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淡妆浓抹总相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14:29 体裁作文
淡妆浓抹总相宜体裁作文

篇一: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鉴赏景物形象

(一)解题思路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如:阅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本诗的景物描摹可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巴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的心境。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如阅读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里就需要景物形象与感情和写法结合分析:这首诗取西风、雁

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3.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的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

(二)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1.考查意象类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同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2.考查意境类

(1)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考查内容:

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鉴赏事物形象

(一)解题思路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

如:阅读下面的咏物诗,回答问题。

赠 别

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在回答“诗中蜡烛的形象”时就要结合“有心”来分析。“蜡烛有

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因此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

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如:阅读下面的一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从对山园小桥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作者咏梅花不是目的,关键是借梅花言志。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可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的情操。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做纵深的

分析。

如,阅读下面一首杜甫的诗,举例说说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的。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嗓自纷纷。

在这首诗里,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的情感:颔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路途遥远,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表达诗人高远志向,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作者单位 河南省淮滨县第三高中)

篇二:《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言的色彩》教学设计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言的色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解题、表达和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比较体会和掌握增强语言色彩的方法途径。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语言的色彩。

[学习难点]

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来表情达意。

[教法学法] 点拨引导、讲练结合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 导入——感知

1.讨论颜色(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

2.引诗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入----语言的色彩)

? 课堂活动:辨认———通过表示色彩的词来看语言表达色彩

1.给下面的句子按不同的色彩义分类(多媒体展示)

补充“色彩词”与“色彩义”: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

色彩义,指色彩的客观性、表情性和象征性赋予了色彩词“客观色彩、形象色彩、感情色彩、

象征义、引申义”等不同方面的色彩意义。

客观色彩,表示的只是色彩本身。

形象色彩,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

想。

感情色彩,主要是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

象征义, 指利用象征手法而形成的词义 。

引申义, 指在词的本义基础上经过推演而形成的新义

三、深化拓展———怎样辨别语言的色彩

(总结:语言的色彩是指语言所带有的感性上的表达色彩,它是指词语所反映出来的感情上,形象上或语体风格上的一些特点。这些不同的感性特点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有不同的修辞作用。) 多媒体:语言表达上的各种差异,包括情感差异、语体差异和形象差异,都属于语言的“色彩”差异

(一)活动——感情色彩

人类情感类型有多么丰富,词义中的感情色彩就有多么丰富。其中有些词义可能一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情色彩,如“艾滋病”既有憎恶的贬义感情色彩,又同时具有恐怖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包括恐怖、喜悦、痛苦、悲凉等,还有传统所认定的褒义、贬义等类型,

(请同学举例说明)

比如说:“骷髅”“僵尸”含恐怖感情色彩;“成功”“捷报”等含喜悦感情色彩;“失败”“失恋”等含痛苦感情色彩,“秋风”“落叶”含悲凉感情色彩, “英明”“英雄”等词含褒义感情色彩;“奸臣”“腐败”等词含贬义感情色彩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不能体现特殊情感倾向的如“山”“水”“跑”“走”等属于中性感情色彩。

1.看:多媒体例句:(感情

色彩相互矛盾)

轻)

(﹡﹡总结:感情色彩的鲜明是语言生动优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指所选用的词语能够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喜怒﹑扬抑﹑荣辱等情感,使语言富有感染力。要调配好词语的色彩,首先要精心挑选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词和贬义词,注意适度与准确。)

2.问:判断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

团结、勾结、结合、煽动、鼓舞、鼓动、袒护、保护、爱护;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淡妆浓抹总相宜)

多媒体:词语的感情色彩有

①褒义色彩,如 团结、鼓舞、爱护;

②贬义色彩,如 勾结、煽动、袒护;

③中性色彩,如 结合、鼓动、保护

3辨:如何辨别感情色彩(多媒体展示)

辨明褒贬

例一: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法而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性。

识别两可

例二: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像力。

区别轻重

例三:少数党员干部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同流合污。

摆正谦敬

例四: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解释

(1)辨明褒贬。“始作俑者”意思是指“最先做坏事的人”,是一个贬义词。把他用在“为变法而流血的”谭嗣同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2)识别两可。“想入非非”一般指“完全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它用在此处非常恰当,因为产生神话的人类儿童时代在对大自然一切奥秘不了解的情况下,想用一种超自然力去征服和解释大自然的一切,故而“想入非非”。

