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吕氏春秋去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3:34 初中作文
吕氏春秋去宥初中作文

篇一:小升初文言文翻译

小升初择校20篇文言文 1、 《疑邻窃斧》

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出自《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

注释: 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亡:丢失。 意:同"臆",怀疑 。 其:指代邻人之子 。 窃:偷。 颜色:脸上的表情。 无为而不:没有不像。 俄而:一会儿,不久。 谷:水沟 。抇:读hu,挖掘。 他日:另一天。 复:再。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觉得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文章启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2、《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注释] ①宣王——齐国国君②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③必——一定,必须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⑤说——同“悦”。⑥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⑦立——继承了王位 。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3、《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②,顾反为女

杀彘③。”妻适市来④,曾子欲捕彘杀之⑤。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⑥。”曾子曰:“婴儿非与戏⑦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市:集市。 ②女还:你回去吧。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③顾反为女杀彘:等我回来为你杀猪。顾反:我从街上回来。 反,通“返”,返回。彘:读"zhì”,意为猪。 ④妻适市反:妻子刚从集市回来。适:恰巧。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代词,指猪。 ⑥特与婴儿戏耳: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特,不过,只是。耳,同“尔”,罢了。 ⑦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⑧今子欺之:现在你欺骗他。子:你,对对方的称呼。 ⑨而:则;就。 ⑩成教:教育有效果。 ⑾逐烹彘也: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翻译:曾子杀猪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

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启示:曾子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曾子的这种行为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孩子也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4、《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

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

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

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糊涂了。 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他白白杀死了骆驼 成语寓意: 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5、《杀骆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① 选自《百喻经》。《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

譬喻经》。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④用:采纳。

翻译: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

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笑。 6、《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 【注释】① 释:放下。② 藉:垫衬。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③ 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本篇选自《北史·李惠传》。④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州纪纲,州府的主簿。⑤ 群下:部下,属员。⑥ 实:事实,真相。

【译文】:有负盐的和负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

息。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 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对主簿说:“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 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 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 来看,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

7、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注释: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翻译: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 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 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

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 8、《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北二百里:北:名词作动词,向北走。其上多枯木:其,代发鸠山。其鸣自詨:她的声音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其,代鸟。詨:通假字,通“叫”呼唤;大叫,象声词。“有鸟焉”和“漳水出焉”:焉:语助词,无义。(应该是的...)溺而不返:溺:淹死。以堙于东海:以:用来。东流注于河:河:黄河。

翻译: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9、《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①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②人求故人,故人来,方③与之④食。起之不食以俟⑤者,恐⑥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⑦不可也。

注释:1 暮:夜晚。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10、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

之:代词,之老友。 5 俟(sì):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duo,作名词用,就是7 信:信用。 8 故:旧的,原来的。 9 食:吃。10 信:诚信。 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11 止:停止。12.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再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翻译: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

篇二:2013学年 鲁人版 高二语文必修第四册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阜盛(pù) 角色(jué) 簇拥(cù) 联袂(mèi) ....

B.竹箸(zhù) 亲昵(nì) 拂尘(fú) 存殁(mò) ....

C.漱盂(sòu ) 枭雄(xiāo) 杜撰(zhuàn) 栈道(zhàn) ....

D.牲醴(lǐ) 喘息(chuǎn) 暖昧(ài) 诊断(zhēn) ....

解析:选B。A项,“阜”读“fù”。C项,“漱”读“shù”。D项,“诊”读“zhěn”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精粹 精络 精疲力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B.赠予 授予 予人口实 同甘共苦,祸福予共

C.即将 立即 若即若离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D.挥毫 毫发 毫无二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解析:选D。A项,精络—经络。B项,祸福予共—祸福与共。C项,一言即出—一言既出。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方永刚既是“知者”,________是一个“行者”。他通过脚踏实地地________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________出来。

A.也 躬身 体现 B.更 躬行 发挥

C.更 躬身 体现 D.也 躬行 发挥

解析:选B。第一个横线处应是递进关系。躬行:是亲自去实行,符合语境。“发挥”跟句中“威力”一词搭配恰当。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

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

解析:选A。A.不足为训:指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用在此处恰当。B.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遇见。此处主语不是春雨,应使用“不期而至”。C.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本句中用以形容自然景色。为典型的望文生义。D.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与原句中“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相矛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

