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大学生舍身救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4:22:03 体裁作文
大学生舍身救人体裁作文

篇一:大学生舍己救人感动中国

大学生舍己救人感动中国

昨天下午,杭州6所高校的12位学生记者对长江大学救人溺亡事件进行了街头拦访,话题是:许多人都说南方人精明,会赚钱会算计,倡导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很浓,讲思想道德建设的少之又少“会被认为很傻很天真”,如果钱塘江有人溺水,你会怎么做。

(在古城荆州,在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长江大学,涌现出一个英雄群体。24 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该校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教育部决定授予长江大学三名为救落水少年而牺牲的大学生“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长江大学参加救人行动的15名大学生同时被授予“英雄集体”荣誉称号。长江大学对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英雄的家庭各奖50万元。)

在500余名接受拦访的人群中,有70%的人表示对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有所了解。他们中有教师、商人、公务员、工人,年龄层从20到50岁不等。这些受访者对救人事件的态度不一,年轻人多数表示,他们支持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但如果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钱塘江,就要思前虑后斟酌很久了。如果自己水性过硬,会去救人,但如果不是,就不会冒险,毕竟要对自己和家庭负责。

而接受拦访的30岁以上人群则普遍认为一定要救人,这是他们从小受到毛泽东时代的教育。这些人群中有不少是孩子的爹妈。作为个体本身,这些家长都表示一定要救人,尤其是50后、60后的家长。但是被问及是否主张自己的孩子去救人,很多家长的态度却出现了犹豫,觉得今天的90后身子骨都不过硬。

见义勇为,是永远不衰的时代命题。

赵勇(下沙超市老板):我的孩子今年也正好读大一。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跳下去救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要见义勇为,这是传统美德。不过现在小青年体力不行,救人前还是先掂量下,不要脑子发热。

梅先生(40岁出头):我女儿懂水性,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我支持她见义勇为,但如果水流湍急或者是水比较深,我自己会义无反顾地去救人,但不赞同女儿去搭救,太危险了!

朱女士(初为人母):如果自家孩子落水,作为父母,当然希望旁观者都下去救;但换作别家孩子落水,我不主张自己的孩子在水性不熟的情况下去救人,万一赔上了自己的命怎么办?其实我们更需要讨论的是,学校教育不仅要倡导见义勇为的思想,更应该教孩子们怎么自救和安全的救人。

王阿姨(浙江省财经学院后勤):年轻人都那么义无反顾地救人,如果换成是我们,也会去救的。生活中存在很多意外,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相信爱在心中,大家互相帮助,意外就只能是意外了。

记者插嘴

由一次救人行为而引发社会价值观的讨论,这几乎是当今社会舆论的寻常情境。其实,大学生舍身救人“值与不值”根本无须争论,无论市场经济如何发展,善良与勇气都是我们需要着力打捞的基本价值观。现代人往往容易迷失在高度繁荣的经济世象中,所带来的社会道德迷惘在所难免,但无论世事变幻,社会道德底线永远存在,它与算计无关。

昨天,长江大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程坤说,心理辅导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到这些“90后”孩子内心的强大力量和善良。第一个跳入水中的大学生李佳隆在痛哭后告诉程坤,今后遇到有人需要帮助,他还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 夏熊飞:救的不仅是落水少年更是社会道德

2009-10-27 10:10:07 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跟贴 102 条 手机看新闻

3名见义勇为的大学生和许多其他的为了他人献出自己生命的勇士,就是一群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唯金钱利益论社会中的人性与社会道德价值的忠实捍卫者。

作者:夏熊飞

在古城荆州,在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长江大学,又涌现出一个英雄群体。昨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该校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摘自荆楚)

3名大学生因救两名落水少年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消息传开,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为他们的见义勇为而感动,却是争论他们这样做究竟是否值得,为了两条生命却付出了另外3个年轻的生命?大学生经过了长时间培养,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名大学生的成本比一名少年大得多,因此有不少人认为用3个大学生的生命来换取两个少年的生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是一起赔本买卖,虽勇气可嘉却相当愚蠢。

上述言论看似有理,也挺符合价值规律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但是其本质却是大错特错,因为它只考虑到了经济价值,却忽略了人性与道德的价值。虽然如今早已是市场经济,唯利是图也不再是什么丢人的事,可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优良社会道德价值的支撑,否则只能是为了个人私利勾心斗角,必将会使秩序大乱,最终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3名见义勇为的大学生和许多其他的为了他人献出自己生命的勇士,就是一群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唯金钱利益论社会中的人性与社会道德价值的忠实捍卫者,他们在危急关头考虑的不是自己利益,也不是究竟是否值不值,而是将个人安危抛在一边,毅然选择“拔刀相助”。

这种毅然与坚决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冲突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相互碰撞,影响了社会稳定。虽说这是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种时期,但我们就必须得走他们的老路,就像环境非得要等到污染之后再花大价钱来治理吗?

