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坎儿井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4:31:00 体裁作文
坎儿井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小学作文:坎儿井之行

坎儿井之行

今天我们要去参观吐鲁番的坎儿井。我们一大早就上了车。上车前我以为坎儿井只不过是一口井而已。但我在路上听导游阿姨介绍:“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古称?井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它是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农田或涝坝。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10公里。四季水流不断,水量稳定。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逐渐向西传到中亚和波斯。”我听了导游阿姨的话,吓了一跳,使我改变了对坎儿井的看法,不由得佩服它。

这时汽车已到了坎儿井。我急忙兴高采烈地跑下车,恨不得早点儿见到坎儿井的庐山真面目。我们先去看坎儿井的流线图,哇噻,真长!不愧是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接着我们去参观坎儿井,我跑在最前面,最先到达了地下通道。只见一条小河从只有4尺宽的小洞中间流过。我继续往前走,来到一个大洞,这个大洞大约有10尺长,7尺宽,7尺高,洞中央有一条清澈的小水沟一直向西延伸过去。洞西墙的下边有一个很小很小的洞,洞上边挂着一块写着“坎儿井”三个闪闪发光大字的木头牌子。,我们在牌前照相留念后,便乘上了去葡萄沟的汽车。

1

在去葡萄沟的路上,看见了从坎儿井里流出的一条清澈的明渠。当地葡萄沟的人们都用这条河的水来浇灌、种植葡萄。葡萄沟的葡萄这么有名,原来是坎儿井在默默的奉献,坎儿井的功劳可不小啊! 坎儿井啊!你是那样的明亮清澈,是那样的朴实,你那甘甜的乳汁不知哺育了多少吐鲁番人民。

2

篇二:坎儿井 九年级汉语课文

坎儿井

吐鲁番的葡萄、棉花享誉中外。可是你知道吗?吐鲁番是新疆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这块历史上被称为火洲的地方,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种植棉花、水果的基地,成为新疆富饶的绿洲之一,都是因为有坎儿井。

坎儿井是新疆各族人民创造的地下水利工程。他设计非常巧妙,主要由直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等几部分构成。坎儿井的水源来自天山的雪水。大约每隔20米~30米就有一口直井通往地下渠道。有人统计过,如果把新疆所有的坎儿井连接起来,它的长度大约有两三千公里,比从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还要长的多。关于坎儿井的来历,在新疆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在坦里库特山中,住这一条巨龙。这条龙非常凶恶,每年秋天都要出来毁坏许多果园,吃掉很多人,给周围的村庄带来无穷的灾难,人们怨声载道,叫苦连天。天上的神得知之一消息后,非常生气,就下了一场沙暴,把龙住的地方淹没了,还在旁边挖了很多石头和土压在龙的身上。天神把这堆起来的砂石烧得通红,那条巨龙就被压在了火山下。这座山就变成了火焰山,而挖下去的大坑就成了吐鲁番盆地,从此,人们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是,自从天神发了脾气以后,一直也没有下雨,果园、田地都荒废了,人们的生活也没有了保障。这时候,天神又不得不降低火焰山的温度,并引来了一条河。河水经过火焰山,流入月泉湖,清澈的河水滋润了树木和庄家。农民们在无边的大地上种植了玉米、小麦、棉花;牧民们养起了羊、马、牛、骆驼,人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不知怎么了,有一天,河水突然干涸了。村里的人们很着急,长老们派人到火焰山去察看情况,可派去的人都没有回来,也毫无音信。他们又派出了一批勇士到山里去,这些勇士在山里遇到了一个庞然大物,一条巨龙挡住了从山边流过的河水。原来,就是那条被压在山下的巨龙,他嘴里喷着火,把山挖了一个洞,在山上开了一个大湖,把水都存在这个湖里了。勇士们与巨龙搏斗了几天几夜,也没办法战胜巨龙。后来,人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为了不让巨龙发现,决定从地下饮水。就这样,人们挖了许多地下井,并从地下把这些井连接起来,这样,清澈的河水终于又回到了这里。从那时起,就有了“坎儿井”。

如今,被吐鲁番人誉为“生命之源”的坎儿井,在滋润了这个服药盆地近两千年后,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它已逐渐被新的灌溉方式所取代。现代化灌溉和生产方式的出现,是坎儿井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据当地的人说,坎儿井投资大见效慢,过去是爷爷辈开始修建孙子辈才能享用,而且水量也不大,已经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今天,吐鲁番的农民普遍使用机井取水,机井取水投资小,见效快,可以随时抽水灌溉。现在,吐鲁番还修建了14座调节四季水量的大小水库,修建了四千多公里的刚渗漏引水渠。现代立体水利系统所灌溉的土地面积,是过去坎儿井所灌溉面积的3倍。

