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语者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9:57:47 作文素材
篇一:风语者观后感
风语者
影片讲的是二战期间的故事,不能不说老美还是挺聪明的,想到用印第安人来做译电员,他们的话外族人是根本听不懂的,日本人就更不可能。
windtallers(风语者)能和风交谈的人,利用风传递信息的人。由此可见信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不仅在真正的战争,在当今和平年代,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掌握了信息的人就掌握了主动权。这是所谓的信息时代,难怪密码学这样么吃香。发明一种密码或找到一种破译方法都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
这部片子虽然讲的是战争,杀戮是不可避免的;但人性才是影片想探讨的主题。影片的主线也是在讲述尼古拉斯凯奇的选择,在人性和军命之间的抉择。服从命令是军人的第一天职,但在特定的情况下,需要你去判断去抉择,是什么都不管为军命是从,还是努力争取,达到共赢。第一次选择:他选择了军命第二次选择:他选择了努力:这次的转变,就是导演需要的传输的人性。只会一味服从军命的是战争的机器,人是活的,是有感情的。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透露着人性的关怀:部队进驻到一个日本人的村落,尼古拉斯凯奇将稀缺的药送给村中急需孩子。舍身救女孩 其中,在战争暂时结束后,有个身背易爆气罐的美国大兵正在用巧克力逗一个一直哭泣的小女孩时,突然他的右臂已被偷袭的日本军子弹射穿,但是他的第一反映不是自己身体里传来的疼痛感,而是抱起小女孩往安全的地方奔跑,就要到安全地带的时候,子弹再次射穿他的小腿,他倒在地上,小女孩在他的身边一脸盲然,大兵想起了他上衣口袋里那块剩下的巧克力,飞快的扔给小女孩身后的战友手里,小女孩追着巧克力跳进战友的怀里,就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子弹射中了他背后的易爆气罐,刹那间大兵成了火人,美国军官悲愤地向大兵的心脏射了一枪,结束了大兵的生命。我的心灵被震撼了,美国大兵为了不让孩子受伤,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毫无疑问,是一种无私的高贵精神在驱使着他。当然,他也不是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死亡就再也没有生命,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家人!
篇二:风语者影评
风语者
——一部可以和《拯救大兵瑞恩》作对比的经典二战电影 1两片主演尼古拉斯·凯奇与汤姆·汉克斯两大影帝级人物的大PK!二者的演技无可挑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凯奇的眼神略胜一筹而汉克斯那只颤抖的手也令影迷印象深刻。
2导演吴宇森与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两大国际名导也令人敬仰。 3《风语者》的剧情以史实为依据,较套路化,属于好莱坞大片模式,而《拯救》则剧情曲折扣人心弦。
4战争场面的拍摄上《风语者》突出了太平洋战争中的特色,让观众一眼便可认出是二战中的太平洋岛屿。镜头中没有《拯救》的血腥与惨烈但战争的杀伤力丝毫未减,只好像导演没考虑到史实中日本坦克是不会停在露天供飞机炸(日军坦克多藏在掩体中)。
经典的战争电影有很多,看着《风语者》让我想到了《野战排》进而想到伪战争片《热带惊雷》但《风语者》中救伤友的队员可没后两部那么幸运——死的壮烈。
影片还从侧面反映了种族歧视问题,似乎主观歧视多一些。但最后吴宇森用环形航拍的长镜头来表现班·吉给乔的祈祷让我们看到了导演的诚意。
这部片子武戏相当精彩但是因为我是和朋友一起看的,恰巧朋友又不太爱看电影,所以一到文戏便找我聊起了天。这给我一种文戏有点闷的感觉,而且文武分配过于平均,一文一武,一武一文,容易让观众猜剧情。猜错还好,一旦猜对必定大大减低影片在观众心中的地
