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无人让座老人让座新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14:55 体裁作文
无人让座老人让座新闻体裁作文

篇一:关于给不给老人让座

关于给不给老人让座

相信大家都曾经给老人让过座,但是最近让座的人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认为老人对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价值了,所以心安理得地坐在老幼病残孕专座上。而有些老人也着实可气,竟无理到主动要求年轻人让座,实在是无理,甚至本人有一回亲身经历了一会,又一次我乘坐337路公交车,在车上遇到一个“老者”,那位老人从汽车的前门上来,我坐在后排,打算等他走过来再让座,一来我还可以再做一回,二来可以防止别人做上去的尴尬境地。可是当老人走到车厢的一半的时候,就有人让座了,老人没坐,我恍然大悟:他马上就下啦!于是我继续欣赏窗外的风景,可是我越来越感觉不对劲,为什么那个老爷爷过了好几站都不下车呢?是不是刚才谦虚了一下啊?对!赶紧给他让个座吧!于是我站起来,给老人让了座,在我与老人擦肩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的眼神里充满了不屑、愤怒和理所应当。仿佛让座是必须干的似的。我不禁想起了最近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一个老人上车后无人让座,好不容易有人让了一个。老人坐上去以后心安理得,毫无感谢之意

公交让座最初并不是一个社会问题,现在却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老人在年轻时候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在很多方面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照顾,公交上主动让座于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年轻人正处在社会急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生活工作压力往往难以言状,上下班途中在公交上一路就座也合情合理。重点在于一些年轻人心中早已忘却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据理不给老年人让座,一些老年人也倚老卖老,极少考虑到年轻人的生活工作压力处境,非要“强迫”年轻人让座。这样一来,各为己方考虑,而完全无视对方的处境,于是公交车上就发生了一幕幕类似于该新闻中“老人因小伙不让座而怒斥、两者争锋互骂”的场景。

篇二:老人乘公交无人让座拦车2小时:谁也别想走

今日在红旗大街上上演了这样的一幕:一老人还有一妇女挡在公交车前面,嘴里“振振有词”,就是不让正在离站准备出发的61路公交车上路行驶。还是那个老话题:让与不让,公交车上的让座战争何时休?!

9月21日,网友“W—恋战”在百度贴吧“保定吧”发表帖子,曝出自己在红旗大街巧遇的一场因公交让座引发的纠纷事件。据“W—恋战”称,图中的妇女和老人因上车后几名年轻大学生没有给自己让座而感到气愤,而对此无动于衷的公交司机更是激怒了两人,便随即下车挡在车前,表示“就这么耗着,今天谁也别想走”。

此帖发出后,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围观,人们吐槽事件本身的同时,对各方角色又有着不同的看法。

年轻学生,你该让座

网友“森不可测”:年轻大学生应该让座,反正我看到老人孩子、抱小孩的,一般都会主动让的。没遇见过特殊情况,保定就这么大的地方,站一会儿又能怎样?希望大家传递正能量,多帮助别人。

网友“时间自在”:虽然社会变化快,但对于尊敬老人这样的传统美德,还是应该传承下去。

倚老卖老,要不得

网友“晓宁”:有点“为老不尊”的赶脚,这么闹事,堵车不说,还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秩序。这样的,就不该给他让!

网友“墨染倾城”:在日本,给老人让座别人还不一定会坐呢,觉得你是嫌他老,还会不高兴。可在中国,呵呵!这大概就是所谓国情不同??

据网友“W—恋战”称,当天的纠纷事件前后持续将近两个小时,让本就是高峰拥堵时段的红旗大街变得更堵、更乱,直到有围观群众报警,经调解,事件趋于平和,人群才逐渐散去。

篇三: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争议背后 老吾老也要幼吾幼

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争议背后 老吾老也要幼吾幼

河南郑州一年轻女孩因未给一名60岁左右的老人让座,被对方拽住头发暴打的消息被媒体披露后,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很多市民和网友在受访时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还要爱“幼”,这个社会才能更和谐。

根据这段网友上传的视频显示,公交车上,一名约60岁的男子拽住一名年轻女孩,将其拖至下客门口,拳脚相加后,并试图拽住女孩将其拖下车。几名乘客将二人分开后,老人跳下车离开,女孩站在下客门带着哭腔说:“你太过分了,你站在旁边,我根本就没看到你,说一句不就妥了,你还这样!”车上不少乘客也纷纷批评老人的行为:“这老人也太过分了!”

