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秋暮吟望,赵执信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2:33:48 高中作文
秋暮吟望,赵执信翻译高中作文

篇一:2014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翻译学生版含答案

2014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及翻译(学生版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翻译:

二、.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翻译:

三、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翻译:

四、《国风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1),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2)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3)。之子于归,宜(4)其家人。

(1)于归: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2)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肥大的样子。

(3)蓁蓁(zhēn):繁茂的样子。

(4)宜:和顺、亲善。

1、请从比兴运用的角度鉴赏全诗。

翻译

五、阮郎归 西湖春暮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翻译:

六、望江怨·送别 清 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1)。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⑴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翻译:

七、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翻译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翻译:

八、寻诗两绝句

其一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其二

爱把山瓢莫笑侬②,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翻译:

九、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翻译:

十、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翻译:

十一、点绛唇 ?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翻译:

十二、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一枝”出《庄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翻译:

十三、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翻译:

十四、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翻译:

十五、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翻译:

十六、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 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

翻译:

篇二:2014年四川省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4年四川省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眼睑(jiǎn) 哺育(bǚ) 扎辫子(zā) 亘古未有(gan)

B.嫩绿(nan) 铲除 (chǎn) 紧箍咒 (kǖ) 一蹴而就(cǜ)

C.抽噎 (ya) 迸裂(bang) 户口簿 (bǜ) 不屈不挠(láo)

D.愤懑(man) 要挟 (xá) 绊脚石 (bàn) 恃才傲物(shì)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打蜡 顷刻 生死攸关 口干舌噪 B.飙升 印证 贻养天年 扶摇直上

C.巨擘 清彻 历久弥新 所向披靡 D.皱褶 荧屏 风生水起 精简机构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李劼人偏爱用四川方言写作,这和他从小生活在成都分不开,他爱到茶馆听评书吗,评书一人生动幽默的话语,就成了他今后文章中的语言。

B.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

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他总是喝的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香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D.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和魅力。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的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

非机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有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有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5.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6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的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鼓励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

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

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 王筠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职。 .

B.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 .

C.老而弥笃 笃:执着。 .

D.身为四代之史 身:亲自。 .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日 吾羞,不忍为之下 ..

B.乃欣然就职 疑其有悔改,乃复请之 ..

C.其见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

D.不足传之好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第II卷 (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4分)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4分)

11.第I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

周室既衰诸候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

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 太史公自序》)

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 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个小题)(6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孟子 告子下》)

(2)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劝学》)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5)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6)_________,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7) 桂棹兮兰桨,(苏轼《赤壁赋》)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模仿得像一点,作品就伟大一点,文学是如此,绘画亦如此,推而至于音乐,舞蹈,也无一不如此?等话来。这句话,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 我们人类,大家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每到一处,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

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丙项是( )( )(4分)

A.文章从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走,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发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已,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16. 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7. 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6分)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胞,又觉得清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呈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常常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家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篇三:2015文言诗歌含答案版

天净沙 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 白朴自幼聪颖好学,十几岁就已才华出众,声名远扬。但是生逢乱世,又加幼年仓皇失母的离散之痛不绝于胸,因此他无意于建功立业,拒绝了朋友的极力举荐,只是以纵情诗酒、游乐山水为己事。

1.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秋景图,体现出秋天不同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1.作者用了孤村,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等意象(景物)来表现传统秋意冷寂,凄清,萧瑟的一面;结尾又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意象(景物),展现了秋天明朗,绚丽,多彩的一面。

2.

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出来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 举手指飞鸿。”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转在青州。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凌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凌至项,

饮药死。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B.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

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

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D.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

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5.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3分) ( ) ...

A.《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

“前四史”之一。

B.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D.《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

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王凌因受曹操赏识进入丞相府,长期对东吴作战,历任兖州刺史、青州刺史、扬州刺史、 豫

州刺史等,多次受到封赏,最后官至太尉。

B.王凌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图谋废掉年幼的皇帝曹芳,用年长而有才的曹彪代替,王凌也和儿

子王广商量此事,王广表示赞同。

C.起事之前,令狐愚病死了,黄华和杨弘将王凌造反之事报告了宣王司马懿,司马懿亲自率军讨

伐。眼看大势已去,王凌投降,后在项城服毒自杀。

D.王凌政绩突出,军功显赫,也有荣耀的官位。但因野心太大,志向不切实际,招来了大祸,宗

族遭诛,自己死后遭陈尸斫棺之辱,真是糊涂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2)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

4 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

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B.

