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黄冈赤壁公园改造规划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0:25:35 字数作文
黄冈赤壁公园改造规划字数作文

篇一:遗爱湖公园规划简本

黄冈市遗爱湖公园总体规划(简本)

苏东坡雕塑

湖中栈桥

湖中栈桥

小石路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规划范围

遗爱湖公园东起新港大道,西至东坡大道,北临赤壁大道,南到黄州大道。

第二条 规划目标

1.生态型项目——遗爱湖公园将成为城市的绿心。根据黄冈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其绿地系统结构概括为“一滩、二带、三心、多走廊”,遗爱湖公园则是 “三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遗爱湖公园的生态建设,对黄冈市绿地系统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2.市民型项目——遗爱湖公园将为黄冈市民提供一处满足其休闲游憩需求的重要场所。公园建成后,风景宜人,主题丰富,可承载游憩观光、娱乐健身、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3.文化型项目——遗爱湖公园将着力挖掘和展示黄冈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东坡文化、名人文化。本公园是以城市文化公园为主要建设方向的,具备文化熏陶同时兼具休闲旅游的功能。围绕东坡文化,建设生态人文型的城市公园,有助于提升黄冈市的整体价值与文化内涵。

第三条 规划成果组成及法律效力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旅游专项规划、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其中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同时具有法律效力。

第四条组织实施机构及执法部门

本规划经黄冈市人民政府审批,由黄冈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园林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划的实施和对违反本规划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处罚。

第二章 公园性质及规模

第五条 公园性质

集市民型、生态型、文化型于一体的市级综合公园,全面满足市民游憩、娱乐、休闲等需求。

第六条 公园用地规模

公园总面积为503.5公顷,其中水体面积294公顷,陆地面积209.5公顷。整个公园呈南北长方状,总长约6000米,总宽约2000米,由东湖、西湖及菱角湖三湖组成。

第七条 游人规模预测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中关于游人容量的相关规定,公园游人容量:

公园总面积为5035000㎡,人均占有面积可取60㎡/人。公园游人容量C=5035000(㎡)/60(㎡/人)=83917,即公园的日环境容量为83917人。

每年可游览日数取200天,公园的年环境容量=83917·200=1678.34万人。

第三章 公园的开发与建设

第八条 公园开发思路

1.牢牢把握“生态恢复重建”这一遗爱湖公园建设的第一要务;

2.紧紧围绕以“文化氛围营造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总体建设方针;

3.切实落实“城湖一体,互为渗透”的总体景观格局设计,形成遗爱湖公园特有的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特色景观。

第九条 公园规划布局

遗爱湖公园构建 “一环”、“两片”、“五区”、“十二景”的立体布局结构。 一环:指由城市干道、湖心路、公园内部的环湖路等交织、衔接、围合形成的公园环形观光主游线。这里的城市干道主要指东坡大道、赤壁大道、黄州大道、新港大道、文峰路等五条道路;湖心路则是连接新老城区的交通要道。 两片:以湖心路为界限,形成的遗爱湖东湖片区和遗爱湖西湖片区。

五区:东坡文化休闲区、文化商业休闲区、竹园生态休闲区、原生态自然保护区、市民户外运动游乐区。

十二景: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江柳摇村、幽兰芳径、大洲竹影、水韵荷香、霜叶松风、平湖归雁。

第十条 主题功能分类

1.东坡文化休闲区

以东坡文化为主线,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心路历程、艺术成就归纳总结,形成东坡文化休闲区。包括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等六个景区。

2.文化商业休闲区

依托湖心路的交通优势,对原东湖渔场的居民用房进行外型和功能上的改造,同时结合城市规划中湖景苑文化商业居住区和南唐风貌街等项目,形成一个业态丰富、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文化商业的集中片区,满足市民、游人的餐饮、娱乐、休闲的需求。包括江柳摇村、幽兰芳径两个景区。

3.竹园生态休闲区

篇二:黄冈市城区蓝线专项规划说明书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 - 1 -

第二章 城市和水域概况 .............................................................................................. - 3 -

第三章 城区水系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 - 6 -

第四章 上位规划情况 ................................................................................................ - 14 -

第五章 规划对象 ........................................................................................................ - 15 -

第六章 水系连通规划 ................................................................................................ - 17 -

第七章 防洪排涝规划 ................................................................................................ - 18 -

第八章 蓝线划定标准 ................................................................................................ - 18 -

第九章 蓝线规划管制 ................................................................................................ - 22 -

第十章 规划控制图则 ................................................................................................ - 23 -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规划 ............................................................................................ - 23 -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 - 24 -

