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芦心荡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6:26 作文素材
芦心荡读后感作文素材

篇一:书的故事读后感

书的故事读后感

书的>故事>读后感(一)

《书的故事》是苏联作家伊林写给少年儿童的一本科普读物,讲述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从文字的历史开始,讲到发明纸张和印刷术。

在上古时期,人们还没发明文字和纸张,人们之间的交流靠打手势。他们用背的方法来记东西,这样既不方便,也浪费人力,还容易忘。后来人们发现,可以用实物来记,渐渐地,这种方法就流传开了。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开始用图画代替实物的方法,比如,想写大象,就在石头、岩壁等上面画一头大象。这样可以代替实物,方便多了。

再后来,出现了文字。因为人类的生活在变化着,由游猎部落,渐渐变成农牧部落。为了方便生产生活,记号慢慢代替了图案。又经过了几千年,许多种画图的文字,慢慢地变成了记号的文字。直到我们现在,有好些地方,还照旧用着象形文字呢。

有了文字,人们试着找出一种物品来记载文字。渐渐地,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试图制造纸张。埃及人发明了芦草纸,将芦草茎劈成薄片,一片片粘合,再压平,晾干,磨光。但芦草纸不易折叠,只能成捆地卷。后来人们用蜡版刻字,蜡版虽然易涂改,但不易保存。后来,人们试着用羊皮纸。羊皮纸虽然代替刻字的石头,但是价格太贵,而且不容易涂改。中国人开始用草根、树皮来制作纸,可以折叠,便于涂改,也不易碎。经过不断的改进,纸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书的命运,往往跟着人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而转变。书不仅记录过去的历史,指示各科的知识,书的本身也参加战争与革命。

如今,进入电子时代,纸质书的命运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但我相信纸质书是不会消失的。因为纸质书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必为纸质书的命运忧心忡忡。

书的故事读后感(二)

《书的故事》讲述了文字和书的历史故事,既让我们的知识增长了还让我们爱上书籍。所以我喜欢这本书。

《书的故事》讲的是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从文字的历史开始讲到发明纸张和印刷术。更准确的说是信息革命以前信息传播的故事。起先,人们是靠打手势来传递信息再后来是画画,再后来就是文字出现了。如今进入了电子时代。纸质书记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他们可能会像竹纸。枦叶纸。羊皮纸那样消亡。这本自述历史的书也许在为自己和同伴门的将来忧心忡忡吧。我多么希望大家能多看看纸质书籍不要让他消亡。

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深刻的道理,我非常喜欢。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书的故事读后感(三)

人类有人类的历史,书也有它自己的命运,也有它自己的历史。

《书的故事》讲了书的一生,最开始人们用手势来对话,后来用图画来代替文字,再后来文字出现了,人们开始在石头上刻字,然后用芦叶纸写字。后来羊皮纸打败了芦叶纸,慢慢地中国用破布头造纸,最后变成了木头造纸。这就是书的一生,在这中间纸在世界旅游了一大圈,也变了很多次。

书就是这么有趣!如果你看了《书的故事》也会这么感觉。

篇二:《花旦》读后感

关于《花旦》中祈雨民俗的追忆

——边地乡村的写照 苦难生活的牧歌

《花旦》这部上中下近80万字的长篇小说,堪称宁夏篇幅最长的小说,它以

大西北腹地西海固一个叫红城子的村庄为中心展开描写,全面辐射了大西北的人

文风貌和风土民情。整部作品以西北地区民间秦腔艺人——当家花旦齐翠花的坎

坷经历为经线,以众多民俗活动为纬线。正如高耀山在《一部厚重之作》中所说

的那样:“在挖掘和再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方面,《花旦》是集大成者。《花旦》

在民俗研究方面的价值甚至要大于小说本身。”我虽不能像高耀山先生那样给予

《花旦》准确的定位,但我可以大胆预测,《花旦》不会像与它同一时期流行的

小说作品一样,经过时光的洗礼后便鲜为人知。不言而语,《花旦》对整个西部

民俗文化有着极好的拯救和传承意义,它将会成为以后人们了解和研究西海固文

化不可或缺的参考书[3]{p1},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是会发现她的巨大价值的。

