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面对地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8:25 体裁作文
面对地震体裁作文

篇一:尊重科学面对地震的教案

篇二:为什么面对地震,人类总是束手无策?

为什么面对地震,人类总是束手无策? 8月3日16:30,云南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6.5级地震,截至目前,地震遇难人数达391人。为什么近年来大地震似乎频繁爆发,而我们面对地震又几乎总是束手无策呢?

《科学大众》杂志不久前刊发的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滕吉文的这篇报道,或许能让我们从更客观、更深入的角度来认识地震。

Q:为什么最近10年, 平静的地球总是大发脾气,强地震频发?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即近10年的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强烈地震频频发生,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南亚地震带,7级以上强震频繁发生:2010年1月13日, 海地7.3级地震; 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9.0级特大地震……特别是2004年苏门答腊9.3级特大地震的发生,打破了全球范围内近50年来未发生过8.5级大地震的异常平静。2000年以来,全球大地震更加频繁了,共发生6次8.0级以上地震——这标志着全球范围内已进入强烈地震活跃期。

从目前的规律看,全球每年发生大概5万次左右的大小地震。平均起来,7级以上10~20次、8级以上1~2次。地球似乎由之前的“静音”状态调成了“振动”状态,频发地震,主要是因为地球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运动的状态中,地球内部在不停顿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造成的。

在地球物理研究中,有著名的三大学说(理论),即发轫于奥地利学者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日本学者提出的海底扩张理论,以及以这两者为基础的板块构造假说。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大陆一直是在漂移,始终处于一个“悲欢离合”的过程。非洲、南美洲、南极洲、澳大利亚最初也是在一起,只不过是经过2.5亿年的海陆变迁之后,才形成了现在这个状态。有人提出,再过2.5亿年,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根据大陆漂移学说,2.5亿年后,南京或许已不在现在所处的位置了,坐标系会完全改变了。

和大陆一样,海底也并不是一直稳定的,它也在不断地扩张。根据板块构造假说,大陆和海洋分为很多块体,而且块体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碰撞。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就是由于两大板块错动产生的。此次地震是日本地震记录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为在板块交界处发生的逆断层型地震。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俯冲入日本下方,并向西侵入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每年相对于北美板块向西运动数厘米,正是运动过程中的能量释放导致此次大地震。

震源与震中

我们在地表所见到的众多景观和现象,如高山、深谷、河流、湖泊、海洋和那壮观的海陆变迁,以及各种地质现象和地球物理场表征。这一系列异常现象展布和其形成与运动的轨迹,都是地球内部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及其物理-力学-化学作用的深层过程与动力学回应的产物。

Q:为什么面对地震,人类总是束手无策,很难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当今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可预测和不可预测。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人分两派,中国人也存在两派。地震之所以很难预测,其难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入地难。对人类来讲,上天、入地、下海,这是人类向地球和宇宙挑战的三大壮举。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上天、下海,其实上天、下海很不容易,可是入地更为艰难。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赵九章先生曾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两句诗来形容地球物理学:“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意思是说,我们研究的东西(地球内部)都看不见,只能靠地表观测以及数据的反演,去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交换与变迁。

因为地震震源发生在地下很深的地方,在中国主要是浅源地震,仅30千米左右。而在我国西部的某些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东部有中源地震,震源约在200 ~ 300千米左右的深度。只有东北边的绥芬河有深源地震,震源达到600千米左右,其他地方都基本都是浅源地震。可即使是10千米、20千米的浅源地震,我们也无法钻到地下10千米的地方,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入地很难。

第二是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从事地震的人都希望发生大地震的样本多一些,好从中总结规律,摸清其中的机理。可又不希望发生地震,正如1835年3月,进化论的开创者达尔文在刚刚发生过强烈地震的智利康塞普西翁市,面对一片废墟感慨道:“通常几万年的变迁,但在这里只用一分钟就毁灭了。”再说地震的震级大小也不是人类可控制的,因此很矛盾。

第三是震源机制的复杂性。比如日本这次地震,主要是由于两大板块上下碰撞造成的。但各地震的机理不一样,尽管地震预测目前已有一些理论模型,但是和实际还有很大差距。

这些都是横亘在地震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重险阻,使得地震预报充满艰难性。而全球范围内地震趋势,特别是在东南亚及周边地域是强烈地震相对集中地区,地震的发生是值得关注的。

Q:迄今为止,历史上有没有成功预测地震发生的实例?

