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月朦胧鸟朦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22:00 体裁作文
月朦胧鸟朦胧体裁作文

篇一:月朦胧鸟朦胧

周日闲暇读书记

难得星期日休息一天,是因气象台发布暴风暴雨预报,省公司也发通知要求做好预防工作,因此今天就没和往常一样到住宅小区进行露天整转工作。上午洗洗衣服,拖地抹桌搞了一下家中的卫生。午睡后看看广电报、看看昨晚嘉年华开幕式演出的节目单、又信手拿起放在床头《作文大师朱自清·卷》的书。

枕边经常放几本书,有《刘墉经典文集》、《歌德谈话录》、《作文大师朱自清·卷》等,利用电视广告的间隙和睡觉前读几篇,尤其对朱大师的文字情有独钟。下午又仔细研读了几篇朱大师的文章,越看越爱看,真不愧是作文大师。大师的散文篇篇耐读、字字耐看、句句精炼;大师的诗极具魅力、多姿多彩、风光无限;读大师的作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启迪,收益匪浅。

选一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与网上好友共享,因自己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理论肤浅,有其心无其力,也写不出深刻的读后感受,只好在网上下载了一篇读后感文章,以慰我心,以表示对朱自清大师的崇拜和敬意。

石鸣

2009.4.19

附: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朱自清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帘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吗?“钩弯”垂直双穗,石青色;

丝缕微乱,若小曳于清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的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出丛绿之间,格外觉得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胳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劲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吗?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吗?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到帘中去找——您该找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吗?

这页画布局那样的经济,设色那样柔和,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浹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转读后感:

月朦胧鸟朦胧

优美的散文往往取材自日常生活,着笔于事物的细微之处。由于作者具有独特的视角,体物入微,"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便能做到微中见大,

微中出味,微中传神,写出耐人品味的、情感真切的优美散文来。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好的散文,"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山野掇拾》)选入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的朱自清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这样一篇耐咀嚼、浓滋味的散文精品。 这篇散文写于1924年2月,是"温州的踪迹"一组散文中的一篇。其时,朱自清先生任教于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国画教师马孟容先生画了一幅画送给他,并请他题诗。事后,朱自清先生便又以所题诗句为题写下了这篇散文。

在这篇散文的结尾,作者写道"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说明"画",而是重在通过写景而抒情,因而,本文是一篇借画中景,抒心中情,构思奇巧,别具一格的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画中之景,不过是月夜、帘外,院中的海棠花枝上栖息着两只八哥而已,并无特异处。然而,读罢全文,你却会深深地陶醉于这篇散文的独特而优美的意境之中。全文约七百字共三个自然段,依次为写景——抒情——评画及叙作文缘由,在大的结构安排上并不见奇。文章构思奇巧在于:朦胧美的意境的营造以及想象奇特的抒情"触发点"的选择。文章写景顺序的安排很讲究:卷帘——圆月——海棠——八哥,这种安排在自然之中又见作者的匠心。两只八哥儿尤其是那"歇得高些"的一只,可以说是作者想象与抒情的触发点了。这一只八哥儿,"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作者由这只八哥似睡还醒的状态生发出想象与联想,从而转入抒情。文章先用四个问句来揣摩这只八哥儿为何不肯睡去的原因:"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问得多么有理啊,简直就是把读者要问的问题都提出来了嘛!不过,作者接着又以一种不容臵疑的口气对这些原因予以否定,转而把情感聚焦在那画面中未出现的卷帘人身上,这就更令人称奇了。不是么,在这海棠花开的月圆之夜,珠帘已卷,帘中岂无美人?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在脑海中浮现出李清照词中的名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前一句词的情和景于画面皆合;而后一句词则景虽不合,情却也是极相合的。 还有令人称奇的呢,作者竟然认定自己已经猜透了那只八哥儿的心事:"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亲爱的读者,你能认同朱先生"这样这样的哟"的猜想吗?或许你有疑问:"你不是八哥儿,如何能猜出鸟儿的心事?"那么,我斗胆代朱先生回答你:"你大概知道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故事吧?庄子回答惠子的责难时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能知鱼之乐,我懂得八哥的心事,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其实,朱自清先生在这里是巧妙地借八哥的心事,说出了自己对画面的想象和联想。恰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朱自清先生的文思之妙,令人叹服!

这篇散文在营造意境的朦胧美上也是下足了功夫的。作者紧扣文题的诗句,把写景的着力点放在"朦胧"二字上,先写月朦胧,再写鸟朦胧。对月朦胧的描写有:"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这是直接描写;在月光的掩映中,"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叶)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这是间接描写。对鸟朦胧的描写是:"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儿,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在作者的笔下,那柔淡的月色、扶疏的花枝、历历的雄蕊、栖息的鸟儿,形成了一种静谧、柔美、朦胧的氛围。然而,"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 最能让人感受到朦胧美的是那位帘中人。这位帘中美人,任凭作者千呼万唤,却总也不肯出来露一露面,以至于作者无可奈何地发出长叹:"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想,读者此时是不是也该发出一声长叹:"读文至此,那浓郁的朦胧美感已令我陶然欲醉了!" 在陶醉之余,这篇散文还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当时那种平和、闲适的心态,以及追求真善美的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你呢?

篇二:月朦胧鸟朦胧

月朦胧鸟朦胧 月朦胧 鸟朦胧

帘卷海棠红 夜深 花眠 人静

倚窗听风声

山朦胧 水朦胧

繁华开几重 世事 纷争 浮名

青灯映残生

花朦胧 云朦胧

可堪寻旧梦 伤痛 欢笑

曾经

只缘不信命

雨朦胧 风朦胧

风雪阻归程 古道 孤影 三更

心碎梦不成

夜朦胧 梦朦胧

身向榆关行 冷清 悲情 从容

断梦逐浮生

篇三:朱自清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朱自清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枣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清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铃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枣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

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1924年2月1日,温州作。

篇四:品读《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品读《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三门中学 七(4)班 郑伊梅 (小记者证号0010055)

爱朱自清的散文。爱《荷塘月色》诗一般的语言;爱《背影》阳光般温暖的父爱;更爱《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画一般的意境??