事情所发生的公交车是89路公交,隶属郑州公交三公司。事发后,郑州公交三公司宣传科杨先生对此事也给予了证实。杨先生说,此事发生在3月10日上午11时左右,老人上车后走到这名女孩旁边站着,司机就在车内播放了“为老人让座”的提示音,几站过后依然无人让座。老人便对这名女孩说:“我这么大年纪,你就不能给我让个位?”女孩回答:“我没看见啊。”两人随即发生口角,老人在快下车时将女孩打了一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年轻人懂得尊重善待老年人,老年人明白体谅爱护年轻人,这个社会才会更和谐更美好。”此事在13日被媒体披露后,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有3000多条网友留言,“尊老还要爱‘幼’”一时间成了网友们的共识。

网友“满天繁星”叹道:“有时候年轻人不让座并不代表他们不道德,他们可能有自己的不方便!大家都知道给老弱病残让座,比如有的年轻乘客自己也是是病人,但是并不直接有外在的表现。难道生病的年轻人要拿着诊断证明才能心安理得的坐在位子上吗?”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美德,不过年轻人也有不舒服的时候,这时,没让座的人应该坦白地告诉对方,并不是不想让,而是现在自己更需要这个座位,相信会得到对方的理解的。”郑州市民杨稳直言,年轻的女孩也有累的时候,每次她到生理期的时候都很怕坐公交时没有座位,上班一天再站一个小时到家后,全身瘫痪的感觉都有了。

32岁的李想刚刚怀孕两个月,如今一边吃保胎药一边还要挤公交上班的她更有一肚子的苦水:“其实怀孕初期更危险更怕劳累,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公交上能有个座位。但有苦更加说不出的是,刚有个座位身边又站了位老年人,不让座吧,别人又看不出你是孕妇,让座吧,自己又更需要这个座位。”

在公交车上,“不让座事件”各地也均有曝光:曾经在杭州一公交车上,一名未让座的年轻男子就被另一男子扇了5个耳光,据说这位年轻人自己腿脚不便;兰州一辆127路公交车上,一名小伙因为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且不肯给一位老年人让座,被另两名男子施以拳脚。

这些事例虽是少数,却反映了公民素质问题,值得肯定的是,很多人还是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2010年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公布的创建文明城市的自测结果就显示:郑州市得分最高的是公交车,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蔚然成风,郑州公交车让座率在全国领先。

无独有偶,一名八旬老太在12日乘坐开往郑州的一列火车上就引发了“连环让铺”的“壮举”。这位老太太因买的是站票,在车厢内险些被“挤晕”,俩河南小伙见状赶紧让出卧铺,而两名乘务员又将自己的员工休息床铺让给俩河南小伙。成都至郑州行程1600多公里,需24个小时车程,“连环让铺”这一幕感动了不少人。

不过,很多市民也认为,主动让座是可嘉,但是不让座也不应该挨打。打人的老年人应该感到自责。

专家认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者让座已成共识,这彰显了人性的内在美。然而,让座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它并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而加以约束,因此,让不让座只能反映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优与劣,人们只能在道德层面对不让座者进行谴责,但不让座者在法律上并没有过错。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个人都素质高尚、道德自觉,有个别思想素质有待提高的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主动让座的意识。对于这类人,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引导,行为来示范,而不是“一棒子将其打死”,对其言语侮辱,拳脚相加。

一辆公交车就是一个小社会,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非常需要座位,青壮年给他们让座是一种美德,接受善意的人应该对让座的人表示感谢。不过,没有让座的人并不一定都是道德低下的人,也许他们有病在身,抑或他们事出有因,如前段时间在长春就发生一起年轻男子乘公交未给中年妇女让座遭掌掴的事件,事后发现该男子身有残疾,对于这些特殊的不让座者,我们有什么理由横加责怪、痛下毒手?殊不知,以野蛮和粗暴对待不让座者,不是在倡导文明,而是在文明的“脸上”抹黑。