有,这里我们举两个地震预测的例子,首先是我国的辽宁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之前,离海城120米左右的地震台,记录到几个很小的地震,过了几天记录到了几十个小地震,又过了几天,记录到了几百个小地震,又过了一段时间,在地震分布图上已经数不清到底发生了多少次地震。在此情况下,辽宁省地震局向省委报告,由省委发出警报——海城即将发生地震。据估计,这次成功的预报至少减少了10万人的伤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成功预报,也是全球预报强地震最成功的一次,更是第一次,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也是历史上预测成功的一次地震。帕克菲尔德处于美国西海岸圣安德列斯断层附近,这个小镇很小,只有37个人,在有仪器记录以前,也发生过3次6级以上的地震,即1857年、1881年和1901年帕克菲尔德地震。而有仪器记录以来,也发生过3次6级以上的地震,即1922年、1934年和1966年帕克菲尔德地震,平均每22年便有规律地发生一次帕克菲尔德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此建立了地震预测试验场,汇集了大量的专家,并在靠近所预测的帕克菲尔德地震未来震中的地方,使用大地测量方法、应变仪、倾斜仪等前兆仪器,做长期、连续、精确的地壳应变测量,希望能记录下任何可能的前兆性滑移的应变资料以验证理论。

地震波

多方观测之后,他们预报在1988年到1993年间会发生一次6级左右的地震,事实上这几年中一直没有地震过,直到2004年才发生了一次地震,但科学家们考虑到预报地震的位置是对的,与之前发生的6次地震相比,地点一致,破裂也发生在同一断层上,震级也是对的,所以这次预报也算成功。大家想想,晚了这么多年的地震预报还算是成功,说明地震预报实在是太难了。

Q:

既然地震这么难预测,那以后漫漫长路,地震研究者将如何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的精准度呢?

作为地球内部爆发的灾害之一,地震带给人们的猝不及防和触目惊心的破坏和剧痛。但地震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人类无法进入的地球内部。

地震发生时,首先出现的是上下震动的P波,震动幅度比较小,过一会儿后,水平运动的S波就到了,才会造成较大的破坏。如果能够实现利用P波和S波出现的时差来进行地震预警,这其中最短也有10秒左右,最长不超过1分钟,对于大地震来说,即便是小于1分钟的时间差也能减少不少损失。

因此,目前国家地震局正计划在全国再增加3 000个地震台(网),保证全国每个县城至少有一个台(网),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哪怕只是局部地区发出预警,也可以减少很大的损失。目前日本和美国也都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通过观测地震波,就可以确定地球内部的结构。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人类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实现地震预警,为地震避难,找到1分钟的提前逃生时间。

除了地震预警,科学家们还在从事地震预测方面的研究。当前,美国已在圣安德烈斯断层地区,日本在东京地区进行深井观测,期望能早期获得地下微小破裂的响应,以实现地震预报,而中国科学家也在相关方面进行努力研究。

尽管地震预测的难度很大,特别是短期和临震的预测远没有过关,但我不认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必须刻苦奋进,把握地震预报的切入点:越过地平线,不停息地去“抚摸”强烈地震发生与发展的“脉搏”。也就是说,在地震发生的地方,首先要看看深部介质的组成是什么、性质是什么、结构是什么,从而推测发生地震的时间。地震科学工作者从来都未曾忘记过这是自己的天职。爱因斯坦曾说过:“世界的永恒的奥秘就在于它的可理解性。”地震预测亦是如此。

(本文来自《科学大众》记者白玉磊、陆艳对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滕吉文的采访,原文刊发于《科学大众》杂志)

