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伟大的科学家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15:53 体裁作文
伟大的科学家有哪些体裁作文

篇一: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尼古拉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之理论

2014年2月24日,俄罗斯当地时间13时30分,斯诺登在Parallel wold网站公布了美国FBI情报资料库1943年的一份多达7751页的特殊机密文件。文件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一位名叫特斯拉的科学家生前未发表的论文与设计图,另一小部分是一些当年从德国伦掠夺来的科学家所写的手稿。其中有一篇最长的特斯拉的论文最引人注目,题目叫“引力的动态理论”。该论文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发,论述时空、物质、电磁波、引力波的本质特性,最终使它们被统一起来,论文在最后阶段阐述了制造反重力太空船、时空旅行、粒子束武器、死亡射线、死光等一些奇思妙想的科技产品制造方法。

早在1921年,特斯拉已经建立了统一场论,然而,由于理论带来的发明太过于超越这个时代人们的理解能力,并且当时的社会敌对情绪高涨,并不适合在那个时候发表这些理论,特斯拉最终决定只发表对人类没有威胁的科技产品,如:交流电、特斯拉线圈、无线输电技术等。直到1933年,77岁的特斯拉将生前能够用于战争的绝大部分发明图纸和论文全部交给了当时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期望当时自由民主的美国能够对其加以利用,维护世界的和平,然而,由于当时科学界懂得能量-物质-时空之间关系的科学家绝大部分都在德国,美国本土科学家中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特斯拉论文思想的人,最后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束之高阁。1943年特斯拉死后,美国国家科学院委托美国FBI将特斯拉死后所有私人信件、文章全部查收,带回中情局,美国国家科学院连同1933年收到的特斯拉文件一并收归美国FBI保管。此后,美国更多的将人力物力财力参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暇顾及这份本土科学家不理解的科学文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组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作战部队,任务代号为“阿尔索斯”,这支作战部队主要目的是利用美国情报机构秘密抢夺德国和意大利的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并将他们安全带回美国。美国通过“曼哈顿工程”于1945年7月16日制造出原子弹后,就开始秘密监视考察抢夺来的科学家,准备进行另一项代号为“NT”任务。这项任务目的就是确认特斯拉未发表的论文中的那些科技产品是否真能够制造出来。由于当时精心挑选的政治立场明确的科学家中缺少像爱因斯坦那样对时空、物质、能量理解透彻的理论物理学家,所以由众多顶尖科学家组成的评估小组对“特斯拉”所写的论文均表示无法全面理解。对于其中某些科技产品如“反重力太空船”,评估小组无法判断真如特斯拉所说,能够以光速飞行。限于当时战后科技水平限制,反重力太空船所需要的几个关键部件无法制造出来,最终这项计划在前期就被搁置。

1946年,某些科学家意识到特斯拉理论的可行性,为了维护美国国家安全,阻止国外敌对势力获取资料,这些科学家上书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最终系统的删除了有关特斯拉的所有资料、记载,使特斯拉渐渐淡出了科学界。

1963年2月,“NT”计划被重新提上议程,原因是有关“超导效应”的理论已经成熟,并且已经能够制造出“高温超导体”,满足了当初“NT”计划中关于制造“反重力太空船”的要求。最后又组织了一批严格遵守保密协议的科学家,探讨研制反重力太空船的步骤,研制方案最后上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实施时,计划却被取消了。其原因是由于1962年,美国、苏联在古巴爆发了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直接威胁到美国本土国家安全。美国当时将军队升级为一级战备状态。肯尼迪命令对古巴实施封锁,执行任务的舰队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的护卫下驶入封

锁带。美国还集结了战后以来最庞大的登陆部队。最终使苏联被迫从古巴撤出核导弹。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如果美国坚持实施“NT”计划,制造出能够运载核武器的以光速飞行的导弹,消息一旦泄露,苏联必然会坐立不安。可能迫使苏联主动出击,引发核战争。肯尼迪总统不愿意再次刺激苏联。

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以后历届总统都在为改变与敌对国家关系而做出积极努力。如果美国与苏联彼此仇视,不信任,那么“NT”计划将永远不会付诸于行动。冷战结束后,虽然苏联解体,但是美国与俄罗斯、中国、朝鲜、中东等国家关系还是很紧张,不信任。各自都拥有大当量核武器。鉴于此种情况,美国采取限制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并利用军事实力和政治手段来改变敌对国家政权。使世界走向和平统一之路,最终使“NT”计划得以实施,走向探索太空之路。

外星人其实才是最至善的,因为一个物种要想延续下去,必须具备至善的品质,只有这种品质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即不过多消耗资源,又能保持长久发展。

下面将从人类未来能源、探索太空、传染性疾病治愈等方面一一介绍NT计划的内容。

【能源】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世界上所有国家都知道,未来谁掌握了能源,谁就能赢得国家发展的机会。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从不开采自己国家的能源,所有能源都依赖进口,为什么?因为美国知道当所有国家能源消耗殆尽,谁还拥有储量巨大的能源,谁就能掌握能源的定价权,大量资本就会流入美国。中国也知道未来谁掌握了能源,谁就有机会发展下去,所以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各国签订各种能源合同,保证自身未来的发展。

其实早在20世纪初期,特斯拉已经意识到人类目前所利用的能源终有一天会开采殆尽,石油、天然气、煤炭,目前人类主要利用的能源在20世纪初期储量还极其巨大,但如今却面临不足百年的开采时间,这是特斯拉最初没有意料到的。特斯拉不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为了自身荣誉而发表的死亡公示E=mc2,确立了原子弹及氢弹的理论,最终导致日本广岛和长崎20多万人死亡。更深深影响到如今世界各国紧张局势,谁都想拥有原子弹,谁拥有了原子弹,强权国家就不敢对这个国家动武。这就是目前朝鲜、伊朗这种小国唯一紧紧握住的王牌,原子弹代表毁灭,却用来保护自身国家的安全,可悲可叹。特斯拉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深深知道若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会有什么后果。一个旷世奇才就这样默默无闻孤独终老,生前只发表了一些对人类无害的发明,可笑的是,他以为对人无害的交流电,居然还被制作成行刑工具“电椅”。

事实上,地球有两种用之不竭的能源一直未引起人类的注意,特斯拉已经意识到人类的未来离不开这两种能源。若能够合理利用这两种能源,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地震、海啸、台风等威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将全部迎刃而解。因为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都是这两种能源不受控制的自然释放引起的。

