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抒情的意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24:07 初中作文
抒情的意境作文初中作文

篇一:写景抒情诗(手法、主题、意象、意境)

唐诗宋词选读

按诗歌作品题材内容的不同分类

? 1、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

? 2、边塞(征战)诗

? 3、即事(咏怀)诗(送别、羁旅行役诗)

? 4、咏史(怀古)诗

? 5、咏物(言志)诗等等。

?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 ②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将士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李颀。

? 由于唐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边塞诗也就成了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 ③即事感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 ④怀古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 ⑤咏物言志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 第一类写景抒情诗“一枝一叶总关情”

? 一、学习目标

? 1、了解写景抒情诗的特点。

? 2、把握诗句中写景的意象,品味意境,体会写景抒情诗的主题情感。 ? 3、 分析写景抒情诗的艺术手法。

? 4、 写景抒情诗词鉴赏要诀。

? 二、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 三、艺术手法

? (一)写景抒情诗写景手法

? ⒈描写景物的角度、顺序。

? 远景、近景;远近结合 ;从上到下、

? 上下结合;俯视、仰视;俯仰结合、

? 五觉变化或结合(感觉、听觉、视觉 、味觉、 触觉)可以派生通感修辞等

?

? 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秦观。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王维

? 2、描写景物的技巧。

? ①虚实结合(现实与想象、神话,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杜甫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 ?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长安晚秋》

? ②映衬、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③明、暗对比(色彩明暗冷暖的搭配)等。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杜甫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 ;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长安晚秋》

? 有声有形有色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杜甫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 ④以小见大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

? ⑤ 粗笔勾勒(白描)和细部描绘(细描)相结合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 ⑥比兴手法。

?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

? ⑦拟人手法

? (二)“景”“情”关系及派生出的手法(抒情手法)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 反衬: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传绿蘋。

? 正衬: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

?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

? (景情关系: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用典抒情。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四、写景抒情诗常见主题情感:

? 1、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 2、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

? 3、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 ? 4、惜春悲秋,感叹时光流逝。

? 5、思乡念亲、羁旅思乡;离愁别恨。

? 6、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

? 五、意象与意境

? (一)意象。

? “意”是诗人主观情感,“象” 诗中客观形象,它包括人的形象,景的形象,物的形象。“意象”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 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例如

? 松:坚韧不拔、常青不朽。

?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有节、虚心。

梅:忠贞爱情或高洁品行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雪:绝尘脱俗、高洁傲岸

浮云:踪迹不定游子、比喻一切邪恶的势力。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秋风(西风):肃杀、悲愁

夕阳:衰败、残破

渔夫:象征隐者、明哲保身。

? 鸿雁、鱼、:年华、美好时光等。

? 雁:羁旅乡情、征客思妇等。

? “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孤雁”“孤鸿”“断鸿”:喻人孤独、孤高、受尽迫害等

? 青鸟:信使,以表达思念、思归之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鹃啼、猿啼、鹧鸪叫:营造凄凉悲苦氛围,表达难言之悲切

? 乌鸦:荒凉破败

蝉声:营造凄切氛围,象征志行高洁的人,虞世南的《蝉》 。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蟋蟀:备寒衣、念征人。

? (二)意境

? 1、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 意境: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2、意境特征

宏阔——雄浑壮阔、苍莽深远、幽静高远。

细腻——恬淡闲适、清新自然、欢快风趣、幽静优美、宁静、缠绵、婉转、

篇二:情思意境绵绵,情感融注款款 ——借人抒情散文写作方案

情思意境绵绵,情感融注款款

——借人抒情散文写作方案

方案解说

借人抒情散文是抒情散文里比较容易抒情的一种样式。重点在“抒情”,“人物”是“凭借”。这种散文有两种类型,一是以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亲友为对象,二是以古今中外不同领域里的名人为对象,通常情况下后者居多。

借助古今中外不同领域名人又可以分出两种,一种是以名人的经历行事为主,一种是以名人的思想(名篇、名句)为主。本次着重探讨第二种类型。本方案以名人思想(名篇、名句)为杠杆,分为三个操作环节:情境开篇——思想/名篇(句)演绎——情境收篇。

