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作文,浓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2:36:22 体裁作文
高考作文,浓淡体裁作文

篇一:作文 浓淡相宜

浓淡相宜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淡之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浓之美。浓墨如云,淡墨如影,浓淡相宜,此乃浓淡之美。

淡之美,如菊,如兰,如梅,如竹,菊花高洁,黄蕊吐丝,花瓣似瓜,淡得清高;兰花雅致,于幽谷深露中生长,于月明清风中吐芳,淡得雅致;梅花傲岸,怒放冰天雪地,胜得雪花一段香,淡得高傲;竹子清(“清”应改为“青”)翠,叶竿修长,叶片如绿玉般欲滴,淡得雅致。

宋人淡如菊、淡若兰,淡似梅,淡像竹,宋词是烟波浩渺的云海,是山水画中浅浅的一抹,是天上淡淡的一片云。捧一缕烟,是宋的暗香浮过。宋人喜喝茶,总爱写山间的清风、海上的明月、杯里的翻江倒海、杯外的风花雪月。历史如画,宋人、宋词便是那画卷中淡淡的一笔,写不尽的暗香盈袖,绘不尽的菊黄梧桐,说不完的欲说还休。

一幅画总有稀疏浅淡处,宋人的精勾细描增加了疏影横斜的美,那么画中浓墨的一笔便是唐了吧!

浓之美,如墨云遮山,如长虹贯日,如血染城池,浓得热烈,浓得张扬,浓得愤怒。狂风欲来的天空黑云如墨,遮蔽天日;雨过天晴的天空长虹为桥,连接天涯海角;外族入城,血染江河,横尸遍野。

唐人开放、热烈、张扬。红酥手、黄滕酒,岂是唐人的骄傲!(改为:只是后代宋人的骄傲;)挥马疆域、驰骋沙场才是唐朝男儿本色。大漠黄沙飞扬,铁骑刀枪下见其真章。饮一碗烈酒,直烧得眼中充血,肠若火烧,唐人与沙皇作战,囤粮草,修江渠,皇帝振臂一呼,千军万马沉伏。唐人也有娱乐,也爱作诗。唐朝锦绣王国里尽出才子佳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奔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潇洒,唐朝的诗人李白便是才子中的奇材(“材”应改为“才”),如一颗星星点缀在唐朝的盛世画卷中却不失光芒。

中国的历史有了宋人的山水明月,有了唐人的江山美人,才能绘出浓淡相宜的盛世画卷。

篇二:高考作文怎样形神兼备

语文作文如何有声有色,形神兼备

高考作文是由标题、词句和段落构成的文字空间,也是由字体、墨色、留白构成的书法间。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外形上要做到疏密有致、结构匀称、字体工整清晰、墨色浓淡适中。对于自命题作文的标题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好的高考作文标题可以秒杀阅卷老师。文章结构要像人一样有腰,黑压压的一整片文字会给阅卷老师一种压抑感,可以拟写一两句话、小标题,独立成段。

高考作文要有声,古人道文字有如金石,要多用一些四字词语、短句、押韵,做到整散结合、长短参差,这样的文章就会铿锵悦耳、婉转悠扬。

高考作文要有色,敢于绚烂,洋溢青春的色调。在关键的部分要浓墨重彩、反复夸张地写,以加深阅卷老师对你的印象。学会用画面来代替思想、情感,比如相信未来写成“严冬来临,春天未远”。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考作文不缺语言,不缺立意,不缺技法,缺的是思想,缺的是科学的思维,缺的是思辨力。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造成的。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学会了复制、粘贴、灌水、拍砖,热衷于追求网络热词,追求时尚的观点,人云亦云。140个字的微博能够让人们方便快捷地发表言论,但是要想让140个字的微博发展成不朽的华章还是值得怀疑的。

思辨力的下降是高考作文最大的弊病,用辩证的思维来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取胜的一大法宝。一个人聪明不聪明看他脑海中有没有逆向思维,一个人他的作文水平高不高看他有没有在正反对照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刻的观点。正反对照不仅可以应用于议论文,还可以应用于记叙文,写人物有正有邪,写人物的品行有善有恶,写事件有进有退,正邪不两立,善恶不相容,一进一退,一正一反,平地生波,双峰对峙,这样的情节好看,人物性格丰富复杂。认识问题不能单一,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对立中看到统一,统一中看到对立,正确地肯定,也要合理地否定,体现出思辨的深度。

