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安妮日记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7:32 小学作文
安妮日记简介小学作文

篇一:《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

简介: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安妮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

读后感:那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随家人躲藏在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为了不惊动别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记里写道。 安妮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她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她将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

人。当人们都在黑暗中挣扎、绝望时,她正等待着黎明并鼓励别人,温暖别人。 安妮想当一名记者,但这个简单的愿望被当时的黑暗笼罩和淹没,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远望而无法触碰。但她依然怀着希望,用乐观的眼神观望现在,畅想未来。 日记本该是少年少女记录日常,平凡而快乐的“流水账”,而随时受着死亡威胁的安妮却留下了一本不一样的日记!因为希特勒发动的战争,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纳粹集中营里,冰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了她人生的句点。战争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战争来临,我只能敬佩和缅怀这位女孩,同时珍惜现在的时光。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做到了!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也许,在法西斯的疯狂怒吼中,还有许多孩子在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也无法可想,但日记里自始至终渗透出的一份温暖却让我无法忘记。战争能摧毁一切,但它无法摧毁人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美好愿望,记录她对自己和社会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

安妮,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难都勇于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难,请千万不要在逆境中沉沦,我们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奋起抗争,以乐观的心态直面逆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逆境中锤炼自己,把自己磨练得更加坚实!因为,安妮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乐观永远快乐的女孩;一个面对逆境却不愿低头的女孩正激励着我们冲出逆境!

好段: 1,太阳出来了,天空湛蓝,微风轻拂。我好渴望,渴望一切!渴望友

情,渴望自由,也渴望独处。甚至我渴望······哭一场!

2,任何东西都可被替代。爱情,往事,记忆,失望,时间??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无力自拔。

3.即使不能善待,但那依旧是恩赐,只是幻觉稀薄。即使再剧烈,仍只是烟花,留下的不过一地冰冷的尘埃。

4.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篇二:安妮日记

1 书籍简介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是德籍犹太人。她留下来的日记使她名闻遐迩。16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

营,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

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这个小姑娘惊人

的勇气与毅力。

安妮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奥托·弗

兰克(Otto Frank)一家的小女儿,家中还有母亲艾迪斯·弗兰克(Eddis Frank)姐姐玛格特(Margot Frank)。由于当时纳粹德国排斥犹太人风气日盛。父亲奥托便放弃于德国的事业而将家庭移至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家过着较为平顺的生活;但是1940年5月后,荷兰为德国攻占之后,荷兰的新统治者英夸特也将排犹法律于荷兰执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转入犹太人学校就读。这段期间安妮开始写日记。但是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有人密告的原因而被德国警察逮捕。数日后所有人被转送到荷兰的威斯第包克集中营,一个月后隐秘之家的八个人被转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安妮姐妹又被转送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3月姐妹都因伤寒死于营中,距离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被英军解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其他隐密之家的成员除奥托之外,都死于集中营之中。

安妮的日记由于公司女职员的保存而留了下来,之后公司的女职员又转交给生存下来的奥托·弗兰克,1947年安妮的日记便出版,成

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她的事迹后来被拍成电影--《安妮日记》(The Diary of Anne Frank)。

现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安妮之家(Anne Frank House)每年有超过50万的游客,会前往参观。当时这个犹太小女孩Anne Frank和她的家人就藏身在这个小地方。就在此地,安妮弗兰克写出闻名于世的《安妮日记》。日记的原稿作为安妮之家永远的典藏向公众展示。 2 写作背景

安妮日记《安妮日记》 就是在这幢楼的阁楼(也有版本说是在森林中河边的小木屋里)上写成的。

“1942年10月9日,我们的许多犹太朋友成群地被带走,用运送牲畜的卡车把他们运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营,我们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会被杀害……

“1944年2月3日,我已经到了无所谓生死的临界点,没有我地球照常运转…… “1944年7月15日,这真是一个奇迹,至今我还坚持我的信仰: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当安妮故居博物馆馆长汉斯〃威斯特拉给记者打开《安妮日记》时,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对盖世太保的恐惧、对躲藏生活的绝望和对世界天真的幻想,一点一滴地汇集成一幅真实而悲惨的历史画卷。