第一章 总 则

一、研究背景

黄冈是湖北省水利大市,水资源总量丰富,为解决一系列水系问题,借助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的设立,以及《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出台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的机遇,结合《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黄冈市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本次蓝线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层面上的研究,是基于加强黄冈城区水系的保护与管理,保障供水、防洪防涝和通航安全,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行编制。

二、蓝线的概念

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三、规划目的

解决现状主要问题,加强城区水系的保护与管理,保障城市供水、防洪防涝和通航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界定蓝线控制范围,提出蓝线界定原则,方便于管理与实施。

四、依据及参考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8)

《中华人民

黄冈赤壁公园改造规划

共和国水法》(2002.8.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8.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12.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6.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2008.12.27)

《城市绿化条例》(1992.6.22)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5.11.28)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2009.7.8)

《河道等级划分办法》

《湖泊等级划分办法》

《湖北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

《湖北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

《防洪标准》(GB50201-94)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参考资料

《黄冈统计年鉴》

《黄冈市老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黄冈市城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黄冈市城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黄冈市安国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黄冈市遗爱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黄冈市南湖工业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黄冈市东坡赤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黄冈市城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黄冈市城东新区概念规划》

《黄冈市环白潭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黄冈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黄冈市城铁三站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黄冈市化工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其它相关资料等。

五、规划范围

《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范围。城市规划区363平方公里范围,即黄州区的行政管辖范围;中心城区范围为建设用地规模110平方公里,包括主城区和五个外围组团。

六、规划层次

1、中心城区以外规划区以内的水系蓝线控制采取蓝线控制宽度的形式划定。

2、中心城区内蓝线控制以图则的形式对每条水系做到定性、定量、定位,规定蓝线范围内的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并附有明确的蓝线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七、规划期限

与《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保持一致,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

八、规划目标

落实建设部《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规定,保障黄冈市城区水系的完整性,实现蓝线在空间上的强制性管

的生态园林城市。

九、 规划要求

(一)满足堤防建设、防洪安全、原水供应、环境保护、景观营造、生态修复的需要。

(二)贯彻落实合理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政策方针,实现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有机协调,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取得有机平衡。

(三)与同阶段城市规划的深度保持一致;

(四)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

十、规划原则

(1)完整性原则

统筹考虑城区水系的完整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实现水系连通、景观和谐、功能协调。改善城区水系生态和人居环境,保障城区水系安全。

(2)强制性原则

对在城区蓝线范围内进行的各种建设活动和行为进行约束,实现城区河流水系、水源工程在空间上的强制性管制和保护。

(3)可操作性原则

蓝线保护与控制范围界定清晰,实现线界落地,做到“定性、定量、定位”。

定性:确定蓝线所涵盖范围的性质或功能;

定量:确定蓝线所涵盖的大小或圈定的面积;

定位:线界落地,确定坐标。

(4)动态性原则

蓝线划定应有计划地进行更新与完善。

各层次规划修编和调整时,应同时进行蓝线规划的修编和调整,条件允许时应适当扩大蓝线控制范围,禁止压缩蓝线控制空间。

十一、规划指导思想

在研究黄冈城市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的基础上,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理论为指导,解决城市防洪、排涝为前提,把握黄冈城区水环境特色,创造良好的水生态和水文化环境。

第二章 城市和水域概况

一、城市概况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东西宽约18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北接河

篇三:黄冈市旅游规划

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论

第1条规划范围

本项目规划范围是黄冈所辖区域,包括二区(黄州区、龙感湖区)、二市(麻城、武穴)、七县(团风、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位于东经114°25`~116°8`,北纬29°45`~31°35'。东邻安徽省六安、安庆,南与江西省九江、本省鄂州、黄石隔江相望,西连武汉、孝感,北接河南省信阳。总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98万。

第2条规划期限

本项目期限为2012年-2025年,共14年,具体年限为:

近期:2012年-2015年,四年,重点开发建设期;

中期:2016年-2020年,五年,全面建设发展期;

远期:2021年-2025年,五年,产业完善提升期。

第3条规划性质

本规划为地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第4条规划目的

紧紧把握国家提升旅游业为战略支柱产业以及武汉城市圈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的机遇,制定黄冈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战略,对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利用圈中最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系列旅游吸引物打造,完成旅游产业聚集,带动农业大市的相关产业全面升级。