《花旦》堪称中国西部现实生活的缩影,作品中所呈现的自然、清新的西海

固乃至大西北山野之风是以大量的民俗活动为载体的,这些民俗民风深刻发掘和

再现了西北民间的生存苦难和精神狂欢。

西海固这个“不适宜人类生存”地方,给人的第一映象便是干旱缺水,干旱

似乎成了这一地方的本色。千百年来由干旱而衍生出来的一些民间习俗随着时代

的变迁已经渐行渐远,甚至有消失殆尽的迹象。近些年来,由于大众文化娱乐化、

消费化的内在逻辑已经消解了很多具有恒久意义的东西,造成的后果便是“遗忘”,

遗忘历史,遗忘经典,遗忘我们曾经的那些记忆。

忘记历史便意味着背叛,当我们回过头时发现我们失去的已经太多。重拾那

些遗失的,散落的文化碎片;保护那些曾经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们这一

时代的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花旦》的作者从抢救西北民俗文化的角度出发,给我们将一些几近消失的

民俗活动一一复原呈现,使那些遥远但却亲切,陌生但却淳朴的民间活动一次次

扣动我们的心扉,勾起我们对曾经人们苦难生活的追忆。《花旦》以她特有的人

文风貌展现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存苦难,透视着乡土气息的精神狂欢。

1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态度。那些由敬畏自然而产生的民俗活动

自然将要永久的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是西海固乃至西北地区非常隆重的民俗文

化活动——祈雨。也已在我们的记忆里渐行渐远。

西海固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为400毫米左右,

是农耕区和游牧区的过渡地带。由于地处内陆,受季风影响不明显。在东南季风

强劲的年份,西海固地区在春夏季降水不是很缺乏;但如果遇到季风势力稍弱的

年份,这一地区的春夏季往往就会出现干旱灾害。因此,西海固地区有“十年九

旱”的说法。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和科技尚未发达的近现代,西海固地区的人们依然处在靠

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原始农耕状态下。遇到干旱的年份吃饭自然成了问题。因此

人们便产生了对天(自然)的无限敬畏。由人们的这种敬畏心理也就衍生出了祈

雨这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

一、人们对祈雨的虔诚与重视。

说起《花旦》里祈雨的活动自然有的说:

在小说第四章“人间作雨济苍生”中这样写道:

山路上,一队一队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往娘娘庙那边涌。庙门前到处站满了人, 不远的戏场里也坐满了不少人,戏台后面不时传来练嗓子和胡琴合弦声。庙门上、

狮子旁边、钟楼上、庙院里到处都是头戴柳圈帽的男人,给这几天踏起来的黄土

覆盖了一抹绿色……还没有到庙里老远就听见从那边传来了歌声,歌声苍凉洪亮、

参差不齐,似从千万人口中发出。虽然听不清唱的歌词儿,但从那悲悲切切的声

调中可以听出那是祈雨歌。歌声催促着人们,凝聚着人心,路上仍有三五成群的

芦心荡读后感

人跑着步子向庙里进发……

由大家对祈雨的重视程度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祈雨的虔诚,跑着步子向庙里

进发更反映出大家对祈雨的急切。大家对祈雨的虔诚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执掌宝瓶人选的确定。执掌宝瓶是祈雨中最神圣的事,一般人难以胜任,

所以大多会选择德高望重,大福大贵之人委以重任。由于红富贵是“贵人他爹”,

这个特殊身份才使他被委以重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会长派来请红富贵的小伙子

口里得出:“会长让你无论如何要执掌宝瓶,说你是贵人他大,你执掌宝瓶定能

求到雨。”由此可见大家对祈雨时执掌宝瓶的人选是慎之又慎的,而这些慎重正

是源于他们对祈雨的虔诚。

2

2.对女人的回避。由小说中红富贵对妻子齐翠花去向的揣测中我们可以看出祈雨是绝不容许女人看的。文中红富贵道出了这样的担心:“也许她对求雨感到好奇,等着看人家祈雨哩。唉!糟了。祈雨是坚决不让毛头女人看的。女人一看,神功就白费了。她不懂规矩,是要闯麻达的。”祈雨时对女人的回避是毫不含糊的,祈雨路上,由戏班子装扮起来的王、赵、马、温四大灵官神手持金鞭金砖(还有两位手握柳耙条的后生)驱赶一路行人,特别不让女人冲撞祈雨队伍的马头。这里折射出的不光是人们对祈雨的虔诚,更折射出一种西部民间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3.祈雨时对诚心的要求。这一点在张会长的言论中是有所体现的,面对人们参差不齐的祈雨歌张会长道出了他的担心:“好多人都不会唱,嘴里乱搅合,像个七窟窿狼一样。这个唱法,玉皇老爷一看人心不齐,不像祈雨的样子。还能给你把雨下?”可见,祈雨时人们一定要心齐虔诚。

