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四川清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0:12 优秀作文
四川清音优秀作文

篇一:四川清音 小放风筝

四川清音 小放风筝

三月里来是清明,

姊妹们双双去踏青,

姐妹们,双双去呀踏青呀,

哎呀呀!

随带着纸糊的那个糊纸的,

丁丁猫儿黑老鹰,

美人头上加七星,

在万花楼前去放风筝,

离却了绣房门哪,

马上要启程哪。

姐儿来在一里亭哪,

得见几个文童生,

怀抱着三字经来四字经,

口念五经和六经,

这小小书童在随后跟,

上京去求名哪,

上京中头名哪。

姐儿来在三里亭哪,

得见几个姐儿们,

头上巧梳乌云鬓,

金簪压定燕儿根,

瓜子脸儿白生生,

淡点胭脂和嘴唇,

丝布衫儿是镶滚,

八幅罗裙两边分,

十指尖尖如嫩笋,

红绣花鞋紧紧蹬,

亚赛王昭君哪,

赛得过玉美人哪。

姐儿来在五里亭哪,

得见几个儿童们,

头上挽了一个丫扎髻(儿),

叉叉裤儿现蹬蹬,

拐扒子细麻绳,

手上还提了一个玉美人,

骑竹马放风筝,

(白:老天爷下大雨,哦嗬!)

风筝放不成。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

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 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

[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 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

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黛玉焚稿》、《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等。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

《赶花会》等。

程永玲简介

程永玲,1947年生,四川江津人,中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就读于成都市戏剧学校曲艺班,从师李月秋,毕业后到成都市曲艺团演唱清音。她擅长演唱小调曲目,她的音色甜美,清新俏丽,既保持了李月秋的风格,又有自己的特色。程永玲是当前四川清音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四川清音演唱家。程永玲从小喜爱音乐,能歌善舞,毕业于成都戏剧学校。她曾获文化部授予的表演一等奖,在四川省专业文艺比赛中也多次获奖,也曾赴南斯拉夫、奥地利等国举办独唱音乐会,获得成功。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市对外友好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主要成就:曾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中国文联),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全人称号(文化部、人事部),全国曲协优秀会员,四川省杰出青年称号,成都市"三八红旗手";1995年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2000年获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节目将表演奖,并

篇二:四川传统文化

四川传统文化

川剧 【川剧】又称川戏。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流布于四川和贵州、云南、湖北、台湾等省。分上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条"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坝派的中心。川剧历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间"花部"戏曲勃兴,继有柳子腔、皮黄腔入川,逐渐与四川语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间小调和秧歌相融合,衍化为川剧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及灯戏,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四川地方剧种。民国初,三庆会剧社汇集五腔剧目于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剧拥有上千剧目,尤以喜剧著称。传统表演程式自成体系,常为其他戏曲剧种借鉴吸收。还有变脸、藏刀、踢慧眼等多种特技表演。1949年后,川剧艺术进一步发展,多次组团到全国各地及欧、亚数国演出,受到观众赞赏,被誉为"天府之花"。著名演员竞华、杨淑英、笑非、晓艇、蓝光临、刘芸、陈巧茹等,著名鼓师王官福等,均在观众中享有盛誉。?

木偶戏

【木偶戏】成都木偶形成于唐代,此后遍及城乡。当时的木偶叫精木偶,长约0.3米,短小精干,操作方便。上演的剧目如《引凤楼》、《金山寺》、《群仙会》等皆为川剧传统剧目。班社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多在各种神会、庙会及茶馆、院坝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戏逐渐衰落。1949年后木偶戏得到重视,组建了专业的木偶皮影剧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纸型塑造。木偶的手签子在衣服之外,称为"外支棒"的杖头木偶,其代表剧目有传统戏《人间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调皮的小白兔》、《刘文学》、《雷锋参军》等。成都木偶曾先后应邀到德国、荷兰、瑞典、泰国、日本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好评和欢迎。?