第5条规划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以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根本,坚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平衡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运用现代旅游科学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科学的区域旅游规划与技术路线,紧密结合黄冈旅游发展实际,规划旅游产业,重视旅游项目策划设计,使规划在具有前瞻性的同时,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三)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规划在全面考虑黄冈旅游发展格局的基础上,注重大区域的互动与联合,促进黄冈旅游与武汉城市圈旅游的对接与融合,积极发挥其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规划在注重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产业互动、社区参与、生态利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需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产业效益,全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第6条规划依据

见说明书。

第二章综合分析

第7条产业背景

(一)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旅游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重要驱动力。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旅游业”。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级试验区,黄冈是武城市圈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市。

自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城市圈各成员城市都在寻求发展路径和破题方向。

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将要站立起的巨人。武汉是城市圈的心脏,而黄冈作为城市圈中国土面积最大,传统的农业大市,正是武汉城市圈的支撑臂,黄冈经济能否取得跨越式发展是武汉城市圈巨人能否站起的关键。

编制《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目的就是要利用武汉城市圈中最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系列旅游吸引物打造,完成旅游产业聚集,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农业大市黄冈的相关产业全面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落实黄冈发展战略——“一区两带”发展战略,为黄冈构建旅游产业提供了战略支撑

《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一区两带”的总体战略。 一区:以黄冈市区及其发展组团为中心,按照“以港兴城、以港兴业、港园城互动发展”的思路,建设黄冈临港经济区。

两带之长江经济带:大力推进黄冈长江经济带建设。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培育大工业、发展大农业、搞活大物流,努力推进经济、社会、科教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两带之大别山经济带:大力推进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力,全力打造“大别山”旅游品牌。把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战略支撑点,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圣地。

黄冈应该抓住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的契机,以旅游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之一,将旅游产业全面融合到黄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黄冈战略支柱产业。

第8条区位分析

(一)地理区位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理方位为:东经114°25′至116°8′、北纬29°45′至31°35′。北接河南、东连安徽、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江相望。黄冈市党、政、军机关驻地黄州,是中外闻名的文化古城,西距省会武汉78公里。全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湖北省总面积 9.4%。全市总面积中平原占 12.2%,岗地占10.3%,丘陵占43.3%,山地占34.2%。东西最长距离为168公里,南北最宽跨度为208公里。

(二)交通区位

鄂东门户黄冈市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紧靠省会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鄂东门户“133488”交通格局如下:

依傍 1 条黄金水道:长江;

紧邻 3 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庐山机场、筹建黄冈蕲春机场;

涵盖 3 个交通枢纽:黄州、麻城、蕲春;

贯通 4 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沪汉蓉快速铁路、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 飞架 8座长江大桥:已建四座(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长江大桥)、在建两座(黄冈长江大桥、九江二桥)、前期工作两座(武穴大桥、棋盘洲大桥);

纵横 8 条高速公路:黄黄高速、大广北高速、武英高速、武麻高速、黄小高速以及在建的麻竹高速、黄鄂高速和麻阳高速;

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三)经济区位

近年,黄冈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黄冈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在2005年350亿元的基础上净增50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00亿元,年均增长14.6%。

规模工业经济大幅提升。近5年,黄冈规模以上企业由500家增加到1500家,同比增长30%,增长速度高出全省7.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黄冈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11.58%、42.93%和45.49%调整为2010年10.21%、58.35%和31.44%,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了15.4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3.94%提高到2010年的30.59%。

2010年,工业经济增速跃居全省第一位,黄冈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领跑者”,随着“一区两带”战略的实施,黄冈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依托“鄂东门户,大别枢纽”的交通区位优势,紧扣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抓住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的契机,黄冈旅游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第9条资源分析

(一)黄冈旅游资源总体情况

黄冈背依大别山,面临长江,生态环境优越,山水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林、温泉于一体,总量丰富,类型多样。黄冈人文丰厚,大别山红色文化是黄冈最具影响力的人文资源,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家喻户晓,远播国际;黄梅四祖寺、五祖寺是禅宗天下祖庭;蕲春是医圣李时珍故里;苏东坡谪居黄州,赤壁“二赋一词”达到其文学巅峰。

(二)黄冈旅游资源分级评价

详见说明书

(三)黄冈旅游资源特征

东坡赤壁、黄州古城、蕲州古镇、四祖寺、五祖寺、七里坪等古色旅游资源;白潭湖、遗爱湖、望天湖、策湖、赤龙湖、武山湖、龙感湖(古雷池)等蓝色旅游资源沿长江分布,沿线的团风县、黄州区、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龙感湖区,由长江蓝色旅游公路(规划建设)连接成线。

长胜街、烈士陵园、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乘马会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天堂寨、龟峰山、三角山、吴家山、桃花冲等绿色旅游资源主要沿大别山脉分布,沿线的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由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连接成线。

