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沈从文作文素材,高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4:28:07 体裁作文
沈从文作文素材,高考体裁作文

篇一:高考作文素材——沈从文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

羡慕沈从文

我读沈从文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二十岁前就读过了那些他自称为“乡土抒情诗”的小说,四十岁后躺在凤凰古城的客栈里才开始读他散文中那些“生命的记录”,近几日又在无意间读到了他当年写下的情书。回头看去,也许正是这样配合着年龄增长的渐进,于不经意间成就了我走近沈从文的最佳方式。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沈从文笔下的那座“化外之地”的《边城》于我只是一段亦真亦幻亦尘亦烟亦仙亦俗的故事,直到今岁的一个夏夜我在两岸斑斓的灯火中颇有几分小心翼翼地走过沱江上用红砂块石修砌的跳岩时,才真正领略了交织其中的“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也才猛然领悟到这样愁绪飘渺的人间情爱悲剧,只能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搬演。

踏着石板路上的氤氲走进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其时我已经在沈从文所生长的地方沉沉地睡过一夜了。这四合院是沈从文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于同治五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孩子时的沈从文就是在这座四合院里以自己坚守一生的率真彻底地伤了父亲的心。沈从文读私塾的第二年便学会了逃学,为的是“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七岁那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沈从文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当我又一次站在晨雾弥漫的沱江边,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对沈从文率性一生的由衷羡慕。沈从文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

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没有再去沱江边听涛山下的沈从文墓拜谒,我更愿意在上下穿枋承挑悬出的吊脚楼边遥想沈从文的自由生活,更愿意仰望古城楼上不朽的沈从文。 这个始终以“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将率性而为贯彻自己的生命始终,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率性的沈从文在1949年前完成了那些摹写湘西古老习俗和原始生命的作品,这些光润精美的文字描绘着和发掘着未经“文明社会”的社会组织羁束和污染的边地社区的“人生形式”,在山灵水秀、人性淳朴中散发着悠远的忧郁,把一切消融在静观淡泊的超越之中。

又因了这些“把文学当作一种个人抒写”的文字,沈从文被某些评论者定位于性文学作家。1949年后,率性的沈从文转而做起了文物学这门在他看来“实实在在的学问”,沿着另一条河流溯源而上重新踏进曾给他无穷滋养的璀璨的古楚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浸染让沈从文与行吟泽畔的屈子傲然风骨一脉相承。 当年,沈从文在山东任教时有过一个学生江青,这个学生后来曾经一度母仪天下,可是沈从文“薄其为人,不与往来”。而对于同样也是他的学生的张兆和,沈从文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穷追不舍,一鼓作气给这个学生连着写了四年情书。直到她娴静优雅的沉默让为人师表的沈从文终于忍不住了,他在一封正在写的情书里狠狠加上一句:“我爱你的灵魂,我更爱你的身体!”

沈从文的难得,在于他能历经岁月的磨蚀依然坚守自己的率性,这样的坚守即使在最羡慕率性而为的中国知识阶层中亦不多见。面对身后留下长河般文字生前却未留下只言片语遗嘱的沈从文,我唯有羡慕。

我眼中的沈从文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86年的世界,把无尽的哀思和怀念留给了世人。神秘秀丽的湘西凤凰城角,漫江碧透的沱江江畔,秀竹遍野的听涛山上,一块天然五彩玛瑙石墓碑——他长眠的地方,无数崇仰他的中外游客陆续来到这儿哀悼追思他那传奇的一生。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背面是他的姨妹张允和的题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样的撰联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品格和文章造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去了。好在历史不是由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毕竟是明鉴的。前半生作为仅次于鲁迅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以及后半生作为文物考古专家的历史地位,赋予沈从文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公正的评价。2002年12月,北京举办的“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以“流宕湘西的寻路人”、“闯入文坛的乡巴佬”、“寂寞路上的独行客”、“默默无闻的耕耘者”、“生命不息的常青树”这五个部分很好地概括、展现了沈从文的一生。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城一个行伍之家。15岁从军,20岁离湘进京,著文执教,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沈从文一生出版各类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成书最多的作家。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一个理想的王国,蕴涵了永恒的意象和美好的追忆。他的代表作《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悠然的语态,透明的境地,描述的淳朴民情犹如一副恬美的风景画,好像一卷灵动的江村图,闪烁着人性的美和人间的幽怨,使得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迷醉。沈从文的作品中,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充

满令人陶醉诗意,带给我们恒定而久远的感动。他使我们相信了纯情的力量,一种超然物外的纯粹的美和清洁的魂。他的作品往往以不痛表现痛,以不苦折射苦,使读者在潺潺流水般的文字流淌之间感悟人性、触摸灵魂。他始终以一双“乡下人”的眼睛打量世界,一贯以一颗恬淡平和之心拥抱故园的山山水水和恒久乡情。在那个人们纠缠于概念、迷恋于理论、沉溺于政治的年代,他却写出了超于意象之外的纯粹的美,跨越了时代,展示了清魂。对于那个一味物质化的世界而言,他是诗意的太阳,逆流而上的清乐,一切丑陋与鄙俗,都在他的光泽里均消融了。

1949年后,由于历史原因,沈从文被迫离开了文坛,他作为作家的“从文”生涯结束了,弃文改做文物考古工作。对于这个人生及其突兀离奇的转折,沈从文也曾失意,也曾痛苦,但他最终选择了顺应,并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勇对磨难的精神,为自己的后半生书写了灿烂的一笔。在这段默默无闻的日子里,沈从文品尝了难耐的寂寞、遭遇了令人心痛的冷落、也经历了巨大的困难,但他终于挺过来了,他凭着一颗对于古代文物的拳拳之心,含着一腔对祖国考古事业的炽炽之情,度过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岁月。他从一个普通的讲解员做起,在那些貌似琐碎的花花朵朵、瓶瓶罐罐中挖掘,用一双善于发现、一个勇于推敲的头脑,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事文物工作的38年间,他涉及的领域很多,如服饰史,山水画史,家具发展史,绸缎史,漆工艺史,陶瓷加工艺术史,扇子、灯的历史,金石加工艺术史,马的应用和装备进展史,乐舞杂技发展史等等,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过手了数不清的珍贵文物,撰写了很多宝贵的文献,孜孜不倦,厚积薄发,为民族文化的研究洒下了辛劳的、智慧的汗水。其中,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空白,开辟了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方法,为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