有前车之鉴,还往同一个可能会导致翻车的坑里行驶,那岂不是傻瓜加白痴,愚蠢之极。转型期间的矛盾出现只要是由于价值观的混乱造成的,而且往往是唯金钱利益价值观占据了主导地位,忽略了道德价值,那我们就应该从这点着手,将这种不良影响降至最低。3名落水大学生就是一个榜样,一个与这种时期主流价值观——唯金钱利益价值观“相悖”的榜样,我们应该向全社会宣扬这种舍己救人的行为与价值观,在全社会重塑新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打破唯利是图的垄断怪圈。

只有当全社会都接受了这种新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类似的看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救人行为才不会产生争议,我们也才能真正迎来和谐社会。3名大学生的英勇行为是一个美好的开始,而且我们坚信必将会有更多的道德价值“捍卫者”

郭兵:人若皆理性,世间无英雄

2009-10-27 10:11:41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陕西西安) 跟贴 146 条 手机看新闻

固然,英雄见义勇为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但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只在于其行为本身,而与结果无关。面对灾难和死神大义凛然、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英雄”的盛誉,是奖给这令人震撼的行为,及其背后的高贵品质。

作者:郭兵

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却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25日,荆州市授予参与救人的17名大学生和市民舍己为人见义勇为英雄群体。(10月26日央视网)

大学生“结梯救人”事件发生后,立即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强烈关注。从网上舆论来看,在肯定这些大学生精神可嘉的同时,面对瞬间逝去的三个青春灿烂的生命,也有人产生了到底“值不值得”的困惑。

不会游泳该不该下水救人?面对危险要不要见义勇为?这是一个常常刺激我们神经的话题,并且或许永远难有共识性的结论。1982年,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张华,为了救一名掏粪老农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就曾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大讨论,27年来,这类讨论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但在每次类似的讨论中,最终似乎都能听到这样一种颇有市场的“理性”声音:救人者崇高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其“冒险”的行为却不值得提倡。

那么,遇到险情时,什么样的行为才值得提倡呢?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理性判断、量力而为,很多人给出这样的答案。这在理论上很能说得通,而且也容易被接受。可每一次的现实却是,面对险情,往往千钧一发之际,根本没有理性思考的余地,冲上去还是退下来,一切行为只能是本能的反应而非思考的结果。在十万火急的生死关头,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只能是灵魂深处的血性张扬,而绝非权衡利弊之下的理性选择。

每一次英雄行为,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乃至生命的危险。临危救难需要甘冒风险,如果每个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口,都要先去考量自身的个人安危,那么世上就不会有英雄了。

固然,英雄见义勇为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但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只在于其行为本身,而与结果无关。面对灾难和死神大义凛然、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英雄”的盛誉,是奖给这令人震撼的行为,及其背后的高贵品质。

在美德的维度上,英雄行为恰如时代的坐标,永远激励着后人。“结梯救人”的英雄群体来自长江大学,而它正是两年前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从一个人到一个群体,这个也许偶然巧合的背后,是否暗喻着英雄的精神正被传承发扬、日益光大呢?

三个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了,他们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如此绚烂!

网友盛赞湖北3名大学生学生舍己救人

2009-10-28 11:53:3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110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24日,来自长江大学的十余名大学生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水中,手拉手结成人梯,成功将两名不慎掉入湍急江水的少年救出。不幸的是,3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溺亡。90后大学生舍己救人的壮举深深打动了无数网友的心,网友纷纷留言称赞救人行为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民网北京10月28日电 10月24日,来自长江大学的十余名大学生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水中,手拉手结成人梯,成功将两名不慎掉入湍急江水的少年救出。然而不幸的是,三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陈及时、何东旭和方招却被江水无情地吞没,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90后大学生舍己救人的壮举深深打动了无数网友的心。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这些英勇的90后大学生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唤起了社会的良知,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精神上的超越永远比价值可贵

人民网网友【IP:222.246.137.★】:从道德的制高点审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了社会的良知,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我赞同他们的英雄壮举,世界上好多东西不能用实用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也会这么做,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但愿我们的社会,具有这种本能的人越来越多。

新华网网友【淡定121】:开始看到这新闻时我第一反应也是在想这个行为值不值,但后来我想到这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而是时代需要的一种精神。

新浪网手机用户:有些网友认为从价值观讲,3人救2人不划算。如果做好事需要考虑价值的话,那么做好事还有意义吗?三个长江大学的学生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告诉活着的人们:精神上的超越永远比价值可贵。

搜狐网【广西壮族自治区网友】: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是好样的,任何救人的心和行动都是不可争议的,意外的死伤不能成为那些不愿救助的“人”的借口!

腾讯网【无锡市网友米勒】:为了救人,从来就没有值不值的问题,只有一个生死时速的问题,或者,一个方法方式的问题。就像母亲从狼口奋勇夺回孩子一样,迸发的总是让人血脉贲张的力量之美,可歌、可泣、可敬、可赞。 他们的举动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了榜样

人民网网友【和平君】:有不少人认为,现在的青年人生活上挑剔,做事随便,缺乏责任感,很多都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这次90后大学生救落水少年牺牲的事件,我认为他们不仅仅救了人,更重要的是“救”起了一代人的精神。 人民网网友【祁高峰】:应该说国人的善良品质流淌在每一代的血液中,不分80后还是90后,不分从前与永远。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挺起了中国的脊梁,使我们走到了今天,必将走向辉煌的明天。我为这些孩子骄傲。同时,我也自豪我是一名中国人!

新华网网友【要少说】:他们的举动,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了价值取向的榜样。在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别需要这样的精神。他们的精神值得弘扬。

新浪网【黑龙江双鸭山网友donghongshan7898】:作为90后的我们,曾饱受人们的非议。大学生救落水少年的这件事能够充分证明,我们90后也是能够撑起一片天地!

搜狐网网友【eryhierui】:我向你们致敬,并向你们学习!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我也会竭尽全力。

中华民族舍己为人精神一代一代传承让人动容

人民网网友【小斌】:这是中国人骨子里古往今来就具有的高尚品质,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年轻的共和国接班人同样秉承并发扬这样的精神。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个人,组成了我们强大的祖国。我爱你祖国,更以有这样的一代年轻人而骄傲!