只有主动挺起“文明脊梁”的人,才有要求别人让座的资格。一部分人并没有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来看待好心人的“让座”,而是将其看作是种理所当然的行为,一旦遇到不让座者就生出法律也不容的暴戾气焰,这种全然不顾“文明”二字,肆意侵犯他人的人,不配别人让座,他们不是文明的捍卫者,而是践踏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年轻人懂得尊重善待老年人,老年人体谅爱护年轻人,这个社会就会更和谐更美好。我们应该给予让座者以鲜花和掌声,而不可以给不让座者以侮辱和殴打。我们对不让座者投以不屑目光的同时,更应该谴责那些置法律和他人尊严于不顾的人。

也许,这样的让座纠纷,快要让人审丑疲劳。但公交车上的老幼相残,还是让人痛心。这种弱者对弱者的倾轧和欺辱,让人很容易想到一个词――弱者互害。

这场丑剧中,两位都是弱者。一位是年轻的女孩,她手无缚鸡之力,即使在一个老人面前,也没有保护自己的基本能力;一位是60岁左右的老者,他本身也没有多少气力,只是在一个更弱的女孩面前,才暂时逞强。都是弱者,本该相互关心和理解。

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不是惺惺相惜,而是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了被剥夺的心态和恃强凌弱的惯性。那个女孩,当老人站在她身边时,她觉得这是与己无关的事情,老人的抱怨

更是让她充满委屈,也许女孩觉得,在老人面前她是强者。而当老人施暴时,所扮演着的是暴戾的强者角色,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他觉得用拳头才可以找回尊严。

为何人与人之间会充满相对剥夺感,为何人们在面对矛盾的时候会习惯恃强凌弱?一个原因是,人们在现实中经常受到别人的挤压,这种挤压通常是来自比自己更强者,比如有权有势的人。当一个人在现实中受到了挤压,但又没有办法去纠正这种行为,保护自己时,释放被挤压感的途径,只有针对更弱的人。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弱者相残的悲哀呢?问问堂专家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规则去救济每个人的权利,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持权利的完整和为人的尊严。否则,类似的状况难免重现。

篇四:(2014秋第30期)作文训练:“让座”话题

高二试验班专用 高二上期第30期 2014、12、6 编 审 邱 军

作文评析: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训练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一年半来,在綦江公交车上,给一位80多岁的老人让过座位的人,都会收到老人回赠的一个红包。红包里除了2元崭新的纸币,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印有感谢的话语:“你高风格让座和帮助,感谢您!綦江代正兴。”本月1日,一名让座者在网上发帖公开了此事,贴出了老人送出的红包和卡片,引起了人们的热议。(9月5日《重庆晨报》)

日前,在郑州发生的两件与公交车上“让座“相关的事情,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其中,3月13日,在郑州某公交车上,一年轻女孩因未给一名60岁左右老人让座,被其拽住头发暴打,后被其他乘客分开。3月15日至19日,一群老年人则走上郑州街头,举牌发出“给年轻人让座”的倡议。(3月21日 中新网)

针对上述报道的现象,请你发表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此两则材料现实意义强,均涉及公交车为老人让座,实为三则材料,侧重其影响,均为道德考量,联系社会现实评论。

第一则材料中老人为让座年轻人送红包表感谢,一方面体现其知恩感恩,表现出热心肠,另一方面也引人深思,反衬现实社会传统道德的缺失。

第二则材料中老人暴打女孩,实属为老不尊,戾气横行。而郑州老人走上街头,提倡为年轻人让座,一样颇具讽刺性,反映出现实中为老人让座之稀罕,更能激起对当前金钱观价值观的考量。

该不该为老人让座,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一个和谐的社会,公民道德水平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尊老爱幼永远是值得大力弘扬的传统美德。而这种以暴力裹挟强制性的让座恰是社会戾气的表现,极不文明。

进一步探究,此举的社会根源在哪里?社会道德的滑坡(小悦悦惨死,南京彭宇案,倒地老人扶不扶,旅游区刻字留念,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网络人肉搜索,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不法奸商制售地沟油等),为其根本。文章要能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反映实质。

【佳作展台】

公交车上的道德

高二(10班 高升

近日,因公交车上的让座问题而引发的纠纷时常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人们不由得发出疑问:公交车上的道德究竟怎么了?