谐剧

【谐剧】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永梭首创的一种"诙谐戏剧"。一人独演,不讲究服饰场面,道具极其简单,演员是剧中唯一主角,即剧中的第一种人--看得见的人;通过舞台道具的依托和语言、表情、动作表演,以不同侧面向观众显示剧中的第二种人--看不见而似乎看得见的人。这是谐剧特有的表演手法。创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时期就创作出了《扒手》、《赶汽车》、《黄巡官》等20多个谐剧节目,1949年后又改编了《在火车上》、《结婚》、《十二点整》、《苏二哥》、《打百分》等有影响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谐剧选》。1989年四川省举办了谐剧比赛,各省区方言谐剧纷纷登台献艺。?

四川评书

【四川评书】又称评话,清初盛行四川,以说为主,辅以动作,以四川方言讲述见称。说书

人借助一张桌子,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条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时间,不择地盘,书文可长可短,书资凭听书人随意给付。四川评书分"清棚"与"擂棚"两大类。"清棚"重在文说,以清谈为主,偏在文采,妙语连篇,以文取胜,以情动人。"擂棚"重在武讲,以吼喊为主,摹拟形容,说书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讲,手比足划,眉飞色舞,力求形态逼真。当中又分"条书"与"墨书"。"条书"无底本,凭说书人编造故事;"墨书"有底本,说书人根据底本加工润色,一部书能说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条书"传统段子如《双贵图》、《十美图》等,"墨书"传统段子如《三国演义》、《水浒》等,总以野史、侠义、公案、神话、奇观为主。现代书目有《红岩》、《林海雪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最早始于道教劝善说道,曲调为"玄门调"与"南间调"。光绪年间,曲艺艺人利用其改唱《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使用乐器是长约1米、直径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猪护心油皮(现用小肠皮),再以两块竹片子,长1.7米,加上碰铃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国初年始称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与"单唱"。"群唱"是由5人组合坐唱。1953年首届西南戏曲调演,由著名竹琴艺人杨庆文将坐唱的"群唱"改为站唱的一人独演。竹琴唱腔"省调"又称"坝调"、"上河调",流行于成都地区。著名竹琴老艺人贾树三又将川剧、扬琴与竹琴融为一体,创出"贾派"竹琴。"贾派"竹琴擅说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圆,细腻入微。击琴能奏出千军万马之声,似有波澜壮阔之势,曲目以《三战吕布》、《华容道》等为代表。?

金钱板

【金钱板】曾名"金剑板"、"三才板"、"金签板",是流行于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形成于清初,早期多以跑乡场、扯地圈为主,后进入茶社书场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词多为节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语演唱,唱词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剧曲牌与四川民歌为基础形成。金钱板板质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3块,每块长30厘米、宽3.3厘米、厚约0.5厘米,其中两块中嵌有小铜钱或金属片,故名"金钱板"。它可击出风云雷雨九种不同节奏、音响。其流派分"花派"、"杂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热闹,且打且耍,眉眼身法灵活自如;"杂派"唱词长短运用自如,不受节奏拘束,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清派"重视咬词吐字,字正腔圆,细腻准确,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虚字尾音出现,表演动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赶会》、《瞎子算命》、《货郎子》、《绕口令》、《十八扯》、《老实话》、《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钱板艺人邹忠新在1949年后吸取各艺术流派之长,不断改革创作,演出了《俩相帮》、《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凯歌》、《双枪老太婆》、《偷鸡》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

成都扬琴

【成都扬琴】源于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间即在成都等地流传,主要以扬琴伴唱而得其名,并有"坐地传情"之称。它吸取了川剧、清音、竹琴诸家之长,通过唱腔道白,融叙事、抒情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多为生、旦、净、末、丑5人演唱,分别操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唱边奏,其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唱腔分大调、小调(越调),大调属"板式变化结构",应用较广;小调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较强。传统曲本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曲本分大本与单折两类。其流派分"南会"、"北会"两派。"南会"因盲人多,对于唱腔非常讲究;"北会"并非盲人,对词本则特别考究。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培养出了洪凤慈、张大章、卓琴痴等风格独特的"堂派"艺人。三四十年代,扬琴在省内日益盛行。1949后,四川扬琴发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扬琴演唱艺术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扬琴。"德派"扬琴以声、腔、情、韵结合扬琴伴奏的急、徐、强、弱的谐美,来表达其感情、刻画人物。代表传统节目有《活捉三郎》、《碧莲放子》、《祭江》、《祭塔》、《香莲闯宫》等,现代节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灯会