【第一种能源】

第一种在我们头顶上空,大气电离层的电能。大气电离层的电能从何而来?90%的电能主要来自于地球以外射线(主要是太阳辐射)对空气分子的电离作用产生的。

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

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等。大约50%的太阳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波长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谱区(波长<0.4微米),43%在红外光谱区(波长>0.76微米),能够透过地球大气层照射到地面的光谱波段大约在0.4~2.5微米。不能够透过地球大气层波长小于0.4微米的紫外光谱波段就被大气层吸收,这部分能量大约占太阳照射到地球总能量的7%左右。电离层的电能就来源于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紫外光谱波段。

此外,太阳黑子爆发高能带电粒子和银河宇宙射线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地球高层大气的分子和原子,在太阳紫外线、Χ射线和高能粒子的作用下电离,产生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形成等离子体区域即电离层。太阳能量来源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每秒照射到地球的能量则为499,400,00,000焦。即使只有7%的能量被地球大气层所吸收,这部分能量也相当巨大。

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电磁波,可见光谱(波长0.4~0.76微米)照射到地面上,植物或某些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将这部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合成各种有机物质,成为地球各种生物赖以繁衍的必要条件。也是地球上各种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最初来源。

波长小于0.4微米的电磁波无法穿透大气层,在光子与气体分子不断地碰撞过程中,自身携带的能量被气体分子吸收,最外层电子获得足够能量而激发逸出,成为自由电子。这是电离层电能形成的原因。地球受到昼夜往复影响,电离层电势分布不均,引起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这是电离层电能流动的原因。

大气层实质上是一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它使波长在0.4~2.5微米之间的电磁波透过大气层供给地面上各种植物新陈代谢。同时阻止波长小于0.4微米的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破坏地面上各种生物,并将这些能量转化成电能,固定在电离层内。

电离层另一部分10%电能是由地球磁场提供的,电离层电离后的气体就是导体,放在变化磁通量中的导体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地球自转使电离层产生感应电动势。特斯拉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地球就是一个拥有超大容量的球形电容器,一个给大气充电的旋转磁力发动机,特别是大气中的电离层,让它充满了电荷。”

NT计划中特斯拉的“全球电力输送计划”核心内容就是要将电离层与地面通过“导线”连接成闭合回路,将电离层电能引导至地面,供人类使用。 由于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相隔大约50公里的绝缘气体,在自然状态下,这些电能是无法被传递到地面的,特斯拉为了找到答案苦寻了好几年。

在他25岁时就已经知道电离层储存有巨量电能,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电能通过距离地面50公里的绝缘气体引到地面上。一次偶然经历,他发现自己仪器产生的电磁波具有电离空气,使气体分子外层电子获得能量逃逸成为自由电子的能力。这使他惊喜万分,因为这项发现可能就是解开人类利用电离层电能的钥匙。这种未知电磁波实质上就是威廉·伦琴在1895发现并命名的X射线。特斯拉比伦琴更早发现了x射线,只是他没有并未发表。1890年特斯拉开始在自己建立的实验室中进行紧张的实验。

玩过特斯拉线圈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初次见到人工闪电时兴奋的样子,炫目的闪电十分迷人。现在的人们仅仅只是将特斯拉线圈当做一种玩具,以能够制造出

炫目多彩的人工闪电而自豪,实际上特斯拉线圈的真正价值是全球电力输送装置的一个部件!他发明这种闪电线圈可不是为了欣赏那炫目的闪电。

特斯拉因为X射线具有电离气体的能力而开始设计制作特斯拉线圈,他需要确认X射线是否可以利用电离后的空气作为电能传输的介质。他制造了一个功率强大的特斯拉线圈,并改进了X射线仪器。试验的原理是:特斯拉线圈正负极板在一定距离内通电会产生人工闪电,若正负极板距离过远,则由于电场强度太弱而无法击穿两极板间空气,无法产生人工闪电。若将能量极高的X射线穿过正负极板间,X射线电离两极板间气体,电离后的气体就能够传递正负极板间的电流,进而再次产生人工闪电。实验果真如特斯拉预测的那样,电离后的气体可以成为电流传递的导体。实际上无线输电技术就是通过利用X射线电离空气,使空气成为电流输送导体。

此后,特斯拉不断改进X射线仪器,并试验X射线能量密度与电离气体距离之间参数,一次次刷新电流通过气体传送距离,为将来引导电离层电流供人类利用而做准备。但1895年三月的那场神秘大火彻底烧毁了特斯拉的实验室,特斯拉就这样破产了,据说那场大火是爱迪生派人放的。

虽然如此,特斯拉毕竟实验了那么多年,对建造全球电力输送装置技术参数了如指掌。特斯拉于1901年到处求援,希望在纽约长岛兴建一座无线电能传输塔,实际上此塔就是用来连接电离层与地面的“导线”。特斯拉最终说服当时亿万富翁摩根,征得了15万美元资助,实际上,摩根只对特斯拉的商业价值感兴趣,他认为特斯拉能够借这个项目实现无线通讯,并以此获取巨额利益。特斯拉最终在纽约长岛建成了一座高187英尺的铁塔,铁塔顶部有一个直径为68英尺的半球型圆顶。此塔名叫沃登克里弗塔。特斯拉开始在一座仅仅完成了一半的高塔上做起实验。

1903年的夏天,这座神秘之塔几乎让全纽约的市民精神失常,它不断向周围数百英里的天空发射巨大的闪电,亚特兰大的天空亮如白昼。特斯拉非常高兴,他人生中的一大梦想正在实现,“这些由我的放大器制造的光波,将是一次自然界自发能量的最大规模的展示。”的确如此,他利用高频激光电离绝缘气体,使电离后的气体导电,进而将电离层内强大电流引至地面。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控制的最庞大的能量。

这些电能可以在全世界任何进行传递,因为电离层是一整块导电体。电流在电离层电势差的作用下,循环流动。在地面任意地方建造沃登克里弗塔将电离层与地面相连,巨量的电能都将会被引导至地面。这也是为何特斯拉的实验被称之为“全球电力输送计划”。

