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海战世界鱼雷怎么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2:25:21 字数作文
海战世界鱼雷怎么放字数作文

篇一:日本海军氧气鱼雷

“How far is far(很远有多远)?”

这个问题听起来象是情侣之间调情时问: “How far is always(永远有多远)?”但是如果这句话是从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口中说出来,而且是质问一名战败归来的军官时,一切就不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了。

1942年12月,珍珠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

“基德上校说日本有一种射程很远的鱼雷,他是这样解释塔萨法隆加海战的失利。”时任美国太平洋舰队参谋长的斯普鲁恩斯把一名军官领到尼米兹面前后这样说道。一头白发,目光炯炯有神的尼米兹转过身来,对略显紧张的来访者提出了开头的问题;

“射程大约达到20000米左右,将军。我们在11000米的距离上开始射击后受到鱼雷攻击。这个距离原来估计是在日军鱼雷射程之外。我们猜测受到了潜艇的伏击——但我们的驱逐舰的屏护范围相当大,发生这种情况似乎不太可能——最有可能的是日本人有一种远远超过我们鱼雷射程的鱼雷。我们以前收到过关于这种武器的情报,他们毫不费力低打赢了这场拼鱼雷的战斗”。 军官兢兢战战低回答道。

之后,屋子里出现了一阵使人难受的沉默??

在中途岛大捷过去半年之后,是什么东西让已经逐渐掌握战略主动权的美国海军高层陷入如此忐忑不安的境地?日本人装备的这种武器真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还 是这个军官在为自己的失败推卸责任?其实,尼米兹和斯普鲁恩斯心中早已有数,他们并没有为难这位死里逃生的舰长——确切的说是前舰长,因为他的“北安普 敦”号重巡洋舰(CA-26 Northampton)在塔萨法隆加夜战中北日本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沉了。日本人取胜的法宝,就是他们引以为豪,号称领先西方20年的氧气动力鱼雷。美国人对这种武器的恐惧和困惑就如同若干年后对某些国家拥有“大杀器”的敏感。现在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二战日本海军这种“大杀器”的真实面目。

日本海军氧气鱼雷的由来

在太平洋战争中,逞凶一时但后劲不足的日本海军和英美对抗长达3年零9个月,除了战争初期“日本式的闪击战”夺取的短暂优势外,日本精心研制的所谓“制胜武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氧气动力鱼雷,西方称之为“长矛”鱼雷。氧气动力鱼雷是日本在二战时期最为成功的武器之一,其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型号是93式鱼雷,正式命名为 “六十一厘米九三式无气泡氧气动力鱼雷”(日文原文称氧气鱼雷为“素酸鱼雷”)。 这种被日本人称为“青色杀手”的“怪物”鱼雷一直让英美海军感到畏惧和神秘,并且知道战争结束任然不明其庐山真面目。这种堪称二战最强鱼雷的超级武器并不是日本人妙手偶得,而是经过了长期艰辛的研究好努力所得。

日本鱼雷发展史

鱼雷(Torpedo)是一种由携带平台发射入水,能以自身动力在水中航行,用战斗部毁伤

舰船等目标的水中兵器,发端于美国南北战争时的一种碰杆式水雷,是19世纪新发明的海军武器之一。由于他在水下航行,相当隐蔽,而且直接攻击舰船的水下部分,破坏船体的水密性,使目标进水沉没,杀伤大,逐渐成为近代海军的主要武器之一,它的出现使轻型舰艇拥有了抗衡主力战舰的手段。鱼雷武器传入日本,还要从这个岛国打开国门,面向世界说起。

19世纪中叶,日本还是一个封闭的东方岛国,不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的舰队率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使日本人看到了西方先进武器的威力。早在幕府末期日本就积极从国外进口武器。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向近代国家过渡,奉行“富国强兵”政策,引进武器和军事技术的热情更加高涨。明治8年(1875年),初建的日本海军向英国订购了最现代化的军舰,也包括一些类似现代鱼雷的武器。明治11年(1878年) 交付日本海军(日本人称之为“外装水雷”)。这种武器是鱼雷的雏形,其使用方法和现代鱼雷相差甚远,只是在小艇上绑几根长杆,杆头捆绑着水雷,作战时需要 操纵小艇趁着夜色接近敌舰,使杆头的水雷碰撞舰舷而诱发爆炸,毁伤目标。这种近乎与自杀的作战方式非常危险,在历史上也没有取得什么惊人的战果。日本人吧 这种碰杆式水雷称为“外装水雷”,并在1号水雷艇(共4艘,1号、2号、3号、4号,二战后期的特攻艇“震洋”就是这种明治时代外装水雷艇的改进型)上装备过,据说曾在甲午海战中使用过。

世界上第一枚真正意义上的鱼雷是1866年英国人怀特黑德(Whitehead)在阜姆(Fiume,今克罗地亚里耶卡)制造成功,它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螺旋桨前进,最初航速只有6节,雷头装药量也仅有10几千克,而且航行深度不稳定。由于怀特黑德的名字直译是“白头”,他发明的鱼雷也被称作“白头鱼雷”。日本称这种能自航的水中兵器为“自动水雷”。1877年—1878年俄土战争期间,俄国海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鱼雷击沉了土耳其军舰“塞弗”号,各海军强国也开始重视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日本也在明治17年(1884)年进口了最早的自动力鱼雷,但不是从英国,而是从一个德国厂家——位于柏林的施瓦茨科普夫股份有限公司(Schwartzkopf)采购的,该公司拥有生产怀特黑德鱼雷的专利权。日本人购买了200枚直径356毫米(14英寸)的鱼雷。这种带有深度调节器的鱼雷被德国人称为“黑头鱼雷”,日本人购进后改称为84式“朱式鱼雷”,其雷头装药量为21千克,以压缩空气为动力,航速8节,射程约300米。明治21年(1888年)日本又购买了307枚最新式的德制鱼雷,称为88式“朱式鱼雷”,弹头装药量约为40千克,航速提高到22节,射程也增加到600米。日本人之所以选择德国货而不是英国鱼雷,是因为德制鱼雷航速更高,而且其青铜制的压缩空气容器不易生锈。

随着鱼雷装备日本海军,第1~4号水雷艇于明治20年(1887年)拆下了外装水雷,换装了鱼雷发射框,所谓的“鱼雷发射框”就是一个收纳鱼雷的框架,平时通常放在军舰上,鱼雷发射时把发射框沉入海中,拉动绳索,启动发动机,将鱼雷发射出去。明治时代300吨左右的木制敷设艇和拖船,战时常被安装上鱼雷发射框,以充当临时鱼雷艇,担任港湾的防卫任务。还有些鱼雷艇上不使用鱼雷发射框,而是将鱼雷直接吊在船舷的吊杆上,发射时只要松开吊杆上的机关,鱼雷就被投入海里。四年后,日本海军又对鱼雷发射装置进行了改造,装备了鱼雷发射管。除了在小型舰艇上装备鱼雷外,日本海军还将鱼雷装备给主战舰艇,在明治22年(1889年)下水的日本自建的巡洋舰“高雄”号上就装备了“朱式鱼雷”。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舰艇多次使用鱼雷攻击中国北洋舰队舰艇,民族英雄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就是被日军鱼雷击沉的。甲午海战中双方都使用了水雷艇参战。

从“冷走”到“热走”

明治26年(1893年),日本从德国购买鱼雷的情况发生了改变,日本海军向英国订购“吉野”号巡洋舰的时候,还在怀特黑德公司采购了100枚“白头鱼雷”,运回国后称为26式鱼雷。从此以后,日本人和英国的厂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1895年,鱼雷技术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怀特黑德将奥地利人路德唯格.奥布里(Ludwig Obry)制作的陀螺仪安装到鱼雷的舵机上,极大地提高了射击精度。明治31年(1898年),日本海军从怀特黑德公司购买了一枚弹径457毫米,带方向舵,两叶螺旋桨的鱼雷,为了和同样购自该公司带有四叶螺旋桨的鱼雷相区别,前者称为30式A型鱼雷,后者称为30式B型鱼雷。以这两种鱼雷为基础,日本开始了仿制外国鱼雷,自行生产,直到自主研发鱼雷的历程。两种30式鱼雷都在位于吴港的海军兵工厂里进行仿制和批量生产。最初是完全地复制外国产品,后来日本技术人员也开始尝试进行一些自主改进。在随后的几年中,日本又从怀特黑德公司进口了两种弹径分别为356毫米和457毫米的鱼雷,分别命名为32式和34式鱼雷。在32式鱼雷的基础上,吴港、横须贺和佐世保的海军工厂仿造出了457毫米的37式鱼雷,装药量增加到100千克。上述的这些鱼雷都没有燃烧室,采用压缩空气作为动力,也被称为“冷动力鱼雷”(日本人称为:冷走鱼雷)。