(3)区别轻重。“同流合污”指“同坏人共同干坏事”。句中“少数党员干部”虽然觉悟不高,但未落到与坏人为伍的地步,所以这里用词过重了。

(4)摆正谦敬。“蓬荜生辉”是谦词,常用来称谢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称谢别人送来题赠的字画。句中误将其作为贺敬之词。

*******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敬谢不敏: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谦辞)) 多媒体展示

4练:判断下面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A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难以~, 不能~。应用“望尘莫及”。B处心积虑,含贬义,指费尽心思做坏事。而句子是对“新上任的厂领导”有所褒扬,故而“处心积虑”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可用“殚精竭虑”。C趋之若鹜,比喻成群的人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贬义。用于形容艺术爱好者对齐白石国画的热爱,感情色彩有失妥当。可用“纷至沓来”。D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 。)

同样是错误答案,A、B、C有可以分为两类,怎么分?

A词语误用,B/C感情色彩不当。

(*****总结:在选词填空时,对于所给的实词,首先可以从词性词义上去辨析,还可以从感情色彩上加以辨析,eg: 沟通 勾通 “沟通”指使双方相通,是褒义词。“勾通”指暗中勾结,是贬义词。如:科研部门与生产单位应经常------情况。沟通)

(二)活动———形象色彩

1.(词的形象色彩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者听觉形象的联想。)

请同学们想一想:语言中哪些词语具有明显的形象色彩?

视觉形象的联想:天蓝、橘黄、鹅卵石、狮子狗、马尾松、马尾辫、席卷、鼠

窜、鼎立、鸡冠花、蛇行、麦浪、雪白 、火红、雀跃、桃红 、桃花

面、樱桃嘴、腰子饼 鞋底饼 (摹状貌方

法构成的词)

听觉形象的联想:蝈蝈、布谷鸟、乒乓球、扑通、哗啦、 滴答、知了(拟声方法

构成的词)

嗅觉形象感 : 臭烘烘、香喷喷

总结:

*****要使得词语的形象色彩搭配得当

首先,要做到用词准确,使词的形象色彩跟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相适切。(比如 各式各样的“笑”。老人的笑------小姑娘的笑……男孩子的笑……小婴儿的笑……请同学举例子 推荐阅读 周汝昌<谈笑>)

其次,词的形象色彩也要和词的感情色彩相协调。因为有些词的形象色彩也表现出特定的感情色彩,所以在运用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去描写人物或环境时,一定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是否协调。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体会其中诗人“惆怅”的原因是什么。选择合适的词并说说为什么。

东栏梨花(宋 苏轼)

(桃花烂漫/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惆怅是因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因此不能用“桃花烂漫”而用“梨花淡白”,如果首句用“桃花烂漫”,则第二句的“花满城”就是指桃花,语言鲜艳活泼,和“惆怅东栏一株雪”的忧伤基调不协调。

2.运用-----辨清形象色彩

形象色彩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如:

视觉——明月、残月、新月等;

听觉——空好音、千里莺啼等;

①、体会形象的特征和暗示。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象征美人)

寂寞泉台,今夜呼君遍,朦胧见鬼灯一线,露出桃花面。 (诗人用的光是鬼灯,古人一般用青绿色来形容鬼色。在忽闪的青绿色的光线下。露出一张红色的桃花面,这就给人一十分恐怖的感觉。)

②、展开情景或处境的联想。

如 《雷雨》:“繁漪(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那些不争气的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多媒体展示)

过渡: 秀才买柴的故事(口语与书面语)

多媒体展示:说一说两段话有什么区别。

①水汽想要结晶,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零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结晶。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颗粒。如果没有凝结核,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男同学读)

②<<当春天回到了大地上>>:到处寻不见雪的踪迹;小弟弟在田野上天真地发问:雪啊,你跑到哪里?泉水在回答:我在这里!露珠在回答:我在这里!我变成了天上的云朵,我变成了亮晶晶的雨滴??(女同学读)

(第一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语言特点是准确、通俗、简洁。第二段诗歌则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法,其特点是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 活动--------语体色彩

1.从我们最近的词汇中找到举例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写东西必须符合一定的语体,这首先是因为作者或作品本身的目的,角色,话题,方式上有所不同,其次也因为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性格,说话的场合环境等有所不同。语体有各种分类方法,不过通常是把各类文学作品的语体分为“口语语体”,“书面语体”和“文学语体”。