6.B.王广不同意,他认为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要成为灾祸的开始。

7. (1) 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各方面都有法令教化,声誉极

好。(“旌”翻译为“表彰”1分,“显”译为“显达”1分,“条教”译为“法规教令”1分,“意义”译为“美名,声誉”1分,大意1分。)

(2)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应该像过去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受罚。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

棺材,在邻近的市肆暴尸示众三日。又将他们的印绶、朝服一起烧掉。(“宜”译为“应该”1分,“发”翻译为“打开、挖开”1分, “暴尸于所近市”状语后置句1分, “所近市”译为“邻近的市肆”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县人。王凌被举荐为孝廉,任发干县长,逐渐升至中山太守,他所任官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曹操征召他为丞相府属官。

曹丕即位,任命王凌为散骑常侍,调出京都任兖州刺史,和张辽一起到广陵讨伐孙权。到江边,夜里刮起大风,孙权大将吕范等部的船只漂到了长江北岸。王凌和众将领出迎痛击,斩杀和俘虏许多敌人,缴获许多敌人船只,立下战功,被封为宜城亭侯,转任青州刺史。后随从曹休征伐东吴,在夹石与敌军遭遇,曹休军队失利,王凌奋力拼死突围,使曹休幸免于难。又转任扬州、豫州刺史,都能得到军民的欢心。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各有法令教化,声誉极好。王凌晋封南乡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又迁升车骑将军、仪仗与三公相同。

当时,王凌的外甥令狐愚凭借自己的才能,任兖州刺史,屯兵平阿县。舅甥俩一同掌握兵权,专权掌握淮南的重大权力。王凌不久调回京都升官当了司空。宣王司马懿杀死曹爽后,晋升王凌为太尉,并赐予朝廷的符节与斧钺。王凌、令狐愚秘密商议,认为齐王曹芳没有君德居于天子之位,楚王曹彪年长而又有才,想要迎立他继位,建都许昌。令狐愚就派部将张式到白马,与曹彪互相问候,建立联系。王凌又派宾客劳精到洛阳,对儿子王广说了他们的打算,王广说:“废立皇帝这是大事,不要成为祸患的开始。”令狐愚又派张式拜访曹彪,还未等张式回来,令狐愚就病死了。嘉平二年(250),荧惑(火星)出现在南斗星的位置上,王凌说:“斗中有星可能该出现一位突然显贵的人物。”这时王凌举兵废帝的密谋策划更加迫切,于是派部将杨弘把他打算废齐王立楚王的想法告诉兖州刺史黄华。黄华、杨弘联名把此事报告给太傅宣王司马懿。司马懿立刻率中军沿水路讨伐王凌,先下令赦免王凌的罪行,又带着尚书王广向东行,命令王广写信晓瑜王凌,同时大军乘其不备迅速到达百尺逼近王凌。王凌自知大势已去,于是乘船独自一人出来迎接司马懿,派部下王彧谢罪,交还朝廷所赐的印绶、节钺。大军逼近丘头时,王凌让人把自己双手反绑站在水边请罪。司马懿奉命让主簿解开王凌的绑绳,将朝服送还王凌,召见王凌,慰劳他,又还给他印绶、节钺,再派六百兵马把王凌押送回京城。王凌走到项地,喝毒药自杀。于是司马懿彻底追查处理这件事。曹彪被赐死,凡与此事有牵连的人物都被灭掉三族。朝中的看法都认为按照《春秋》之义,齐国崔杼、郑国归生都在死后被施以刑戮,毁棺抛尸,这些在典籍上有明确的记载。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应该像过去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受罚。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邻近的市肆暴尸示众三日。又将他们的印绶、朝服一起烧掉。这之后有亲友将其尸首掩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3.诗中有哪些意象能够体现“秋暮”,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说“不为秋悲”,那是为何而悲?说说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些景物组织人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悲苦的意境。以上颔联、颈联四句中提供的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黄昏到月明,从月明到深夜,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时。

4.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19分)高☆考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世为名族。颂少能辨物理,为时人所称。察孝廉,举秀才,皆不就。文帝辟为相府掾,奉使于蜀。时蜀新平,人饥土荒,颂表求振贷,不待报而行,由是除名。

武帝践阼,拜尚书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讼。累迁中书侍郎。咸宁中,诏颂与散骑郎白褒巡抚荆、扬,以奉使称旨,转黄门郎。迁议郎,守廷尉。时尚书令史扈寅非罪下狱,诏使考竟,颂执据无罪,寅遂得免,时人以颂比张释之。在职六年,号为详平。会灭吴,诸将争功,遣颂校其事,以王浑为上功,王浚为中功。帝以颂持法失理,左迁京兆太守,不行,转任河内。临发,上便宜,多所纳用。郡界多公主水碓,遏塞流水,转为浸害,颂表罢之,百姓获其便利。寻以母忧去职。服阕,除淮南相。在官严整,甚有政绩。旧修芍陂,年用数万人,豪强兼并,孤贫失业,颂使大小戮力,计功受分,百姓歌其平惠。 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久之,转吏部尚书,建九班之制,欲令百官居职希迁,考课能否,明其赏罚。贾郭专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

及赵王伦之害张华也,颂哭之甚恸。闻华子得逃,喜曰:“茂先,卿尚有种也!”伦党张林闻之,大怒,惮颂持正而不能害也。孙秀等推崇伦功,宜加九锡,百僚莫敢异议。颂独曰:“昔汉之锡魏,魏之锡晋,皆一时之用,非可通行。九锡之议,请无所施。”张林积忿不已,以颂为张华之党,将害之。孙秀曰:“诛张、裴已伤时望,不可复诛颂。”林乃止。于是以颂为光禄大夫,门施行马。寻病卒,使使者吊祭,赐钱二十万、朝服一具,谥曰贞。

初,颂嫁女临淮陈矫,矫本刘氏子,与颂近亲,出养于姑,改姓陈氏。中正刘友讥之,颂曰:“舜后姚、虞、陈、田本同根系,而世皆为婚,礼律不禁。今与此同义,为婚可也。”

史臣曰:子雅束发登朝,竭诚奉国。逮元康之间,贼臣专命,举朝战栗。颂以此时,忠鲠不挠,哭张公之非罪,拒赵王之妄锡,虽古遗直,何以尚兹?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六》,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典科律,申冤讼 典:主持,掌管。 .