(1)情境开篇。以名人的某种思想、某个名篇的意境、某个名句的意境开篇,注意内容上要切合主题,形式上要点题。

(2)思想/名篇(句)演绎。将“我”融入,具体演绎名人的某种思想、某个名篇的意境、某个名句的意境。融“我”的策略有三种:一是直接化身为该名人,主要通过描写的手法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二是以该名人身边见证人的身份,通过与其交往、对话,营造生活场景,抒发对其感情;三是以今天自己真实的身份,采用倾诉的方法来传达自己对其感情。这里的情境要靠名篇名句营造。

(3)情境收篇。承续开篇的情境,或者重新营造一个情境,来收束全篇,注意点题。 这一模板在高考写作中受到青睐,主要展示了以情动人这一写作的核心力量,加上题材高贵、富有文化气息这两翼,效果因此与众不同。

方案导图

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下面我们以图表的方式展示名人思想式借人抒情散文的写作方

(1)作者情感的融注是核心。写这种类型文章,要做到以情动人,必须将作者的感情真切融入文中。无论时空,名人距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因此,作者是否真的从内心深处对所写名人有感情是文章成败的核心。

(2)名人思想/名篇(句)是基础。作者可能真的对所写名人有丰富的感情,但是,缺少对这位名人思想、感情的整体把握,缺少在该名人生活中最能体现其思想、情感事件的具体了解,缺少对该名人名篇名句的精确理解和恰当运用,文章必是无根的浮萍。

(3)情境描摹是保障。有了充沛的感情,有了具体的思想、情感、篇章等素材,再需要的就是营造情境了。这类文化散文追求的就是一个“境”字,“境”中含情,“境”中寓理。因此,写这类散文一定要学会营造切题的情境,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方案范本

人与路

思路与结构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模板的模考写作。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紧紧围绕着“情境开篇—思想/名篇(句)演绎—情境收篇”这个关键表达逻辑展开。

(1)情境开篇。文章开篇便推出一个场景:“我”伫立在戴望舒咏叹过的雨巷的一头。开头一句“我带着你的梦,牵着你的遗愿回到了你离开时的小巷”包含三个重要信息:其一为暗示本文依托戴望舒名作《雨巷》抒情;其二为扣合文题“人与路”,暗示“我”要思考关于《雨巷》的人与路;其三为展示抒情方式,是古今跨时空的心灵倾诉。

(2)思想/名篇(句)演绎。文章主体部分(2)一(13)段具体演绎对《雨巷》实体之路和虚体之情的感悟。其中形式上以踏上“路”起,以离开“路”终,内部回环,浑然一体;内容上则不是平面回环,而是情感递进,由“寻梦”起,由“离开”终,实现理性的飞跃。

(3)情境收篇。最后一段以“转身”为核心,表达“我”的情感的转变,营造一个“浪迹天涯”的设想情境,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吗?”马克·吐温:“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以“雨过天会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提纲示范

(1)情境开篇:以描写苏轼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诗意情境开篇。

(2)思想/名篇(句)演绎:想象当时情景,描写人物活动与对话,穿插人物遭遇和作者的评价。(3)情境收篇:回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诗意情境,描写人物神情,揭示文章主题。

例文

雨过天会晴

◆文/高 翔[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毫无征兆地下了许久。半山腰上的一座庙里,一个正在屋檐下避雨的瘦削身影依稀可辨。

是你,苏轼!

原本约请了三五好友一起踏青,孰知半路突遇骤雨。你将雨具让给同行者,自己却滞留在这山间。你凝望着灰青色的天,一语不发。

雨点似乎小了些,却依然如蚕丝般连绵不绝,丝毫没有要停的样子。

“走,我们上山去。”你忽然开口,不顾侍从的惊讶,大步踏人雨中。雨水将土地冲刷得泥泞不堪,草鞋踩下去,得费很大劲才能拔出。

雨,肆虐地下着,不一会儿你便浑身湿透,料峭春风微微吹醒了略带酒意的你。

是的,你喝醉了,方才在庙中,满腹愁绪的你将一壶温热的酒几乎一饮而尽。人们都明白你的愁绪从何而来,却苦于无从开口劝慰。

这已是你第三次被贬谪了。“乌台诗案”层层牵连,你明明清白无辜,却硬生生被诬陷至如此凄楚境地。黄州的山水尚未尽收眼底,你又来到了另一个陌生之地。在这里,你曾自嘲地总结自己的一生:“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是自嘲,足见这三次贬谪对你的影响很大。诗仙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你咀嚼着满满的苦难,只能痛恨自己没有诗仙太白的洒脱与潇洒。

