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丰子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45:42 体裁作文
篇一:丰子恺忆儿时教案
丰子恺《忆儿时》教案 (三教时)
一 目标要求:
1 学习作者展现纯朴无邪的童真和童趣,以及刻画本色天成的人物的能力。
2 理解作者既有沉湎与神往,又有悲悯与忏悔的情感,多种情感丰富了文章内涵。
二 教法学法:
1 这篇散文是丰子恺写的,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是一篇很质朴,很感人的文章。丰子恺回忆儿时,说了三件事不能忘却,一是养蚕。二是中秋赏
月,三是钓鱼。
2 读丰子恺的散文,常常会想到他的漫画。对儿童纯洁真诚的由衷赞美与渴望。
三 作者介绍: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后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四 生字注音:
蚀(shì)本 点缀(zhuì) 姊(zǐ)妹 桑葚(shan) 轧(zhá)脱 囡囡(nān) 寂寥(liáo) 杀虐(nǜe) 赦(sha)免 忏(chàn)悔 晚酌(zhuó) 盛(ch?ng)饭 抉剔(tī) 蟹螯(áo) 茹(rú)素 相偕(xi?) 叮嘱(zhǔ) 渔樵(qiáo) 煽(shān)惑
五 解释生词:
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忏悔:佛教仪式。原为对人坦白自己的过错、求容忍宽恕之意。佛教制度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成为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宗教仪式。煽惑:煽动蛊惑。 蚀本:亏本。 茹素:吃素。
六 归纳大意:
第1段:作者总写自己回忆儿时有三件事情是不能忘却的,从而领起全文。
第2段:主要写“蚕落地铺”之乐。
第3段:写因采茧、做丝而享受到口食之乐。
第4段:写七娘娘告诉作者不可走近丝车以及蚕蛹可以炒着吃这两件事情,作者并没有吃过蚕蛹,但喜欢那时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新鲜有趣。
第5段:简写丝做好后一切恢复如前,作者虽然感到“兴尽的寂寥”,但对于这种变换依然觉得新奇而有趣。
第6段:写作者回忆养蚕之事依然神往,祖母等人的形象也遥远亲切,这虽是甜美的回忆,可作者因为养蚕做丝包含着“生灵的杀虐”而“觉得不好”。
第7段:简写祖母、父亲与诸姊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幸福的儿时也随之过去,家中不复养蚕,所以作者对于养蚕的回忆既神往又忏悔。
第8段:总起了一句,提出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中秋赏月吃蟹之乐。
第9段:详写父亲吃蟹的风雅和全家人吃蟹的趣味。
第10段:写中秋节月光下全家人吃蟹谈笑的情形,圆满中流露出一丝落 寞。
第11段:回忆细细吃蟹的好滋味和永远不会再品尝这好滋味的失落。
第12段:作者再次抒写对儿时往事的神往与对生灵杀虐的忏悔。
第13段:总起一句,提出第三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伙伴的交游尤其是钓鱼。
第14段:写作者与隔壁伙伴的情谊与两家的交情。
第15-17段:写隔壁伙伴教自己钓鱼的经历,也写出了作者独自钓鱼的乐趣。
第18段:以文学上的风雅之词道出钓鱼的趣味,同时也指出钓鱼亦是一种生灵的杀虐。
第19段:总括全文,写养蚕、吃蟹、钓鱼三件事既让自己怀念又让自己忏悔,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七 情感基调:
一方面表达了对儿时趣事的神往和怀念,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儿时趣事的遗憾和忏悔。
丰子恺既是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又是一个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人,前者使他对儿时往事能保持着一颗童心,所以文章中能体现出童真和童趣,而后者使他保持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文章中多次抒写了自己对杀生取乐、生灵杀虐的遗憾和忏悔。
八 布置作业:
1、回忆自己儿时的趣事,在班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篇二:丰子恺散文《忆儿时》
丰子恺散文《忆儿时》
一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第一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
