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0:30:26 体裁作文
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体裁作文

篇一:小学美术课中的欣赏评述

小学美术课中的欣赏评述

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在欣赏中,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中学习,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有些老师认为欣赏就是看一看,不重要,看过了,就丢在一旁,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讲解和引导。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画画的范本。 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欣赏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随堂欣赏、专题欣赏、对比欣赏和现场欣赏课四类。

1.随堂欣赏。随堂欣赏是指在课堂教学时穿插其他的相关内容,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教学时,插入有关画家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每一课

内容都安排了很多相关的画家或小朋友的作品,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和本课主题的联系又在哪里。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够自由的表现和发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一年级的《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中,对于马蒂斯的《爵士》孩子们很难看懂,有些觉得不好看,什么都不像,有的学生认为好看。这时,教师不用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对或错,只要当好中间人,让孩子们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抽象画的认识,接受大小不等的几何色块组成的画面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在争论让美内化、升华。反之,教师如果认为学生不该对大师的画质疑,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随之会对本堂课的兴趣大减,还会遭受到小朋友的嘲笑,对本科的兴趣也会有很大影响。

2.专题欣赏就是围绕某个同一类课题进行整堂欣赏。二年级的《雄伟的塔》图片“应县木塔”法国“埃菲尔铁塔”北京“北海公园白塔”等,出示了不同形状不同造型不同材质的各式各样的塔,我们就要以专题形式来讲来引导孩子们对塔的认识,理解,认识理解过程中懂得欣赏塔,从而画出心中雄伟的塔。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根据老师自身对图片的理解和认识,用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只是成为听众,如果专题比较的抽象或者是

孩子们不感兴趣更是造成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3.对比欣赏是把具有明显差异和对立的图片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三年级《红色的画》这一课中,通过欣赏,启发学生联想到自己生活中常见到以红色为主的物象和场面,画面中表示吉祥喜庆的红颜色,感受红色带给人们热烈的,欢快的,充满激情的美感。而《黄色和蓝色的画》,学生在欣赏中认识感受黄色和蓝色特有的魅力,感受到黄色带给人们的明亮温馨的感觉,蓝色带给人们凉爽清静的感觉。这两课就可以对比欣赏来学习,完成初学者对三原色的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认识,也可以用对比欣赏的方法来学习,不过这就需要孩子们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孩子们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用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挥。

4.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

品展览就属于现场欣赏。也可以带着孩子们离开教室,到大自然中寻找和教学相关的东西。 如《我和昆虫》我就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去观察我们身边的昆虫,有几对足,有无触角,身体是怎样的,用实体了解和总结昆虫的特点,同学们学起来很轻松。《大树的故事》这一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学校里就有那么多不同的树,何况大自然呢。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绘画教学。

美无处不在,所以欣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欣赏与评述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我们的小学美术课的欣赏评述,更是一个让学生有可看、有可想、有可说的一堂课。

篇二: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型中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型中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一、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虽说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但这四个领域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相对独立的。对初中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调查发现:四个领域中学生对“欣赏·评述”这个领域的兴趣最淡。在七年级的第一堂美术课上做了一次口头调查:“什么是美术?”学生们理解为“美术就是画画”的占了全部被调查学生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他们对美术的范畴理解不全面;“小学美术课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很多学生对“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记忆犹新,而对小学美术中“欣赏·评述”的内容几乎没有印象。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而初中学生美术学习更倾向于创作这一外化活动特征。殊不知要进行造型表现设计等创作活动,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美术基本素养,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美术课程呈现新气象,开设了9大选修模块,改变了以前以美术鉴赏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但在课程改革的初期,由于各方面因素,大部分高中在模块选择时首先选择的仍然是美术鉴赏这一模块。初中三年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对“欣赏·评述”领域的不重视或无兴趣等原因,使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和衔接。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美术教学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二、兴趣的概念及其界定

兴趣是在认识活动中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个性的心理特征之一。兴趣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短暂兴趣是在生物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常由于事物的新异性引起,失去新异性后兴趣也就消失。稳定兴趣是在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兴趣与注意有密切关系。对有兴趣的事物能引起无意注意,这是指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为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维持有意注意的支力。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习兴趣则是指对学习内容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

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

三、初中生现状分析

1. 初中生心理行为特点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由于处在身心剧变时期,各种需要日益增长,加之此时还缺乏较强的稳定情绪的能力,所以他们容易动感情,且这种感情强烈而不稳定。随着实践的增加和思维的发展,各种动机开始出现间接性、稳定性、迟效性的特点。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