“一蓑烟雨任平生”,你轻声吟诵着,无意中望见远处,一位女子正与夫君依偎在同一把绢伞下欣赏雨景。那浓情蜜意刺痛了你的双眼。透过朦胧的雨丝,你仿佛看见了一副姣好的容颜,笑靥如花。那是你的结发妻子王弗,你一生的挚爱。可惜她红颜早逝,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种丧妻之痛,可是一般人能体会的吗?

雨不断打在你的身上。快到山顶了,你从痛苦中挣脱,稳了稳情绪,不顾泥泞大步迈去。终于,你立在山崖边,放眼望去,春意在眼前铺展开来,处处充满了生机。那一瞬间,你忽然想起了杭州、黄州、惠州的百姓,想起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想起他们成群结队为你送行,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波澜壮阔,想起爱妻的音容笑貌,想起自己挥毫写就的不朽诗篇??你顿悟。遍布阴霾的眉间随着天空一起渐渐放晴。

不知何时,雨竟停了。天边悬着一抹彩虹,你不由得吟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阳光铺满了洁净的大地。你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

雨过天会晴。我想,你最懂!

将军百战身名裂

◆文/杨怡菲[人大附中]

是谁,能让稼轩先生为之感慨唏嘘?是谁,心在大汉却埋骨大漠荒野?是谁,遗恨千古任凭世人评说是与非?

孰是孰非,孰对孰错,又有谁能真正说得清道得明?三千年后,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只有面对大漠上一抔黄沙,勾起莫名的惆怅。

从战功赫赫的统帅、保国名将之后,转而为众人唾骂的奸邪叛将,就只在他放下手中利刃的一刹那间,一切就变了。忠臣孝子和不义小人间究竟相去多远?还是仅仅似一层轻纱,这边和那边都充斥着同样的空气?

李陵,大汉名将李广之后,同样身经百战,功绩卓越,为何一个至今被尊为英雄,而另一个甚至无人再愿提及?差别在于一个的横剑自刎和另一个的投降匈奴。然而,死与降难道就是评判一位战将的唯一标准吗?死,就是一个终了,他无力再面对生所带来的更多的责任,那么撒手人寰吧。可是,死除了给他本身带来了千古称道的一个虚名外,还有什么呢?不过是成就了自己的忠烈之名,于国于家再无更多益处了。再说李陵之降,颇似当年之赵破奴,“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他想过死,但那一死后除了空名还有什么呢?他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更多人愿意将李陵与苏武相比,一个逆一个忠,他似乎永远在反衬苏武的光辉伟大。可是一武一文、一将一使之间,又有多少可比性呢?李陵的祖父李广因羞愤而自杀,而李陵在北方带兵杀敌时,却时不时地有小人在皇帝身边递话,始终不得重用——几世守边大功,却只换来几世不得善终。而苏武本无功德,一家上下饱受皇恩,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他若是降了匈奴,才是真正的不仁不义,不论是在道义上还是情感上都没有半点理由。

我们将苏武捧得太高,而将李陵踩得太低了。苏武只是做了于道义于人情都该做的事情,李陵也只是做了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

皇帝对身边侍从文官的信任总是超过了对忠勇武将的信任,因为武将手中的兵权令他多少有所忌惮。汉武帝对苏武是无以复加的信任和关切,以致十数年后仍不忘派使者求回苏武,苏武对他怎能不忠?对李陵,则是身边人一句话就能引起无端猜疑,只敢把他远远地扔在战场。作为武将,战功既是荣升的开始,又是皇帝不信任的开始,李陵对他怎能不寒心?纵使李陵多么忠义,也不可能对这样的不信任熟视无睹。

