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1:19 写作技巧
司马光资治通鉴写作技巧

篇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一生诚信,应该也是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後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後,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清人陈宏谋说:“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後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也是一个“诚”字。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进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熙宁三年(1070),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熙宁四年(1071),他判西京御史台,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传说他在编资治通鉴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特意做了一个警枕,其实就是一根圆木,这样晚上读书读累了才睡觉,睡觉的时候只要一翻身,圆木就会滚动,自己也就醒了,可以继续读书写作。这样历经十余年,资治通鉴才成书。

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

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虽然对于资治通鉴中作者所宣扬的封建等级制度不赞成,对于司马光的很多保守的观点应该反对,但对于作者爱学习的态度和吃苦的精神还是很佩服,值得后世人效仿。

篇二: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作。该书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

篇三: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思想局限

《资治通鉴·第一卷》阅读札记

——谈司马光的思想局限性

配合着译文,终于坚持看完了资治通鉴的第一卷。

第一卷从三家分晋开始,直至司马迁对魏惠王的评价而结束。其中详实地记述了春秋时代的历史,也在评语中将作者自身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展露无疑。 在“司马光曰”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出司马光的思想局限性,他有一种维持现状的固执。他强调正名主义,具体的说:“曾经是什么,就永远是什么。”赵、魏、韩三大家族,瓜分晋国,司马光认为,如果周国王不加封爵,他们自称为封国国君的话,那就是叛逆,遇到像齐桓公或晋文公这样的人,就会兴兵讨伐。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楚王自立为王,而且跟齐桓公、晋文公同一个时代,却依旧无人敢动?封国林立下的国君们,他们自己互相攻打,大国兼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从没有人因为谁是国王加封过的“圣贤的后裔”而饶了对方的。哪里会因为赵、魏、韩是国王加封的而没人敢碰?事实上,就在加封后的第二年,秦国就攻击了魏国。 再者,司马光反对改革。他主张已有的法律法规不可改变,可是历史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正如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盛,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一套法度可以适应于永远。司马光所处的时代也是如此,王安石的改革也许不完美,但却是有效的治国之法,只可惜以失败告终。

另外,司马光还认为,周王国所以残存,因为他们遵守名分。但在我看来,

导致周王朝存留的原因则是因为诸侯互相制衡,没有一家独大,大家以尊王为借口排除敌国,周王只是被利用的口号而已。因此,一旦有国家打破平衡,周王朝就会走向灭亡。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责怪司马光,毕竟是时代,是他身处的环境,是他从小接受的文化影响了他的判断。也许他不是非常优秀的政治家,但他却是最优秀的史学家。今天,我们看《资治通鉴》,更应该感谢他的付出和坚持,也应该从详实的历史记录中寻求符合现代社会的经验,从而服务与当代。

篇四: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本文档截取第二辑第一篇: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篇五:揭秘: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为何要躲在地洞中

揭秘: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为何要躲在地洞中

对于宋朝士大夫来说,苦读诗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更重要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当时的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谋得一官半职,获得丰厚的待遇后,便纷纷买房产,置豪宅。赵普宅、寇准宅、陈升之宅、蔡京宅、秦桧宅、王继先宅,均是雕栏玉砌、金碧辉煌、奢华如神仙洞府,成为了宋朝各个时间段的标志性建筑。

在地窖中编著《资治通鉴》

宋神宗时期的宣徽使王拱辰,花巨资在西京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建了一座别墅,单中堂就建了三层,其亭台楼阁之多,奇花异草之盛,一时成为洛阳之冠。学者邵雍到王府做客,惊叹之余,赋诗《府尹王宣徽席上作》道:“留都三判主人翁,大第名园冠洛中。又喜一年春入手,万花香照酒巵红。”当时,与王拱辰同朝为官的司马光,也在洛阳居住。不过,王拱辰的宅子位于富人区,气宇轩昂,而司马光的宅子位于陋巷,低矮破败,仅能遮风避雨。司马光正在编著《资治通鉴》,夏天酷暑难当,便在房子下面挖了一个地下室,穴居期间,埋头著作,寒碜而又另类,被人讥为“穴处者”。

宋朝到宋神宗时期,已经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承平日久,侈风渐起。司马光曾回忆说,数十年前,时任群牧判官的父亲司马池,每次招待同僚或朋友,酒是市场上随便买的,下酒菜仅限于肉酱、干肉、菜羹几样,水果仅止于梨、枣、柿之类,酒薄意尽,食少情深,主人没有压力和负担,客人也绝无鄙薄。而如今,则豪华相尚,俭陋相訾,酒若不是宫廷玉液,下酒菜若不是山珍海味,水果若不是琳琅满目,竟然羞于请客。士大夫万一要请客,往往提前数月准备,广寻佳酿,遍搜珍禽,准备足够充分之后,才敢发请柬。倘不如此,会被人家耻笑为小气,朋友也会渐行渐远,越来越少,最后门前冷落鞍马稀。 相对于日益奢侈的世风,“穴处者”司马光却一直固守底线,显得简朴、节约乃至吝啬。他性情淡泊,不喜奢华,并深深懂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卖掉薄田为妻子料理后事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人之常情。司马光也并非无情之人,看他的《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难道不是一位多情公子?然而,作为洁身自好的士大夫,司马光却有自己的分寸,对于那些光怪陆离的所谓“享乐”,他保持着异乎寻常的谨慎,远远地观望一下,写写诗词抒怀一下,也就够了,不一定硬要攥在手里、揽入怀里、吞下肚里。因此,司马光诗词里多情,生活中却自律到苛刻。他生性恬淡,不好声色,恪守:“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不纳妾、不蓄妓,一生只娶一个妻子。他与张氏结发三十余年,始终相敬如宾。因为没有生育,张氏甚急,背地给他买了一妾,他敬谢不敏。为续后,他收养了族人之子司马康,作为养子。

《左传》曰:“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牢记古训,坚守底线,他做官四十余年,待遇丰厚,赏赐颇多,却始终恶衣菲食,不留余财。有朋友写信给他借五十万钱,说那不过是他卖掉一个婢女的小钱。司马光看了非常不快,回信说:“某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宋代周辉《清波别志》)是啊,相对其他士大夫,五十万或许是小钱,但相对于司马光,那是翻箱倒柜挖地三尺也无法筹集的巨款啊。后来,张氏去世,司马光因手头拮据,只好把自己在洛阳仅有的几亩薄田卖掉,才让妻子入土为安。司马光虽然淡泊简朴,但淡泊中见真淳,简朴中露风骨。而且,洛阳十年穷日子,司马光主编了《资治通鉴》这部近四百万字的历史巨著,成为了一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学家,奢靡潇洒如宋祁、苏舜钦者,便无法望其项背,不能同日而语了。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