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难舍乡情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4:33:58 体裁作文
难舍乡情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那一份难舍的“乡情乡谊”

那一份难舍的“乡情乡谊”

作者:马娇

来源:《教育界·中旬》2013年第07期

对于《信客》这样的文章,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性散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关键。而在这篇文章中“信客”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和他的职业特点密切结合的。所以,我首先将现代邮递员和“信客”作对比,他们之间有相似之处——投递信件物品,当然也有不同之处,我认为这个不同之处正好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也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

对于这篇文章主旨的解读,一般人都会放在诚信上,而我认为从“信客”的职业特点来说确实和诚信有很大联系,但是就文章本身对于信客一生的描述上来看我认为更多的是表现“乡情乡谊”。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主题,我凸显了中国传统乡邻社会这个大背景。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主旨呢?为什么诚信不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个主旨呢?我们知道,大家对诚信寄予了很高的期待,于是在很多作品的解读上,都习惯性地将诚信作为一个重要的主旨进行套用。事实上,有些作品表面看似与诚信有关系,实际上还有更贴切的主题。比如《信客》这篇文章。

“信客”每天劳碌奔波、三餐不饱,甚至料理后事不嫌脏、不怕怨,原因何在?这绝非从诚信就可以简单进行阐释的,中国农村是传统的乡邻社会,看重的就是这个“乡情乡谊”。

“信客”所做的不仅仅是投递信件、物品这么单纯,“信客”既是这个乡邻社会中的一员,又是这个乡邻社会与外界接触的最敏感的神经末梢。他们做的是一个乡邻对另一个乡邻的关怀、理解和尊重,所以传递的还有浓浓的乡情乡谊。这是“信客”与现今邮递员最大的不同。而乡邻社会的情感基础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依靠、信任和理解尊重。为了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理解,我特别引用了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一个情节,这段影片反映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奔波于中国农村的山乡邮递员的一段经历,影片中交代了三件事,这都说明“信客”是懂人情,知世故的。看了以后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在“信客”心中这不仅仅是一个拿薪酬的工作而已,更多的是怀着对乡邻们的那份情谊的良心活。

文章中讲述到了两个信客,其实从他们的一生看起来生活的艰难大过于对他们的褒扬,老“信客”是自己失信于乡邻而不做,年轻“信客”因为信任和乡情接过重担,任劳任怨,又因被乡邻侮辱人格、否定诚信而不做。没有了这个“信”与“乡情”,就像是歌者失了声、舞者瘸了腿一样,“信客”不能再用脚力去丈量城乡的距离了。诬陷矛头直指年轻信客的诚信,别人都不相信他了,他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这应该是对他们的最大打击,也是我们觉得最可叹、可怜、可悲之处。

“信客”的不做从另一个侧面更说明了他的艰辛与不易,信客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神是万能的,人却常常不堪忍受痛苦,“信客”的痛苦来自于艰辛与别人的否定。但真正能感动我

们的是人而不是神。赞扬也好、同情也好、感动也好,都在于此了。我们理解年轻“信客”了,年轻“信客”也理解“老信客”了,所以死后要葬在一起。从这里,我想到让学生以墓志铭的形式来综述自己对于“信客”的理解。这样通过动笔的方式促使学生对“信客”的一生进行思考,能够得出自己的理解。

“信客”这个人让我们看到生活的不易,诚信的大不易,我们应该理解他、同情他、尊敬他。《信客》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在传统古老中国的乡邻社会中“乡情乡谊”有多么的珍贵和平凡。他们都足以感动我们,甚至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当下的生活。

比较而言,过去的生活世界中,“乡情乡谊”的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几个因素铸造而成的。首先是儒家的伦理价值体系,儒家价值观非常重视家族文化,家族文化中又以“孝”为纽带,在流动性不强的情况下,一个家族就逐渐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家族文化。同时,农耕文明下各种姻亲关系的建立,使得这种家族文化的各个团体之间因为各种亲戚关系而产生了更多的联系。这就使得乡情乡谊更加稳固,并成为人们内心重要的情感基础。其次,中国社会结构以村庄为基本的聚居形态,几千年来都如此。因此这就构成了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乡土、故乡文化和情结。而能为家乡、为乡邻做点事情就成为大家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因此,我们看到信客就是这样将相亲的事情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完成。这种精神追求和乡土情结是分不开的。第三,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那就是舍小我,成就大我的传统文化。我们一直非常强调集体的利益,强调将小我的利益融入到大我的利益中去。因此,我们才看到,诸如“信客”这种工作,依然能让人在长期的艰苦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意义,这就是非常独特的文化使然。

我们将文章的主题定位在这个角度上,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文章提供的思考角度,深入理解、思考中国社会的价值特色和传统的现代转换。应该说,从“乡情乡谊”的角度切入这篇文章的主题,能够在更加宽阔的视阈去探究社会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内在因素,更深入的展示中国历史发展中最具人性魅力的东西。文学艺术最根本的功能就在于它要提供我们思考的角度,能促动我们逐渐将思想和作品进行有意义的解读的同时,获得思想对于读者的意义和价值。表面上,文学作品都是为了让我们感动与艺术形象,事实上,感动之外,我们能否在思想上进一步拓展,才是文学艺术最希望给予读者的东西。