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解析:选D。A句式杂糅,删去“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或“才能上岗”。B“可以”与“得以”重复,保留一个。C“刻画”与“特征”不搭配,“很好地”修饰“发现”不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与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戏剧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一部剧作的灵魂是剧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C.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最忌理性说教。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

解析:选B。信息来源于第二段,剧作的灵魂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

7.下列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戏剧需要激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B.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C.戏剧性是剧本的基本特征,所以戏剧不能没有戏剧性。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

解析:选C。戏剧性是戏剧的基本特征,但不能用来阐述戏剧更需要激情,不合题干要求。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B.第一段引述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说明富于激情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C.最后一段引述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说明戏剧少了抒情性,就失去了生命和灵魂。

D.戏剧和抒情诗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有差异性,戏剧通过动作、人物性格、情节来抒情,不同于诗歌用语言来抒情。

解析:选A。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去 宥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於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学书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

先王之术,文学之士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

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激主则悖,悖则无君.

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

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⑤④②③①

【注】 ①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宥,通“囿”,局限。②荆威王: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谢,细人也 细:仔细 .

B.将奋於说 奋:用力,尽力 .

C.以为奸人除路 除:清除,打通 .

D.殊不见人 殊:极,根本 .

解析:选A。细:渺小,卑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因藏怒以待之 以其无礼于晋 ..

B.文学之士不得进 吾得兄事之 ..

C.人皆在焉 善莫大焉 ..

D.其皆甚有所宥邪 其皆出于此乎 ..

解析:选D。A项,连词,“而”;连词,“因为”。B项,助词,“的”;代词,“他”。C项,代词,“那里”;语气助词,无实义。D项,语气副词,“大概”。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选B。②是评论,④是说细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

B.那个中谢的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解析:选A。“其为人甚险,将奋於说,以取少主也”应该是“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您的继承人”。从“今惠王之老也”可知秦惠王已年老。“少主”当指秦惠王的后代。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重点掌握“虽”“劳”“弊”。(2)掌握“若”“岂”。(3)“夫人有所宥者”是特殊句式,掌握关键词“固”。

答案:(1)像这样花费心思,会见说客即使再多(勤劳、辛劳),耳朵和眼睛(因会客频繁)即使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是什么。(关键词“虽”“劳”“弊”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邻居像这样阴险的,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关键词“若”“岂”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夫人有所宥者”句式1分,关键词“固”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王。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您的继承人。”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而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所说的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像这些花费心思,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和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是什么。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

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书法,昭釐很嫉恨这件事。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并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釐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是太难了吗?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有一个和别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棵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局限

篇三:2013学年 鲁人版 高二语文必修第四册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阜盛(pù) 角色(jué) 簇拥(cù) 联袂(mèi) ....

B.竹箸(zhù) 亲昵(nì) 拂尘(fú) 存殁(mò) ....

C.漱盂(sòu ) 枭雄(xiāo) 杜撰(zhuàn) 栈道(zhàn) ....

D.牲醴(lǐ) 喘息(chuǎn) 暖昧(ài) 诊断(zhēn) ....

解析:选B。A项,“阜”读“fù”。C项,“漱”读“shù”。D项,“诊”读“zhěn”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精粹 精络 精疲力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B.赠予 授予 予人口实 同甘共苦,祸福予共

C.即将 立即 若即若离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D.挥毫 毫发 毫无二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解析:选D。A项,精络—经络。B项,祸福予共—祸福与共。C项,一言即出—一言既出。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方永刚既是“知者”,________是一个“行者”。他通过脚踏实地地________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________出来。

A.也 躬身 体现 B.更 躬行 发挥

C.更 躬身 体现 D.也 躬行 发挥

解析:选B。第一个横线处应是递进关系。躬行:是亲自去实行,符合语境。“发挥”跟句中“威力”一词搭配恰当。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

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

解析:选A。A.不足为训:指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用在此处恰当。B.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遇见。此处主语不是春雨,应使用“不期而至”。C.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本句中用以形容自然景色。为典型的望文生义。D.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与原句中“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相矛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

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解析:选D。A句式杂糅,删去“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或“才能上岗”。B“可以”与“得以”重复,保留一个。C“刻画”与“特征”不搭配,“很好地”修饰“发现”不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与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戏剧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一部剧作的灵魂是剧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C.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最忌理性说教。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