人物简介:

藤吉文院士

滕吉文,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吉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研究,特别在地球深部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有较深造诣。先后主持过和正在主持国家、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项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与国际合作项目。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重大成果与科技进步一等奖、特等奖、攻关奖。

世界历史上典型大地震的回顾: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中国海原 8.5级大地震;

1960年,智利康赛普西翁大地震,连续遭到225次强烈地震袭击,其中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最大8.5级;

1966年3月8日,中国邢台6.8级地震;

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唐山7.8级大地 震;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级地震;

1999年9月21日,中国台湾集集7.6级地震;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6.8级地震;

篇三:最后修改如何面对地震灾害

如何面对地震灾害

引言:地震,是各种自然灾害之首,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给人类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近几年发生的汶川地震、甘肃地震等等,太多的大地震造成的惨状令人们尚心有余悸。那么如何观测地震是否来临,并且在知道有地震发生时该如何预防,以至于地震发生后我们该如何自救以及营救他人。

一、关于地震的观测

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最终目的。作为地震预测预报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地震前兆异常现象的观测早已应用于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之中。地震宏观异常有着独特的映震特征,特别是在强烈地震发生前,异常种类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烈、形态之怪异,都足以令人触目惊心,其它任何的干扰因素所形成的异常都不能与之相比拟,它不用任何处理就能告诉大家:地震即将来临!

什么是地震宏观异常呢?地震宏观异常,是指地震前后发生的,与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靠人的感官就能观察或感觉到的与正常现象不同的自然现象。比如:平时清澈的井水忽然变混了,往常乖巧的小狗却一直狂叫不止,冬眠的蛇顽强地爬出了洞以及地声、地光等等众多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却与平常的表现区别十分明显,那么,它极有可能就是地震宏观异常了。

之所以说是可能,就是说,即使发生了这样一些现象也不是百分之百的会发生地震,这些现象的发生还可能有另外的原因,如:井水

变混,也可能是人为的扰动;小狗狂叫,也可能是生病等原因。另外,在地震多发区还极有可能是由于人们的恐震心理而形成的假像。因此,要特别注意区别这些宏观异常现象是不是地震宏观异常,我们在处理宏观异常时必须要细心地观察、仔细地分析、详细地核实、及时的报送。

我在这里仅仅是对地震宏观异常作一些综合性的简单介绍,我们只想通过这些介绍引起大家对地震宏观异常的重视,了解一些地震宏观前兆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分辨出哪一种异常才是地震宏观异常,并且能及时的将发现的异常情况上报给地震部门。

在当前的条件下,地震监测台网在数量上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局部小区域的地震活动提供严密的监视,广大群众对宏观异常的收集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目前,我省已进入了新一轮的地震活跃期,还可能会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我们还不能人为的避免地震发生,我们也很难作出准确的地震短临预报,但我们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尽最大努力把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点。

二、地震灾害的预防

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应该时刻准备:

1、水;2、五日左右的粮食(准备好即使一天不生火也足够食用的粮食);3、贵重物品(现金、银行存款薄,各种证件以及必要的印鉴等);

4、手电筒、蜡烛、火柴等;5、收音机;6、毛毯;7、手巾、绳、草纸等日用品以及洗漱用品;8、急救药品;9、背囊等用品。 这些用

具应平时整理好,以便需要时可以马上携带走。

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棚、架、搁板)。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置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置东西要多加考虑。

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

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被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

面对地震

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

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

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生产、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应该与居民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为防止地震时发生火灾,凡性质互相抵触的易燃易爆物品,都要分别贮存。放在架子上的易燃易爆物品,应将容器和架子固定,以防震时倾倒。凡遇到震动、撞击、摩擦就会起火的易燃物品,应当单独处理,放在稳固的容器内,用沙子围护起来,放到安全的地方。

加强对火源的控制 ,平时养成习惯,不要在火炉附近存放易燃物品。夜间封火的生活用火炉,最好坐上一锅水,在接到地震预报后,要尽快把火熄灭,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灶具的要立即关闭阀门。凡有特殊要求,震时不能停火的生产用炉,要有抗震措施,确保震时不发生火灾。