围绕20个作文主题,为文章注入社会正能量

唱响主旋律,接地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高考作文也要关注万家灯火,体味民生疾苦,为社会的正能量点赞,布鞋院士李小文,捐献眼角膜的姚贝娜,还有更多来自底层的普通群众,他们用大爱感动中国。通过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度道德模范、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新闻人物颁奖典礼这些精神大餐来涵养我们的精神情怀,这些社会正能量能够激荡你的胸怀。孟子曾经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韩愈说:气盛则言宜。浩然之气养成了,文章自然而然成功了,道德模范的事例可以让文章激荡着社会正能量,让作文姿态横生,这样的作文才叫酣畅淋漓。

通过对高考作文历年真题的分析,高考作文的主题不外乎四大类20个,社会生活类主要有规则、创新、教育、亲情、青春。哲理思辨:大小、正反、方圆、有无、显隐。道德品质:自立、行善、责任、仁爱、淡定。科技自然:传统、现代、环保、风景、未来。高考作

文的主题是高考作文的母题,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对应的主题是传统,2013年“爱迪生看手机”对应的主题是现代,2012年“护路工老计”对应的主题是责任。。

高考作文是我们18岁的成人宣言,高考作文也是我们向世界发出的第一份声明,真心、真情、真诚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知识、学识、见识是我们拥抱这个世界的资本。合理、合仪、合法是我们融入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高考作文要说真诚、[Microsoft1] 真话、抒真情,写出特色,肯定会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最后祝同学们高考顺利,梦想成真,谢谢大家!

观众提问:在哪些媒体上快速积累作文素材?

吴国珍:中央电视台的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评论。家长自己也可以梳理关于社会的热点话题,通过一些途径跟孩子讨论讨论,比如环保问题,经济发展问题,高考作文可能会暗中指向这些主题。如果有所准备的话,所有的材料是贯通的。 观众提问: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语文的作文水平?

吴国珍:短时间内提高作文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想提高作文的分数还是有捷径的。第一,给自己的作文寻找合适的模式,一般而言高考作文有一定的模板,开头提出论点,第二段解释论点,三四五段解说论点,不管用并列的方式还是用正反对照的方式,通过这三段论将中心论点解说透彻,结尾再呼应标题呼应主题,用这种模板以不变应万变,可以省去很多构思的时间。第二,充实的素材储备,除了时事性的素材之外还可以积累一些名言警句,也可以积累一些名人轶事,注意不要用人人都用的事例,尽量用一些名人中不太常用的那些事例,这样使你的文章有一定的新鲜度。

观众提问:语文的作文在评卷时一类文、二类文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吴国珍:审题立意确定你的档次,然后再根据语言和内容,内容很充实,不是人云亦云的素材,论点很有力度,有可能进入一类下,但是不能进入一类上。相反如果你的文章立意很好,但是内容不充实或者语言不精彩就可能掉到二类上,如果内容也不充实语言也不精彩,尽管立意吻合就能得到综合的二类下的分数。一篇好的作文是立意、内容和语言三者的完美结合,尽管我们讲考试的时候首先看立意,如果立意在二类甚至在三类,有没有挽救的机会?如果内容很充实语言很好会再上一个档次,但是不可能上的很高。比如三类文的立意,但是语言很精彩或者内容很丰富,有很强的写作能力,那么这种情况下会让你的作文在二类中。 观众提问:作文如何不跑题,怎样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吴国珍:第一,不要麻痹大意,每个材料不一样,每个材料都是新鲜的,都要根据这个材料去审题,去把握它的题旨。

第二,审题的时间要把这个材料在本子上写一些主题词,材料有几个人几件事,哪里是最重要的人,哪个是最重要的事,进而发现作文最主要的主题。

第二个问题,只剩下半个小时写作文了,怎么办?首先,不能节约审题的时间,哪怕只有30分钟40分钟,5分钟的审题千万不能丢,还剩下35分钟或者25分钟怎么办?用过去

的作文模板去套用,但是开头、结尾、中间关键的词句要转过来,转向这个主题,高考作文30分钟能够写出来。

篇三:高考作文专题感情真挚教案

感情

一、 导入:

一个寂寞的人看了一个电话的广告,「有了电话,朋友就来!于是,他装了一支电话,希望朋友跟着来。 白天他卖力地工作,回家之后就整晚歇斯底里地盯着电话机,心想,他错过了不少电话。他仍然寂寞,开始为可能漏接的电话而抓狂!一天他从信箱里抓出录音机的广告,有了录音机,朋友不『漏接!』录音机装了一个星期后,他就把它退了,空空的录音机,房间更加寂寞。

重要,当你主动的付出关怀与热情,主动的帮助别人,

二、专题讲解—感情:

,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点就要做到“感情真挚”。 “感情真挚”,即感情真诚恳切。“感情真挚”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感情真挚”是在“感情真实”的基础上的升华。“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下面笔者就素材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谈谈如何才能达到感情真挚的要求。

一、事要真。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只要符合“四此”——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就可以视为“真”。我们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要合乎实际,合乎事理,合乎自然。采用把发生在甲同学身上的事移到乙同学身上,这种移花接木的方式当然是可以的。题材“假冒伪劣”,其蕴含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情感也容易为人所认可。“父母双亡”,“父母离婚”,这类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然人质疑。

二、情要真。反复体察的基础上获得。

三、情要美。须符合真善美的性定位。 ,要符合社会价值观、伦理观、

如:江苏一考生根据余光中《乡愁》改编的《人与路》,字字情,声声泪,读来令人感叹嘘唏,热泪盈眶。 纵观我们学生的作文,在抒情方面确实问题不少,或无情可抒,苍白单薄,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失度,或情感不够健康,难以使人接受。笔者归纳主要有如下抒情方面的不足:

一、胡编乱造——虚情。有的同学写作文,不是上天入地,就是上下几千年;不是陈年旧事,就是故事新编;不是失去自我,就是心灵尘封;更有甚者不是父母离异,就是至亲遭祸。这些文字一看就给人以

虚假的感觉。弃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说的就是这类情况。

二、无限拔高——矫情。不少同学往往不顾材料本身的内涵,或胡乱引申,或乱加比附,或生搬硬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的高度。“有些考生不顾题意,一个劲在那里表决心,谈理想,说空话、大话、套话,或大肆发挥,或无限上纲,一扯就扯到改革开放,一开掘就开掘到“三个代表。”这样反给人矫揉造作之感。 三、认识偏颇——险情。是“生活的真实”,“粗旷风格”的再现。这些是考作文的“雷。

四、言之无物——薄情。有的同学作文虽然结构完整,立意小气俗气, 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应如几个方面着手:

一、体察真情。读,尤其是阅读一些感情真挚的优秀文章,而且会激发他们情感的认知,使其产一种顿悟:原来这样“人”或“事”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1、细节显情。其实细腻的细节描写,从来就是很能打动人的。朱自清散文《背影》之所以一直感人至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细致地描绘出了父亲蹒跚地努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桔子的细节。考生如能在考场作文里设置这样的细节,必然也能打动阅卷老师。

2、以景衬情。景物描写若能与人物感情结合起来,就能起到很好的渲染烘托作用,从而增强感染力,收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三、文采彰情。“感情真挚”和“富有文采”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千万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没有感情的文采只能是矫揉造作、无病之呻吟。没有文采的感情往往也很难具有穿透力、征服力。不少同学甚至老师,大概不会赞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语言完全可以凭借另外一种风格取胜,如朴实无华,为什么要追求文采呢?笔者认为,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考生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篇幅,阅卷老师要在较短时间内评判其优劣,有文采的文章更容易显示一个人的才华,更容易年在何永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罗春”。

1“父母之爱,

3特殊的美感。如:“他身后没有一个后嗣,没有一座坟茔,没有一抔黄土,没有一块墓碑。魂兮在何方,哀思寄何处,举头问星空?巍巍昆仑,亿万子孙,心中矗起了一座不灭的丰碑,用璀璨辉煌的金字,记下了他的名字——周恩来。”这一段句式富于变化,表达了对周恩来的无限景仰之情。

4、展示文化底蕴。如:“同学们,让我们静静的读吧,读风也萧萧雨也潇潇,读绿了芭蕉红了樱桃,读梨花院落黄花满地,读水瘦山寒雨恨云愁,读秦砖汉瓦唐风宋韵,读剑胆琴心金戈铁马,读陌上花开阶