解析:选B。信息来源于第二段,剧作的灵魂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

7.下列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戏剧需要激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B.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C.戏剧性是剧本的基本特征,所以戏剧不能没有戏剧性。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

解析:选C。戏剧性是戏剧的基本特征,但不能用来阐述戏剧更需要激情,不合题干要求。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B.第一段引述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说明富于激情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C.最后一段引述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说明戏剧少了抒情性,就失去了生命和灵魂。

D.戏剧和抒情诗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有差异性,戏剧通过动作、人物性格、情节来抒情,不同于诗歌用语言来抒情。

解析:选A。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①去 宥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於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②③荆威王学书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

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

先王之术,文学之士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

⑤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激主则悖,悖则无君.

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

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注】 ①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宥,通“囿”,局限。②荆威王: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谢,细人也 细:仔细 .

B.将奋於说 奋:用力,尽力 .

C.以为奸人除路 除:清除,打通 .

D.殊不见人 殊:极,根本 .

解析:选A。细:渺小,卑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因藏怒以待之 以其无礼于晋 ..

B.文学之士不得进 吾得兄事之 ..

C.人皆在焉 善莫大焉 ..

D.其皆甚有所宥邪 其皆出于此乎 ..

解析:选D。A项,连词,“而”;连词,“因为”。B项,助词,“的”;代词,“他”。C项,代词,“那里”;语气助词,无实义。D项,语气副词,“大概”。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选B。②是评论,④是说细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

B.那个中谢的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解析:选A。“其为人甚险,将奋於说,以取少主也”应该是“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您的继承人”。从“今惠王之老也”可知秦惠王已年老。“少主”当指秦惠王的后代。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吕氏春秋去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重点掌握“虽”“劳”“弊”。(2)掌握“若”“岂”。(3)“夫人有所宥者”是特殊句式,掌握关键词“固”。

答案:(1)像这样花费心思,会见说客即使再多(勤劳、辛劳),耳朵和眼睛(因会客频繁)即使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是什么。(关键词“虽”“劳”“弊”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邻居像这样阴险的,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关键词“若”“岂”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夫人有所宥者”句式1分,关键词“固”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王。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您的继承人。”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而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所说的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像这些花费心思,会见说客即使再多,

耳朵和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是什么。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

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书法,昭釐很嫉恨这件事。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并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釐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是太难了吗?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有一个和别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棵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14.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回答问题。(8分)

雨雪曲

①江总

②③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的“别路”是什么意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前四句是对边塞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从军的地理位置,还通过“雨雪”“狐迹”“马蹄”这些意象展示边塞环境的荒凉苦寒的特点。诗歌最后两句“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抒发诗人赴塞离家之苦,“苍苍”和“别”都用来修饰“路”,不难推知“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回答时注意从“雨雪”“天寒”等词语揣摩环境。对“别路”的理解重在“别”字上。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旗彩坏”“鼓声低”并不是因为“天寒”“地暗”,而实际是戍卒的心理感受。“天寒”“地暗”直接点明边塞的恶劣环境,“旗彩坏”“鼓声低”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戍卒在恶劣环境中的所见所闻,表现他们远在边塞特有的感受和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15.补写下列名篇中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长桥卧波,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阿房宫赋》)

篇四:小学文言文

陈元方候袁公《世说新语·政事》

孟母三迁《烈女传·卷一·母仪》

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二》

北人食菱《雪涛小说》

愚人食盐《百喻经》

父善游《吕氏春秋》

截竿入城《笑林》

世无良猫《耳食录》

人有亡斧者《吕氏春秋·去宥》

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

曾子杀彘《韩非子》

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

杀骆驼破瓮《百喻经》

人有负盐负薪者《北史·李惠传》

嫦娥奔月《淮南子》

精卫填海《山海经》

吴起守信《龙门子凝道记》

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狼《聊斋志异》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

杨氏之子《世说新语·言语》

伯牙绝弦《吕氏春秋·本味》

学弈《孟子·告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矛与盾《韩非子·难一》

鹬蚌相争《战国策》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注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译文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 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