(一)祈雨时虔诚在祭品上的体现。

人们祈雨时的虔诚也体现在祈雨的祭品上,祈雨时祭品可谓丰盛至极。文中这样写道:“紧跟在娘娘轿子后边的是九顶担架。担架用木头制成。前四顶担架分别镶装着牛、羊、猪头,还有一只活的公鸡。三只牲畜头上的毛都被刮掉,牛角、羊角、和猪耳朵上都绾上大红绸子,挂了荷包。后五个担架分别担着装在木斗里的五谷杂粮,有麦子、豌豆、玉米、糜子、荞麦。

三牲祭祀这在古代是除人祭以外最隆重的祭祀礼节,由于业已步入了近代社会,所以人祭早已摒弃。取而代之的三牲祭祀就成了最隆重的祭祀方式。如此隆重的祭祀方式在近代很少看到了,只有在祈雨这样盛大的公众场合才可能用到。

辅助三牲祭祀的还有一只活的公鸡,古人对鸡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作为十二生肖中的动物,雄鸡具有守信、准时、启明的象征。在祈雨时用活的公鸡主要意义在于它的避邪、去灾和神明意义。杀鸡驱邪在古代是一种巫术,这一驱邪的活动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鸡和鸡血具有驱邪免灾的作用。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大人在教导小孩时有这样的说法:“在遇到鬼时学鸡叫就能把鬼吓跑了。”所以活的公鸡被用到了辅助三牲祭祀祈雨的活动当中,其驱邪去灾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除了活的公鸡辅助三牲祭祀外,小说中还提到了五谷祭祀。所谓五谷就是书中提到的麦子、豌豆、玉米、糜子和荞麦。其五谷的种类,中国古代历来没有统 3

一的定论。《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孟子腾文公》中则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所称的五谷则一般是指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西北地区的山区不适宜稻米生长,所以稻米就用其他作物代替。用五谷辅助祭祀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五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变革,现代都市人在享受五谷美味的同时却淡化了五谷的意识,传统五谷祭祀在人们生活当中已渐行渐远了。小说作者在这里巧妙将五谷祭祀这一重要祭祀文化穿插其中可谓用心良苦。

(二)祈雨时虔诚在道具上的体现。

祈雨时最神圣的道具是用于盛装龙王赐水的宝瓶。对这一神圣道具的执掌是颇有一番讲究的。首先要求执掌宝瓶的人要心诚手灵、一心想着祈雨的事,不能有私心杂念,更不能三心二意。对执掌人的身份和地位也是有严格要求的。红富贵是作为贵人之父才有这样一次执掌宝瓶的机会的。

祈雨的宝瓶是用陶瓷做的,形状酷似葫芦。葫芦——在神话和故事里,始终与神仙和英雄为伴,如八仙中的铁拐李,寿星南极翁,济公和尚等都是身背葫芦或腰悬葫芦的。因此葫芦被认为是给人类来带来福禄、吉祥的灵物。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葫芦是福禄吉祥、健康长寿的象征。也是保宅护家的良品,在古代民俗寓意中葫芦有吸收人之晦气,提升运势等功效。祈雨时用葫芦状的宝瓶作为盛装龙王赐水的工具,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宝瓶装盛着祈雨启程地带去的半瓶水,经此来通过一系列祈雨程序,换回龙王赐予的两满瓶泉水,这也就意味着求到了雨。这里求得的两瓶水和《西游记》中唐僧被妖怪抓走后。孙悟空被妖怪嘴里吐出的火烧得不能近前时,去求助龙王。龙王却只带了一个小钵盂,为此孙悟空还嘲笑龙王一番。龙王却道出了其中的奥妙:龙王手中的一钵盂水就是人间一江水。龙王赐予红富贵宝瓶里的水也就足以为干旱地区普降一次甘霖。

(三)祈雨时虔诚在行装上的体现。

祭祀的物品异常丰富,祭祀的行装也是别具匠心。集中凸显了灾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挣扎中, 笃于雨水的祈盼。祈雨时人们是不允许穿上身的衣服和鞋的,这也是女人不容许参加祈雨仪式的原因之一。不穿上身的衣服其目的是将大家装扮成灾民以博得神灵的同情与感动,从而为这一地区普降甘霖。为此,小说中的二号人物(男一号)红富贵受了不少罪。“张百旺走了过来,见他狼狈地坐在草地 4

上,再仔细一看,他的一只脚指头碰破了,血从指甲缝里流了出来,结成了黑乎乎的血痂,还有鲜红的血从指甲缝里往外流??”

