华、陈纳德

等国际友人用热血支援中国抗战 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平型关战斗,打破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淞泸会战,破灭日本的梦想

台儿庄大捷,抗战初中国军队节节胜利 百团大战,八路军独立进行的大战役 “中国运征军”本土外的抗战

抗战烽火中

在走抗战前头的中国青年

人民的声音——几首救亡歌曲的传唱 宣传国货,抵制旧货

全民团结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把日本鬼子赶回老家去 大刀向敌人砍去??

可是耻辱的汉奸们

溥仪、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等 专做日寇想做而做不了的事 受到中国人民的“审判”和唾弃

1945年8月15日日军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大东亚帝国”梦的破灭 中国战区接收日军受降 国际法庭的最后审判

将战争罪犯押上历史的审判台 “战争狂人”东条英机

“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松井石根”

“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坂恒征四郎 “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 “731部队”的恶魔——石井四郎 为侵华打开大门的桷津美治郎 “杀人魔王”谷寿夫等 战争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

中国人民最终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民 不忘国耻 在战争结束后 今天来悼念死难者 纪念胜利70年 无论中国还是世界

为的都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战争 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作者:中国民革福州二中教师 张祖仁 邮编:350001

篇四:《民兵葛二蛋》剧评:一介草民的抗战往事

《民兵葛二蛋》剧评:一介草民的抗战往事 《民兵葛二蛋》剧评:一介草民的抗战往事

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有着比光谱更加广阔的类型记忆,如今更是2012年最主流的电视类型剧。作为山东人,在教科书和主流抗战影视剧之外,是乡贤莫言、张炜的小说给了我不一样的抗战“往事”。小马奔腾出品、束焕编剧、韦大军导演的《民兵葛二蛋》,由青岛发小黄渤和高虎主演,乡音亲切之余,更令观众回到“历史的天空”,黄渤

饰演的流氓无产者葛二蛋的抗战,接近于《红高粱家族》,但却没有余占鳌的狂野和浪漫,更多是随机应变、投机取巧、见机行事草民的小聪明,与《家族》的精英反抗貌似有着天壤之别,但最根本的相同点,在于葛二蛋的求生、抵抗和发展,是野草般本能成长,他与高虎饰演的麦子走出不同的人生路,也将本剧敷演出中国特色的情节剧。

对照《民兵葛二蛋》与《丰乳肥臀》《花腔》《历史的天空》《集结号》等,战场上的生死与荣辱,太多偶然,但也不能归纳为天意。那些从草根起步的“英雄”“恶人”,都往

往不由自主地进入竞技场、PK台,麦子与葛二蛋,也是发小,可以说是人性的两面。麦子是职场中的万金油,能忍、善于观察、等待时机,他的行径可以参考沛县时的刘邦,如果换一个合适的时空,也未必就不能成大事,关键还在于历史给予他的机遇和他个人的选择。麦子经常提携混着的葛二蛋,也并非永远追着利益,但是在最后不顾及情谊,将过去的恩义变卖,在历史的重要关键点下错了赌注,也就堵住了自己的活路。葛二蛋不是奢望成功的人,作为有良心的流氓、痞子和无赖,他成为英雄很偶然,在“大写

十七年”时期注定将成为粗线条的高大全,跃迁到当下,才可能还原为性情中人《民兵葛二蛋》剧评:一介草民的抗战往事

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有着比光谱更加广阔的类型记忆,如今更是2012年最主流的电视类型剧。作为山东人,在教科书和主流抗战影视剧之外,是乡贤莫言、张炜的小说给了我不一样的抗战“往事”。小马奔腾出品、束焕编剧、韦大军导演的《民兵葛二蛋》,由青岛发小黄渤和高虎主演,乡音亲切之余,更令观众回到“历史的天空”,黄渤

饰演的流氓无产者葛二蛋的抗战,接近于《红高粱家族》,但却没有余占鳌的狂野和浪漫,更多是随机应变、投机取巧、见机行事草民的小聪明,与《家族》的精英反抗貌似有着天壤之别,但最根本的相同点,在于葛二蛋的求生、抵抗和发展,是野草般本能成长,他与高虎饰演的麦子走出不同的人生路,也将本剧敷演出中国特色的情节剧。 对照《民兵葛二蛋》与《丰乳肥臀》《花腔》《历史的天空》《集结号》等,战场上的生死与荣辱,太多偶然,但也不

篇五:抗日十大事件

“抗日十大事件”之— ——“九一八”事变

事件回放: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借口“中村事件”,于该夜10时30分突袭沈阳城外交官屯南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并炮击北大营营房,随即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命关东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时,北大营作为打响中国局部抗战第一枪的地方,再度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李景云,今年89岁,自出生

往事记忆抗日战争

之日起便一直住在距北大营不远处的大东区二台子地区。“那天刚刚睡到半夜,就被一阵阵猛烈的机关枪声惊醒,紧接着就是炮弹落地的轰轰声,随即就把天映红了。”在位于大东区二台子地区的一座老房子里,记者见到了李景云老人———这是目前我们唯一能找得到的距北大营最近的见证人。尽管老人前一阵子患上了脑血栓,说话并不是很清楚,但是谈起当年曾经发生的那个惊天动地的事件,李景云老人的思维却异常清晰.“我打小就在北大营附近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刚刚15岁。”回想起往事,老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当年我们家一个月靠几块大洋,用来养活9口人,时常吃不上饭。”由于身体原因,老人不能经常去离家并不太远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可老人对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却时刻不能忘记。“我总跟我那大孙子讲起?九一八?。”尽管已经大学毕业的大孙子对当年爷爷所经历的一切还比较陌生,但只要孩子来,老人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述当年的故事。