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来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囝囝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要吃的原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仟侮。
二
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
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他不要吃羊、牛、猪肉,而喜欢吃鱼、虾之类。而对于蟹,尤其喜欢。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亲平日的晚酌规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买来的开锅热豆腐干。他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我脑中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我在旁边看,有时他给我一只蟹脚或半块豆腐干。然我喜欢蟹脚。蟹的味道真好,我们五个姊妹兄弟,都喜欢吃,也是为了父亲喜欢吃的缘故。
只有母亲与我们相反,喜欢吃肉,而不喜欢又不会吃蟹,吃的时候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开手指,出血;而且抉剔得很不干净,父亲常常说她是外行。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整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蟹的储藏所,就在天井角落里的缸里,经常总养着十来只。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就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兴致更浓。
我们也学他,半蟹斗的蟹肉,过两碗饭还有余,就可得父亲的称赞,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励节省。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唉!儿时欢乐,何等使我神往!然而这一剧的题材,仍是生灵的杀虐!因此这回亿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仟悔。
篇三:丰子恺《忆儿时吃蟹》
忆儿时吃蟹
有一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
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他不要吃羊、牛、猪肉,而喜欢吃鱼、虾之类。而对于蟹,尤其喜欢。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忆儿时吃蟹(丰子恺)天,父亲平日的晚酌规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买来的开锅热豆腐干。他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我脑中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我在旁边看,有时他给我一只蟹脚或半块豆腐干。然我喜欢蟹脚。蟹的味道真好,我们五个姊妹兄弟,都喜欢吃,也是为了父亲喜欢吃的缘故。只有母亲与我们相反,喜欢吃肉,而不喜欢又不会吃蟹,吃的时候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开手指,出血;而且抉剔得很不干净,父亲常常说她是外行。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整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蟹的储藏所,就在天井角落里的缸里,经常总养着十来只。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就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兴致更浓。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大家谈笑,看月亮,他们─—父亲和诸姐─—直到月落时光,我则半途睡去,与父亲和诸姐不分而散。
这原是为了父亲嗜蟹,以吃蟹为中心而举行的。故这种夜宴,不仅限于中秋,有蟹
的节季里的月夜,无端也要举行数次。不过不是良辰佳节,我们少吃一点,有时两人分吃一只。我们都学父亲,剥得很精细,剥出来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积受在蟹斗里,剥完之后,放一点姜醋,拌一拌,就作为下饭的菜,此外没有别的菜了。因为父亲吃菜是很省的,而且他说蟹是至味,吃蟹时混吃别的菜肴,是乏味的。我们也学他,半蟹斗的蟹肉,过两碗饭还有余,就可得父亲的称赞,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励节省。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唉!儿时欢乐,何等使我神往!