新华网网友【技不惊人誓不休】:爱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见义勇为是我们每一个人随时的责任,还不明白和理解的话,请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

搜狐网网友【意隐之秋】: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无价的,可就是这种舍己救人、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这是你我引以为傲的。

网易【上海网友ip:124.243.*.*】:这是一种本能的义举,在五千年中华传统美德的中国,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大学生舍己救人感动中国 价值观问题再引争论

2009年10月28日 11: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0月28日电 综合报道,10月24日下午,湖北荆州10多位大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营救落水的两名少年,其中有三名大学生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今日上午,三位舍己救人的大学生追悼会在荆州市殡仪馆举行。此事件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大学生们的义举在感动了无数国人的同时,也再次引发了“价值观”和“道德观”之争。 为搭救落水少年10余名大学生结成人梯 3人不幸溺亡

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广电5091班、5092班的40多名同学,在长江干堤沙市段的宝塔河沙滩上秋游野炊。下午2点15分,在离大学生活动的地方约10米远的沙滩上玩耍的2名七八岁少年,不慎落入江中。听到呼救声,在场的十几名同学立刻向少年落水处冲去。

宝塔河段看上去比较平静,其实危机四伏,水下漩涡汹涌,沙滩边缘全是陡坎。10多位同学毫不犹豫地手拉着手,迅速向江中延伸,用这种方法拯救落水者。突然,一名同学因体力不支,手从相邻同学的手中滑落,前端的9名同学顷刻落入江中。

顿时,第二场大营救迅即展开。这时,正在宝塔河100米以外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施救,陆续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

事发后,长江大学领导迅速赶到现场,获救的两名少年已经各自回家。当地消防、海事部门也相继赶到组织搜救。由于该处地处江水回流区域,水流湍急,浅处有四五米,最深处达十几米,经过1个多小时搜寻,至下午5时50分许,三名大学生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英勇献身的三位大学生,分别是19岁的陈及时,湖北通山县人,长江大学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一学生;19岁的何东旭,湖北枝江市人,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一学生;19岁的方招,湖北罗田县人,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一学生。

大学生见义勇为感动社会 被授予“见义勇为集体”

事件发生后,湖北荆州市26日授予了10月24日在长江荆州宝塔河段救起两名落水少年的17名大学生和市民舍己为人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这17人当中包括14名长江大学的学生和3名沙市冬泳队的老人。

长江大学三名学子的英雄壮举感动着全国人民,社会各界纷纷悼念3名舍己救人大学生。

26日下午,40多名大学生和许多市民自发来到江边,面向茫茫江水肃立,在水中抛放鲜花,寄托对逝去年轻英雄的深切哀思。谈起当时救人的场景,许多学生已是泪水涟涟。

27日上午,尽管靠低保维持生活,家住荆州市荆北路的残疾人刘顺清,来到设有灵堂的荆州新北门外的殡仪馆。他手里捏着1000元钱,希望能为牺牲的英雄家庭做点什么。

从27日上午开始,自发前来外殡仪馆悼念的各地市民络绎不绝。“昨天从电视上看到这个消息,我就忍不住的哭了,父母把他们拉扯大不容易,他们实在是太伟大了。”来自荆州沙市的李阿姨哽咽道。湖北省内及荆州周边县市也有不少市民自发组织悼念三位英雄。

10月27日,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朝红代表湖北省综治办、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看望了英雄的家属,并前往灵堂为英雄们送上了花圈。刘朝红向三位英雄的家属表示,一定会把英雄的事迹挖掘好,把英雄家庭的困难解决好。

10月27日,被救两位孩子的父母在灵堂、江滩祭奠三位少年英雄的英灵。一位孩子的妈妈当场扑跪在地上大声哭喊:“方招、陈及时、何东旭,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儿子”。孩子父亲则点响鞭炮,对着事发地点磕头道谢。看到此情此景,周围的市民顿时红了眼眶。

大学生救人牺牲“值不值”再次引发争论 90后形象得到提升

大学生们见义勇为的壮举除了引起全社会的感动之外,也激起了一番“值不值”的争论,《新民晚报》报道,面对“如果换作你,会去做一节“水中人梯”吗?”这个问题,华东师大政教系的诸昕雯回答:“三条人命换来两条命?我觉得还是要看自己有没有救人的能力再说。”而上海交大电信学院学生方毅则认为,这几个大学生道德高尚,但还是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救人,不然这种代价实在太大了。”还有网友反驳说:“在危机时刻,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救人,根本容不得多想值不值?”

在救起两名少年而牺牲三名大学生面前,有人戴上“交易眼镜”审查一番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值呀!其理由是:第一,三命换两命,数量上不值;其二,大学生没一个会游泳,却贸然下水,勇有余而智不足。

对此,《沈阳晚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这种事后算帐的方法,本来就不可取。市场经济时代,当我们习惯了交易时,交易观念就容易泛滥化——赡养是交易,上学是交易,工作是交易,交友是交易,婚姻也是交易??于是,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精算一下——值还是不值。不错,从表面看是亏了,是有点不值。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树起了一座年轻一代不朽的丰碑;他们用惊天动地的壮举,毅然向世态炎凉宣战;他们为人之子,却把恢宏的大爱献给他人之子。这篇评论文章还认为,人总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即便是为此作出牺牲,做些看上去“不值”的事情。对这样的人和事,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敬意,而不是用怀疑的目光来亵渎他们。

此次事件还引发了人们对90后之前一些不良看法的转变,荆楚网上的一篇评论文章认为,长江大学17名大学生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舍己救人,本身就是对社会责难和怀疑的有力抨击。他们奋不顾身的表现,生动地说明了90后并非“崩溃的一代”,而是可敬、可信、大有希望的一代。