“江山如画,多少豪杰”是黄冈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

(四)黄冈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1、资源品质较高

各类资源中黄冈三级以上的旅游资源点共84处,其中:特品级旅游资源5处(90分以上),优良级资源79处,其中四级资源19处,三级资源60处。黄冈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高。

2、资源分布均衡

黄冈两区两市七县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均衡,每个区市县都有各具特色相对强势的旅游资源,有利于黄冈旅游产业形成各个击破,合纵连横、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

3、资源特色明显

黄冈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可以分为红色旗帜资源、绿色生态资源、蓝色江韵资源、古色人文资源四大类,并且四类资源都有高品质的资源支撑,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格局。

第10条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业分析

1、黄冈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逾 5.4 万人次,年均增长 25 %,旅游外汇收入1038万美元,年均增长30 %。接待国内旅游者295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132亿元。2010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4.45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4.1%,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发展较快的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黄冈市的国内旅游稳步增长,年接待量从2006年的460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819万人次,但是从表中亦可以看出,在2007年-2009年间,连续三年的增长速度小于1.5%,虽然随着2010年对外交通体系的大幅改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迎来加大增幅,但是由于缺乏核心吸引物和龙头旅游项目,并未出现预想的旅游井喷增长。

2、湖北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89.81亿元,年均增长22.3%和25.22%。《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突出生态和文化优势,重点打造以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清江和荆楚文化为依托的大型旅游综合体。武汉城市圈围绕都市旅游、生态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加快建设大别山游憩带、鄂东——鄂南水体和山地游憩带,积极发展以鄂东禅宗文化为主的宗教旅游、以矿冶文化为主的工业旅游,大力发展温泉旅游和绿色森林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重点打造武汉、黄冈大别山、孝感大悟等国家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红安革命烈士陵园等景点,武汉——麻城——红安等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充分发挥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突出的优势,整合和推出观赏性、互动性强的精品剧目和情景艺术。加强与外省市的合作,与重庆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与安徽、河南联手打造大别山全国重要红色旅游基地,与广东、湖南等联手打造高铁旅游示范区。

通过以上对黄冈及湖北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尽管黄冈近年来的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增长迅速,但其2010年的旅游接待总量仅占湖北省的3%,黄冈当前的旅游发展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湖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鄂东禅宗文化宗教旅游,未来黄冈的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二)主体旅游市场消费潜力分析

1、近程市场——以武汉为例

2010年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6.32元,比上年增长13.2%;人均消费支出14490.07元,增长14.0%。

武汉市民2009年出游次数在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人数达到了50.5%,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认识水平的上升,为了暂时摆脱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压力,人们外出旅游的水平也相

应的在提高。

在出游季节上,82.2%的人选择了春秋两季,选择夏冬季节的人较少,这与春秋季节气候宜人、适合出游的特点相关联;在出游时间上,33.5%的人选择了“十一黄金周”,27.6%的人选择了“其他法定假日”,随着国家休假制度的调整,人们的出游时间也会相应的调整,由于取消了五一长假,尽管有可能出现人流高峰,“十一黄金周”依然是人们的最爱。 在交通方式的选取上,34.8%的人选择了飞机,30.9%的人选择了火车,选择自驾车的人也有一定比例,飞机快捷舒适,火车方便安全,这两种交通方式理当成为远途旅行人们的首选,而由于经济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拥有私家车,于是自驾车旅行成为短途游的新兴力量。

在出游方式上,选择半自助游的人数最多,达到了38.7%,因为半自助游相对来说是比较灵活却又不失经济的;其次是参加旅游团,有30.8%的人选择此项,参加旅游团可以较为省心地游玩而不必担忧吃住行等一系列问题,而23.7%的人选择了自助游,自助游的灵活性最大,对于一些性格开放、不喜拘束的人来说,自由自在的自助游更能实现其旅游的价值。 在旅游目的地类型、购物和娱乐方面,根据里克特五点量法来测试武汉居民的偏好程度。 (数据来源于《基于人格特质的城市居民出游行为偏好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2、中远程市场——以北京为例

(三)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1、休闲度假引领主导潮流

好看到好玩,视觉到全觉,有意思到有意义,快游到慢游。

2、亚健康人群占全球人口70%

生态休闲市场、康体运动市场、养生市场、商务休闲市场。

3、散客市场逐渐成为主流,学生市场、自驾游庞大

伴随着我国私家车数量持续增长,自驾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据全国汽车流通协会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自驾游消费达18亿元,市场前景广阔。自驾车露营基地、青年旅舍、驴友俱乐部前景广阔。