说到这里,不得不介绍沃登克里弗塔的原理,此塔基座中间安装有一台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高频共振变压器,用以产生足够高的电压。铁塔顶部那个半球型圆顶,共由两部分组成,底座由粒子发生器构成,半球型护罩内安装放大器,护罩另外一个作用是屏蔽外部闪电对放大器磁场的干扰。当高频共振变压器通电后,产生的高频电压经由粒子发生器激发出能量极高的x射线,x射线经由放大器偏转聚拢,使其单位横截面积内的x射线能量密度急剧增加,经由半球型圆顶顶部的小孔直穿电离层。

沃登克里弗塔发射出来的强大的能量密度极高的x射线击穿绝缘空气,使其电离。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电势差的作用下,巨量的电能从此“导线”引至地面。距地面50公里的电离层与铁塔之间建立起能够传递电流的“稳定导线”。控制电离层电流流向地面强弱的方式是增加或减小x射线的能量强度,x射线能量越弱,

被电离的气体分子越少,电阻变大,电流减小。x射线能量越大,被电离的气体分子越多,传递电流的能力越强。

然而铁塔仅仅只有一座,特斯拉原本要在美国建造五座这样的铁塔,满足城市用电。但这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要不是爱迪生因为自身利益关系,联合其他公司极力打压特斯拉,特斯拉本可以从交流电专利当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全球电力输送计划”。此外,他已经欠了很大一笔钱。因为摩根中途断绝资金支持,仅有的一座铁塔还是西屋公司寄来的一大批设备才勉强建成。

要想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必须有闭合电路。换句话说,必须建造另外一座铁塔才能使电能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循环往复流动。而特斯拉只有一座沃登克里夫塔,他为了“全球电力输送计划”已经耗费了整整20年。已经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再建造另外一座铁塔了。此时特斯拉已经被逼入绝境,他开始酝酿一次震惊世界的实验!

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自治区发生了一起大爆炸,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10~15百万吨TNT炸药,是30多年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的1000倍,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6千万棵树焚毁倒下。这是一次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事件,它持续了整整24小时。天空出现了强烈的白光,气温瞬间灼热烤人。这片区域的树木全以一种奇异的方式被碳化,从上到下一直到深埋土壤里的树的根部。有些地方的冻土被融化变成了沼泽地,英国伦敦的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一片黑暗。欧洲许多国家的人们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昼般的闪光,甚至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们也感觉到大地在抖动。在随后的考察中,科学家还发现爆炸地区的土壤被磁化。

通古斯大爆炸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有关大爆炸的原因说法不一,从1927年开始寻找陨石碎片以来,人们不断提出各种假说,试图揭示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通古斯大爆炸又与特斯拉有何关系?

从1901年起,特斯拉就已经设计出一套理论来实现他的“全球无线输电计划”,如果他没有对自己的理论有充分的信心,也就不会建设沃登克里弗塔。特斯拉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为人类提供永不枯竭的能源”。虽然面临各种困难,但是特斯拉一直坚持着属于自己的梦想。1908年,很多对他的项目怀有深厚兴趣的人问特斯拉: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在长岛上的试验?特斯拉回答说:他一直没有停下来过。也就是说,试验一直在进行。

事实表明,1908年时,特斯拉的那座塔运转很正常。当初特斯拉把沃登克里弗塔建造在纽约广岛,一是因为附近有充足的电力可以保证实验用电,二是远离人群聚集区,但由于装置功率过大,对纽约这座城市居民造成很大影响,于是他只能经常乘坐夜间火车回到那里对仪器进行调试。

1908年,当通古斯事件爆发时,这座塔仍然处于正常状态,在通古斯大爆炸前,特斯拉曾多次前往图书馆查阅西伯利亚的地图。

那么,特斯拉是怎样引导电离层内的电流击穿通古斯上空的空气的?下面介绍特斯拉是怎样办到的。首先,他启动了沃登克里弗塔,接通了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导线”,并且不断增加x射线的能量强度。由于电离层与地面之间存在电势差,并且整个地球电离层都是一个完整的导体,所以地球电离层内大量的负电子经由“导线”导入地下。并且由于电离层受到太阳电磁波辐射和地球磁场的作用,源源不断产生负电子,而这些负电子也一并通过沃登克里弗塔引入地面。此时,地面积聚了巨量负电子!电离层由于不断失去负电子,遗留了巨量正离子。这种积聚过程不断继续,地面与电离层之间的场强不断增大。在正离子和负电子

篇二:证明-老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要证明老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说明他是一位科学家。要说明他是一位科学家,就至少要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 他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

2) 他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3) 他是怎么进行研究的?总不能说想一想也叫研究吧。

4) 他的研究有结果吗?

5) 他的研究结果有什么用吗?

这是我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只能用《老子》来回答,也就是说所有要用于证明老子是位科学家的直接证据,只能取自《老子》这本书,因为他只留给了我们这一本书。其实,正因为《老子》是老子所写的一部极为丰富和完美的科学论文,要获得充分的直接证据是非常方便的,我只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为此挑选最准确的证据,不能把老子展现的更为真实和完美。

我先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答案之后,有一个基于《老子》原文的、不算冥长和难懂的说明,如果你能充满关注地把这个说明读完,你就会说:老子的确是位科学家,是一位迄今为止还没人能超越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我们居然没有发现的超级伟大科学家!再或许你还会明白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仁里》),确实是一句肺腑之言。

这五个问题和它们的答案如下:

问题一:他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呢?

答案:他是一位实证自然科学家,是一位具有深刻哲学思想的生命科学家。

问题二:他的研究课题是什么呢?

答案:他研究的主题是宇宙及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机制和动力,也就是要回答: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将来又会怎样?

问题三:他是如何展开研究的呢?

答案:他发现并建立了用于研究这个主题的实验和证明模型,这个模型是用人类活体的生命建立的,他就是利用这个模型,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高级思维方法,来展开极其稳定和精细的研究的。

问题四:他的研究结果又是什么呢?

答案:他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宇宙及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机制和动力,这个机制和力量既存在于万物之中,又存在于物质之外;这个机制和力量先于宇宙万物而存在,且永恒存在;这个机制和力量既普遍发生作用,又不强行控制事物。这个机制和力量的根本属性是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他把这个机制和动力称为道;

问题五:他的研究结果又有什么价值呢?