绿洲正越变越绿,越来越富饶。但是,吐鲁番人民仍然忘不了曾经给予这块土地以绿色的“生命之源”--坎儿井。现在,人们在吐鲁番成立了“坎儿井”研究协会,同时还建了一个坎儿井博物馆,在向人们介绍坎儿井这一地下水利工程的同时,展示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艰苦奋斗精神。坎儿井已经成为吐鲁番独特的旅游景观。

篇三:第五课坎儿井

第五课 坎儿井

篇四:第五课坎儿井

第一课时(初学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坎、享、誉、欣、察、载、滋、润”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享誉、察看、修建、怨声载道、叫苦连天、荒废、滋润、渗漏。掌握“凶恶、见效、种植、取代、巧妙”等词语的用法,理解并能够模仿课文中“被??所??”等句式造句。

能力目标2.能以较快的语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

德育目标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交际。

4.读懂文章了解坎儿井的历史变迁,体会新疆各族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手法。本文介绍坎儿井的来由、坎儿井的传说、坎儿井的兴衰,阐述了坎儿井的作用、结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类奇迹。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课文中“被,?一所?”等一些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了解“我”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作者的感受,拓展作文的选材。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黑板,录音机、ppt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提示”内容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请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组一组,观察学生组词或组短语的能力。如:凶(猛恶)、富(裕饶)、荒(凉废)、渗(透漏)、巧(合妙)。理解词意并会用“凶恶、富饶、见效、种植、取代、巧妙”组成短语。

2.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示纠正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词语。

3.词语解释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学习词语的方法。(本课词语学习方法重点是:分析词语的结构,根据汉字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联系已学过的词语或词语解释学习词语。)(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坎儿井作文)

注意:教师在检查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不宜讲解得过多。

4.课文中出现的句式解析。

“被??所??”

注意:抽学生造句,重点考察学生是否会用。

二、学习方法,学习词语

(1)有些词语的解释:

运河—运,运输。

盆地——盆,盆子。盆地因地貌向盆子一样四周高中间低而得名。

现代化——使??变得现代。化,表示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富饶——指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语义较重,多用于形容国家,徒弟,城市,乡村等。“富裕”指财务充足有余,多用于形容家庭,生活等。

无垠——一般用于描写自然景物,为书面语。“无边”常和“无际”连用,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干涸——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用于书面语。“干枯“是多义词,多用于口语。 音信——指往来的信件和消息 ,一般用于人。“信息”指各种消息,使用范围广。

性命——只用于人和动物,为书面语。“生命”用于所有生物体,使用范围广 。

取代——侧重排除他人或她物而占有其位置。“代替”只是“以甲换乙”,可与“互相”,“彼此”等词语搭配使用。

构成——常含有“被动”的意思,“组成”则含有“主动”的意思。

察看——强调为了了解情况而细看,“查看”侧重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

修建——和“建筑”都指道路等的施工,“修建”使用范围更广一些。

给予——多用于抽象事物,为书面语。“给”可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三、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做练习一至五。

3.用提示中二,三,死的词语造句。

四、作业。

1. 熟读词语,加深理解。

2. 抄写词语。

3. 认真预习课文。

板书 坎儿井

阅读 课文

重点词语 句型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德育目标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交际。

4.读懂文章了解坎儿井的历史变迁,体会新疆各族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时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并理解课文大意。

课时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手法。本文介绍坎儿井的来由、坎儿井的传说、坎儿井的兴衰,阐述了坎儿井的作用、结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类奇迹。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黑板,录音机、ppt

【教学过程】

提前测评:提问学生用重点词语口头造句

一、课文学习的导入。

导入:我们新疆有许多名胜古迹,大家来说说,你都知道哪些新疆的名胜古迹?我国古代有哪三大工程?(坎儿井古称“井渠”,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就是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想了解坎儿井的详情吗?请打开书,读第五课《坎儿井》。

二.教师用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时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先听一听,看看能听懂多少。

请学生在小组内采取分段阅读(小声读或默读)、分别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边读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画出或摘抄下来。

三.采取组间竞争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后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方法介绍坎儿井的?

教师可边听学生回答,边板书各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如:坎儿井的作用一坎儿井的结构一坎儿井的传说---坎儿井退出历史舞台---坎儿井博物馆。

以此可达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的目的,为完整复述故事情节打好基础。

(1)学生在组内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介绍坎儿井的关键词.