【成都灯会】成都一年一度的灯会在青羊宫举办。这一中国古老的民间习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现。灯会盛况空前,各种灯竞相展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吊灯、挂灯、走马灯、鲤鱼灯、荷花灯、壁灯、鳌山灯、大花篮等等,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采用大众所熟悉的川剧剧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市政建设、工业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的主要建设成就。制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示了成都民间彩扎技艺和书法绘画等高超的传统艺术。?

成都花会

【成都花会】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据传统习惯,人们一般把"百花生日"(农历二月十五日)--花朝节的前后定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年年在青羊宫举办"花市",从而发展成为民间喜爱的春游盛会。届时花农群集,城乡居民纷纷前来赶会,卖花、赛花、赏花、交换良种和互相学习培种技术,各种小吃和地方土产沿街摆满。成都海棠、梅花、玉兰、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陆游诗:"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从诗中可想见当年成都花市的盛况。游人不断,热闹非凡,当地称之为赶花会。?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属于川派,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它运用"缩龙成寸"、"咫尺千里"的艺术手法,创作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我国盆景艺术,有江南、岭南、剑南三大流派,剑南派以成、渝两地为代表,着重表现四川名胜山水的独特风貌。奇花异草、险峰怪石、青山绿水,无不进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们从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风光,深受人民的喜爱。?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爱植芙蓉花。现在成都人对蓉花仍怀有深厚的感情,公园、商店、街道的名称多冠以"芙蓉"的称谓。木芙蓉系落叶灌木,枝叶密被星状短柔毛,树冠开展,花大色艳。品种有醉芙蓉、白芙蓉、红芙蓉、五色芙蓉等,开花时间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时节。?

成都茶馆

【成都茶馆】四川人饮茶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馆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区、效区的大街小巷、公园名胜,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成都人喝茶讲究舒适、有味。茶馆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稳、贴身,或靠或坐不觉累,闭目养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头",即瓷碗、瓷盖和金属托盘(又称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为上品。冲开水用的长嘴壶,冲茶亦讲技术,高明者从头至尾点滴不漏,赏心悦目。茶馆供应糕点糖果,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如下棋、说唱、相声等。就其特色来说,可分老茶馆、新茶厅、文化茶园、棋园茶座。茶品种极多,花茶、龙井、毛尖、沱茶,应各人不同喜好。?

蜀锦

【蜀锦】是成都历史悠久的传统丝织品,与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齐名。全系真丝

织品,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品种多样,牢固耐用,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产品分被面、衣料、装饰锦,以被面为主。其主要锦样有方方锦、月华锦、雨丝锦、浣花锦、铺地锦。蜀锦历史悠久,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唐代蜀锦技术有很大发展,并远销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锦院,元明以来品种更多,应用更广。?

蜀绣

【蜀绣】同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它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国内外的赞誉。蜀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晋代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把蜀绣称为"蜀中之宝"。蜀绣的品种丰富多彩,根据它的用途,大体可分为日用品和欣赏品两类,前者实用价值高,后者艺术效果强,其构图取材于名家的山水人物画。另外双面绣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汉时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国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

四川清音

制造的字样,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惊叹不已。主要原料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见长,用炼制后的生漆涂饰在各种不同的底胎上,经反复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抛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笔,刚柔兼备,线条流畅,平整光亮。纹样常用梅、兰、竹、菊等进行装饰,用传统工艺,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时发展暗花、隐花、描绘等新工艺,使漆器更加丰富多彩。主要产品有瓶、盒、盘、缸以及漆塑人物、挂屏等。由于成都漆器把实用性同装饰性有机结合,是富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客人欢迎。?

