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四君子性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8:01:35 字数作文
四君子性格字数作文

篇一:梅兰竹菊各代表什么含义

梅兰竹菊四君子之名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占尽春夏秋冬,中国

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其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梅兰竹菊的品质: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

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一种高风亮节美喻。

梅 梅花高洁坚强。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

式,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梅花不仅有苍劲挺秀,疏影横斜,清雅宜人的神韵,而且还有“冰里育蕾、雪里怒放”的特点,它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性格,显示了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可贵精神,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人们便把它作为刚强意志倍加赞赏。

兰 兰花的清淡雅致 。兰生长在深山幽谷无人之处,没有

鲜艳招摇的颜色,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人们便把兰花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的象征。 “色、香、姿三者兼备”的稀世之花,人们更将它比作完美人格的体现。如陈毅写有”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有馨气重,求者遍山隅”的著名诗句。

竹 竹的高风亮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

竹节操坚贞高洁的象征。

竹之绝妙处,未曾出土先有节,其性最殊,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幽韵,饶有“筛风梳月带雨斜”的特色。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由此可见古人喜爱竹的程度之深。

菊 菊花虚心清贞。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

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才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能够表达士人在困难来临时的勇敢精神和可贵的品质视为高洁的象征,备受人们的赞赏。

梅兰竹菊六言诗四首

兰: 净化多少心灵?纯洁多少生命?淡淡一缕清香,送来一帘幽梦。 梅: 回首万里河山,人冷地冻天寒。白雪茫茫一片,红梅一枝独艳。 竹: 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生宁静淡泊, 一世高风亮节。 菊:试问天下群芳,谁敢笑我狂妄?不为春华盛开,却为秋实怒放。

篇二: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象征意义

梅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因其所处环境恶劣,却仍在凌厉寒风中傲然绽放于枝头,是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是民族魂代表。梅的傲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百折不挠。我们更加熟悉那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它的品格与气节就是民族精神的写意。 梅花是中国的传统之花,坚强、高洁、谦虚的品格为世人所敬重,历代中引来无数爱梅、赞梅的文人志士,在文学艺术史上,关于梅的诗和梅的画数量之多恐怕是其它花卉所不及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诠释了梅花自强不息的傲雪的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说明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之美。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

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

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才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中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篇三:梅兰竹菊所代表的思想感情的简析——诗歌鉴赏

花形--美丽而不妖冶

花味--清韵且又芬香

花姿--苍劲挺秀,疏影横斜,清雅宜人

与周围搭配:霜雪

冰里育蕾,雪里怒放。“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小结:凌霜傲雪,雪骨冰魂,刚毅不屈

兰:

花姿--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花香--空谷幽兰,无人自芳 王者之香 兰为国香

秋兰即古所谓兰草,叶茎皆香。

花色--紫色、白色、蓝色 雅致

咏兰 朱德

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清幽遗世 馨香怡人)

成语有“兰心蕙质

小结:端庄素雅 馨香怡人 志节高尚

竹:形美、色美 气节美

竹之绝妙处,乃在虚心劲节,筠色润贞。其性最殊,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 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幽韵,饶有“筛风梳月带雨斜”的特点

古人有“玉可碎而不改其色,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小结:虚心劲节 刚贞不屈 淡泊明志

菊:三绝 色绝:菊近重九满篱金

花期晚:此花开尽更无花

其味久长:菊如志士,过时有余香

更主要的是它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贞)的忠贞气概。 南宋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也歌颂了菊花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

小结:清逸脱俗 傲岸不屈 守节不移

讨论小结:人们喜欢梅兰竹菊往往更看重的是它们的独特的内在美质、高尚品格。这是自身的本性使然,更与历代文人墨客、名士君子的赏识推崇有关,欣赏自然景物,古有“君子比德”之说,即道德高尚的人把自然景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以激励自己加强道德修养

讨论二:那么请大家由梅兰竹菊联想历史和现实中的人,你能想到哪些人物

是这些人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古时君子常用这些美好景物比德,除此外,松、荷、桂等景物也是颇受人们钟爱的

三、而在今天的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社会中,道德出现滑坡,学习君子比德做法,用艺术来熏陶、陶冶,

需要继承传统美德,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小结: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的文化象征,沉淀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性格的代言人。这节课我们通过感受美,

