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孔融让梨我不让,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8:18:18 作文素材
孔融让梨我不让,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思考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思考

作者:禾苗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12期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

“孔融让梨”讲的是我国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孔融4岁时,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盘梨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和弟弟。”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孔融在掌握资源分配权的时候,本来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但他没有这么做。如果扩展到经济生活中,就会发现一个人的经济行为按照对人对己、有利有害的后果来区分,会有四种选择,即利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己利人和损人利己。

从道德层面来看,“利人的行为”都值得称颂,尤其是为了别人的利益让出自己的利益;而“损人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基本上能够作出决定,应该提倡“损己利人”的行为,坚决抵制“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还有“利人利己”的选择。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我们曾经最流行的口号之一,它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如果大家都不利己,那让出的利益也就无处“出口”了。我们在鼓励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时候,实际上也在鼓励利益接受者成为“损人利己”的人。过去我们一度认为人如果完全抛弃了私心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得到的结果却是和理想越来越远。

好在我们及时觉醒了。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中可以看出,倒是不排斥“私心”的市场经济救了中国。土地还是那个土地,人还是那个人,只是因为制度发生了变化,便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绩。这也充分说明:资本、劳动力、科技这些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缺乏了动员或者激励它们的制度安排,就不可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有很多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分歧与争论也随之而生。但从我们的社会发展来看,要想在经济上取得比较大的成功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孔融只是从他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必然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我们既要鼓励孔融“损己利人”的高尚品格,又要保证不让老实人吃亏,要使其最终获取比较大的实惠才会是可持续的做法。

经济体制改革不能理想化,要让人认识到除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外,更可以选择“利己利人”。这就需要制度层面的改革,对于那些愿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给他们提

供优厚的保障;更要鼓励那些“利己利人”的人,在制度上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而对于那些“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则要严肃处置。

所以当那个孩子高声喊出“我不让”的时候,不要就认为这个孩子是一个坏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取舍,要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又能照顾到别人的利益。这样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篇二:孔融让梨我不让

孔融让梨我不让 1问题的由来

东方网4月18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一天时间里就被转发近2000次,评论400多条。孩子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2事件回顾

孩子坚信自己没有答错

昨晚,记者联系上孩子父亲,他告诉记者,这个微博引发的热议,他也没有想到。孩子就在本市中心城区一所小学读一年级,当他看到试卷后也问过孩子,孩子说自己不是搞恶作剧,“我问:你为啥写?我不会让梨??他答:我认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的。我问:为什么呢?他答:因为他只有4岁。”他还说,孩子十分坚信自己的答案,所以这道题他没有订正,在父亲跟他沟通时,孩子非常确定地说要问一下老师后才订正。

“其实,我的孩子并不自私,他懂得分享,每天吃饭都会给我、他妈妈还有奶奶夹菜。”这位家长对这件事情颇感无奈。

3网友观点

反对:不应该要求人人做圣人

在网上热议中,大部分网友认为“老师判错了”。一位网友说,这是一道好题,但需要老师去引导孩子。这个红叉很粗暴,其实孩子答案原本无可厚非。第一,孩子是讲规则的,父亲授权,严格按照年龄大小来分,自己的比弟弟的梨大,可以不让。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第二,这个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

还有人表示,老师不让孩子说真话,“怎样才能使整个社会有诚信呢?不管是作为语文题还是德育题,这样判都不合适。”还有人质疑:题目明明问“你会怎么做?”只要答出自己做法就可以了,只要没答非所问,怎么能打叉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才可以凭价值观来判断正误。目前,强调个人权益较多,或许“不让”才更符合主流。

有人表示感同身受,他举例说:我小外甥上小学时遇到一道语文题,说,把“大”字加上一点,是什么字?我外甥写成“犬”,被老师判了“×”,据说唯一正确答案是“太”。

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学科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点反倒没人重视,看看成年人平均每年读几本书,知识面多窄,还有以读书为兴趣的人少得可怜。”

一些网友直接指出,这道题并不是语文题,而是思想品德题,或者是心理测试题。 赞成:小学语文课和德育无法脱节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道题有问题,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和思想道德课其实无法完全脱节,在语文试卷里出现这样的题无可厚非,“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很多,可拿这个说事就很无聊了。人和兽的区别是人有抑制力,有是非观,懂谦让和礼貌。这题本身就包含了对孩子是非观的培养和引导,和教人说谎根本无关。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抢最大的,就是释放人性吗?”