然而这一剧的题材,仍是生灵的杀虐!因此这回亿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篇四:忆儿时读书报告
《忆儿时》读后感
对于我来说,读散文是很乏味的,尤其是在心境很浮躁的情况下,但是读丰子恺的文章却很少会有这样的感觉。首先,他的每篇散文篇幅都很简短,文中的每句话都是经过精简的,已经不能再去掉其中任何一个字,整篇文章没有浮华臃肿的段落,叙事极为清晰,条理;其次,语句很通俗,不会让人纠结于个别字句的意思而影响到情绪,就像一个老人坐在你面前娓娓诉说着自己的故事,通俗易懂却不落俗套,没有咄咄逼人的说教,只是让人在读过之后有一点思考,一丝回味。
在《忆儿时》中,作者讲述了儿时的三件事:养蚕,吃蟹和钓鱼。而这三件事是作者不能忘却的,一方面,这些事是儿时快乐时光的缩影,让作者无比的留恋和追忆;另一方面,作者以成年人的眼光和思维再无看这些童年时曾带给他无尽欢声笑语的事情时,又感到自责和愧疚,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人产生一种共鸣和思考。
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让人感觉到童年是如此美好的,有着如此多的乐趣,但作者在每件事讲述完之后,又都会陷入深深自责中“所谓饲蚕,是养犯人,所谓缫丝,是施炮烙”“杀蟹而持其鳌,见蟹肥而起杀心”,并且每件事的最后,作者都会这样讲“这件事一面令我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没有小孩子会在吃完螃蟹或者钓到一条鱼之后进行一番祷告,祈求上帝的原谅,而这也正是小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原因所在,而当作者以现在的心态再去看待同样一件事情时,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一面,先前让自己快乐的每件事情都伴随着生命的死亡,这让作者感到伤心与自责,而更让作者感到伤心的是自己已经无法再用童年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了,童年真的远了,即使时间真的能够倒流,自己也回不去了。
在作者的回忆中,让作者不能忘却的除了这三件事情本身,更让作者怀念的是儿时陪伴自己的那些亲人和小伙伴,养蚕的祖母,吃蟹的父亲和教自己钓鱼的小伙伴王仔仔,他们才是作者真正怀念的,正如作者说的“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姊都像是童话里的人物了”“子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作者的童年是与这些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无法分割开来的。而在这所有事情背后所存在的,是故乡。作者在每件事情的最后都会说,这件事情让自己忏悔,既是忏悔,想必是痛苦的,但这些是作者对故乡仅有的回忆,让作者即使感到痛苦仍时时刻刻在怀念。
篇五:丰子恺
【丰子恺传】
丰子恺,初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崇德人也。父鐄,字解泉,清末秀才。子恺少好书画,师从李叔同,又从夏丏尊游,诗书绘画皆有所成。 十年,学艺东京,尝观竹久梦二《春之卷》于道,喜其精简,引以榜样。居十月,囊空羞涩,归国执教。而校务集议枯乏,洞察人态,归作图稿,其画始起也。后郑振铎主《文学周报》,见子恺作,异之。为其画稿集题名曰《子恺漫画》,漫画始有也。十六年,师叔同游沪,题诗《护生画》,俄而从师皈依,法名婴行。然本心所适,荤酒不戒。
未几,日寇乱华,辗转诸省始居陪都。而缘缘堂炸毁,愤不能消,乃作《还我缘缘堂》。又以漫画抗日。后携眷回,寻缘缘堂,荡然无存也。居杭州,再迁上海,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潜心翻译。文革间,罪莫须有名,遭批斗。建国二十六年,回乡竞志。是年秋,病卒,享年七十有七。子三华瞻、元草、新枚。
丰子恺名言辑
● 世间的大人都为生活的琐屑事件所迷着,都忘记人生的根本。
●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 成人的世界,因为受实际的生活和世间的习惯的限制,所以非常狭小苦闷。孩子们的世界不受这种限制,因此非常广大自由。
● 儿童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
● 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
● 正当的游玩,是辛苦的安慰,是工作的预备。
● 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 由预想进行于实行,由希望变为成功,原是人生事业展进的正道。
● 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 青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
友人眼中的丰子恺
● 丰子恺的漫画是诗与画的具体结合,也是一种创造。 ——(印度)泰戈尔