答案:他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宇宙及万物的核心机密,不仅回答了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将来又会是怎样,这些最基本的人类关怀,为人类了解宇宙、自然以及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人及其人类社会,打开了一扇众妙之门。在他之后2000多年,有四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走到这扇门口,从门缝里窥斑见豹,他们是牛顿,达尔文,巴浦洛夫和马克思。他的研究结果还被他开发成了防病治病、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工具和使人具有超级学习能力的超级学习法。

这五个答案十分确凿吗?如果能够证明这五个答案是成立的,当然,老子就是一位科学家,一位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一位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具备了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超级实

证自然科学家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吧,发现中华民族有一位祖先是从来没有被超越过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回答第一个问题,要从什么是实证自然科学家说起。

科学家,就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自然科学家尤指精通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以区别于研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包括实证自然科学家和理论自然科学家,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实证自然科学家主要采用试验和实验的方法来从事探索和研究工作,而理论自然科学家则主要采用演算和思辨的方式来从事探索和研究工作(比如数学家),老子就是一位实证自然科学家。

科学家有科学家不同于普通人的思维方法和思辨技能,作为一位实证自然科学家,老子的思维方法和思辨的技能有什么超人之处呢?

老子不仅具有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严谨、缜密、极富逻辑的思维能力,还具有现代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微积分、矢量和负反馈等工具性的思辨技能。怎么能证明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在《老子》第36章中展开了这样的探讨:

当事物发展的状态趋向将要收合的临界之前,它一定还是表现在扩张的情形之中;当事物发展的状态趋向将要衰弱的临界之前,它一定还是表现出强盛的样子;当事物发展的状态趋向将要脱离当前状态的临界之前,它一定还表现出固守的情态;当事物发展的状态趋向将要吸纳收容的临界之前,它一定还是表现出输出给予的趋势。这是一个要通过微观分析才能明白的过程,称之为微明。

原文: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第36章)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关于事物在其临界突变的拐点处的动态描述,是关于二或三阶函数在其曲线或曲面拐点附近有关矢量的探讨,是今天人类已广泛使用在工程技术中的控制论的基础理论之一。

他接下来进一步探讨说:

对于任何事物或状态来说,其细微到不可见的调制积累是一个微分或积分的过程,它柔和微弱的渐变,终将引发宏观的胜出(突变),即柔弱胜强;这个微进渐变趋向突变的过程,是一个事物内部和外部所有关系水乳交融的状态,不能脱离事物及所有条件而独立存在,如鱼不可脱于渊;而且这个决定事物根本变化的微分或积分过程,是出现宏观突变的根本利器,可是这决定事物状态和进程的利器,还无法展示给欲观察者看。

原文: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36章)

这就是微观决定宏观的认知,在两千多年以后,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微积分的出发点是直观的无穷小量,这门学科早期也称为无穷小分析,是由极限入手建立人类高级研究工具微积分学的思辨基础。

老子在《老子》第79章中展开了这样的探讨:

与宇宙及万物的生、发、衰、败密切相关的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道,它发生作用的特点很象拉开箭弓的情形:弓拉的愈满,阻力愈大,愈拉愈拉不动了,这时是高者抑之;而刚开始拉弓时容易张开,愈拉愈有力,这时是下者举之;当弓被张的过大,超过

了它的极限后,弓将受损无力,于是有馀者损之;当弓被张的不足,处于使弓有弹射力的下限时,弓无射力,要加力使弓充分被张开才能弹射,这就是不足者补之。所以,决定宇宙及万物的基本机制和力量----道,把事物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力控制在其上下极限之间,使其作用力既能发挥有效作用,又不会过度或不足而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损有馀而补不足。 原文: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第79章)

这是一个关于负反馈机制的描述。一个稳定的闭环系统一定具有一个以上的负反馈,负发聩的基本任务就是:损有馀而补不足。人类今天能制造的所有高级电子和机械产品都是一个二阶负反馈系统或N个二阶负反馈系统的组合(极少为三阶系统)!可是我们刚刚拥有反馈理论不到100年呀!

具有一定的科学思辨和工作技能,并不一定是一位科学家,尽管这是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的。一个科学家还必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怀疑,勇于挑战,大胆提出,严密论证,同时又懂得自律,具有心存敬畏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的外在表现,源于这样的科学精神:一方面,在他的认知体系里,他确信,相对于无尽的未知世界而言,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是永无尽止的;另一方面,他坚信,宇宙存在着最完美的机制和力量,存在着超越人类认知的绝对真理,人类可以学习这种真理,但永不能达到。因此,老子在他的开篇论述中强调: 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道,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但人类的行为永远也不是永恒存在的道。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认知的结果,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公式来定义和描述的,但所有的定义和描述都不是永恒的,是会随着人类不断加深的了解和认识而更新甚至是淘汰的。

原文: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探讨,请看的《老子破译》。

正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和信念,老子展开了他对“道”的实证科学研究。

于是,第二个问题就来了:老子对什么自然现象及存在展开了实证的科学研究呢?

老子在《老子》的第25章中说:

有一样东西,从混沌中形成,它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奇妙呵,缥缈呵,独立于一切事物而以无形的方式存在着,可以算做天地万物之发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称它为“道”。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绣啊,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在这里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主题:天地是从哪里来的呢?在天地这个物质的自然存在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个混混沌沌的、可以为天地母的东西,它造就了天和地。对这个混沌而未知的东西,为了展开对它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老子把它称之为道。

我们顺着老子的思路往下走。假设道决定了天和地的生成,那么,道和天地之间的自然万物又是什么关系呢?

老子在《老子》的第41章中说:

道在宇宙鸿蒙之初,成就了物质世界浑沌一体的状态,即道生一。这个浑沌一体的物质状态,在道的作用下,进一步演化出对立统一的、二分动态平衡的阴阳关系,即一生二。在道和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关系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混沌一体的物质状态,阴和阳相互调和,在随机组合的过程中,互助互生而生发出了有形有态的无机物质世界,也就是二生三。有形有态的无机物质世界,在道、对立统一的阴阳平衡关系的作用和反作用力以及随机组合这三者的作用下,诞生了新的对立统一体----生命。生命循行着道的机制和动力,依着阴阳平衡,随机适应而进入了物种大分蘖时代,进而生成万物。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到这里,老子已指出了道是大千世界、万物生成的始作俑者。道具有一种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物质关系的机制和始动力,道造万物,而不是神造世界及万物。这是中华文明最伟大的发现呀!达尔文在这里止步了,牛顿在这里迷茫了,巴甫洛夫开创的高级神经学成了神学的工具,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顶级优秀的科学家是信仰神创世界的呀。

那么,道和万物还有什么关系呢?