请记住这个给我们遥远感动的信客。

篇二:高三优秀作文:难舍的乡魂

高三优秀作文:难舍的乡魂

高三优秀作文:难舍的乡魂

走出火车站,一阵热浪袭来,台风过后,杭州的天气似乎回转很快。新闻中的狂风暴雨早已消失得不见踪影了。烈日骄阳,还真是让人受不了。

在杭州待了几天,感觉这的一切是不是都特别不招待见。大热天打车难,挤公交更难。就算不是周末的日子街上也到处是人。几条路转一下就分不清方向。

这样相比较来,开化真的是很好。

开化说真的的确是个过日子的好地方。青山绿水环抱,一座小城,一片阳光,足矣。开化的街不宽,而且最近几年常常修路,但是站在这边向马路那边的朋友打招呼,很温暖不是吗?开化的城不大,而且有很多地方都还是瓦砾参差的破旧小屋,可是却邻里彼此熟悉,碰见能微笑喊出对方的名字,这种感觉也很棒不是吗?闭上眼,能够想象出整个开化,每条街,每个公共设施,不像大城市里下了出租就分不清东南西北。

可是要是问我开化哪最好,我说不上来。我觉得开化的好是精致的。年轻人爱去的电影院,山脚下的小木屋,它们一样的美好。只是不同的人向往不同的生活。小城就像一个收纳箱,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喜好的人都有。许多大城市都更倾向于前者,凌晨十二点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可是对于开化来说,这个时间段,整个小城都会变得安静下来。小木屋外也许还依稀听得见滴答的雨声,淡淡的虫鸣,可能屋顶还漏着雨。可是开化这座小城就是这样,这种清淡而神秘的感觉。

以前,还小的时候,就一直说要到外面大城市去工作,生活。时间过去很久了到了现在,我会犹豫过,关于自己的将来。现在在外生活压力大,更想待在开化,平淡一点也没什么不好。泡一壶龙顶,然后工作,周末可以去钱江源古田山,看瀑布欢腾,听森林间美妙的歌声。

从小就在这生活,这儿承载着太多儿时的回忆,到现在才明白,什么叫做羁绊。泰戈尔说,当日子擦亮了你会看见我的伤疤,也会看见曾经会痊愈过,而对于我来说,日子越久我对这座小城的依赖就越是脱不开身。

开化除了造就了奥运冠军占旭刚之外,似乎没什么特别的令人亢奋的消息了。尽管它为中国航天提供了必要的硅,尽管有些人并不知道他杯中能站着跳舞的茶叶叫龙顶,可是开化,开化人并不因为这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而是更加投入更加努力地付出,这

就是开化的精神,这就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开化啊。

等我们也老了,可小城还在,它依然收纳着一代又一代的开化人,不断更新发展,不断进步向前。到时候,你说小城,小城里的人会变吗?还会像现在这样朴实大方,实在好相处吗?希望是这样吧。

乡魂是薄薄的一片云,是淡淡的一缕烟,是静静的一阵雨,是浓浓的一份情。其实它就在我们每一个开化人的心里。

我的这一份乡魂,依然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在小城间穿梭。

篇三:乡村乡情作文

乡村乡情作文

乡村 乡情

作者:404班 魏学而

“太好了,去姑婆家做客啰!”我高兴得手舞足蹈。一路上,爸爸加足马力,车轮滚滚向着乡下飞驰而去。不一会儿,钢筋水泥筑成的大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啊,一束束麦穗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到了姑婆家,我赶紧推门下车。顿时,一股芳香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啊!这儿的空气是多么的清新,天空是多么的湛蓝,小河是多么的翠绿。时光仿佛凝固一般,将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定格在我的眼前。树上的小鸟欢快地唱着,田里的青蛙也呱呱地唱着,像是在吹奏着动人的交响曲,欢迎我的到来。我一下子爱上了这儿。

姑婆家是一幢三层楼的小洋房。门前有一块空地,几只大公鸡在空地上闲庭信步。它们高傲地看了我几眼,从容不迫地走开了。楼房旁边一条小河蜿蜒而过,一群大白鹅有条不紊地在水里游泳,“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描绘得就是这幅景象吧?

屋后便是姑婆家的菜地了。抬眼望去,翠绿的是黄瓜,紫色的是茄子,红宝石一般的是蕃茄,十分好看。我疾步冲入菜地,摘下一只大蕃茄,顾不得清洗,随便在衣服上蹭了蹭,张口便咬,鲜甜的汁水顺着下巴流了下来。姑婆笑着说:“小馋猫,慢点儿吃。来!我们一起去摘些菜,姑婆给你做好吃的!”

小桥流水,可爱的动植物,构成了乡下人家一道自然、和谐的风景线。已经习惯了都市喧嚣的我,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宁静!

篇四:故土乡情作文素材(二)

作文素材积累(二)

故土乡情篇

姓名 班级

【写作导航】

农村生活天广地阔,乡村素材取之不竭。农村的学生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在写作上,他们有着城市的学生所无法模仿的姿态、生活沉淀,这就是农村学生的优势。要想在高考考场上脱颖而出,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最好挖掘乡土资源,表达浓浓的乡情!