在郑州某公交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年轻女孩因未给一名60岁的老人让座而被其拽住头发暴打。此事一经报道,便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议:到底是谁做的不对呢?女孩没有给老人让座固然不

对,可老人也不应该对女孩拳打脚踢。由此可见,此事虽小,却是一滴水里见世界。折射出潜藏在人们心中的一场道德危机。

众人皆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论语》中更是有许多强调道德的至理名言。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心中的道德却是日渐式微。究其原因,正是现代社会的功利教育给人们的传统道德观与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就像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则公益广告一样,以为老大爷颤颤巍巍地登上了一辆公交车,满座年轻人却无一人愿为老大爷让座,每个人心中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凭什么让自己让座,自己不让总会有别人让的??于是老大爷只能摇摇晃晃地站在公交车内。让人们不禁感叹,让一下座为什么如此困难?孰不知古语有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下座,虽然给自己一份劳累,可是却能换来别人的一份舒适与感激的话语。人生在世,总要学会为别人,而为他人付出的前提便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诗人雪莱曾说过,当道德渐渐死去,人心不过是活着的墓穴。总有一份力量让我们的目光变得柔软,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温暖,这一份力量叫做道德。雷锋同志一生的所作所为便是对道德的最好诠释,他并未很伟大的事,但却做了很多不平凡的小事,让世人知道了风险的真正含义。道德并不一定要惊天动地,涓涓溪流亦是一种力量,道德可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体现出来,譬如为老弱病残让座,事情虽小,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亦能温暖一个世界。

今天你“让”了吗?

礼仪之邦?鄙夷之邦?

高二(10班 潘浩鹏

说道中国文化,人选一个凡受过期教化的人来说,回答绝对是如出一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泱泱大国”??充满自信的回答中也洋溢着自豪,的确,在古代,中国绝对是个礼仪之邦,对外自命天朝,可见其享誉。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是这样做的吗?在外人眼里,我们的形象还值多少分呢?祖国会以我们这样的花朵为骄傲么?

“礼仪之邦”秒变“鄙夷之邦”,令人大跌眼镜。公交车上,因为让座一由导致口角,最终引发公车打架事件。六十多岁的老人与年轻女孩扭打在一起,这是一个老人该有的风范吗?年轻女孩出口脏言,这是一个现代人该有的节操吗?看完这些,顿时让人感到汗颜,自己曾引以为傲的”礼仪之邦“去哪了?我们可亲可敬的老人和文明有礼的国人去哪了?

这哪还是个礼仪之邦啊,无非就是吃着“名誉簿”的鄙夷之邦。在外国,可以见到用中文写下的“不要践踏草坪”,“不要随地吐痰”等标语,你还能高傲的起来吗?

找回礼仪之邦的风范,扶起眼镜。古有孔融让梨,黄香温席,今有众多“XX哥”、“最美XX”。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称谓也随处可闻,随处可见。难道他们就是伟人吗?不是。他们不也做出了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事情吗?我们也可以跻身这样的行列,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为荣,抬起头,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人以礼仪之邦自称,自然是心中充溢着热血。可当类似于青丝白发扭打在一起,摔倒老人无人扶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也不能只是感到无奈,要直视病根,采取相应措施。纵然别人没有做好,自己也要做好,去感染周围的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在于此了。否则当礼仪之邦秒变鄙夷之邦是,我们也不会有多大的感觉落差。

任何人都向往五柳先生眼前的桃花源,唐朝盛世的路不拾遗,究其原因在于道德素质高,转看现在,官员醉驾爆粗口,土豪违规肆无忌惮的现象层出不穷。地位、文化再高,没有品行的人充其量也只是个“假绅士”。

接受挑战的时刻到了,礼仪之邦?还是鄙夷之邦?你准备好了吗?

热“让座”,冷思考

高二(10)班 李金忞

近年来,“年轻人该不该让座”又掀起社会舆论大波。报纸上频出年轻人不让座遭暴打之类的新闻,“让座与不让座”的针锋评论也不绝如缕。就像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社会问题一样,让座风波不单单反映现代人的心理,更是对中华美德的一种冲击。什么是中华美德,他就一定得是年轻的孝敬老人,事无巨细的听从老人,而老人们只是这些行为的受益者吗?热让座冷思考就此展开。

首先,年轻人不让座的行为应该批评。中华美德自古传承下来,有一个部分是尊老爱幼,当我们看见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公交车上时,怎能不让座?我们年轻的一代应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将美德传承下来,而尊重老人是我们该做的,让座冲这个角度上来讲也理所应当。但是,报纸上出现“女孩不让座遭老人暴打”的新闻又该如何解释?