银丝工艺

【银丝工艺】以白银为材料,运用花丝和点錾技法,按照设计要求,交互用填丝、累丝、炭丝、穿丝、搓丝和在银片上錾出点、线、面浮雕图案组合而成。结构严谨、造型别致、虚实相间、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传统产品有妇女用的首饰钗、环和儿童服饰品罗汉、八仙、狮子滚绣球以及生活用品银耳碗、银镶筷子等。近年来的"底纹衬托"新技艺,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种。?

竹丝瓷胎

【竹丝瓷胎】又称"竹丝扣瓷",是从优秀的民间工艺中发展形成的,属于竹类编制中的一种工精艺高的特种编制工艺。它是用很细的竹丝、很软的竹篾依胎编织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双重价值。19世纪末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竹丝瓷胎选料严格,编制难度大。传统色彩以古铜色为主,辅以竹丝本色和黑色竹丝。图案

篇三:布谷鸟儿咕咕叫 李月秋 四川清音

布谷鸟儿咕咕叫 李月秋 四川清音

黄伯亨作词 熊青云编曲

鲜花调

布谷鸟儿咕咕叫(啊),

飞出山林往南飘。

这边绕来在那边绕,

鼓起眼睛他在到(哇)处(哇)瞧(哇)。

姐姐妹妹多活跃(啊),

早稻秧苗穿绿袍(啊)。

包谷出土(哇)多苗条,

两根毛辫在随(呀) 风(啊)飘。

瓜藤、苕藤遍坡绕,

青青麦田须含苞。

荞子脸红抿嘴笑,

豌豆儿、胡豆笑弯腰。

牛儿耕田田间跑(哇),

精耕细作本领高。

布谷鸟儿一看就双脚跳,

啊嗬一声喊糟糕:

今年报信我迟到了,

春耕更比往年早!

李月秋(1925-1996),四川成都市人。系四川清音的著名演

员。

李月秋出身社会底层,7岁拜蒲光明老师学艺,很早便开始卖艺生涯,浪迹川西。她功底深厚,广受观众的喜爱和赞颂,在20世纪40年代即享有“成都周璇”的美誉。她的嗓音清脆,演唱秀丽,表演真实委婉,很具个性。她的演唱风格独特,对清音演唱的改革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她将前辈的“呵呵腔”发展为“哈哈腔”自创体列,如这段《布谷鸟儿咕咕叫》中的“哈哈腔”特点十分突出,唱段脍炙人口,影响广泛。

她擅长的曲目有《绣荷包》、《尼姑下山》、《秋江》等。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她演唱的《小放风筝》、《忆娥郎》曾获金质奖章。

四川清音大师李月秋老师小传

李月秋小传

李月秋(女)四川成都人[1925---1996]生前系成

都市曲艺团四川清音著名表演艺术家。

她天真聪慧,幼小即能学唱民间小曲且出口不凡。以其稚嫩甜美之声出之令听者动容。为江湖艺人蒲光明琴师赏识;惊其天赋,叹其音质超凡,喜爱有加收之为徒(那时她才七岁)。

他时常将幼小的徒儿放在肩上背去茶楼听学,而她所学清音之大小调经她唱出则别具一格;唱腔游走细腻婉转,晶莹剔透的歌喉清脆悦耳。行腔吐字如珠落玉盘、增韵味、添情趣、出自天籁。

李月秋12岁出师更加了得,一曲《忆我郎》 中巧妙的弹舌技巧令听者心旷神怡。独到的“哈哈腔”更是让听众叹为“听”止。20世纪40年代即有“成都周旋”的美誉。

建国后她多次赴京汇演。曾为国家首脑献演并享接见留影殊荣。

57年她代表国家赴前苏联莫斯科参赛。以她清 亮柔美的天籁之音及四川清音独特的韵味博得国际评委的赞赏荣获国际金质奖章。不愧为四川曲艺界魁首!