除了不穿上衣和鞋外,所有参加祈雨的人都还必须佩戴一个不可或缺的行头——柳圈帽。就是用柳枝编成的柳圈当做帽子戴在头上。柳枝历来被人们认为有驱邪避灾之功效,直到现在西北地区的农村在端午时都还有将柳枝插在门户上用于驱邪避灾的习惯。祈雨时也不例外,娘娘庙的门楼上,也插上了杨柳和艾枝。绿色也是生命的象征,而西北的干旱大多时候也是发生在柳树泛绿后。柳圈帽也有生命炙烤在炎阳下的意味。

祈雨的议程。祈雨时的议程首先是神仙摊位摆放,神仙摊位的摆放是在唢呐和锣鼓家什的节奏中进行的。神仙摊位的摆放是根据神仙的级别和地位安排的,玉皇大帝无可争议地居中,其他各路神仙依次位居两侧。由于娘娘爷和龙王级别相当,又是主客双方祈雨的当事者,因此他们的轿子也是平行摆放的。戏子们装扮的天兵天降是为诸神保驾护航的,因此他们只能威风凛凛的站在龙王庙两侧的台阶上了。

神仙摊位摆放完毕,便是献牲献粮的活动了。三只牲畜的头和一只活的公鸡,以及五个粮斗被依次摆放到各路神仙面前。敬献完毕,红富贵便捧着两只宝瓶跟着娘娘轿子一步一顿地走进龙王殿,小心翼翼地献在龙王像面前。然后礼节性的进行烧香、奠酒、敲罄等一系列动作。这一规程就相当于娘娘领着红富贵在龙王面前让宝瓶领到了仙气。

领到仙气后,祈雨仪式的结尾。就是去官泉边提水了。官泉就是位于宁夏泾原县的老龙潭。老龙潭就是《西游记》中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王的地方,也是泾河的源头。那里青山碧水、悬崖峭壁、仿佛鬼斧神工。提水时执掌宝瓶的人要先将从启程地带来的半瓶水倒入官泉中,再用龙王赐予的宝葫芦舀上泉水,灌到带来的宝瓶中。宝瓶灌满水后塞上塞子。绑好后加贴龙王赐予的封条,这样才算求到了雨。

祈雨时的祭品、道具、行装都已渐行渐远,祈雨时唱的歌曲也是现代人闻所未闻的。当代人只能从这部作品中重温那悲壮苍凉的祈雨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干旱带给人们的苦难,更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精神欢歌!

祈雨时的歌词是:

天上/没有/一丝云

5

篇三:青铜葵花读后感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农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葵花十二岁那年,命运又将她召回城市,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芦苇荡的尽头,遥望葵花所在的地方……

这个故事深深感动着我,看到青铜和葵花在芦苇荡里无忧无虑地嬉闹、玩耍,我的心情也会跟着他们快乐起来,看到开心处能高兴得笑出声。青铜和葵花如果能永远这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该多好啊!当看到懂事的青铜为了妹妹能念书,而亲手破灭了自己的上学愿望,我的心里也酸酸的。如果青铜和葵花的生活条件再好一点,爸爸、妈妈能让他们同时进学校念书,那该多幸福啊!青铜和葵花在遭遇了水灾、蝗灾之后蜕变得更加坚强、乐观。可一起长大的两个孩子,想要愉快的分离却是那么不容易,这痛苦让青铜变得有些痴呆,甚至让哑巴青铜用尽平生力气,吐字不清地大喊出了:“葵——花!”这是青铜的“心声”!这样的痛苦经历我们生活在糖水里的孩子是无法用心体会的。

曹文轩写苦难,将苦难写得深刻,动人,我的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写美,将美写到极致,让我不禁赞叹大麦地、芦苇荡,葵花田的美,还有“青铜葵花”那独有的美;写爱,写出了青铜和葵花间深厚的兄妹之情……

当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读完了《青铜葵花》,一份份真情让我回味无穷。父女情、母子情、兄妹情、祖孙情……从头至尾,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激起了我心底的情潮。

《青铜葵花》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天赐机缘,使农村男孩青铜与城市女孩葵花成了同一屋檐下的兄弟姐妹,他们一起成长、生活。当宿命再次将葵花召唤回城市时,一瞬间爆发的情感竟使哑巴青铜开口大叫道:“葵---花!”