1905年,鱼雷技术又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靠空气和燃料混合燃烧来产生动力推进的“热动力鱼雷”研制成功(日本人称为:热走鱼雷)。这种鱼雷是美国工程师莱维特于1904年 发明的燃烧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是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喷入燃烧室点燃,靠急剧膨胀的气体来驱动扭杆,进而带动螺旋桨旋转前进。“热动力鱼雷”又分 为两种“干式热动力鱼雷”和“湿式热动力鱼雷”,区别在于后者在燃料燃烧之际向燃烧室内喷洒水雾,产生水蒸气,使得燃烧室内的燃气急剧膨胀,以增大动力。 后者在雷体中存有淡水,在燃烧室壁周围循环,一部分用来冷却燃烧室,另一部分用来喷洒水雾产生蒸汽增强鱼雷动力。

日本海军于明治38年(1903年)从怀特黑德公司进口了一种“干式热动力鱼雷”。在吴海军工厂详细研究了该型鱼雷,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先前仿制的经验,研制出了第一种国产鱼雷——38式2B型鱼雷,射程为7000米,雷头装药量95千克。当时日本海军还制造了一种称为38式1型的“冷动力鱼雷”,这两种38式鱼雷直径都是457毫米。日本人之后又从怀特黑德公司购买了两种后续型号的“干式热动力鱼雷”,分别称为42式和43式。43式鱼雷有533毫米(21英寸)和457毫米(18英寸)两种直径,前者装备在大型军舰上。一般来讲,这些鱼雷采用四缸活塞式发动机,三或四叶高强度钢制螺旋桨,装有水压计、陀螺仪、操纵机构和流线型的雷体。

自主研发

由于速度更高,射程更远,“湿式热动力鱼雷”成为了世界鱼雷发展的主要方向,日本人也加紧了这方面的前进步伐。吴海军工厂鱼雷部通过对湿式鱼雷发动机的研究和实验,在

1911年研制成功44式1型(533毫米)和2型(457毫米)鱼雷,这是日本最早的国产“湿式热动力鱼雷”,他的压缩空气罐起先是进口产品,几年后由日本的室兰钢铁公司和往友炼钢厂自行生产,而鱼雷其它零部件从一开始就由吴厂制造,国产化程度很高。44式鱼雷最高速度36节,射程7000米,533毫米的1型雷头装药量为160千克。

44式鱼雷的发动机和加热系统偶尔会失灵,射程也相对较短,这些缺点促使了6年式鱼雷的开发,后者在大正3年(1914年)开始设计,全新的发动机和加热系统使射程达达增加,达到了15000米,最高航速36节,雷头装药量为205千克,并且在1916年投入现役之前经过了横须贺鱼雷学校的测试。长崎的三菱兵工厂参与了这种鱼雷的制造,在此前鱼雷的开发制造由海军工厂独揽,不允许民间共产参与。在6年式鱼雷的基础上,日本又开始发出8年式鱼雷,直径达到了610毫米(24英寸),雷头装药量为345千克,最高航速38节,射程高达20000米,是当时世界上投入使用的最大的鱼雷,它采用了和6年式鱼雷相同的系统构造,于1921年研制成功。同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各海军列强商定,将鱼雷的最大直径限制为533毫米,所以日本的超口径鱼雷在国内被严格保密。这两种鱼雷都被大量生产,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是日本海军的主战装备之一,从老式的“峰风”级驱逐舰、L4型潜艇到“球磨”级轻巡洋舰都装备有6年式鱼雷,“睦月”级和早期的“吹雪”级驱逐舰装备有8年式鱼雷。

《华盛顿海军条约》使日本海军的规模只能保持在美国海军的70%, 为了能够和数量上占优势的对手抗衡,日本海军决心走质量制胜的道路,开发战斗力更强的舰船和威力更大的武器。鱼雷自问世以来,就是小型舰艇对付大型战舰的 一种主要手段,日本人称之为“弱者的兵器”,鱼雷被日本海军当做一种对舰队具有强大支援作用的大威力武器。日军对雷击战术的重视几乎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 尽管有条约限制,日本人还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秘密研制更强大的大口径鱼雷。日本的技术人员意识到,要全面超越对手,在现有鱼雷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的改进 是不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大幅度的技术创新。更快、更强、更远成为日本鱼雷开发不懈追求的目标。日本在昭和元年(1926年)从怀特黑德公司订购了最新型的高速鱼雷,它采用双动双汽缸发动机取代了原来的四缸发动机作为动力,航速达到了46节,分别比6年式和8年式鱼雷快了10节和8节。这批鱼雷在1927年~1929年被生产出来,然后运到日本。7名日方技术专家被允许考察了整个生产过程,这为他们以后开发本国的高速鱼雷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快本国鱼雷研制的步伐,吴海军工厂在1922年建立了鱼雷实验部,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同时对自身的研发经验进行总结,这一切都为日本开发610毫米和533毫米高速鱼雷创下了良好的条件。起先,新式610毫米鱼雷被称为“C型实验鱼雷”,于1928年命名为90式鱼雷,但一般认为1932年才投入服役。533毫米改进型鱼雷被称为“D型实验鱼雷”,也就是后来的89式鱼雷。通过效仿怀特黑德鱼雷发动机的技术,89式鱼雷的速度达到了45节,90式鱼雷则为46节,射程分别为10000米和15000米。89式鱼雷被装备在“海大”型等各级潜艇上,90式鱼雷被装备在巡洋舰和驱逐舰上。但是,这两款鱼雷仍是基于外国技术开发的,仍然采用传统的油气动力,而且性能上也不占有绝对的优势,日本需要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超级鱼雷!

青色大杀器——氧气鱼雷研制始末

要使鱼雷的射程增大、威力增强,必须携带更多的燃料和炸药,这势必会增大鱼雷自身的

体积,但大型鱼雷会给驱逐舰的搭载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影响到舰艇的灵活使用,反而发挥不出鱼雷的威力,产生本末倒置的结果。因此,当鱼雷技术发展到20世纪初,各国海军技术专家公认鱼雷的性能已经到极限了。但是,战争中的需求和人的想象力永远不会让技术的发展陷于停滞。

空气的困惑

在鱼雷体积一定得前提下增加航行距离,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动力更强、效率更好的推进器。“湿式热动力鱼雷”的推进原理都是让空气罐中的压缩空气进入燃烧室,和燃料充分混合。像煤油之类的燃料是由86%的碳和14%氢构成,当油气混合物燃烧时体积会膨胀14.5倍,而且产生高温,这很容易损伤发动机。因此,水被用来充当冷却剂,使1200℃的气体在进入主发动机时降为900℃, 同时产生一部分水蒸气被导入燃烧室助燃。如何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技术专家们将目光击中在作为助燃剂的空气上。空气中对燃烧起强氧化作用的是氧气,但它只占 空气的的21%,其它79%都是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及惰性气体。显而易见,氧气才是对燃烧有用的成分,而氮气则没有用处。因此,为了能提供比现有型号鱼 雷更快的速度和更远的射程,需要利用效率更高的助燃物,人们开始对空气构成的比例打起了主意。

经过研究,用纯氧替代普通空气进行助燃显然效率最高,这种设想最早是由法国人提出来的。这种设计有以下优势:

1.相同的气体体积下就可以得到是原来5倍的能量(当然也导致鱼雷行走机构的巨大改进),射程会增加,而且作为一项已经广泛使用的技术,纯氧的获得已经不是那么苦难了。

2.使用压缩纯氧会为雷头战斗部提供更大的空间,能填充更多的装药,增大鱼雷威力。

3.去除了氮气等不产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后,鱼雷驱动时产生废气的主要来源就消除了(石化燃料的成分碳、氢与氧气结合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易溶于水),雷迹几乎消失了,大大加强了鱼雷的隐蔽性。

所以使用压缩纯氧作为一种新式推进动力的优势是显而易见。

从20世 纪初期开始,很多国家的鱼雷专家们都被动员起来去完成氧气鱼雷的研究。可是,他们很快都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对这种梦幻式武器的开发。原因很简单——氧气的 处理非常危险,虽然氧气自身不是爆炸物,但“氧化”这个词和“燃烧”是同义词,急剧的“燃烧”(氧化)就是“爆炸”。纯氧在狭小空间内引起的“燃烧”很容 易转变成致命的“爆炸”。纯氧的这种“火爆脾气”成了研制氧气鱼雷最大的技术难关。各国在研制氧气鱼雷的过程中都发生过严重的爆炸事故,让不少追逐超级鱼 雷梦想的技术人员遗恨九泉,许多国家在屡遭挫败后后放弃了对氧气鱼雷的开发,唯独日本还在执着地坚持着。