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虽然他的文学创作之笔被剥夺了,但他却在历史的隧道里,寻觅到了一盏不灭的精神之灯,引领着他那执着的灵魂溯古而上,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写下了考古史上不朽的动人华章。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拍摄的戏剧、电视、电影的服装,都是根据沈从文的这一著作而制作的。虽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现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当时,沈从文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得不到理解的苦闷,使得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没有一个真正知道我在为什么努力的人。”在这样的时候,一曲欢乐宁静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曾给他创伤的灵魂带来过一丝慰藉,也支持着他执着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永不回头。感谢贝多芬!

沈从文的人生转折,给我们以深思。一位前辈曾这样评价沈从文的舍弃,他说:“人生的轨道原没有什么一定。对文学,真诚地爱它,投身于它,又真心地离开它,可悲亦可喜。”可悲的是,沈从文自新中国成立后由一个活跃文坛的优秀作家变成一个无人重视的普通文物工作者,这样的“舍弃”,无论在谁看来,都是一个艰苦的心灵和思想的抉择;尤其是迫于当时强大的外部环境,为了生存而抛弃至爱的文笔,激流突转,进退失据,令人深深叹息。可喜的是,沈从文在放弃文学之后,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考古事业,并在艰难的环境中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完美了自己人生的后半生,实在是可敬可喜。面对时代的迁移,生活的骤变,他懂得舍弃,也敢于舍弃,这份认识、勇气与洒脱深深地折服了我,令我久久地感动。在精神世界的进退之间,他自有一份常人所不及的雍容气度。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感慨世事的无常,生活的残酷,生命的渺弱。在那一份可悲可喜的进退之间,沈从文究竟经受了多少黯然神伤、痛苦悲凉、凄然泪下的无眠夜晚,才抵达了我们目及的雍容洒脱呢?这其间的酸甜苦辣、悲欢恼怒,我们究竟能理

篇二: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盼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他也感觉到,有些人其实是在等着看笑话。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白脸女孩和弟弟,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未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朴素洁白的期望,欲语还休的心动,用生命表达的纯粹,闪烁在字里行间。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十分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以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一个死过一次的人,还畏惧什么,还有什么不可失去的呢?还有哪种痛苦,无法化成春泥?故而,在一次批斗中,他与老舍等作家被逼跪成一圈,中间是熊熊燃烧着的他们从前的作品。在灼人的热浪与辱骂、鞭打面前,沈从文安之若素,事后拍拍灰回家,依然进行自己的文物研究。老舍在此事后,却不能从身心深重的痛苦与屈辱中解脱,当天自沉湖底。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都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真的,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可怕,黑暗也不会黑得真让你走投无路。只要内心够强大,性情够执着,苦难不过是露珠,迟早会在阳光下化为轻雾。它可能会改变你的轨迹,却不能摧毁你的尊严与傲气。当然,它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一切由你自己决定。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她妹妹张充和补充: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篇三: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

羡慕沈从文

我读沈从文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二十岁前就读过了那些他自称为“乡土抒情诗”的小说,四十岁后躺在凤凰古城的客栈里才开始读他散文中那些“生命的记录”,近几日又在无意间读到了他当年写下的情书。回头看去,也许正是这样配合着年龄增长的渐进,于不经意间成就了我走近沈从文的最佳方式。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沈从文笔下的那座“化外之地”的《边城》于我只是一段亦真亦幻亦尘亦烟亦仙亦俗的故事,直到今岁的一个夏夜我在两岸斑斓的灯火中颇有几分小心翼翼地走过沱江上用红砂块石修砌的跳岩时,才真正领略了交织其中的“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也才猛然领悟到这样愁绪飘渺的人间情爱悲剧,只能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搬演。

踏着石板路上的氤氲走进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其时我已经在沈从文所生长的地方沉沉地睡过一夜了。这四合院是沈从文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于同治五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孩子时的沈从文就是在这座四合院里以自己坚守一生的率真彻底地伤了父亲的心。沈从文读私塾的第二年便学会了逃学,为的是“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七岁那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沈从文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当我又一次站在晨雾弥漫的沱江边,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对沈从文率性一生的由衷羡慕。沈从文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

关系”。我没有再去沱江边听涛山下的沈从文墓拜谒,我更愿意在上下穿枋承挑悬出的吊脚楼边遥想沈从文的自由生活,更愿意仰望古城楼上不朽的沈从文。

这个始终以“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将率性而为贯彻自己的生命始终,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率性的沈从文在1949年前完成了那些摹写湘西古老习俗和原始生命的作品,这些光润精美的文字描绘着和发掘着未经“文明社会”的社会组织羁束和污染的边地社区的“人生形式”,在山灵水秀、人性淳朴中散发着悠远的忧郁,把一切消融在静观淡泊的超越之中。

又因了这些“把文学当作一种个人抒写”的文字,沈从文被某些评论者定位于性文学作家。1949年后,率性的沈从文转而做起了文物学这门在他看来“实实在在的学问”,沿着另一条河流溯源而上重新踏进曾给他无穷滋养的璀璨的古楚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浸染让沈从文与行吟泽畔的屈子傲然风骨一脉相承。

当年,沈从文在山东任教时有过一个学生江青,这个学生后来曾经一度母仪天下,可是沈从文“薄其为人,不与往来”。而对于同样也是他的学生的张兆和,沈从文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穷追不舍,一鼓作气给这个学生连着写了四年情书。直到她娴静优雅的沉默让为人师表的沈从文终于忍不住了,他在一封正在写的情书里狠狠加上一句:“我爱你的灵魂,我更爱你的身体!”