四、新师出示设计的练习,帮助学生理出文章叙述的主要线索。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坎儿井的作用;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坎儿井的结构;

第三段(3。4自然段),写——坎儿井的传说; 。, 、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坎儿井退出历史舞台;

第五段(第6自然段),写——坎儿井博物馆。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五、要求学生在组内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回答下列问题:

1.坎儿井是由什么构成的?它是怎样灌溉农作物的?

2.天神为什么惩罚巨龙?

3.神话中火焰山和吐鲁番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4.神话中人们为什么要挖坎儿井?

5.坎儿井的命运如何?

6.火洲的人们现在是怎样对待坎儿井的?

简要复述课文,了解坎儿井的变迁。

六、评价与反思

1.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听写本课的词语的方式进行,最好是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任务。如:相互听写、组成短语、造句、词语解释等方式。

2.教师或各小组长记录学生在本课合作学习活动的表现,对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学习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3.反思本课教学中的不到之处,找出应对策略。

七、作业练习的安排

1.检查学生随堂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的情况。

2.安排学生进一步读熟读懂课文的任务,巽求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新疆的名胜古迹。

板书 坎儿井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坎儿井的作用;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坎儿井的结构;

第三段(3。4自然段),写——坎儿井的传说;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坎儿井退出历史舞台;

第五段(第6自然段),写——坎儿井博物馆。

第三课时(深学课文)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2.初步具备概括的能力,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交际。

德育目标4.读懂文章了解坎儿井的历史变迁,体会新疆各族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手法。本文介绍坎儿井的来由、坎儿井的传说、坎儿井的兴衰,阐述了坎儿井的作用、结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类奇迹。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能够概括段意,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黑板,录音机、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内容导入。 ’

如:按照介绍坎儿井材料的先后顺序,这篇课文共分了几段?请用简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每一段的中心意思。

二、确定深学本课课文的讨论学习任务。交由各小组自主合作完成。

教学建议:如果放手让学生思考并提出口题,很多问题会超出教师的想象。筛选出问题交由各学习小组去分别完成,鼓励组间竞答。

注意:给每一小组安排的任务应体现多样性,并以组间竞争的方式进行汇报和交流。

三、深学课文教学手段与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每组一个任务,同时进行;小组推举代表发言。

(1) 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坎儿井工程的伟大?

设计非常巧妙;长度大约两三千公里。

(2)从传说故事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吐鲁番盆地的那些情况?

气候炎热降水稀少;有炎热的火焰山和河水清澈的月泉湖;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3)坎儿井相比,新的灌溉方式有哪些优势?

投资小见效快;节省水资源;灌溉面积大。

2.小组讨论归纳本文中心思想,请一个小组推举代表发言,其余小组补充发言。

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讲述了坎儿井的作用、坎儿井美丽的传说和坎儿井的历史变迁,充分展示了勤劳的新疆人民的伟大智慧。

四、评价与反思

1.检查学生找课文中每段的关键词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态度和表现。

2.检查学生使用重难点词语灵活运用表达的能力,以及模仿课文中句型、句式造句的能力。 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课全文表达的基本意思。

4.反思本课教学中的不到之处,以利于改进教学。

五、作业练习的安排。

1.检查学生随堂完成课后练习四、五、六题的情况。

2.请学生搜集有关“新疆名胜古迹”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课文2预习任务的布置。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自己查找生字和词语并能理解。

【教学建议】

课文2与课文1都与新疆的水资源有关,两篇课文话题和内容有相似之处,可以结合起来学习。

板书 坎儿井

作用

结构

传说

退出历史舞台

博物馆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课文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泛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学习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CAI课件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德育目标: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沉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 点: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②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拟人、列数据等方法表现诣的写作方法。

③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难 点:

①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

②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突破】

课文全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对对比、拟人、客观数据的分析、体会、从而整体把握该篇文章内容。

【教具准备】:自制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配有九寨风光图片),听到这首非常熟悉的歌曲,想必大

篇五:高考满分作文

秋千月 当你背向太阳的时候,你只看到自己的影子。

——纪伯伦

太阳在窗户外肆意地挥洒光芒,树叶被烘焙得焦灼,失去了生机,无力地垂挂着,整个世界毫无保留地赤裸在一片明艳之中。而我却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拉上厚厚的窗帘,掩盖住内心的不安与失望。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一棵大树,它又粗又硬的根深深扎进土里,如果只是折断树冠,那么它不会枯死。而此时,我似乎已经被人连根拔起。一个黑色的六月,一份沉重的成绩单,顿时将希望打得粉碎。在舔完伤口的鲜血之后,我耐不住苦痛的挣扎,在月挂枝头的时候踏出了房门。