为什么只有日本能够开发成功氧气鱼雷呢?这和日本特殊的国家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个岛国面积虽小,但心比天高,一直拥有深厚的大海情节。在打赢了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后,它的军事实力和称雄野心都急剧膨胀。20世 纪初,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起海军强国。不过,它即将面临的对手将远远强于之前的近邻,那就是庞大的美国海军。因此,日本人在综合国力方面处于劣 势的时候,力图以某些技术方面的优势来弥补,氧气鱼雷就成为了扭转乾坤的秘密武器之一。除开这个原因,坚韧的民族特性也促使日本人的成功。其中很多领导人 和研究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篇二:《大海战:潮起之谜》 - 操作指南

[常用的快捷键] \M-B &po

Ctrl 开炮 `m}^pu^ G

A 左舷旋转 j*kM^kIWv

D 右舷旋转 -2 ?klt{e

Z 逆时针旋转 'h5 v {3 P

C 顺时针旋转 vFofS$*gz)

S 增加射程(高角度) UoQx e".\O

X 缩短射程(低角度) "Df&WwEL@q

F 加速 5\L^l W9

V 减速,并且如果一直按住不放,航速为0时,船就会开始倒退。 z5x|vHIl3X R 选择R位置安装炮台或者鱼雷发射装置 4~W >f8

T 选择T位置安装炮台或者鱼雷发射装置 6 kyF V

G 回到本舰当前位置 >bsS~&`rs

F1 帮助键,可以开启/关闭帮助菜单 2NYz`Y^N {

F4 统一发炮模式开启/关闭 qVd&R V] b

F7 开放自动瞄准系统(仅限护航舰1使用) c+ +&?4d"^

F11 屏幕放大/缩小 T(: -0WJ

qHT#>a\ #@

[其他快捷键] Q 选取发射的炮门或鱼雷发射管 K4l"=78#G

W 选取使用战舰上所有的炮门(鱼雷发射管) t\$ k!M\Z

E 选取使用战舰尾炮(鱼雷发射管) blKKx(/^

G 回到本舰当前位置 zE uj l h%

B 舰船沿目前方向直线行驶 l5 pKP Xjh

点击鼠标左键 点击舰艇,可以显示自己的舰船或对手舰船的信息 r7Q kLx[0 点击鼠标右键,舰船沿鼠标方向行驶 [bs J6lvG

Space key ?R o %

(空格键) 加快炮门(鱼雷发射管)转动速度 on/off @07 U9 {

↑↓箭头:对屏幕进行上下滚动 '69( m*zj

Y 选择使用A弹药库或者B弹药库(每场战斗开始默认为A弹药库) E_ui?-e#- H 控制鱼雷发射速度(默认为慢速发射,按一下为快速发射) t? ZY&^fC

N 选择鱼雷发射角度(默认为窄角度发射,按一下改为宽角度发射) Mv Qm$[ Shift+Z,X,S,C:微调控制 K*N`R#h

Enter 在聊天模式和战斗模式中进行切换。 kD\l ]&

Tab 显示或者隐藏指示方位 _ r(HFN1

1-8 选择一个空军 m97G,AV;e

F2 同队聊天方式开启 {AHAuE N9

F3 战斗中隐藏信息开启/关闭 kD" B!`ps

F5 快捷键菜单开启/关闭 ,x96> OdGM

F6 发射指引线开启/关闭(按一下F6指引线消失,) .U 7 Ur, ? F9 声音开启/关闭 "T7; 3kJ

ESC 退出游戏 }HAb` [3]

篇三:太平洋上的美日鱼雷战

海战世界鱼雷怎么放

说起美日鱼雷战,就得先从双方使用的鱼雷谈起,美军在战争中使用的是Mk10、Mk13、Mk14、Mk18等型鱼雷,以其中的Mk14型最为广泛,其质量在战争前期差得实在无话可说,舰载机使用的鱼雷和潜艇使用的一样存在严重的引信问题,经常命中不起爆。最极端的例子发生在1943年,一艘潜艇攻击日本油轮发射13枚鱼雷无一爆炸,愤怒的艇长将剩下的一条鱼雷带回去检查,发现用鱼雷射击海边的山崖同样不爆炸。这才最终确定触发引信的确有问题,匆忙进行改进,不过此时战争都过去一半了。

日本在偷袭珍珠港时使用的是改进后的“九一”式航空鱼雷,针对珍珠港水深只有12米,普通攻击方式鱼雷一投下去就要扎到淤泥中的问题,日本人采用在雷尾加木质尾翼和疯狂训练飞行员在20米超低空投弹来加以解决,这比俯冲轰炸机和水平轰炸机的打击效果明显得多,命中即重创乃至击毁美舰,例如美军“马里南”号战列舰由于逃过了鱼雷攻击仅仅被航空炸弹命中,所以只被中创,很快就修复回到现役。

1942年12月10日从西贡起飞的鹿屋航空队“一式”陆攻战机又使用“九一”式航空鱼雷干净利落地击沉了英国“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分别命中8条和6条。次年2月底在太平洋上第一次大的海战即爪哇海战中,日军训练有素,战法得当,特别是在夜间使用鱼雷攻击取得很大战果。整个海战中日方共发射鱼雷254条,美方被其击沉的有7艘之多。虽然从发射数目和击沉数目上看命中率极低,不过必须考虑当时日军使用的是触发引信无制导鱼雷,这个战绩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更重要的是此战说明了日军在运用既定的鱼雷战战术上的决心和战术素养。

在著名的中途岛海战中,按日军推测,在联合舰队进攻中途岛之前,美国舰队不会从珍珠港出动。因此日本潜艇未在6月1日前进入预定阵位。而实际上美军航空母舰“大黄蜂”号和“企业”号于5月29日、“约克城”号于5月31日先后通过日本潜艇将在珍珠港和中途岛之间设置的警戒线。相反美国潜艇早就在自己的阵位上等待日军了。倘若日军潜艇能在美国航空母舰通过之前进入预定阵地,此战的结果还很难预料。美军“鹦鹉螺”号潜艇收听到侦察机向中途岛基地报告发现日本航空母舰的情况后向日舰方向驶去。当岸基飞机进行攻击时,勇敢的“鹦鹉螺”号在日军编队的队形中间伸出潜望镜,发射了两条鱼雷,虽然没有命中,但是引起日军编队混乱,可惜美军鱼雷机和轰炸机没有一架打中目标。稍后来自航母的鱼雷机也统统被击落,击沉4艘日本航母的任务全部是由俯冲轰炸机来完成的。而在日军的反击中,“约克城”号左舷中部被日本鱼雷机命中两条鱼雷。一直跟踪日军编队的“鹦鹉螺”号潜艇在美机重创3艘日本航母后,驶近其中的“加贺”号并发射3条鱼雷,其中2条从目标旁边通过,1条命中却未爆炸(这是战争前期美国鱼雷的通病),命中的这条还雷体断裂,后半部分漂浮在水面上正好成了2个落水的日本水兵的救生筏。相比之下6月7日日本海军“伊-168”号潜艇根据命令去搜索并发现“约克城”号航母,该艇立即发射74枚鱼雷。编队中“哈曼”号驱逐舰后部被击中1条鱼雷,有2条鱼雷从该舰舰底通过击中了“约克城”号,并最终导致这两舰沉没。

可以看出该战役中日军虽然战败,但是其战果全部是鱼雷的功劳。而美军的胜利则是从俯冲轰炸机的炸弹得来。最能体现日本鱼雷性能的例子是,1943年9月13日,日军潜艇“伊-13”号攻击美军“黄蜂”号和“大黄蜂”号航母,前者中雷两条后沉入大海,后者侥幸躲开了攻击它的鱼雷。但美国人没想到的是“九五”式鱼雷的射程有如此大,以至于阴差阳错地击中了相距发射点有11千米之多的“奥布赖恩”号驱逐舰和“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前者很快被惊涛骇浪所吞没,后者步履艰难地退出战斗返回基地大修??