沈从文的难得,在于他能历经岁月的磨蚀依然坚守自己的率性,这样的坚守即使在最羡慕率性而为的中国知识阶层中亦不多见。面对身后留下长河般文字生前却未留下只言片语遗嘱的沈从文,我唯有羡慕。

我眼中的沈从文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86年的世界,把无尽的哀思和怀念留给了世人。神秘秀丽的湘西凤凰城角,漫江碧透的沱江江畔,秀竹遍野

的听涛山上,一块天然五彩玛瑙石墓碑——他长眠的地方,无数崇仰他的中外游客陆续来到这儿哀悼追思他那传奇的一生。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背面是他的姨妹张允和的题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样的撰联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品格和文章造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去了。好在历史不是由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毕竟是明鉴的。前半生作为仅次于鲁迅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以及后半生作为文物考古专家的历史地位,赋予沈从文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公正的评价。2002年12月,北京举办的“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以“流宕湘西的寻路人”、“闯入文坛的乡巴佬”、“寂寞路上的独行客”、“默默无闻的耕耘者”、“生命不息的常青树”这五个部分很好地概括、展现了沈从文的一生。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城一个行伍之家。15岁从军,20岁离湘进京,著文执教,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沈从文一生出版各类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成书最多的作家。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一个理想的王国,蕴涵了永恒的意象和美好的追忆。他的代表作《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悠然的语态,透明的境地,描述的淳朴民情犹如一副恬美的风景画,好像一卷灵动的江村图,闪烁着人性的美和人间的幽怨,使得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迷醉。沈从文的作品中,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充满令人陶醉诗意,带给我们恒定而久远的感动。他使我们相信了纯情的力量,一种超然物外的纯粹的美和清洁的魂。他的作品往往以不痛表现痛,以不苦折射苦,使读者在潺潺流水般的文字流淌之间感悟人性、触摸灵魂。他始终以一双“乡下人”的眼睛打量世界,一贯以一颗恬淡平和之心拥抱故园的山山水水和恒久乡

情。在那个人们纠缠于概念、迷恋于理论、沉溺于政治的年代,他却写出了超于意象之外的纯粹的美,跨越了时代,展示了清魂。对于那个一味物质化的世界而言,他是诗意的太阳,逆流而上的清乐,一切丑陋与鄙俗,都在他的光泽里均消融了。

1949年后,由于历史原因,沈从文被迫离开了文坛,他作为作家的“从文”生涯结束了,弃文改做文物考古工作。对于这个人生及其突兀离奇的转折,沈从文也曾失意,也曾痛苦,但他最终选择了顺应,并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勇对磨难的精神,为自己的后半生书写了灿烂的一笔。在这段默默无闻的日子里,沈从文品尝了难耐的寂寞、遭遇了令人心痛的冷落、也经历了巨大的困难,但他终于挺过来了,他凭着一颗对于古代文物的拳拳之心,含着一腔对祖国考古事业的炽炽之情,度过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岁月。他从一个普通的讲解员做起,在那些貌似琐碎的花花朵朵、瓶瓶罐罐中挖掘,用一双善于发现、一个勇于推敲的头脑,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事文物工作的38年间,他涉及的领域很多,如服饰史,山水画史,家具发展史,绸缎史,漆工艺史,陶瓷加工艺术史,扇子、灯的历史,金石加工艺术史,马的应用和装备进展史,乐舞杂技发展史等等,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过手了数不清的珍贵文物,撰写了很多宝贵的文献,孜孜不倦,厚积薄发,为民族文化的研究洒下了辛劳的、智慧的汗水。其中,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空白,开辟了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方法,为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虽然他的文学创作之笔被剥夺了,但他却在历史的隧道里,寻觅到了一盏不灭的精神之灯,引领着他那执着的灵魂溯古而上,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写下了考古史上不朽的动人华章。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拍摄的戏剧、电视、电影的服装,都是根据沈从文的这一著作而制作的。虽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现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当时,沈从文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得不到理解的苦闷,使得他曾

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没有一个真正知道我在为什么努力的人。”在这样的时候,一曲欢乐宁静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曾给他创伤的灵魂带来过一丝慰藉,也支持着他执着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永不回头。感谢贝多芬!

沈从文的人生转折,给我们以深思。一位前辈曾这样评价沈从文的舍弃,他说:“人生的轨道原没有什么一定。对文学,真诚地爱它,投身于它,又真心地离开它,可悲亦可喜。”可悲的是,沈从文自新中国成立后由一个活跃文坛的优秀作家变成一个无人重视的普通文物工作者,这样的“舍弃”,无论在谁看来,都是一个艰苦的心灵和思想的抉择;尤其是迫于当时强大的外部环境,为了生存而抛弃至爱的文笔,激流突转,进退失据,令人深深叹息。可喜的是,沈从文在放弃文学之后,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考古事业,并在艰难的环境中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完美了自己人生的后半生,实在是可敬可喜。面对时代的迁移,生活的骤变,他懂得舍弃,也敢于舍弃,这份认识、勇气与洒脱深深地折服了我,令我久久地感动。在精神世界的进退之间,他自有一份常人所不及的雍容气度。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感慨世事的无常,生活的残酷,生命的渺弱。在那一份可悲可喜的进退之间,沈从文究竟经受了多少黯然神伤、痛苦悲凉、凄然泪下的无眠夜晚,才抵达了我们目及的雍容洒脱呢?这其间的酸甜苦辣、悲欢恼怒,我们究竟能理解多少,能品味几多?正如汪曾祺在《沈从文转业之谜》里说到的,“这一番改行,可真是亦悲亦喜,悲喜难言;亦得亦失,得失难言。——步入冷径仍采花,花非昨日花,人非昨日人”。唯有敬仰先生那份超然物外的从容淡定了,唯有心存一份深深的怀念之情了!