李月秋1996年3月25日因病逝世。

曲艺界陨落巨星一颗;她来自民间、去至天堂! 李月秋------安息吧

車辐

受托成都市曲艺团 九十岁谨撰 附一:

李月秋老师一九五七年代表中国赴苏联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国际金质奖章归国纪念留影。

篇四: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篇五:民概方

民概

第三章 说唱音乐艺术

1、说唱:也叫曲艺,是一种糅合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用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的艺术形式。

2、说唱的故事脚本(民间称为“话本”)是我国民间的口头文学长期发展的产物,其语言风格生动、活泼,带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

3、说唱艺人的讲唱话本也是后世小说的鼻祖。

4、许多经典的小说经过说唱艺人的加工、改编和演绎而在民间得到更广泛流传,为后世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脚本。

5、说唱音乐特点: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旋律具有半说半唱、似说似唱的特点,与各地方言紧密结合,带有更强的地域性色彩。

6、我国汉族地区的说唱分为评话、快板、相声和鼓曲四大类。

7、音乐是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说唱的历史

1、说唱别称“曲艺”,最早见于西汉编订的《礼记》“文王世子“篇。

2、我国说唱形成时间早于汉代,有数千年的历史。

(一)萌芽与孕育

1、我国说唱艺术的鼻祖是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成相”是先秦的民间说唱歌谣形式,“相”是一种击节的乐器。

2、汉代可能是说唱技艺开始萌发的阶段。

3、四川成都一带出土三个汉代说唱陶俑、扬州出土两件木制说书俑;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长篇叙事歌(如《木兰词》、《孔雀东南飞》)进一步延续了汉代的讲唱艺术形式;到了唐代,“说话”、“变文”等说唱形式的出现预示着成熟的说唱技艺即将登场。

4、“变文”讲唱的都是佛教故事,后来逐渐转变为演唱世俗故事,如《王昭君变文》、《张义潮变文》,至此,变文演变成为民间广为流行的说唱技艺。

5、唐代的说唱艺术具有职业化的表演特点,为成熟的说唱艺术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宋代的市民文化与说唱的正式形成

1、我国的成熟说唱形式是在宋代大量涌现的。

2、背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城镇大量崛起,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而市民文艺的繁荣对艺术产生影响;出现供市民娱乐的艺术表演场所——瓦舍、勾栏。

3、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曾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市民在街边观赏说唱的图景。

4、南宋诗人陆游“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见当时说唱艺术之盛行。

5、宋代的说唱有“陶真”、“崖词”、“小唱”、“货郎儿”、“鼓子词”和“诸宫调”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鼓子词、陶真和诸宫调。

6、鼓子词形成于北宋,它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说唱形式,以鼓击节,音乐多采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的形式。目前唯一确定的宋代鼓子词作品是赵令畤作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7、陶真约形成于南宋,最初用鼓伴奏,明代以后用琵琶伴奏,学界认为它可能是后世南方弹词类说唱曲种的鼻祖。

8、诸宫调形成于北宋,是宋代说唱中音乐结构最为复杂的品种。诸宫调的表演也是说、唱相间,用拍板击节或弦索伴奏,主要的伴奏乐器是鼓、板、笛。目前保存下来一套金章宗时期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全部唱词。从诸宫调看,北宋的说唱音乐已经发展得比较复杂了。

9、崖词是一种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题材多为烟粉、灵怪、铁骑、公案一类,深受城市子弟的喜爱。

10、货郎儿是由货郎的叫卖调演化出来的说唱技艺。

11、小唱的音乐大多来自民歌小调,旋律优美,主要讲唱抒情写景的小篇章。

(三)流变和发展

1、明、清两朝是说唱音乐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宋、金时代的一些说唱技艺不断流变发展,衍生出许多风格各异的曲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词、鼓词和牌子曲三大类。

2、弹词主要流行于南方,由宋代的“陶真”发展而来。在南方的不同地区,弹词发展出苏州弹词、扬州弹词等诸多曲种,其中以苏州弹词的影响最大。弹词的伴奏多用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唱腔带有南方音乐委婉、秀丽的特点。

