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春天国画杨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29:50 小学作文
春天国画杨柳小学作文

篇一:国画柳树的画法

昌乐外国语学校学校课程备课

篇二:春天的柳树

春天的柳树

教学目标:

(一) 认知:春天的树绿了,树种类繁多,姿态万千

(二) 情感:感知 树木的自然美、艺术美,培养观察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 能力:培养观察生活发现自然美的能力,利用水墨材料、刮画纸去创作绘画的动手

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水墨材料的运用,柳树特征的表现;画面疏密变化

2、难点 水墨材料的控制及表现手法,柳树姿态的表现

工具材料:

1、

2、 宣纸,毛笔,水桶,国画颜色,毛毡,刮画纸,竹笔 老师范画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画画的是什么啊?”学生回答“柳树”合上画再提问“柳树长什么样子啊?”引导学生回答柳树的特点。

观察欣赏示范:拿出老师范画,总结柳树特点并做示范画,讲解材料如何应用,此过程可以和学生一起合作完成,加深印象。

画一画:

1、

2、 学生绘画分别指导,水墨材料如何应用。 最后用刮画纸,画一棵愿望树,发挥个体想象力。

说一说:学生作品总结,每位学生给家长老师或同学讲自己的作品,增加学生绘画的成就感,愿望树的讲解体现儿童绘画故事性的特点。

篇三:14年春国画班教案

白湖镇乡村学校少年宫2014年春国画班教案

1、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

一、 教学时间

第一周

二、教学目标

1、 培养正确的执笔姿势,“五指执笔法”。

2、 对坐姿的培养、学习悬腕的书写方法。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 教学准备:字帖、毛笔

四、 教学过程

1.学习正确的执笔姿势

师: 一(1)班的孩子,我听说学习特别努力,可上进了!看你们这精神气,我想:这肯定是真的了。所以,老师很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能把你的名字写在这张纸的白边上吗?让我们大家互相认识一下。

生:好。

师:谁愿意到前边来,大声读读你的名字,快,看谁先和老师成为朋友。 生:(陆续上来。)

师:你们长得这么漂亮,想不想把你的名字也写漂亮呀?那今天,我就教你们 一些把字写漂亮的小窍门,谁想学习呀!

生:我。

师:请你先抓住关键的地方,体会体会,同桌之间交流交流,一会儿,我们再 请你讲讲这些话,你又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进行自由讨论。

师:其实我走了好几桌,我都能听到同学们的发现,你们真了不起,会读书啊,谁来谈谈,想说哪就哪,两位同学想说了,三名、四名、五名!越来越多了!好!请你来说说!

生:要想把字写美观,“五指执笔法”是十分重要的。

师:给他掌声!谢谢!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

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生:正确的握笔方法是: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较拇指低些,手指尖应距笔尖约3厘米。笔杆与作业本保持六十度的倾斜,掌心虚圆, 指关节略弯曲。

师:记住我是怎么写的了吗?来试试。(师生重复书写时的要点) 生:好。

师:咱们写一个试试,来!(师一笔一笔板演,学生看后再书写,教师巡视) 谁写得最棒,到前面来。

三颗星标准:大小合适、方正、有运笔

2. 同桌互相纠正,示范。

师:要想把字写漂亮,还要有正确的坐姿。

你们边看边体会老师是如何写字的。

师:练二三寸大楷字无须站立,坐着写就行了;二则坐着省力又利于凝神聚气,注意力容易集中。

1. 手腕要悬空。

2. 头部稍低,肩平,双脚平放。

3. 左手的肘和手掌平放在桌上,要撑开,并与右手保持基本对称。

4.练习手腕运笔 手腕做圆周运动

5. 师:谁来做个示范?

给他掌声!谢谢!

生:(展示,评议,教师印奖章)

师:再感谢这名同学让我们明白了正确的坐姿。

生:好,给点掌声!(鼓掌)

师:下课!