历史的大潮滚滚向前,它沉淀了那些扭曲人性、违背规律的东西,它会把永恒的、真正美好的、光辉的一切浮上水面,让后人得以一睹真实的曾经。沈从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寂寂无名的“乡下人”,到三十年代声名鹊起的“京派代表”作家和鲁迅所赞扬的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从新中国建国伊始的“桃红色作家”、“反动作家”,

篇四:高考作文素材

考前作文话题及素材精选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现在,是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冰心)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歌德) 参考文题: 1.慎独的力量(他律与自律)

2.心灵的浮躁与沉静

(“路怒症久治不愈”;与诱惑较量;我们一生都在邂逅自己。)

素材积累:

王国维:国学大儒

王国维,集名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一起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论述过人生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解读】

[三境]洞悉人生,治学也罢,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

[耐得住寂寞]自古以来书生不少,面真正能够成为大家的不多,屈指可数,因为能够耐得住数十年寂寞的少,而不仅能够耐得住寂寞,还能在寂寞中自得其乐的更是少之又少。做学问如此,而人生百般事宜又何尝不是?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山巅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奇观。

【其他话题】沉潜、蓄势、寂寞、孤独、涅槃

素材积累:

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文坛黑马

沈从文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匹黑马。沈从文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匹黑马。这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湘西青年,曾经一文不名,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2年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来自乡下的沈从文,虽然进了城,但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他的生命、情感,全都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而这些,成了他灵感的源泉。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小说《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

【解读】

[能力]一个人的能务与他的出身和学历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与我们的信仰和努力程度却息息相关。

[源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他儿进的湘西生活。由此可见,生活是知识和灵感的源泉。

【其他话题】艺术生活、勇往直前、保持初心

耐心助人

无论是写小说,还是研究服饰,沈从文先生的“耐烦”精神是人所公认的,因为有那么多出色成果在。但沈先生同样“耐烦”地帮助别人,却少有人知了。他曾为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修改论文达四遍之多,添增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材料及阐述,使薄薄的文章变得厚重起来。另一位受过沈先生帮助的青年研究者写道:“他回了一封四倍于我信的长信,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写满了八页,不仅提供了许多参考文献,而且有的就直接旁征博引,省得我再去考证了。”

【解读】

[耐心]任何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耐得了辛苦、忍得了烦躁,才能成就事业。 [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在帮助别人这一方面,沈从文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道德榜样。

【其他话题】认真敬业、无私奉献、小人物与大人物、人之温爱

实例运用

而沈从文老先生喜欢的是“淡妆”的生活。他在波涛滚滚的沱江边上写下了对张兆和女士的爱意与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河面上泊着一叶孤舟,只只白鹭停在上面,仿佛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一如他的心情。

“梦里来赶我吧,我的船是黄的,尽管从梦里赶来,沿了我所画的小镇一直向西走,我想和你一同在船里,从船口望那一点紫色的小山。”字字如明玉,心心念念。

沈先生渴望与爱人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地走完长长的人生路。不求大喜大悲,不求跌宕起伏。他“淡妆”般的生活让人心生向往又温暖一世。(《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题亮相】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全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为了蓄势的沉潜,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启示。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思路引导】所给素材显示:受环境条件限制——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受自身条件限制——企鹅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几乎没有从水中上岸的可能。但是,昙花可以用一年的默默酝酿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蝉可以用四年的地下修炼换来阳光下的自由放歌;企鹅也用竭尽全力的沉潜,换来一道完美的弧线……自然现象无不向我们暗示着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当我们面对重重困难,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何不学学企鹅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地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犹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竭。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于人的生存。

在材料与作文之间,命题者做了这样的关键的引导: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意味着作文要从企鹅的沉潜原则出发,阐发自身对此产生的人生感悟:沉潜是一种智慧,一种清醒的选择,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是厚积薄发,是蓄积,是涵养。它不是沉沦,不是甘于平庸,不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愚蠢。面对困难、失败、屈辱,沉潜是忍耐,是积蓄力量,是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的武器。这是一道宜于抒发真情的材料作文试题。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行文:

沉潜,成功的基石;成功,源于静静的沉潜;在沉潜中完成华丽的转身;拒绝浮躁,学会沉潜:蝴蝶也能征服沧海;依米花也有春天;做一株荒原上的野百合等等。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有多种弱点与生俱来,如懈怠、虚荣、畏惧、贪婪、吝啬、残忍等,这些弱点有的通过教育可以加以改造,甚至可以自我完善;有的则必须通过规则、法律加以约束,使得人们不得不有所收敛,慢慢改造成一个社会人。

你是怎样认识的呢?请以“自律与他律”为题,写一篇文章。

【例文】

“自律”是属于道德修养和思想教育范畴的东西。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不对的。但我们的社会决不能仅仅依靠“自律”。我们工作的着眼点,也决不能仅仅依靠“自律”。人类的全部历史证明,仅仅依靠人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有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而纪律和法律是建筑在古代哲学家“人性恶”理论基础上的。纪律和法律就是“他律”,或者说主要是“他律”。“他律”是属于法制范畴的东西。我们要建设一个健全稳定的法制社会,缺少了“他律”是绝对不行的。缺少了“他律”,“自律”也决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忽视或者排斥“他律”即异体监督,就是“人治”。“人治”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和混乱,这也是无疑的。