3、牌子曲大多是采用曲牌联套的形式来讲唱故事,代表曲种有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河南曲子等。

4、明、清两朝的说唱曲种大多流传至今,成为我国说唱艺术的宝贵财富。

二、说唱的艺术形式

(一)汉族说唱音乐曲种及其分类

1、我国的说唱曲种丰富多样,风格各异。

2、按照艺术风格的不同,将汉族说唱曲种分为评话、快板、相声和鼓曲四大类。

3、评话、快板和相声:基本上只说不唱;鼓曲类:音乐比较丰富,大多说唱相间或只唱不说,包含的曲种数量也是汉族说唱中所占比重最多的。

4、汉族的说唱音乐部分,根据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的不同,划分为弹词类、鼓词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渔鼓道情类和走唱类6大类别。

5、弹词类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江浙一带,为“弹唱词话”的简称。大多用三弦、琵琶、月琴等弹拨乐器作为伴奏,演出形式以一人至数人不等,体裁有长篇、中篇、短篇和开篇多种形态。文词大多为七字的齐言句式,唱腔广泛吸收南方各地的民歌小曲,音乐风格细腻、抒情。代表曲种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四明南词和绍兴平湖调等。

6、鼓词类包含了流行于我国北方各地的各种大鼓书曲种。都以大鼓为重要伴奏乐器 。常见的伴奏乐器还有四胡、三弦等。说唱文词多半采用七字或十字的齐言句式,由早期的长篇、说唱相间改为短篇、只唱不说或以唱为主,说白为辅。代表曲种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东北大鼓和唐山大鼓等。

7、牌子曲使用曲牌连缀的音乐结构形式来讲唱故事。代表曲种有单弦牌子曲、河南大调、四川清音等。牌子曲类的曲种大多音乐性强,风格抒情、细腻。

8、琴书类的伴奏乐器是扬琴。代表曲种有山东琴书、北京琴书、四川扬琴和常德丝弦等。琴书类曲种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音乐结构大多朝板腔体形态发展。

9、渔鼓道情类简称“渔鼓”或“道情”,是汉族说唱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类别。多用渔鼓和简板作为伴奏乐器。渔鼓道情的唱腔大多采用曲牌连缀的形式,文词为长短句,演唱时句尾常带有人声帮腔。

10、走唱类的特点是载歌载舞、边走边唱边说。有二人转、宁波走书、凤阳花鼓等代表曲种。演出所用曲调既有各地的民歌小曲,也有传统曲牌,故也被称“杂曲类”。走唱类的多数曲种在表演上都具有较高的技艺性,如东北二人转的甩手绢。

11、我国汉族地区的说唱曲种十分丰富,另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一是将汉族说唱分为鼓词类、弹词类、渔鼓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走唱类和板诵类共8类;二是根据文词风格不同,划分为牌子曲类(乐曲系)和鼓书类(诗赞系)。

(二)一人一台戏、综合技艺的展示----说唱的表演特点

1、说唱大多采用一人多角的表演模式。

说唱演员在台上一人扮演多个角色;演员需要通过使用不同的声音来塑造人物、模拟自然界的声响。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使演出简便易行。

2、说唱的表演讲究技艺性。

说唱的伴奏乐队也经常有专门的技艺性表演;说唱艺人还会通过口技或器乐的效果来模拟自然界的鸡鸣狗叫、风声雨声等;走唱类的曲种创制许多绝活,如:二人转的甩手绢等。

(三)讲故事的音乐、语言的音乐----说唱的音乐特点

1、叙事性的音乐特点。

2、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说唱音乐的语言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音乐与语言声调的密切结合。

主要反映在旋律线上;作品中旋律的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的声调决定的,尤其是以叙事为主的说唱音乐;说唱音乐较之其他的民间音乐品种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性。

(2)音乐与语言节奏的结合。

主要体现在说唱音乐的结构与唱词结构的配合上。我国的语言在字词的组合形态上多种多样,双音节词组、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七音节等 形态的词组为说唱音乐的节奏处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说唱音乐又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节奏。