一如其他安妮故事的讲述者,汉斯把那段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

少女,原来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同年7月6日,由于迫害犹太人的风声紧急,她的一家和朋友共8名犹太人藏到了她父亲公司的密室,从此开始了历时25个月的暗无天日的生活。

汉斯说:“安妮虽然躲在密室里,但她的日记中所记载的大都是外面发生的事情。”她描述了犹太人如何被德国纳粹残酷迫害和屠杀。她写到了避难时期生活的困窘,多次描写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满了恐怖。 另一方面,《安妮日记》还向人们展示了小安妮作为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心路历程。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历史记录,伴随着主人公的心境起伏,足以引起人们心中的震撼和共鸣,因此能够深深打动和吸引世界上众多的读者。

汉斯介绍说,安妮创造了一个名叫吉蒂的虚拟的朋友。每天,安妮给吉蒂写信,叙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1944年3月,在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这些日记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发表,安妮听到这条消息后决定整理和重写日记,幻想着有一天日记能够公开发表。

藏匿25个月之后,安妮一家于1944年8月被人出卖,8个藏匿着的犹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奥特幸免于难。战后,他看到安妮的日记写得如此优美,就决定把它翻译出来,给他在瑞士的母亲,也就是安妮的祖母阅读。奥特把日安妮一家和皮特一家及牙医藏身之处(9张)记的内容给朋友们看,朋友们认为它应该被发表出来。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日记在荷兰编辑成书出版,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安妮日记》。《安妮日记》随后在法国和美国相继出版,并在当地引起轰动。汉斯说,1955年,人们将《安妮日记》编成话剧公演。1959年,好莱坞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迄今为止,《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65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了3000多万册,其中包括中文版。

汉斯还向记者讲述了安妮故居的沉浮。二战结束后,安妮躲藏的密室已经人去楼空,破旧不堪。1955年,一家荷兰公司申请在此地修建办公大楼,阿姆斯特丹人听到这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们自发成立了“行动委员会”,并找到阿姆斯特丹市的市长。其中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还表示愿意出资建立一个基金会,把安妮密室遗址改建成一个博物馆。1960年,安妮故居博物馆成立。

汉斯说,安妮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小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开门的最初10年里,欧洲大陆极少有人去参观,主要的参观者来自英、美以及那些没有被纳粹占领过的国家。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大屠杀,他们希望通过《安妮日记》来了解一些过去的历史。

1974年,当汉斯来到博物馆工作时,每年的参观者约有20万。那时距二战结束已近30年。安妮博物馆的董事会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二战的兴趣会慢慢减小,于是,他们决定在10到15年之后,关闭安妮故居博物馆。

但奇迹发生了,人们并没有因为二战的远去而淡忘历史。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

参观。安妮博物馆因此免于被关闭的命运。汉斯说,仅2004年一年,参观者总数就达到93.6万人。“今年到目前为止,参观者数量超过了去年同期。”博物馆为了方便游客,不得不决定把每天的开放时间延长至12个小时,从上午9时到晚上9时。

时至今日,安妮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标签”,她象征着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受害者,甚至已经成为宗教迫害和暴政统治下受害者的象征。汉斯说:“人们聊起那段历史,就会谈到大屠杀,就会谈到安妮。”

二战前,大约有8万犹太人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被屠杀的命运。安妮博物馆已经成为阿姆斯特丹历史安妮日记本最真实的见证。

曾有人质疑《安妮日记》的真实性。为了证明历史,荷兰政府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经过调查考证,委员会形成了一本数十万字的厚厚的调查报告。大量证据表明,《安妮日记》的真实性无可置疑。

汉斯对记者说,《安妮日记》对于荷兰小学生并非必读书,但在绝大部分荷兰小学,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讨论历史,讨论二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阅读历史书,阅读《安妮日记》的兴趣被大大激发。

汉斯介绍说,在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他们举办了“安妮.弗兰克的历史和今天”的巡回展览,这个展览的内容被翻译成45种语言。