2.初中生美术行为特点

初中生各感知觉过程已充分发展。知觉能力继续提高,知觉的精确性和深刻性更加发展起来。能更精确地感受和分辨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细微差别;对物体形状、体积特征有更强的感受力,对于空间、运动、观察等知觉过程有更好的判断力。小学六年“欣赏?评述”单元的学习,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但由于美术教育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在进行着不停的改革,小学与初中美术教材版本的更变,在教学内容形式衔接上尚欠整合,加上各个学校对“欣赏?评述”教学内容的重视层度不统一,使学生学习不系统,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差异很大。在初一入学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统计发现,有87%的学生对小学“欣赏?评述”课的内容没印象。另外,社会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使得初中生学习目标更单一,直奔主题——中考。学生主要精力关注与中考有关的主科,把美术课放在调节学习节奏,缓解学习压力的地位上。他们喜欢上绘画或工艺设计等“动手”类的美术课,而对“欣赏?评述”这类似文化类课程的,老师讲学生坐着听的美术课兴趣不大。

四、思考问题

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初中生对“欣赏·评述”领域

的无兴趣使得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完成很困难。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初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将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五、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1、创设良好的美术欣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就课堂而言要使初中生产生对“欣赏?评述”课的兴趣,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形成一种学习、娱乐交融的课堂气氛。美术是“视觉艺术”,比起文学以文字形式的阅读鉴赏来得更形象直接。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及风格,来激发学生的种种思想感情。例如在七年级《自然与生活的定格·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这课的开始,我站在教室门前等候学生,就像家里来了远方的客人,面带微笑并招呼着,看着他们一一走进教室就坐,这时教室里播放着班得瑞的《寂静之声》,大屏幕上轮流播放着外国的自然风光。我没有把他们看作学生,而是把他们当作是爱好美术的朋友。当他们走进美术欣赏教室那一刻,就好像来到了国外的某个乡村,这里的一切使学生感到那么自然、亲切、和谐、平等。学生在音乐和风景的听视觉刺激下,有种想把这些风景画下来的冲动。这时导入本课主题,这节课不是让学生来表现的,而是先走近17世纪外国的绘画大师,看看他们面对美景时,是怎样涉笔成趣、点景成画的。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能立竿见影,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学生对这课有了直接兴趣,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加上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欣赏内容,层层递进,自然就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了。

2、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美术作品欣赏,加强视觉冲击力。

微小人形,作为婚礼见证人的画家本人和一个年轻人,以及这个凸面镜显现出来的房间的地板和天花板,还有屋外的天空和花园,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耶稣受难图等内容,让学生亲自感受尼德兰特有的细密画传统画法。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虽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在绘画长廊迈步,在想象空间飞翔。

如此欣赏过程,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欣赏?评述”,培养间接兴趣。 新课程要求学校每个年级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美术“欣赏?评述”教学应合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展开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今年初三正好是去苏州园林参观实践,借此机会,我布置了《苏州园林》这一课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参观苏州园林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带着古典园林的人文精神和园林的造园要素等

过书本印刷的图片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在交流中,我看到了聆听的同学那种渴望表情,源自内心对艺术品鉴赏的饥渴。这种源自内心需要而产生的间接兴趣,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到“欣赏?评述”的教学中来。

5、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自主获得信息资料提供便捷的平台。

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或课外利用网络,通过教师所提供的中外美术资料信息的网址,欣赏美术作品,检索美术作品的资料、文献等。让学生感觉到“欣赏?评述”教学并非是老师“一言堂,满堂灌”,可以是学生从神奇的“网络百事通”那里获得知识,学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体验了成功的欢乐,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对“欣赏?评述”教学的兴趣。我校的美术老师正在围绕初中美术教材开发美术教学资源库。相信这一课程资料的开发,能为学生自主获得美术信息资料提供更便捷的平台。

6、注重与自然、生活的衔接,使教学有课堂外的拓展与延伸。

注重美术欣赏与自然和生活经验的衔接,从生活走向美术,从美术走向生活。比如在欣赏《自然与生命的定格外国的风景画静物画》后,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物;欣赏现代派各流派绘画作品后,运用自己欣赏过的手法尝试表达生活中的画面。使学生觉得美术欣赏和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都能感受到欣赏的乐趣,发自内心的欣赏,从而使学生的欣赏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审美状态,从本质上提高了美术欣赏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心理动因,是创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对美术鉴赏活动感到愉快与充满好奇,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与