且不说女孩在言语方面上的不当,老人暴打女孩的行为也大失妥当。从这件事来说,老人给我的慈祥和蔼的形象有所动摇。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也应是我们必备的品质之一,而这位老人所反映出的,却是现代都市居民急躁,冲动的心理。尊重与理解是相互的,更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要求年轻人做到尊老爱幼,尊重他人时,是否以身作则,将尊重与理解的接力棒交给他们,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再说郑州老人走上街头发出“给年轻人让座”的倡议一事。这些老人的行为虽不是惊天动地,但他传播给我们的是一种微力量,一种正能量。并不是仅仅停留于给年轻人让座这一事,而是呼吁社会百姓能够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多为对方想想,这样才能让某些不良的行为得到抑制。

多一些理解,也许他人并非是故意做出让你不愉快的事;多一些宽容,也许他人只是不小心做错了什么;多一些尊重,也许你不会再那么冲动。这就是热“让座”让我们拥有的冷思考。愿天下人都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与(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无人让座老人让座新闻)尊重的心态,世间才会少一些不愉快!

你让,理让,礼让

高二(9)班 林凯

今日,某高校一大二学生在公交车上为一位老人当“人肉靠垫”的图片在网络上热传。有消息称,这名男孩在老人上车后主动让座给他,半路上老人睡着倒在男孩身上,男孩并未离开,而是主动靠近给老人当“人肉靠垫”,直到老人醒来??

男孩的事迹流传开来,至今许多人为之点赞。他让出了实实在在的“理让之座”,尽管他一路站着,还当起了“靠垫”。但他收获的是无形的“礼让之座”。

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然而近些年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符号。

“中国式过马路”曾一度引起热议。“只要凑足一拨人,不管红灯绿灯直接横行马路。”这一事件集中反映了民众素质低下,“礼让”的匮乏已从人与人之间上升到人没给车“让路”这一层面,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古有孔融让梨之佳话,而今我们却吝于给车“让路”。岂不是笑话?

綦江公交车上的那位老人,在得到他人让座后,回赠给让座人的红包及卡片上的话,带给让座人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这一举动有利于“让座”这一美德充分在社会涌流。另一方面,郑州公交车的那位老人,用暴力这一不合法手段去维护正当权益,不正是不理智的体现吗?年轻人不让座固然有错,但更需要的是理其让,然后才能获得别人的礼让。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里有这样一个场景:公交车上人们蜂拥相聚,大家都互相抱怨太拥挤,一位老人就站了出来说了一句令在场人无语以对的话:“心放宽,就不挤了。”

的确,礼让源于我们将自己的心放宽,让座本就一件小事,但它却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众多“不礼让”的小事汇聚起来也便成为了不文明的代名词。如果我们不反思自我,那么这些“文明颠倒”的现象势必威胁社会文明阶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让座,让出的是有形的“理让之座”,得到的是无形的“礼让之座”。而这一无形之座必将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宝座。

留一份美德在身边

高二(10)班 胡澳

中国素来就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漫漫《诗经》传唱了“投桃报李”的高尚品质;朗朗《三字经》讲述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美好德操。反观今日社社会,老人倒地无人扶,公交车上遇见老弱病残不让座的现象屡屡发生,成为大众议论的焦点,也确实值得我们反思更正。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父母便对我们进行礼仪教育,乐于助人的的品质也都牢记在心。那么,公交车上不让座的行为又因何而起呢?