《惊人之自律》盛赞一位“世界最诚实警察”的“惊人之自律”。事情是这样的:服务于英国警界30多年的尼格尔〃柏加,他有这么一件称道的诚实之举:一次,他到英格兰风景如画的湖泊区度假,发现自己在时速30公里的限速区域以时速33公里驾驶之后,便给自己开了一张违例驾驶传票。驶抵市区后,他立即把此事报告交通当局。主管违例驾车案件的法官大感意外,他说:“我当了这么多年法官,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案件”。结果,这位荣获“世界最诚实警察”美誉的英警被判罚25英镑罚款。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论语》上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人做事都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唯慎独,还要慎权、慎欲、慎微、慎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孤独中磨砺自我,在寂寞中成就事业,以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共同把我们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向更高的境界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嘴上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行动上却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惜鱼肉百姓”;嘴上说“密切联系群众”,行动上却是“密切联系帮派”;嘴上说“艰苦奋斗”,行动上却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注重为官的道德修养,面对各种私欲没有“慎独”克己的能力。

3.公德心

A.文明礼貌: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个人而言,应有基本的羞耻心,把外在的制度约束变成修养行为的催化剂,时刻注意,减少乃至杜绝不文明旅游行为。(文明出行、文明驾车)

【下水作文】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先生在不久前一次北大发言中说,现在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着很高的智商和情商,这使得他们能够用尽一切手段来巧妙的为自己获取最多的利益。

这发言在一时的新闻中闹得沸沸扬扬,很是使人们慨叹。此前早有高校学生会已经带着浓厚的官场气氛的报道,我们国家的准精英族群的教育和培养似乎永远在朝向我们预想相反的方向发展。

钱先生在自传里不止一次提到,喜欢和青年朋友交流,也因此在其中受到了很多的欺骗,但在这欺骗和警醒的反复中,他依旧没有打消对青年朋友的信任,而他也凭借着这份热情和信任,被北大的学子们选为最受欢迎的北大教授。如今,这位最受欢迎的北大教授发出如此沉痛的声音,我们不得不正视我们的教育现状,正视那些我们培育出来的所谓的“成功的学生”,那些通过了我们死板而僵硬的教育考试制度而登上顶峰的学子,被家长和社会寄予厚望,被后来的学生当做楷模的,进入最高学府北大清华的学子们,如今,有一部分正在成为高智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所有的985和211工程院校里面,国家给予北大清华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是最大的,其他任何一所学校都难以望其项背,这里面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考生,我们的社会普遍认为这些最优秀的考生能够变成我们国家最优秀的人才——就像一百年前他们的前辈所作的那样。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这些运动从北大兴起,无数宗师级的人物在北大任教,无数大师级的人物在北大被培育出来,他们既具有无限的爱国热情,也具有改造社会的抱负和决心,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让一个时代铭记住了北大,也奠定了北大在后世不可动摇的大学地位。

如今,他们的继任者中的一部分,被称之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长袖善舞,只为一己之私;他们能够精心的设计每一步的道路和每一颗的垫脚石,计算每一个人的利用价值;他们早早的拿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然后在道德的底线之上不折手段。他们高明得让我们绝望。

对比百年前北大的辉煌,这是一种怎样的沦陷?又是一种怎样的让人沉痛的悲哀? 可是我想思考的是,他们——这群用自身的存在嘲讽着我国教育制度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是怎么出现的?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大抵取决于两个因素,遗传和环境。中国人不可能从老祖宗开始就流淌着利己主义的黑色的血液,环境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设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吃着毒奶粉,地沟油长大,满目所见,皆是不再正义的警察,不再为人师表的教师,不再仁心仁德的医生,他们看到的是生活在各种盘算中的家长在社会中如鱼得水,看到的是没有道德的商人通过阴暗的手段取得金钱和地位,看到富二代官二代一出生就站在了正常人无法企及的起跑线上,看到的是前一秒钟还在信誓旦旦说着党风党纪的官员下一秒就被公布了不雅视频,我们设想,这样一群人,会被教育成什么样子呢?

就算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每天在说真善美,在说遵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在说自爱和爱人,在说你们长大后将会是我们国家的接班人,说中国的未来就靠你们了。这些纯白色的话语,在纯黑色背景下的天空里,说出来就像是一个笑话。一个全民都不再相信的笑话。这一个时代早已不相信白色,所有的人们将道德期许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封印在这一个暗黑色的时代,人们开始觉得,管好自己的步伐就好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自己走得更远,不要有那些看起来可笑的理想和热血。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利己主义可以说的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类似于古人所说的独善其身,而精致则融合了这个大地上最优秀的考生所具有的资质。于是在这样一片大陆上,经过五四摒弃儒家传统文化,经过文革摒弃良善和人性,经过改革开放卷入金钱的漩涡之后,我们这片失去信仰的大地,终于开出了流淌着暗灰色血液的花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再精致,看起来也是反感,再漂亮,品起来也是恶心。

中国的教育和考试体制,辛辛苦苦孕育了三十年,终于和中国的社会一起生出了这样一些怪胎出来,可算是对得起魔幻主义大陆的称号。而深处其中的我们,只感到深切的悲哀和

旷古的苍凉。

B.助人为乐、C.爱护公物、D.保护环境

E.遵纪守法:“权”和“责”相对应,缺一不可,这才是真正健康的公民意识。

【文题亮相】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天下的江河很少有直直的,大多是拐来拐去的。为什么?水要跟大地妥协。当然,最后水还是往东流了,那是挡不住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优秀作文】

何妨让步且前行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往往是最坏的道路。”的确,人生路上难免磕磕碰碰,“最近”的路上往往乱石穿空,困难挡道。此时,唯有学会让步,像江河一样多绕些弯路,才能在人生路上闲庭信步,臻于完美。