教学反思:大部分同学的拿毛笔的方法已经掌握了,只是有少部分同学还是不会拿,坐姿方面同学们都能坐得端正,

2、 学国画

教学目的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2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 重点难点1,认识中国画特点。 2,“墨分五色”的认识。

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国画。

新授:

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介绍工具: 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 b)墨:有松烟、油烟。 c)纸:宣纸——生、熟。 d)砚:砚墨用的是石头。 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 2,方法:工笔、写意。

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

笔法:中锋,侧锋。

分辨: 浓淡墨。 中侧锋。 干湿画法。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三.小结:讲评。

3、认识藏锋和露锋

一、观察“三”,三个的起笔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的三条横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知道。第二条横比较短,第三条横比较长。

师:对!那么“三”的这三条横在起笔上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一和第二条横的起笔是尖的,第三条横的起笔是圆的。

师:是啊,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两种起笔方式。

二、揭示藏锋和露锋的概念。

师:你们知道怎么才能使你写出来的横的起笔是尖的吗?

生:我觉得毛笔的笔头是尖的,写出来的自然是尖的。

师:是啊,这样的笔锋我们把它叫做“露锋”,是笔锋外露的用笔,一般用于笔画的起笔处。用露锋写出来的笔画常是尖笔或是方笔,显得锋芒毕露,神采飞扬。

师:还有一种笔锋叫做“藏锋”,它的写法是让笔锋从笔画内部起笔,把笔锋藏起来。用藏锋写出来的

春天国画杨柳

笔画显得浑厚。就像“三”的第三横那样。

师:(拿出钢笔)你们看,钢笔的笔头是尖的,把笔尖露在外面起笔的叫做“露锋”,把笔锋从笔画内部起笔的叫做“藏锋”。

生:用钢笔练习一下,加深印象。

三、指导书写藏锋和露锋。

1、学生书空。

2、学生指名书空、集体书空、同桌互相书空,纠正错误。

师:总之,我们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欲下先上,欲右先左”。

四、指导认识米字格,并学会画米字格。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米字格,你知道它和田字格有什么不同吗? 生:米字格里有四条线,而田字格中只有两条线。

生:田字格中有横中线和竖中线,这两条线把田字格分为了四格,而米字格比田字格多了两条斜线,并且把米字格分为了八个部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说的也很完整。

师:让我们来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师:下面让我们来学着画一画米字格。

师:先在空格中打两条斜线,再过交点打横竖两条线。

(学生练习画米字格。)

五、学习在米字格里面描写“三”的轮廓。

师:你们知道在描写“三”的轮廓时要注意哪些吗?

生:我知道:四条边线要对齐。

生:我还知道对齐之后不能再移动。

师:你们真聪明,是啊,的确要注意这两点:四条边线要对齐,对齐之后不再移动。

师:下面就让我们试着描摹一下。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描好了的同学来说说自己写的怎么样?

生:我描的还可以,就是第三横有些斜了,还需要改改。

生:我觉得只要认真描,一定会描得很好。我描得就很好。

??

师: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同桌互相点评一下。

(学生互相点评)

师:看着同学们认真的样子,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描摹得很好,为写好这个字打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六、下课。

4、墨与彩的韵味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

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 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

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2.师生共讨:

(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使它不断发展。

(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

出示作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3)你知道这种韵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示范: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学生有了动手的欲望,急于想体验一下。教师因势利导。

3.学生实践:

教师布置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

4.作品评价:

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

(1)学生互评:

(2)师生互评:

5.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创作,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

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看看效果怎样?