求知欲,使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古人曰:“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启其蒙而引其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在单位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质和量,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这里,我就一年来对初中“欣赏?评述”教学中兴趣的培养策略谈一点心得,借以抛砖引玉,并请专家指点。

篇三: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欣赏·评述教学

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欣赏·评述教学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把中小学美术课程划分为四个领域,“欣赏·评述”是中小学生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解析欣赏﹒评述,理解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阐述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过程、目的。进一步了解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达到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美术素养及全民族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欣赏·评述领域;美术欣赏;美术语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把中小学美术课程划分为四个领域,“欣赏·评述”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美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些学生长大后,大部分是不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消费者”,只有少数人从事艺术创作有关的行业“艺术生产者”。如何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热爱传统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如何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形成对文明向往的积极态度。“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达到以上目标的重要途径。

“欣赏﹒评述”解析

欣赏指的是以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含义。评述是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和描述。对作品的关注是一方面,对观众主体地位的关注也是欣赏理论的新发展。突出学生是欣赏的主体。评述是学生怎样描述美术作品。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不同程度的作品描述。小学低年级,可以简单的短句进行描述,一个学生说不全,人多了,就可以把画面看全、说全;中高年级学生,就用较完整的句子,对作品进行描述,同时教师引导他们在评述时,要运用美术术语。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提高很快。比如:五年级学生在上《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时,有学生这样写到:齐白石老爷爷的《荷花蜻蜓》构图十分奇特,一花两叶,穿插得十分巧妙。尤其是几片朱红的花瓣,掩映于墨色的荷叶之中,色彩对比强烈又和谐,荷叶间蜻蜓翻飞,俯视荡漾的微波,让人有“十里荷塘”之想。 描述中用到构图奇特、穿插巧妙、墨色掩映等美术语言。看得出学生的审美素养在不断提高。描述的作用还有了解学生的各种看法,为教师的总结提供更准确的信息,讲课就会有针对性、实效性。

理解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能力的学习领域。”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是欣赏内容,进行观察、描述、分析是过程,最后要达到的是“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是目的。

自然美 大自然山川、田野等美丽景色,动植物形态和色彩,在欣赏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欣赏四季的色彩变化,祖国的大好河山,世界自然遗产等,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

教师仅仅靠直觉经验是不够的,要多读些书,丰富对欣赏自然美的认识。有关的美学书籍,游记、散文等对自然美都有一些很好的描述,对我们欣赏教学有很好的启示。没有这方面的美学修养很难把自然美讲深讲透。

美术作品 指艺术家用一定的材质创作出来的作品。如油画、国画、雕塑、民间艺术、现代媒体艺术、建筑艺术、装置艺术等。这是美术欣赏的重点,因为它们最能引发人的美感经验。它们是“人类创作力具体化的结果”,“艺术品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体现了人的力量,是人类思想与活动的结晶”。

美术现象 指带给人们一定思考和意义的,与美术有关的社会活动或事件。如2011年,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去世后,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吴先生的作品特展,许多观众自发地在他的遗像前敬献花篮,在美术馆专门为大家开辟了一面墙,墙上写满了对他的怀念之词……这些现象反映了群众是发自内心的,这种表达是真诚的,说明了一位对艺术有着不懈追求的画家是会受到人民肯定的。把这种艺术现象介绍给学生,是欣赏课上很有价值的学习活动。

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一 看 是欣赏活动的开始 有的作品较易看到内容。比如齐白石老人的《群虾图》,构图、线条、笔墨较好理解。有的就让人一下子摸不着头脑。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为什么要夜宴宾客?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如果不查阅资料是不容易明白的。

二 查找资料 利用网络,当资料到手后,小组可进行讨论、交流信息,进入理性分析阶段。有了资料的看是对美术语言的分析。如对董希文《开国大典》赏析时,就可通过画家把开国大典时的阴雨天处理成一碧如洗的晴空,引发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三 表达 有三种表达方式:语言(口头表达)文字(写出感受)动作(肢体语言)。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欣赏活动,把欣赏理解为只是教室里的学习活动、只是一个人的学习活动都是不对的。所谓欣赏的基本方法是:观看作品—查阅资料—自学或小组讨论—表达。教师只是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设计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探究式学习,主动地进行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个人探讨等,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欣赏课难上”是许多教师的看法。一方面,觉得欣赏课需要的知识储备量太大。教师对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都要懂,古代、现代、当代都要了解,中国的、外国的等都有研究,同时自然美、美术事件都掌握,还有对历史、文化、经济的了解等。确实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另一方面觉得课堂难以驾驭,特别是让学生谈对作品的感受时,学生往往不配合。所以,欣赏课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只介绍作者、作品内容;