我最喜欢《青铜葵花》中的第四章《芦花鞋》了。在这本书中,苦难几乎是永恒的。因为家境清苦,一家人冬闲才会编织芦花鞋。青铜天天背着好多芦花鞋去买,不嫌累,不怕冷,背后又有一股多么不可动摇的精神在支持他!在还剩下十一双芦花鞋时,下了一尺厚的雪,北风呼啸,很多人可能都躺在被窝里呼呼大睡,但青铜却准时起床了,他要去卖鞋。无论谁劝阻,青铜还是坚持要去卖鞋,我好像听到了青铜的声音:我要挣钱!我们要过好日子!是不可动摇、坚不可摧的声音!当芦花鞋卖完时,一个人失望而归,青铜的目光落在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上,一个瞬间的反应,他决定把这双鞋卖给那个人。冰天雪地,我们围着大围巾、穿着大棉袄还呼呼喘气嫌冷,青铜却迎着寒风,光着脚丫,走在大雪纷飞的天气中,会感到怎样的寒冷与刺痛!我仿佛看到了青铜的解释:奶奶费力的捡起柴火;爸爸妈妈辛勤的耕种;葵花干着琐碎的家务事……我仿佛听到了青铜的责问:大家如此辛苦,我这点付出又算的了什么?终于,青铜带着风雪吹红、洗净的脚

丫回家时,大家都被青铜所感动了,青铜笑了笑,只说了一句:这没什么。一句四个字的话盖过了心中的苦、累!我也为懂事的青铜哭了……

我们在条件优越的城市里生活,过着青铜、葵花眼中天上人间的生活,但我们比青铜、葵花差远了。他们在田里劳动时,我们在家里看电视;他们在吃桌子上的粗茶淡饭时,我们在为山珍海味发牢骚;当他们给爸爸妈妈捶腿捏腰时,我们在数落爸爸妈妈的种种不是……我们就这样被宠着、溺爱着,从来没有感到苦,更谈不上青铜葵花受的什么蝗灾、旋风。但细细品味,我们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挫折痛苦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再好的宝石也需要雕琢;再好的树苗也需要剪枝。只有在痛苦中挣脱出来,才是真正的强者,才会感受到真正的苦中之美!

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作品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作者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倔强的青铜、懂事的葵花以及他们善良的家人共同让我明白了:苦至深则显美!

读了《青铜葵花》这本书,别提心里有多难受了。

青铜和葵花分别来自不同的世界,青铜住在乡下的大麦地里,而葵花却住在城市里。青铜五岁那年,大麦地的芦荡失火了,青铜发了五天高烧,病好后,意想不到的是青铜变成了哑巴,从此他的命运就此改变。青铜不能向正常的孩子一样去上学,每天只能和老牛作伴。 葵花的命运更是悲惨,五岁时妈妈就应生病去世了,七岁的葵花又跟随着父亲从城市来到了大麦地对面的干校。有一天父亲乘着小船,要把大麦地的葵花林画下来,可是,一阵旋风吹翻了小木船,父亲落水死亡。这让葵花变成了孤儿。是贫困而好心的青铜一家收养了她,青铜一家从来没有虐待过葵花,还让她去上学。上学是青铜的一个梦,可是他为了妹妹上学,故意让妹妹拣到红色的银杏,使葵花安心地上学,每天青铜都骑着牛送葵花上学、放学,这让她十分幸福。 葵花是个懦弱的女孩,让人怜悯。可青铜是一个坚强的男孩,保护着娇小的葵花。在青铜粗壮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细腻的心,他心灵手巧,做冰项链给葵花。他保护葵花,有人欺负葵花,他宁愿自己挨打也不让葵花被连累。青铜很坚强。

我要向葵花一样刻苦踏实的学习,也要象青铜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青铜葵花》是妈妈为我在网上订购的书。

《青铜葵花》的内容很美。故事里的女孩葵花,从小就没了妈妈。她跟着雕刻家爸爸从城里搬到了大麦地。在那里,她认识了两个男孩。 一天,葵花走在大麦地的小路上,遇见了一个名叫嘎鱼的男孩。这个孩子总是捉弄她,让葵花很尴尬。一次,葵花爬上了一艘小船。这艘船没桨,船在水面漂呀漂,不知漂了多久,也不知漂到哪儿去了。这时,葵花看见了一个小男孩,牵着牛朝她走来。他把船系在牛的角上,带她过了河。

