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春江花月夜诗配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2:31:20 字数作文
春江花月夜诗配画字数作文

篇一:诗配画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观游鱼 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篇二:诗配画

达浒初级中学中华诗词进校园“诗配画”比赛方案

一、活动目的:

在我国古老的文化长河中,诗与画是一对关系十分密切的姐妹艺术,“诗画同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为了营造我校中华诗词进校园的工作氛围,更好地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促使少年儿童诵读千古美文,提高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特开展中小学生诗配画活动。

二、组织机构:

顾问:汤远继

组长:汤国华

成员:、陈友根、彭丽平、唐莉、严杏平、汤国艳、汤乐、黄海秋、周英根、黎荷艳

三、诗配画要求:

1、参赛选手,任选一首古诗进行配画(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也可以自创)。

2、绘画作品要紧扣诗文主题,应做到主题鲜明,构思生动,能够用画笔表达诗文意景。

3、绘画形式不限;画面色彩和谐、线条流畅、有层次性。

4、一首诗配一幅画,画形式不限,纸张学校提供。

四、参赛说明:

1、时间:10月26号下午(星期五中午12点30分开始)

2、地点:物理实验室

3、参赛人员:每班选两位选手参赛。

4、每个作品须附上以下信息:作品名称、班别、作者等。

五、奖项设置、评委:

1、本次活动学生作品分一、二、三等奖。一等奖:6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15人

2、评委名单:汤远继老师、严杏平老师、陈友根老师、汤国华老师、李明老师、汤光锡老师

教学处

语文教研组

10月23日

篇三:诗配画——春晓

春 晓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篇四:《春江花月夜》诗歌与乐曲的比较赏析

《春江花月夜》诗歌与乐曲的比较赏析 作者:徐晴岚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5期

唐代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也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这一曲现代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开山之作,造就了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现代民族音乐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人们常把二者相提并论,甚至有人以诗句填入曲谱歌唱,认为它们同声同气、异曲同工。其实由于创作时代背景、作者境界的差异,若能仔细体会,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张若虚,初唐扬州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他厌恶六朝以来艳丽空洞的诗风,追求自由豪放。《春江花月夜》全诗18联252字,借清商曲辞吴声歌的乐府诗题,以和谐的歌调,点染锦绣山水,探索宇宙奥妙。全诗以月为经,水为纬,春为质地,花为图案,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开头八联极其精彩,写景宏伟瑰丽,抒情深远沉郁,富有历史感与哲理性,确是大手笔,全无六朝诗风的空洞艳丽。那温馨柔和的春夜,浩瀚无涯的江海,光洁冰轮的明月,闪动跳跃的月光……芳甸、花林、汀洲,都镀上了一层银色。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洁白、素雅、恬静、温馨、缥缈仙境般地春江花月夜的神秘景象。“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仰视皓月,触景生情,凝思、遐想、疑问,对宇宙的奥秘进行探索。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是人类的共性啊。

后面十联通过江月长明,感叹人生短暂,在有限的人生中,又饱含着多少悲欢离合!于是把诗文过渡到游子思妇的主题。作者用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的典故入手,一连用了梳妆台、帘幕、捣衣砧、鸿雁、梦幻等等一系列熟悉的典故,努力描写思妇孤独长夜难眠的愁苦心境。这是“春江花月夜”歌行体诗传统的主题:离愁、闺怨。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中说:“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诞而然也。”“流落不遇”是封建社会才子志士的共同命运,故有“迁客骚人”之说。连位极人臣的范仲淹都会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感慨,张若虚自然也不能免俗。而借离愁闺怨发怀才不遇的牢骚正是“迁客骚人”常用的传统手法。这大概就是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吧!

再说《春江花月夜》乐曲吧。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我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自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从文学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很快波及音乐界,上海大同乐会成立于1920年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乐会的主旨是“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

界文化运动”。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他们是最早的试验者,《春江花月夜》就是他们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萧鼓》的琵琶文套大曲。公元1895年(清光绪21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他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萧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乐曲这样注释以后,便与白居易的《琵琶行》联系起来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的意境隐含其中,所以又有人称它作《浔阳夜月》《浔阳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以汪昱庭的传谱《浔阳夜月》为蓝本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并借用古乐府诗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改编以后乐曲有很多种版本,但大同小异,是同一乐曲衍生而来。

全曲十段,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衍展来阐述乐意。乐曲第一段为主题旋律的呈示,然后是该旋律的九次变奏,每一次变奏都将曲意向前推进,虽然是基于同一旋律,但毫无单调之感。同时,还采用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换头合尾”的手法(这在民间传统器乐曲中是很常见的),使长短不一、变奏方法各异的十个段落泾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优雅的曲调片段上。

第一段[江楼钟鼓]保持了传统琵琶独奏曲的风格,以琵琶模拟鼓声开场。但与同样用鼓声开场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或《霸王卸甲》绝然不同。那些都是战鼓,声声震心;这首乐曲中是江楼暮鼓,鼓声醇和而温馨。再用箫管和琵琶吟唱出主题旋律,这优美而流畅的旋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纯净的梦和月华的世界。