位。
总而言之,只要是喜欢战争片的观众一定不会错过这部电影的。
篇三:太平轮观后感
太平轮观后感
太平轮>观后感: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鹊语
题记:末世画船,沉于流沙。孤臣孽子,世代隐喻。1949题材拍不好就不要去动,等不世出的电影人出现即可。吴宇森试图将国共内斗、中日世仇、兄弟反目裹在爱情万金油中,来涂抹这艘叫做'太平轮'的末世巨轮,他终于从一流的香港导演堕落为二流的好莱坞生意人。他不懂1949,不懂桃花扇底哀江南,也肤浅了爱情。
长久不动笔,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自己坐在桌前喝一杯酒,伴着窗外狂风呼啸,听蔡琴《渡口》,回想起64年前那个冬夜的海风中,太平轮如何一寸一寸静悄悄地沉没了下去,如同没有存在过一样,深感吴宇森这部耗时多年的电影,还没有蔡琴的这首歌来得恰如其分。
太平轮,太平轮,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太平轮这个>故事,大陆导演可能拍好,台湾人有可能拍好,唯独当下的香港导演很难交出一份满意答卷。1949年的台湾海峡,无才者管中窥豹无法竟全功,懦弱者避之唯恐不及。而吴宇森着实是愈发聪明了,他挑上了1949年1月27日的冬夜中,沉于台湾海峡的那艘渡轮,这个从谢晋开始,中国大陆最顶级的电影导演视若宝山的一个题材。《太平轮》拍好了,如投名状一般,影评人势将交口称赞,但如果拍得不好呢?
我是在未看到太平轮这电影之前,已经自夸,可以猜到这部电影的上下两部将如何分裂,看了之后果不其然:几位男女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都与中日战争和国共第三次内战扯上关系,而在国军全线溃败的情况下,几位主人公背负着爱情与恩仇登上这艘画船,驶向他们命运的终点。
香港导演是真地不懂中国历史的,拍出来的历史电影都如二流武侠小说(《鸿门宴》),而所有的大格局题材他都像处理《赤壁》一样,上下两集,如TVB一般。吴宇森对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认真劲头,还不如张艺谋在《活着》(哪怕《金陵十三钗》)中的付出,他以为砸些钱,做些功夫,就拍了那场你死我活、中华民族几乎是在自断经脉中做出选择的年代。
他拍不好战争,也当然就拍不好那艘游轮,是的,不是巨轮,是游轮。
肠肥必然脑满。精挑细选大明星加入贺岁档,兼顾一下大陆、日本、台湾乃至韩国的票房,吴宇森今日的选择,和当年那个在旺角街头刚刚辞去记者工作的年轻人的志气,相去甚远。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说他们不懂历史,若不服气,就在脑海中尝试想想1949年1月27日,在黄浦江码头因为过于拥挤而跌落海中的孕妇们,还有那些明明已经无
法维持秩序还努力去救人的国民党宪兵;去想想那些缺了胳膊断了腿,枕着步枪在寒风中睡在北平崇文门下的林彪军队;去想想淮海战役(徐蚌会战)结束后徐州市在街头的女大学生,她们跟着国军溃败的军卡车后面跑,大声哭着喊,'谁带我走,我就嫁给谁';去想想在安徽滁州城内国共两军在大雾中对峙,共军将鸡汤煮熟了迎风送去香味,而那些饿死却最终没有投降的国军,或者去想想陈布雷为何自杀,去想想易地而处,你会不会登上那艘船?
你又可知道,一直有传闻说太平轮载有千斤黄金,是共军为阻拦黄金进入台湾而秘密炸沉。这种谣言在烟锁海峡的白红对峙时代,甚嚣多年。但那些至今无法找寻骸骨的遇难者中,除了国民政府的退休高官、富商名流、民国的文化精英之外,竟真的还有几位是共产党送去台湾建立网络的红色特工(张汉,余则成的原型之一),而他的女儿为父正名从辽宁走到香港,奔波多年。山河虽好非完璧,当死难的双方都是孤臣孽子,而你在为太平轮哀叹之时,你到底需不需要选择站在哪一边?
模糊的价值观是不需要选择的,没有读过这些,就任你再聪明也无法想象出来。你精挑细选俊男美女,既配不上当年上海滩的绝世繁华,更配不上北朝勃兴南朝断送的末世哀歌。众生皆苦,这世上有谁不死?死在泰坦尼克上,一定惨过在大萧条中自杀吗?太平轮是惨,但那个名唤中华的民族呢?如果真的能浴火重生,那无数埋葬在中国各处的民族菁华,死得是否值得?