4、周末乡村游、民俗游市场火爆

与家人、朋友周末告别城市,去乡村休闲体验两天民俗已成为大都市的主要休闲方式。

5、旅游地产热

城市地产投资风险加大,开发商纷纷进入旅游地产。

第11条竞合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主要城市竞合分析

黄冈拥有的高质量旅游资源(5、4级旅游资源)数量在武汉城市圈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武汉市。作为国土面积最大,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城市,黄冈旅游收入却和武汉相差很远,落后于咸宁,与孝感、黄石处于一个水平。这说明黄冈虽然旅游资源优越,但旅游产品严重滞后,以致于旅游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二)大别山城市群竞合分析

黄冈所拥有的大别山旅游资源,与六安、安庆、信阳相比各有特色,大别山旅游资源虽然四地共有,四地也都将目光投向境内的大别山,四地竞合发展大别山旅游的基础是首先确定自身在大别山旅游格局中的位置。黄冈大别山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精准定位、产业化发展。 不论是在武汉城市圈,还是在大别山城市群,黄冈旅游资源都有竞争优势,但是旅游产品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区域竞合的不断激烈,黄冈必须首先创建自身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同时注意和周边地区的营销联动,共同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旅游和大别山旅游。

篇四: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

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1条 规划范围

本项目规划范围是黄冈所辖区域,包括二区(黄州区、龙感湖区)、二市(麻城、武穴)、七县(团风、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位于东经114°25`~116°8`,北纬29°45`~31°35'。东邻安徽省六安、安庆,南与江西省九江、本省鄂州、黄石隔江相望,西连武汉、孝感,北接河南省信阳。总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98万。

第2条 规划期限

本项目期限为2012年-2025年,共14年,具体年限为:

近期:2012年-2015年,四年,重点开发建设期;

中期:2016年-2020年,五年,全面建设发展期;

远期:2021年-2025年,五年,产业完善提升期。

第3条 规划性质

本规划为地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第4条 规划目的

紧紧把握国家提升旅游业为战略支柱产业以及武汉城市圈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的机遇,制定黄冈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战略,对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利用圈中最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系列旅游吸引物打造,完成旅游产业聚集,带动农业大市的相关产业全面升级。

第5条 规划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以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根本,坚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平衡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运用现代旅游科学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科学的区域旅游规划与技术路线,紧密结合黄冈旅游发展实际,规划旅游产业,重视旅游项目策划设计,使规划在具有前瞻性的同时,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三)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规划在全面考虑黄冈旅游发展格局的基础上,注重大区域的互动与联合,促进黄冈旅游与武汉城市圈旅游的对接与融合,积极发挥其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规划在注重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产业互动、社区参与、生态利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需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产业效益,全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第6条 规划依据

见说明书。

第二章 综合分析

第7条 产业背景

(一)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旅?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党晌摇罢铰孕灾е怠保白渚梅⒄狗绞健?/p>

的重要驱动力。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旅游业”。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级试验区,黄冈是武城市圈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市。

自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城市圈各成员城市都在寻求发展路径和破题方向。 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将要站立起的巨人。武汉是城市圈的心脏,而黄冈作为城市圈中国土面积最大,传统的农业大市,正是武汉城市圈的支撑臂,黄冈经济能否取得跨越式发展是武汉城市圈巨人能否站起的关键。

编制《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目的就是要利用武汉城市圈中最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系列旅游吸引物打造,完成旅游产业聚集,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农业大市黄冈的相关产业全面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落实黄冈发展战略——“一区两带”发展战略,为黄冈构建旅游产业提供了战略支撑 《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一区两带”的总体战略。

一区:以黄冈市区及其发展组团为中心,按照“以港兴城、以港兴业、港园城互动发展”的思路,建设黄冈临港经济区。

两带之长江经济带:大力推进黄冈长江经济带建设。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培育大工业、发展大农业、搞活大物流,努力推进经济、社会、科教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两带之大别山经济带:大力推进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力,全力打造“大别山”旅游品牌。把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战略支撑点,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圣地。

黄冈应该抓住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的契机,以旅游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之一,将旅游产业全面融合到黄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黄冈战略支柱产业。

第8条 区位分析

(一)地理区位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理方位为:东经114°25′至116°8′、北纬29°45′至31°35′ 。北接河南、东连安徽、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江相望。黄冈市党、政、军机关驻地黄州,是中外闻名的文化古城,西距省会武汉78公里。全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湖北省总面积 9.4%。全市总面积中平原占 12.2%,岗地占10.3%,丘陵占43.3%,山地占34.2%。东西最长距离为168公里,南北最宽跨度为208公里。