其主要原因在于公民的道德意识不高。即使各种美德都为我们熟知,但不付诸行动就只是纸上谈兵,而道德意识指引着行动的方向,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所迫切需要的基本思想。提高道德意识是我们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设文明、民主、法制、和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础。

其次,责任意识浅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今时代的安逸生活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物质上的享受,更影响了我们的社会风气。那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渐渐动摇了我们的社会责任心,形成恶性循环,使日益浅薄的责任意识引起了公交车上不为老弱病残让座、不扶起倒地老人等一系列行为。

对于不让座而引起的殴打事件,则反映出的是另一方面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竟是因为几句口角之争。首先是应让座而未让座之人的原因,本来不让座就罢了,反而说出诸如“我就不让座怎么了”一类话语,这就体现出了个人素质、教养的问题,而此类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教育来提高个人修养。然后是施暴者的原因,则显示出的是宽容的问题。俗话说:“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

空。”只要人人都学会宽容,那么世间就会少了许多纠纷,就会增添许许多多的爱,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无论是高尚的道德,还是强烈的责任心,不论是崇高的个人修养,抑或是海纳百川的宽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任一种美德都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快乐。

留一份美德在身边,留一份快乐到永远!

让座这件小事

高二(10)班 胡琪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有哲人曾说过,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世界。的确如此,让座这件小事不仅仅只是一件小事。

让一次座,收获一份快乐,的确合算。但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动作却能表现出个人的道德素质,能传播社会正能量。这件小事表现出的另有大道理。

然而,让座也仅仅是件小事。在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的乐谱上,它也只是一个小小的音符,不突出、不显眼,就是那么平凡。公共场合的谦让现象非常普遍,对于让座,许多有素质的公民早已习以为常。这件小事就像一颗糖,甜甜的,让受助者绽放笑容。

曾几何时,让座又不只是件小事。关于“让座”的话题已经成为热点。我们似乎已经习惯的让座最近“状况百出”:有人看见老弱病残不让座;有人因未被让座而使用暴力;有人认为自己被让座是理所当然的而不存一丝感激之情??这种现象无不让我们心寒:让座不仅仅是件小事啊!

这件小事变得不再“小”了。为何会如此?责任应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些让人寒心的“让座”事件起因大概都相同,那就是有人没有为老弱病残让座。小学语文课本就已经提到“要助人为乐”而有些人连最基本的个人素质都抛下了,自私冷漠地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其次,部分老人道德素质较差,如果别人不为他让座,他就会大声辱骂甚至拳脚相加。这些都是让“让座”这件小事变“大”的原因。

让座这件小事真的那么难吗?不过是一个起身,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罢了。如果有一天让座只能靠发红包来维持,那么我们的社会公德何在?我想,这样的社会是可怕的。同时,受助者也应懂得感恩,不可以一味地索求别人的帮助,毕竟,那只是个座位,只是几十分钟的平稳。

让座本来就是一件小事,关键要看我们如何践行它,有没有把它变成习惯。一件小事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与修养,而让座则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让座这件小事,你做好了吗?

当礼让蔚然成风

高二(9)班 张昌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但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要让他们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出行,则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公共交通工具因其廉价,覆盖面广而深受老年人的青睐。在公交车上,为年迈的老人让个座,本是一件普通的事,但近来发生的一系列“暴力让座”的事件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老人让个座,怎么就这么难呢?

对于不让座的原因,可能不能仅仅用“道德素质低下”来简单地说明。北京市一位记者在下班高峰期进入地铁进行调查,其中有一件事引起他的注意。一味老人徘徊在扶手之间,而他身边的年轻人竟熟视无睹。事后当记者问到时,这位年轻人说:“工作了一天太累了,于是就在座位上睡着了,没有看到老人。”

我们对于这位年轻人不能多加责怪,谁不想在工作一天之后能休息一下呢?电影《搜索》也为我们展现了类似的一幕:电影的女主人公在乘坐公交时没有给一位站在她身旁的老人让座,甚至说出“要坐,就坐在我腿上”的轻蔑话语,这显然是不对的。但在此之前,她刚刚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所以才情绪失控,说出这样一番话。

但对于不让座的人,就应该大打出手吗?公交车上没有规定说“一定要为老人让座”。因此有人借此说,我没有让座,又不违反法律,有什么错呢?要知道,法律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以社会公德与传统约束自己。如果一个人做事都要触碰到“法律”这根线,那么这个社会早已是矛盾重重了!

“我站在你左侧,却像隔着银河。”人与人之间愈来愈远的距离,是这些问题的根源。倘若我们多一些礼让与关怀,少一份冷淡与无视,怎么不会让一切纠纷的萌芽失去生长的土壤?