吴宇森终于没有懂这些,他将一切裹在爱情的万金油中,打包送给了观众。他蜕变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在预告片中即宣称'与其把生命交给战争,不如献给爱情',但这句话,毕竟还没有《宋家王朝》中蒋介石的那句'革命就是爱情,爱情就是革命'来得厚重。导演的悖论或许在于,你如果真是一以贯之的和平主义者,又为何让小马在《英雄本色》中的太平山顶说出'我做这一切是为了告诉别人,我失去的东西一定可以拿回来!',那一句振聋发聩的台词。
历史不就是这句狠话中来去的吗?
当我们称一个东西、一件事为悲剧时,我们到底是在指代什么?写完这些,听到蔡琴另一首《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或许因为是中国人的缘故,我始终认为太平轮的悲剧象征超过泰坦尼克号。最大的悲剧不是生死,不是情人远隔重洋,而是整个民族最优秀一代人的努力付诸东流水。1937,1949,1976,甚至今时今日的盛世,莫不如此。
太平轮不是五月花号,台湾岛也不是蓬莱仙山,而这土地上的人们,始终没有真正等来那艘能驶向彼岸的船,所以它出现在《老残>游记》第一回的梦中,又在梦醒时遽然消失。又或者如奥斯卡王尔德所意指的悲剧意象,我们曾经建造过这艘巨轮,甚至登上过它许多年,但终于失去了它。
彼岸是西天取经路茫茫,何不看重脚下?
而对那些船上的同胞,但在沉没之时,我唯一奢望的,或许是历史真地记住了他们,真的,在离去时假装舍不得他们。
写于2014年12月4日大风夜
拓展阅读:《太平轮(上)》首映观后感
我从没有像今夜这样期待。期待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是飘着雪的。
当字幕散,我还没来及把眼泪擦干然后装作一副'嘿这电影拍得真矫情'的表情,就听见队长对着小胖子惊呼:'你怎么能把它揉成这样!'我探头一看,旁边杵着茫然惊错、眼睛瞪老大的胖子。
我先是觉得很好笑,平日里看见小胖子这样装怂总要自觉地幸灾乐祸一下。
继而眼光落到了电影票上,发现它正可怜巴巴地缩成小团,与垃圾为伍。
心里和嘴上同时画出了一个很轻的'操'字。它是很轻,但也很绝望。这个字出卖了我脸上讪讪的笑容。
这种感觉在当时的一刹那是无法感知的,太快了。然而当电影票又完完整整地回到了我手上,只是多了一点皱纹的时候,我居然冲动地亲了它一下,居然傻傻地对它说了一句:'你回来了,真好。'我甚至觉得这张票格外的美,就像我生出了白发的亲人。
一张电影票而已,何必这样酸溜溜。不过这次我没有这样自嘲。因为这是我为了我的英雄买的第一张电影票。我欠了他太多电影票。
啊对了。我的英雄今年68岁了。他叫吴宇森。
在等待《太平轮》上映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象,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被烂片激得从病塌上跳下来大呼一定要拍一部'完美'的电影,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场景。他可能没有'跳下来',因为他总是慢吞吞的,一副儒雅的样子。而等我真正坐在了电影院里,一开始就有一股猛烈的炮火向我袭来的时候,心头突然一紧。在这些壮烈的镜头背后,站着一位患癌多年的花甲老人,他忍受病痛,忍受噪音,忍受天气,忍受一次次的协商与妥协,甚至忍受观众的嘲笑和谩骂,才让我有机会分享他的灵魂。
其实,他什么都有了,拍过绝对拿得出手的代表作,拿到国际肯定的终身成就奖,功成名就,早就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了,何必要为自己增加一次被媒体和大众的口水淹没的风险呢。但他偏不。