重点放在画面的故事和画家的趣闻上,不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形式语言的分析上,这样都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欣赏课不听老师授课随便涂鸦、看课外书的很多。究其原因,老师有不容推辞的责任。不少老师范图一挂,像讲解员一样讲解;有的照本宣科读教参书,学生无动于衷;还有的把视频一开,放一节名师欣赏等。这些内容和手段根本不适合孩子心理审美需求,学生怎么能喜欢。

教师的备课就是把欣赏课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活动。有的是在课前布置查资料,有的是在课堂中进行。比如:以前由教师讲作品的历史背景,现改为学生查资料自己弄明白历史背景;以前讲齐白石的线条有何特点,要讲很多作品后加以总结。现改为教师出示不同画家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在对比中总结齐白石线条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有说得不准的地方,感觉不敏锐的地方,甚至有理解上的错误,这都没有关系。相信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逐步完善起来,教师必须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热情地保护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相互沟通,学生的自信心才会建立起来,他们的主动性才会被激发出来。

教师必须树立长期培养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思想准备,不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也不管他们运用何种语言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都不要低估他们的学习能力,只要教师有计划地去做,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责任就是点燃这火把,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将来成为一名真正有鉴赏能力的合格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王旭晓 《自然审美基础》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 《中国美术简史》

篇四: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交流材料

阜康市第三中学 王丽娟

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美术欣赏板块起着传授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的任务。由于欣赏课的特点,导致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并不重视,欣赏美术作品不知从何入手。一般认为:美术欣赏就是看看一些美术作品,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要解决美术欣赏课面临的现状,我们还需要细细研读课标,把握课标重点,以课标为依据,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 把学生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正真使学生达到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目标。

一、解读新课标对【欣赏·评述】领域的要求

1、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2、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应该说明的是,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学生在一起谈论艺术就是评述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欣赏·评述”教学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

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4、美术学科的内容有其独特性,我们对这种情况下独特性的认识是,它很难被具体量化,很难像一些学科那样能通过量化的方法分成若干具有明显差别的等级。总体而言,美术给我们的感觉是块状的,而非粒状的。尽管美术的内容也有程度上的递进关系,但是很难截然分成几个层次。所以新课标在确定阶段目标责任制的层次时,遵循了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按四个学段来划分了阶段目标,并相应地确定了具有相对递进关系的阶段目标 。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其中,第一学段以游戏、参与、感受和体验为主, 第二、

三、四学段则在学习要求上有递进关系。

以下这个表格就是对第一到第四学段的美术活动的具体要求。(看表格)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阶段目标的描述尽管比较笼统,但还是大致显示了层次的递进关系。

二、对新课标下美术教材【欣赏·评述】领域的简略分析

1、现在的美术欣赏课被划分为欣赏·评述领域,是以对学习、理解美术和对视觉现象审美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既会欣赏而又能评述美术作品。我认为初中阶段的美术欣赏·评述课教材是按两条线设计的:

一是对“中外经典作品的剖析”,也可以称之为“鉴赏示范系列”; 二是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并自己建构评价观点。也可称之为“理论系统”。

教师不仅要熟悉课本的内容,而且还要掌握与所讲内容有关的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样在上课时,才能做到游习有余,得心应手。

2、美术教材中欣赏作品的分类: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

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范宽的《溪山行履图》,还有梵高的《星空》、委拉斯凯兹的《纺织女》、蒋兆和的《流民图》等古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

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

《最后的晚餐》很多人误认为是一幅油画作品,其实它是一幅用油彩和蛋彩两种材料绘在修道院餐厅墙上的湿壁画。这幅壁画占了整整一面墙,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它的透视关系也与实地环境的透视相统