老人年轻时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尽力,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于祖国建设的洪流之中,而现在,年轻一代的我们更应多一份责任与担当,对老人多一份礼让与尊重。

让礼让蔚然成风,不会再有老人们举着“给年轻人让座”的牌子这令人痛心的一幕发生。 当礼让蔚然成风,公交车上的针锋相对,将变成谦虚礼让的美好图景!

篇五:学生究竟该不该让座

学生究竟该不该让座

名校学生居然不让座,漠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旁的事件,此事被放到了网上,再一次刺激到了大众的神经,于是纷纷拿起道德大棒猛打,于是上纲上线,将“抛弃传统、漠视美德、极端自私····”的帽子扣在这群90后、00后的头上。这种横加指责在天朝司空见惯,就是有人喜欢充当道德楷模,奋不顾身地抢占道德沙发,恨不得随时谴责别人……其实,我倒是觉得在这点上他们正在对道德践踏。

百度一下: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67亿。中国跑进入老年化社会的一个有力佐证就是在公交车见到老人或给老人让座的几率陡增,有关让座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有老人因为姑娘不让座就坐上她大腿;有老人因为小伙子没让座就拍摄照片扬言要传到网上;有某高校学生看着老教授站在公交车上几十分钟不让座……“让座”已经超越道德层面演变成纷扰不断的社会问题,其中夹杂着有关道德与缺德;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争论。学生没有给老人让座的义务,国家也没有关于让座法律法规,让座是一种美德,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你让座是你品德高尚,但不让座也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旁人无权干涉剥夺。

本人在没有买车之前几年基本尝到了关于让座的酸甜苦辣,也经历了从开始的积极、主动、热情的让座到后来的“能不让就不让”的尴尬脱变,原因除了自己本身没有很强的道德优越感外,还有就是我们可爱可敬的老年人“倚老卖老”的现象让我几近愤怒。

上学的时候经常坐一趟210路公交车,这趟车是我让座梦魇的开始,这趟车上老人出奇的多,每次坐车十有八九都会遇到让座的情况,我的记录是从上车到下车共让座5次,几乎崩溃!说实话有时候真的很累,这点上对于上述事件中中学生发出“我们也很累”的辩解很感同身受。那些“坐的说话不腰疼”的人就别装伪善了。

一开始我毫不犹豫的让座,可慢慢我发现,让座成了我应该的,很多老人坐下后都不正眼看我,连声“谢谢”都没有,坐下去就好像是理所应当,更让人郁闷的是他们下车后都不示意我坐回去,站起来就走了,座位又让别人坐了,时常窝火。

很多人说老人更容易摔倒,自我保护能力差云云,可仅就我看到的情况是那些老年人的力气和冲撞能力丝毫不比年轻人差,我总是能看到有些老人在公交车上横冲直撞,毫不顾忌旁人感受。五。一那天,在水进沟通站,一对母女和一对年轻夫妇,车门一开人们就往车里冲,上年纪的母亲拉着自己的女儿横冲直撞,奋勇向前,年轻妇人先坐下了,可那老人一屁股就坐到了年轻妇人的腿上,并不断的推挤年轻夫人,于是两人争论起来,没说两句老年人就开口大骂,并不断推搡年轻妇人,终于上演全武行,过程中老年人一点不吃亏,打的年轻妇人节节败退,众人不得不将两人拉开,最终以老人女儿的一句话“她是老人,你也好意思和老人争座位”结束。这是我亲眼所见。“他是老年人”成了类似事情的盾牌,无论谁对谁错,有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

必须承认,老年人为这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理应得到更多的爱戴和尊重,可这不能成为“倚老卖老”的缘由,一句话说的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上述事件学生的行为确实不对,可我们更应该考虑事件背后的诱因。

这个事例正是中国教育最合适的反讽图,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减负,到头来学生们的书包却越来越重,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养了考试的草,荒了道德的田。“我们也很累”着实能反映一些问题。