也有人猜测,也许这是一道逻辑题,“这题没毛病,孔融是让梨的,如果你是孔融,那你就得让梨,这是基本的逻辑。如果题目问:如果是你,会怎么样?那可以答:我不会让梨。”因此,这道题和德育、智育、诚信、启蒙……都没有关系。

家长:德育应在生活中教导

让记者有些惊讶的是,这位孩子家长也不完全认为问题出在老师一方,“语文老师在试卷上打叉没有错,换位思考的话,我也会在错误答案上打叉。正因为是语文课,教会孩子如何阅读,正确理解短文中心思想很重要,我也认为这样回答确实是错的。”

不过,他对题目本身,即“是否需要用这个典故来教育下一代中华美德”这件事,则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德育课和语文课很难完全分开,德育教育是贯彻在所有行为习惯和细节方面的,不是喊口号,不仅可以在语文课上体现,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如果要教育孩子,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告诉孩子?安全带不系,车就不动?,?出电梯,帮忙按住开门钮,让别人先走?等”。在他看来,教孩子这些规范,都要比让梨更贴切、更有效。

他还表示,打算一直保留着这条微博,“可能过10年后给儿子看,会非常有意思。”

篇三:孔融让梨,你让不让?——小学德育案例

014平阳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优秀德育(少先队)暨传统美德教育论 题 目:学 校:姓 名:联系电话:文、案例评选 论文□ 案例□ 孔融让梨,你让不让?——小学德育案例

孔融让梨,你让不让?——小学德育案例

小学德育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规定的德育教育的正式开始阶段。也是在为学生日后成长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德育教育虽然不是结业考试科目,但其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越来越多样化,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相反目前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越来越多地被置于学生品德教育方面。一个人及时再有才华,若其没有基本道德,只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小学作为每个人离开家庭的第一个集体,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良好性格与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很多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这些传统美德当中,有很多的典故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时代感和现实性很强,《孔融让梨》就是代表,笔者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每一个孩子应该树立的道德准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树立的过程却也不那么容易,以下是两个笔者经历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

一、基本状况

姓名:刘华(化名),性别:男,目前就读于三年级,不懂得尊重长辈。

二、存在的问题

就文化课水平来说,刘华同学是可圈可点的,不仅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在学习当中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灵感,其性格也比较温和,与同学、朋友的相处也能做到比较融洽,但是笔者在对其家庭成员了解的过程当中却发现其父母对他并不十分满意,特别是她的父母不止一次的对笔者说过刘华对待长辈很不礼貌,这不仅经常让他们在亲友之间很没有(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孔融让梨我不让,作文)面子,还为他的未来而担心。

三、原因分析

一个学习优秀为人和善的小男孩为什么在学校和在家庭中的反差如此之大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刘华对长辈的无礼貌呢?笔者通过对刘华本人和他的父母多次接触中,终于发现了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原来,刘华的家庭条件很差,父母的收入一直不高,在他很小的时候,为了补贴家用她的父母就离开他去外地打工,他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童年的时光里用刘华自己的话说,记忆最深刻的

就是“所有的孩子都欺负他”“叔叔婶婶们总是指着他说笑”,这些笔者与他的父母核实的时候发现确有此事,由于家境贫寒,刘华又懂事很早,这就使他很小就开始明白因为家庭的原因所遭受到的嘲笑和欺负,并且在他的内心里这些都是由他的兄长和叔叔等长辈们给他带来的。这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长辈们给他带来的阴影,并且长久以来一直挥之不去。

四、辅导策略

针对他的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学校因素的影响。而家庭因素当中更多的又是来自于那些童年在他身边的长辈们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的就是将这样的学生完全按照“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态度交给家庭而置之不管。所以,笔者采取了教育和感化相结合的方法,教育,就是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美德的精髓内容,其中孔融让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笔者用这些经典的故事,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这个男孩去明白尊老爱幼的含义和我们为什么应该尊老爱幼等等。同时笔者还时刻注意用爱去感化他心中的那块坚冰,让他相信亲人之间的那种爱。当然,这些是笔者作为一名老师所无法单独做到的,所以笔者还经常与其父母沟通,以做到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共同帮助刘华的目的。

经过笔者一段时间的努力,刘华身上已经出现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华的心理阴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同样,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故事能实现的,需要的是让他感觉到亲人的真正的关爱和温暖,这种关爱和温暖是需要然他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感受到的,就像温暖的火融化寒冷的冰一样。当这种持续性的温暖让他真的感知道以后,他自然而然会回逐渐的敞开心扉,现在,这个小男孩已经能够学会与长辈更好的相处,性格也更加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更大的提高。

案例二:

一、基本状况

姓名:李明(化名),性别:男,11岁,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性格过于自私。

二、存在的问题

李明同学在班级中是一名存在感比较薄弱的同学,平时不爱说话,学习中等,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特长,也不过多的与同学交流,但是也不会犯什么错误,属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学生了。