《新民晚报》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施索华,他认为,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80后、90后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但是这次的事件足以证明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的社会提倡发扬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而传统道德中也包含着相关内容。这几名大学生的行为正展现了这样的‘人性光辉’。”施索华同时认为,他们的行为并不是用“金子换石头”,这种精神力量足以影响13亿人。

见义勇为频酿悲剧事后反思 呼吁生存教育自救知识的普及

关于大学生救人牺牲事件的事后反思还有很多,《徐州日报》发表文章称,如果那几个少年不去江滩那样的危险地玩耍,悲剧就无从发生;如果落水少年谙熟水性,大学生们就不用涉险;如果施救的大学生们都有娴熟的游泳技术,救援落水少年或许并不困难。又或者,即使他们的游泳技术不精湛,如果会安全有效地组织施救,或许悲剧也可以避免。痛悼英雄,汲取教训,这样的反思性设想并非没有意义。

在这次意外事件中,还有一群英雄的义举值得关注。当施救大学生们被湍急江水冲走的危机时刻,在附近锻炼的三位冬泳队员参与救起了六位落水的大学生。这三位冬泳队员一人46岁,另外两人都是61岁的退休工人。正是因为长期的游泳锻炼让他们具备了娴熟的游泳技能和丰富的施救知识。

地震海啸、遇劫遇盗、溺水火灾、触电中毒等等,无数的天灾人祸,会在意想不到中降临。经历过一次,就足以知道生存教育的必需。当前,推行素质教育正大行其道,最基础、最重要的求生素质培育理应在其中。文章最后呼吁,在全社会普及生存知识和自救知识教育,将其作为必修科目列入中小学教育课程,让每个学生能多一分生存知识,多一种在危境中自救的强力。

篇二:学习长江大学生舍己救人事迹的体会

学习长江大学生舍己救人事迹的体会

龙沙镇小学陈以术

10月24日,长江大学又涌现出一个英雄群体。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该校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三个风华正茂的生命就这样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又令人痛惜;两名落水少年获得了新生,他们却献出了生命。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用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对“90后是崩溃的一代”进行了无比有力的反讽。该事件被有关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震动和无限敬意。但网络中却总有那么有一些人,似乎总也看不到人性闪烁的光芒,总要基于所谓的理性视野和“实事求是”精神,进行了一番“值与不值”的探究和思考。于是,“不会游泳该不该救人”、““救起两个人牺牲三个人值不值”以及“该见义勇为还是该见义智为”等等话题便由此而展开。针对这些所谓理性、近乎麻木的“冷思考”,笔者不由得想起了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在评价“范跑跑”时的一句话:“做人可以不高尚,但却不能无耻!” 曾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第四军医大学的一位名叫张华的大学生为了救一名掏粪老农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社会上就曾引发过一场激烈的“一名大学生牺牲自己而救一名掏粪农民值不值得”的大辩论。而后来,某大型网站发起的一项“大街上听到有人喊救命,你会怎么样?”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了六成不会出手相助的尴尬与幽默。更为荒唐的是,以个人生命至上、弃学生生命于不顾而率先“逃跑”的范美忠先生居然还得到了这些“理性者”的热捧。——怪哉,我们的社会

已经冷漠到了如此残酷的地步了么?

见到有人落水,只要是善良正直的人,都不会见死不救,即使自己根本就不会游泳。几年前,同是长江大学的“80后”学生赵传宇寒江救人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时年87岁高龄的作家魏巍在给他的信中写道:“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感动中,并使我透过历史,重新看到雷锋的身影,雷锋高尚的灵魂!”几年后的今天,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在明知救人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同样为救他人而舍生忘死,但却因为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生命的陨落而遭受了如此这般的质疑与冷嘲热讽。——难道,“理性”网评人就是这样担当社会责任的么?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的“与时俱进”与“和谐”么?

诚然,“生命至上”是人之根本,“科学施救”也应当值得提倡。但长江大学这10多名大学生搭救落水少年就不是“生命至上”的体现吗?在自己与他人面前,“生命至上”指向谁才算是一种更大的美德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一直为社会长期冷漠的死水、人们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儿而悲愤,也曾为“90后”的张狂与无知而囿心。但今天笔者却从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以及由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的“猴子捞月”当中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无畏”和国家的希望!——这个“知者无畏,舍身救人”的英雄集体,不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楷模,而且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可靠力量,理应得到社会的信赖和尊重,更应得到我们网评人的敬畏与推崇!

三位大学生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却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

又令人痛惜!在举国上下都为之默哀、膜拜之时,我们作为网评人士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冷漠心态、是否在不经意间关闭了心灵闸门、是否一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是否一贯的幸灾乐祸甚至冷嘲热讽呢?!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做人可以冷漠,但绝不可以无耻!请不要辱没“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更不要对逝去的英灵进行亵渎!

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难道就无动于衷吗?我认为长江大学那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的英勇事迹是我们当老师的骄傲。我们不但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还要继续教育学生要有不怕困难用于献身的精神!