一方面,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增加,传统美德应得到大力弘扬,让座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学生或上班族越来越辛苦,压力同样不小,怎样处理“坐位问题”已然不是道德调控范畴,这考验政府的调节能力,养老敬老不仅是年轻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其实不防开设老人专车,如果能利用好每年公款吃喝的3700多亿元,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但是也应该考虑老人们的感受,是否会加重他们孤独悲凉感?是否会有被社会排挤的心态,这些看不见的问题可能对老人们的影响更大,毕竟现在很多老人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仍

然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争取发挥余热。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一次坐公交车,一位乘客下车后留下一个空座位,我和另一名身躯佝偻,满脸皱纹,衣衫褴褛的老农民工面对这个坐位相互推让,在我的坚持下,他勉强的坐了下去,他朝着我微笑,对我说:“干了一天的活,这是今天第一次坐下。”听了他的话,我眼泪夺眶,恨不得抱住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谁都有老去的那一天,现实的情况是否会在我们的身上重演?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让座不难,关键是如何达到一种心里的微妙平衡,老人的一个微笑,一句谢谢足矣。

突然想起了端午节前网上流传一段视频和图片,说的是武汉市汉阳区有一个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接到居民投诉,说小区门口广场上的集体舞噪声扰民(主要是高考临近,有考生家长希望不要影响孩子学习),便出面要求舞群暂歇或者另外选址,却遭到对方的拒绝,无奈之下只好在广场上拉起了百余米长的铁丝网;但仅仅过了两天,舞迷们就剪断并挪走了铁丝网,再次“占领”了广场。

“广场舞”迷们为什么这么强悍?

这些人年纪在50岁以上,虽然生活在城镇里,她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整个中国仍是农业社会,或者说有强烈的农业社会生活气息。

农业时代、乡村社会,“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联络基本靠吼”,粗声大嗓门那是很自然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求爱的“山歌”(包括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酸曲”,青海的“花儿”等等民歌),无不是扯着嗓子喊,以高亢、辽阔为能为美。不就是因为非如此不能传达吗? 到了“文革”年代,到处是高音喇叭,家家有广播,动不动就有大分贝的乐声歌声响起,或有“最新指示”或通知要反复播送,管你是睡着了还是生病了要静养?

根本就不考虑他人的情境、需要和感受,在乡土社会本来就不重视个人的权利,而对个人私生活进行窥伺乃至进行道德与礼教干预,则被认为是正常的;从政治管理角度,集体主义一直被认为高于个人主义,“高音喇叭”所代表的政治权威高高在上,完全可以无视任何“小我”的利益。这种“集体”的旁若无人的傲慢,会不自觉地植于人心,成为行为模式。

分清公域与私域,尊重个体的权利,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所以,城市有噪声管理法规,什么时候施工队不能打桩,商店不能用高分贝喇叭在门前促销,汽车不准在城区鸣喇叭,等等。

可是,跳广场舞的人们,为什么一定要用高分贝的音乐声制造噪音扰人呢?除了不分公域与私域,还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倚仗吧?

事实上,城市管理的执法者,在这种情况下,接到“扰民”投诉,一般也是劝阻一下罢了,极少会像美国的警察把在公园里扭腰歌不听劝阻的华裔妇女铐走。

由大妈们的“广场舞”说到“时代病”(社会后遗症),可以归结为,中国尚在由农业(乡土)社会、“政治(或礼教)挂帅”而无视个体权利的社会、“法不责众”的人情社会,向公域私域分明、尊重个体与他人权利、法治严明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

如果完成了这些转型,“广场舞”也可能是好东西。据5月2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澳大利亚悉尼市长到访广州“花城广场”,对“广场舞”很欣赏,表示要“引进”它丰富市民的生活。可以肯定,人家引进的“广场舞”,会把音乐声响严格控制在法定噪声标准之内,对可以跳舞的区域和时间也会有严格的规定。若能如此,各得其乐,有什么不好呢?

我很乐意看到广场上、公园里有人跳集体舞,却也实在讨厌她们搞得我到公园里找不到一块清净的地方发呆。

最后,我还是要说,“广场舞”之类表现了某些老年人的“时代病”,而年轻一代也有他们

的“时代病”,不过具体“病症”不同罢了。报道说5月25日晚上,广西北海市一名青年男子与家人发生争吵后,迁怒广场上跳舞者太吵影响了他的情绪,一怒之下将3名跳舞者用刀砍伤。这种不计后果的暴戾是什么病?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