他先拍了《赤壁》,被吐槽得不轻,甚至连我这种忠实的脑残粉也差点倒向他的对立面。而后他宣布,他要拍一部爱情片,一圆他二十年来的梦想。听说这个任性的老头子要拍爱情片,我确实也犯过嘀咕,这个爱情观十分单纯的老头子拍出来的爱情片,不知道会不会像偶像剧那样岁月静好。所以,我近乎是带着悲观的情绪看这部电影,就像孤身一人参加前任的婚礼那样悲壮,没想到,前任虽然结了这场婚,却告诉我,他依然爱我。
我用这个拙劣的比喻只是想说,《太平轮(上)》的爱情的确让我失望了,但吴宇森作为一位导演,没有让我失望。
记得吴宇森在一次颁奖典礼上说,我的电影,主题永远是关于爱和>勇气。英雄,就是爱人如己。那是好几年前了。我不过还是个初中生,偏偏记住了,英雄,爱人如己。
你看老吴在香港的巅峰时期,无论哪部片子的男主角们几乎都愿意为对方而死,甚至就像《喋血双雄》里李鹰对小庄说的话,我不愿你走,也不想你死。想起来了吗,那个为友报仇最终落下残疾沦落街头的小马,他满嘴饭粒,一身尘土,一言不发地埋头,用手使劲把饭菜往嘴里塞,宋子豪满眼含泪的那一句'小马,你的信里不是这样说的'.几乎人人为他们那一次交手相握而动容。他就这样留在了一代人的青春里。留在记忆里的影像,不会褪色,豪情喷薄,几近一个童话世界。但他毅然从童话里逃了出。
他了好莱坞。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留着长发的嬉皮士,他也不会像从前做张彻的弟子那样,自卑到默默藏起野心,收好行装准备转行做一个演员。他拍出了《变脸》,那个时候全世界为他喝彩。在这部电影上映十年后我看到了它,十年的光阴竟然没让它染上一点风尘,那么炫酷,那么整饬,如果不是教堂和大量慢镜头的出现,我都不敢相信这是吴宇森的作品。它是如此华丽,华丽到让我不敢靠近。没有谁肯为谁死,没有一句'然诺重,君须记',两个男主角都巴望着对方赶紧死掉。到了最后,正义战胜邪恶,正义还顺便展现了他宽容的一面,收养了杀手的孩子。一个happy ending俘获了全世界的心,人人交口称赞,这真的是一个国际大导演啊,这真是一部世界级的好莱坞大片啊。他突然咸鱼翻身,跻身国际名流之列。但他依旧没有停下来。
2002年,《风语者》出来,又是一场不可交加的口水战。人们嘲笑他复制《大兵瑞恩》,嘲笑他拍战争片,嘲笑他江郎才尽,没有人看他的电影,当年他票房惨败。可是,2002年吴宇森的确回来了。最终,他还是逃不了一个'情'字,也只有'情'字最是动人。凯奇最终闭上了眼睛,他起初看不起的印第安士兵用原始的方式为他祈祷。印第安士兵握着他的铭牌,站在山崖上,微笑着对妻女说,对世人说:'他是>我的朋友。'用一场战争,换来一份情谊。虽不免觉得奢侈,但这不就是吴宇森么,看似简单粗暴,但不知怎么你就被他打动了,因为美好的事物,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讲了。
人们才不愿相信英雄呢。这本来就是一个无英雄的时代,所有的东西都不可避免的滑向后现代,一切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可以被解构,被戏谑,尽娱乐之能事,即使最严肃的事,也要用最黑色幽默的手法讲出来,这就是现实,想要讨好观众,不如来一场黑色盛宴吧。
吴宇森一直说,想要了解现在的观众的口味。看来他并没有了解。他一直活在自己的浪漫当中。他依旧固执地表达了自己的情义观,只要认准一个人,就可以为他爱,为他活,为他死。且不说背叛,连一点权衡也不需要。在现代人看来,怎么可能,人的本性和潜意识里有多少阴暗面,人们恨不得把他们扒个遍。
所以,吴宇森的浪漫,顶多算个'不合时宜'.