防震棚尤应注意防火。不要随便吸烟、乱扔烟头,尽量不用油灯、蜡烛照明,需用时,得放在盛有沙土的盆内或桶内。

加强对电气设备的检修,电杆杆基要牢固、夯实,拉线埋深一些,严防震时倒杆,高压线下、变压器下不要支搭防震棚,不要堆放易燃物品,大型的浸油式变压器最好不架在柱上,设在室内的浸油式变压器应设置事故油池,万一地震时变压器被砸毁,保证流出的油安全泄入油池,不致随处燃烧,造成严重后果。 在接到地震预报时,要及时将电气开关的电源切断,尤其是电炉、电熨斗、电烙铁等电热工具一定要及时拔下插销,切不可慌张离去。凡震时不能切断的电源,确保震时不致发生火灾。

在经常会发生地震的地方,人们都积累了一些预防地震的经验。当然,有预报地震的健全设备和机构是可以避免巨大的损害的。对一般家庭来说,当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呢?现列出九条注意事项,供参考:

1、不要惊慌地奔出室外,首先暂时躲在坚固的家具或桌子底,最好躲在体积小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

2、一次强震过后,不应安心下来,要准备应付余震的发生。

3、震后首先将大火扑灭。

4、尽量步行到避震所,携带物应尽量减至最少。

5、不要走过狭窄的道路、沟渠边缘、悬崖或河边,以免发生意外。

6、注意不要靠近山体、悬崖,以免崩裂发生意外。

7、靠近海岸时,必须注意海啸的发生。在低洼地则应防止水淹。

8、不要害怕余震,也不要乱听谣言。

9、遵守秩序,注意卫生。

三、如何在地震灾害中自救

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

篇四:特稿:面对地震的“怕”与“不怕”(全文)

特稿:面对地震的“怕”与“不怕”(全文) 2013-04-25 12:46:1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华义)地震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又可能随时突袭,瞬间造成家破人亡。面对难以捉摸的地震,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怕”。但是“怕”不是坏事,因为它会让人居安思危,加强全方位防备,当“怕”的情况发生时,人们才能“不怕”,勇敢面对,将损失降到最低。

加强研究才能“不怕”

怕,就要加强研究。迄今科学界还没有找到预测单次地震的方法,但是已经可以预测中长期地震发生的概率,为高风险地区加强建筑抗震标准等提供参考。而且地震的预警技术正在逐步完善,以尽可能减少损失。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整个国家都在地震带上的日本更怕地震了。因此,日本建成了全球最密集的地震监控网络,日本气象厅和总务省消防厅在全国每个市町村至少设一台地震仪。此外,防灾科学研究所又在全国设高灵敏度地震仪约1800台,这些广泛分布的监测仪器为科学家研究地震提供了大量信息。

在美洲,墨西哥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都是地震频发地区,这些国家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岸设立多个地震监测台,加强了对未来30年内可能发生大地震概率的预估。 科学家还发明了利用地震纵波与横波时间差在地震发生后及时警报的技术。日本相关系统已能在破坏力大的横波到来前几秒至几十秒测出地震的震源、震级,并通过手机和电视等发出警报。

提前十几秒至几十秒发出警报,就可使行驶中的列车减速停车、燃气和电力公司采取应急保护措施、危险设施及时关闭、人员尽快撤离到安全地带,减少损失。 强化建筑才能“不怕”

怕,就要加强建筑抗震标准。人们难以躲开地震,但可以更好保护自己,加强建筑物抗震标准是地震多发地区的通常做法。

在日本,法律严格规定了建筑物抗震、防火等安全要求。《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

日本的建筑工程要获许开工,必须有抗震报告书。这一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比例。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检查,确认无误后工程才能开工。

1985年墨西哥发生大地震导致上万人遇难。此后墨西哥政府规定新建建筑物必须能够抵抗8级地震,并且定期对1985年前修建的建筑物进行检查维修。

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汪荣江博士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地震多发地区,加大政府的投入,严格贯彻国家颁发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