B.服阕,除淮南相 除:除去,罢免。 .

C.左迁京兆太守,不行 不行:没上任 ..

D.考课能否,明其赏罚 考课:考核官员政绩。 ..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B. 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C.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D. 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灭吴后,诸将争功,皇帝让刘颂核查此事,但后来他认为刘颂执法不公,降了他的职务,刘颂后来又转任河内。

B.刘颂年轻时就能明辨事理,深得百姓好评。他曾奉命出使蜀地,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处理问题,因所作所为符合皇帝的旨意,转任黄门郎,受到重用。

C.张华被害,刘颂痛哭不已;听说张华的儿子得以逃脱,他又很高兴。有些大臣建议给赵王司马伦加九锡,其他官员不敢反对,只有刘颂不同意。

D.刘颂的女儿嫁给陈矫时,因为两家本是同姓,有人规劝刘颂取消这门亲事,他却引用前人的事例,说明自己这样做合礼合法,并无不妥。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颂表求振贷,不待报而行,由是除名。(4分)

(2)贾郭专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3分)

篇四:2014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及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及答案

【大师网——精彩专题】,点击下载!全站免费!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眼睑(jiǎn) 哺育(bǔ) 扎辫子(zā) 亘古未有(ɡan)

B.嫩绿(nan) 铲除(chǎn) 紧箍咒(kū) 一蹴而就(cù)

C.抽噎(yē) 迸裂(banɡ) 户口簿(bù) 不屈不挠(láo)

D.愤懑(man) 要挟(xiá) 绊脚石(bàn) 恃才傲物(s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打蜡 顷刻 生死攸关 口干舌噪

B.飙升 印证 贻养天年 扶摇直上

C.巨擘 清彻 历久弥新 所向披靡

D.皱褶 荧屏 风生水起 精简机构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劼人偏爱用四川方言写作,这和他从小生活在成都分不开,他爱到茶馆听评书,评书艺人生动幽默的话语,就成了他今后文章中的语言。

B.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

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D.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逐渐从我们视线中消失。

4.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现了古蜀人的智慧与魅力。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2013年的春节,你要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这78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

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 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的社会的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的教育还围绕着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5.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6.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可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体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

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六年,除尚书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又改领步兵。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

C.老而弥笃 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 身:亲自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人为之语曰 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11.第Ⅰ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史记·太史公自序》)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孟子·告子下》)

(2)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5)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永怀古迹》)

(6) ,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7)桂棹兮兰桨, 。 (苏轼《赤壁赋》)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白天晚上的一定轮流而去自杀的人。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一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

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像上面所说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寻生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15.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16.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些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仆人。(宗白华《轮<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六、(10分)

19.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

篇五:2014四川高考试题 语文

2014四川高考试题 语文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眼睑(jiǎn) 哺育(bǚ) 扎辫子(zā) 亘古未有(gan)

B.嫩绿(nan) 铲除 (chǎn) 紧箍咒 (kǖ) 一蹴而就(cǜ)

C.抽噎 (ya) 迸裂(bang) 户口簿 (bǜ) 不屈不挠(láo)

D.愤懑(man) 要挟 (xá) 绊脚石 (bàn) 恃才傲物(shì)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打蜡 顷刻 生死攸关 口干舌噪 B.飙升 印证 贻养天年 扶摇直上

C.巨擘 清彻 历久弥新 所向披靡 D.皱褶 荧屏 风生水起 精简机构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李劼人偏爱用四川方言写作,这和他从小生活在成都分不开,他爱到茶馆听评书吗,评书一人生动幽默的话

语,就成了他今后文章中的语言。

B. 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

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

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他总是喝的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香远处的箭

竹林走去。

D.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逐渐从我们的视线

中消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

和谐发展。

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

人的智慧和魅力。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

行动物种类。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

欢的表演艺术。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的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机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有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

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有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5.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 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

C. 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 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6.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

A.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 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D. 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的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鼓励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 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D. 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

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

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

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 王筠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职。 .

B.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 .

C.老而弥笃 笃:执着。 .

D.身为四代之史 身:亲自。 .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日 吾羞,不忍为之下 ..

B.乃欣然就职 疑其有悔改,乃复请之 ..

C.其见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

D.不足传之好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第II卷 (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4分)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4分)

11.第I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

周室既衰诸候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 太史公自序》)

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 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