5、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

一、教学时间

第三周

二、教学目标

了解文房四宝就是笔墨纸砚。

三、教学准备

笔、墨、纸、砚

四、执教班级

篇四: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

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江上”并非“江岸”)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也有借杨柳描写爱情悲剧,抒写感世伤怀之情的:“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敦煌曲子词》)以杨柳自比,直抒胸臆,其身遭遗弃的痛苦和怨愤,求爱不得的无奈和悲哀,怎不令人潸然泪下,感慨系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杨柳妩媚婀娜,摇曳多姿。它诞生于《诗经》这方沃土里,茁壮于陶渊明的草庐旁,繁荣于唐诗宋词的艺苑中,历来为诗人画家所钟爱,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千百年来它寄托了多少相思离愁,又承载了几多羁旅情怀。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杨柳代表着春风,象征着春天,它是春的使者。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杨柳春相续”你看,庭院绿意盎然,柳睁开了眼睛。春天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绿色世界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美丽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枝间尽情的欢唱,春天又是一个多么富有生机的世界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居然裁出了丝绦,可见春天是一个多么富有创造力的季节!诗人们就是这样把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融于对杨柳的描绘中。

“杨柳枝,芳菲节,可憎年年增离别”。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枝相赠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至唐代“折柳”这一风俗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霸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抒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离情别绪。杨柳啊,你留给多少亲朋挚友惜别的痛苦辛酸!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代叔伦《堤上柳》)青青的垂柳啊,你垂下的万条柔丝,编织了多少离情,又缝进了多少别绪,你使夫妻们肝肠寸断,又使多少情侣们爱意缠绵,泪水涟涟。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雍裕之《江边柳》)诗中的女主人公没有折柳送别。反而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通过柳丝的这一意象表现得何等真切,又何等凄婉。

“绊惹春风别有情,时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柳》)。这首诗的开篇惟妙惟肖的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针砭时弊,讽刺矛头直指皇帝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含蓄中露锋芒,愤世嫉俗之情可谓淋漓尽致!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这是柳永的一曲《少年游》。作者借霸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等一系列物象寄情,将羁愁与伤感的双重惆怅进行了强烈的渲染,字字跳荡着浪迹异乡、沦落不遇的愤慨;句句蕴涵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诅咒。高度的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游宦漂泊的文人的凄苦忧愤的心境。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折柳象征着离别,所以杨柳往往成为引发相思、触动离愁的媒介,寄托着相思怀人之情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该诗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的登上翠楼去欣赏春景,忽然间无情的杨柳闯入了她的眼帘,撩拨起她的相思,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激起她对丈夫的无比思恋。孤独、寂寞、悔恨之情便油然而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柳永《雨霖铃》中有名的诗句,它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相思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而又凄凉的画面。因为此时是他离开心爱的人儿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还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的恋人越来越远,他怎么能不思念万分呢?这惹人的杨柳啊,就如同他那绵绵的相思深深地扎根于他痛苦的心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中国人民如春风中的杨柳那么蓬勃,那么多姿,那么富有活力和生机,他们在社会主义春风的吹拂下,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婆娑舞弄。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无比伟大的创造力,毛泽东借春风中的杨柳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深深赞美之情。

出门顺风栽杨柳

清明前后,谷风习习,柳条依依,柳叶如眉,不禁想起温州鼓词艺人吟唱的“出门顺风栽杨柳,回家金杏满树红”的俚语。温州人素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习惯,每年清明前后,春和景明,便打点家生伙出门做生意,家人邻里预祝他顺风顺水在外地发达赚银,广进财源。像杨柳那样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立业,叶茂枝盛,待到秋后回家时,门前屋后金杏满枝硕果,红红似火。这虽是一句古老的吉祥讨彩的祝语,却应验当今数百万温州能人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至越洋过海在外国创业之身,像杨柳那样随土而安、异域生财。数不尽的温州村、温州城正是温州人出门顺风栽杨柳的写照,更是温州人的骄傲。

杨柳,不仅是温州人的吉祥物,也是中华民族借以咏吟胸臆、寄托心志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材,侧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篇五:王华国画赏析