篇三:高考作文素材:大学生舍己救人英雄群体

高考作文素材大学生舍己救人英雄群体

写作佳苑

2009-11-02 1251 5d56b7b40100fg2u

高考作文素材大学生舍己救人英雄群体

2009年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奋不顾身地扑进江中,他们手拉手搭起人梯,救起了两名少年,而陈及时、方招、何东旭等三名大学生却被湍急的水流冲入江中,不幸遇难。一位参与救援的学生事后表示,今后再遇到有人需要帮助,还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

这个“90后”大学生英雄群体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团湖北省委授予来自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这个大学生群体“见义勇为先进青年集体”称号,追授陈及时、方招、何东旭“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手拉手搭起挽救生命的链条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结伴出游,来到湖北荆州市宝塔河江段的江堤上野炊。这40多名同学都是大一新生,来自广电本科5091班和广电本科5092班。下午2时10分左右,一阵呼救声传来。两个少年从距沙滩约3米的江中小沙丘上失足落水。由于沙丘处于河湾处,两名落水少年被江流冲得直打转,不断起伏,渐渐漂向江中。

大家向两名少年落水处跑去。李佳隆、徐彬程、张荣波、方招、龚想涛等人先后跳入水中。与此同时,听到呼救声的长江大学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一学生、19岁的陈及时从河湾下游方向数十米处跃入江中,逆水游向落水少年。情急之下大家来不及脱掉衣物。李佳隆和徐彬程接力将其中的一名落水少年救上附近的一艘渔船。

沙丘附近的江底地形特殊距沙丘数米处的江底有一道深达6米的陡坎。下水救人的同学多数没有江中游泳的经历,经过陡坎后,多名同学被江流冲得打转,处境危险。方招和张荣波等人因体力透支而发出呼救,张荣波成功获救,方招则从江面消失。而从河湾对面游过来的陈及时,由于遇到了江面上的漩涡,一下子被卷到水下。

当几名大学生跳入江中救人时,江边其余大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接应被救上来的人,并准备去拉水中的另一名少年。处在人梯前面的本是女同学姜梦淋和孔璇。19岁的男生何东旭冲到人梯最前面,拉着女同学的手,尽力站在水中将

身体往前探,想抓住那名落水少年。不料,一脚踏过河底的陡坎,何东旭一下子滑落到深水中,他身后的姜梦淋和孔璇也被带落到水里。这时,远处的3名冬泳队员闻声赶到,救起了落水的两名女生及另一位落水少年。而何东旭却不幸沉入江底。几小时后,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几年前,长江大学就出过在寒江救人不留名的英雄赵传宇,现在又涌现出一个救人的大学生英雄群体。长江大学公共事业专业的大三学生刘正宇表示,虽然有人说比起“80后”,“90后”更是“崩溃的一代”,但从去年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到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再到这次下水救人,“90后”表现出来的坚忍、自强、互助的精神,并不比任何一代逊色。

对大学生救人不仅仅需要感动

连日来,长江大学15名同学结人梯勇救两名落水少年的事迹广为流传。这些英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不仅政府部门给予表彰或追授英雄称号,社会各界还为死难者家属募集了大量捐款。

三个勇敢而纯洁的孩子舍己救人的义举,让我们每个人都深深感动。他们曾经想当电影明星,想当篮球巨星,想住在自己设计的房子里。然而,残酷的现实、不期而至的厄运,将这一切如花的梦想都带走了。留下来的,唯有亲人的无限伤痛,同代人的声声叹息。

可是,当我们回到当时的救人现场———长江边上的宝塔湾,却悲哀地发现,三个大学生之死或许不该发生。

据报道,三学生殒命的宝塔湾被荆州当地人形容为“美丽的杀手”或“美丽陷阱”,当地宣传部门透露,每年此处因游泳戏水而淹死的人都有五六起,宝塔湾游泳俱乐部称,“仅我们自2003年至今就义务救出游客100多人。”然而,如此险恶之地,除了立一块标志危险的牌子之外,竟无任何技术防护措施,没有现场巡查员和救生员,整个荆州市连一支水上搜救队都没有。三个大学生之死,无疑暴露出当地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缺失。

更有甚者,就在学生们排成人梯搭救落水者的时候,在两个少年落水不足5米的地方就停着一艘机械渔船,20米处有一家由水上渔船改装的饭店。尽管有学生给渔船的老板跪下,求他们看能否捞救方招三人,但是他们无动于衷,理由是“长江上哪天不死人,不死几个人我们靠什么挣钱啊?”

“不死几个人我们靠什么挣钱啊?”这样的话听着让人毛骨悚然。是的,难以想通,静静的江水孕育了无数代的文明,然而直至今日,蓝天之下、大江之上,等着打捞尸体的麻木的人们,冷漠得像是船边的竹篙。他们像古代刑场外等待食肉的鹰隼,坚守岗位,又像是给死神放哨。

这样的情景,难免让人想起生活在电影《纽扣人》里的一群人,他们以掩盖凶杀现场、毁尸灭迹为业,他们的口头禅是“活人不关我们的事。”仿佛世界就是这样分工,这里没有善恶,只有利益,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土崩瓦解。

然而,联想到当下拜金主义流行,不同程度的道德沦丧以及种种社会不公正,此时此刻,我们又不能将这种麻木不仁完全归咎于袖手旁观者铁石心肠。人们不会忘记,几年前南京“彭宇案”发生后,有人立即得出一个结论———“看到老人倒地不要去扶”。同样,就在最近,当上海的几起“钓鱼执法”案陆续曝光后,许多人开始学乖———“本车拒绝搭载救助,临盆产妇、车祸、中风、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就在上述溺水案中,即使是参与救助的人不也在感慨,“现在救人能捞一句谢谢就不错了。”

几个孩子掉到水里,大家肉眼可见。值得发问的是经年累月间,同样落水的是不是还有我们的正直与善良?我们朴素的同情心,是不是也需要打捞?英雄的大学生们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赞扬,他们的精神也应该能触动那些依然麻木的心灵吧?而显然,对于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而言,对善的弘扬更是一套恒久的系统工程,既关系到政府行为与社会关往,同样关系到这个时代有着怎样的价值追求。

所幸这个社会,无论有多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还是有许多人,循着人类善良的本性而活。10月28日,上万名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往悼念,表达各自对几个孩子的深深怀念和敬意。几个勇敢而纯洁的孩子,生前不为人知,死后广为流传,它让我们悼念,让我们学着尊重正直与善良。