老子在《老子》的第62章中说:

“道这个东西,充注在万物之中”。

原文:道者,万物之注也。

在第34章中说:

“道无所不在于大千世界的任何地方和过程之中,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着万事万物的生、发、衰、败。它成就了事物的发展,但却看不到它的存在,不知怎样去描述它。大千世界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作都归因和服从于它,但它并主观地主宰万物,。。。。”

原文: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逐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弗为主,。。。

老子清晰地告诉我们,道普遍地存在于一切自然万物之中,道有一种力量和机制来左右着自然万物,使万物在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中生成和发展。它在无形无迹、无声无响之中影响着自然万物的生发衰败,而又不是唯一主宰万物生发衰败的力量和因素。

老子在《老子》第32章中说:

“道永远是无形而质朴的,它的运行没有具体的条规和法则。它的本质趋向无穷小,而任何事物都根本无法去调配和差遣它”,

原文: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在第35章中说:

“ 所以,要把道说出来的话,会是这样的:平淡呵,它没有任何味道。看吧,还看不见的,听吧,是听不着的。要人为地去使用它吧,还用不上的。”

原文: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归总老子(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伟大的科学家有哪些)的这些话,就是说,道不仅是宇宙天地之母,造就了自然万物,而且它还永恒地无形无迹,无声无响,无关乎人类对它是否了解和知道,而以一种机制和力量的形式存在和运行着,天下一切事物都离不开它。

什么是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机制和力量呢?

机制,是一个物理系统或生物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的相互关系。比如一块手表,它是一

个物理系统,假设它由100个零件组成。无论我们把这100个零件摆在桌子上,还是把它们集中放在一个能够放得进去的空间里,都是构不成一块可以计时的手表的。只有按照设计原理,有序地把这100个零件组合在一起,才能出现一个可以计时的工具。在这个例子中,这100个零件是有形有质,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就是老子所说的“器”,而它的设计原理和相互组合的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就是机制,老子把它称为“朴”,就是前面已提到过的“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中的朴,如果没有组装手表的“朴”,这100个零件也只是一堆零件而已,所以老子说:“朴,散则为器”呀。

当老子在思索他的课题的时候,从一个车轮,一束稻谷,一条河流,一个人的生命,直至天地的由来的时候,它们的“朴”是什么呢?仅有一个机制,没有一种力量,100个零件还是不会成为一块手表的呀。也就是说,在老子思索这个“朴”的时候,一定会像我们一样,向他自己提出:什么是把这一百个零件有序组装到一起的力量呢?每一个零件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两千多年以后,牛顿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力量,就是万有引力。它证明一切质量不等于零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量。牛顿的这个发现,为他关于物体的均速运动、加速运动,以及物体运动过程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力学关系(通称运动三定律),奠定了理论和实验的平台。同时,也提示了物质具有一种相互趋向而聚拢的力量和趋势,这就是老子发现的道所具有的力量,不过,牛顿只是发现了“道”作为一个力量的一小部分动态属性。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

老子在《老子》第75章中说:

天之道呀,具有不进行强烈对抗而使事物顺从的力量,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有着悄然无声、无处不在的作用,这种力量具有自行组织、自行作用的属性。而且这个力量严谨周洽,布局合理,强弱适中,动态平衡,普遍存在,无不顾及呀。

原文: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对这个力量老子在《老子》的第41章中描述说:

对立统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反也者),是道发生作用的动态特征(道之动也)。而微进渐变,潜移默化(弱也者),是道发生作用的行为特征(道之用也)。

原文: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2200多年以后,牛顿在物体的作用之间发现了这个“反也者,道之动也”的力学现象并描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成为了划时代的牛顿第三定律。我总是想不明白,作为他的后世子孙,我们都干什么去了!如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地发现被人家报告了,“弱也者,道之用”呢?这是一个更加惊人的发现,是一切变化的根本法则。2500年了,除了庄子和葛洪,中华民族没有更多的人接替老子去研究并报告,我们怎么会有伟大的科学家呀!老子的发现还远没有止步,我们接着往下看:

老子还在《老子》的第51章中说:

道,一方面导引着万物的发生、发展、没落、衰败和复生,另一方面,它生养万物而又无形,发生着作用而不固执所为,它是首长但并不强力控制着万物的发展。

原文:道生之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

这就是说,一方面,道是一种使物质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而成就万物的机制和力量,另一

篇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科学家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科学家

尼古拉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始人。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东部的托伦。他的父亲是一位曾经当过市长的商人,母亲是一位富商的女儿。1530年,哥白尼圆满地完成了日心说的建立工作。但由于呕心沥血的辛勤劳动,从1542年起哥白尼健康日益恶化,经常出血、中风。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与世长辞,终年70岁。据说他闭目的时候,还用冰冷的双手抚摸着刚刚印好的《天体运动论》样书。

哥白尼在科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地动学说(日心说),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地静学说(地心说)。

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即名著《天体运行论》的发表,不但是天文学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天文学研究的飞速发展,而且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神权的统治,“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伽利略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的比萨城,父亲芬琴齐奥·伽利略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伽利略自幼便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也兴趣极浓并且不迷信权威。后来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十大科学家之一。1642年1月8日伽利略病逝,终年78岁,然而直到临终前他仍在从事科学研究。他的葬仪草率简陋,直到下一世纪,遗骨才迁到家乡的大教堂。 伽利略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在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争取不受权势和旧传统压制的学术自由,为近代科学的生长,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并向全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因此,他是科学革命的先驱,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为了证实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不仅如此,他的工作还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虽然他晚年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他开创新科学的意志并未动摇。他的那种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品质和结果,永远为后代所景仰。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牛顿诞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索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 晚年因患有膀胱结石、风湿等多种疾病,于1727年3月30日深夜在伦敦去世,葬在威斯特教堂,终年84岁。人们为了纪念牛顿,特地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简称“牛”。

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从而形成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牛顿在数学方面,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在天文学方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且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牛顿在17世纪70年代设计的望远镜。它一般被称为反射望远镜,效果远优于伽利略所设计的著名的折射望远镜。

名言:“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法拉第,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791年9月22日生于伦敦。父亲是铁匠,母亲识字不多,法拉第从小生长在贫苦的家庭中,不可能受到较多的教育。1805年到书店当图书装订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类书籍。每当他接触到有趣的书籍时就贪婪地读起来,尤其是百科全书和有关电的书本,简直使他着了迷。繁重的体力劳动,无知和贫穷,都没有能阻挡法拉第向科学进军。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这在物理学上起了重大的作用。1834年他研究电流通过溶液时产生的化学变化,提出了法拉第电解定律。