● 这些漫画,没有一幅不使我生一种新鲜的趣味。我尝把它们放在一处展阅,竟能暂忘了现实的苦闷生活。 ——郑振铎
● 子恺年少于我,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和我相较,不能不羡子恺是幸福者! ——夏沔尊
● 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话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昧儿。——朱自清 ● 子恺君!您的轮廓于我是朦胧的,而您的心影我却是透熟的。从您的画稿中,曾清切地反映出您自己的影儿,我如何不见呢? ——俞平伯
● 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巴金
丰子恺故居被迫关闭
14年10月20日,因一楼住户百般阻挠不许游客参观,开放四年半之久的丰子恺故居被迫宣布暂时关闭。丰子恺先生在诸多领域建树卓越,被誉为“中国漫画之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声誉。文革期间,其故居日月楼被强行圈占,几年前,其后人出资回购了二楼和三楼,免费对外开放。但最近,一楼住户以影响正常生活为由,阻挠游客入内,要求获得补贴、置换住
所,经多方协调未果。有人感慨,“偌大的上海难道容不下一个丰子恺故居?” 对比:烈士卧室96年原封未动英国《镜报》去年十月报道,法国“一战”烈士休伯特·罗什罗的双亲为缅怀战死沙场的儿子,在1936年卖掉房子时与房主约定,保持休伯特生前卧室原封不动,期限是500年。96年来,房子多次易主,但所有房主都遵守着与休伯特双亲当年的约定。如今,休伯特的卧室依然是96年前的模样:书桌上仍摆着相框、香烟,衣架上仍挂着其生前衣物??在现在的主人丹尼尔·法布尔心里,这间卧室就像一座博物馆,保存着人们对这位战士的美好回忆。
休伯特的故居96年原封未动,历任房主都认真遵守当初的约定,愿意为世人留下一份记忆;丰子恺先生故居俨然是上海的一张名片,但一些人漠视名人故居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背后的城市文化积淀,不惜为了利益而撕掉城市的文化覆盖。两种情形,其个人素养及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判若云泥。
【适用主题】城市记忆;文化遗存;舍与得;利益与文化;信守承诺;心灵的坚守
回忆父亲丰子恺(丰一吟)
父亲爱的教育
父亲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爱世间一切有生之物,他爱人类,更爱儿童。他认为“世间最尊贵的是人”,而“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孩子做事认真,心地纯洁,对世间毫无成见,对万物一视同仁。孩子好比一张白纸,最初在这白纸上涂色的,便是自己的父母亲。
我生长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我们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而懦弱的人。在我们的白纸上涂颜色的主要责任落到父亲身上。然而,在我们的童年时期,父亲画笔上的颜料是那么吝啬。他不想把我们涂上什么颜色,他希望孩子们永远保持一片纯洁的白色。他曾说:“教养孩子的方法很简便。教养孩子,只要教他永远做孩子,即永远不使失却其孩子之心。”
于是父亲便给我们灌输种种教育,其中之一便是“爱的教育”。父亲把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著的《爱的教育》这本书当作课本,给我的姐姐哥哥们读。这本书是父亲的老师翻译的,由父亲配上插图。我那时还小,但常常听姐姐讲其中的内容,感动得很。这本书教我们要热爱祖国,敬爱尊长,助人为乐,平等待人。全书通篇都贯穿了一个爱字。我们小时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在助人为乐、平等待人这点上,父亲以自己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父亲对人的爱不受贫富和等级的限制。只要是善良的人,父亲对他几乎是有求必应。 故乡有一位远房叔祖,为人正直,生活清寒。父亲得知后,便每月定期汇钱给他作为赡养,持续十余年,从未间断过。直到这位叔祖老病去世。
对待家中的保姆,父亲一点也没有架子。父亲自己从来不要保姆伺候。叠床铺被,收拾房间,都是亲自动手,还主动关心保姆的生活。凡来我家做保姆的,都喜欢留在这里,除非我家迁居到别的城市去,或者她自己家中有事必须辞职。有一位保姆在我家做了17年之久。当父亲知道她有高血压病时,马上叫她每天午睡,还包下了她的一切医药费。但她在“文革”期间中风去世,那时父亲正好自己也生病,可还是为她租用了殡仪馆的半面大厅来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这位保姆健在时回乡去(她是我们同乡人),总是对乡亲们说:“先生待我这样好,我是今生今世难忘的。”
讲到保姆,爸爸有一句话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人家抛弃了自己的家庭来为我们服务,我们要把她当自己人!”