今天应该是十五之夜吧,月亮溶溶地散发着一圈圈光晕,珠圆玉润般的生辉,沉鱼落雁般扣人心弦。而我却依然痛苦着,丝毫不得挣脱。不知不觉间来到院里的秋千旁。那秋千默默地似乎等了我好久,我伸出手抚摸它,一丝久违了的温馨竟从手心传到心底。我轻轻坐上去,绳索发出细微的吱扭声,像是在和我打招呼。我没有摇荡,只是闭上眼,那感觉像啼哭的婴儿在感受摇篮的晃动,内心的痛苦似乎一点点地被平复了。

小时候,我喜欢把秋千荡得很高很高,似乎想去看看那月宫里永远也砍不倒的桂花树。童年,更多的是憧憬和欢笑。稍大一点的时候,喜欢拿着我的短笛,悠然坐在轻轻晃动的秋千上,面对着或缺或圆的月亮吹一支悠扬的小调。秋千也变得沉稳与安静,它晓得给我一份平静,取代年少时的热情。再后来,我只是静静地坐着,面对着那一轮永恒的月,欣赏它的阴晴圆缺。或许还会想起一两句譬如“无言独上西楼”“月是故乡明”之类的诗句来,秋千永远只是倾听着我内心的声音,月亮永远只是静看着我不断成长的身影。

我想重温童年时那一份欢乐,我奋力地荡起秋千,阵阵凉风扑入我的怀抱,扫过我的耳边,我的皮肤感受不到月亮的温度。我猛然睁开双眼,只看见自己的影子忽高忽低,却不见一轮明月在何方。待秋千渐渐停下,我才明白,今夜我背对着月亮!

这时,我突然顿悟。面对着月光,我们会忘记阴影的存在,享受到快乐和宁静;背对月光,我们就只看到自己的阴影,看到黑暗。想到这里,我迅速转身,当月光重新沐浴着我的面容时,我的心已经宁静如高原的湖水了。

阴影,黑暗,挫折,这些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转个身,它们就都在身后了。当上帝关上你的大门时,必然会为你开一扇窗。摔一跤也根本不是什么大事情,站起来,大路依旧。 感谢那秋千月,它让我懂得如何认识挫折,如何摆脱阴影,如何迎接光明

丹墨莲梅 鱼生活在小水缸中就长得小,到了大水缸中就会长得大,环境决定着鱼;狼不断探索着新的环境,生存技能不断提高,环境改变着狼;被周围的人认为是“最有前途者”,于是学生的成绩就会不断提高。环境的确影响着人。

古人也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处于香的环境,自己也会香,处于臭的环境自己也会臭。这句话的意思是香臭丹墨会影响人,周围的环境会把人影响到与它融为一体,所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败。

但是在环境面前,人就只能任环境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吗?

自古便有“乱世出英雄”这种说法。春秋战国,群雄混战,杀人盈野,民不聊生,在这种环境中,人们都退缩了吗?儒者在颠沛流离中思考“王道之始”在哪里,于是成就了千古至圣;战者在流血漂橹中思考“不战而屈人之兵”,止戈为武,于是成就了兵圣。偏僻的南阳并没有把诸葛孔明变成鄙陋的村夫;蛮荒的北海没有把苏武变成西伯利亚的牧民;清净的寺庙也没有把朱元璋变成虔诚的和尚。

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可以在烟馆遍地的国内环境中,烧起一把销烟的熊熊烈火,让国人迷离的双眼从鸦片缭绕的青烟中睁开。即使后来因此被贬西北边疆,他仍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下他为民造福的脚步,在风沙中他徒步勘测地理状况,在干渴中他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坎儿井,人们至今还称其为“林公井”,清流泽被世人,惠及子孙。

环境固然可以影响人,但是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种子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但是它不会被永远埋没,依然可以择机萌发;雏鹰生活在悬崖峭壁上,但是没有因此而蜷缩待毙,依然可以勇敢地振翅高飞,翱翔天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梅,凌寒独自开,暗香盈风雪。

环境如丹如墨会改变人,但是人也可以如莲如梅不被环境改变,在坚守中绽放自己,成就自己。人,勿以丹、墨为借口,要以莲、梅为榜样!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