然而,李陵尽管多少会寒心,他还是一心向汉的。最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如此忠孝仁义的一个人竟是被一步步逼上了绝路。路博德一份奏章就已引起武帝猜疑,逼陵速出兵匈奴,足以让人心寒。五千人与十万匈奴骑兵苦战大漠,九死一生,杀敌无数,武器消耗殆尽,约定好的援兵却始终不到,又岂能不绝望?茫茫大漠,尸骸遍野,血流成河,此情此景之下,李陵是什么心境,他又想到了什么?历史的那一刻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惨烈的绝望所带给人的,又岂能是苏武身处大帐,单于每日问候时所能体会的?

在心寒与绝望的双重打击下,李陵虽降,想的却是“欲得当以报汉”,这气概与忠烈足以使亿万后人莫及,足以使人千古景仰。‘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抒情的意境作文)

然而,汉天子仍然不放,“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这样一来,李陵纵使心在中原,其身也只能永久地留在大漠了。他所忠的君,步步紧逼地将良将逼人绝境,而留下千古骂名的却是良将!身败名裂的却是李陵!

我们不得不想,这样的忠君,忠与不忠有何分别?苏武更多意义上是忠于武帝对他的恩情,只是这恩情与儒家的所谓大义恰好一致罢了。若他处在李陵那般心寒绝望、毫无退路的境地上,谁又敢断定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所以,这二人是没有可比性的,苏武值得称道,而李陵更值得尊敬,他绝不是一个应该任人践踏的人。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想李陵人生的后二十年,该是怎样的凄凉悲壮。欲报国以全忠义,却只能站在荒漠中南望,望不见故乡土地,也望不见至爱亲人。他错了吗?那么究竟是什么错了?二十年南望,他都想了什么?他想明白了吗?重回当年投降之地,他后悔当初了吗?我不希望他后悔。他已做了该做的一切,错在一个忠字,他李陵又能如何?

站在荒漠中南望,望断天涯路,却望不到一丝光亮。月还是故乡月,人却已是不归人;山还是那片山,国早已不是那个国;心还是那颗心,身却只能长埋荒野地。

塞上长城隔断故乡路,只教人壮志未酬空遗恨!

本应金戈铁马的大将,曾经气势如虹,却只能怀恨淌血泪。

辛弃疾云:“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可叹大漠孤鸟血泪啼尽,只留下千古骂名!

多元思考

学到《苏武传》时,学生们对于苏武和李陵的人生选择产生了争论。苏武的忠义传世和李陵的千古骂名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始终以正反的形象并存史册给后人以教义和警策!然而今天的孩子们却怀疑了。所以在学习《苏武传》之后,我们举行了一场班级辩论会,辨题是苏武的坚守好还是李陵的投降更合理。辩论自然可分胜负,然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辩驳永远会进行下去。如今的社会讲究价值观的多元与人文关怀.人们越来越倾向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妥协与退让,本文对李陵的理解可谓入情入理,引用辛弃疾的词增强了说服力,排比反问掷地有声,语言富有激情。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仍然相信这个世界有值得你为之付出许多乃至生命去坚守的东西。

篇三:借景抒情,意境深远论文

借景抒情,意境深远

借景抒情是写景类文章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绚丽多姿,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时时会触动我们的心灵。古人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时如果把景物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借景抒情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触景生情

即看到眼前的景物,引起了作者某种内在的思想感情,这是借景抒情最基本的写法。如茅盾《风景谈》中有这样一个写景片段:“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既有自然之景,又有人的活动,接着作者借这一特定景抒发内心的感受;“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借风景的描绘赞颂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动。

二、融情于景

即作者带着自己的某种主观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等)去描写客观景物,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清脆的

水声,写姿态各异的石头,写清澈的潭水,写游鱼的情态,如画的景物让作者陶醉,连鱼儿也“似与游者相乐”。但这种欢娱只是暂时的,小石谭环境的“清”勾起了作者内心的痛,于是眼前的美景让人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人景同一,作者在景物描写上留下了内心情感的深刻印记。再如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中有这样一段:“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作者把对故乡特定景物的描写和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意境幽远。