法拉第的主要贡献是对电磁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电磁学史上第一台电动机和发电机;发现了电解定律;提出电场、磁场第重要概念。法拉第是十九世纪电磁领域中最伟大的实验家。

法拉第不计较名誉地位,更不计较钱财,他终身在皇家学院实验室工作,甘愿当个平民,1867年8月25日,他在伦敦去世,尽管法拉第一生中获得各国赠给他的学位和头衔多达94个,而遵照他的“一辈子当个平凡的迈克尔·法拉第”的意原,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海洛特公墓,墓碑上只刻着三行字:迈克尔·法拉第,生于1791年9月22日,殁于1867年8月25日。后人为了纪念法拉第,特意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电容的单位,简称“法”。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

达尔文出生于1809年2月12日,死于1882年4月19日,享年73岁。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生物物种进化论的科学确立者。

达尔文从小就是一个出身于富贵之家的并不出众的学生,但他抓住机会登上“小猎犬”号英国船,在5年的历险生涯里,他显示出了其天才的本质。归来后,他又整理出了里程中的研究所得,并于1859年发表了进化论和自然选择学说。

《物种起源》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它从丰富的事实出发,论证了生物进化的科学性,同时对生物进化的机制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他的这种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它最基本的论点就是: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斗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告诉我们:生物就是通过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人类也是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达尔文的一生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弄清真理。他热爱科学,坚持实践,细心地观察事实,不断进行探索,终于用大量的事实向全世界说明了物种和人类起源的真相。第一次,在生物学方面完成了一场伟大的革命。

篇四:伟大的科学家

你了解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吗? 你了解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吗?1---哥白尼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你了解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吗? 以下介绍的这些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尽人皆知的, 我们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中都从他们那里得到各学科知识的滋养,从中受惠. 但是,教育的根本是要点燃人心中的一盏明灯, 而不是填鸭似的灌输知识, 更不是学习厚黑的生存之道. 否则,知识再多也是行在生命的黑暗中.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他们的心中都有一盏明灯. 我们接受他们的科学知识, 更要了解什么是引导他们的智慧,照耀他们生命的光. “假如真有一种科学,能以使人类灵魂高贵,脱离世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 天文学。因为人类果若见到上帝管理下的宇宙所有的庄严秩序时,必要感觉到一 种力量,催迫自己趋向于规律的生活,去履行各种道德,可以从万物中认出造物 主,确是真善之源。”------哥白尼 哥白尼 1473 年 2 月 19 日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城。10 岁丧父,由作牧 师的舅父瓦琴洛德抚养。18 岁时进克拉科夫大学学习神学,三年后转回故乡。当 时已任埃尔梅兰城大主教的瓦琴洛德,派他去意大利学教会法规。1497 年哥白 尼被选为弗龙堡大教堂僧正。1501 年他从意大利回国,正式宣誓加入神父团体。 1503 年,在费拉拉大学获得教会法学博士。作为僧正的哥白尼,除了大部分精 力都用在天文学的研究上,也行医和传道. 与我们所受的教育相反,哥白尼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个信仰上帝的人.他 认为神既然是大能的,就一定用最高效的方法创造物质运动规律。当计算行星运 行轨道时,以太阳为中心计算和以地球为中心计算都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但以太 阳为中心计算要简便的多!这符合他对神的认识,所以他才敢于向教会借用的亚 利斯多的地心说发起挑战! #1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们知道真理不会相互抵触,所以如果物理学的理论是正确的,所得的结果必 定由正确的认识圣经得到印证。] [有人指控我的发现是暗示圣经有错误,我却认为我在物理上的精确研究,更印 证圣经的准确性。……只有相信圣经是绝对真理的人,才有勇气对世界上任何伟 大的理论提出挑战]--------------- 伽利略" 伽利略也是一位几乎人人皆知的伟大科学家,许多人也把他当成无神论科学 家的代表。但实际上,伽利略始终是位极虔诚的基督徒。他发明钟摆,就是在教 堂中祈祷时,看见堂中挂的圣体灯被风吹得摆动而得到了启发。当他用望远镜发 现了太阳黑子、木星的卫星和月亮上的山脉时,欣喜若狂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惊呆了,我无限地感谢上帝,他让

我想法发现这样伟大的、多少世纪都不清 楚的事迹!” 他认为圣经与科学并无矛盾。他在 1613 年写信给卡斯德利神父说:“圣经 与自然界都来自上帝圣言,前者是上帝圣神所启示,后者是由上帝之命所造 成……我以为圣经是把救灵魂所需要的真理告诉世人, 这些真理只有上帝圣神的 声音给我们启示了,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能把它们证实的。但是我想并不必须相 信,同一个上帝给了我们以感官、言语和理智,却不让我们去利用它们,而亲自 教导我们万物的事理。其实,靠我们的感官、言语和理智等,我们自己便能求得 许多事理,特别是关于那些在圣经上毫无记述的科学。” 伽利略终其一生常是热诚的信徒,维瓦尼说:“伽利略不但是上帝教徒,而 且是至圣无伪的。”他让他的两个女儿入会修道,长女采莱德修女在他困难中给 了他很大的帮助。他的姐姐也是修女。 #2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我感谢你,造物主和上帝,因为你已在你的创造中给了我这份喜乐,我在你手 作成的工中喜乐。现在,我已完成我蒙召应作的工作。在其中我已尽用了你赋予 我心智的一切才能。以我狭窄的心智对你无限丰盛的理解,我将向那些将要读到 我的话语的人彰显你的工作的伟大” ---------凯普勒 开普勒虔诚的信仰上帝,他认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一定是按照完美无缺的数学 规律来缔造整个宇宙的,完美的宇宙一定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所以他经常沉 浸在摆弄数字的游戏的乐趣中。 根据他老师,著名神学教授兼天文学家第谷留下的一些资料,他计算出了 行星运行三大定律。当时他无法掩饰自己的狂喜,说:“我终于理解了创世纪中 上帝的话语,我沉湎在神圣的狂喜之中……我的书已经完稿。它不是会被我的同 时代人读到就会被我的子孙后代读到──这是无所谓的事。 它也许需要足足等上 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正如上帝等了 6000 年才有一个人理解他的作品。” 开普勒还写过一些关于上帝的神学著作,只是没有见到中文版本. #3 jw615 在 2009 年 10 月 6 日 19:44 说 , 十六岁时读了一本关于科学和宗教斗争素材的人文读物, 对科学家因为坚持 科学发现而与教会做的不对等的斗争并为坚持科学成果而被宗教审判甚至活活 烧死,这对当时的我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在其后的几年都无法对宗教 的形式抱有好感,也正是那几年开始理解中国传统比之西方更加理性之处。直到 后来读了梁漱溟的真宗教之真必要,才又有新的认识。宗教史人性中宗教情感的 一种外延,比之正的宗教对人心的善诱,没有宗教下的人类其实更接近毁灭。这 是一个否定之