但是,就在这个很普通的学生身上,笔者发现了一些不易被重视但是却不能轻视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蛛丝马迹来自于两次的德育课课后作业,笔者留的作业是情景思考:在公交车上,只有一个空座位,这时候有三个老奶奶上车了,一个老奶奶坐到了空位上,另外两个老奶奶还没有座位,请问这时你该怎么做?几乎所有的学生回答的都是“我会让座”或者“别人让座的话我也会跟着让座的”,只有他一个人回答的是“我不让座”。第一次笔者记住了这个孩子,但是还没有特别在意,但是下一次的作业他就让笔者不得不重视起来了。这次的作业是:听完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后,如果你也和孔融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这次他的回答是“我不让梨”。两次作业都是笔者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之后布置的,而李明的回答是如此的一致——抵触甚至反对传统美德在自己身上的践行,笔者开始对他进行进一步了解了。

三、原因分析

为了探明李明同学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笔者特意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笔者终于发现了李明同学产生以上行为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李明的家庭是一个单亲家庭,他的父母早在他六周岁时就已经离婚了,离婚以后,李明和他的父亲一起生活,他的父亲有过前科,曾经入狱服刑两年,出狱以后虽然找到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可以维持家用,但是他的父亲有很多不良的嗜好,并且脾气非常不好。所以,在下班之后大多数时间并不是陪伴孩子而是经常和朋友酗酒赌博,在生活中如果李明犯了错误对他也是非打即骂,而且下手很重,鼻青脸肿甚至头破血流的情况都时有发生。而且由于李明的父亲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不懂得对孩子科学的教育与引导,因此,综合以上原因造成了李明性格当中孤僻、冷漠、自私甚至抵触的情绪和行为。也就是说,他的成长环境当中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温暖,我们常说的“尊老爱幼”,他并没有真正的感觉到“爱”,自然也就不会懂得该去“尊”以及如何“尊”。

四、辅导策略

李明虽然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看来是个很冷的孩子,可实际上在他的内心深处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也是寻求和期盼着家庭的关爱和温暖的。而这种温暖只有家庭能够给予,其他人是无法取代的,因此,笔者尝试和李明的父亲多次接触,劝其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并且劝其不要再对孩子进行打骂式教育,最开始他的父亲很反感,后来经过笔者多次耐心的劝导,终于有所改变进而接受了笔者的建议,在此之后,李明的学习成绩明显上升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他开始真正的去关心他人了,有学生告诉我,他真的又一次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了!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孩子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孩子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孩子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传统文化更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将这些优秀的传统道德习惯采取德育教育的方式以及心灵引导的模式让孩子们去用心感知,用心体会,最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这不仅仅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小当然,这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心去引导学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事实案例证明,没有不能教育好的学生,我相信,只要用心,孔融让梨,所有的孩子都会去让的。

篇四: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一书读后感

放暑假了,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读了《孔融让梨》一章节,让我深受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他的妈妈买回来了一些大大的、甜津津的、水淋淋的黄梨,洗得一干二净后,让孔融来分发给他的五个哥哥和他的姐妹们,而却留下了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妈妈十分不明白:"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小的不好吃,大的好吃极了。"孔融笑了一笑说:"老师说过,要尊老爱幼,所以大的你们吃吧!"妈妈听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尊老爱幼,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令我万分敬佩。现在有不少小孩子被父母称为心肝宝贝,十分地溺爱,所以孩子们把懂礼貌这三个字忘记得一干二净,认为自己吃的、穿的是最好的,只以我为中心。 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次,在过年的时候,我明知妈妈刚下班回家,已经口干舌燥了;虽然家中还有一瓶果汁,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果汁就一饮而尽了,完全不理爸爸、妈妈,喝完还要他们再去买。想想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不由惭愧了。 这个故事,使我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像我一样的孩子们能改正自己自私的缺点,多向孔融学习。

篇五:《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读后感

晓天中心校五年级 秦子衿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书。读完,我大有感触。书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孔融让梨》。

这篇小故事主要写了东汉末年鲁国一个叫孔融的四岁孩子让梨给兄长的故事。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铭记于心。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再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读完这个故事,我心想:四岁的孔融,都如此的懂礼貌,懂得谦让的礼仪,那我们小学生不是更应该懂礼貌,懂得谦让吗?看看这个故事,看看四岁的孔融,再看看我自己,真是自叹不如!

以前在家吃饭时,我总是任着自己的性子,只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吃,从来不管爸爸妈妈喜不喜欢吃,有没有吃。吃完后,也总是嘴一擦,碗一放,抽身就走,从来没有跟爸爸妈妈礼貌地打个招呼。现在想想,我的行为是多么的让人羞愧呀!再想想孔融,四岁的孔融,十岁的我更是自愧不如!

读了这个小故事后,我便决定要向孔融学习,做一个懂礼貌,懂谦让的好孩子。平时,在日常行为上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我相信,这样的品质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