战争初期的实际例子证明,日本人的鱼雷是非常成功的产品,美国人的是次品,男一方面,也证明了严格训练的日军在鱼雷的使用上有着很高的战术素养。美国的鱼雷质量都不可靠,那么打起仗来必然吃亏,但事实上并非这样。

美日海军鱼雷的战术运用

战争中期,在遥远的大西洋上此时正再次上演潜艇绞杀战的好戏。德国潜艇除了取得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勇敢”号航空母舰等一系列的重大战果外,在大西洋运输线上对商船大打出手,卡住英国人的脖子几乎憋死对方。而使用高质量鱼雷的日本潜艇在这方面的确是相形见绌,除了军舰还是军舰,基本上没有对美国人的物资运送造成什么威胁。

在战争初期围绕瓜岛的一系列角逐中,美国人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或者说是武备没有显示出强大的实力和潜力,人员在训练和经验上也存在不足。而日本人除了因中途岛惨败航空兵实力一泻千里外,其他部队未伤筋骨,所以在由三川军一中将指挥的第一次萨沃岛夜战和由田中赖三少将指挥的塔萨法隆加海战中,都取得了以少胜多的鱼雷战经典战例,特别是塔萨法隆加海战,日军纯粹用8艘驱逐舰上搭载的鱼雷对付由美军5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混合编队,以损失1艘驱逐舰的代价换取了击沉1艘巡洋舰、重创3艘巡洋舰的战果。

虽然有着局部战斗的胜利,但广阔太平洋上的搏斗几乎耗干了日本海军水面舰艇的血,大量舰艇和人员的损失是这个资源和生产力都不足的岛国无法承受的,而美国人依靠国内巨大的国力优势很快补充物资,人员也在战斗中不断学习成长,1943年8月6日韦拉湾夜战中,美军在无损失的情况下击沉2艘日军驱逐舰的战例就是一次典型的鱼雷战。10月6日的韦拉海战的结果是各损失驱逐舰1艘;到了1943年11月25日的圣乔治角海战,同样是驱逐舰对驱逐舰,同样是使用鱼雷作主攻武器,结果是一边倒的3:0,美军全胜。

在1942~1943年这段相持期内,日本人在战斗舰艇之间的作战中仍然能使用鱼雷取得较大的战果,而美国人发现自己的东西有问题后很快着手改进,而且随着战争的进程,美军不断完善鱼雷的质量和作战方式,很快就超越日本。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到战争结束,美军的鱼雷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潜艇不断用鱼雷击沉商船,不断偷袭一贯轻视反潜的日本舰艇。如“金刚”号战列舰就是在日本占领区的中心地带台湾海峡附近被美潜艇击沉,而莱特湾海战中4艘“高雄”级重巡洋舰也在巴拉望附近的一次战斗中被美军潜艇击沉2艘重伤1艘。同一段时间内日军除了战斗舰艇之间的小战果外,潜艇几乎没有在对方的运输线上做任何有成效的表演。

也是从1942年开始,美国人把科技急速转化为战斗力,雷达、声呐、无线电近炸引信、流水线造船等纷纷出台,全国转入战时经济体制,而日本则是力不从心。战

争开始的时候称雄一时的武器风光不再,后继型号难产,只能以老旧型号不断改进来硬撑。潜艇方面除了搭载飞机的“伊一400”系列等几艘算有创新外,其他在性能上改动很小,特别是电子设备方面大大落后于美国人。而美国人在一时吃亏后就快速推出了相应的新型机种、舰种,如F-6F、“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小鲨鱼”级舰队潜艇等,在性能上全面超越日本,而且数量远比日本多。拉锯战中双方技术实力和人员素质此消彼涨,到了1944年,日本人已很难有所作为,只能在美国人拥有绝对的海空优势的情况下,龟缩于绝对国防圈的幻影中无法动弹。该年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海战,即著名的菲律宾海海战和莱特湾海战(众所周知就不仔细描述)。前者在小泽治三郎中将的指挥下虽然方案正确,奈何实力不济;后者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结果是日本海军作为一个军种实质上已不复存在。到了1945年,日本海军存在的意义基本上就是给美军航空兵做靶子,除了“大和特攻”外值得一提就只有在7月29日“伊-58”号潜艇用6枚鱼雷击沉了运送原子弹后返航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在战争的最后两年中,日本人的鱼雷几乎无事可做,而美国人恰好相反。

总的看来,日本非制导鱼雷在性能上完全优于美国同类,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挥了作用,不过这个作用由于使用不得当而十分有限。美国鱼雷虽然自始至终都是平庸之辈(大西洋上攻击德国潜艇的自导鱼雷除外),不过由于战法上的得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战果,对战争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事实证明,在同一技术条件下,武器靠的是人来使用和指挥,没有正确的运用方式,再好的武器也是白搭。

美日鱼雷战战略的得失

在战争初期,日军的舰载航空兵不论在兵员素养上还是武器水平上都比美军强。这在太平洋战场的中前期战斗中就可以看出,即便是使用老式的飞机,日本人也能给美国人以空中打击,但日本海军高层却对此视而不见,仍然死抱战前制定的战舰决斗方案不放手。由于长期奉行的精兵政策加上在既有作战思想的束缚下,航空兵并没有得到重视,资源被浪费到了根本不会有什么成绩的地方。当机动部队遭到中途岛那样人员损失惨重的战斗后就开始衰败,陷入人员不足就减少后备飞行员训练时间,低素质人员上天后损失巨大,再次人员不足,进一步削减训练时间的恶性循环中,再加上“九七”式鱼雷机很快过时后一直开发不出合适的代替品,空有威力巨大的鱼雷也无法打击敌人。而美军在战争初期的战斗中发现鱼雷机并不好用后立即改变了作战方式,更多地使用俯冲轰炸机来完成任务。陆基作战部队方面,由于日本是一个新兴的强国,科技基础薄弱,没有开发专业的陆军航空队机型,“一式”陆攻顶起了挂鱼雷的重任,而实际上“一式”陆攻性能并不好,有着“一打就着的打火机”的恶名,在初期尚可维持,到了战争中后期就实在难有作为了。

日本传统水面舰艇部队的作战思想同样存在问题。海军轻巡洋舰的使用方法很特殊,通常是配属给驱逐舰队和潜艇部队当旗舰,和他们一起担负鱼雷攻击任务。即便是重巡洋舰,同样配备有鱼雷发射装置,而且都有再次装填能力和备雷。在日本人看来,这种使用方法好处不少。巡洋舰相比驱逐舰有更强的火力、射程和轻型装甲,能先发制人,航速上完全不逊于驱逐舰甚至更高,通信能力更强,适合用来统领全局。

美国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重视鱼雷,实际上美国在一战期间建造的平甲板型驱逐舰上就装备了4座三联装发射管,1918年日本建成的“峰风”级驱逐舰不过是装备3座双联装发射管。但后来轻巡洋舰从“克里夫兰”级、重巡洋舰从“波特兰”级开始就放弃鱼雷发射装置,因为美国人从作战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航空兵的地位提升使得老式的舰队作战机会减少,雷达的出现使得火炮更容易命中对方,加上舰艇数量充足,没必要将它们个个都搞成全能型选手。日本人在飞机满天飞的情况下仍然抱着他们的传统想法期待舰队决战,拼命加强各种舰艇的鱼雷战能力,驱逐舰发展到“岛风”级拥有3座五联装鱼类发射管,“北上”号轻巡洋舰更是被改装成专用的鱼雷战舰,装上了10座四联装鱼类发射管。可惜的是美国人没有兴趣按照日本人的思路去玩,而是大力发展防空火力和海空协同作战,使得日本人的一切算盘都落空。

日本海军在开战时拥有各型潜艇60艘,其中46艘为“伊”型,14艘为“吕”型,均可远洋作战,日军潜艇部队由于战前训练严格,所以水兵素质高,使用的鱼雷在性能上也比美国人的好得多,因此“伊”型艇平均起来综合战斗力比美军s级潜艇强一倍左右,如果正确运用,应该是一支令美军要小心提防的力量。但可能和日本海军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都来自水面舰艇指挥官有关,这些人总带着对过去大舰巨炮的美好回忆,总想着“皇国兴衰在此一战!”企图一举歼灭美军航母和水面主力舰艇。那些熟悉潜艇的潜艇军官根本没有发言权,而且按日本的军传统,他们也不会去向上面力争自己的观点。这样指挥的结果就是把潜艇作为舰队普通战斗的兵力,使用老旧的巡洋舰来担任潜艇分队的旗舰,攻击对方的战斗舰艇部队,要以战舰对战舰。德国海军开战伊始在战略上也坚持重点发展水面舰艇,不过战争开始后,在事实面前德国人逐渐转为重点发展潜艇。而日本人顽固地坚持老旧思想不动摇,日军将潜艇用在海上破交战只有在袭击珍珠港时这一次,共计出动了20艘潜艇游弋于太平洋西北部,不过在1942年1月中旬的时候全部撤回基地,战果只有区区10艘共65000吨。从此以后只有零零星星两艘潜艇执行破交任务。这种不从实际出发的战法束缚了日军潜艇部队的手脚,加上后期人员素质的下降,他们根本无法得到良好的战绩,对美国的经济影响可以说是零。与之相对,德国和美国海军的潜艇战术都是专门袭击敌方海运商船队。德国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凶狠的狼群战术共击沉了2828艘商船,包括中立国的船只总吨位共计14687321吨,即便是战绩排名第二十位的U艇战果都有击沉137395吨、击伤124800吨之多,在经济上沉重打击了对手。

而美国人在潜艇使用上几乎和德国人一样。除了舰队必须用的警戒、侦察外,几乎全部用来袭击商船。由于鱼雷数量少质量差、战术不合理,战争初期几乎未对日本海运线形成威胁。但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是潜艇出身,深刻理解潜艇部队的正确战略和战术,坚决支持潜艇部队司令洛克伍德中将实施打击商船的方针,不断研究日本海运线的规律,不断改进潜艇战法,加上后期非常实用的“小鲨鱼”级潜艇的大量投入使用,使得美军潜艇在太平洋战争中共击沉日本商船1113艘,530万吨。如同一条钢铁锁链死死勒住了日本人的脖子,对完全依靠海运的日本经济来说造成了致命的打击。美国人在

潜艇的运用上态度非常坚决,就是要攻击运输线,除非该潜艇的作战命令中说明要攻击军舰。例如“刺尾鱼”号潜艇,1944年9月在台湾海峡进行第5次作战时击沉了12艘日本货船,而对于遇见的军舰根本不予理睬。由于战法得当,美

军潜艇部队除了商船外,还击沉了日本大量的战斗舰艇。1945年为进一步破坏日本内海航线,切断日本本土同亚洲大陆的联系,太平洋舰队潜艇司令部派遣潜艇突破水雷封锁线溜到日本内海活动,实施代号为“骗子战役”的破袭战,将整个海上绞杀战推上了顶峰!