寂静的秋天,逝者已矣。我们悼念并赞美这些孩子,并非要鼓励牺牲,而是要借此进一步思考,如何避免这样的牺牲,不让无辜者被动地成为英雄。

大学生救人牺牲“值不值”再次引发争论 90后形象得到提升

大学生们见义勇为的壮举除了引起全社会的感动之外,也激起了一番“值不值”的争论,《新民晚报》报道,面对“如果换作你,会去做一节“水中人梯”吗?”这个问题,华东师大政教系的诸昕雯回答“三条人命换来两条命?我觉得还是要看自己有没有救人的能力再说。”而上海交大电信学院学生方毅则认为,这几个大学生道德高尚,但还是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救人,不然这种代价实在太大了。”还有网友反驳说“在危机时刻,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救人,根本容不得多想值不值?”

在救起两名少年而牺牲三名大学生面前,有人戴上“交易眼镜”审查一番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值呀!其理由是第一,三命换两命,数量上不值;其二,大学生没一个会游泳,却贸然下水,勇有余而智不足。

对此,《沈阳晚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这种事后算帐的方法,本来就不可取。市场经济时代,当我们习惯了交易时,交易观念就容易泛滥化——赡养是交易,上学是交易,工作是交易,交友是交易,婚姻也是交易??于是,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精算一下——值还是不值。不错,从表面看是亏了,是有点不值。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树起了一座年轻一代不朽的丰碑;他们用惊天动地的壮举,毅然向世态炎凉宣战;他们为人之子,却把恢宏的大爱献给他人之子。这篇评论文章还认为,人总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即便是为此作出牺牲,做些看上去“不值”的事情。对这样的人和事,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敬意,而不是用怀疑的目光来亵渎他们。

此次事件还引发了人们对90后之前一些不良看法的转变,荆楚网上的一篇评论文章认为,长江大学17名大学生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舍己救人,本身就是对社会责难和怀疑的有力抨击。他们奋不顾身的表现,生动地说明了90后并非“崩溃的一代”,而是可敬、可信、大有希望的一代。

《新民晚报》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施索华,他认为,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80后、90后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但是这次的事件足以证明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的社会提倡发扬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而传统道德中也包含着相关内容。这几名大学生的行为正展现了这样的‘人性光辉’。”施索华同时认为,他们的行为并不是用“金子换石头”,这种精神力量足以影响13亿人。

“见义勇为”永远是一个时代命题

见义勇为是当前社会经久不衰的话题。现实中既有象魏青刚似的英雄给人们带来的感动,又有“英雄流血又流泪”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心痛,还有未成年人盲目见义勇为而献身使人们感动和心痛的同时开始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研究所所长周孝正表示“‘80后’、‘90后’是有个性、有想法的一代,可以为国争光,勇夺奥运冠军;可以在抗震救灾、奥运、国庆盛典、世博会中身体力行,展现志愿者风采;也可以结梯救人,英勇献身。”对于本则新闻来说,尽管人们依然会质疑大学生们救人方式的科学性和生命价值的对等性,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并不能否定见义勇为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价值和意义。 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少年来,是激励人们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支柱。但在社会转型的前提下,传统的社会习惯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极大变化,社会道德水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抱着“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心理。这些都是社会失范的表现。

见义勇为,《辞海》中解释为看到合乎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最早出现于《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广义上说一般的好人好事、互助行为也属于见义勇为,应当倡导,而如何才能在全社会有效地形成见义勇为氛围更是我们应直面的问题。无庸讳言,道德的教化始终是我们倡导见义勇为的有效途

径,社会应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典型的事例进行大力宣传,弘扬正气。在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长江大学,出现的三个大学生的英勇事迹,在我们感佩之余,也带给我们新的思索。

见义勇为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义不是自然而然地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它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竭力维护。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只有相互搀扶,相互为善,世界才可以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三个大学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学者尼尔?麦考密克指出“制度道德有两个范畴一方面,它必须尽可能地适应所设想的文明社会的实际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另一方面,就符合这一适应的要求而言,它应当可能紧密地接近我们的背景政治道德的理想。”只有将崇高的道德理想与见义勇为法律制度的完美结在一起,才能发挥出鼓励公民进行见义勇为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做人可以冷漠,但绝不可以无耻!

——关于对“大学生救人溺水身亡”事件评论的评论

在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长江大学,又涌现出一个英雄群体。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该校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三个风华正茂的生命就这样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又令人痛惜;两名落水少年获得了新生,他们却献出了生命。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用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对“90后是崩溃的一代”进行了无比有力的反讽。该事件被有关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震动和无限敬意。但网络中却总有那么有一些人,似乎总也看不到人性闪烁的光芒,总要基于所谓的理性视野和“实事求是”精神,进行了一番“值与不值”的探究和思考。于是,“不会游泳该不该救人”、““救起两个人牺牲三个人值不值”以及“该见义勇为还是该该见义智为”等等话题便由此而展开。针对这些所谓理性、近乎麻木的“冷思考”,笔者不由得想起了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在评价“范跑跑”时的一句话“做人可以不高尚,但却不能无耻!” 曾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第四军医大学的一位名叫张华的大学生为了救一名掏粪老农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社会上就曾引发过一场激烈的“一名大学生牺牲自己而救一名掏粪农民值不值得”的大辩论。而后来,某大型网站发起的一项“大街上听到有人喊救命,你会怎么样?”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了六成不会出手相助的尴尬与幽默。更为荒唐的是,以个人生命至上、弃学生生命于不顾而率先“逃跑”的范美忠先生居然还得到了这些“理性者”的热捧。——怪哉,我们的社会已经冷漠到了如此残酷的地步了么?