前叶落,读云卷云舒花开花谢,读西山长雪寒江孤舟,读十里长亭芳草连天。让我们在太阳升起时就开始阅读,在语文广袤的原野上,领略最迷人的风光,采撷最艳丽的花朵,经历最难忘的人生旅程!”那么这一段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积淀,而且达到了煽情的目的。

5、蕴含丰厚哲思。“一千位母亲,便会有一千种爱;一千种爱,却都是一种情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人世间有一种最动人的吟咏,那就是母爱的倾诉。”这些语句,言 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从“感情虚假”到“感情真挚”:

写作技能提升

【题目】:800字。

病文展示

母亲的快

不下来,却不出差错。

“女孩子走路要小步慢慢走”,在她的字典里,每一页写满了“快”字。

⑥对母亲的“快”有了理解,于是,我也渐渐加快了自己的步伐。

⑦又是一个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我兴高采烈地把一捧花递到母亲面前,母亲笑了,似乎有很长时间,没有看到母亲这样会心地笑过了。电话铃总是在最不该响起的时间不近人情地响起,母亲拿起电话,表情一点点凝重起来,继续她的匆匆,以最快的速度扔下花和我,换好衣服,往医院赶去。我委屈地抱着那捧鲜艳的花,站在阳台上看母亲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十二分的不快。

篇四:高考各种写作手法

各种写作手法

一、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的心情。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

向变化。用"??但我还以为船慢"反衬"我&(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高考作文,浓淡)quot;的急切的心情。

例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析】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例3: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鹅》)【析】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例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析】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诗人用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附:渲染的相关范畴——浓淡

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

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让她何以堪?

二、对比和衬托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三、衬托和烘托

衬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善用衬托,上阕写雄奇壮美的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的形象,这是以景衬人。上阕的千古英雄烘托三国周瑜的形象,下阕极力写周瑜少年得志,建功立业以反衬自己戴罪黄州,壮志难酬的无奈。

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如前面所举的孟浩然《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 李白的《赠汪伦》,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篇五:高考作文文化类散文

梦回宋朝

横亘了几千个夜晚的长空,凋零了几载的落叶,幻灭的梦境在那个残月的夜晚中重圆。踏着盛唐的万幅泼墨而来,被那南下的金戈铁马追逐着,宋的漂流瓶泊在我思绪的港湾,荡起一丝涟漪,久久无法平息……

宋是带领人们突破黑暗的黑暗英雄,在中国古代最混乱的大地上积蓄了几百年,它来了。没有唐那令世界瞩目的曙光,没有清那令后人警戒的号角,像一个天真的孩子用它与生俱来的善良来抵抗着世界的邪恶,他拿起武器,却还是受伤了。

宋是个性情中人,抑郁时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伤感时沉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最华丽的外表包装最疼痛的伤口。风阵阵掠过,还是会痛。宋,你的悲愁,酿成了古时最凄美的明月,我抬头望向你,洒下最皎洁的光亮。

货栈中,捧起那景德镇的青花瓷,端详着烟雨般笔墨的浓淡,世界终归于青白的片刻宁静。我换上一缕缕绸缎真丝,踏过那清明上河的繁忙,熙来攘往的笑声蔓延。回眸,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不覆烟雨中,此时,抚摸过来时的砖瓦,指尖处的些许淡意,让我爱上了这个婉约中不失亲切,宁静中不失热情的宋。

戏台前,艺人传颂着岳飞的雄姿,叫好声响成一片,我在旁观摩着血气洋溢的脸颊。泉州出海的船只渐行渐远,岸上涌动着的人群的挥手,在道一声平安。我的挥舞漂泊在远去的船上,送走那宋的人。宋依然用它的博大,旷远,深情,凝望我这初来的人。

我爱上了这个眼神,拥有这个眼神的宋。

边疆上,英勇神武的岳家军驰骋沙场,有力的步调,洪亮的口号,激荡着,拨动着我的心弦。为国的守护,为情为义,是战士们最后的拼搏,凝成了血海,空旷大地飞鸟生那么鲜明,是一种绝望的寂静。报国心摔碎在山河破灭的土地上,沾满尘土。我爱上了这绝望中仍不放弃,仍战斗着的宋,那刚强使我肃然。