然而,他还是偏执于自己的白鸽。在太平轮出现在镜头前,忽然几只白鸽从我眼前
掠过的时候,我忽然感到自己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微弱的烛光里看见了自己的奶奶那样,尽管是虚妄,尽管依旧会在冰冷中死,我还是快乐、满足。
因为吴宇森还是从前的吴宇森,还是那个,拼命让大家记住'爱'才是这个永恒世界的根的普通人。
再过几十年,没人会记住《英雄本色》里的暴力场面曾如何振奋人心,没人再津津乐道《喋血双雄》里的暴力美学,或者《变脸》中的豪华场景。科技的发展会掩盖表面的一切华丽。
但我知道,人们一定会回头,相信吴宇森所相信的东西。就是爱一个人,为他生,为他死,为他做一个心有道义的人。
关于电影,我始终认为,它和文学没有优劣之分,都是表达共通情感的一种手段。它不仅仅是造梦,更要让人在梦醒之后,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电影,终究是为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梦境里,那与毒品有何二异。
网上有许多对吴宇森的谩骂,甚至让他滚拍AV.这对于一个认认真真拍了几十年电影的老人而言,可以称得上是可耻了。诚然,在《太平轮(上)》中,他没有将电影做到承诺过的尽善尽美,但那颗固执的心脏的跳动声,那属于一个六十八岁的电影人的一腔热血,那个从小便记住父亲对自己说过'我儿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从而坚强活下来的老人,还不值得尊敬吗。他为我们创造出那么多感动,甚至创造出一代人的青春,如今,为了他的一点失误,我们竟要这样对待他吗。
吴宇森在这部很可能是自己最后一部作品的电影里表达的诚意,我不相信没有人能感受得到。老吴的确不适合拍爱情,但是战火中军人的情谊与坚守,乱世中底层和贵族的强烈对比体现出的辛酸与悲悯,你们也是当笑话一样看待吗?
若果真如此,我也便无话可说了。
写了这么长,耳边一直单曲循环着珍妮为小庄所唱的《随缘》。想起李鹰让珍妮再唱一遍,珍妮却抿嘴谢绝。'对不起,我只想唱给一个人听。'老吴的世界里,就是那么简单,只为一个人。这样的固执,这样的温存。
那么,就为一个人好了。吴宇森先生,你为你的爱。我为你。
终究还是活在了老电影里。好像自己没有长大,又或许,是周围的世界>长大了。毕竟,我的童年在新世纪,我的心却留在了上个世纪。同样的不合时宜,我终于和我的英雄重合了。
篇四:影评
《风语者》之观后感
D09540127 吴永胜 09信管
最近我在《迷彩伪装学》课上观看了《风语者》这部电影,通过这部电影我学到了许多有关迷彩伪装学的知识。这部电影中重点介绍了有关密码战士的知识和作战作用。
风语者》是著名华裔导演吴宇森于2000年执导拍摄的一部动作战争电影,由美国著名演员尼古拉斯。凯奇、亚当·比奇等担纲主演。《风语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乔·恩德斯被派去保护一个纳瓦霍密电员(人称“风语者”)本·亚齐。由于“风语者”肩负着美军的至高机密,因此,每名“风语者”都由一名海军士兵贴身保护,一方面确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密电员即将被俘,保护者必须杀死他以保证密码不外泄。 1942年5月5日,首批29名纳瓦霍人被征召入伍。他们在加利福尼亚圣迭戈的新兵训练营中和通讯人员一起设计了最初的纳瓦霍码。这种密码由211个字组成,大部分为纳瓦霍词,也掺杂了一些新词汇,这是为了弥补纳瓦霍语中军事术语的不足。例如,“战斗机”被称为“达-哈-提-西”,纳瓦霍语意为“嗡嗡叫的鸟”;“俯冲轰炸机”被称为“几尼”,意为“小鹰”。另外,密码战士还设计了一个系统,用来与英语26个字母相对应。例如,字母A为“沃-拉-其”,意为“蚂蚁(ant)”;字母E为“迪兹”,意为“麋鹿(elk)”。另外,针对那些没有能够列入211个密码的词语,他们根据纳瓦霍语专门创建了一个大约500个常用军事术语的词汇表以便用来对照读。纳瓦霍人很快便显示出记忆密码和在战时传递信息的能力。他们成功地从飞机或坦克等移动目标上传递密码。计划取得了极大的功。随后,另外200名纳瓦霍人也于1942年7月20日被征召入伍。1942年10月2日,约翰斯顿也被征召入伍,并被授予上士军衔,专门负责训练纳瓦霍密码战士。可是,就在约翰斯顿踌躇满志地实施他的大胆计划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密码员发现,由于纳瓦霍语中没有的词的对照表重复使用频率太高,根据这些词语,纳瓦霍密码几乎不用费什么劲就能被破译。为解决这一问题,约翰斯顿和一些技术专家把对照表的26个字母增加为44个,使得那些常用的字母如E、T、A、O等有了多种选择余地。例如字母A除了原来的“沃-拉-其(蚂蚁)”外,还可以叫作“比-拉-沙纳(苹果apple)”和“齐-尼赫(斧子axe)”。这样一来,其破译难度大大增加。被美军称为“无敌密码”的纳瓦霍密码终于诞生了。