(二)交通区位

鄂东门户黄冈市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紧靠省会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鄂东门户 “133488”交通格局如下:

依傍 1 条黄金水道:长江;

紧邻 3 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庐山机场、筹建黄冈蕲春机场;

涵盖 3 个交通枢纽:黄州、麻城、蕲春;

贯通 4 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沪汉蓉快速铁路、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

飞架 8座长江大桥:已建四座(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长江大桥)、在建两座(黄冈长江大桥、九江二桥)、前期工作两座(武穴大桥、棋盘洲大桥);

纵横 8 条高速公路:黄黄高速、大广北高速、武英高速、武麻高速、黄小高速以及在建的麻竹高速、黄鄂高速和麻阳高速;

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三)经济区位

近年,黄冈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黄冈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在2005年350亿元的基础上净增50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00亿元,年均增长14.6%。

规模工业经济大幅提升。近5年,黄冈规模以上企业由500家增加到1500家,同比增长30%,增长速度高出全省7.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黄冈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11.58%、42.93%和45.49%调整为2010年10.21%、58.35%和31.44%,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了15.4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3.94%提高到2010年的30.59%。 2010年,工业经济增速跃居全省第一位,黄冈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领跑者 ”,随着“一区两带”战略的实施,黄冈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依托“鄂东门户 ,大别枢纽”的交通区位优势,紧扣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抓住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的契机,黄冈旅游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第9条 资源分析

(一)黄冈旅游资源总体情况

黄冈背依大别山,面临长江,生态环境优越,山水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林、温泉于一体,总量丰富,类型多样。黄冈人文丰厚,大别山红色文化是黄冈最具影响力的人文资源,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家喻户晓,远播国际;黄梅四祖寺、五祖寺是禅宗天下祖庭;蕲春是医圣李时珍故里;苏东坡谪居黄州,赤壁“二赋一词”达到其文学巅峰。

(二)黄冈旅游资源分级评价

详见说明书

(三)黄冈旅游资源特征

东坡赤壁、黄州古城、蕲州古镇、四祖寺、五祖寺、七里坪等古色旅游资源;白潭湖、遗爱湖、望天湖、策湖、赤龙湖、武山湖、龙感湖(古雷池)等蓝色旅游资源沿长江分布,沿线的团风县、黄州区、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龙感湖区,由长江蓝色旅游公路(规划建设)连接成线。

长胜街、烈士陵园、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乘马会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天堂寨、龟峰山、三角山、吴家山、桃花冲等绿色旅游资源主要沿大别山脉分布,沿线的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由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连接成线。

“ 江山如画,多少豪杰”是黄冈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

(四)黄冈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1、资源品质较高

各类资源中黄冈三级以上的旅游资源点共84处,其中:特品级旅游资源5处(90分以上),优良级资源79处,其中四级资源19处,三级资源60处。黄冈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高。

2、资源分布均衡

黄冈两区两市七县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均衡,每个区市县都有各具特色相对强势的旅游资源,有利于黄冈旅游产业形成各个击破,合纵连横、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

3、资源特色明显

黄冈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可以分为红色旗帜资源、绿色生态资源、蓝色江韵资源、古色人文资源四大类,并且四类资源都有高品质的资源支撑,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格局。

第10条 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业分析

1、黄冈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逾 5.4 万人次,年均增长 25 %,旅游外汇收入1038万美元,年均增长30 %。接待国内旅游者295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132亿元。2010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4.45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4.1%,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发展较快的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黄冈市的国内旅游稳步增长,年接待量从2006年的460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819万人次,但是从表中亦可以看出,在2007年-2009年间,连续三年的增长速度小于

1.5%,虽然随着2010年对外交通体系的大幅改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迎来加大增幅,但是由于缺乏核心吸引物和龙头旅游项目,并未出现预想的旅游井喷增长。

2、湖北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89.81亿元,年均增长22.3%和25.22%。《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突出生态和文化优势,重点打造以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清江和荆楚文化为依托的大型旅游综合体。武汉城市圈围绕都市旅游、生态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加快建设大别山游憩带、鄂东——鄂南水体和山地游憩带,积极发展以鄂东禅宗文化为主的宗教旅游、以矿冶文化为主的工业旅游,大力发展温泉旅游和绿色森林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重点打造武汉、黄冈大别山、孝感大悟等国家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红安革命烈士陵园等景点,武汉——麻城——红安等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充分发挥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突出的优势,整合和推出观赏性、互动性强的精品剧目和情景艺术。加强与外省市的合作,与重庆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与安徽、河南联手打造大别山全国重要红色旅游基地,与广东、湖南等联手打造高铁旅游示范区。