否定的过程。 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当年被烧死的所谓"科学家"其实根本就没有,他的死不 是宗教与科学的冲突. 许多人一定会说,你睁着眼睛说瞎话,布鲁诺不就是被教会烧死的科学家吗? 可以说是,更可以说不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一 当时根本就没有科学家的称呼,因为那时候科学还没有正式产生,还没 有从神学院里独立出来,没有独立的科学怎么会有独立的科学家呢?但是从事科 学研究的都是神学家或者神学生,布鲁诺本人就是一个神父,就是说,被烧死的是 作为神父的布鲁诺,而不是作为科学家的布鲁诺.西方的或者说现代科学是在神 学家们对于科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繁杂和取得相当多的成果的时候才 从神学分出来的. 第二 布鲁诺不是无神论者,他虔诚地相信他心中的那个上帝.他之所以被烧死, 不是因为他赞成日心说,而是他对上帝的认识与主流教义严重冲突.他的思想很 象今天的自由派神学观,在今天看依然很成问题,但他们可以自由地保留自己的 看法,而在当时却为教会所不容,但这不等于是宗教与科学的冲突. 第三,布鲁诺所有的"科学"知识,所有的研究经费,都来自神学院的教育和教 会的支持.他的研究结论虽然与教会主流理念冲突,但他的成果却与教会有份.无 论正确与错误. 第四 布鲁诺被最终烧死,虽然不幸,在今天看很残忍.但是在当时却是普遍认 可的死刑方式.就象中国的凌迟更为残酷而直到 19 世纪初人们却仍然认为合理. 同样,今天人们多数认为枪毙人很正常,但在西方很多国家或者中国的将来人们 就无法再容忍这种死刑.都是一样的道理. 况且,布鲁诺的死经过了严格的司法程序,案件审查和法庭辩论经过了长达大 约 8 年的时间.当事人双方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真理的执着和对形式正义的 追求却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直到今天,我们的司法体系还达不到宗教法庭在 那种情况所实现的理性化与公平性。 第五 布鲁诺之所以敢于反抗权威,来自他对自己以为真实的那个上帝信仰的 虔诚,和愿意为之献身的宗教热情。 布鲁诺说过:‘人不能象蚂蚁那样生活,人追求自由和信仰是为了更象人一样的 生活’ 所有那些没有信仰, 愿意象蚂蚁那样生活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布鲁诺的从容赴死 的,也没有资格将布鲁诺归入自己同类! #4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我们应把上帝的话——圣经,视为至高无上的哲学;据我研究的结果,圣经记载 之信而有征,实远非世俗的历史所能比拟。 宇宙间一切有机无机的万象万物,都是从永生真神的智慧大能而来;他是无处不 在,无所不能的;他在这无量无边,井然有序的大千世界中,凭其旨意,运行万 物,

创造万物;并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众人;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 乎他。 ------牛顿 牛顿的父母都是请教徒,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去世了。 等到牛顿出生时,家徒四壁,母亲哈拿无钱去购买营养品来喂养这个早产儿。 才死了丈夫,眼看惟一的孩子也要死了,在最绝望的时候母亲想起圣经上也有一 个名叫哈拿的女子,曾在困苦中向上帝祷告:“你若垂听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 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你。”(《撒上》1:11) 牛顿的母亲,便发出了同样的祷告。 母亲的这一祷告,奠定了牛顿一生的 信仰的基础。牛顿始终认为,上帝让他活下来,一定是有些事要他去完成。他常 与母亲一同祷告。1662 年,他大学二年级时,在课堂笔记的空白处,写下了: “上帝啊! 让我做个敬畏你的人, 且因为敬畏你, 而不畏惧人。” 1661 年,牛顿进入英国着名的高等学府剑桥三一学院。牛顿是个穷学生, 母亲存的钱只够付学费,他必须为老师做实验的助手,才能赚取生活费。如此无 意中使他接近当时剑桥的优秀教授承袭了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华, 成为牛顿後 来的名言:「我看的比别人远,是因我站在巨人的肩头上。」 就是这样而来的。 这些“巨人”中,有一个名叫亨利·摩尔(Henry More)的教授,给予了牛 顿极大的帮助。 摩尔是着名的数学家, 也是虔诚的基督徒。 凭着老师的敏锐直觉, 一下子发现了牛顿的与众不同。他於是给牛顿“开小灶”,并长年提供这个穷学 生生活费。他还告诉牛顿: “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目的,是要人认识他,寻求他,感谢他。若有人轻看 这世界奇妙的受造物,要看到世界所没有的才算神迹,那是自大。”“教育是一 种道德与思考的培育, 而道德的准则来自上帝。 因此教育与信仰是相辅相成的。 ” 牛顿因为家里贫穷,仔细记录他的支出,他认为「用钱谨慎将是基督生活的基本 学习」。 牛顿经常在日记中或课本空页写下自己的祷告, 有些记载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 中。 他写道: 「企图光以迫切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 来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 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於人性的懦弱。」 牛顿和他的室友魏克金斯经常在 校外分发圣经给穷 人,向他们传福音,购买要分发的圣经成为牛顿学生生涯中 除了房租与伙食费外最大的花费。 他习惯於在花园长时间地祷告和默想,习惯於在信仰中思索科学,在科学中沉思 信仰。他坚信因为有神掌管宇宙,所以宇宙才是有序的,科学家们才有研究科学 规律的可能性。万有引力的发现,就要感谢牛顿的这一思想方式。 据牛顿的好友史

