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欲觅知音难上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4:24:29 初中作文
欲觅知音难上难初中作文

篇一:欲觅知音难上难

欲觅知音难上难

欲觅知音难上难

作者:于冬梅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著名的琴师叫做俞伯牙。他住在汉阳,天气允许时,他会到一座能俯瞰到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小山上弹琴。他喜欢独自抚琴,因为他觉得没人能听懂他的琴音。但是有一天,一个正在山上砍柴的樵夫停下来听他弹奏,当俞伯牙弹完一首曲子,樵夫叹道从未听过这样美妙的乐音。

俞伯牙非常惊讶,一个樵夫竟能欣赏如此高雅的东西,于是他弹了一曲自己创作的《高山》,然后问樵夫听出了什么,樵夫说他听出了泰山巍峨的山峰,俞伯牙惊呆了。他调了调琴,又弹奏了自己的另一支曲子《流水》,他又问樵夫听到了什么,樵夫回答说他听到了长江汹涌的巨浪。这太出乎俞伯牙的意料了,他总算碰到了一位与他心心相印的人,两人成了朋友。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将自己最亲密、最真诚的朋友称为“知音”,也就是能听懂你心弦的朋友。那位樵夫,叫做钟子期。

今日武汉,是由三个城市组成的省会城市:长江南岸的武昌,以及地处江北并隔着汉水对峙的汉口和汉阳。在汉阳的一座小公园里有一个小山包,上面座落着“古琴台纪念馆”。据说,伯牙当年就是在这座小山包上首次弹奏《高山》。从这里向东遥望,便是汉水汇入长江的江口。美国汉学家比尔· 波特先生在他的《禅的行囊》中写道,他几次造访古琴台,看到当地>文史资料汇编中,记载两人的真实名姓应是伯牙和钟期。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其作品《警世通言》中为伯牙加了个姓,给钟期添了个敬称“子”。更重要的是,钟期并非是樵夫,他出身于音乐世家,祖上三代都是宫廷乐师,他本人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音乐家。

公元前278年,伯牙和钟期相遇在了这个小山头上,流下了千古佳话。距古琴台百公里之遥的一座小山岗上,荒草芜杂间孤立着一座碑亭,碑亭后就是钟期的墓冢。当年伯牙赴北方出任晋国大夫,几年后辞官致仕,回到汉阳,却惊闻钟期去世的噩耗,丧乱之余,他来到钟期坟前祭拜,回想友人的生前种种,愈加悲从中来难以自抑,竟在坟前摔破心爱的乐器,发誓终生不再操琴。“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中国人都愿意相信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而不是民间传说。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称得上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每回读到这个故事,我便会想到寒山与拾得。钟子期死后一千年,寒山写下这首诗: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和伯牙一样,寒山感到无人能与他心意相通。伯牙遇到了子期,而寒山遇到了拾得:

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

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

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

若问年多少,黄河几度清。

寒山与拾得的友谊,成就了浙东天台山国清寺和姑苏城外寒山寺。而李白在敬亭山中也许也并非独坐,与他一起相看敬亭山的,还有广浚。

一千多年前,李白于安徽宣州敬亭山中,邂逅了三十年前在峨眉山中认识的和尚广浚。他乡遇故知,广浚解下背囊中的瑶琴,只轻轻一拨,久违的峨眉山,一峰一壑,一花一叶,又都在蜀国音乐的旋律中生动再现。三十年前,广浚在峨眉山白水池畔,面对四山合围的醇厚秋色,用他闲雅的琴声招待旷代的诗人李白。广浚十指如飞,优美琴音如秋风,在万千红叶中簌簌踱步;如芳醪,令人不醉不止。于是诗仙写下: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与知音相处时,很多时候是无需语言的。

世间难得是知音。如伯牙之琴音,寒山之诗篇,广浚之禅声,和者寥寥,唯一知音能懂。若知音已逝,则琴可断之,乐可绝之,心可死之。

欲觅知音难上难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确是,谁能令你“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更多时候只有“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了。欲觅知音,确实难上加难。

篇二:知音是什么意思

知音是什么意思

指两个人彼此相知,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想到一起,做到一起…… 知音故事

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

篇三: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有感

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有感

近日,我学习了《伯牙绝弦》一课,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警世通言》中的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学习《伯牙绝弦》时,我不禁被“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所感动。我想,伯牙会这样做,不仅是因为知音难觅,也是因为他们两人的情义。因为《伯牙绝弦》没有详细写明俞伯牙与钟子期相识、相知的过程,所以我阅读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这样朋友,才算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俞伯牙与钟子期就是一对知音。俞伯牙当时是晋国上大夫,因公事回到了故乡楚国,公事已毕,俞伯牙假奏楚王,称不幸患病,游览江山之胜。伯牙坐在船中,觉得无聊便抚琴弹奏,以遣情怀。忽闻岸上有听琴人,知道是一个樵夫后,就出题考问,樵夫对答如流,后又道出了伯牙的心事,成为了伯牙的知音,这位樵夫就是钟子期。

