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瑶族音乐文化传说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1:12 体裁作文
瑶族音乐文化传说故事体裁作文

篇一: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

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 “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婚俗】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讳。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婚

(7)服饰

连南瑶族服饰极具民族特色,绚丽多彩,共有13种。其中排瑶服饰就有12种:油岭、南岗、横坑、九寨、白芒、连水、三排、金坑、军寮、大坪、大掌、盘石。

建国前,瑶区一律着瑶服,认为着汉装是背叛祖先的行为。目前,连南瑶族服饰尚保存着传统式样。虽然年轻一代已大多改穿汉服,但家中仍然都保留有瑶服。

(8)婚姻习俗

排瑶家庭以父系核心家庭为主,其婚嫁是女嫁男。过山瑶则存在以男嫁女婚姻婚俗。

(9)丧葬习俗

瑶人认为他们是皇帝的后代,油岭等村寨还沿习“尸体坐椅”出殡的习俗,他们认为死后灵魂会找寻祖先地回归,因而要举行“指路”“过九洲”等仪式。

挂纸。是指每年到坟墓的祭祀。以家族为单位,主要由男丁扫坟祭祀。

(10)宗教禁忌

瑶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神灵。虚掩着或挂有草结的门,表示屋主刚生小孩,或是有病,生人不得打扰,更不能问他们借东西。未满三岁的孩子,不能随便摸头。未经同意不能拍照,还有些老人这样会把人的魂魄摄走。

(11)民间文化。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其传承历史、文化、教授知识,全都靠口头相传。因而其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民谣、童话、歌舞等民间文化极其丰富,被赞誉是一个“会

瑶族音乐文化传说故事

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民族。尤其是深受现代文化的冲击的今天,她籍着自己那古老悠久的历史底蕴,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浓郁醇厚的民族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许多瑶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弱化,甚至濒临失传。

篇二:瑶族赶鸟节的传说

瑶族赶鸟节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江华山区,林木茂密,很适宜鸟雀繁衍生息。以五谷为食的山雀、野鸡、斑鸠等等熬过了严冬,看到山桃花开了,伸动翅膀,飞上天空,站上了高枝,看到山里人来了,就唱起欢乐的歌;看到妹姑手里金灿灿的包谷籽,一把把,一串串,撒进了黑沃沃的山土里,唱得更欢了,邀集伙伴,快来“会餐”!这样,它们往往成群结队,飞如乌云遮日,落象黑幕压地,耕山人一走,它们巧妙地试探了“稻草人”,飞落坡地,用尖利的嘴巴不停地啄,不一会儿,山土就糟蹋地不成样子了。鸟害成了耕山人的一块心病。

山地里没有了收成,耕山人只有吃蔬菜,官府的钱水粮流也枯竭了,皇上发了慌,忙下圣旨:“谁制住了鸟害,赏林九架,免税九年。”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家家都要做粑粑给“鸟”吃,先将粑粑粘在竹枝上,插到田头地角喂鸟,边插边学鸟叫,意即唤小鸟来吃,莫损坏庄稼。

篇三:瑶族文化知识

瑶族文化艺术简介

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歌谣在其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用的乐神歌;赞颂反抗斗争的革命斗争歌等等。其中的《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为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谚语……有的述说历史上的不幸遭遇,有的歌颂反抗压迫的起义斗争;有的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有的歌颂爱情坚贞;有的描述民族风物等等,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其舞蹈著名者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盘王歌》有24种曲牌,唱腔相当复杂。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歌曲调悲痛深沉;情歌欢快动人。现在,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瑶族的工艺美术有印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雕刻、绘画、打造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尤以蜡染、挑花出名。

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歌本、家谱等等,就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篇四: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

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 “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

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

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婚俗】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讳。蓝靛瑶上门入赘较

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

近日,首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隆重开幕。本次艺术节借连南自治县成立55周年之机,由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清远市人民政府主办,连南瑶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通过文化搭台,进一步挖掘、弘扬、发展民族历史文化,向世界全面展示瑶族风情魅力,打造瑶族文化品牌,把瑶族文化与开放的连南推向世界。