(3)音乐与语言音色的结合。

主要表现在唱词的韵脚上,即相同音色的周期轮回和再现,不同的韵脚具有不同的音色、美感以及表情意义。

(四)说唱的音乐结构

1、我国的说唱音乐结构最为常见的有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2、曲牌体也叫联曲体,根据曲牌使用情况的不同,分为三种形态:

(1)单曲体;(2)不完备的联曲体;(3)多曲连缀体。

3、曲牌体各曲的文词多半为长短句式,并讲究押韵和平仄,音乐擅长抒情。

4、板腔体也叫板式变化体,唱词基本为齐言句,亦讲究押韵与平仄。唱腔是以简单的上下句为基础,用节拍变化的手法来发展出大段的唱腔,同时在曲调上也有变化。由于转换板式方便,板腔体较之曲牌体更具有戏剧性的张力。

5、曲牌体和之后出现的板腔体是我国的说唱和戏曲最为常用的音乐结构方式,它们都为用音乐讲述大型、复杂的故事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三、代表说唱曲种介绍

(一)单弦

1、单弦产生于北京,又称单弦牌子曲,是现今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东北一带的说唱艺术。

2、历史概述:

(1)单弦大约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最初是在北京的满族八旗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艺术;

(2)1880年前后,旗籍子弟司瑞轩自弹自唱于茶馆,自此单弦作为一个独立曲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基本确定了单弦曲牌联套的音乐格局;

(3)清末民初,单弦唱腔进入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最享盛名的有荣派、常派和谢派;

(4)20世纪20至40年代,荣、常、谢三家在京、津之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使单弦的影响力传播到东北、南京、上海等地,掀起了单弦历史发展的一次高潮。

3、“单弦大王”:荣剑尘。

4、艺术形式:

(1)单弦的音乐为曲牌体结构。常见的形态有: ①岔曲,其中又分小岔曲和大岔曲。单弦有八首著名的小岔曲作品,俗称“八大曲”,即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小岔曲的内容通常为抒情写景的诗篇,大岔曲可以演唱更具戏剧性对比的故事。 ②“枣核”。“枣核”是套曲结构中最为小型的。

(2)单弦所使用的曲牌数量众多,来源广泛。

有的来自戏曲、其他曲艺,如【山坡羊】、【莲花落】等,有的来自明清俗曲,如【叠断桥】、

【纱窗外】等,还有的来自民歌和佛曲,如【和尚叹】。

(3)单弦的表演多为一人持八角鼓击节自唱,另有一人操三弦来伴奏的“双人头”形式。

(4)单弦的曲目,早期主要反映清代北京社会生活风貌;如《穷奶奶逛万寿寺》;也有由戏曲故事改编的,如《刘罗锅抢亲》;随缘乐以后,则多根据《聊斋志异》、《水浒》等小说改编,如《杜十娘》。

5、从单弦音乐结构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从民歌到说唱的过渡:即说唱音乐来自于民歌,之后又将其丰富,使之适应于讲述故事的需要,成就了民歌所不具备的更为复杂的叙述性功能。

6、小岔曲:《春景》以抒情优美的旋律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人春耕劳作的美好景象。在音乐上的最大特点是节奏的流动性。

7、大岔曲:《松月绕》。

8、单弦女王:石慧儒。她的演唱特点为唱腔圆润、韵味浓郁、感情真挚、吐字清晰,嗖儿音立音儿运用自如,高音低音不燥不浊。

(二)四川清音

1、四川清音是四川省的地方说唱曲种。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20世纪30年代,成立了“清音职业工会”,始定名为“四川清音”。

2、历史概述:

(1)四川清音因为历史上艺人演唱时自弹月琴或琵琶,一度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

(2)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盛极一时,用四川方言演唱;

(3)四川清音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

(4)20世纪50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

3、艺术形式:

四川清音是在由明、清的时调小曲以及四川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1)清音的音乐结构采用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