三、以景写情

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不直接抒情,而是借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来渗透自己的主观感情。如苏雪林的《溪水》:“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溪水的快乐,融入的其实是作者的快乐。再如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于梅雨潭绿的描写:“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借写景传达出作者对梅雨潭绿色的无比喜爱之情。又如下面文章: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点评:读张晓风的散文《春之怀古》,犹如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脑海里泛满了一片绿色。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反复、排比等)描绘了一系列春天的意象(云、花、柳、鸟、蝶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春景图。作者笔下的春天,有个性、有灵性,读罢此文,我们感觉出春天就是一个霸道、俏皮、可爱的小姑娘。作者融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结尾一段点明主旨,至此我们明白,作者所写的只是古代的春天,现在的春天烟囱如林,以古衬今,表达出作者对环境污染的控诉。

【责编 张景贤】

篇四:画面意境与作文中心

画面意境与作文中心

画面意境与作文中心

冉正方

实验目的

运用幻灯投影手段,创设意境,丰富学生感知,形成作:

构思的明确中心,并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表达中心思想。

实验内容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八次作文训练,具体要求如表:

结合重点训练,每次作文指导都提出对作文中心的具要求。

实验步骤

(一)开展活动,提供素材

根据教学大纲“教师要结合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活动”和八项作文训练的具体的要求,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有益、有趣的活动,并把活动实况摄成幻灯片,用于指导学生作文.例如基础练习2,要求写一篇赞美一件事物的作文,我们就组织学生参观州宾馆伪金鱼池和假山;基础训练3要求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我们就组织一次有意义的美化校园——填花台活动;基础训练4要求记一次比赛活动,我们就组织了一次登山活动,基础训练8要求记一次野炊活动,我们就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有趣的野炊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治了学生的情操,而且为编制幻灯片提供了素材。

(二)摄制灯片,创设情景。

幻灯片的拍摄,要按照作文的要求,事先设计,精选镜头创设意境。例如拍摄填花台活动时,重点突出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拍摄登山插红旗活动时,围绕“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拍摄了6张片:第一张是高陡的山峰,第二张是山脚下站着几队准备比赛的少年队员,第三张是比赛的场面,第四、五张特写,第六张是胜利红旗在山顶上高高飘扬。用这套片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诱导观察,研究画面

在运用幻灯投影创设意境时,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即一要有重点、有次序地观察,使文章中心明确、主次分明、有系统地表达;二要观察细致,以形成清晰形象,使文章内容具体,三要捕捉事物的特点,把文章写活;四要展开联想,使文章有真情实感;五要观察与思考结合,及时比较、分析、综合、概括,逐步提高分析能力,使文章涵义深刻。如在指导学生观察“野炊”这组幻灯片时,我们先引导学生观察整个活动的场面,观察人物的各自活动——拾柴、找泉、挖灶等,最后观察学生们吃饭的神态。又如在观察“登山插红旗”的一幅幻灯片时,我们要求学生领会画面意境。开始有的学生说:“这幅图上是一座陡高的山峰,山上怪石嶙峋,杂草荆棘丛生。”有的说:“这里环境优美,是比赛的好地方.”有的说:“这里突出的是山峰之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启发学生“山峰之高说明什么?”有的说:“说明我们登山插红旗的环境之险,登上顶峰会遇到很多困难。”有的说;“把红旗插上山要克服重重困难。”还有的说,“这为我们登山插红旗如何克服困难作了铺垫。”这样引导,就克服了平铺直叙、立意肤浅的倾向。

(四)指导议、改,突出中心

指导写《填花台》这篇作文共分以下七个步骤:复习例话《文章的层次》放映幻灯片,明确要求,分析画面,回忆劳动情景,说说特写人物;根据画面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拟定提纲;起草作文,互议开头;边议边改。站在议、改开头时,三个同学念了各自文章的开头,“每当我走进书声琅琅的校园,看到雄伟壮观的新教学大楼和新大楼旁漂亮的花台里新栽的花苗时,一件件往事浮现在眼前。”

“我们班里的陈浩同学,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张苹果侧的脸,那或浓或淡的眉毛下嵌着一