写乡土作文,是我们深入地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真实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其中的人、事、物,能有效地激发我们的情感,从而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好文章。培养我们写作乡土作文的能力,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家乡意识是写好乡土作文的前提。我们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去关注家乡的人和事,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乡土作文。当然在课堂学习中,结合有关课文如:《乡土情结》的学习,体会作者在描绘家乡时所包含着的深厚乡情,同时联系实际,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可爱之处,应该如何反映家乡面貌,抒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养成观察习惯。乡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则是取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我们用朴朴实实的语言写自己实实在在的感情,写出自己亲见、亲闻、亲历、亲感的真实生活。

3.提高反映能力。在我们掌握了足够的生活素材以后,如何将其所见所闻反映出来,确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利用学习小组,围绕一个中心畅谈家乡的各方面情况;还可以听家乡德高望重老年人关于家乡的故事。在书面表达的训练方面,我们要养成多写勤写的好习惯,日记周记的形式经常写一写;还可以在班级开设乡土专栏,让学生在专栏里发表反映家乡新貌的文章。

【诗文名句】

1.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4.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5.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好段选登】

①对故乡的情感,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它好像很巨大,又好像很琐细。具体得如一撮土、一滴水,又大得无从搬移,无法传递,不可替代。它是天,它是地,它是山,它是水,它和民族.和祖先,和各人逝去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岁月,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个人的经历镶嵌在一起,盘根错节地联在一起。它对别人毫无意味,对自己却无比亲切: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又令人终生难以忘怀。

②啊!对不起,家乡的秋,我笨拙的双手描绘不出你的美妙与神圣,但你使我震撼。作为家乡的女儿,我在心里了解你,你打扮的花枝招展,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回报生你养你护你的家乡和父老乡亲们。我真心感谢你,家乡的秋,你给乡亲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与希望;你给我带来了生活的勇气与自信;你让我感悟了生命的真谛,我真心感谢你!

③《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④我们每个人都是家乡的儿予,家乡给了我们善良,高尚的品格,给了我们博大丰富的胸怀。我们诞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痛饮过这里明净的山泉,我们赤脚踩过山坡上带着露珠的草地,我们在茅屋里听过农夫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我们在家乡的怀抱里见到了奔腾涌荡的朝霞。

⑤在故乡的那段日子,风里来,雨里去。有时一阵风来,把头上的草帽吹走,吹落到山塘那面的草丛里。于是你想去捡回来,但当你拾起草帽时,说不定草帽下正罩着一窝小山雀,还吱吱啾啾地叫呢。故乡的日子,一个个是可以抚摸的。如前年栽的橘,今年挂果子了:去年放养的鱼,今年可以出塘了;地里的油菜、麦子,都摇着昨日的芬芳;那小拱桥、那石板路、那眼清泉、那塘荷叶,永远那么清新,那么有神,那么勾魂摄魄。

【经典品读】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难舍乡情作文)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故乡的芦花

李笙清

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愣愣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关的工艺品,竞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姥姥的端午

王 瀛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参阅】

1、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2、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史铁生《我与地坛》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3、必修四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篇五:高二优秀作文:朦胧中的乡情

高二优秀作文:朦胧中的乡情

高二优秀作文:朦胧中的乡情

作者:高二(3)班 史佳璐

堆积如山的书桌下,困倦无比的我,在睡意朦胧中,耳畔时不时听到母亲那熟悉的脚步声,让我的思绪飞回到从前,那个温暖无比的小屋。

曾经,每当到了深夜,在我进入梦乡前,妈妈的脚步声又会出现在我的床头。那脚步声轻且慢,好象是害怕打破了夜的宁静。伴随着脚步声,妈妈为我盖好被子,然后那脚步声又渐渐远去,我也在妈妈的脚步声中进入了梦乡。

待我长大了,学习任务也繁重了。每当我伏案学习时,妈妈的脚步更是轻了,虽然她要在房间中来回走动,不停地做家务,但她的脚步从来都是轻的,她怕打扰我。在她心中,她认为无论多么细微的声响,就连轻轻的脚步声也会干扰我,在她心中我总是最重要的。我爱听妈妈的脚步声,于是,每当我写作业时,我总会捕捉妈妈的脚步声,体会妈妈对我深深的爱。

如今,有一次在人潮拥挤的公交车上,望着窗外连绵不断的田地向身后渐渐远去,我怦怦心动,妈妈的脚步声又乘着隐型的翅膀翩翩来到了。

竭尽全力睁开那依旧腥松的睡眼,远观那龙山,飞鸟成群结队地飞入归巢。山,真的可以包罗万象,人其实还不是一样?正值青春年华的我怎能过分恋家?霎时,我感觉肩膀变得很沉重。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回报母亲,并获得母亲的微笑。

此时,外面传来舒缓悠扬的琴声,里中带着一分思乡的情绪,仰看天,月亮已经圆了,远离家乡奋斗的我,更让我觉得琴声中带着我对未来生活的无限自信。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