通过以上对黄冈及湖北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尽管黄冈近年来的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增长迅速,但其2010年的旅游接待总量仅占湖北省的3%,黄冈当前的旅游发展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湖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鄂东禅宗文化宗教旅游,未来黄冈的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二)主体旅游市场消费潜力分析

1、近程市场——以武汉为例

2010年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6.32元,比上年增长13.2%;人均消费支出14490.07元,增长14.0%。

武汉市民2009年出游次数在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人数达到了50.5%,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认识水平的上升,为了暂时摆脱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压力,人们外出旅游的水平也相应的在提高。

在出游季节上,82.2%的人选择了春秋两季,选择夏冬季节的人较少,这与春秋季节气候宜人、适合出游的特点相关联;在出游时间上,33.5%的人选择了“十一黄金周”,27.6%的人选择了“其他法定假日”,随着国家休假制度的调整,人们的出游时间也会相应的调整,由于取消了五一长假,尽管有可能出现人流高峰,“十一黄金周”依然是人们的最爱。

在交通方式的选取上,34.8%的人选择了飞机,30.9%的人选择了火车,选择自驾车的人

也有一定比例,飞机快捷舒适,火车方便安全,这两种交通方式理当成为远途旅行人们的首选,而由于经济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拥有私家车,于是自驾车旅行成为短途游的新兴力量。

在出游方式上,选择半自助游的人数最多,达到了38.7%,因为半自助游相对来说是比较灵活却又不失经济的;其次是参加旅游团,有30.8%的人选择此项,参加旅游团可以较为省心地游玩而不必担忧吃住行等一系列问题,而23.7%的人选择了自助游,自助游的灵活性最大,对于一些性格开放、不喜拘束的人来说,自由自在的自助游更能实现其旅游的价值。

在旅游目的地类型、购物和娱乐方面,根据里克特五点量法来测试武汉居民的偏好程度。 (数据来源于《基于人格特质的城市居民出游行为偏好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

2、中远程市场——以北京为例

(三)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1、休闲度假引领主导潮流

好看到好玩,视觉到全觉,有意思到有意义,快游到慢游。

2、亚健康人群占全球人口70%

生态休闲市场、康体运动市场、养生市场、商务休闲市场。

3、散客市场逐渐成为主流,学生市场、自驾游庞大

伴随着我国私家车数量持续增长,自驾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据全国汽车流通协会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自驾游消费达18亿元,市场前景广阔。自驾车露营基地、青年旅舍、驴友俱乐部前景广阔。

4、周末乡村游、民俗游市场火爆

与家人、朋友周末告别城市,去乡村休闲体验两天民俗已成为大都市的主要休闲方式。

5、旅游地产热

城市地产投资风险加大,开发商纷纷进入旅游地产。

第11条 竞合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主要城市竞合分析

黄冈拥有的高质量旅游资源(5、4级旅游资源)数量在武汉城市圈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武汉市。作为国土面积最大,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城市,黄冈旅游收入却和武汉相差很远,落后于咸宁,与孝感、黄石处于一个水平。这说明黄冈虽然旅游资源优越,但旅游产品严重滞后,以致于旅游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二)大别山城市群竞合分析

黄冈所拥有的大别山旅游资源,与六安、安庆、信阳相比各有特色,大别山旅游资源虽然四地共有,四地也都将目光投向境内的大别山,四地竞合发展大别山旅游的基础是首先确定自身在大别山旅游格局中的位置。黄冈大别山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精准定位、产业化发展。

不论是在武汉城市圈,还是在大别山城市群,黄冈旅游资源都有竞争优势,但是旅游产品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区域竞合的不断激烈,黄冈必须首先创建自身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同时注意和周边地区的营销联动,共同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旅游和大别山旅游。

(三)苏轼被贬城市群竞合分析

谪居黄州造就了苏东坡人生中的创作顶峰,其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及其他名篇佳作大都在黄州所作,东坡赤壁亦由此得名,但东坡赤壁因为长江改道、古迹被毁等原因,在惠州西湖、苏堤、东坡书院等项目中并无竞争优势,还需深度挖掘东坡文化和赤壁文化,全新演绎东坡赤壁产品,才能在同类产品中胜出。

(四)禅宗圣地竞合分析

篇五:鄂东沿江城镇带研究暨黄冈临江四城发展规划

鄂东沿江城镇带研究暨黄冈临江四城发展规划

(成果简稿)