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是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瑶族人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而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岗、油岭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岗古排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浓缩,是瑶族儿女勤劳智慧的结晶。排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正为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为更好地弘扬、挖掘、发展瑶族传统文化,全面展示浓郁神秘、多姿多彩的瑶族风情魅力,充分发挥瑶族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8年,连南县委、县政府把建设“科学发展之城、美丽和谐之都”定位为连南新的战略发展

篇五:第一节 中国音乐文化概述

? 第一节 中国音乐文化概述

⒈ 中国音乐史中音乐形态发展分期

古代乐舞时期 (远古——春秋战国)

歌舞伎乐时期 (秦汉——隋唐五代)

剧曲时期 (宋元——近代)

⒉ 中国音乐史中各时期音乐文化发展概况

先秦时期

汉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最为主要的音乐形式是乐舞。这是一种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艺术体裁。

代表性作品有黄帝时代的《云门》、尧帝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濩》、周代的《大武》,这些作品结构庞大,由多段歌舞组成,艺术性达到空前的高度,表演十分壮观。

? 汉唐时期1

秦汉至隋唐五代,是我国音乐形态发展中的中古歌舞时期,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歌舞音乐具有更多的审美、娱乐功能,史书上称为“燕乐”。它的发展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相和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隋唐时期的燕乐歌舞大曲三个阶段。

作品的音乐素材选取范围不断扩大。相和歌主要为我国北方的中原音乐,清商乐将之扩展至南方诸省,隋唐歌舞大曲则囊括中国、中亚、南亚、阿拉伯各国音乐。唐代的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了器乐、诗乐、舞蹈的大型表演艺术,是唐代宫廷音乐的最好形式。

? 汉唐时期2

唐代歌舞大曲在历史上留下的曲目多达140余部,代表性作品有《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柘枝舞》等。

汉唐时期,我国民族器乐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纤细柔婉的管弦乐逐渐代替了“以钜为美”的先秦钟磬乐。器乐演奏形式向轻便灵巧的方向发展,如鼓吹乐、管弦合奏乐、古琴、琵琶独奏乐均有特色

? 宋元时期

宋代以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音乐文化的性质由汉唐时代的宫廷音乐发展为适应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世俗音乐,各种新艺术形式得以确立并发展,以元杂剧取得的艺术成就为标志。

元杂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音乐体系和戏曲表演体制,出现了一个个杰出的杂剧作家群和一大批高水平的优秀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 明清时期

明代,我国南方戏曲获得巨大发展。其中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先后争雄剧坛,历史上称“明代四大声腔”。后来居上的昆山腔经过重大改革,在艺术性上再创历史高度,代表作品有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代,梆子腔、皮黄腔为代表的剧种群体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后来,皮黄腔孕育了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诞生,京剧艺术成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我国戏曲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明清时期,我国其他音乐体裁也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歌、歌舞、说唱、戏

曲、民族器乐五大类别

? 近现代

1840-1949年间,我国音乐文化从思想内容至体裁形式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堂乐歌、创作歌曲、大合唱、歌剧、交响音乐等新音乐体裁相继产生。在这个时期中爱国主义思想贯穿着整个音乐创作。

1949年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音乐艺术迎来了百花争艳的大好时光。我国当代歌曲、民族器乐曲、歌剧、舞剧、室内乐、交响乐等音乐体裁获全面的发展。各类体裁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1976年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使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突出表现在作品中力求反映我国人民真挚强烈的感情及生活的真实脉搏;以深刻的哲理去启迪人们的思想;探索新的艺术手法与形式;以美的艺术形象感人。

?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歌舞音乐

⒈ 中国民族音乐特征

⒉ 中国民歌

号子 ,山歌 小调

⒊ 中国歌舞

秧歌,二人转,二人台

采茶,花鼓,花灯

少数民族歌舞

专业创作歌舞

? ⒈ 中国民族音乐特征

乐音 在乐音的构造方面,中国音乐除了有固定性的音外,存在大量本身具有高低变化的音,这些音可称为音腔。因此,中国音乐中的乐音具有带腔性、音与音之间是过渡、递变的关系