塔克利说,他确实是由花园中一个掉落的苹果想到了万有引力, 以致於苹果後来成了万有引力的标志。但是,苹果,以及其它任何的水果,都不 能保证牛顿一定发现万有引力。真正导致牛顿有此伟大发现的,是他的信仰,以 及他在花园中祷告和默想的习惯。 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曼纽(Manuel),1968 年在他所着的《牛顿传》中写下: “近代的科学是源自牛顿对上帝的默想。” 他的成名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不只记载牛顿的科学发现,也反覆提到他的 「机械论」与神的关系,他说真神与假神的差别是假神没有掌管宇宙,没有不变 的旨意,没有最後的判决,属於必朽坏的受造之物。书中不断提到「掌管」 (dominant)这个字,他认为这是神的属性里,最神圣又是最奇妙的,让寻求他 的人可以明白;机械论做为神掌管宇宙的法则,是神摆在宇宙里让人明白他能力 的法则。 他写着: 如同生来是瞎眼的人不了解光,我们无法明白神的智慧与全能。神的 形像没有人看到丶听到丶接触到,更不是世上必朽坏的假神所能代表,... 我们 只能在他所创造的万物中了解他,他仍在掌权,我们都在他的掌管下。而假神没 有掌管的权柄,没有永远的看顾,没有创世的起初,不过是虚无丶有限,与大自 然一样。... 因着神的掌权,我们称他是主(Lord)。我们是他的仆人,不过是 有限与不完全。 牛顿身为杰出的科学家,喜欢公开表白自己的信仰,又不擅长与人交际,喜 爱独自安静地工作。引来一些人对他的攻击。1692 年,日内瓦来的拜特教授大 力抨击牛顿,“牛顿的万有引力是来自对宗教的默想,而非科学的发现……他必 须撇清,如果这是科学就不要写到上帝如何如何,如果是与上帝有关的就不要放 入科学范畴”。 牛顿在一生中也有过长达 9 年的信仰动摇期(1698~1707 年)。後来有许多 人要证明牛顿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就是引用牛顿这段时间的言行。 时间往往是最佳的疗伤剂。牛顿从苦境中转回, 他的信仰又逐渐坚固,并 且能区分信仰的真实与偏激,能够分别顺服在圣经真理前与在人话语前的不同, 且重新思索物理丶数学与光学。牛顿晚年,名满欧洲,被英王封为爵士,且身任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长达二十几年,直到去世。他最爱和小孩子们一起玩耍。他曾 对他的小侄儿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将来怎麽看我,对我而言,我只是一个在 海滩上玩耍的男孩,偶然间发现了一粒比较圆的石头,和一只比较漂亮的贝壳, 就觉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发现的石头丶贝壳仍然多如大海。” 牛顿死於 1727 年 3 月 20 日。他写下:“不管任何环境

篇五:中国现代伟大的科学家

陈景润: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陈景润宿舍的灯光经常亮到天亮,他对“哥德巴赫猜想”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在图书室看书时,管理员喊下班了,他一点也不知道,等到肚子饿了才想到吃饭,他匆匆向外走去,结果是“铁将军”把门。他笑了笑,又转身回到书库,重新钻进了书的海洋。他走路也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茂盛的白杨树。

1966年,陈景润患严重的结核性肺膜炎,有时疼得昏了过去,可醒来又继续演算。有一次他又昏倒了,同志们把他送进了医院。醒来后,他又要他的书和笔。大夫让他全休一个月,他却偷偷地跑出了医院,病魔也没有使他停止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

李四光:要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

中国既要找到油,又要找到铀——在新中国地质事业的群星中,最为明亮的一颗就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李四光。

李四光以科学家、地质学家而享誉全球,而作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他是现代进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创始会员之一。1913年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1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质人才。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1年获伯明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4年赴英国讲学,主持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行的“中国地质学”讲座。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李四光自英国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先后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地震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69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写下了数百万言140余篇(部)科学论著,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分类标准与

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道路;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

为解决经济建设中能源紧缺问题,李四光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组织指导石油地质工作,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进行,为大庆、胜利、大港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与发现,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四光指导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发展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四光还有力推进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邢台发生地震后,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他提出进行地应力测量和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预测和预报地震指明了方向;他还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在地壳活动带中寻找建设“安全岛”,以及各种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等。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逝世于北京。直到临终,他还念念不忘发展地球科学、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安危,被誉为新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

于维汉院士:心系苍生战瘟神

鲜花欲泪,百叶低垂。11月25日上午,哈尔滨东华苑殡仪馆哀乐阵阵。一位老人安眠于群芳素裹中,鲜红的党旗轻盖身躯,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拱卫着老人的遗像。人们痛惜哀悼的是为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地方病学专家于维汉教授。

主动扎根病区挑战瘟神

195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东北农村北安县的一个小诊所里,14岁的娃子用微弱的声音对一名年轻的医生说:“我死了,把我埋在妈妈的脚下吧!”

刚刚送走了爸爸、妈妈、姐姐和大爷的娃子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不要怪叔叔无能,没能留住你,叔叔一定会找到这个‘瘟神’!”年轻的医生紧紧握着男孩的双手,无力回天的愧疚让他万分痛苦。

这名年轻的医生就是于维汉,当时正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担任内科主任的他,刚刚接到省委的指派,来到黑龙江省北部的克山、北安等县参加克山病的抢救、调查研究。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

克山病,是一种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死亡率高的疾病。据史载,克山县张云辅屯在1935年冬因不明原因的恶疾死亡70口人,人们将这种病命名为克山病。20年来,每到冬季,当地都会有大批村民因克山病很快死去,村民们都害怕这个“瘟神”找到自家。控制和消灭克山病,成为新中国医学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眼看这么多病人在痛苦中死去,年轻的于维汉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维汉决心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克山病的多发区,直面瘟神、挑战克山病。

刚到病区时,于维汉还不完全认识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于是,他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抢救、掌握病情、积累资料。他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路去病人家,顾不得暖暖冻僵的手,就跪在炕上为病人治病。为抢救重患,他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困了就蜷在病人身旁眯一会儿,饿了甚至就用农民都无法下咽的馊饭、冷饭充饥。

然而,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药物和抢救方法,即使到处奔波、抢救,效果却很不理想,克山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这让于维汉很苦恼。

终于在1957年,经过反复推敲、探索,于维汉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尝试着用葡萄糖代替樟脑,采用亚冬眠适当补液的办法抢救急症病人,收到意外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