1. 是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不同:

篇三: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杨震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41期

《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期的作品。此时,杜甫在成都的安定生活随着严武的去世而结束,他只得继续漂泊,再加上老病孤愁、壮志难酬,他的心境是极其孤独沉郁的。这三首诗正是作者深沉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本文尝试从景物描写中的色彩描写这个角度入手,窥探这三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杜甫诗三首》景物描写中的色彩描写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冷色与暖色相间、淡色与浓色相宜,色彩中寄寓情感。

一、冷色与暖色相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秋天的白露,晶莹剔透而又凄凉冷冽。而秋天的枫林却有着“落霞与孤鹜齐飞”般的温暖、浪漫与凄艳。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青冢,草色常青的墓冢,“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娇嫩的青草是如此清新可爱,而生长在墓冢上的郁郁青青的草却是那么醒目惊心的凄冷。黄昏,绵延无尽的朔漠之上的黄昏,该是怎样大面积的温暖与忧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清,这清该是“寂寞沙洲冷”的清冷,因为那曾经在洲渚之上栖息的雁群值此落木萧萧的深秋早已无影无踪了,只剩下萧瑟的荻花在秋风中寂寞地挥手。沙白,“沙暖睡鸳鸯”,纵使是温暖洁净的沙岸,也不会有鸳鸯栖睡,因为现在是风急天高的深秋。

这三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将冷色调与暖色调相间,营造出萧瑟冷冽而又温暖凄艳的氛围,使景物显得丰富而有温度。

二、淡色与浓色相宜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晶莹剔透,淡的几近透明,如悲秋之人的泪滴;枫树是浓妆艳抹的褐黄与赭红,像燃烧的火;秋气萧森的巫山巫峡是浓黯的悲凉,如一方古砚。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漠,无边无际、绵延不绝、灰白寂寞的北方大漠,空间的广袤使这灰白寂黄显得那么浅淡。而黄昏降临了,江水遇到凄艳的夕晖呈现出“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悲壮,那么朔漠之上的黄昏也该是浓艳而深黯的巨大忧伤吧。在无边的朔漠与黄昏的烘托映衬之下,这墓冢之上的草就显出一种醒目惊心的凝重,如昭君浓得化不开的寂寞与乡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夔地的深秋急风猎猎、天高云黯,这是诗人登高所望之远景,肃杀空阔,若形诸画笔,该是油画般凝重的苍山黯黯、劲风悲旋;而“渚清沙白”则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清寂的洲渚,洁净的沙岸。

这些描写景物的诗句在色彩的选取与运用上浓淡相宜,使画面既具有油画般的凝重之美,又具有水彩般的淡雅之美,极富层次感。

三、色彩中寄寓情感

色彩是绘画语言,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秋天晶莹剔透的露珠给人凄凉易碎之感,枫林的澄黄赭红既是浪漫的又是忧伤的,夔州苍黯的山峡又传达出萧瑟肃杀的意蕴。首联借助这些色彩营造出凄凉凝重的氛围,寄寓着诗人漂泊流离、感时伤怀的孤独抑郁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灰白色的大漠传达出无边无际的寂寞,朔漠之上的黄昏笼罩出令人无法招架的伤感,墓冢之上郁郁青青的草分明是昭君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作者将这些色彩感极强的词组合在一起,烘托出昭君远嫁异域的无尽孤独与幽怨,同时也寄寓着诗人远离故土、壮志难酬的苍凉感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远天苍黯,猿声哀凄,如此沉重的哀愁,而浅淡的洲渚已无雁群栖息,白色的沙岸也无鸳鸯安睡,这是怎样的凄凉寂寞!作者忧国伤时、半生流离的无尽感慨便寄寓在这或凝重或浅淡的色彩之中了。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通过作者笔下色彩感极强的景物描写,我们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篇四: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摘要:”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正确认识现有的音乐教学体制,是在音乐中进行学科综合的基础。针对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笔者联系自身的教学体会,从学科综合的概念及意义、学科综合的做法、学科综合的反思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学科综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45-01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对我们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来说,综合是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其价值不仅体现了音乐审美的价值,也体现了音乐在人文学科中的学科价值。让我们来看看目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状况:

现象一:音乐课开始了,对于一首新乐曲的欣赏,音乐老师依然遵循老套路:组织教学-介绍作品-聆听乐曲-讲解难点-重复聆听。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兴致不高。

现象二:有的老师把音乐鉴赏课当成了杂色拼盘,施展十八般武艺,把地理、历史、政治、语文、舞蹈等学科都和音乐进行了综合,看似热闹,可很多学生一堂课下来连乐曲要表达的意思都没领会。 可以看出,单纯的乐曲讲解和热闹的学科拼盘并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科综合,它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高中音乐的鉴赏教学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回顾:

自己在刚参加工作时,给学生上音乐鉴赏课,总是把作者、体裁、背景等都介绍详细,同时,对于鉴赏中的难点-曲式结构、作品中各种记号等会进行重点分析,可认真听的同学寥寥无几,大部分的同学都是昏昏欲睡,缺乏兴趣。

分析:

音乐老师在教授的初始,往往会寻找一个参照物作为自己上课的范本,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自身的学习历程。大学期间的音乐欣赏都是这样上的:老师对有关的知识进行介绍,并对其中的一些要点进行深入的梳理,分析透彻,让我们受益匪浅。于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模式,但学生们却并不认同。这不得不让我们静下心来进行理性分析,能这么简单的照搬照抄吗?音乐院校的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培养的方向也不一样,把高中音乐欣赏课上成音乐院校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这不仅会让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继续下去,课程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翻看《音乐课程标准》,里面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先来分析学情: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如果我们按步就班,使音乐鉴赏课上成枯燥的分析课,是缺乏效果的。我们应该摆正音乐的位置,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使音乐鉴赏更贴

近学生已有的知识,站在音乐文化的角度上欣赏,更容易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从而使其他学科与音乐相得益彰,有效的完成学科综合。

由此可见,如何把握好高中音乐鉴赏的综合教学,使之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不脱离音乐鉴赏学习本身的内涵?是我们应该慎重思考的。

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提倡学科综合”理念的阐述,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合现有的音乐鉴赏资源

“感受与鉴赏”、”表现” 、”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是课程标准中的四块音乐学习领域,在教学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只要安排得法,就能把这四块相对独立的领域综合起来进行。避免 “难、繁、偏、旧”现象,高中音乐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可通过听、唱、动、奏来加深体验和理解。例如:高一年级在欣赏西藏民歌《宗巴朗松》时,我们可通过介绍歌曲、听辨、歌唱、乐器的演奏、师生的合作创作等有层次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从中渗透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2.音乐鉴赏与非艺术课程的整合

《新课标》突出了音乐审美育人的功能,认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来接受音乐,把握音乐主线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重视非艺术学科的文化蕴涵,有助于扩

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3. 音乐鉴赏与课外活动的整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林,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我们能将学生愿意参加的课外活动与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则学生会更乐于我们的音乐鉴赏学习。尤其是在文化艺术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将音乐教学与生活有机配合,有效的处理课外活动中的音乐实际问题,能使高中学生对美的感受更真切。 反思:

通过这些方面,我们更加需要考虑:如何分配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科综合的比例?轻、重、多、少都必须建立在音乐为主力军的前提之上,以音乐化的方法与其他的相关文化相融合,对于人文性的材料进行有计划的插入,否则就会出现前面的现象,成了杂色拼盘。在设计综合性的音乐鉴赏教学活动时需要慎重的选择可教性的材料,考虑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具有音乐性?是否会喧宾夺主?是否有利于展示自己的特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科综合才能真正对我们的音乐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倡学科综合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提升审美教育的质量为适应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的步伐

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学需要努力完成对音乐鉴赏内涵的理解,并构架起音乐与各学科联系的桥梁,利用有效的资源,进一步促进学生

审美能力的发展和艺术修养的沉淀。期待高中音乐的学科综合之路越走越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郭声健. 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 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杨丽苏. 新课程音乐教学法-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五: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浅谈诗歌的意境美

陕西泾阳泾干中学王晓玲

苏子曾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认为:西湖的景色,或晴或雨,有如西施或淡或浓的装扮,一年到头,都是明丽动人的。其实,诗歌的意境亦如此,不管是诗人简单的勾勒,还是反复渲染,展现给读者的都是恰到好处的美丽,赏心悦目的激情。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或短或长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那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意境。意境其实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即“物我两忘”。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身处菊花之中,悠然于终南山之下的高雅之士,怡然自乐的情态。

庄生曾经分辨不清蝴蝶与自己,此时的我们亦难以看的明白,菊花与陶渊明孰是梦?孰是真?美就在刹那间,悟就在你我心中!