然而,难免有人会将河流的蜿蜒视为病态的懦弱。诚然,攻坚克难是坚强人生的定义之

一。但是,遇到困难时的一味顽固坚守往往让人丧失信心,消磨斗志。我们要看到,面对横亘面前的高峰,绕路走过往往比攀登横越更加行之有效。

因此,面对困难,何妨像河流一样绕绕弯路,在让步中前行,带着这种智慧成就完美人生。

萧伯纳曾经说过:“最美的花常常先谢。”的确,对人生而言,面对困难时候的永不妥协只会让人精力殆尽,最后沦为那先谢的花,而面对困难时候的理性让步方能够成就深远,花开不败。因此,我们看到,曾经开除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在陷入困境后向这位前领袖做出让步,在浴火后涅槃,清朝名臣张英向邻居妥协,主动让出空间,让“六尺巷”流传至今,张英本人也因此流芳百世。正是因为适时的让步,苹果公司成就了事业,张英铸就了不朽名声。由此可见,当我们能够多一些让步妥协,少一些顽固偏执,我们的人生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但是,让步并不是毫无原则,就如同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所讲:“我所敬畏的,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让步时坚守原则,方能够不误入歧途。走向极端,否则只能像东郭先生向狼妥协一样,招致人之身陨的下场。因此,当中国在一些政治经济问题上作出让步赢得赞许之时,却在主权问题上毫不退让,让人看到走在强国之路上的中国的自信与骨气。所以,多一些有原则的让步,少一些无原则的退让,社会之船才能不偏不倚的破浪前行。

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下社会,一些香港的意见人士为自己的诉求绑架了公众利益,面对他人的让步仍然毫不妥协。最后占中行动只能是以失败告终,倘若这些人能为了公众利益做一些理性让步,以一种更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相信情况必将大有改观。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子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当我们能够像水一样灵活善变,在让步中前行,定能将困难的巨石棱角抹去,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踏步前行。

【我的个性化素材】

篇五: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 文学人物

2014高考作文素材:文学人物

纳兰容若(可用来替换陶渊明、柳永、李白等人)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容若出生。因生于腊月,幼时称冬郎。他天资聪颖,好学不倦,博通经史,过目不忘。工书法,又精于书画评鉴,数岁时,即习骑射,是文武全才。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次年,十八岁的容若参加顺天府乡试,一举考中举人。十九岁准备参加会试时,却因身患寒疾未能参加殿试。

尔后,容若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并在恩师指导之下,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后,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可见容若学识之广博。

二十二岁时,容若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被康熙皇帝破格授予三等侍卫官职,寻晋一等,从此步入仕宦之途。直到三十一岁去世。侍卫是皇帝贴身随从,虽官职不高,却极为重要。多次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多次出巡京畿、塞外、辽东、山西、江南等地。

因容若心有壮志,初时对侍卫生涯颇有微词,绝少开怀。也是因无力改变生活轨迹,且心有广阔天地,后便沉迷汉文艺术,广交文友,成为心性恬淡之人。“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贫贱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二十四岁时,容若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

爱情。

关于容若妻室问题,素有异议。据考证,在容若取正妻之前,在家养病期间,家中曾为他纳颜氏为妾,照料容若生活,以慰寂寥。容若二十岁时,方才迎娶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卢兴祖之女为妻。彼时,卢氏十八岁,两人十分恩爱。是旁人眼中极为相衬的一对人。

只可惜,成婚三年,卢氏便亡于难产。这对容若来说,是极为重大的一次生命打击,令他伤情彻骨。也因此,容若之后词风为之一变。所谓“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几乎可以说是无词不伤、无词不泪。

卢氏去世之后,容若续娶官氏为继室,赠淑人。但因与官氏内心相隔,容若实觉孤寥。康熙二十三年冬,容若扈驾南巡归京之后,纳江南艺妓女词人沈婉为侍妾。并为沈婉置一曲房,请友人严绳孙书额曰“鸳鸯社”。

只是沈婉身份低微,遭人非议。因其社会身份复杂,纳兰明珠强迫容若与沈婉分手。康熙二十四年,沈婉返回江南。两人相处不过百日,一切便尽化乌有。纳兰容若,也是才子风流,感情生活亦总为人津津乐道,市井流言也常有捕风捉影之说。

相关专题:①待命运平静却不妥协的精神;②崇尚自然,超逸脱俗;

③克服困难,成为清代词界第一人;④不被富贵所拒,志向高远。 事例:纳兰容若,他的心事从来都是如此难以捉摸。家庭的显赫,天子的器重,绝世的才华,精致的爱情??他似乎拥有了一切,却从不曾被这过眼烟云般的富贵消磨了意志,仍安静地守候着那缕与生俱来的忧愁和淡泊,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然后蓦然回首,看那十年踪迹十年心。

曹雪芹

沈从文作文素材 高考

①受巨大变故仍能克服困难完成巨著; ②灾难不一定是坏事,焉知非福;

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才能丰富地反映世界。

草堂茅檐下,残旧的笔尖在暮色中颤抖着游走,一路滴落洇透纸背的才情与血泪。他,不知这样在桌前立了多久,仿佛生命的全部便是用来述说心中那个失落却依然骄傲的梦境:“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霑曹雪芹,命运抛给他的是一个又一个看似无解的绝境:家族的败亡,仕途的多舛,子嗣的夭折,晚年的孤凄??而这一切不幸的极限都没有夺去他生命中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美好。千古奇书《石头记》,“字字看来皆血泪,十年辛苦不寻常”。

王国维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名著。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塾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①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信仰;

②遇到困难应当坚持下去(名言);③经过努力终会取得成功(名言);④国学的符号。

王国维先生,他的脚步从来都是这样匆匆而决绝。信仰的摧毁,邻近的屈辱,知识的泯灭,治学的绝望??时代待他的不公正,他并无指责,也无反抗,只是坦然地接受,去承担这一切伴随着国学信仰而来的责任。