汉斯说,除荷兰外,有3个国家有专门的组织正在传播“安妮文化”,它们是美国、英国和德国。“他们承担了大量的日常工作,这样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在一些比较困难的地区进行宣传,如在乌克兰以及南美,去年我们在菲律宾、印度等国家举办了展览,我们还要到中国去。”汉斯说。

门前排成长龙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安妮之家”。《安妮日记》

3 背景资料

安妮日记简介

3.1 反犹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着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犹太人是分布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游牧民族,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及犹太王国,后为罗马帝国所灭。由于不甘被奴役,数十万人民惨遭杀害,其余人口则被迫离开家园,四处迁徙,散居世界各地。

在中世纪的西欧,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到处迁徙,只能靠经商维持生计。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

3.2 宗教感情演化成普遍心态 犹太人在西欧遭到仇视还有宗教上的原因。基督教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视犹太人。 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犹太人自称“上帝的选民”,而德国人则领导了欧洲长达数世纪,德意志国王建立的“神圣罗马帝最后他们命运如何呢(5张)国”(962—1806年)的历代皇帝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在普遍信仰基督耶稣、反犹的大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从中世纪到近代,一直在德国恶性蔓延。

公元13至15世纪,德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发展阶段,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迫使大批犹太人被赶往东欧及美洲各国。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一直“遗传”到现代。

3.3 政治目的引发大屠杀 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反犹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德国的政客们发现,面对当时的经济衰退,把犹太人定为罪魁祸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对政权的声浪。当时在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

一次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严重打击,国力渐衰。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就成为必然。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为了蛊惑人心,欺骗德国广大民众,希特勒对这种种族歧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包装。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逻辑,断章取义地摘取前人论述人口问题中的某些词句,拼凑成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为把犹太人打入劣等人种制造理论依据。二是利用早就深植于德国人民心中的反犹意识和宗教情结,大肆鼓吹

篇三:22.安妮日记

篇四: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2. 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 阅读文章,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2. 通过探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安妮的情感遭遇,对战争有进一步的思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2. 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3. 认识日记记录个人生活,抒发个人真情的特点,产生写日记的念头。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

2. 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可能我们有的同学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很多过去的事情你也许早已淡忘,但是当你 翻看日记本时,往事又会重现脑海。也许有一天,你的日记会成为你生命的见证,印证你生活过的痕迹。有这样一个犹太女孩,她是你们的同龄人,她的日记现在在世界上广泛流传,不仅见证了她个人的一段密室生活经历,更见证了一个时代里犹太人的人生悲剧,让我们一起来看可课文《安妮日记》。

二、重点字词

藏匿(nì) 一幢(zhuàng) 瓜熟蒂(dì)落 跛(bǒ)脚 瞭望(liào) 呆滞(zhì) 霎(shà)时

三、走近作者

学生阅读P52关于安妮的介绍。

教师补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据统计犹太人的死亡人数为600万,对于我们来说600万可能仅仅是一个数字,但如果我们试着想象600万个鲜活的生命血流成河的悲惨景象,我们就会明白这600万意味着什么了—是死亡与毁灭,是鲜血和挣扎,更是哭喊和恐惧。

四、背景简介

德国排犹的原因:

1.种族主义:德国的分裂、软弱、战败等,刺激了德国思想家们用日耳曼种族优越来唤醒日耳曼民族。

2.民族主义:德意志的反犹在希特勒之前就已经存在,他们认为种族斗争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

3.经济原因:经济危机,争夺生存空间。

4.犹太人的费民族化特征:他们散居欧洲各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地域,缺乏种族的自我保护能力。

5.希特勒的个人遭遇:个人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的冷酷与刚愎,虐待狂。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看安妮的日记,第一则对日记做了简单交代,并且给日记起了个名字叫“吉蒂”,以后的各篇均有“最亲爱的吉蒂”,“安妮敬上”,并且安妮曾经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她这样做和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明确:“吉蒂”对于安妮来说,并不只是单纯的日记本,她是安妮最知心的朋友,他们无话不谈,无不可谈,安妮的所有心事都可以吐露给她听,可以说,“吉蒂”是以一个虚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安妮的生活中的,可以说,安妮在寻找一个对话的对象,来战胜心灵上的孤独,我们由此也可以窥见战时犹太少年的孤独无助。