钟子期与俞伯牙没有受地位等级观念的影响,成了知音。这是为什么呢?这不仅是因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还是因为钟子期对俞伯牙的琴的出处,何人所造,选用何材,尺寸大小,六忌,七不弹,八绝等尽知,这些使一

位朝廷官员对一位樵夫肃然起敬。

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心中所想。这是一种绝高的听,是一种用心倾听的境界。伯牙巧遇到钟子期,这对伯牙来说是何等的欣喜。当听到钟子期去世的消息是,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旁人扶起伯牙苏醒。伯牙坐于地上,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随后又被钟子期的义所感动。子期虽死,可他死前不忘与伯牙的约期,要求家人把他葬在江边,要等伯牙来,还要听伯牙的琴声。伯牙知道了,感动至极。之后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上挥泪两行,抚琴一操。最后把琴弦弄断,发出感叹:“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最后伯牙对钟子期的父亲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了钟子期与俞伯牙深厚的友谊和钟子期的大义大孝的品质。

篇四: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内容摘要] 本文以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为切入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浅略分析,在更为大众化、民间化的话本中窥探中国传统的知音情结。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高山流水典故梗概;(二)话本情结分析;(三)何为知音;(四)小结。

关键词:知音 俞伯牙 钟子期 话本 文化

两千年以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世人所传颂,《列子·汤问》、《韩诗外传》、《淮南子》、《风俗通义》、《五知斋琴谱》、《大别山志》、《琴台纪略》、《说苑·尊贤》《荀子·劝学》、《淮南子·说山训》、《史记》、《韩非子》、《吕氏春秋》、《乐府解题》、《醒心琴谱》、《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以六正五之斋琴谱》、《五知斋琴谱》、《琴苑心传全编》、《杨抡伯牙心法》、《神奇秘谱》、《玉梧琴谱》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可谓是史不绝书。虽版本各有差异且在细节方面有所出入,但其中或多或少流露出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觅知音”的情怀可见一斑。

(一)高山流水典故梗概

俞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氏,出任晋国上大夫,善鼓琴作曲(经考证,“俞瑞”一说乃冯梦龙杜撰,而历史上确有伯牙其人。《荀子·劝学》曾记载:“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钟徽,字子期,楚国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相传其父是当时宫廷中的一位有名的乐师,精通乐理,擅长弹琴,对钟子期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此说法尚未经考证)。一日,俞伯牙奉晋主之命修聘于楚国,拜辞楚王后思念故国家乡的胜景,与随从一行乘坐两只大船游览楚地美景。八月十五月圆夜泊于山崖之下,醉心于雨后江月,琴兴大发掌琴奏乐。琴音悠悠间主弦促断,即偶遇听琴樵夫钟子期。俞伯牙欲试钟子期的才情,先志在泰山,奏《高山》;后志在流水,奏《流水》,钟子期每每得之,“辄穷其趣”并把曲中意象说得穷极通透。由是二人结为知音之交,约定来年仲秋五六日相见。到了约定之时,伯牙未见子期,心存疑惑亲自寻往,路遇钟子期之父,得知钟子期买书攻读,白天樵采负重,晚上苦心读书,导致心力交瘁,病重亡故。俞伯牙痛失知音,认为世间再无知己,于是断琴绝弦,奉养钟子期双亲。伯牙与子期情深义重,演绎千古佳话。 ②①

(二)话本情节分析

在话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人的知音情怀。冯梦龙如此说道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所渴求的,无非是意趣相投的知己。这种交情无关身份与利益,无关权势与目的,是精神上的平等与互助。

有学者质疑,伯牙和子期,一个是身份高贵侍奉帝王的上大夫,一个是地位卑微出没于③

山野之间的樵夫,这两人有太大的差距,太多的不同,怎么可能结成生死之交?诚然,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记载中,俞伯牙初遇钟子期的时候,仍是带有士大夫的桀骜不驯的。当

④他听到一个樵夫居然敢妄称“听琴”二字时,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

⑤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我们不妨设想,假设钟子期

真的就此作罢转身离去,恐怕我们就无法感受到高山流水的情谊了。偏偏钟子期是个倔强的

⑥汉子,非但不走,还毅然答道:“大人出言谬矣!”这一声“谬矣”揭开了两人结识的帷

幕。伯牙见他出言不俗,询问钟子期乐理知识,钟子期对答如流:“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由此看来,传说钟子期之父是乐师,其子深谙乐理的说法也并非无稽之谈,一个山野樵夫,能够精通乐韵,可见