诗意写胡同 笔墨绘大道

赏国画大师王华《北京胡同》有感

文/钧郎005 乍看王华先生的《北京胡同》,你就会被它那不同凡响的气韵所吸引:独特的构图或仰视或俯瞰别具一格,鲜明的色彩灰绿红简约中尽显绚丽多姿——洋洋洒洒60多幅作品似乎一下子展现了北京胡同的原貌。让胡同中走出的人感到无比亲切,仿佛回到了那曾几何时的家,也给没到过北京的朋友开启了一趟北京胡同四季游的旅程,宅门小巷一览无余,尽享帝都古城视觉盛宴。于是有人说,这是画家用画笔记录了时代变迁中那残存的文化遗产,客观地保存了对古老建筑最真实的记忆。此言不虚,可仅仅如此吗?我们先任选其中一幅作品来看。

试欣赏《绿色通道》一图:狭窄的通道直接大门入口,茂密的藤蔓洒下一缕清凉,鲜红的对联,斑驳的石阶,画家独具匠心的视角不由分说甚至有点霸道地把你拽到了画面之中,让人直觉得身临其境,眼前的一切是如此的真实。即便是没到过北京胡同的人此刻也能感受到这藤蔓覆盖下的绿荫通道。再细看,通道一边车辆摆放得井然有序,我们似乎还能看到张家小孩小心翼翼地停好自行车刚刚离去的身影,他尽量把车往里靠,深怕挡住了行人来往的去路,给大家开辟了这条人文的绿色通道。而小巷里的花盆,总是能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它开的是那样的娇艳而生机勃勃,微风一吹,花香扑鼻而来,这是李家阿姨刚刚又给浇过水的吗?石阶虽已斑驳,却是如此的干净,是王家大姐,还是赵大爷一清

早扫过的呢......好一个“绿色通道”,一语双关,把胡同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邻里互助,关爱和谐的情景刻画得淋漓精致活灵活现。让你看到的绝对不是一幅静物写生,而是一个生活的缩影,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画家本人对北京胡同的点滴深情......

是的,《北京胡同》是发散的。画家的笔触不是简单的写生,也不是如照片一样直白的记录记忆,它从生活中提炼出一种情感,一种意境,一种令你陶醉其中的思想境界。你总能在画面中看到画面上看不到的东西,从视觉作品上得到听觉的享受。而作为基点启发和引导你思维的,就是画家那手中那支神奇的画笔。纵览一幅幅作品,你能听到小朋友的欢声笑语,老大爷糖葫芦的叫卖声,大树下李大爷和王大叔为一盘棋争执不休;你也能隐约看到陈阿姨陪张姥姥在药房抓药刚离去,太爷爷提着鸟笼吹着口哨才回来,而斜对门刘家那帅小伙子挽着昨天娶的漂亮媳妇挨个儿与人打招呼乐不可支...

画家的情感是丰富而复杂的。残垣断壁,杂物枯藤,蜘蛛网般的电线交错中,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使人在这灰暗的画面中,强烈的感受到过年般的喜庆,新春的气息——《火红的日子》表达的是美好热烈和希望。《空中花园》画面绚烂鲜活,色彩艳丽,绿树成荫之中,墙头摆满了各式鲜花。它不如广场的鲜花辉煌整齐,也不是山谷幽兰的自生自灭、一任风雨的荒凉。是谁,用对生活的热情在这狭小的墙头之上撒播下爱的种子,培育呵护出这样艳丽的花朵呢?画家执笔只憨然淡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黄昏中,那顶着油纸伞丁香花一样的

姑娘,步履翩翩地在我眼前走过,北京的胡同是那样的悠长,胡同那头,我暗恋的姑娘呀,你怎么还没经过在我的窗前...如梦似幻,让人身在现代楼宇之中也能感受到这胡同里的美好。