从务实的观点出发,到1942年初,日军已占领了菲律宾、印尼、马来亚、新加坡,只要在北路阿留申群岛、南路以马绍尔群岛一吉尔伯特群岛为基地的几个战略方向上,选择地攻击数处美军防守薄弱的战略目标,以它们为依托,使用机动部队作为打击和掩护兵力,把高速轻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编组为一些海上破交小舰队(类似德国的伪装商船和海上袭击舰),就能在整个太平洋上对美国运输线构成极大威胁,此举将大大推迟美军的反攻。但是日本海军对此不屑一顾,顽固坚持在20年代就定下来的洋上“堂堂正正”的决斗思想。盟友德国海军曾多次建议日本潜艇改变作战方式均遭拒绝。其结果当然是机动部队的飞机和飞行员损耗在美国不断增加的人力物力下、联合舰队水面主力消耗在围绕所罗门群岛一系列消耗战中。当美军采用蛙跳战术切断日军的补给线时,日本海军反而让轻型舰艇和潜艇充当补给船救济陆军。日本人一贯的直线思维模式在这场战争中表露无遗。而整个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在作战上一向不死板。经过初期的较量后立即抛弃了大舰巨炮主义而倚重航空兵,当发现俯冲轰炸机更好用后,在航空母舰司的战斗和遇上一般舰艇时就使用俯冲轰炸机来解决问题,遇上装甲特别厚重的战列舰时,又会使用鱼雷机。如“武藏”号被美机击中20条Mk13型鱼雷和17枚航空炸弹后沉没,“大和”号被美机击中10条Mk13型鱼雷、10枚以上航空炸弹后沉没(这也是美军在战争中最后一次使用鱼雷攻击机)。反观日军,整个太平洋战争中对于武器的使用就是一条路走到底,开战的时候怎么用,结束的时候还怎么用。潜艇不用来破交,大舰巨炮坚持到底,战斗中缺乏应变,再加上技术兵器数量、人员素质到后期都和对手不在个数量级上,如此焉能不败?

结束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总吨位1366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舰艇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 5%。太平洋上日本被鱼雷送到海底的舰船占其总吨位的55%,包括舰艇201艘,运输船1113艘,共计532万吨。在如此诱人的战绩下,美国人却将他们的鱼雷机退出现役,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过时了的战斗方式,以后的对手也不会有炸弹难以摧毁的战列舰了,对轻装甲的目标没必要如此,要击沉对手有更经济有效的方法。航空鱼雷机不需要了,但是潜艇反舰和水面舰艇反潜仍有需要,这两头美国人没有放松而是加紧研发,到目前为止他们在这两个领域的技术都是领先于世界的。1945年5月,德国首先投降,美国立即大量网罗德国武器装备方面的专家、研究设备、资料、武器工厂以及武器实物,包括导弹、火箭、飞机、坦克以及鱼雷、水雷等。9月日本投降后,美国又如法炮制一通。战后日本重建鱼雷研究所时,鱼雷元老渡边曾哀叹:“人才凋零,全被美国人抢走了”。

美国人就是如此精于算计,武器依靠人来运用,对此他们深有体会。

篇四:美国MK-84重型鱼雷 威力大!!

美国的军事装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军事装备发展的风向标。在水中兵器领域,以Mk-48为代表的美国重型鱼雷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美国海军一直没有停止对Mk-48鱼雷的改进,而且每

一次改进都使其性能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使该系列鱼雷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作为超级大国,美国的军事装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军事装备发展的风向标。在水中兵器领域,以Mk-48为代表的美国重型鱼雷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然而,自1987年Mk-48 ADCAP出现以来,美国的重型鱼雷发展从表面上看一直较为“沉闷”,似乎没有大的举动。但实际上,美国海军一直没有停止对Mk-48鱼雷的改进,而且每一次改进都使其性能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使该系列鱼雷始终处于

世界领先水平。美国鱼雷技术研发方针和策略为各国都提供了一种借鉴。

Mk-48鱼雷是为攻击型核潜艇和高性能水面舰艇设计的反潜、反舰通用型重型鱼雷,是美海军的主力武器。该鱼雷还以其优异的作战性能竞相被北约、日本等西方国家购买和仿制,迄今已生产了

5000多枚,是鱼雷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发展历程

为对付性能日益先进的前苏联潜艇,1962年美国投资67亿美元(其中17亿美元用于与之配套的鱼雷靶场建设)巨资,开始对Mk-48鱼雷进行招标研制,于1971年研制成功,1972年正式批量生产并投入服役,以替换原来服役的Mk-37和Mk-14型鱼雷。经过40多年的发展,该雷已形成了Mk-48-0、l、2、3、4、5、ADCAP、6、7等9个型号,其中Mk-48-4为基本型号。早期的MK48-1型鱼雷单价约50万美元,1984年Mk-48-4单价98万美元,1988年定型生产的Mk-48ADCAP则价格昂贵,1992年单价204万美元,1993年单价210万美元,1998年单价350万美元,主要装备各型核潜艇,

如“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首部装有28枚之多(包括备用)。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的鱼雷型号就有近40种。由于水下战场远比空中复杂,研制一种高性能新型鱼雷的费用甚至比研制一种新型导弹还要大得多。据《海上力量》等资料报道,除研发一型主要用于攻击敌方航空母舰、直径高达711毫米的超大型鱼雷外,美国国防部决定在2020年之前不再为美国海军研制新一代大型鱼雷,发展重点放在对Mk-48型现役鱼雷的技术改进上。Mk-48-0型鱼雷承包商为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由于该鱼雷研制遇到许多技术难题,美海军在1967年决定由古尔德公司组建第二套班子,开始研制Mk-48-l型鱼雷。于是,西屋电气公司便停止研究Mk-48-0型鱼雷,转而开发Mk-48-2型鱼雷,但最终Mk-48-1型鱼雷性能占优而中选。Mk-48-1随后进行了改进,并被命名为Mk-48-3。改进主要涉及线导系统,信号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传输,既能遥控又能遥测。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Mk-48型鱼雷升级为Mk-48-4,制导系统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进一步改善了鱼雷的自导系统性能。1979年将Mk-48-4改进成Mk-48-5型,具有较强的目标识别能力。1988年研制的Mk-48ADCAP

(先进性能)鱼雷又在Mk-48-5基础上增加了全数字制导和控制处理器。2002年研制的Mk-48-6型鱼雷采用Mk-50型鱼雷成熟的兰金闭环发动机,进一步降低了噪声,同时可以通过下载新的作战软件来实现数据更新。按照以往的做法,Mk-48型鱼雷的服役期为6-8年,然后被送到维修厂进行升级,返回舰队后的8年内将不再进行更新;而新的改进方案使鱼雷可以在舰艇上进行软件升级,提高了鱼雷的智能

化。目前,美国海军在役的Mk-48-5型鱼雷正在逐步升级为Mk-48-6型,最终美海军所有的Mk-48鱼雷都将升级为Mk-48-6型或Mk-48-7型(由美、澳合作开发改进)。

技术浅析

抗干扰性能与目标识别能力 由于现代舰艇壳体上涂有吸声层或敷设橡胶类蜂窝状隔层,再加上采用无螺旋桨的泵喷射推进器和磁流体推进装置等新技术,大大降低了舰艇的声反射特性和航行时的噪声,使声自导鱼雷被动和主动探测能力大大减弱。同时,为了防止鱼雷攻击,舰艇还采用各种诱饵和水声干扰器材对鱼雷进行诱骗、干扰。美国为了对抗不断出现的新的干扰和威胁,适应未来海战的需要,要求对鱼雷进行不断的改进,将线导导线从原单向传输改进为双向传输,不但发射艇可将目标信息传给鱼雷,而且鱼雷的运动弹道、航行参数和接收到的目标信息也能随时回传给发射艇,使发射艇可随时监视和校正鱼雷航向。Mk-48-5型鱼雷声自导头采用多频制,可在恶劣海情、浅水、冰层下及水声干扰条件下有效工作,其制导系统装有5台微处理器,存储量大、处理速度快,可预先存入目标特性信息,具有识别真假目标的能力。Mk-48-6型鱼雷又针对Mk-48AOCAP自导系统进行了硬、软件二方面的改进。硬件方面主要是制导和控制系统的改进,由美国雷声公司承担。包括改进声接收机,增加和采用新型微处理器,采用新技术,增加存储容量等,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速度;改进鱼雷外形,并对关键部位进行机械减振工作,以进一步降低鱼雷的自噪声,使其航行更安静。同时还计划采用捷联式惯导系统,使鱼雷可实时测得地理坐标,提高线导导引、遥控的精度和鱼雷搜索目标的概率。软件方面主要是对作战软件包进行改进,以期达到高级水平。Mk-48-7型鱼雷进一步改进了声自导系统,当鱼雷在航行过程中监测到有效回波时,依据已有的目标特性数据库和获取的目标回波强度等连续性信息,对目标回波信号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对目标进行识别。这样,就可以将各种干扰装置或诱饵从真实目标中分离出来,