鉴赏美,创造美来传递炎炎黄优秀文化,继承华夏灿烂文明,为做一名有骨气、有气节、高节端雅、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奠基

梅兰竹菊,被古今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四君子”之称,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

(一)梅 雪舞长天彻地寒,千山素裹看冬残。梅枝一碧迎风绽,俏若仙葩竞艳欢。

(二)兰 群山涧壑自生来,撷取天灵紫气开。 质洁馨纯芳净雅,清芬一世落尘埃。

(三)菊 九月东篱三径露,黄葩蕴秀叶枝稠。无心竟与春风识,笑傲寒临叙暮秋。

(四)竹 直视苍天傲暑寒,青枝绿叶簇高竿。 阳春破土身坚节,到朽身残节不残。 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而兰之幽香我没有领略过,想必其香气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赏的风喻,应是贤人逸士的高标自况;而“美人香草”之谓,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为世人所知的悲愤抑郁之意。

兰花名列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确有其独到之处。兰的形态贤淑,花香幽远,被誉为“香祖”。《家语》中说:“孔子曰与人善交,如入藏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就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养兰花的房间里,被香气所化。兰花不骄不媚,气质超凡脱俗,深受人们的钟爱,尤其在我国人民心中,兰花是真诚、美好的象征。

而竹,我小时常见。虽处北方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至于竹香竹笑之属,我实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倒让我深谙了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生的顽强特点,对于以物明志的中华民族来说,人们可从竹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启迪。历代文人骚客,咏竹的诗、文不计其数。赏竹、咏竹、写竹、慕竹高清坚贞,成为长盛不衰的高雅风尚。他们或以竹喻品质气节,或以竹喻事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宋代文豪苏东坡喜竹成癖,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名句。历代以竹为题的画家数不胜数。这无数的竹诗、竹画,展示了人们由竹而产生的丰富的联想。

说到傲霜的菊花,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哉其乐。然而,我想陶渊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钱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罢了;淡泊清华,凌霜自得,自蕴情致而已,自然是现代的赏菊家所不屑于顾的。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酩酊大醉的杜牧也有“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杜牧所著《孙子注》,满篇珠玑;箴言政事,议论人物,俱能切中肯綮,尚有显赫家世为荫,他的人生筹谋、仕途腾达,本应无往而不利。然而,正如飞絮文中所云,晚唐的藩镇割据,巨宦当政,朋党倾轧,有何政事可为?士人或趋炎附势,作墙头草;或噤若寒蝉,行事放诞。杜牧终不能免亦。但杜牧之才赋,却不是那几首青楼风流诗所能彰显。《泊秦淮》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多少国之将亡的士人为之翻唱?正是由此,他才被称是一个情致豪迈,恃才疏直的君子。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见过一株。深黄的,磬口的,近乎晶莹剔透的,于老干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生妻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种不甘寂寞者所能领悟

无论是“不要人夸颜色好”的王冕,还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都像梅花那样,生就一身清肌傲骨,流淌满腔的爱国热血,这样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这样的君子,才会让人心生敬畏。还有耻作元朝贰臣的郑所南,以及君子能容小人的苏轼和更多更多的人,他们喜爱“四君子”,是缘于他们是君子,这样的喜爱,算是一种真正君子的真性情,而他们表达出来的气质与精神,才是真正“四君子”要人们明白的东西。对它们充满敬畏,也是任何一个立志于此的人自然而然的情愫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而四君子之名

的来源,我以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

因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古代的文人画家,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

这被称为岁寒四友,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都在用不同的形式、执著的笔墨赞美着“梅、兰、竹、菊”这四位谦谦君子。千年不息的中国文人把它们比喻成坦荡荡的君子,足见其内涵的风骨与外表的气质是何等的高贵。

纵观“梅兰竹菊”四君子,与中国的古老文化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高贵品质学好,再合理的运用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那么,这个纷乱的红尘,将会少了许多的烦恼,多了许多从未有过的清新。随着都市文明的快速发展,久居都市的人们,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中,身心时时处于紧张得疲惫的状态,于是每一颗徘徊的心灵,都渴望远离尘世的纷扰,找一个静寂的远离喧嚣的闹市,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清静之地