为了在战争的史诗中描绘精彩的画面,密码编写者们没有求助于数学和机械,而是在自然界中寻求灵感。他们用鸡鹰命名俯冲轰炸机;猫头鹰——侦察机;燕子——鱼雷机。他们用鱼来命名舰船;鲸鱼——战列舰;鲨鱼——驱逐舰。为了拼出常用姓名,编写人员编了一套纳瓦霍动物寓言集,以蚂蚁、熊、猫代替海军陆战队的埃布尔、贝克、查理。有关敌方的词汇以特征代替;日本人——斜眼;希特勒——八字胡须、墨索里尼——大葫芦下巴。
魔术般的编译速度。密码设计完成之后,美海军情报机构的军官们花了3周的时间力图破译一条用这种密码编写的信息,终告失败。连未经密码使用训练的纳瓦霍新兵也无法破解其意。即便如此,它似乎还是显得过于简单而不可轻易信任。自从1940年以来,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截获和破译日本人用“紫色”密码发出的每一条信息。破解过程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可是这些印第安人用新密码编译或解译敏感的军事情报却几乎是即可便大功告成。这又是怎样一种魔术呢?
“事情是这样的,纳瓦霍语的一切都印在忘记之中,它来自歌曲、祈祷文,一切都存在脑子里。所以,我们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就是在克服困难中走向成功的。”
1943年4月,第二批200名纳瓦霍人完成了训练,而此时,第一批纳瓦霍密码战士即“风语者”已经随海军陆战队在南太平洋上作了。很快,纳瓦霍密码就在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攻占硫磺岛一役中,6名“风语者”使用神秘的纳瓦霍密码及时准确地为美军传递信息情报。在战斗开始的前两天,他们通宵工作,没有一刻休息。整个战役中,他们共接发了800多条消息,没有出现任何差错。日本人尽管能够截获这些情报,但对这些近乎“天书”的文字感到束手策,而当时美军已经破译了日军的密码。不久,美军便很轻易地攻下了战略要地硫磺岛。负责联络的霍华德·康纳上校曾感慨地说:“如果不是纳瓦霍人,如果没有纳瓦霍密码,美国海军将永远攻占不了岛。”参与硫磺岛战役的拉尔夫·斯托其上尉在一份报告中称,纳瓦霍密码是“最简便、最快速和最可靠”的密码,“日本人的脑袋都要想破了,但我们几乎不用担心泄密会发生”。出色的实战成绩吸引美国海军决定更大规模地征召纳瓦霍人入伍。但由于“风语者”供应不足,这严重影响了美国海军的通讯工作。尽管如此,因为纳瓦霍密码既保密又很少失误,仍然逐渐成为美军最信赖最钟爱的密码。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纳瓦霍密码可能已经算不上高明,但它走过的那段光辉历程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篇五:读后感《常识》一书
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读梁文道《常识》有感
风语者丽
一到寒暑假,有些闲散时间,就该到集中“充电”的时候了。和往常一样,我带着孩子到王府井书店开始愉快的购书活动。在四层的文学书籍区域的畅销书刊中,我读到梁文道《常识》一书,充满了愉悦和好奇的情感。很多问题和想法,从来没有变得如此清澈透明。
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不具备多维的思考力,看过本书之后给我最大的感触:我真实的感觉到了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独立的思辨。这本该有的,只是我以前对这个概念不明晰。在讲到反法的家乐福事件、城管问题、汶川地震、西方媒体这些问题的时候,他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超强的思辨能力。他的观点,我不一定全盘接受,但他的思考力、洞察力以及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值得我学习的。知识分子或者说学者,就是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最起码也应该与大众保持距离,这是知识分子群体性的寂寞,精神的导航者或者说警示者们最深刻的孤独。我应该学习这种能力。不过,在阅读之外,我突然意识到:为何很多常识,我们并不清晰?我觉得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常识一开始就错了
教导常识的人,有时会故意教导错。