篇四:读长江大学学生舍身救落水儿童事迹有感

读长江大学学生舍身救落水儿童事迹有感

工管三班 张驰 0904010332

近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在网络上阅读了最近一年来备受关注的长江大学学生舍身救落水儿童的伟大事迹。

2009年10月25号在荆州长江宝塔河段江滩上的2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见有人落水,周围的市民都大声呼救:“有人落水了,快救人??”

此时,正在江滩上游玩的长江大学的学生正沉浸在周末的轻松气氛中。远处的呼救声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他们循着喊声迅速冲了过去。

赶到江边,因大多数同学不会游泳,大家决定手拉着手组成人梯,伸向江水中救人。 “当时,江水寒冷,水流湍急,我游起来非常吃力。”下水营救的学生徐彬程介绍说。他的水性还算不错,可是在漩涡里,却怎么也使不上劲儿,只觉得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他往下拽。

徐彬程咬着牙向那个落水小孩游去,他托起小男孩,双脚一刻不停地踩水,拼命把这个落水的男孩送到了三米之外的一艘小渔船上,另一名男孩则顺着人梯往岸边靠近。

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人梯中的一名大学生因体力不支而松手,水中顿时乱成一团,呼喊声一片。刚把救起的小孩放到渔船上,徐彬程赶忙游入江中,将一位同学拉回岸边。此刻的徐彬程深感体力不支,可是看见在水中挣扎的同学,他没有停留,重新折回去救其他同学,在另一个同学的帮助下,把第二位同学救上岸。可江水中,还有很多同学,就在这时,正在宝塔河100米以外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施救,他们一边给水中的大学生丢游泳圈,一边跳入水中营救落水大学生。由于对此段水域十分了解,他们很快救起了6位落水的大学生。其中2位大学生由于体力透支,被送往了荆州第二人民医院,而另外3名大学生却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

看了这些和我一样大的大学生的事迹后,我感触颇多,让我懂得了舍己为人是一种何等伟大的精神。但是网络中却总有那么有一些人,似乎总也看不到人性闪烁的光芒,总要基于所谓的理性视野和“实事求是”精神,进行了一番“值与不值”的探究和思考,这些无情而“理智”的人说他们盲目行动,给自己的家人造到无法挽回的遗憾,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损失。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帮大学生,明知道自己不会游泳,竟然想出手拉手下水救人这种幼稚至极的办法。不够冷静。

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在明知救人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同样为救他人而舍生忘死,但却因为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生命的陨落而遭受了如此这般的质疑与冷嘲热讽。——难道,“理性”网评人就是这样担当社会责任的么?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的“与时俱进”与“和谐”么?诚然,“生命至上”是人之根本,“科学施救”也应当值得提倡。但长江大学这10多名大学生搭救落水少年就不是“生命至上”的体现吗?在自己与他人面前,“生命至上”指向谁才算是一种更大的美德呢?我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年轻人,经常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去看社会的阴暗面,但今天我从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以及由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舍己救人的行为当中看到了社会中无比高尚伟大的东西!这个大学生的英雄集体,不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楷模,而且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可靠力量,理应得到社会的信赖和尊重,更应得到我们网评人的敬畏与推崇!

我认为当代大学教育现针对舍己救人这种行为进行指导,首先,我们要尊重长江大学这10名同学及他们的伟大行为,做为新时代的青年,长江大学这1-名同学其见义勇为的精神是

值得提倡和学习的,我们应该对其表示尊重,这种精神也应继续发扬。其次,我们大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灵活处理,运用更科学的方法来处理,避免在救人的同时产生更大的损失,比如应及时去求救,去附近找人或打电话。我们还是需要权衡自己的能力范围!我们在有能力对自己的生命负债的前提下对别人的生命奉献是最好的!

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爱心的勇敢的,同时关键时刻还能冷静思考的人。

工管三班 张驰 0904010332

篇五:长江大学舍己救人事迹感言

长江大学舍己救人事迹感言

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

没,英勇献身。

三个风华正茂的生命就这样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又令人痛惜;两名落水少年获得了新生,他们却献出了生命。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用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对“90后是崩溃的一代”进行了无比有力的反讽。该事件被有关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震动和无限敬意。但网络中却总有那么有一些人,似乎总也看不到人性闪烁的光芒,总要基于所谓的理性视野和“实事求是”精神,进行了一番“值与不值”的探究和思考。于是,“不会游泳该不该救人”、““救起两个人牺牲三个人值不值”以及“该见义勇为还是该该见义智为”等等话题便由此而展开。针对这些所谓理性、近乎麻木的“冷思考”

曾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第四军医大学的一位名叫张华的大学生为了救一名掏粪老农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社会上就曾引发过一场激烈的“一名大学生牺牲自己而救一名掏粪农民值不值得”的大辩论。而后来,某大型网站发起的一项“大街上听到有人喊救命,你会怎么样?”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了六成不会出手相助的尴尬与幽默。更为荒唐的是,以个人生命至上、弃学生生命于不顾而率先“逃跑”的范美忠先生居然还得到了这些“理性者”的热捧。难道我们的社会已经冷漠到了如此残酷的地步了么?