社会的发展,高楼林立,人们从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击破头皮地钻进了这钢筋水泥的牢笼,邻里之间相见不相识,远亲不如近邻的昔日四合院的风俗早已经一去不复返。塑料盆景成为一支永不凋谢的鲜花,网络和电话代替了那一句亲切的呼唤——“二狗子,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啦”。张家的小孩不再到李家蹭饭,李家的钥匙也不再寄放到王家的老婆婆手上,王教授家的波丝猫再也不会到陈鞋匠家去偷吃桌上的鱼了......《豪门隐幽巷》里那豪华的宾利大奔,横刀夺爱般地把北京胡同从平民百姓的怀抱中软磨硬拽了过来,胡同四合院再难是老百姓可以走街串门的大家园了。而晴天一声霹雳响,那墙壁上《壁书大展》里那带着大大圆圈的刺眼的“拆”字,告诉我们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再不能在坐在这院子里数星星看月亮,我再不能在这大树下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而他也再不能每天徜徉在这九曲十八弯的胡同小巷中追逐那一丝狭窄的阳光与火红的希望了......细雨迷离,幽静萧索,残院凄凉,这不就是画家用手中的如椽巨笔,正在给我们指挥着这支北京胡同庞大而又辉煌的乐团,演奏着那世事生灭更替的交响曲吗?你听,那杨柳依依如提琴悠扬,雨雪霏霏若横笛婉转,古墙斑驳像大贝浅吟低唱,老藤枯蔓似竖琴窃窃私语,而那春联、窗花又好比小号欢快而又热烈。各声

部穿插融合,自然和谐,让我们不由得为之感染和动容,人在画中走,心随笔墨游,大师抒天籁,写尽乐与愁。

王华先生的胡同是诗意的,它是静物,又不是静物,它是无生命的,却又是有生命的。它能让你浮躁的心顷刻间变得平静而安详。画家用笔墨颜料辟开了这个喧嚣尘世中的一片心灵净土,让那斑驳的墙壁和宅门古树跳跃出欢声笑语与各色人物,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甚至是百年沧桑与世间坎坷。他用平面的一张素纸所画展现出的却是三维立体,甚或是跨越时空的一段历史。他用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藤,冬天的雪讲述着你亲身经历或可以开放思维想见的一切可想见的故事。他的笔墨像一位安详而睿智的长者,牵着你的手,带着你去发现美,创造美,却又从来不去限制和堵塞你的心智才情。

王华先生的胡同是哲学的,它彰显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崇尚的是宇宙和谐的千古命题,表达的是对自然、对社会、对人伦的无疆大爱。他惋惜的是人们对生态的破坏,感叹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下历史文化遗产的流失,甚至是社会的冷漠,人心的隔阂,乃至于道德的沦丧。而他呼唤的则是对人间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自然和谐社会的无限憧憬,对世外桃源般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

王华先生的胡同写实而又写意,现实而又浪漫,唯物而又唯心。他用心灵的挚爱给北京胡同这一事物,轻轻地披上了一件人文的外衣,让你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飞翔。让你身处喧嚣、繁杂之中内心深处能

涓涓涌出一股清澈的山泉。站在这样一幅幅作品面前,你倏地就忘却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商界的尔虞我诈,世俗的爱恨情仇。

确实,它像一剂良药,治愈了你心中的不安和狂躁;它像一柄拂尘,拭去了你心中的尘垢和阴霾。我们就这样循着画面的笔墨线条,在不自觉中,沐浴了观音的圣水,走到了那个宁静而又和谐的王国。心灵得到洗礼,情怀因而舒畅,思想为之升华 —— 此刻,你还觉得这是仅仅的一幅幅记录北京胡同的水墨画卷吗?

言不尽意,在这样的作品面前,只觉得用语言去追逐艺术家的情怀是肤浅和无知的。我想,这也许正是优秀艺术作品能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吧。

画中的美,以及画家对生活哲学的诗意思考,有待于你我慢慢去发现品读感受,反复地去理解体悟和玩味。

赏画有感,撰文以记。

钧郎005 执笔 2012 (王华老师梦花斋博客友情链接)

http://blog.sina.com.cn/u/1334810250

(钧郎005博客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80c96e0101121v.html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