黄冈市城乡规划局

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

目 录

第一篇 概述

一、规划范围 ............................................................ 1

二、规划思路 ............................................................ 1

三、规划意义 ............................................................ 2 第二篇 黄冈沿江城镇带发展引导

一、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 3

二、城镇规模结构优化 .................................................... 3

三、产业与空间布局 ...................................................... 4

四、综合交通规划 ........................................................ 6 第三篇 黄冈临江四城发展规划

一、黄冈临江四城发展模式 ................................................ 9

二、黄冈临江四城发展定位 ............................................... 10

三、黄冈临江四城空间发展战略 ........................................... 11

1、散花滨江新区 ............................................................ 11

2、蕲州文化旅游城 .......................................................... 12

3、田镇新型工业城 .......................................................... 14

4、小池滨江新区 ............................................................ 15 第四篇 政策保障与行动计划

一、建议将黄冈临江四城上升为“省级战略” ................................ 16

二、六大政策支持、六大行动计划 .......................................... 17 附:行动计划一览表

第一篇 概述

一.规划范围

1、鄂东沿江城镇带

鄂州、黄石两市全域以及黄冈市沿

江的团风县、黄州区、浠水县、蕲春县、

武穴市、黄梅县等6个县市区。规划全

域面积1.66万km2,占全省面积的8.9%。

2、黄冈临江四城

指浠水散花、黄梅小池、蕲春蕲州、

武穴田镇四个临江的重点城镇。

四城代表湖北省不同类型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代表不同类型的小城

镇发展路径,其跨越发展对湖北省

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二、规划思路

以融入武鄂黄黄城镇密集区、

协调鄂东沿江城镇发展为导向,通

过沿江集聚发展,将临江四城打造

为振兴鄂东沿江城镇带及大别山试

验区的新引擎、打造为湖北省区域

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样板

区。

三、规划意义

鄂东及黄冈沿江带是湖北省沿江城镇发展的重点区、密集区,也是湖

北沿江城镇行政区划交错最为复杂的地区,普遍存在以下特征与问题:

总体特征:西强东弱、南强北弱;沿江强、山区弱;城镇特征:中小

城市、城镇落后,发展离散,城镇带内部联系不足;经济特征:经济总量小,结构有待优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设施特征:对外交通便利,但综合交通有待完善;机制特征:规划各自为政,区域协调不畅。

为有效协调并促进该地区跨越发展,探索跨区域协调模式、探索小城

镇跨越协调路径,特制定此规划。

1、湖北城镇化的示范意义

1.1 不同类型的区域协调模式与路径探索

黄冈临江四城,代表多种典型的区域协调类型:跨省、

跨地级市、跨县以及市域内部、镇与镇之间的区域协调。

面对区域困境,探索多种区域协调的应对策略。

1.2 小城镇多元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的探索

沿江最具代表性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和路径的研究,将

深化和完善湖北省域“一元多层次”的城镇化战略体系。

通过黄冈临江四城探索不同小城镇的发展战略和路

径,具有省域推广意义:散花,多市交接的传统型城镇;

蕲州,生态旅游休闲型城镇;田镇,依托资源工业型城镇;

小池,跨省协调门户的综合性城镇。

2、黄冈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2.1 构建沿江城镇带,双带驱动市域发展

通过临江四城的发展,打造临江城镇带,推动临江经济发展;黄冈沿

江城镇带、沿308省道共同带动黄冈市域经

济发展。

2.2 山区时代走向沿江时代,落实主

体功能区划

以临江四城为抓手,改变黄冈经济局限

于内陆和山区的状况;城镇化重点由山区走向临江,将山区建设为湖北省、乃至中部的生态保障。

2.3 建设实力城镇,提供新的县域经济增长极

四城都是各县除县城之外的第二强镇;建设实力城镇,培育各县新的

增长极。

第二篇 黄冈沿江城镇带发展引导

一、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本次规划的黄冈沿江经济带即市域空间“一区两带”所包含的“一区一带”。 通过集约化布局、层次化推进,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构建黄冈沿江城镇带框架,形成“一个核心、五个支撑、四个战略点”的空间布局体系。

“一个核心”即黄冈市核心聚集区,包括黄州、团风和浠水的巴河镇;

“五个支撑”即浠水城区、蕲春城区、武穴市区、黄梅城区和龙感湖管理区; “四个战略点”,即小池、散花、田镇、蕲州。

二、城镇规模结构优化

本次黄冈沿江城镇体系规划在鄂东沿江城镇规划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规划提出的四城跨越发展思路,打破传统行政区划体制束缚的体系结构,构建沿江城镇组合发展模式,壮大黄冈沿江城镇体系。

字数作文