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

15.啖:食用,此可指吃。

16.何:哪里。

17.识:知道。

18.答:回答。

19.护:掩饰。

20.短:缺点,短处。

21.席:酒席。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护其短处 ,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寓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 字词 更:改变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缘:因为

空:空口

薄暮:靠近傍晚

具:准备好,准备

口爽:口味败坏

昔:从前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 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

篇五:2012年全国各地百套模拟试题精选分类解析 第四部分 写作)

2012年全国各地百套模拟试题精选分类解析 第四部

分 写作

一、【济宁市2012届高三质量检测试题】

23. 请以“照进我心灵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要鲜明。

【写作导引】

“照进我心灵的阳光”,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命题作文;从内容上看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要将题目补充完整,指出什么东西是照进我心灵的阳光。什么东西是照进我心灵的阳光?这是一个比喻句。既然能照进心灵,那么,作为本体的句子主语应该指让自己感动的某种美德、精神,比如善良、宽容、乐观、无私、真诚等。照进我心灵的阳光,要求写出自己因为受到某种美德的感染,从而发生心灵的净化、升华过程,或分析其中的原因。

但是,补充完整的标题不能在作文题目中,只能在作文正文中出现。在开头出现,则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宜写成议论性的文章;在结尾中出现,则是画龙点睛,归纳总结,宜写成记叙性的文章。

二、【淮南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齐国有一个想弄点金子的人,于是一大清早就穿好衣服戴着帽子朝卖金子的店走去。看到有人手里拿着金子,他走上去就抢到了手里。公安抓住他后审问他:“那么多人在场,你抢别人的金子是什么原因?”他说:“当吋根本就没有看到有人啊,只看到金子罢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霹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也是安徽卷特有的要求,是属于材料作文中的“引语联想型”。材料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对材料的审读,从材料中提炼出最符合材料涵义的观点,或根据材料的涵义生发出自己的感悟。

写好这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对材料中“齐人”故事内涵的理解。追求物质财富,希望生活宽裕,是人之常情,但做出有悖人性、愚蠢野蛮的行动,就显得可笑而可恨了。

思考一:从人类思维的特点切入。在人们看来,这个齐人的行为很可笑,更不可理解,但它正道出了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动机的影响。可以说,是过于强烈的抢金动机使这个齐人做出了事后也许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的愚蠢举动。这是因为动机太强,人们的全部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在目的物上,使思维活动的领域变得十分狭窄,思维僵化,人就会忽略情境中其他的对于解决问题可能是很重要的线索。就如故事中的那个齐人,由于整日梦想发财,对金子的占有欲极端强烈,一见到金子,周围的一切就都“视而不见”了,才做出了愚蠢的举动。所以,“齐人攫金”的故事应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解决问题时,将动机水平调节到最适中的点上,你才能取得成功。

思考二:从所揭示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切入。文中的“齐人”是一个只顾眼前利益,利欲熏心,做事胆大妄为的人。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利令智昏。

从故事看,这个齐人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清旦被衣冠”。试想想,我们只有出门办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才会专门换衣打扮一番。他就是觉得去弄金子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才特别隆重地打扮了一番。而当被抓了之后,又非常诚实地说明,自己当时真的没有见到人,只见到了金子。在他抢金子的时候,他不但没有看到人,而且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一举动是违背了法律的了。如此可笑的“智力低下”,恰是“利”导致的,正是“利令智昏”啊。联想当今社会中的贪官污吏,尤其是身居高位者,难道不是个个聪明绝顶,但为什么会最终身陷囹圄呢?不也是“利令智昏”吗?

思考三:从做人或修身的角度思考。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在很多情况下,会被利益之类的东西所蒙蔽,所以,要不断告诫自己,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强化自我修养,才不至于犯一些“低级”错误。

这则材料分别见于《列子·说符》和《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只是字句略有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宥》里,故事之后有几句揭示主题的话:“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後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意思是说:这真是蔽塞到极点了。有所蔽塞的人,本来就把白天当成黑夜,把白当成黑,把尧当成桀,蔽塞的害处真是太大了。亡国的君主大概都是蔽塞到极点了吧。所以,凡是人一定要能够区分什么是蔽塞,然后才能知道事物的全貌,能够区分什么是蔽塞,就能保全自身了。所以本篇和这一章节中“秦惠王问唐姑果”