⑧⑨⑩此人定非凡夫俗子。伯牙请子期“登舟细讲”,钟子期“不慌不忙”“长揖不跪”,俞

伯牙身处于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对此是有所不满的,“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甚至“伯牙全无客礼,

12把嘴向樵夫一努”,其中怠慢之意读者皆可领会。哪知钟子期正是个不卑不亢的君子,“那

13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读到这里,人们也许会认为两人身份地位悬殊,难有交集。

恰恰伯牙心存疑虑,决定试他一试,属意于高山,拨琴一弄,子期随即赞道:“美哉洋洋乎,

14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而后属意于流水,子期再次称赞:“美哉汤汤乎,志在流

15水!”短短两句,却正中伯牙肺腑。这时俞伯牙的态度产生了360度大转变,“伯牙大惊,

16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两人倾心交谈,“子期宠辱无

1718惊,伯牙愈加爱重。”最终俞伯牙道出:“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时,俞伯牙

已把钟子期视为知音了。

从俞伯牙初遇钟子期“微有嗔怪之意”到二人离别时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

20迟,相别何太早!”我们可以获得一种认识:真正的知音,是不会拘泥于身份地位的悬殊

的。

又有人提出,俞伯牙并不了解钟子期,不知道子期的志向,并不是子期的知音。我认为这种说法,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是可以找到例证加以质疑的。当船夫禀告俞伯牙可以开船离开时,钟子期说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舟。”可见钟子期对仕途之事还是有所上心的,至少对俞伯牙归程迟缓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上心。又见“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

22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钟子

期对这番话并没有明确辩驳,我们可以大胆猜想,钟子期心中或许还是对成名出仕有所期盼的。再见俞伯牙偶遇钟父时钟父所描述的“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之间,意气相

23投??吾儿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伯牙子期之交,若是意趣不相投,为何钟

24子期何必偏偏“违心”地“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呢?另外,钟子期死后“乞葬

25于马安山江边。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也可以表明,钟子期是十分珍视与

俞伯牙的情谊的。

从“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们可以体会到:真正的生死之交,必是知心交心,意趣相投的。

26211911⑦

(三)何为知音

我们说俞钟乃典型的知音之交,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音”一词已不再局限于友情,还泛化为恩情、爱情。知音文化既是音乐文化,更是情感文化。知心重情和诚信是这一文化的灵魂。

(1)知遇之恩

豫让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28 荆轲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对于那些出身于民间,淡泊名利,注重气节,崇尚义气,身怀胆识与武艺的侠客们来说,知遇之恩即为知音之情,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带着孤勇和一腔的热忱视死如归。

(2)忠贞爱情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处兰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

29缘交颈为鸳鸯,相颉颃兮共遨翔。”一曲《凤求凰》让人们想起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的爱情佳话。司马才子奏琴示爱,卓家千金芳心暗许,两人私奔携手共创幸福生活。且问,世上有情人互为知音的又有几人?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102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成婚,这一对志趣相投的知心爱侣赏心乐事在于学问方面的共同研究,生活高雅而富有情调,两人携手度过了的二十九年美满生活,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志同道合的夫妇。

“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廿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这是小凤仙吊蔡锷的挽联,民国奇女子小凤仙与蔡将军相知却无法相守的遗憾让后人叹惋。 313027

(四)小结

许多学者认为,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史不绝书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这种高妙的境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万物圆融”“物我两忘”是相一致的。知音难觅,壮志难酬似乎成了中国文人志士心中萦绕千年却难以排解的郁结。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唐·孟浩然);“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唐·贯休);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唐·贾岛);“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宋·辛弃疾)??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扼腕叹息,他们将历史的苇草揉碎、吞咽,即便肝肠寸断,却依旧噙着泪延续对知音的思求。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理解,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和同行。

所以说俞伯牙是幸运的,他遇到了钟子期。这种知音的相遇,使得鼓琴听琴不在仅停留在技艺层次上,而是进入了更高一层的倾诉和理解的精神境界。

正是蕴含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背后的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编织绵延不断的传统知音情结。

知音——知心达意之人。

觅知音——中国文人的宿命情结。

知音文化是中国绵延千年的议题,其间蕴含着更多,更广,更深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延伸,在此,我谨就《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一话本作品,发表自己对知音情结的浅薄见解,若有错误之处,请指正。

① 《荀子》,潘嘉卓译注,广州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8页

②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③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④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⑤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⑥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⑦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⑧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⑨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⑩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1《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2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3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4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5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6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7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8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9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0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1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2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3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4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5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6 《警世通言》,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7 《江湖侠义》,刘平、赵良宇等著,齐鲁书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32页 28 《江湖侠义》,刘平、赵良宇等著,齐鲁书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45页 29 《十大才子》,孟庆文、张桐主编,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二版,第九页 30 《中国十大词人作品选》,鸿柏昭选注,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417页 31《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伎》,舒畅 、左书谔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321——322页