从第二段到第五段分别是[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按小标题给我们的提示,每一次变奏都有新的含义。[月上东山]中主题旋律上移四度,而后又继续向上衍展,形成舒展上升的动感;[风回曲水]的旋律又渐渐下旋,而后上升,若水流宛转绕芳;[花影层叠]则后半部分出现四个快疾繁节的乐句,与之前的恬静对比,大有风弄花影、花乱枝叠之姿;[水云深际] 音乐先在低音区回旋,再以颤音、泛音和大跳创造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飘逸空灵的意境。

音乐随着时间推移,但见日落月升,夜色逐渐朦胧。夕阳、落霞、明月,造物铺陈出奢华的色彩,映着滟潋波光倾泄东流。四段旋律就像长镜头,由远而近、由宏观而细节、由抽象而细腻,渐渐将旋律推向高潮。

第六段[渔舟唱晚]、第七段[洄澜拍岸]乐队各种音色齐响,声势浩大——但并不惊人——是泼墨重彩的点睛之笔。第六段[渔舟唱晚]在纯净的箫音中杂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

实。第七段[洄澜拍岸]则以生气勃勃的短句不断模进,如江水拍打沙岸掀起浪花。将单纯、质朴的喜悦,存在的喜悦,毫无顾忌的展现出来。

然后是第八段[棹鸣远濑]、第九段[欸乃归舟],画面又由近而远,由局部而全景,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乐队以零星的筝音,来勾画江水卷起的余波旋洑,舟远人声稀。

音乐进入尾声,尾声不长。弓弦乐器轻柔震音作背景,仿佛无处不在的月光,疏落的琵琶,写出几分落寞、几分惆怅,“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然后是一缕萧音袅袅,“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曲中的主题旋律在每一段用不同的方式陈述月色,由月起、高悬而终至西沉。月是诗的脉搏、是乐的精魄。在月光中,江水、沙岸、碧澄的天、天上的云、江心的沙洲、洲上的花林、飞霜、扁舟、高楼、巨岩,甚至水中的鱼、舟上的人都显得那样真纯。月光涤荡了万物,那银辉色的梦幻世界!是造物的任性吧,把所有的美都一股脑儿塞到一起,怎么能不让人醉不知时世呢?

这首乐曲有着优美柔婉、质朴清雅的旋律;安宁的情调和流畅而富于变化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让人如痴如醉。曲中各种乐器搭配得体,进退有序,互相搀扶牵引,再加上丝丝入扣的演奏,充分展现了丝竹音乐清秀优雅的特色,颇有江南乐韵妩媚的风格。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风姿多彩的各个画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乐曲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以景抒情,情寄于景。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乐曲极有层次,高潮突出,醉人心魂。让听者的心灵不由自主地跟着乐曲而飘荡起伏,而平和宁静。

在新文化运动那轰轰烈烈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春江花月夜》,是现代民族管弦乐合奏的第一部最有影响的作品,被称为现代民族管弦乐合奏的源头,虽然是由《夕阳萧鼓》改编,但却完全剔除了“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离愁别绪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落寞与失意,充分显示出处于社会大变革中之新文化运动的勃勃生气。

《春江花月夜》诗歌与乐曲都是绝世之作,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的标题或题材虽然相同,但又带有各自的时代印记,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诗歌与音乐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徐晴岚,高校教师,现居湖北黄石。本文编校:老猛

篇五:诗配画

《诗配画》教案

苏教版美术第十册第二十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画家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诗配画的意境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春江花月夜诗配画)

2、 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3、 为喜欢的诗词进行诗配画。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诗配画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2、 合理布局画面,适应诗词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张诗配画图片,老师准备一些诗配画相关图片欣赏资料(教师范画一幅及其他优秀诗配画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课:欣赏图片(2~3分钟)

(介绍画面内容,介绍画的作者及相关知识。)

二、 (欣赏完毕)教师提问:

1、 刚才欣赏的这些画与平时看到的一些画有什么不同

呢?

2、 画中的诗句和图片是否有什么联系?

3、 画面是如何表达诗的意境及情感的(从诗的角度出

发,感受诗所表达的情感,从何联系画面中的景物与诗的联系)?

(学生自由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三、 揭题,教授新知识

苏东坡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同学们读到一首好诗时,眼前所呈现的画面也就是你所感受到的诗的意境,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诗配画。

(出示课题“诗配画”。)

四、 讲授新课(配合课件):

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讲解创作诗配画的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在创作一幅诗配画之前,我们要先诵读这首诗,了解这首诗的简单背景,然后慢慢感受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根据你的感受创作一幅属于你的“诗画”。)

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时的社会,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安史之乱”暴发后,兵力大量外调,而此诗约作于作者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 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

注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为:愁郁,依依惜别,(对远行者的)关心、祝愿。

五、 鼓励创新,即兴“创作”

不同的人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诗意画出现,因为每个人对诗的理解不同,表现方法也有所差异。请同学们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要如何去将这种情感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课堂小结

本节课大家学习了用诗配画的方式来表现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对这种绘画形式的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喜

欢一首诗,生活中每一样事物都是想通的,每一处景色都会激起我们无穷的想象力,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画笔去表达你的心情,你喜欢的事物,用绚丽的色彩描绘一个美好的世界。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