最后,葵花的爸爸找到了她,得知那个男孩叫青铜。青铜是个哑巴,五岁时遇了大火,逃生了,但发了高烧,过后,一个说话流利的孩子成了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巴。以后,葵花天天找他玩,但不幸的事发生了——

葵花的爸爸在葵花地旁的小船里画葵花,可一阵巨大的风把爸爸的画稿吹到了天空中。爸爸想捡离的最近的画,谁知那小船一翻,爸爸掉进了水中。

从此,爸爸再也没上来。

葵花失去爸爸后,村长每天和葵花在一棵树下等领养她的人。最后认定的两家是青铜家和嘎鱼家。看到两家人争得不可开交,最终葵花选择了青铜一家。

青铜家很穷。不知为什么,葵花一晚上就融入了他家。葵花是青铜的尾巴,青铜是奶奶的尾巴。要知道,葵花除了亲生父亲,最亲的人

篇四:《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王耀晟

假期里,我读了老师推荐的书——《宝葫芦的秘密》,觉得很有意思。它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写的一篇长篇童话,主要写了小学生王葆在河边钓鱼时掉到了一个宝葫芦,这个宝葫芦很神奇,王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过后来这个宝葫芦给王葆带来的麻烦越来越多,最后使得王葆终于扔掉了它。

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王葆得到的这个宝葫芦能耐这么大,真的特别羡慕王葆,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得到一个这样的宝葫芦,那该多好哇!但是读着读着我发现宝葫芦变出来的东西全都是从别处拿来的,让王葆很苦恼,我也得它那样做很不光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宝葫芦根本不是什么宝贝,我们千万不要幻想得到它。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拥有后的喜悦,那才是最幸福的。

篇五: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想

读过《宝葫芦的秘密》,我想到了两个问题,一是不劳而获是不现实的,二是幸福到底是什么?

“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只能靠自己努力。” 《宝葫芦的秘密》的道理是深刻明显的,教育我们无论想得到什么,都要付出劳动,只有双手才是真正的财富。不劳而获的代价是很重的,社会上的小偷也不就是为了不劳而获的欲望才会行窃结果就变成了监狱里让人可悲的犯人。所以我们是绝对不可以有不劳而获的念头,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并且从中受益,所以我们就要从自我做起,做到自立自强,自己面对生活,让不劳而获这个词在你的脑海里消失。

幸福是什么呢?也许幸福是一缕久违的阳光;也许幸福是一根棒棒糖;也许幸福是一个温馨的拥抱,总而言之,幸福的感觉应该是暖暖的,甜甜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却不是《宝葫芦的秘密》中那不劳而获、让人提心吊胆的感觉。有人说过:“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也就是说,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满快乐的阳光,幸福的感觉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甜蜜快乐的。那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做生活的有心人,捕捉幸福的每个瞬间吧。

其实,不劳而获就能幸福快乐的想法不只是孩子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偶尔产生的念头,当我们劳累的时候,当我们得到的少于预想的时候,当我们比较其他人的财富和享受的时候,我们也曾有过这些想法:如果??,该多么幸福啊!幸好这只是一闪而过的想法,幸好我们还在发挥着脑和双手的作用,幸好我们懂得“付出就有收获”的道理,那就让我们充分发挥大脑和双手的创造力,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天地吧!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分享

我阅读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它让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王葆的小学生,因为不满同学们对他得看法,所以自己一个人来到河边钓鱼,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宝贝—宝葫芦。这是一个有魔力的宝贝,可以满足他的主人的任何愿望,条件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这个秘密。王葆接受了这个条件,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不是一般人享受的幸福。比如他要演讲比赛,想要一份演讲稿,马上就会有一份演讲稿出现在桌子上;如果他想买东西没有钱,他的口袋里立刻会有一大把钱任他花。王葆自以为获得了一件神通广大、魔力无边的宝贝,可以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这些“幸福”的生活,却给王葆带来了不少麻烦。从次,他得屋里有多处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当别人问起怎么回事,他总是撒谎说是替别人寄存的。他每天躲着自己的朋友,生怕别人问起关于他的事。后来王葆才得知,宝葫芦变出来的各种东西,原来都是别人

做好的:演讲稿是别人写好的;花草是别人培养的;机械模型是别人做好的。最终,纸包不住火,王葆出卖了宝葫芦。

人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不劳而获,却忘记不劳而获对别人的损害,以及对自己的麻烦。我们都要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应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