梅兰芳

①勇于追求梦想的人,能够成就非凡的人生;②势不可挡的勇气助其成为一代京剧宗师; ③对京剧艺术执着的追求,保留国粹;④对京剧艺术的不断创新,终于获得成功。

梅畹华,他的眼神从来都是如此温婉淡和,却又不失坚定和勇气。那清嗓一鸣,梨花带雨,述说了一个时代的哀愁;那水袖轻抖,莞尔一笑,挺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人们直到今天,仍然无法忘记,在那老北京的梨园戏台之上,有一个七尺男儿,借青衣之口,却唱出了一个民族的最强音。

三毛

①自然充满好奇,向往自然、诗意的生活;②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信仰

③追逐丰盛的生活; ④爱国的行动留给我们无限感动,不应被忘记。

宁静沙漠中,浩瀚星空下,时间仿佛因与自然比邻而居而格外悦然静好。她,背起行囊,在流淌遍地的明亮月色中大步地行走,去追逐心底那一片华丽而陌生的绿洲。她的心情,可以输给命运,却从未败给死神:“让我们将自己高悬在尘世的上空,感受自然的呼吸。”

奇女子三毛,她的身影从来都是如此孑然而倔强。旅居异国,以梦为马,穿越沙漠,守望爱情??她以自己短暂却丰盛的生命为我们讲述着自然与灵魂的故事。

【附?名言】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

“兰芳不过是微末的个人,所表演的中国古典戏剧,还很不完备,幸蒙赞许,不胜惭愧,但兰芳知道,此荣誉不是专门奖励个人的艺术,而是对中国文化的赞助,对中国民族的友谊。” ——梅兰芳

嵇康

①刚直不阿,不向权贵折腰;②不向现实妥协;③追求艺术的顶峰;④面对死亡竟不改色,雍容的态度。 景元三年,洛阳东市。烈日似火,吞噬着三千太学生长跪于大殿前请愿的身影。而他,从容立在刑台之上的古琴前,仍不改风仪飘洒。那一瞬,长袖袭风,十指初动,一曲《广陵散》飒然浮空,如即将涅槃的凤凰,引颈鸣出清丽激越的绝唱:“广陵一曲终遗世,三尺瑶琴不复弹。”

嵇康嵇叔夜,位列“竹林七贤”之首,纵然生活清贫、遭佞人诬害,断不向权贵折腰,用自己短暂的生命捍卫了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魏晋风骨,让生命回归到了它本该回归的原初穹窿。

沈从文

①克服困难,追求写作的理想;②执着、坚持,曾获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③拥有纯净自然的心灵,永远保持活力;④毅然退出文坛,潜心研究,淡泊安然。

崇文门东大街,北京。狭小的院子中有一株枣树横着,映着蓝天,也荫着树下那一张古旧的藤椅。他,静静坐在藤椅上,岁月迟缓了他的行动,模糊了他的声音,却没有抹去他眼中属于湘西凤凰的那道流溢着光彩的风景:“我的心总对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沈从文先生,一生从未中止追寻那些存在于天性中的朴实、天真和自由。少年时代的漂泊、从未受过规范的教育、坎坷的求职道路、在牛棚中受尽煎熬??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创作出如此多优美的作品,永远漫溢出生命的活力。

季羡林

①信守诚信的品格;②严谨治学,端正为人;③不能丢掉信任。

燕园。未名湖畔。烈日如落火,不见一丝清凉。一名初入北大报到的新生见人生地疏,不免战战惶惶,手忙脚乱,匆忙间把铺盖行李交由一位路过的老者代为看管便离去,半日后方记起,待回到湖边,见老者仍微笑守候,大为感动。不想几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见老者端坐在主席台上,微笑平和依然。新生方惊悉老者竟是大名鼎鼎的季羡林先生。

“一位由穷乡僻壤乍到京城的穷学生的全部财产只有一个铺盖,能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托付给素昧平生的我,不亚于以身相许,是对我的极端信任。对信任,得认真对待。” 季老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能丢掉自己的良知。

俞敏洪

①勇于克服一切困难;②不向命运低头;③不懈的坚持,执着的追求;④生命如一泓清水,奔向梦想。 江苏江阴,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温润的流水环抱着这片朴实寂然的土地。他,默默远眺,满怀深情的眼中是那间他生于斯长于斯、如今却已墙壁斑驳、破败不堪的小草屋。他将此时的一幕凝成一张照片,悬挂在自己俯瞰中关村街景繁华的办公室中作为数十年奋斗的纪念:“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俞敏洪先生,一次次在孤独与屈辱的废墟上重新挺立起来,用他的执着与智慧写就了新东方的传奇,为中国无数学子圆了自己的梦想。在他心中,人应当作一棵树,活着,能够为别人带来一片绿荫;即使死去,也能燃烧着为他人带去光明。 梵高

①勇于克服一切困难;②一切艺术生命的源泉在于创新;③不懈的坚持,执着的追求;④对生命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

文森特?梵?高,用他全部的生命追求着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那就是太阳。尽管身染狂疾,尽管不被所爱的人理解,他依然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响亮明朗的作品,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

寂寞文章 一 离群索居

福克纳被中国称为中国先锋作家奉为经典,他像康德那样一生居住在故乡那个“邮票般小小的地方”离群索居,从未出过远门。到了晚年,连这样封闭的地方他还嫌闹,悄悄买下一座农庄隐居。肯尼迪当了总统,一得意邀请著名艺术家和诺贝尔获奖者吃饭,福克纳却冷冷地拒绝了,他说:就为吃一顿饭让我跑到白宫去啊?太远了,我走不动。

福克纳的行为你可以理解为孤傲和清高,那是你的想法,拿福克纳来说这是平常行为,他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远离蝇营狗苟的人群就是走进内心,那是一个比海洋比天空都要浩大丰富的自由王国。