初接触《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这篇散文,是在语文作业本上。那时候只是个片段,便陶醉于这花好月圆间了。“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得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般的一只胳膊”,尤爱这段文字,嘴里喃喃念着,一个个玉石般的文字便坠入茫茫心海,溅起晶莹的水花。红艳艳的海棠啊,带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怀着雅致的水红,半藏于碧叶间,更是锦上添花,真配得上那“帘卷海棠红”。画是好看,文字更是栩栩如生,字字珠玑,那可是“画中有文,文中有画”啊!

“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这就是“月朦胧”么?纱一般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花儿上,宁静安详,不就是美丽的睡美人么?皎洁的月儿,在海棠红的映衬下,却又是万紫千红中那别有韵味的素颜了。

“月朦胧”与“海棠红”在此,怎能少了那“鸟朦胧”?一对黑色的八哥,半睁半闭着双眼,对着画中仙境依依不舍。谁会在这美景前睡梦?也就是这对朦胧的八哥所带来的意境吧!没有麻雀的喧嚣,没有扑棱翅膀飞驰的白头翁,只有无边无际的寂静,是它那宁静的美,让人不敢出声,让人不愿打破这美好?? 这就是朱自清散文的魅力。要体会人间仙境的美妙?就静坐窗前,捧起他的散文,沉浸于繁花密叶过后的文字盛宴中??

指导老师:张爱萍

篇五:朦胧之美

07中本(2)班 陈凤婷 2007014201

朦胧之美

朦胧韵味,如雾霭,虽迷蒙,但却迷幻,意味深长。

——题记

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清晰透明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杏花烟雨,雾花水月也是一种美;江北高山、奇峰突兀是坚定透彻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江南小桥,雾锁楼台也是一种美。生活也是如此,精确的数据、经典的公式是严谨的美,而深刻的散文、瑰丽的诗篇更是体现着生活朦胧之美。

壁立于长江巫峡两岸的巫山十二峰,以神女峰的景色最为著名。在晴空万里、能见度极好时观赏此峰,山光水色一目了然,反倒觉得索然无味。而在薄雾弥漫、云霞缭绕之中,神女峰仿佛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的峰峦和关于神女的美丽传说相映成趣,展现出引人入胜的朦胧之美。可见,朦胧之美以独树一帜的风格鲜活于大千世界之中。

曾经有位诗人说过: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诚然,星星上尘土展示的是荒凉与真实之美,然而关于星星月亮的美丽传说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正是这些遐思,正是这些朦胧的美丽唤起人们心中的向往,引导着人们飞向月球、飞向火星、飞向外太空、生活中的朦胧之美是生活进步的助推器。

朦胧之美是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源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

天辟地到女娲造人,从嫦娥奔月到夸父逐日,缤纷多彩的神话故事作为民族的瑰宝流传下来。这些,何尝不是前进中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朦胧的感知呢?即使在接受了物种起源和进化论的今天,信奉无神论的我们仍旧可以在其中体会到想象的朦胧美。

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更是深入人心。然而近年来,不少人却提出新解,将之译为江村桥和枫桥对着愁眠山,还不惜为此进行考证,结果将千古绝唱的动人意韵破坏得荡然无存。如果说探索月球是未知的神秘在召唤我们,是对朦胧之美的继承,那对“新解”所做的考证就完全是画蛇添足。当汨罗江畔的屈原吟出《天问》时,我想他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一个问答。问天何寿?问地何极?生何欢?死何苦?情为何物?苍生何辜?若是将这些疑问尽数回答,那这千古瑰丽诗篇的韵味岂不是要荡然无存?

其实,艺术作品中的朦胧之美则将人们的审美感知提升到理性高度。当代中国诗坛异军突起的朦胧诗,较好地适应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多维思考以及审美价值的嬗变,至今备受青睐。琼瑶一曲《月朦胧鸟朦胧》,一夜间唱响海峡两岸,令多少俊男靓女如痴如醉。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甜甜地笑了几百年。那梦幻般的神秘笑容,迸射出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成为朦胧之美的传世之作。

朦胧之美省略了纤毫毕见的瑕疵,营造出静谧幽远的意境,给人们带来“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愉悦与快慰。这一审美规律对我们美化生活不乏指导意义。风沙飞扬的春季,许多姑娘出行喜欢头裹一块纱巾,薄如蝉翼的红纱巾随风飘舞,抵御了沙尘的侵袭,增添了女性的妩媚,构成一道亮丽的都市风景。在居室美化中,窗纱帘由其防止蚊虫的实用功能逐渐过度到以赏心悦目为主的审美功

能,阳光透过绚丽的纱帘照到室内,构成柔和温馨的氛围,比起阳光直射效果更佳。当然,违背了朦胧之美的规律,也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君不见,时下许多摩登女郎似乎以为“越透越露越招人喜爱”,于是不分场合袒胸露背,东方女性含蓄美、典雅美的传统于此荡然无存。这些年轻人倘若在穿着上持重一些,含蓄一些,也许更能展示女性的魅力与气质。

生活的智者总会在如流的岁月中坐观红尘,拈花微笑。纵然失意如张继,悲古如屈原仍能品出生活的朦胧意韵,我们又何苦去破坏呢?

或许懂得领略朦胧之美,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