在这“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高雅清静之地,拔动心情的琴弦,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在清静的港湾得以歇息。静下心来,坐在茶楼或者在自己的居室中,聆听一曲梅的《望乡》,细赏一曲兰的《月朦胧》,慢品一曲竹的《小桥流水》,再用心听一曲菊的《心静如水》。用心聆听那传统乐器二胡、古筝、排箫、洞箫、琵琶、扬琴、中音笙中发出来的清心音乐,再细想着“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清淡与高雅,把你我带入清新宁静的心境,让心灵在与世无争的清淡中,在悠扬的音乐里,感悟生命、感觉温馨、感受自然,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美好

梅 兰 竹 菊

关于梅兰竹菊

关于梅兰竹菊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一、梅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二、兰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苏州),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倪瓒曾为其题诗:"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三、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

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四、菊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财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篇四:心理学ABCT四种性格特征

关于A B C T四类人的性格特点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证明,性格是心理和大脑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人的性格根据心理素质可分为四种A、B、C、T。

A型性格的人往往比较争强好胜,说话声音响亮,走路急促,经常具有时间紧迫感;心胸多表现为狭窄,而且具有泛敌化的心理,往往会大量的树敌,甚至大动肝火。此类性格的人,血液胆固醇、三酸甘油酯较高,平时容易精神紧张,稍稍遇到刺激就会心跳加快、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易得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A类性格的人如果在患病期间不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往往会是同类疾病者中最容易病情恶化的。

B型性格与A类性格完全相反,从容不迫,心胸开朗,与人友善。B类性格的人多表现于温和平静,从容大度,不过分争强好胜,随遇而安。根据世界最新的心理学统计,B类性格的人的寿命要高出A类性格的人10%。

C型性格的人主要表现为内向、缄默和抑郁。最新的心理科研成果显示,人体接受信息量的多少,也就是人处于怎样的信息负荷状态,是十分重要的。C型性格的人,由于其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少,感情交流比较少,经常处于信息低负荷状态,所以往往会引发机体细胞癌变,易得癌症、精神病、胃溃疡等病症,让信息适量的超负荷,就应当让各样性格的人打破精神桎梏,由社会和组织给予更多的关注。

最理想的应该是T 类型的人, T取自于Thriller(惊悚)的第一个字母。1998年4月1日的《君子》杂志,刊登了以为叫做迈克席格的人的文章《T代表狠角色类型的人》。他在文中提到,T类型的人天生带着冒险家的心态。一方面拥有人早上初醒的冷静;另一方面喜欢置身于危险之中以考验自己。T型人大致可分为身体T型人(比如运动员、探险家)和头脑 T型人(伽利略、爱因斯坦)。但是如果T型的人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往往是社会上最不安定的因素。所以T型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一切。正面的T型人比如有斯大林,毛泽东,奥巴马;希特勒,本拉登则是反面的T型人。

篇五:中华民族性格

姓名:

学号:

班级:社 会 心 理 学

浅谈中国古代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而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优秀部分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民族性格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特征,如中庸、智慧、坚韧、孝悌、内刚外柔、缺乏独立自由思想等。正确认识我们的民族性格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份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古代思想; 民族性格;性格特征;

一、 民族性格

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其本民族范围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由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体现在民族成员间的整体的、统一的,稳定的民族价值观及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核心意义的民族心理特征。

民族的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直接影响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的是文化的核心,即价值取向。民族性格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要求民族成员之间的整体认同。因此相应的也就要求民族性格表现为本民族的心理特征中最核心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族性格在整个民族群体中的稳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基于整个民族群体而表现为核心价值体系,并在一定历史文化阶段具有稳定的表征。

二、中国古代思想影响下的民族性格

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其中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代思想。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始,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1]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之后的思想大体上是在儒、墨、道

四君子性格

三家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起来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也就形成以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内容,共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正由于儒道二家文化思想,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对立互补,因此使的中华民族的性格具有多重特征。

(一) 中庸之道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几千年的中庸思想已发展成为中庸之道。

“中庸”,在字面上,是折中平常的意思。“中庸”又称“中和”。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中庸》(《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许多人认为其为子思所作。子思为战国初年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的孙子。)一篇。《中庸》提出,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澹然平静的,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经过整饰,符合常理,叫做“和”。达到“中和”的境地,天地正常运行,万物生长发育,国家也就太平了。《中庸》中认为,“中庸”是行为最高准则。它要求人们立定“中”道,在好坏两个极端之间进行折中,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并要求人们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做越权非分的事。身居上位不傲慢,身居下位不背叛。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责求别人。不怨天,不尤人。《中庸》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符合中庸,小人则肆无忌惮,违反中庸。中庸的要求,包含了古人在处理矛盾,协调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等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认识。