“抗日十大事件”之———“一二·九”运动

事件回放: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6000余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十大事件”之———西安事变

事件回放: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24日,会谈达成6项协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6日,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在西安事变研究专家李云峰看来,西安事变是许多偶然因素造成的一个必然事件。从当时的形势看,抗日的大潮是无法抗拒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都主张抗日,而蒋介石又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他们观点的不同注定要产生分歧。“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杨虎城就号召抗日救国。加之,陕北“剿共”损失很大。另外,1936年的四五月间,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会谈时,曾达成口头协议,就是以兰州为中心建立西北国防中心。还有就是“一二·九”西安学生请愿游行运动的促进.这一切都可以说是事变爆发的必然因素。从偶然因素来讲,首先,张学良这个人比较单纯,敢作敢为,与蒋介石私交颇深,敢于和蒋介石发生面对面的冲突;其次,蒋介石在12月9日学生请愿游行后,就考虑通过《大公报》发布撤换张学良、由蒋鼎文来代替张学良的消息。12月12日《大公报》发表了这条消息,张、

蒋发生争吵,蒋介石很生气大骂张学良是“两面派”,所以说西安事变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毛泽东在接受史沫特莱采访时说“并不在意外,实是在意中”,“因为只有国内和平,才能对日作战”,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则“兵连祸结,不知要弄到何种地步。必然给日本一个最好的侵略机会,中国也许因此亡国,至少也要受到极大损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内战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

“抗日十大事件”之———淞沪会战

事件回放: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军队先后调集70余个师,舰艇约40艘,飞机250架,投入战斗。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幻想。“八一三”淞沪抗战失利后,日寇攻占上海,复旦大学校舍被毁,800多名师生被逼上庐山。当时,复旦已与大夏大学组成临时联合大学,分两部迁往江西和贵州。10月,联大第一部借庐山普仁医院为校址,租借一些旅舍为宿舍,师生800余人开始上课。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西战事吃紧,江西联大一部决定内迁贵阳与二部合并。次年2月,复旦师生继续内迁。此时,学校已弹尽粮绝,恰巧国家教育文化救助组陈立夫组长路过庐山,该校领导连夜在雪中提着灯笼,边跌边走,终于见到了陈立夫,在借得一万元后继续西迁.而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复旦大学终于在北碚对岸的夏坝觅得校址。就这样,复旦大学的师生们辗转5000里到

达重庆,并于1938年2月开始上课,而后又陆续增设了农学院,开办了银行专修科,并新增了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统计系,建造了寒冰馆与新闻馆等,还在国统区第一个刊登《毛泽东传》.

“抗日十大事件”之———卢沟桥事变

事件回放: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从六里桥开车到卢沟桥,用不了半个小时。距离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如此近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有300多年历史的石桥———卢沟桥,300多年历史的古镇———宛平城。卢沟桥和宛平城之所以如此“著名”,不仅仅因为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宛平城是通往北京的交通要道,还因为1937年7月7日那天,让所有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七七”事变从这里爆发。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李世勤老人。在一位热心的老奶奶的带领下,记者顺利地来到了李老先生家。虽然李老先生已经85岁高龄,岁月的痕迹也深深地印在了脸上,但他身体还十分健康。攀谈下来,这几年来老先生接受过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以及广东和浙江的几家媒体采访,也是个“新闻人物”了。1937年,我17岁,是卢沟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孩子们上学也是一年上一年不上的,所以17岁了才上六年级。“七七”事变以前,宛平守军第19军就一直住在城里。宛平县有东、西两个城门。打1937年年初,日军就不断到

宛平城东门来挑衅,他们想进来,29军就没让他们进来。当时大家就分析,日军一而再地要攻打宛平城,就是因为要占领卢沟桥旁边的铁路,那是南方通往北京唯一的铁路通道,是军事要道、咽喉要道,如果它丢了,北京就彻底孤立了。1937年7月初,学校刚放暑假,但我没有回家。7月7日凌晨,我们还没起床,一声特别响的枪声把大家都惊醒了。后来知道那时东门关上了。日军是从丰台来的。丰台有个西仓库,是日军仓库。日军以那个仓库囤积兵马粮草,在这以前,尽管日军也和宛平守军接触过几次,但没打起来,老百姓的生活还算正常。可是东门站岗的兵就从两个慢慢增加到1个班了。打起来以后,老百姓都很怕。宛平城里的年轻人全走了,都找地方避难去了,因为日本人首先要抓的就是年轻人。我带着两个弟弟:李世勋和李世合,当时一个15岁,一个13岁,到大兴的亲戚家避难去了。我父母留在家里。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会打多久,谁也没想到,这一打就打了8年。[那时候,整天提心吊胆的,日本军队可以随便抓人;卢沟桥附近的田地也不多,挖点儿野菜都不容易,吃点儿野菜加棒子面儿就算好的了。]我们出城的那天,老街坊一大堆,前前后后都出城了。青壮年都走了,年轻的妇女也都走了。东门关了,大家都是从西门走的,出了城门就各奔他乡了。后来听说,宛平城大概是一个月以后失守的,失守时,日军是从西门进来的。我带着两个弟弟在亲戚家住了两个月,老在外头呆着也不行。我就带着两个弟弟回来。当时最怕的就是在路上的时候。我那时年龄也不大,才17岁,两个弟弟年龄也小,又都是年轻人,要是在路上碰到日本人,让日本人抓走就完了。走在路上,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