许多艺术家不管从哪个方向接近艺术,随着境界的拔高,他们有一条路却殊途同归,那就是离群索居,类似于隐居。中国历史上出过太多的隐士高人,社会生活的变迁使得智者不能真正隐遁山林,更多的是“大隐隐于市”。钱钟书和杨绛一辈子过得就是离群索居的生活,白天他们家没有一点声息,家徒四壁空空如也,两个人各自守着一张书桌一只台灯静静地阅读,顶多天黑了,有人肚子饿了,才会冒出一句:哪个去做饭啊?某年春节,权威人士来拜年,也是人之常情,钱先生拉开门缝,说:谢谢,我很忙。就把门关了。还有一次学部通知他参加国宴,他说,谢谢,我很忙,我不去。来人说:是江青同志点名的,他还是那句话,我很忙,我不去,来人替他说,那就说你生病了?他说:不不,我身体很好,我不去。

这就是大学者大知识分子,他不八面玲珑,也绝不苟合妥协,沈从文最理解钱先生了,他们在一个小区住了二十年,竟然只互相串门一两次。春天的时候,湘西送来了新茶和春笋,沈从文拿几包放在先生家的门前台阶上,回来打电话告诉他们开门自己拿。

一次,沈从文和钱钟书去宾馆看望一位二十年没见面的老友,老友赴宴去了,等了一小时才回来,原来那是头面人物的宴会,老友兴奋的目中无人,说:他左边坐着红线女,我坐他右边,就三个人,上了一桌子菜--沈从文坐不下去,说:老钱,走?钱钟书说:走。他们从宾馆出来,怅怅的一言不发,各自回到孤独的家中。人生对于这样的大智者来说,是一次漫长的孤旅,他们像狼、像豹子一样孤独的走在风雪迷漫的旷野。而那些鸡鸭鹅犬等群居动物,它们是热闹的琐碎的,常常为一点小利弄得鸡飞狗跳。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最世俗,但她这个人从来都是离群索居的。偶尔,会站在阳台上冷冷地打量一眼熙来攘往的人世。一九五二年,她不顾夏衍的挽留,决绝的离开故乡上海漂泊到海上,再不肯回头,最后死在美国公寓里多天才被邻居发现。如今我们想起她,眼前划过一道“美丽、苍凉的手势”,那无望的手势里分明写着八个字“离群索居遗世独立。

寂寞文章(二)--穷书生

日本艺术大师秋田雨雀说:我穷得手里只剩下三粒豆子,不知是煮了好还是炒了好。如此清贫,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

沈从文刚到北京,稿费很少,连烧饼也吃不上,常常饿肚子,为了多发稿,他甚至用了“休芸芸”这样香喷喷的女性名字来取悦男编辑。郁达夫得知他的窘境,过来请他吃饭,把剩下的钱全给了他,还解下脖子上的围巾送他抵挡风寒。

这样的知遇之恩沈从文后来遇到多次,比如胡适,比如巴金。巴金名气多大,老远的来看他,两个人很对胃口,有话就说,没话就沉默,在樱花林里来来回回的走。那是在青岛吧,肚子饿了常常吃不上饭,可有这么志同道合的文朋诗友,有这么清洁的文学理想,肚子饿得扁扁的又怕什么?七十年前的青岛人文荟萃,令人神往,饿肚子也是美好的。

西安作家徐剑敏告诉我,陈忠实家在西安郊区灞河乡,没写出《白鹿原》之前,他只是个农民作者,徐当时在一家搪瓷厂做工,没事时哐当哐当骑一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出西安城三十里来找陈忠实谈文学。当时发表作品很难,连稿费也没有,就给几本稿纸。谈到吃中饭,陈妻借来面粉一边烙饼一边埋怨:你看看俺家多穷,俺忠实太老实,就晓得夜夜写字,又换不来钱,还费灯油呢。陈家当时全部家当就是两间泥房一铺土炕。他们每次喝的酒是陈妻用玉米芯酿的,徐有一次连喝五碗,真的喝醉了,好几天爬不起来,当然走不了,就睡在陈家土炕上,半夜里冻醒,陈家连条像样的被子也无,他酒坐在炕上,跳蚤不怕冷,咬的他一屁股红包。没过多久,陈忠实来西安送稿,徐剑敏正好发了五块钱降?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眩蛄肆礁鋈饧锈桑菀桓龈轮沂担?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当街吃起来。陈忠实咬了两口,又把肉夹馍包好,徐问他:你咋不吃咧?陈忠实支吾了半天,才吞吐吐吐:想带回家给俺老婆吃。徐心往下一沉,道:你吃,我还有两块钱,再买一只。

湖畔诗人汪静之当年在杭州读书,家里没钱寄给他,老吃不饱饭,有人介绍他认识了胡适,他把诗拿给胡适看。胡适正在搞新文化运动,一目十行就大声叫好,到处联系帮他出版诗集。汪静之嘴里谈着诗,肚子饿得咕咕叫,没办法,他也不管对面这人是什么文化泰斗学术泰山,开口就问他借钱。胡适也不小气,立马满足他。胡适回京后,小汪同学以为大师好说话,就借钱借上了瘾,三天两头向胡适开口借,十块八块的一共借了一百多,胡老师照借不误,最后《惠的风》出版,轰动文坛,客稿费才一百五十元,还胡适都不够。我估计胡老师最终没要汪还,他发现了一代诗才,哪里还在乎那几个小钱?

书生大多很穷,穷的没有任何欲望,只剩下清洁的思想和文字,穷的心如止水又不动声色,那其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后记:

昨天偶尔看见陈忠实做客《艺术人生》,讲他写作《白鹿原》时的经历,心里感慨万千。千古文章寂寞,怎耐得寂寞,岂是一两个字说清一两年受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