铁马冰河入梦来了宋的坚毅,凄凄惨惨述说了宋的多情,浪淘尽了宋的无奈…… 梦里相会,宋……

没有宋词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华夏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那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管治下,欲伸不能,欲展不得。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一个文盛武衰的年代,心怀叵测的“文人”用他们拿惯的笔轻轻钩划,就划出了一个民族的耻辱与悲壮。

然而,当我想起千年前的那个王朝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出这样的画面:青藤静静地攀在残破的古墙上,空气中浮着淡淡的清香,一位素淡的女子,手执花灯,莲步轻移,她的脚下,是那些词人婉约的韵脚。

只论婉约,许是以偏概全。但是那个王朝,真的是多雨季,淋漓在雨中,让我想起了晓风与残月、落花与笙箫。

曾经,想要做一个那样清澈婉约的女子,行走在羽扇纶巾之间,在落花中独立,看微雨中燕飞,绿柳如烟中墨笔生香,只求在宋代那华美的锦缎上留下韵短而味长的一笔;曾经,也想学易安凄婉优柔,随手斟杯清酒,就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点曲轻歌,便能唱尽万古痴情。

然而,现在是一个没有宋词的时代。

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到来,那个精致玲珑的朝代,早已浓缩成淡淡的疏影,在墨香古卷中沉淀下去。骢骏驰骋,快不过手中鼠标轻点;绿蜡红烛,亮不过高楼酒绿灯红。在那本该丝弦弄音、霓裳轻舞的七夕之夜,还有谁会看那纤云暗渡;素笺成灰,相思成灾,赤裸裸的爱恨情仇随意抛出的今日,又会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个欲望充斥灵魂的年代,充足的物质让我们安逸,流行的泛滥,语言的苍白晦暗,让豪放与婉约都已成为逝去的远景。黯然回首间,钢筋水泥的丛林,市井巷陌的攘攘冠盖,使暗香疏影早已成为沧海桑田,还有谁肯闲情雅致地栏杆拍遍,欲说还休?

我们总在叹息世路难行,叹息良辰美景虚设,又有谁肯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又有谁襟怀坦荡,一蓑烟雨任平生?太多的是非恩怨剪不断理还乱,我们日日彷徨不知所终,哪里还能用无与伦比的文字写出千回百转却明澈依旧的心境?

千年的宋词,那种流转的气韵,那份凝重与低沉,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承载。而在这空虚烦躁的年代里,宋词,像是它自己吟唱的那样,如被不断揉搓的花瓣,也教人无从惜坠,在尘土流水中日渐式微。那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韵致,那造就山水仙气、世外清音的韵律,也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暮霭沉沉中遁于无形。那兰舟催发的桨声,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

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秦淮两岸香拥翠绕,是谁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又是谁泪眼问花,却只见飞红万点?当渭城的轻尘染上衣襟,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又是谁挑灯醉看吴钩犹利,却只能读《出师表》摇头叹息?只有无数庸俗的定义。在这个年代,开出纸一样的花朵。

回眸之间,万千繁华已落尽。

情结千千宋城墙

面对苍穹弯曲的倒影我们变得虔诚/这是阳光悠久的照耀,足迹遍生青苔/古城墙站立的姿势使飞鸟停留/是什么气息,亘古轮回的季节老去/一抹残阳感动至今/使我们倍感每寸土地的尊严。

——题记

我一直认为,来过肇庆的人,便会有一丝关于宋城墙的情结。那份情结就仿佛七星岩或者鼎湖山的某一颗许愿树上挂满的红丝,在耀眼的苍穹下显得格外迷人。宋城墙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其地位是永远不可替代的,甚至用至高无上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凡登临过宋城墙的人,都会被她绵延达2800多米的雄壮深厚、古朴凝重的气势所振撼。远眺城墙,它们犹如一条连绵不绝的巨龙,其中点缀着挺立的披云楼……天高云淡之时,是景色最美的时候,特别是向西暸望,在明净澄彻的晴空下,远处滚滚的西江水把城墙衬托得格外美丽。登临古城墙,俯视城下,环城林带,滴红流翠;高楼耸立,相映成趣。耳畔,还有风吟唱的声音,是一种令人沉醉的声音。因为这样的声音,能将人轻易吹入历史之中,是足以收慑人的心魂的吟唱。历史,刹那间无可言说,惟有敬畏。

那一次,我来过宋城墙之后,便梦牵云绕。当我双脚踏上那一片神奇的土地时,我的心在颤抖,我害怕我那肮脏的身体将历史的文明玷污了。而那时,春天的暖风,安卧在清新阳光中,我抚摸着一块块如古书般厚重的古城砖,突发思古之悠情,思绪行云流水,我开始想象,在这个魅力无穷的地方,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时刻,我开始想象这座经过一千多年中国文化淘洗和净化的城市,到底还蕴涵着多深的精华,是否还藏着一把为《诗经》正音的古琴,对生命的阐述更有抒情吟唱的空间?