一。从而成为餐厅有机组成的一个部分。画面描绘了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 12个门徒不同的动作,这些动作设计的非常自然,使得画面上毫无杂乱之处。它们完全根据每个门徒不同的性格设计了不同的动作。将人物的心理变化描绘的淋漓尽致。“一幅人物画的成功表现,应该做到使人一看就很容易从他们的姿势、神态中觉察他们的思想.就好像一个双耳失聪的人,虽然他听不到声音,但是依然可以从说话人的动作姿态以及口形中揣度说话的内容!”达·芬奇是这样主张的,他也这样做到了。

《清明上河图》长527.8 厘米。高24.8厘米,是一幅墨笔淡着色的绢本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画的内容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为郊区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最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栉比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

梵高的《星空》用流动的笔触,绚丽的色彩,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一个梦幻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形的约束,色彩的随意流动,画面的变化莫测,使人类的内心世界毫不保留的展现了出来,人的情感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泄。

《纺织女》是十七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宫廷画师委拉斯凯兹的作品,从画面上看,全画分成两大部分,前景是马德里皇家织造厂的纺织工正在劳动的场景,后景是宫廷贵妇们正在欣赏由织造厂织出的壁毯,两个场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级,也隐含着一种对比,画面有意识的通过右侧穿白衣纺织女劳动时的优美体态,让人清楚的看到了劳动妇女特有的质朴的美。此画原名《巴拉斯与阿莱辛》。

蒋兆和的《流民图》高2米,长约26米。作于北平沦陷区,取材于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中国难民生活,线条方折刚硬,没有任何柔和雅驯的感觉,全卷描绘了100多个人物,有僵卧街头的老人,病饿而死的孩子,

被轰炸惊疯的妇女,万般无奈准备上吊自杀的知识分子??国破家亡,尸骨狼藉,令人触目惊心,表现了画家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这些作品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欣赏教学课中需要着重强调的部分。

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

三是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呜。

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3、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欣赏课与传统美术欣赏课的不同

(1)、传统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 ①教师通常以讲授为主,学生过多于当静听的“观众”,教学方法采用注入式。②教学中要求学生达到对知识统一的了解,而缺乏发展学生个性。 ③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能让学生普遍参与知识的探索,而只限于一些“尖子生”。④欣赏手段的局限性太强,只有图片、挂图。

(2)、现代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

①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性:以启发学生探究为主,传统美术欣赏课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②在欣赏课中体现交互性:现代美术欣赏课强化了把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

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动态化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例如在小学三年级《迷人的动画片》一课中,以活动课的形式展开教学,请学生课前大量的收集动画形象,按类别布置教室,教室俨然成了一个动画乐园,在尽情欣赏这些动画形象的同时,再让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谁都不知道下面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答,所以学生们对自己收集的动画形象及其相关资料,必须在课前了解清楚,才能正确回答别人的疑问。为此,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动态化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过程性是强调介绍的这些动画形象的知识不能以现成形式呈现给学生,而应由学生在收集、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体验性则强调教学的情感因素,强调给学生体验机会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③在欣赏课中凸显人文性。《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例如在欣赏齐白石爷爷的作品时,若先插入一段“齐白石拒画”的故事(日伪统治期间,许多日本人、汉奸去索要图画,齐白石干脆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字条“一概不见”,以这种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抒发了大画家满腔的爱国之情。)故事的引入会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更理解了“画如其人”的含义。

④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的成熟给美术欣赏课教学在意义与形式上进行了推波助澜,体现个性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人本理念,打破了学生学习过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手段增加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拉进了与欣赏物的距离,使学生为我们能有这样的文化遗产而自豪,同时增强保护遗产,将锦绣河山传承子孙后代的责任感。所以,现代化多媒体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无疑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

篇五: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欣赏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如小学美术中《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就是关于“宫殿、宗教建筑、园林”的整堂专题欣赏课,还有《中国画》、《外国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等等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如在《巧妙的组合》一课中,有的学生让为西班牙画家米罗这幅《太阳、人和鸟》不好看,什么都不像,有的学生认为好看。这时,教师不用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对或错,只要当好中间人,让学生去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抽象画的认识,接受大小不等的几何色块组成的画面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反之,教师如果认为学生不该对大师的画质疑,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容易与教师产生逆反

心理。教师再讲几何色块组合画面时要注意的地方时,只能是教师一个人的一厢情愿了。

3、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

有些学校的学生,外出参观的机会较少,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提供现场欣赏的机会。比如《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学校里就有那么多不同的树,何况大自然呢。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绘画教学。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

不好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