等其他三则故事共同论述认识问题的方法——去宥。所谓“去宥”,即是说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去掉偏见,去掉认识上“一叶障目”的“障”,才能对事物有较为正确而全面的认知。

从这个角度切入,可能正是故事的本意。

三、【2012年湖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断句

邵燕祥

走在

秋天的田野上

我问老托尔斯泰

一切

成熟了的

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请以“低头”或“抬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给材料选题作文的新题型。根据材料,考生立意要点:一是肯定低头。成熟的事物大都懂得谦卑而低头,成熟的稻穗低头不语,成熟的人懂得谦逊所以不张扬。因为成熟者都懂得。内在的丰厚才是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是不需要借助任何来宣扬的。故成熟者低头,丰富者安静。二是否定低头,要抬头做人。低下头固然是谦卑的表现,但低头往往会限制人的眼界,影响人的发展,过分谦虚也是骄傲的表现。真正的成熟者会昂起头颅,真诚而直率,当然不是为了张扬,而是为了看得更远,做人更真。

四、 【湛江市2012年普通高考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诗人家赵丽宏曾经说过,一个人心灵中美好的事物就是一棵会开花的绿树。我们只有好好守护它,才能期待它绽放美丽的花朵。”

请以“守护心中的绿树”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写作导引】

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①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④调动语言和文化积累的能力。

文题解释参考:“心中的绿树”――“美好的事物”,可以是某种精神、信念、品质、习惯,也可以是某人、某事、某种记忆,等等。

五、【皖西四校2012高三期末考试】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有人说:小时候,觉得幸福是一件实物;长大后,觉得幸福是一种状态;突然有一天,觉得幸福其实就是一种领悟。很多人追求一生,蓦然回首时才发现:幸福就是早上醒来有杯白开水放在床头,幸福原来如此简单。我们到底该如何把握幸福呢?

请你根据对这段文字的感悟,以“把握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套作和抄袭;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导引】

怎样把握幸福?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幸福。应当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正如材料所言,幸福是一种领悟。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极度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很难得到满足,也就很难感到幸福。而那些知道满足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这部分人的生活经常充满了快乐与欢笑,或许不富有,但是和谐,幸福。作文既可以着重写自己对如何“把握幸福”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把握幸福的事迹与过程。

注意动宾结构的题眼在“动”不在“宾”,只写“幸福”而不突出“把握”的,算不甚切题。

六、【2012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18.请以“你不能改变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导引】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准确审题非常重要。“你不能改变我”表现的是一种自信,执著,坚定,

一种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一种对信念的坚守,一种对理想的忠贞。你,可以指名利美色的诱惑,可以指权力死亡的压迫;既可以指恶意的阻挠,也可以指善意的劝告。

你,可以是实在的人;也可以是虚拟的观念、情感。

准确把握“你”的含义,明确所指对象,最好保持概念的同一性,确定性,不可模棱两可,以免观点驳杂不清。

七、【湖南省四市九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旅游大巴进入山区的一个拐弯处时,车上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便招呼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巴士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只听前方轰隆一声巨响,那辆巴士被山体滑坡滚落下来的巨石砸中,落入万丈深谷。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惊魂甫定之后,这对情侣无不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按常理,一般人都会说:“幸好我们不在车上!”而这对情侣却说:“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立意自定,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面对突发劫难,我们都不是先知先觉,无法事先作出选择。但事后,我们是先庆幸自己侥幸躲过一劫,还是先悲悯同行者的不幸罹难?这是对我们心灵的拷问,拷问着我们的良知,拷问着我们的情怀,拷问着我们的道德水准,拷问着我们的精神境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不是处于“命悬一线”之际,但也时常都会闪出“这一念”,而“这一念”往往就是一块试金石,在测试着我们心灵的“善恶、美丑、高下”。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记叙文要紧紧扣住“这一念”的萌生过程、感受感悟去演绎、铺染,议论文则要紧紧扣住“这一念”的前因和后果、趋势和制导去生发、透析,从而彰显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鞭挞人性中“假、丑、恶”的阴影。

八、【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这样说过“彩色的电视越来越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却越来越少。黑白问题将是电视人永远的问题。”

或许,“黑白问题”不仅仅是电视人的问题,也是我们其他每个人都应该正视的问题,你对此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受,请根据你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