我沿着宋城一路不断地走着,不断地被一些难以表达的灵感追赶,我可以为古城砖上那密密麻麻的青苔所感动,也可以被“朝天门”那伟岸端庄的气势所震撼,宋城墙之于我,便像一本尘封多年的历史的著作,曾经的气势磅礴,也不因为沧海桑田,不因为白云苍狗而丧失。我站在“朝天门”前,站在一半是车水马龙的繁杂现代都市,一半是静寂安详的宋朝城墙的中间,仔细地端详着这段蜿蜒的历史,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其间记载着这样或那样一段段令人激动的文字与沧桑:

肇庆古城墙位于肇庆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宽8。5-18米,残高6。5-10米。古

城墙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城墙外皮砌砖,内为夯土并筑为砖城。宋代的城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城外还有护城河。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踏着一块块记忆青石拼成的石路,我感到了脚步的匆忙与恍惚。我静立在青石路的崎岖身躯上,身旁有人经过,有人伫立或者凝视,我仿佛身处过去炮火喧嚣、人声鼎沸的高楼,风在我的耳边猎猎作响,仿佛是有一位青楼的歌妓在轻轻地吟唱:“千秋金壁地,陈迹使人伤。”

走在那市井云烟的背后,走在那磅礴冲天的氛围里,我小心翼翼地记下了自己对于历史的领悟:在千年的风卷残云中,宋城墙代表的不再竟竟是它的厚重墙转,而是墙砖里面的灵魂,灵魂深处的文化。宋城墙文化是人与时间拉锯的产物,而古城墙就成为了它依附的载体而存在,并且一直为我们所仰望。

“古城墙是生长着的,它的强劲、它的韧性、它的节操,而它的灵魂也必定将人的精神引渡到另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能给人一个顶天立地、宇盖苍穹、风雨不阻、独立独行的肝胆。”而正是那一个个情结,才使我们在面对沧桑的历史时一直坚持着仰望的姿态,一直在文化灵魂的广阔天空恣意地翱翔。

泪洒宋朝

穿行在默默无言的历史断墙之间,心不由自主地停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回望那三百年的风烟,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禁不住,泪洒宋朝。

杨柳岸晓风残月

——记柳永

曾几何时,这句话已成了离人的绝唱?

长身玉立的才子,一袭白衣,手牵佳人,涉水而过,在离别的渡口,缱绻不舍。纵然你是少年子弟江湖老,然而此时,只有她眼中的潋,才令千钟不醉的你沉醉;只有她的笑和颦,才会激起你心井深处的水纹。于是你无语凝噎,多少柔情哽在喉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黄昏将近,晓风未干;梢头月朦胧,照尽人间情。你知道,从今天起,你生命中少了一个知己,良辰美景也应虚设。身边的垂柳依依摇曳着长久的爱恋,执手相看泪眼,还记否,天光云影,波上寒烟,与子携手,共醉春兰?韶华难留,无人拾收……

一池春水,搅碎梦影,望不见绰绰的伊人。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记易安

你是天使羽翅上的华辉,每一寸心情都映照着清浅纯净的忧伤。生在江南,兰心蕙骨,在临水照影的日子里长大,被如蜜的爱包围。然而有一天,琴瑟相和的日子突然离你远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从你的句子里,每每感到生命的不确定,对往昔的留恋和感伤,忧愁不知何处安置。明月照水,芳草连天,和着泪看,竟也是一片仓皇。梦醒时分,惊觉曾有的微笑已如落花般散去:在细雨中植下芭蕉,在中庭栽下梧桐,在东篱种下黄菊,一切却只是徒劳,荷塘争渡,溪亭醉饮,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境。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你也只能说:“我等过你。”