使线导鱼雷末自导系统能有效识别并排除各种人工干扰。

改进浅水性能 鱼雷的浅水性能指的是能否在浅海区(一般指水深在50米以内的海域)发射使用。由于美国本土周围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区都为深水区,加上前苏联主要发展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潜艇部队,因此,美国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生产设计的Mk-46、Mk-48等鱼;雷并没有考虑浅水性能致使作战舰艇不能在50米以内的浅水海域发射。事实上,潜艇不仅在深海区神出鬼没,而且在浅海区同样机动灵活。但由于浅水区中存在海面与海底反射,且浮游生物多、混响大、鱼雷高速航行易产生空泡噪声等不利因素,致使普通声自导鱼雷在浅水区的攻击效果不理想,甚至还不如直航鱼雷或者深弹。这也许就是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中,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为什么采用老式Mk-8型直航鱼雷攻击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原因之一。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海军由深海向近海攻击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已逐渐致力于鱼雷浅水性能的改进,Mk-46-5、Mk-50、Mk-54等小型鱼雷都已初步具备了较好的浅水性能Mk-48ADCAP的浅水性能也已得到了部分改善。为了使新型MK48鱼雷能完全适应浅水海区作战,必须进一步改进鱼雷的自导系统。为此,美国海军已于2004财政年度开始换用雷声公司的先进通用宽频带声自导系统(CBASS),该系统将采用新的宽带处理算法,并使鱼雷自导系统具有目标数据的自适应处理能力,能根据海区水深和目标特点自动改变波束形状、搜索和攻击弹道。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鱼雷的自导作用距离,还可保证在3658米距离上捕捉目标,而且可以大大增加鱼雷自

导的工作频带。从而使Mk-48-6型鱼雷在保持原有Mk-48ADCAP良好深水特性的同时,改善其浅水性能。

高速度、长航程、大航深 这是出于未来反潜或反舰作战的需要,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生产的“阿尔法”级核潜艇的水下最高速度已达42节,潜深高达800米以上(也有资料记载1000米),现代大中型水面战斗舰艇的最大航速也可达近40节。按鱼雷攻击速度应为1.5倍目标速度的作战要求,鱼雷的航行速度应为60节以上才比较可靠。这也许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把Mk-48-5型和Mk-48ADCAP的最大速度称之为60节的主要原因。实际上Mk-48-5的最大速度应为50节,Mk-48ADCAP的最大速度应该在55节左右,这一点也可在Mk-48ADCAP鱼雷承包商的变更中可见一斑。Mk-48ADCAP鱼雷生产于1988年,主承包商为西屋公司,休斯公司为该雷制导和控制电子部件的制造商,原计划为Mk-48系列鱼雷的最后型号。但随后在使用中发现该型鱼雷的性能还不尽人意,如实际最大速度达不到预想的55节或60节的要求。于是在1991财政年度,美国又提出在原MK48 ADCAP型鱼雷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改进,并进行了招标。美国西屋公司和古尔德公司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改进方案,西屋公司为萨斯春德涡轮机方案,古尔德公司为斜盘式发动机方案。萨斯春德涡轮机噪声小、速度快,但大深度时效率低;斜盘式发动机效率高,特别在大深度时鱼雷需要克服相当大的背压排出工质(燃烧生成物)的情况下犹为明显。美国海军为了兼顾鱼雷大深度反潜作战的需要,选中古尔德公司研制生产的Mk-48ADCAP改进型鱼雷。但西屋公司并不气馁,对萨斯春德涡轮机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并应用于英国的“矛鱼”鱼雷,使该型鱼雷水下最大速度在水深50米时达70.5节,水深900米时达55节,如以55节速度航行,航程可达40公里;如以28节低速航行,则航程可达100公里,许多性能指标优于Mk-48ADCAP的改进型。于是,在美海军于1998财政年度所做的新的改进计划中,西屋公司又重新夺回了Mk-48-6型鱼雷改进的“发球权”。同时采用泵喷式活塞发动机和新的推进能源,进一步提高了鱼雷的速度和航程。最大搜索速度定为60~65节,未来计划在不增加鱼雷辐射噪声的情况下提高到70节以上。并改进鱼雷推进装置,由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承担,大大降低了鱼雷航行过程中产生的宽频带及

窄频带辐射噪声,使鱼雷高速航行时的噪声水平与美国新型核潜艇的噪声水平相当,使对方舰艇声呐更难捕捉来袭的Mk-48鱼雷。同时进一步加大了鱼雷的作战深度,使之最大潜深在现有916米的基础上

加大到1200米左右(计划为1219米),大大提高了鱼雷大深度反潜作战的性能。

增大威力和加强通用性 如何在鱼雷装药空间一定的情况下装载更多炸药,或者在鱼雷装药量已确定的情况下提高爆炸效果,这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的问题,如聚能炸药等技术。目前,Mk-48ADCAP鱼雷的装药采用PBX02塑胶炸药,其TNT当量系数大于2,即1公斤炸药能产生大于2公斤TNT炸药的爆炸威力。美国正在研制的PBX105型高能炸药,估计其TNT当量系数将达到3~4,下一步计划达到4~5甚至更高。同时还计划借鉴法、英、意等国鱼雷比较成熟的垂直命中、定向爆炸技术,打击目标的要害部位,从而进一步提高鱼雷的爆炸威力。据估计,Mk-48-6型鱼雷的爆炸威力可以达到:只要被其命中1~2枚就足以摧毁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如水下排水量高达26000多吨的俄罗斯“台风”级潜艇,即使是美国近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若被其同时命中5枚左

右,也将葬身海底。

鱼雷能像普通枪炮一样简单拆装和互换,这是鱼雷设计者孜?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郧蟮姆芏纺勘辏彩怯憷追⒄沟谋厝磺魇啤J率瞪希缭谟憷追⒄沟某跗诰鸵呀辛舜罅康某⑹裕皇且郧坝捎诓考阅艿南拗疲怪郊犹跫啵セ惶跫挚量蹋鸹缓蟊匦虢醒细竦募觳夂褪匝椋佣挥薪胧涤媒锥巍5由鲜兰?0年代以来,这一期盼已逐渐成为了现实。美国在开始研制MK48鱼雷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Mk-48-1型鱼雷就开始部分地采用了功能置换部件和组件,从而大大减少了维修时间。Mk-848-6型鱼雷的作战软件可以通过下载不断更新:只需将鱼雷置于鱼雷管中并钩在一个简易的测试装置上,这个装置便能快速下载更新数据,从而使Mk-48-6型鱼雷达到更高标准。同时进行了小范围鱼雷结构的改进,鱼雷长度减少到5.79米,电子系统采用先进的商用(COTS)数字处理器组件,使鱼雷内部结构更紧

凑、模块化程度更高、移植更容易、维修更方便、通用性更强、可靠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

美国鱼雷光纤通信技术研发现状

为支持网络中心战,美国海军正对Mk-48系列鱼雷的线导系统进行改进,将用光纤代替铜导线。许多相关因素推动了对光纤的需求,如:增加光纤强度以提高可靠性;采用小口径光纤以增大通信距离及远程制导能力;利用雷上自导头作为艇外前置传感器以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更换现有铜导线后的环境问题等。除了这些自下向上的需求外,自上向下的需求就是美国海军提出的网络中心战。

美国海军最早在1960年将线导技术用于Mk-37 Mod 1上,此后技术不断升级。光纤线导用于Mk-48系列鱼雷的试验早在1981年就开始进行,当时使用水面舰艇发射。1990年进行了先期技术演