多加演练才能“不怕”

怕,就要加强知识宣传和防灾救灾演练。政府、研究机构和高校有义务加强地震知识的科普教育,培养民众的抗震意识以及在地震中的自救能力。

菲律宾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由于发生地震时,学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2005年菲律宾地震部门制定了《关于在学校开展地震演习的指南》,印发给全国各所学校。菲律宾每年都会在学校举行大规模的地震演习。

日本政府于1960年将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各地在防灾日前后经常举行各种防灾演习,以提高救援部门应急反应能力和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日本学校也将防灾教育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几乎每年都会举行防震演习,教育学生发生地震的紧急对策。日本媒体也在各种节目中发挥着普及防灾知识的作用,就连在娱乐性节目中也经常能学到很多防灾防震小知识。

面对大自然的无情,怕,是人类的本能。只有加强地震预警及快速反应工作方面的研究,只有老百姓尽可能多地掌握防震和逃生本领,并把防震避险意识融入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真正遇到地震时才能从容应对。

篇五:《尊重科学面对地震》说课稿

《尊重科学 面对地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中小学校安全工作涉及到亿万家庭,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何谈发展。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由于平时注重安全教育和演练,使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增加,能进行自护自救,避免了更大的伤亡。由此可见安全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多一次安全教育,学生就多一份安全,平时多一次安全演练,危难时刻就多一份生的希望。本课是长春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地震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给人类事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应加强学生对防震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不同地点的避震地点,震后的自救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让学生面对自然灾害团结互助、友爱与坚强,并懂得如何自救、互救的方法,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已能对一个话题,进行自我学习,对资料进行搜集,但还需要教师的一步步引导。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学生通过电视报纸,对地震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对地震都有较深的恐惧心理。但是由于学生避震的知识不够全面,所以一旦突然发生地震,

大部分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避难方法来保护自己。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于是我精心地设计了此节课。

三、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体验感悟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课上进行交流,汇报了解地震知识;学生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感受四川大地震的凄凉。这样更加能够促发学生的心灵。然后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找到不同场所的避难方法;通过模拟演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通过写生命的宣言活动,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维方式,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震的危害,了解一些震后心理治疗知识,学会基本的地震自救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地震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及社会各界对灾区人民的援助,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地震的危害,了解一些震后心理治疗知识,学会基本的地震自救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地震的危害,了解一些地震前的征兆以及地震发生时的现象。

六.说教学过程

(一)感受生命,情境升成主题

1.首先,我通过播放音乐、播放课件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世界因生命而变得如此生动、精彩。同时使学生感知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激起学生探讨怎样应对地震的强烈欲望。

2.当学生产生了想要探讨如何应对地震的强烈欲望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要把地震造成的危害减到最小,我们应该怎么办?

3.要想减小地震的危害,首先要了解地震有关知识,了解地震的形成、分类,地震前的征兆以及地震发生时的现象。

(二)、 面对危险,学会自救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当地震来临时,你会怎么办?

教师随即设计在教室里、大街上和车上、家里等场景,让学生模拟示范如何避险。

【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探索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从做中学”,通过活动,尝试、体验现实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自己生命的可贵,同学情的珍贵,感受尊重他人生命的必要性,无论何时都有一颗感恩的心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得更精彩!】

(三) 情感升华,为生命祈祷

学生已经了解到地震的知识及其危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地震虽然可怕,但如果我们团结起来,互帮互助,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我们都可以用我们的力量去解决。在本环节,我将播放地震后灾区人们的重建场景,再一次将情感升华,让同学们感受生命的力量!

接下来,我组织学生画出自己的生命树,写下对生命的宣言。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然后让学生们共同为灾区人民祈祷,希望所有小朋友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教师总结

最后,我将进行全课总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我们要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学会防范自然灾害,让有限的生命焕发无限的光彩,并为之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延伸自己的生命价值,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上,我采用直观性的原则,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