音调 中国音乐的音调在以宫、商、角、徴、羽五声为基础的各种调式上构成,调式色彩丰富

节拍节奏 中国音乐的节拍节奏具有更大的自由性,节拍重音具有不确定性,同时还大量存在自由节奏

横向线性 中国民族音乐更多的强调横向的线性,旋律得到高度的发展

衬词、衬句 中国民歌中的衬词、衬句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与表现力

? 号子

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歌曲。它不仅具有统一劳动步骤的实用性功能,同时还有反映劳动者情绪的表现性功用。号子的歌词为即兴创作,音调简朴,节奏富于律动性,音乐具有坚定、果断、豪迈的特点。

欣赏曲目 《川江船夫号子》CD

山歌

山歌泛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它的音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结构较为简单,音乐性格热烈奔放,艺术表现具有自由、质朴的特点。创作上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欣赏曲目 云南民歌 《放马山歌》 CD

? 小调

小调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俗称小曲、俚曲、市俗小令、时调等。小调的音乐表现手法多样,具有婉转、细腻、含蓄内在的特点;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旋律曲折流利,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均较为丰富

欣赏曲目

江苏民歌《茉莉花》 VCD

青海民歌 《半个月亮爬上来》CD

内蒙民歌 《敖包相会》VCD

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VCD

? 秧 歌

秧歌流行于黄河以北各省。秧歌表演可分为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秧歌音乐包括歌曲、锣鼓点和器乐曲牌。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地的秧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人转

二人转是流行于我国东北农村中的一种歌舞形式。一般由一旦一丑两个演员表演。旦角手持花扇和一块红绸手帕,丑角手拿霸王鞭,二人且歌且舞,活泼风趣。

二人台

二人转是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演员有一旦一丑(或两旦,一旦饰姐,一旦饰妹)两角色。旦角手拿绸绢或撒扇,丑角持小钗或撒扇表演。二人台的音乐分唱腔与牌子曲两部分,其中装饰音、滑音、颤音的运用与旋律中多次出现的大跳音程,使情绪热烈非凡。

? 采茶

采茶广泛流行于长江以南各省,一般由三人表演,一男二女,载歌载舞。内容主要表现茶农的劳动生活,兼有民间传说故事,称为“采茶串古”。音乐主要来自当地民歌小调。 花鼓

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区。表演形式通常为男女二人,一人持锣,一人背鼓,边歌边舞,锣鼓对答。音乐选自民间小调。以安徽凤阳花鼓、湖南花鼓较为著名。 花灯

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主要的民间歌舞形式。演员一般为二人,男持折扇,女拿花手帕,边歌边舞。其音乐结构短小,曲调流畅、情绪活泼,节奏感强。

? 少数民族歌舞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具有更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突出的歌舞品种有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藏族歌舞“囊玛”、“堆谢”、内蒙古的“安代”、朝鲜族的“农乐舞”、广西瑶族的“长鼓舞”、苗族的“芦笙舞”等。

专业创作歌舞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歌舞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新歌舞节目。 欣赏曲目

四川歌舞 《阿嫫惹牛》 福建歌舞 《剽牛》

云南歌舞 《芥麦花开》 朝鲜族舞蹈 《秋》

澳门歌舞 《海之吻》 汉族舞蹈 《闻鸡起舞》

? 第三节 意境深远的民族器乐

⒈ 中国民族音乐审美特征

意境

气韵

含蓄

标意性

⒉ 民族器乐体裁

? 意 境

意境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范畴。其中的“意”指意念、意识等概念,它是艺术家主

观艺术在作品中的表现,是人对现实的审美体验,艺术构思的深化、审美鉴赏的主观理解和再创造。“境”指境地、胜境、佳境,为自然美欣赏的审美范畴。

意境的意义,在于虚实二字。实境为山川草木、造化自然;虚境为心灵创造,以手运心。虚境变为实境,全在音乐语言、符号表现的有无之间,构成一种灵奇的境界。

? 气 韵

气韵是一个富有内涵的美学范畴。“气”表明艺术家不受审美对象所限,而以心灵去自由观照对象,把握艺术技巧,创造出成功的艺术美。“韵”,意指人物超然世俗之外的节操、神态和风度,为人格美、作品内容意蕴美之象征,与艺术外在形式美相对应。