漫地黄花堆积,雁阵惊寒,不如归去。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记稼轩

北定中原,击鼓平燕赵。铁马冰河的梦,伤心的岂止放翁。你令人感到剑气逼人,未曾打开剑匣已听到那龙吟般的铮铮剑鸣。不敢再轻易地登上那落日楼头。栏杆拍遍亦枉然。你本是一位旌旗拥万夫的将军,却也只能在梦里时布阵点兵。看那,扬州路上,四十年烽火,雪染的稼轩的鬓发。

可惜,可叹,可恨北来的森然剑气和王朝的风流春韵给了你的生命莫大的嘲讽,锋利的剑却始终未能再饮胡虏血,而化作了一首首剑一般豪雄的词。在那里,热血撞击你心底的声音清晰可辨,你风天海雨般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亘古流淌,永世流芳。

泪洒宋朝,我看到东坡披蓑笠狂歌千古江山,执桨橹中流击水,荡涤大江东去;看到秦观在丝弦弄音,霓裳衣舞的七夕之夜用词章赞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看到陆游用心灵祭奠那宛如人间仙子的照影惊鸿……

泪洒宋朝,怎奈斯人已去,只留下绵长的情思与千年后的我冷冷地对望。

泪洒宋朝,此情谁解,此情何堪……

流浪的二胡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牛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翁、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蓬船、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只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鱼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传世的是俞伯牙的那架琴;浔阳江边,令白居易动情的是一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到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余,但是谁能说,尚无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颤飞的韵;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蓬、台门、廊棚、雨港、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止。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贱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谧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掉拂台门石桥、散浸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则的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种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是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故乡,4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12岁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流波曲》《四

方曲》《人静心安》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异乡上海奉贤。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我们伤感地承认,在江南丝竹中,二胡也许是最具有悲剧性格。这种悲剧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属于流浪的本性,还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灵魂的挥洒?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个坚忍、一种奋进和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知音难寻,俞伯牙手中的那具琴便显得弥足珍贵;

知己难觅,令青州司马泪落青衫的声声琵琶更是可遇不可求;

而二胡,宿命中注定属于低层,属于江南众多流浪着的生生不死的灵魂。

行走在消逝中

消逝,一个略带伤感,让人看到不免会心生感慨的字眼。时光消逝,犹如泼水难回,不管善与恶,美与丑,多少相聚时的欢乐,多少离别时的惆怅,皆随历史长河漂远。

不管唐朝的花,是何等秀美,宋时的月,是何等皎洁,不管元朝的风还是汉朝的雪,虽然令人神驰向往,却都已消逝。不管是辛弃疾苏轼的豪放,还是李清照柳永的婉约,诗词歌赋尽显风流的年代,亦随流水。

行走在消逝中,如果是历史学家,我想便会痛惜那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的湮没;那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的消逝,那夜郎国是否存在,今天发掘的出土文物又是属于哪个朝代,一件一件都会牵动他们的心。

行走在消逝中,如果是动物学家,我想便会怜惜大熊猫东北虎等之稀少,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不要大肆杀掠捕捉。

行走在消逝中,如果是诗人,我想便会变的多愁善感,一草一木总关情,黛玉便会葬花,李白可以邀月,然而一切终是无可挽留的,所以才有往事如烟,岁月如梭的感慨,才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

行走在消逝中,如果是我,现在便会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悲哀,便会悔恨当初年少无知,张扬轻狂的冲动,便会怀念纯真无邪的童年,怀念故乡的树,故乡的老屋。“谁道人生无再少”那样旷达的胸怀,我做不到。

行走在消逝中,如果是你,我想可能不会同我一般想法,或许你会认为时代在进步,那些消逝的古文明是必然的结局:珍贵动物只所以稀少,那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诗人的所谓感慨也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无病呻吟而已。

行走在消逝中,消逝在行走中。“万里长城今犹在,未见当年秦始皇。”消逝的是人,是朝代,然天在,地在,当时的明月在。化蝶双飞,梁祝千古,蝶在,情亦在。若华夏再过五千年,天可依在?地可依在?月何在?蝶可在?我又何在?

把握幸福,让生命飘香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自己掉下来。

幸福,是路边果树上压垂枝条的累累果实;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工地上工人挥汗如雨创造的一件件成品……然而,幸福不等人,需要你努力拼搏去抓住它,它才会在你的心里永驻。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