中庸要求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属于情之节制、情之正,是平常而不怪戾的状态。中庸在传统上既是一种社会规范,又在长期实践中成为一种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在心理上它也正是处于人之本性与人之社会性之间,起着调节、规定的作用。

中庸作为民族性格,与其它民族性格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国人一些更具体、更明显、更表面化的性格特征,如宽厚、有礼、心平气和,以及克己、修己、忍耐等。

孔子曾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即中庸是最高的德。孔子以后,中庸思想得到大力的弘扬,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成为人人都恪守的处世原则。深深的影响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使中华民族形成一种谦让、谨慎、中和的民族性格。

(二) 忠孝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是“善事父母”之伦理意识,体现着亲亲、尊尊、长长、贵老等伦理精神。“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的宗教意义,从而强化着中国人的家族、宗族意识。如孔子就认为,所谓“孝”,既包含有恭敬、赡养的义务,又包含有忠诚的要求。学生子游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孔子又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第四》。)另外,孝在传统文化中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

这种忠孝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敬老尊长的优良传统。它并不只是个简单的的礼仪形式问题,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情感。

忠孝的观念既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等有深刻影响,又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艺术等发生着巨大的影响。首先在中国,孝这种人伦关系可以构成一种秩序,可以作为社会与群体控制的工具。《论语·学而》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所以《孝经》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章》。)古人甚至认为,一切事情的败坏其根源都与孝心的缺乏相关。《礼记·祭义》讲,“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不忠君,是缺乏孝心;为官不尽职,是缺乏孝心;不诚心待友,是缺乏孝心;甚至打仗不勇敢也是缺乏孝心。由此可见,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发挥着多大的作用。

忠孝作为一种民族性格基质,与中国人性格中其它基质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国人其它一些更具体、甚至更为明显的性格特征,如“仁”、“礼”、等等。孔子认为,对人有爱心,是一切优良道德品质的开端。孟子继成孔子的仁爱思想,将仁爱之心推广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进入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墨家提倡“兼爱”,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作践,诈不欺愚。”

(三) 重义轻利

道德本位是儒家根本的价值取向。孔子强调君子以义为上,“义”就是指道德原则,“上”就是价值取向,就是说,君子首先讲求的是道德,而不用考虑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实际好处。按照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最大的道德,实现了最大的价值。孟子曾对梁惠王说,不必日利,

有仁义即可。董仲舒则进一步说“正其道不谋其利”,后被人进一步发挥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儒家有意将义与利对立起来,并要人们对此择其一。孔子告诉人们“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告诉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重的是义,是道德至上。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是人们的首要选择。这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重义轻利的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都把气节操守看得至高无上,都把人格尊严看得无比高尚,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成为中华民族催人奋进,不屈不挠的精神动力。

(四) 君子风范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人的内心,“文”是人的外表。“人内心的修养超过仪表.就会失之粗放;仪表的俊美超过内心的修养,就会失之虚浮。一个既注重外表.又注重内在美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可见,要成为一个儒雅的君子,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仪表也是不能忽视的,也就是内外兼修。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在通达时要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不惜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来治国平天下。贫困之时要安贫乐道,守节、忍让、含蓄、内向,有“固穷”的君子风范。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人们注重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为内圣之功,要求人们以养“浩然之气”,育“天地之性”。将内在的道德品质推广与社会,是为外王之功。外王之功要求人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才能治国安邦、教化百姓,治国平天下。

谦恭也是君子必不可少的品质。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有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孔圣人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也一样向知识少得人请教:有却显得跟没有一样,充盈却显得跟空虚一样:北人侵犯了.也不计较什么。”敢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说不知道.向地位和财力、知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更是一种谦虚谨慎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气量,也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人格魅力,。正是在孔子这种信条的教导之下,中华民族才养成了一种谦虚谨慎、内敛沉静的性格。这种性格也促成了中华民族往往能够克己复礼、循规蹈矩、不走极端、求同存异、推崇和谐等优秀品质的形成。

(五) 智慧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被称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通常,我们民族的智慧表现在我们民族的实用理性上。先秦各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纷纷授徒立说,使得从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