父亲不仅教我们平等待人,还教我们爱世间的一切生命,小至蚂蚁。本来我踩死一只蚂蚁不当一回事,有一回被父亲看见了,他连忙阻止我,说:“蚂蚁也有家,也有爸爸妈妈在等他。你踩死了他,他爸爸妈妈要哭了。”
我姐姐哥哥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一些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自己像交通警那样劝请行人绕道行走。慢慢地我也就学着这样干了。长大后我才知道这叫做“护生”。父亲画过六册《护生画集》。他是佛教徒。但我觉得他和一般的佛教徒有点不一样。他劝我们不要踩死蚂蚁,不是为了讲什么“积德”、“报应”,也不是为了要保护世间的蚂蚁,而是为了要培养我们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他说,如果丧失了这颗心,今天可以一脚踩死数百只蚂蚁,将来这颗心发展起来,便会变成侵略者,去虐杀无辜的老百姓。
父亲的画具
《弘一丰子恺书画原作展》中展出过我提供的父亲用过的烟管和笔墨砚各一件。参观者看到这笔墨砚,一定觉得不起眼:这位大画家怎么用小学生的玩意儿。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写几句。
父亲的画风与众不同,他的画具也与大画家们的画具不一样。有不少朋友送给他端砚和名贵的墨。但他往往转送别人,自己则习惯于极普通的墨砚。现在展出的这方砚台,是1948年秋我陪他赴台湾旅游时地摊上购得的。他喜欢这砚台,常常使用它。父亲逝世后,我把这砚台保存起来作为纪念。除了这砚台外,父亲有时也使用小学生的砚台。
至于那块墨,说不定也是小学生的呢。那是父亲晚年在浩劫中画画所用。当时又能到哪里去选购好墨呢。像“一得阁”、“曹素功”之类的好墨汁,那时似乎还没有供应。画画得自己研墨。反正父亲也不讲究,手头有什么墨,他就用什么墨。我至今还保存着他用过的好几个墨头。有友人送了他一锭好墨,状如刀币,还嵌有金粉。但他放在抽屉里,常常给我那才上小学的女儿作玩具玩耍,而不拿来使用。可见他对墨并不讲究。
父亲用毛笔,只用狼毫而不用羊毫。只要是狼毫,好坏也不十分计较。用毕后,也不清洗悬挂,而是饱蘸墨汁,往铜笔套内一套。着色则用水彩颜料,小学生用的也不妨。
他1935年发表的《我的画具》一文中也谈到这问题。他说:“我的画具,分室内和室外两种。但室内用的画具,也可以说没有。因为它们就是平常写字用的毛笔和纸,不一定要特设……”
而父亲那种画面生动、含意隽永的作品,正是在这样不讲究的画具下完成的。 人们常说“妙笔生花 ”,而在画展上展出的一朵朵小花,却是从“不妙”的笔墨底下生出来的!
父亲嗜蟹
有不少人以为我父亲是吃常素的,理由是他画过6册《护生画集》,提倡爱护动物,不杀生。
父亲确实吃过一时期的素,但后来就开荤了。他对荤菜有所选择,只吃鱼虾蟹蛋鸡鸭之类,不吃猪牛羊肉。好像他不吃4条腿似的,其实也是偶然。
而我呢,吃荤的范围比他更窄,不吃牛羊肉和虾蟹,只吃瘦猪肉和蛋,连鱼和鸡鸭也勉强吃。尤其是蟹,不仅不吃,还很害怕。
父亲装了假牙以后,蟹钳咬不动了。在家里还可以用榔头敲敲,到外面去吃蟹就不行了。在杭州时,有一次他到王宝和酒店去吃蟹酒,我陪在一旁。他要我替他咬蟹钳。我实在有点害怕,但父命难违,只得勉强屏住气替他咬了。以后我曾几次问父亲,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吃蟹?煮蟹的时候不是很残忍的吗?父亲点点头,承认是那么回事,但他无可奈何地说:“口腹之欲,无可奈何啊!”接着又补说一句:“单凭这一点,我就和弘一大师有天壤之别了。所以他能爬上三楼,而我只能待在二楼向三楼望望。”
父亲吃蟹是“祖传”的。他在《忆儿时》一文中详细描述祖父吃蟹的情况,最后说:“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当时他正茹素,后来开了荤,就恢复了“永远神往”的吃蟹这件事。可见“口腹之欲”还是很难克制的。
父亲吃蟹的本领是跟祖父学的。他和祖父一样吃得很干净,蟹壳里绝不留一点蟹肉。我看了觉得惊奇。这时他便得意地说:“既然杀了这只蟹,就要吃得干净,才对得起它!”他反复地说这句话,好像是为他的吃蟹作辩护,或者是对内疚的补偿。
父亲每次吃蟹,总是把蟹钳头上毛茸茸的两个东西合起来做成一只蝴蝶。吃几只蟹就做几只蝴蝶。所以一到金秋季节,我家墙上总是贴满蝴蝶。
看来蟹这样东西一定很美味,否则父亲怎么会那么喜欢呢!