双小眯眼,鼻梁上还架着一副宽边近视眼镜,大家都管他叫“眼镜”。

“四月二十六日下午,我们舞阳小学四级的三、四、五班硼“记一次美化校园的活动——填花台。”下面是对以上三篇文章开头的“评、改”。第一篇采用倒叙手法,开头新颖,但这次作文是要求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而开头没有写.出中心人物,应该把“一件件往事浮现在眼前”改为“就想起陈浩同学填花台的事来.”第二篇用肖像描写开头,可以改为“陈浩同学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近视眼镜,同学们习惯地叫他‘眼镜’,别看他像个书呆子,可他劳动起来还挺棒呢!”

效果:

l、1985年全市统一命题考试,实验班作文成绩统计如下表:

2、实验班参加市教育局、广播电视局举办的“优秀作文展播”成绩如下表。

讨论:

1、电教手段提供的画面色彩鲜明,能动、能静、能分、能合,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激发写作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集中注意和调动作文的积极性。

2、电教手段形象直观,符合儿童认识规律,能把抽象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儿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有利于学生展开讨论、活跃思维、展开联想。

3、观察幻灯画面,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突出作文中心。

4、采用电教手段指导写活动、写景,有独特的作用.但用以指导写特定人物,却有局限性.因

为通过幻灯投影很难把熟悉的同学观察清楚,要写好人物,还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

篇五: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作者:付祥平

来源:《学园》2014年第34期

【关键词】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2-01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缺乏自己的理解,能将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真正地应用于作文之中的人数少之又少,笔者基于自己多年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对借物抒情修辞方式的领悟,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学习。

一;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

小学期间一些语文教师机械的作文教学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厌烦,甚至惧怕,这些情况不利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借物抒情类作文的美感,我在教学中,会首先朗读一段优美的范文。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让学生感悟借物抒情的意境。“美丽的草原上,铺设了人世间美丽多彩的绿绒毯……荒漠上孤独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墙上纤弱的小草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此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感受着小草的自强不息、倔强和坚持,领悟着小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强地笑看世界,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学中。在进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中,让学生对“物象”有自主选择权。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话说自己心中最喜爱、最熟知的“物象”,学生们会争先发言讲述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并且用语丰富地描绘形态、神色,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成功地使学生的写作心理由被动转向主动,这样作文课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写好,把学生的写作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由于初中学生对借物抒情文章的写作手法还不熟悉,所以教师运用模仿的方法开展教学很有必要。

1.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教师在开展抒情作文课之前,要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抒情式散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写作的脉络特点。如在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中,第一单元《白杨礼赞》对白杨的描写和《井冈翠竹》对翠竹描写等特点。在描写白杨时,文章以白杨的不平凡精神为主线。作家

茅盾在文章开篇点题,抒发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接着描写白杨树是如何不凡、伟大,从而将由对白杨的赞美转为对抗日军民的歌颂。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感受茅盾进行借物抒情创作的思路,即开篇引物——由物绘神——由物及人,抒发深层的感情,解释“物”象征的含义,通常在借物抒情文章中会有一条主线引领全文。这样通过上述的教学,会让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思路,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指导和写作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的要素

在文章中立意要深刻、鲜明并且贯穿全文之中成为文章的“主心骨”,并且在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抒情文章写作过程中正确掌握这一技巧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立意。

联想是文学创作的来源,在借物抒情的作文中要将物象与表达的情感相连,联想要恰到好处,避免过分的雕琢。

三;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反面典型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借物抒情散文写作技能,从而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书写借物抒情文章。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立意、描写、联想方法使用不当的借物抒情文章,让学生通过文章的修改,从不清楚如何写向应该怎样写的方面转变。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错练习,可以快速发现文章中的不足,吸取他人的教训,避免类似的错误在自己文章中出现,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另外,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修改,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教师占据主角的情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科学的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教学中,首先要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要从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和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等要素;最后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在新课程目标中,规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通过本文对借物抒情作文的教学指导中,可以看出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文章写作提供正确的写作方法。教师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手段,避免空洞地教授学生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庞远燕〕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