见到有人落水,只要是善良正直的人,都不会见死不救,即使自己根本就不会游泳。几年前,同是长江大学的“80后”学生赵传宇寒江救人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时年87岁高龄的作家魏巍在给他的信中写道:“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感动中,并使我透过历史,重新看到雷锋的身影,雷锋高尚的灵魂!”几年后的今天,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在明知救人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同样为救他人而舍生忘死,但却因为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生

命的陨落而遭受了如此这般的质疑与冷嘲热讽。——难道,“理性”网评人就是这样担当社会责任的么?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的“与时俱进”与“和谐”么?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大学生舍身救人)

诚然,“生命至上”是人之根本,“科学施救”也应当值得提倡。但长江大学这10多名大学生搭救落水少年就不是“生命至上”的体现吗?在自己与他人面前,“生命至上”指向谁才算是一种更大的美德呢?许多人一直为社会长期冷漠的死水、人们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儿而悲愤,也曾为“90后”的张狂与无知而囿心。但今天我们却从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以及由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的“猴子捞月”当中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无畏”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可靠力量,理应得到社会的信赖和尊重

三位大学生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却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又令人痛惜!在举国上下都为之默哀、膜拜之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冷漠心态、是否在不经意间关闭了心灵闸门、是否一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是否一贯的幸灾乐祸甚至冷嘲热讽呢?!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做人可以冷漠,但绝不可以无耻!请不要辱没“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更不要对逝去的英灵进行亵渎!!!

2. “见义勇为”永远是一个时代命题

见义勇为是当前社会经久不衰的话题。现实中既有象魏青刚似的英雄给人们带来的感动,又有“英雄流血又流泪”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心痛,还有未成年人盲目见义勇为而献身使人们感动和心痛的同时开始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研究所所长周孝正表示:“‘80后’、‘90后’是有个性、有想法的一代,可以为国争光,勇夺奥运冠军;可以在抗震救灾、奥运、国庆盛典、世博会中身体力行,展现志愿者风采;也可以结梯救人,英勇献身。”

对于本则新闻来说,尽管人们依然会质疑大学生们救人方式的科学性和生命价值的对等性,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并不能否定见义勇为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价值和意义。

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少年来,是激励人们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支柱。但在社会转型的前提下,传统的社会习惯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极大变化,社会道德水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抱着“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心理。这些都是社会失范的表现。

见义勇为,《辞海》中解释为看到合乎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最早出现于《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广义上说一般的好人好事、互助行为也属于见义勇为,应当倡导,而如何才能在全社会有效地形成见义勇为氛围更是我们应直面的问题。无庸讳言,道德的教化始终是我们倡导见义勇为的有效途径,社会应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典型的事例进行大力宣传,弘扬正气。在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长江大学,出现的三个大学生的英勇事迹,在我们感佩之余,也带给我们新的思索。

见义勇为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义不是自然而然地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它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竭力维护。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只有相互搀扶,相互为善,世界才可以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三个大学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学者尼尔?麦考密克指出:“制度道德有两个范畴:一方面,它必须尽可能地适应所设想的文明社会的实际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另一方面,就符合这一适应的要求而言,它应当可能紧密地接近我们的背景政治道德的理想。”只有将崇高的道德理想与见义勇为法律制度的完美结在一起,才能发挥出鼓励公民进行见义勇为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3在古城荆州,在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长江大学,又涌现出一个英雄群体。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该校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10月25日《楚天都市报》)

三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就这样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又令人痛惜。他们献出了生命,两名落水少年获得了新生。笔者为这10位大学生“猴子捞月”的救人事迹感动。但面对10位大学生3位失去生命的残酷现实,我们有必要重提并议论“不会游泳该不该救人”等话题,并最终达成一个共识。

笔者认为,就本件事情而言,10位大学生的英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笔者希望在“歌”与“泣”中,发掘“人”的本善,给社会以榜样力量,给公众以警示作用。

先说“歌”。毋庸置疑,三位大学生英名长在。眼下这个人情越来越趋利的社会,大学生冲锋在前、舍己救人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现实中,很多人宁可“没在意”或者“看笑话”,也见死不救,且已成为一种对他人生存状态的习惯性冷漠。就像广州某大型网站发起的一项“大街上听到有人喊救命,你会怎么样?”的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广州人不会出手相助。这种司空见惯的冷漠,不仅让人与人之间更加生疏,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三位大学生“猴子捞月”,其功昭昭,让我们看到了“困相帮、难相助、病相扶”和谐人际关系的光芒。

换句话说,三位大学生用生命打破了社会长期冷漠的死水,颠覆了人们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让那些自己长期伪装在世俗的空间里,对人怀有戒心甚至敌对情绪,既不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又对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观、无动于衷的人感到无地自容。三位大学生走了,但人人都当反思: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冷漠心态、是否在不经意间关闭了心灵闸门、是否一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是否一贯的幸灾乐祸甚至冷嘲热讽?

再说“泣”。有人认为三位大学生走得不值得,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会游泳,还逞能。虽然言辞僵硬、淡漠,但也折射出公众对三位大学生的惋惜。当笔者获知三位大学生不会游泳并舍身救人时,心里亦为之一振;尤其是看到他们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更是悲从心涌。

最然悲泣,但必须长歌当哭,有所启示。一方面,学校是不是到了开设游泳课的时候了?笔者从小学到大学,没有游泳课。学习游泳,似乎成了运动员的专利,也只有他们才能得到专业的训练。另一方面,救人的机制是不是不到位?两名少年落水后,为什么没有“救捞”人

员的身影,而是大学生在救人?再者,自救常识教育是不是也太缺乏?湍急的江水,怎容得了“猴子捞月”?还有一点,少年的家长是不是也有责任?为什么不恪尽监护孩子的“职守”? 斯人已去,发人深省。笔者希冀,通过荆州大学生“猴子捞月”救人的事迹,早日驱走人们心头的习惯性冷漠,用“爱”去面对一切,让爱成为生活的常态;另一方面健全各种机制,尤其是自救、救人等,别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