篇五:知音文化

各位游客:

大家下午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非常荣幸能和大家相聚在白云黄鹤,知音江城——武汉。我是大家的导游员。今天我先带大家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最早修建年代已经没有确切记载,但在北宋时期就已存在则是不争的事实。其后屡建屡毁,1924年又一次修复。抗日战争中又大半被毁,直到1956年在琴台西侧修建汉阳文化宫,同时又修复琴台的各项建筑,1981年又重新修葺。

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毫无疑问,“知音”典故阐释伯牙、子期两人相知相交而结成的深厚情谊,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珍视友谊、生死不渝的传统美德。

知音是相知的最高境界的反应,应该说除了这一广为人知的文化典故外,还富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文化蕴涵:

其一、荆楚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因为楚人深谙乐律,才造就了像伯牙、钟子期这样的音乐天才。

有考证伯牙是楚人出身,他操琴几十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琴声美妙,但一直深感“曲高和寡,知音难觅”。钟子期,一个楚国山中打柴之人,敢“听琴”、能“听琴”,若非精通音律,若无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敏感、对社会风云的观察和洞悉,是难听懂、更难知伯牙琴“音”之奥妙的。

山野樵夫钟子期能够成为音乐大师,绝非偶然。钟氏家族中谙通音乐的也绝非钟子期一人。据专家考证钟子期系楚国音乐世家钟仪、钟健之族人。钟仪曾受楚国之封,当过今郧县的行政长官。钟键系楚国乐伊,地位颇高。钟仪既懂音乐,还会打仗,在晋楚交兵时,他率军出战,当了俘虏。他着楚国服饰用晋琴为晋景公奏出了楚曲,景公深受感动,放他回国,遂促进了晋楚相和。这就是楚文化典故中的“南冠楚囚”。

两位楚人相遇相知,更说明楚地人文根基的厚实。知音文化所展示的,无疑是对“唯楚有材”的绝好阐释。

其二、音乐水平在先秦时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北人善琴,南人骄钟”。 琴台知音的美好传说,应该说与楚时江汉地区古乐兴盛不无关系。当年楚国的郢都即音乐之城,楚王喜好音乐,宋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郢中“下里巴人”之歌唱,和者常达数千之众。可见当时音乐是相当民间化。所以说武汉地区能演化出一个琴台胜迹,与楚人好乐之风密不可分。

伯牙琴艺之高、钟子期知音之深,可谓妙化造境。当时晋、楚时为劲敌,二人国别不同,但他们的心灵因文化的血缘而结成倾盖如故的知己。

其三、伯牙、子期之交,由相知而生“情”生“义”,相见恨晚而相约来年。钟子期因病早逝,临终托父转达渴慕之情,伯牙如期践约,恸失挚友而有“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之举。达官、布衣相交已是十分难得,更难得的是萍水相逢而能恪守诺言。知音文化所提示

的,是通过古老的诚信典故体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绝好品质。 提到敦煌,各位首先会想到“飞天”,其实,那里也有“知音”。 1995年在敦煌庙湾一处魏晋时期的砖墓中发现最早的以知音故事为题材的古代图画“伯牙扶琴图”,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

此画与我们所见到的其他古代知音图画人物造型和风格迥异,画中的伯牙飘然欲仙,似于云中抚琴,袖带摇曳,御风而起,云海中又跃出一象征南方方位之朱雀,似聆听琴圣抚琴。当时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另外一块同样大小的“子期听琴图”墓砖。这两幅敦煌砖画构成了完整的《伯牙子期琴台遇知音》的故事。

壁画的发现,说明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伯牙抚琴典故便从中原到西域,远播丝绸之路,并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画工加以神化。发源于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楚地的知音传说,缘何早在1600多年前就出现在偏僻的西北墓葬中?

据专家的分析,汉代开禁以后,中原地区大量人员移民西北地区,带去了传统的中原文化。知音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出现在魏晋时期的敦煌不足为奇。这也充分说明知音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音文化的影响也走出了武汉,走出了国境,现在已成为一个有一定影响的世界性文化话题。1967年,国际天文学会宣布,水星上有15个环形山,陆续以各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命名。我国知音故事的主人翁大音乐家伯牙不仅在其中,而且位居榜首。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琴曲《流水》,与世界其他地区27首著名乐曲录入金唱片中,由美国探索者一号飞行器带入太空,在宇宙中长期播放。而知音文化的载体——古琴,在2004年11月,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此次,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内和世界的关注,古老的古琴艺术也许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高山流水》,一曲从琴弦迸出的悲壮之歌,即使琴毁弦断,那旋律依然千古回荡,知音永无休止。请各位带好随身贵重物品,随我一块下车,走进古琴台,聆听优雅的古琴曲,亲身去感受这千年的文化吧。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