我有许多荤菜不吃,人家都说我损失很大。但我“自得其乐”,我吃素菜时那种津津有味的样子,不比父亲吃蟹差。看来“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只要不是对人体有害的食品,谁爱吃什么,就让他去吃吧!
父亲的“外公纸”
我箱子里珍藏着一叠小小的宣纸片,长约二寸,宽约三四寸。是父亲用画画写字废弃的宣纸裁成的。这种纸在我们家里有一个特殊的专用名称,叫做“外公纸”。
提起这种“外公纸”,我总是叹佩舞文弄墨的父亲竟也如此善于安排日常生活。一般艺术家似乎总是给人落拓不羁或生活零乱的印象。父亲却不然。他的生活虽然朴素,却是有条不紊,而且他善于采取合理的措施。“外公纸”便是其中的一例。
作画写字时废弃的零星纸,父亲从来不丢掉,总是把它们裁成小片,叠成一叠,收藏着备用。这种纸的用途可多呢。书桌上有了一点墨迹水滴,只要取一片小宣纸来一擦,便擦掉了。作画时,放几片小宣纸在桌上,纸的一端压在调色盘下,当着色的毛笔笔端水分过多时,只要往小纸片上一捺,水分被吸了去,画面便不致化水。调色盘里的颜料要更换,可以用这种纸片把先前剩余的一点颜料擦去,再挤入新的水彩颜料。在画面着色时,如果着好的颜料水分太多,要越出轮廓,也只要用这种纸吸一下,便不再渗出了。所以父亲给画着色时,桌上常备这种纸,供必要时用。
那么,写字桌上用的这种纸,为什么被称为“外公纸”呢?原来这种纸在和外孙共同进餐的食桌上也有它的妙用。所以父亲经常带一点在身边。他不仅用来擦自己的嘴,也给当时还挂鼻涕的外孙、外孙女擦鼻子用,或者给他们在用餐时抹桌子擦碗筷揩手用。
我姐姐们的孩子小时候经常来外公家。喜欢作乐的外公也时常带他们上馆子或者去杭州等地游玩。一到吃饭的时候,老老小小在桌前坐下来,外公总是在他们需要时掏出这种纸递过去。孩子们习惯了,认为这种纸是外公专有的。有时外公还没来得及把纸拿出来,就有人喊着:“外公,纸!”
这样一喊,外公就笑嘻嘻地掏出纸来。渐渐地,“外公,纸!”也就变成了“外公纸”这一名称。
这种“外公纸”上,常常有一些作画打草稿用的木炭条印,有时还写着几个不完整的字,甚至会出现一只燕子或人的身躯的一部分。
用“外公纸”比用抹布更吸水,比抹布更干净,只用一次就丢,很卫生。我也很喜欢用,有时也向父亲讨“外公纸”。外公纸源源不断地产生,我们当时却不懂得珍惜它。如果不让“外公纸”裁碎,即使是画坏了写坏了的,留下来做个纪念该多好啊!
有人认为,名画家是下笔成画,不可能废弃。父亲并非这样。不知是他对自己要求高,还是每天画的画写的字实在太多,总会产生一些“外公纸”。当然其中也包括他习字的纸。父亲到老也不放弃临摹自己喜欢的字帖。
如今我箱中还保留着的最后一叠“外公纸”,我再也舍不得用它了。但使用“外公纸”的习惯已经养成。画画写字后,我也把废弃的纸留下来供画桌上用。至于给外孙们擦嘴擦鼻子的“外公纸”,早已被餐巾纸所代替了。
其实,“外公纸”就是餐巾纸的先行者!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