2.按理说,每个人都是很爱自己的国家的,但是在第二则日记的最后,安妮说“地球上再 没有比德国人和犹太人结的仇更大的了”,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1935年的纽伦堡法律,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籍,德国统治者剥夺了犹太人的一切,并且对犹太人进行灭族的屠杀,德国人民大多数也是倾向排犹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还想要犹太人无怨无悔的爱国显然是不可能的,是德国先背弃了犹太这个民族。

3.第五则“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星期天,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安妮为什么觉得悲惨?

明确:也许你星期天在上网,逛街,找朋友疯玩??在战争没有爆发之前,安妮的星期天也一定是十分丰富精彩的,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安妮的生活每天都是单调的,没有朋友,甚至没有自由,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线,永远没有变化,如果单是单调还可以忍受,关键是每天还要担惊受怕,精神上极度的疲惫。

4.第五则“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我心里有个声音哭喊着”,这里表达了安妮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明了安妮对自由的极度渴望。鸟儿本来就是很弱小的,可是它是自由的,是能够欢快歌唱的,可现在她被剪去了翅膀,永远的失去了自由,就算它耗尽生命去歌唱,又有谁能够听到呢?

5.第六则“我们站着的这块圆圆的地方还是安全的,??我们和那一直通过来的危险之间的圆圈愈收愈紧”,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藏身地的狭小及身在其中的窒闷,写出了在危险和黑暗的逼迫下,内心的焦躁,烦闷,体现出对自由的的渴望,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让人感同身

受。

6.第八则“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①北岛《同谋》:我们不是无辜的|早已和镜子中的历史成为|同谋??

②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③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六、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明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安妮原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但是战争剥夺了她的一切,朋友,自由,青春的梦想,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战争毁坏普通人的生活。

2.有人为《拉贝日记》的作者拉贝写了一则墓志铭: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仿照这个,如果安妮也有墓碑,那么你打算写一则怎样的墓志铭给她呢?

七、总结

1.建议学生写日记

2.小结:人活着就应当找到寄托,像安妮,虽然生活在黑暗和恐惧当中,但是始终对生命充满希望,像我们看的电影《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样,虽然生命处处跟他较劲,亲人一再离他而去,但是生命还是要顽强的继续,“活着”这个词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来自于忍受。

篇五: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 13岁生日那天,安妮收到的生日礼物中有一本日记簿。从这一天起,安妮开始写日记。

日记除了开头一小部分外,都写于隐秘的密室中,是以假托写给女友凯蒂的书信形式写成的。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安妮在日记里表达了她对成年人世界的看法、她热情活泼的天性、

不为人知的写作才华以及初生的爱情等。书中描绘了充满阴郁、恐怖、淘气、梦想与成长的

安妮的世界,引起人们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考,和对密室青春的爱怜。

——简介

我的感想:安妮,一个犹太人,她从13岁渐渐成长步入青春时光。但,她的生活仅限

于一间密室,身边的一些朋友,家人。她渴望上学,渴望有很多懂得她的人,她的日记,写

出了的并不只是生活的枯燥,危险。更参杂着自己对世界的希望,向往。每个孩子都认为世

界很美好,其实,事实的残酷证明,这个世界和她想象的并不一样。她经历了很多,我们不

曾知道的世事。

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因为同时拉开

的,是战争的序幕,随着警报的拉响,恶梦就开始了。

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

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

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

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

美好的。”安妮是一个很善良的孩子,她对于世人依旧是以自己的真挚和诚实来对待。

父母感想:从和平的时代到战争年代,孩子从没有经历也不懂得这些事。安妮的乐观态

度,让孩子有很大的感触,现在战争的残酷性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没有太多的感觉。

小女孩的内心独白让我们又一次回顾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对于这个世界充满的希望,拥有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增长阅历的作用。

安妮的话,让孩子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懂得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难、困苦,而是让

她知道了,世界上的残酷性。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