示验证(ATD),潜艇上先后发射了3枚光纤线导Mk-48鱼雷。

本世纪初,当德国、意大利纷纷宣布将50公里光纤线导技术应用于DM2A4和“黑鳖”重型鱼雷时,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美国却“格外慎重”,迟迟没有公布应用光纤技术改造Mk-48的计划,这在当时的确使人感到疑惑。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早已掌握了墓本技术,但他们并不满足仅仅在技术层面的应用,而是从部队实际使用和训练出发,追求以低成本为代表的产品商业化。由于并没有面对高威胁的环境,不存在十分急切的需求,所以他们采用了稳步的发展策略,耐心地开发性价比高的技术产品。以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先进重型鱼雷为例,鱼雷全航程发射1次大约需要60公里光纤,按目前大于1.5美元/米的价格计算,光纤线团的耗费成本为9万美元,折合60多万元人民币。显然,即使是西方国家海军也难以承受,过高的耗费将成为限制部队大量训练的瓶颈。如果像美国海军所期望的那样,将光纤单价降低到0.20美元/米,即降低到全价的1/7~1/8,则鱼雷全航程发射1次的光纤线团耗费成本为1.2万美元,折合8万元人民币。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海军追求目标的合理性。由于Mk-48-6 AT

已经预留了光纤线导系统的安装空间,所以此后的Mk-48后续型都应该是光纤线导鱼雷,除非有特殊用途。

结语

由于冷战结束,同时由于Mk-48系列鱼雷技术先进、价格昂贵等原因,仅向澳大利亚、加拿大、土耳其、荷兰等少数几个国家出口了近400枚。Mk-48的经济效益无法与出口众多的Mk-46系列轻型鱼雷相比,但其仍是目前美海军现役核潜艇的主战鱼雷,并仍将是美国本世纪中叶前的主战中型鱼雷,美国不会停止对其开发,放弃其技术优势。因此,如何有限的资源既能产生最大的军事经济效益,又能保持武器装备领先于世界水平,这是美国武器装备发展的目标,Mk-48系列鱼雷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技术层面上看,美国长期坚持以Mk-48和Mk-46为主系列发展的一个客观原因是:它们都是热动力鱼雷,而且技术性能仍保持在先进水平,重新开发新型热动力系统将耗费很大资源,而在战术上的获益却十分有限。在这方面,美国海军的方针比较务实,面向需求,不片面“求高求新”,不刻

意追求单项技术暂时的“世界第一”,不与英国的“矛鱼”比速度。

另外,近30年来,美国海军始终坚持在需求导引下,用先进技术对鱼雷武器连续升级的方针和策略,且卓有成效,达到了以低投入获得高性能武器的目的,节省了大量试验和保障费用,有效地控

制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美国Mk-48系列鱼雷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阶段性发展模式,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篇五:俄罗斯650毫米超大口径鱼雷

俄罗斯650毫米超大口径鱼雷

“库尔斯克”号事故后的2002年7月26日,俄罗斯总检察长乌斯季诺夫宣布,鱼雷装置中易燃物过氧化氢泄漏并引发爆炸是该艇沉没的原因。当时,艇上人员正准备发射首部被称为“胖姑娘”的65—76型650毫米超大口径鱼雷,由于作为燃料的过氧化氢从鱼雷上一个微小的裂缝泄露,导致鱼雷发射装置发生爆炸,使鱼雷舱内温度升至2000~3000C。2分钟后,潜艇内存放的其它鱼雷发生第二次大爆炸,最终导致潜艇沉没。库艇事件后,俄海军将具有650毫米鱼雷发射管的各型潜艇上装备有过氧化氢及煤油为燃料的65—76型鱼雷全部撤换为其它燃料的650毫米鱼雷,因其高速、远程和大威力依旧是敌方航母、大型水面舰的巨大威胁,所以俄罗斯还在不断对其进行改进,甚至推出出口型。随着印度租借阿库拉级核潜艇,印度海军或许也将拥有这型超大口径鱼雷,这也是我们极其关注这一型鱼雷的原因。

航母克星

由于航母编队有极强的对空、对海防御能力,故从空、海发起攻击通常很难奏效,往往需要靠潜艇隐蔽接近目标、在远距离发射重型自导鱼雷,才能重创或山沉航母这样的大家伙。650毫米超大口径、大爆破威力的远程重型热动力鱼雷,就是苏联在冷战时期研制的专打航母的鱼雷。我们耳熟能详的各国海军装备的重型鱼雷的口径多为533毫米,而苏/俄的650毫米口径堪称世界之冠,由于增大了鱼雷的直径和长度,使战斗部的装药量、燃料舱的燃料装载量都得到显著增加,大幅度提高了鱼雷的航程和爆破威力。因此,它也成为苏/俄海军武器库中的杀手锏,对敌方航母编队构成巨大威胁。

超大口径65型热动力鱼雷

65.73型超大口径鱼雷是苏联研制的第一型650毫米超大口径鱼雷母型雷,由著名的水中兵器研究中心——圣彼得堡中央水动力仪表所研制,于l973年装备部队。

该雷受到口本在二战期间使用过的93式系列多型、大口径反舰龟雷的启发。在充分考虑运输、装卸、维护保养及潜艇首舱空间大小等因素后,最终优化选定了650毫米直径,这与 ss—N一16远程反潜导弹的直径一致,有利于实现鱼雷发射管的一管多用。为加快研制进度,该雷以l 960年代研制的53—65M型蒸汽瓦斯热动力鱼雷为基础进行研制。53—65M型鱼雷采用涡轮机,使用煤油及过氧化氢为燃料,

航速70/44节,航程l2000/22000米,是当时号称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鱼雷。 65—73型鱼雷是装有核战斗部的专用核装药直航鱼雷,由苏联V一Ⅱ型攻击型核潜艇携带,在艇首上方保留了2具533毫米常规鱼雷发射管,而将下排的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巾靠中线面的2具换装成650毫米的专用发射管,发射管长度也由8米增加到11米,为此,整个首舱的结构布局也进行r改装。65—73型鱼雷主要用来攻击航母等大型水面舰及重要岸基设施,其直径为650毫米,长ll米,航速为50节,航程可达50千米,与53—65M鱼雷一样,也以煤油和过氧化氢为燃料,使用涡轮发动机。

该雷的总体性能、航行特性、热动力推进及爆破威力等综合性能指标都远远优于日本的93式系列610毫米大口径鱼雷,特别是其核威慑力更是无法相比,其核装药的核能足以摧毁一个航母编队及沿岸的一个大型港口和基地。核装药鱼雷的出现,构成了一种新的核成慑

力量和手段,对有效防止核战争是十分必要的,但应指出的是,尽管核装药龟雷是一一种战术核武器,但在使用时受到国际限制核武器条约的许多限制。

由于65—73型超人口径鱼雷具有50千米的远航程和核装药战斗部,成为当时苏联海军武库中专打航母编队的主战鱼雷及杀手锏,受到当时苏联政府的嘉奖。65—76型(Ⅱ兀T型)鱼雷由于65—73型鱼雷核装药战斗部在使用巾的局限性,苏联十l976年又研制成使用常规装药的65—76型超大口径重型热动力鱼雷,又称Ⅱn T型远程蒸汽瓦斯自导鱼雷。该雷可装450千克的高能炸药,同时加装了抗水声干扰能力很强的新型主动式尾流自导装置,提高了导引精度。

水而舰艇在航行时,由于螺旋桨的扰动而在海水表层形成一定长度、宽度和厚度的具有特殊物理特性的水流带,我们把这个水流带称为尾流。尾流一般以约2。的张角,在水平面和两倍于舰船吃水的深度上形成近千米的长度。该尾流与毗邻的海水具有截然不同的声特性和热特性,被螺旋桨扰动的海水压力、温度都会发生变化,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因此,装有尾流白导的鱼雷可以利用目标舰尾流的声、热、阻抗、磁及气泡等多种形式的物理场特性,探得目标舰艇的存在,一旦龟雷捕捉到目标舰艇的尾流、开始进行跟踪,就可沿尾流远距离跟踪和攻击目标。

水面舰艇的吨位越大,航速越高,其尾流也就越明显。航母等大型水面舰,本身的排水量大,同时又要保汪较高的航速,所以需要强大的推进力,其螺旋桨的数量多,尺寸也更大,其尾流也就更加明显。例如,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满载排水量达10万吨,最高航速达30节以上,为此装有2台A4W型压水堆,总功率达194兆瓦,4轴推进,每个5叶螺旋桨重约30吨,直径达67米。而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满载排水量9200吨,最高航速31节,装有4台LM2500—30燃气汽轮机,总功率为78.33兆瓦,两轴推进,5叶可调距螺旋桨直径为5.18米。因此,尼米兹级航母的尾流比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要明显,而且二者的尾流在物理特性上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65—76型鱼雷就是利用高频主动声脉冲,探测舰船产生的气泡尾流,导引鱼雷搜索、跟踪和攻击目标的。这种尾流自导作用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可通过预编程设定,在攻击编队目标时,可以有选择地攻击任一目标,

而不受其它舰船尾流的干扰,且较好地解决了末弹道的跟踪及攻击问题。 目前世界各主要海军国家中,只有俄罗斯的攻击水面舰艇的鱼雷都采用尾流自导,这也说明俄罗斯在尾流自导技术领域有独到之处。世界E各主要海军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尾流自导鱼雷防御技术的研究,据报道,美国正利用其先进的电子技术研制针对尾流自导鱼雷的反鱼雷鱼雷。