朝鲜人的效忠领袖的常识,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如此的愚蠢和可笑。不过,我们也曾经半斤八两。朝鲜人不爱国吗?他们也是饱受外族侵略,他们在领袖的带领下打败了外敌,最后,他们则匍匐在领袖的脚下。他们每个人都被洗脑了,要么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或者知道了也不敢说。
美国白宫的工作人员的小孩可以摸奥巴马的脑袋。我不知道,朝鲜有没有小孩可以摸金胖子的脑袋?(当然罗,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问:有多少国家的小孩可以摸自己国家元首的脑袋?)在朝鲜,不要说摸脑袋了。胆敢说错一句话,都是反革命,如果叛逃,等待的则是一家人被关押到集中营。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被反人类的暴君所劫持。恐惧就等同于信仰。领袖教的是什么常识,他们得到的就是什么常识。
【二】人很难真正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过去
看杂文集最大的快乐来源于作者能够提供给你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你熟悉的世界,或
是以相同的视角却可以看到事物更深层面更近于本源的部分。在这一点上,梁文道这本《常识》无疑给了我极大的阅读快感,即便里面的部分文章早已在牛博等网站上读过。比如,文中对于日本问题的一系列分析真的是切中要害,又如对于网络上某些先虚构一个日韩侮辱中国再进行反击的网民的心理分析以及其背后中国人的心理病态说的一针见血,又如从城管屡屡遇袭的问题讲到城市的完美规划与百姓的生存需求的矛盾和城市的发展方向,让我颇受启发。
观察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需要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比如说,我们看见了朝鲜如此,才会想到我们也曾经如此。我们看见了美国如此,才会想到我们也可能如此。真正的常识总会有机会显现出来,不受蒙蔽:看了朝鲜,你会庆幸生在中国。看了一个国家(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观风语者观后感)全力营救自己的公民,你会觉得世界还能如此美好。
【三】常识是不简单的
本书其文字自然浅白精悍,大概因为是时评的缘故拘于报纸版面限制,许多话题并未充分展开,但仍可在有限的篇幅内,切中要害。正如书中所提:“那些千秋万代的声音和时代,离我们还并不遥远。但很多书面的东西,已经在漂白后,变得模糊不清。”人们不知道常识,并不是没有常识。而是被轻易抹掉或遗忘。历史如影随行,现实历历在目。谁能说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后不可能反复?梁文道对一个一个的时代现象进行去伪存真的剖析,提醒和告诫我们:问题的根本在哪里?前进,还是倒退?自由,还是奴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回答的问题。
说回到《常识》一书,在我看来书中最宝贵最打动我的东西还是梁文道的“人文关怀”,虽然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可我一时真的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我所说的人文关怀就是能够关注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中最普通最大众的那部分人,关注他们的价值和尊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而非如含泪劝灾民的余大师那样不管是出于御用文人的奴性还是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羞辱那些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也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式的自说自话式。这一点,梁文道和这本《常识》殊为可贵!
记得于丹说《孔子》是常识,南方周末也在捍卫常识,在我眼里,常识是大地,是最贴近真实的力量,它能给我一个独立的人格和一个精彩的人生。在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我觉得每一个18岁以上的中国公民,都应该看看这本《常识》。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