诗歌的意境美可以分为好多类,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

一、诗歌的凄清美。

一首《雨霖铃》不只唱出柳永心中的忧伤与愁苦,更唱出了千千万万多情人的凄切与悲痛。《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柳永可谓调情能手,把那“蝉”说成是“寒”的,更加之以“凄切”二字,又用“晚”“骤雨初歇”“无绪”等词句渲染,悲苦凄凉的氛围笼罩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田。那种将别未别的痛苦心情,唤起了不忍离别的“留恋处”,留什么呢?留一番凄凉悲苦于读者;恋什么呢?恋那一份难舍难分的情感。“骤雨”已“歇”,无论如何也该起程,可那分情,那分爱,怎舍得?“兰舟催发”,是该分别了。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连一声“珍重”都难以说出,“凝噎”时,悲痛以至极。“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虽无色趋于霁朗,而离人却是愁云堆积。“相看泪眼”,雨已止但泪不止,雨只是“骤雨”,片刻泪停怎比的“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那么持久呢?景随离别之进程而变换,情随景物之变换而加深。不要以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只是借浩淼迷茫的烟波暮霭来表现离人暗淡的离愁,要看到词人在这里写行舟去处,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那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正有那不见于字面的意境,漂流无所止的一叶行舟,行舟里面的孤子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怅惘的内心。这番空阔而凄美的意境着实让人感动,涕泪涟涟之时才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中有悲,冷上加冷,一幅千古绝唱的凄清之美的画面映入读者眼帘,我们不禁替柳永捏了一把汗,这般凄苦的离别他怎能忍受?一句“今宵酒醒何处”,问出了千百年来多少人的一番无奈与凄楚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流浪在外的人思家的真实写照。恐怕是“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去天边月无人知。”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象,着一“残”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写月之凉,月之残,都为了倾诉出离清别绪。 本词的“情”是“凄情”;本词的“绪”是“无绪”;既为“凄情”,又“无绪”在那“杨柳岸边”加之“清秋节”这般的“冷”,这般的“清”,着实道出了真实的离别情,映出了那番离别意!

二、诗歌的豪迈美。

说到词人中的豪迈,莫过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向往。随着赤壁景物的展现,周郎这位英雄人物被推了出来。但在这里,仅仅是伏笔,还没有展开来写。读一读那惊人的诗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幅幅直立的图画展现在你我面前,怀古中的豪情壮志

溢于言表,激荡不已的心情澎湃起伏!

当然,豪迈之情还表现在周瑜这位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小乔初嫁了”一句道出的不仅仅是小乔初嫁了,更衬托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如此动人的姿貌,出众的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对赤壁之战寥寥数笔的描绘,就已勾勒出一位从容娴雅的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人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豪迈的景中有豪迈的人映衬出豪迈的情,渲染出一番豪迈的美!

三、诗歌中的沉郁美

对于杜甫的《登高》。我们不说别的,单道那十四字之间的八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意是“万里”。说明在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大背景下,作者远离家乡,难以抑制的悲痛。(二)意是“悲”。一字“悲”含有千万辛酸,千万艰难苦恨,实为凄惨之极。(三)意是“常”。这样的“悲”不是短暂的、一时的,而是常常如此。对于诗人来说,虽感难受,但不愿麻木。此复杂情感难以言表。(四)意是“作客”。客居他乡,总归是“愁”。“愁”国不昌盛;“愁”家不团圆;“愁”天下难以太平。(五)意为“百年”。在时间上在空间上,诗人离不了“苦”,,离不了“怨”。(六)意为“多病”。“屋漏偏逢连阴雨”连连的打击遭遇使诗人难以排遣心中那份深广的忧愤,只能是“独”“登台”。此为七意和八意。独自一人,漂泊西南,离乡背井,形影相吊,凄凉之情实难尽述。

读完《登高》,只道一句`“好凄凉”未了然。细思量那“沉郁”之情,那“顿挫”之笔,一唱三叹,实为古今难有,确为天上人间万道情!

不同的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不同的意境,单靠简单的文字难以传达。实在需要深入内里,和他们真正融为一体,方解古今一“情”字。

但愿今古美景处处在,一了天下多情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