65—76型的性能参数与65—73型大致相同,其攻击水面舰艇时的航深为7~14米。动力系统也以煤油、过氧化氢为燃料,采用2дт型涡轮发动机,功率达1000千瓦以上。引信采用电磁式非触发引信及安装2个惯性爆发器的引信传爆系统,安全可靠。控制系统采用鱼雷航向、航深、横滚三通道控制,使用航向陀螺、垂直陀螺、速率陀螺及深度传感器作为敏感元件,陀螺采用气压启动、电力保持。后舱装有3个液压舵机,用来操纵水平及垂直舵,根据控制系统的指令控制鱼雷在水中双乎面(航向和深度)上的机动航行。采用机械设定方法,发射前向鱼雷输入作战参数。该雷的规定服务期限为6年,在长期保存在军械库的条件下,无需加注燃料和维护保养。为便于训练和评估射击效果,备有专门的操雷段代替战斗部

用于训练。65—76型鱼雷先后装备在了苏联 V-Ⅱ、V-Ⅲ、S-I级(各装2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装有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及奥斯卡l/Ⅱ级飞航导弹核潜艇(装有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上,因其比通常的533毫米鱼雷大了一圈,因此被称为“胖姑娘”。

65—76型鱼雷的性能较为先进,但其致命缺点就是采用双组元、煤油加过氧化氢燃料,而过氧化氢的性能很活跃,如果密封不严很容易泄漏并分解出氢气,而氢气在封闭的潜艇空间中极易引起爆炸,“库尔斯克”号的爆炸正是由此而引起的。

дпт-1型鱼雷进入1980年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俄罗斯又在65—76型(дпт型)鱼雷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дпт-I型改进型鱼雷。主要改进了自导性能,在改进原来的尾流制导系统的同时,加装了线导遥控装置;同时改进了动力推进系统,将危险的煤油加过氧化氢燃料改为安全的液体单组元“奥托”燃料,该燃料是一种硝酸脂的混合物,突出的优点是不易蒸发,安全性好,从而解决了鱼雷的安全隐患;还将涡轮机改进为2дт-B型,功率增加到1100千瓦;为降低螺旋桨产生的噪声和1提高其推进效率,将对转螺旋桨改为各主要海军国家先进鱼雷中使用的泵喷推进器,此外,还对全雷进一步采取了许多降噪措施。

дпт-1型鱼雷直径650毫米,长11.3米,熏5000千克。采用双速制,高航速为50节。装药为高能炸药,增大到500千克。动力系统使用液体单组元“奥托”燃料,配以带有启动调节器、功率达ll00千瓦的2дт-B型涡轮发动机,可变速,直接带动泵喷推进器,航行噪声小。

与65—76型鱼雷相比,改进了主动式声自导尾流系统,提高了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在攻击舰艇编队时,可以穿过非选目标舰艇的尾流,导引鱼雷进入主攻舰艇的尾流内,并以最大尾追速度进行攻击,从而减少了尾追弹道的损耗。同时,加装拖曳式结构的线导系统,利用潜艇声呐等观测设备测得的目标信息,导引鱼雷进入目标可能的活动区,然后利用尾流自导,导引鱼雷进入主攻目标的尾流区,进行跟踪并实施攻击。引信及控制系统与65—76型相同。采用电设定或机械设定方式向鱼雷输入射击参数。该雷可以单射、也可以双雷齐射。

由于采用“奥托”燃料,其规定寿命延长到10年,如果进行中修,寿命可达20年。在储存、运输、吊卸时鱼雷都很安全。全雷的维修使用安全可靠,雷内装有自动监测系统,便于对全雷进行功能检查,及时排除故障。也备有专门的操雷段。

дпт-1型鱼雷以高速50节航行时,航程为45~50千米,而当低速航行时,航程还可以大幅度增加。该雷采用低速搜索、高速追踪和攻击。作战时,可在100米大深度?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⑸洌紫鹊家憷自?5米深度上隐蔽航行,进行搜索,并以低速接近曰标,噪声很低,不易被发现;发现目标后鱼雷进入目标尾流航迹区以50节高速追踪目标,并在7~14米的航深下对目标发起攻击。由于该雷改进提高了白导及控制系统的性能,同时加装了线导遥控系统,因此大幅度提高了远程攻击的导引精度,既增加发射艇的安全,又能显著提高鱼雷发现目标和命中目标的概率。

由于дпт-l型鱼雷是苏联1980~1990年代研制并装备部队的产品,因此,它在性能指标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出口型T T5-1型超大口径鱼雷

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除在国内继续不断改进提高дпт-l型鱼雷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增强本国海军的实力外,又在该型鱼雷的基础上,改进研制成T T5—1型出口型鱼雷。 该型鱼雷是可供出口的超大口径远程热动力自导鱼雷,用于消灭大型水面舰艇及岸基固定目标,可由装有650毫米专用鱼雷发射管的攻击型潜艇或水面舰艇和岸基设施发射使用。 该雷重量4700千克,其它参数及性能与дпт-1型鱼雷大致相同。与дпт-1型鱼雷相比,该型鱼雷也采用尾流自导系统,但未装线导系统。为实现远程航行的精确控制,提高导引精度和抗干扰能力,该雷采用了高精度捷联式惯导、三通道控制系统。全雷装有大容量、高速中央处理机,能及时、可靠地处理各种信息,精确导引鱼雷搜索、跟踪和有效攻击目标舰艇。战斗部装有高能炸药,其爆破威力相当于765千克梯恩梯炸药。全雷在结构上采取了许多减振、隔振、吸声等措施,有效降低了鱼雷的流体动力噪声和振动噪声。使用泵喷推进器,降低空泡噪声。全雷辐射噪声较低,有利于鱼雷进行隐蔽攻击。结构上采用全雷模块式一体化结构,布局合理、紧凑,利于鱼雷F一步的性能改装和多样化使用。

该雷规定寿命为l0年,如能进行中修,寿命可达20年,在携带艇上的储存期限为3年。该雷装有内部自动监测系统,可在不分段的条件下检查全雷功能、发现故障并及时排除,维修、使用安全可靠。同样备有专门的操雷段。

超大口径鱼雷的不足与发展潜力可以说,苏/俄的650毫米超大口径鱼雷是专为美国航母等大犁水面舰“量身订做”的,它的超大口径形成了性能上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冈潜艇上配备的通常都是标准型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因此如果使川这种鱼雷,必须在艇上装有650毫米专用发射管。苏联是在大型攻击型核潜艇及飞航导弹核潜艇上,将首舱的6具发射管中的两具设计成650毫米专用发射管,只能专艇专用,给部队使用带来一些不便和困难。

这种650毫米超大口径鱼雷,因射程远,会增大航向偏差。因此在后来的改进型鱼雷中,除使用尾流自导外,还采用了线导遥控技术和捷联式惯导控制新技术,这就大大提高了鱼雷的导引精度和发现概率。

苏联从1950年代起就开始研制鱼雷用涡轮发动机,从最初的T型320千瓦涡轮发动机发展到дт系列功率可达l350千瓦的多型涡轮发动机。近些年俄罗斯在热动力鱼雷高能燃料,如单组元“奥托”燃料、双组元燃料、“奥托”加HAP(高?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嶷灏?燃料等,以及发动机工质采用的开式循环、半闭式循环及闭式循环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反映出该国在此领域技术储备雄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T T 5—1型鱼雷,是进入21世纪后,在дпт-l型鱼雷的基础上,采用许多先进技术,与国际接轨而推出的出口产品,尽管有了较大改进,但在性能上还有待提高,使用上也还有局限性。但由于该雷在结构上采用了模块式一体化设计,便于改装,因此具有改进和提高性能的巨大潜力。印度海军或可拥有2008年l2月16日,俄联邦军事合作局局长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夫对塔斯社记者表示,尽管发生了“海豹”号事故,但俄仍将在近几年内,租借给印度数艘阿库拉级核潜艇,租期为l0年。

我们由此联想到,阿库拉级的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不可能闲置不用,要么改装为发射533毫米龟雷,要么直接装备650毫米鱼雷,如果是后者,那么印度海军很可能成为世界上除俄罗斯外第一个拥有650毫米超大口径鱼雷的国家,这对周边国家的大型水面舰不能不说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

日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的核潜艇上设计有650毫米鱼雷发射管,以色列从德国订购的海豚级常规潜艇虽也装有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还装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但并未装备650毫米鱼雷,只装备了德国 DM2A4 533毫米鱼雷。其它国家即使有意购买俄出口型的TT5-l型650毫米鱼雷,也得首先设计一型装有650毫米鱼雷发射管的潜艇或对现有潜艇进行改装,由于鱼雷的口径和长度都较大,这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灾现。

2009.5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