? 含蓄

“含蓄”,指对日常生活中的客观外物或人的情感等进行艺术表现时所作的较大程度的淡化处理,使浓与淡、显与隐、实与虚、繁与简、有限与无限的后者更为突出。“弦外之音”指由含蓄音乐所唤起,经静思而至的一种与“道”相系,通向宇宙本体,通向人生自由的意味、境界、神韵。

标意性

中国民族器乐与文学有密切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诗情画意。每首作品都有标题,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

? ⒉ 民族器乐体裁

中国民族乐器多种多样,按乐器的演奏方法和发音特点,可以分为吹、拉、弹、打四类。 常见的吹奏类乐器有唢呐、管子、笛子、萧、笙等。拉弦类乐器有板胡、二胡、高胡、中胡、京胡、坠胡等。弹拨类乐器如古琴、琵琶、筝、三弦、洋琴、阮。打击类乐器有鼓、板、云锣、钟、磬等。

独奏乐

合奏乐

? 独奏乐

唢呐 笛子

琵琶 古琴

二胡

欣赏曲目

二胡独奏 《绣荷包》 VCD

京胡独奏 《夜深沉》 VCD

古琴独奏 《离骚》 VCD

古筝独奏 《乡韵》 VCD

合奏乐

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

潮州弦诗 弦索乐

苏南十番锣鼓 浙江吹打

西安鼓乐 晋北鼓乐

民族重奏乐 弹拨乐合奏

民族管弦乐

欣赏曲目

广东音乐 《雨打芭蕉》 VCD

弹拨乐合奏 《天山之春》 CD

民族管弦乐 《景颇山音》 VCD

民族管弦乐 《欢庆》 VCD

民族管弦乐 《将军令》 VCD

? 第四节 充满活力的新音乐

中国专业创作音乐

歌曲 大合唱

歌剧 交响音乐

舞剧音乐

专业创作音乐作品欣赏

? 歌曲

在专业音乐创作中,歌曲是最早发展的音乐体裁。二三十年代,我国歌曲创作反映了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肖友梅、赵元任等人的创作代表了当时歌曲创作的水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左翼音乐运动推动了歌曲创作的迅速发展。40年代,冼星海以更为广阔的题材、多样化的体裁和丰富的艺术手法反映了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现实。

20世纪50年代,歌曲创作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这一令人欢欣鼓舞的时代。60年代的歌曲作品表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1976年以后,我国抒情歌曲创作有了突出的进展。歌曲以真挚的情感、美的艺术形象、新的艺术手法反映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时代。

? 大合唱

我国的大合唱源自西洋的康塔塔,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的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它以丰富的人声色彩、奇妙的多声思维、巨大的审美魅力给人以激动人心的感受。冼星海、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可与世界合唱经典媲美的名作。 50年代,“民歌合唱”以浓郁的民族风格、甘醇的韵味、清新的美感赢得了中外听众的厚爱。60年代的合唱作品突出地反映了重大题材。晨耕、生茂的《长征组歌》为大型合唱的代表作。1976年以来,我国的合唱艺术沿着创新的道路前进,作品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 歌剧

歌剧是一种以歌唱为主,并将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融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我国新歌剧的发展始自20世纪20年代。40年代马可、张鲁等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吸收了秧歌和五四以来中国歌剧探索的经验,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我国民族新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歌剧发展至初步繁荣阶段,其中,《洪湖赤卫队》、《江姐》取得的艺术成就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是新歌剧发展史中继《白毛女》之后的双璧。1976年以后,歌剧创作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歌剧的体裁沿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美学观念方面,歌剧现实主义变得更为开放,歌剧的结构变的更为新颖、独特。

? 交响音乐

我国的交响音乐创作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自黄自创作出我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序曲《怀旧》后,我国一批音乐家相继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拓荒”性质的探索。江文也的《台湾组曲》、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曲)等作品为我国交响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1949年至1956年,我国的交响乐作品大多为风俗性的生活题材,音乐形象鲜明,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代表性作品有《山林之歌》(马思聪曲)、《春节组曲》(李焕之曲)。1957年至1966年,是交响乐创作繁荣发展的阶段,音乐创作表现了社会的重大题材。代表性作品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罗忠镕的第一交响曲《浣溪沙》。1982年以后,交响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开拓、探索的创新时期,这个时期的创作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交响乐的语言普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